为什么我们各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作者&投稿:洪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华民族为什么又被称为华夏民族?~

“华夏”是中华民族的称号。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统称为“华夏民族”。 中国人都以“华夏民族”、“华夏子孙”为荣。
古人的说法见诸于《左传》、《孟子》、《说文解字》等古籍中,是将“华”、“夏”作为中原,“夷”、“裔”作为四方,相对而言。
现代人的观点有两二种:
第一种认为,“华夏”是民族的名称。
这种观点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我国古代以“夏”为族名。“夏”这个名词则由“夏水”而得。通常所说:“华夏族定居在华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
另一种说法认为,华夏实际上历史上夏族的一个分支。古老的夏族曾生活在甘肃、河南、山西一带,后来这个民族不断向四处迁徒,逐渐形成“东夏”、“西夏”、“大夏”三部分,后来大夏变为夏族的总称,也是夏族的美称。
第二种观点认为“华夏”是地域文化概念。这种观点分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以文化高低定名。文化高的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高的民族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反之,“中国”以外的四方的文化低的地区和民族,就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后来华夏不断壮大,凡是接受华夏文化的各个民族,大都纳入了传统华夏族的范畴,华夏成为中华民族的称号了。
另一种说法认为,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大致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后来,黄帝兼并了炎帝部落,又统一了其它各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祭奠的先祖。华夏集团也因其连续的胜利,巩固了自已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代表。
总之,“华夏”名称之解并未结束。

为什么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其中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http://baike.baidu.com/view/9440.html?wtp=tt

1、中华民族概念提出
“中华民族”是我们常用的词,充满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感,实际上,这个词,或者说这一概念的提出,只有区区一百余年的时间。
“中华民族”一词是由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之“民族”一此相互结合而成的。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
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
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使用,从上下文来说,梁所说的“中华民族”当指汉族,确切地说,指的是古华夏族和从华夏族发展至今,不断壮大的汉民族。他在该文中,在“黄帝子孙”一词特别注文指出:“下文省称黄族,向用汉种二字,今以汉乃后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
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7次以上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明确地指出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 ”
杨度、章太炎和黄兴皆有使用
1907年,继梁启超之后,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成为“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是年5月20日,他在《中国新报》连载的《金铁主义说》一文中,在与梁基本相同的意义上,即“中华民族”指的是汉族,也多次使用“中华民族” 。
革命派的重要代表之一的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一文中,也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仍指汉族。
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3月19日,革命派领袖黄兴,刘揆一等领衔发起的影响很大的“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后改称“中华民族大同会”,这里的“中华民族”一词的含义已经不再是专指汉族,而是指当时中国国境内的所有民族,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同时,在上海等地的一些地方官员,还发布《化解种族见解之文告》,禁止商人,报纸广告,公私函使用“大汉”字样,以示民国民族“大同主义”。

2、中华民族涵义扩大
1911年12月1日,一些蒙古王公在沙俄的指使下,在库伦成立了以哲布尊丹尼为“大汗”的所谓“大蒙古帝国”。
针对这样的分裂行为,1913年初,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召开的西蒙古王公会议,内蒙古西部22部34旗王公一致决议“联合东蒙反对库伦”,并通电全国申明:“数百年来,汉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当一体出力,维持民国”这示第一次在政治文件中,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共同决议宣告自己的民族属于中华民族。
作为民国的总统袁世凯,此时也在涵盖中国境内所有民族意义上“率先”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而这一较早使用,也恰恰示发生在处理此次蒙古分裂行径过程中,他致书库伦活佛哲布尊丹尼写道:“外蒙同为中华民族,数百年来,俨如一家”。
此后,“中华民族”一词时已不在专指汉族,而是泛指中华各个民族的观念已经开始普及。
“中华民族”趋向融合
民国初期,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角度自觉公开地标举再造现代“中华民族”旗帜的第一人是李大钊。1917年2月19日和4月18日,他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和《大亚细亚主义》两文,针对日本人宣扬的以日本民族为中心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了中国人应该激发出以各民族融合为基础的“新中华民族主义”的自觉,“则前之满云,汉云,蒙云,回云,藏云,及至苗云,瑶云,举为历史上残留之辞,今已早无是界,凡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云。”李大钊这里的“中华民族”指的是融合中华各个民族后的新民族。
1922年,最早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梁启超撰写《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究》,他在书中一方面指出“中华民族”通常指的是汉族,同时又指出“中华民族”包括中国各民族认同的一体特征,他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又‘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斯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并具体指出“故凡满州人今皆中华民族之一员也”。明确指出:“近四百年来,民族主义日渐发生,日渐发达,遂至磅礴郁积,为近世史之中心点,顺兹者兴,逆兹者亡。”梁启超毫不动摇的坚信,要使中国不亡,必须推行民族主义。
链接:“中华民族”涵义的演变
梁启超的“多元混合”说 1905年,梁启超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杨度的“文化族名”说 杨度在1907年发表了《金铁主义说》一文,将中国解释为地域观念,将中华阐释成文化一统,把中华民族归之为文化族名,所有生长于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民族经过交流融合,已经不可分割地形成了一个中华民族。这里,杨度将中华民族的含义赋予了现代文化人类学的意蕴,颇具文化色彩和理论意义。
章太炎的“汉族中心”说 章太炎并不反对杨度乃至梁启超用中华民族来概括中国各民族的论断。他与杨度所不同的是:一是坚持要以汉族为中心;二是要由汉人组织政权;三是以汉族来逐步同化其他少数民族。众所周知,章太炎是一个汉族中心主义者。但他在这里表述的观点较其1903年前后宣传的民族复仇主义已经有很大的转变。
孙中山的“五族共和”说 一向倡导“革命排满”的孙中山也接过了“中华民族”的旗号,在1912年进一步提出了“五族共和”,号召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来达到民族融合和民族和谐。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能够为国家各民族的团结、共同进步做些什么?
而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走上了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全中国人民团结凝聚起来,最终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当前,随着中国的繁荣发展和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一些国外敌对势力不断在我国周边挑起事端,给我国和平发展制造麻烦,广大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坚定地站在...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哪些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爱国、利义、仁爱、勤俭节约。1.爱国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2.利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

大元中是什么意思?
在大元中,随着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例如,由于元朝置都于今天的北京市,所以在北京城内出土了大量的元代文物,如青铜器、陶瓷、雕刻、绘画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大元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风貌。从大元中看待今天的中华文化 今天,我们可以从大元中看到中国历史上的多元共存和包容性,...

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4、团结是什么?团结就是力量。 民族团结,推动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军民团结,巩固着伟大祖国的钢铁长城;人民团结,推动着国家强盛和社会进步。团结出凝聚力,出生产力,出战斗力,团结可以战胜艰难险阻,创造人间奇迹。 5、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就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当前,加强党...

我国在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具体的措施包括()?
当前,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性已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成为中华各民族关系的主流和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越来越彰显出各民族在利益上的共同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规律的要求。二是文化的解读:中华文化由于各个民族的认同而有着...

我们的民族传统精神是什么
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二、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名族国家,我们能够实现名族大团结的原因是什么?
一,我们国家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三,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名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区域自治,保证少数民族同胞享有的基本权利,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导。

为什么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因为在元朝的时候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各民族互相通婚又出现了回族 我国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更是早就经历大一统,而且有史记载很早就是多民族国家,不像一些国家是近代才统一的 为什么说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长期...

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民族优秀品质和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这些美德包括孝顺、诚信、尊敬长辈、勤劳节俭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扎根生长,并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这些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更是中国人民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重视并践行这些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做出...

民俗现象有哪些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 *** 等各个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对中国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问题三:什么是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

铁岭县13975192974: 为什么叫中华民族? -
应荀科洛: 华民族,是自古以来融合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地融合和同化别的民族,形成一种“单元性的多元化民族”. 只所谓“中”,是因为儒家的中庸之道,不偏不歪. 还有一种解释是古人认为他们所居住的地方是世界的中.所以,用“中”字

铁岭县13975192974: 中华民族被称为“华夏民族”的由来? -
应荀科洛:[答案] “华夏”是中华民族的称号.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统称为“华夏民族”. 中国人都以“华夏民族”、“华夏子孙”为荣. 究竟这个习以为常的名称,如何得来?作为一谜,古往今来,却有种种说法. 古人的说法见诸于《左传...

铁岭县13975192974: 中华民族的含义 -
应荀科洛: 中华民族是一个政治概念及国族概念,最早由梁启超提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梁启超、孙中山等先贤的话语中,渐渐出现了“中华民族”的概念,经由最初的强调满汉之辨和排满,到梁启超的...

铁岭县13975192974: 中华民族什么意思 -
应荀科洛:[答案] 我国从最早的尧帝和舜帝统领大众到最繁华的第一个国家建制的夏朝,中国人主要是由长江和黄河一代的中原人和鼎盛的夏朝组成,而且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供56各民族,沿袭下来统称为中华民族.

铁岭县13975192974: 中华民族是怎么形成的?(50字以内) -
应荀科洛: 中华民族是指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的一个统称,形成过程经历了炎黄子孙,华夏族,汉族,并在汉族至民国时期,在不断的民族融合中形成.

铁岭县13975192974: 中华民族的准确定义是什么?
应荀科洛: 什么叫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就是:我国各民族的总称,包括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民族主体是怎样形成的?距今约四五千年,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

铁岭县13975192974: 为什么把中国称为华夏
应荀科洛: 中华民族为什么又称为华夏民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左传》记载:“以服事诸夏.”“楚食华夏.”“商不谋夏,夷不乱华.”由此知,我国人民从古代起,就自称诸夏、华夏,...

铁岭县13975192974: 名词解释“中国” -
应荀科洛: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百家的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

铁岭县13975192974: 华夏族的后裔是汉族,为什么改称汉族 -
应荀科洛: 华夏族,即汉族,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华”或“诸华”.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又称中华.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

铁岭县13975192974: 华夏是怎么来的? -
应荀科洛: 【QQ华夏】如何点亮? 只需三步便可轻松获赠点亮的“QQ华夏图标”!一条威武的巨龙环绕着代表着QQ华夏的“华”字,古色古香,一柱擎天,别有一番风味! 1、下载QQ华夏游戏客户端; 2、QQ号码直接登陆《QQ华夏》; 3、您的游戏角色达到25级后.再过24小时,您就可拥有这个特别的《QQ华夏》图标! 温馨提示:您的QQ版本需要为QQ2007qq2007beta4以上版本,才能显示此图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