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代齐王

作者&投稿:尾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先秦历代齐王~

秦非子 前900年~前846年 在位54年 秦公伯 前846年~前844年 在位2年 秦 仲 前845年~前822年 在位23年 秦庄公 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 秦襄公 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秦静公 (又作竫公,是中国春秋时代秦国人,为秦文公之长子,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他在文公四十八年时去逝,赐谥号为竫公,并改立竫公之长子赢立(秦宪公)为秦公爵位继承人) 秦宪公 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 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在位6年 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在位12年 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 秦康公 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 秦共公 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 秦桓公 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 秦景公 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 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 在位36年 秦夷公 (是中国春秋时代秦国人,秦哀公之子,被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史记》称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为惠公。”,亦即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 秦厉共公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 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 秦怀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 秦灵公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 秦简公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 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 秦出公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秦献公 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秦孝公 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秦惠文王 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 秦昭襄王 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孝文王 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 秦庄襄王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 秦始皇帝 前246年-前221 秦国历代国君伟业详细资料请点击网址 http://i.mop.com/djxa0/blog/2006/08/31/2199428.html 秦自襄公始为诸侯,文公驱戎立于岐山,春秋之世唯穆公可书,下面我从秦穆公开始说一下秦国诸位君主. 秦穆公 (?—前621)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公元前三五○年,卫鞅进行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是进一步从经济和政治上进行改革,目的在于进一步谋求富国强兵。主要有下列六点: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史记》说:卫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商君列传》)。“开”就是开拓的意思。蔡泽说:商君“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战国策·秦策三》)。“决裂”的目的是为废除井田制,董仲舒就曾指出:商君“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汉书·食货志》)①。“阡陌”是指每一亩田的小田界,“封疆”是指每一顷田(一百亩田)的大田界,合起来可以总称为“封”。具体地讲,“开阡陌封疆”,就是废除井田制,把原来“百步为亩”的“阡陌”和每一顷田的“封疆”统统破除,开拓为二百四十步为一亩,重新设置“阡陌”和“封疆”。《说文解字》说:“六尺为步,步百为亩。秦田二百四十步为亩(末句,徐铉本无,徐锴本有)。”唐代《一行算法》说:“自秦孝公时,商鞅献三术,内一,开通阡陌,以五(当作“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太平御览》卷七五○引)杜佑《通典》又说:“按周制,步百为亩,亩百给一夫。商鞅佐秦,以一夫力余,地利不尽,于是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矣。”(《州郡典·雍州风俗》)可知这时“开通阡陌”,采用二百四十步为亩的大亩制,用来分授无田耕种的农民,依然实行着“百亩给一夫”的授田制度。早在春秋晚期,晋国六卿中的赵氏已废除井田制,改用二百四十步的大亩制,这时卫鞅变法,该是吸收了过去赵氏改革的经验,并进一步加以发展,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时卫鞅的改革,是在秦国境内正式废弃井田制,确认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并扩大政府拥有土地的授田制度,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地税收入。还必须指出,卫鞅这次对农田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是破除了旧的阡陌封疆,用法令形式废除了井田制,即所谓“坏井田,开阡陌”(《汉书·食货志》);另一方面是重新设置了新的阡陌封疆,用法令形式保护了土地私有制,所以后世有人说卫鞅“灭庐井而置阡陌”①。《秦律》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法律答问》有一条律文:“盗徙封,赎耐。”就是把私自移动田界看作“盗”的行为,要判处耐刑(剃去鬓发),但允许出钱赎罪。接着又对这条律文解释说:“何如为封?封即田阡陌、顷畔封也,是非是而盗徙之,赎耐。何重也?是不重。”说明田界不应该这样“盗徙之”,这是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应该判处耐刑,并认为这种刑罚“不重”。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卫鞅这时把许多乡、邑、聚(村落)合并为县,建置了四十一个县(《史记·秦本纪》,《商君列传》作“三十一县”,《六国年表》作“三十县”),设有县令、县丞等地方官吏(《商君列传》),还设有县尉(《商君书·境内篇》)。县令是一县之长,县丞掌管民政,县尉掌管军事。公元前三四九年“初为县有秩史”(《史记·六国年表》),就是在县官之下,开始设置有定额俸禄的小吏,从此县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才正式确立。县制的普遍推行,是为了把全国政权、兵权集中到朝廷,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的政治体制,以便于巩固统治,发展小农经济。《商君书·垦令篇》说:“百县之治一形,则从;迂者不饰,代者不敢更其制(原脱“饰代者不”四字,从孙诒让校补),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就是说,各县的政治制度都是一个形态,则人人遵从,奸邪的官吏不敢玩弄花样,接替的官吏就不敢变更制度,犯了错误而罢黜的官吏就不敢掩盖其错误行为。《垦令篇》还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民不劳”、“民不敖(遨)”,做到“农多日,征(征收赋税)不烦,业(农业生产)不败,则草(荒地)必垦矣”。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这时秦国为了争取中原,图谋向东发展势力,把国都从雍迁到咸阳。咸阳位于秦国的中心地点,靠近渭河,附近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而旧都雍,旧贵族的习惯势力较爱猫扑.爱生活的开展。同时仿效中原各国国都的规模,修建冀阙(古时宫廷门外的一种高建筑,用以悬示教令)和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这是在公元前三四四年(秦孝公十八年)具体实施的,对于统一赋税制度、俸禄制度和发展商业,都有一定的作用。传世有这一年颁布的商鞅方升(现藏上海博物馆)。经上海市标准计量管理局测定,商鞅方升的内容,秦一升的容积为二百零二点一五立方厘米。又据这个升的铭文,容积是当时尺度的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以此推算, 每立方寸的容积为十二点二五七立方厘米。再由此推算,当时秦的一寸是二点三零五厘米,一尺是二十二点零五厘米(参见本书第六章第四节的“度量衡制的颁布和校验”)。 (五)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公元前三四八年(秦孝公十四年)秦“初为赋”①,这是按户按人口征收的军赋,就是云梦出土《秦律》所说的“户赋”,也称“口赋”,为汉代“算赋”的起源。《秦律》规定,男子成年要向政府登记,分家另立户口,并缴纳户赋。如果隐瞒户口,逃避户赋,就成为“匿户”,要严加惩罚。如果男子成年而不分家登记户口的,要加倍征收户赋。卫鞅曾下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②。当时卫鞅没有采取鲁国季孙氏那样“用田赋”(按田亩征赋)的办法,而采取按户按人口征赋的办法,这是为了奖励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增加赋税收入。杜佑指出这是“舍地而税人”(《通典·食货典·赋税上》);马端临也说,这是由于“任民所耕,不计多少,于是始舍地而税人”(《文献通考·田赋考·历代田赋之制》)。《商君书·垦令篇》说:“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则以其食口之数,赋(原误作“贱”,从孙诒让说改正)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情之民无所于食。”这是说,俸禄厚而收入田租多的,家中养着众多吃闲饭的人,这对发展农业生产不利。政府按“食口”征收口赋,并加重他们的徭役,那末这些游荡懒惰的人就没处吃饭。这说明卫鞅采取这项措施目的之一,是为了限制官僚地主豢养的食客的数目。但是,征收口赋的结果,受害最大的还是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因为这样大大增加了贫苦劳动人民的负担。卫鞅规定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的必须分家另立户口,否则就要加倍征赋。这是为了确立以一夫一妇为单位的农户,以便于开垦荒地,扩大农业生产,增加赋税收入。这种对不分家的成年男子加倍征赋的法令,有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是给贫苦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汉代初年贾谊就说:“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家贫子壮则出赘。”(《汉书·贾谊传》)就是说,比较富裕的人民,子弟一到壮年就分家另立门户;贫苦的人民因为负担不了户赋,只能典质给富户成为家奴性质的“赘婿”了。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由于秦国的西南和西北都是少数部族,秦国统一了许多少数部族地区,因而秦国残留的戎狄风俗是较多的。这时卫鞅按照中原的风尚、习俗把残留的戎狄风俗革除,目的还是在于加强统治。 公元前三四○年卫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一部分过去夺去的西河地。卫鞅由于这个大功,受封於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十五个邑①,号为商君。 卫鞅的第二次变法,从经济上和政治上进一步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结果太子也犯法了,卫鞅因此对太子的师傅公子虔等用刑①,于是遭到公子虔等人的强烈反对。公元前三三八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卫鞅“欲反”,秦惠王要逮捕他,他回到封地商邑发兵抵抗,出击郑(今陕西华县)。但因寡不敌众,被秦兵杀死于彤(今华县西南),并被处以车裂的刑罚。 卫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他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他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并且“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变法令得以贯彻执行。由于这一切,秦国很快富强起来,奠定了此后秦统一全中国的基础。正如汉代王充所说的:“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篇》) 卫鞅变法对此后秦国以及秦代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云梦出土的《秦律》就是在这个变法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累积而成。《秦律》也多处讲到连坐法,例如户籍登记有隐匿或不实,不但乡官要受罚,同“伍”的也要每户罚一盾,“皆迁之”(即罚戍边)。《秦律》也把镇压“盗贼”放在首要地位,并对轻罪用重刑。例如盗取一钱到二百二十钱的要“迁之”,盗取二百二十钱以上和六百六十钱以上要分别罚作刑徒,盗牛者要罚作刑徒,盗羊或猪的也有相当的惩处,甚至偷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的也要“赀徭三旬”(即罚处徭役三十天)。对五人以上的“群盗”则追捕处罚更严。同时《秦律》还有许多对各种逃亡者追捕处罚的规定。 秦惠文王驷:嬴驷当国之时,正是纵横之风大盛的时候.他的一生离不开的两个名字,一个是商鞅,这个名字带给他的开始是屈辱,而后是由衷的钦佩;另一个就是张仪,这个自信只要有舌头就能征服天下的外交型相邦,秦国在他手中,平稳的过度了商鞅变法所留下的阶级矛盾,为秦国的开疆阔土展开了新纪元. 张仪一作张义(见十三年相邦义戈、王四年相邦张义戈、《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二等),原是魏公族庶支出身,曾游说楚王没有得志,路经东周而入秦,曾得东周昭文君的礼遇和资助。公元前三二九年来到秦国,正好楚威王攻魏,张仪游说秦惠王出兵帮助魏国,于是以新得皮氏的“卒万人、车百乘”支持魏作战,因而魏楚大战,魏打败楚于陉山,秦因而得以顺利地接收河西地区(《韩策二》公孙昧谓公仲谈及此事,《韩世家》襄王十二年有相同记载)。公元前三二八年秦使公子华(一作公子桑)与张仪围攻魏的蒲阳(今山西隰县),攻取了,却请秦王归还给魏,又请秦王使公子爵作为“质子”送到魏国,这是张仪推行他的连横策略,张仪前往魏国劝说魏惠王“不可以无礼”,魏因而把上郡十五县连同少梁在内献给秦国,秦惠文君因以张仪为“相邦”,把少梁改称为夏阳(《史记·张仪列传》)。就在这年秦打败赵将赵疵,取得蔺(今山西离石西)和离石(今山西离石)。次年秦又把焦、曲沃及皮氏归还魏国①,这是张仪进一步推行他的连横策略,并准备下年秦惠文君称王。 公元前三二六年秦“初腊,会龙门”(《六国年表》,《秦本纪》只作“初腊”)。腊祭是冬季酬谢有关收获的鬼神的祭祀,具有庆祝丰收、慰劳劳动人民的意义,这是个群众展开娱乐活动的节日,男女齐集,全国人民热烈参与的。这年秦开始举行腊祭,并在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集会。龙门是黄河上游的神圣之地,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传说为夏禹治水时所开凿。黄河上游原是河宗氏等部族“游居”之地(见《穆天子传》),从这年起,举行腊祭而在龙门集会,有其特殊意义。因为秦新得河西郡和上郡,这一带原是游牧于黄河上游的戎狄部族的“游居”之地,秦要和这些戎狄部族友好相处,借此可以联欢。此后六年(秦惠文王更元五年)“王北游戎地至河上”(《六国年表》、《秦本纪》作“王游至北河”,《正义》:“王游观北河,至灵夏州之黄河也”)。这就是秦和河上戎族相处友好的结果。后来秦昭王二十年又到上郡、北河(《秦本纪》)。秦这个“初腊,会龙门”的设施,主要目的就在于巩固新得河西郡和上郡的统治,加强与周围游牧的戎狄的联系。 公元前三二五年四月戊午(初四)秦惠文君举行称“王”的仪式,按照齐、魏“会徐州相王”的先例,邀请魏、韩之君入秦朝见,推尊秦君为王,同时秦王也承认魏、韩二君的王号,而且魏韩二君还当场为秦王驾御作为称王标识的坐车,如同魏惠王在逢泽之会称王那样的“乘夏车,称夏王”①,以前逢泽之会有泗上十二诸侯参加朝见;齐魏会徐州相王,除了魏、韩之君参加外,也还有许多小国参加朝见。估计这次秦君称王的仪式上,也还有许多戎狄之君来朝。《后汉书·西羌传》说:“秦孝公立,威服戎羌,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秦孝公时既然有太子驷率许多戎狄之君朝见天子,这时太子驷(即秦惠文君)自己称王,当然必须有许多戎狄之君来朝。上年的“会龙门”,必然曾招徕许多戎狄之君参加,为此次称王仪式作好准备。张仪这样推尊秦惠文君为王,同时又承认魏、韩两君的王号,具有巩固秦与魏、韩连横作用。 长平之战,也是近交远攻的典型战例。秦越过魏、韩与赵决战,消灭赵军主力的绝大部分, 长平战后秦军围攻邯郸,赵频频求救,各国不敢轻举妄动,即使是答应援赵的魏楚军队也顾虑重重裹足不前举棋不定,魏王受秦王书信威胁,命将军晋鄙作壁上观,楚春申君的援军行 动迟缓,进至新中,战争已结束。近在咫尺的齐国按兵不动,不敢趁火打劫捞取好处。这几国都是受秦严重打击后军力不济军心虚怯而不敢积极援赵,这都是秦交替运用两种策略取得 的效果。 点评: 良马被食,秦穆公的恼怒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事情已经发生,杀了几个乡人,良马也不能复活,而且很可能激起民怒。顺水推舟的宽恕这些乡人不愧为最佳的选择,而最终的结果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进退有度,才不至进退维谷;宠辱皆忘,方可宠辱不惊。

西汉历代楚王
第一次册封 :
淮阴侯韩信, 前202年在位 (仅4个月便被废除)
楚元王刘交, 前201年-前178年在位
楚夷王刘郢客,前178年-前174年在位
楚王刘戊, 前174年-前153年在位
楚文王刘礼, 前153年-前150年在位
楚安王刘道, 前150年-前128年在位
楚襄王刘注, 前128年-前116年在位
楚节王刘纯, 前116年-前100年在位
楚王刘延寿, 前100年-前68年在位

第二次册封 :
楚孝王刘嚣, 前52年-前24年在位
楚怀王刘芳, 前24年-前23年在位
楚思王刘衍, 前23年-前2年在位
楚王刘纡, 前2年-8年


西汉历代齐王

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齐悼惠王 刘肥 前201年-前188年 1 汉高祖之子
2 齐哀王 刘襄 前188年-前178年 13
3 齐文王 刘则 前178年-前164年 14
4 齐孝王 刘将闾 前164年-前153年 11
5 齐懿王 刘寿 前153年-前130年 23
6 齐厉王 刘次昌 前130年-前125年 5
7 齐怀王 刘闳 前117年-前110年 8 汉武帝之子

战国齐王田氏齐国简介  田齐始于陈完。陈完,妫姓,陈氏。其先虞舜之苗裔封于陈,遂以国为氏。陈厉公有子完,避祸奔齐,齐桓公使为工正。陈完到了齐国,因为古时候陈跟田,音相近,遂以田为氏。   传五世至田桓子,“事齐庄公,甚有宠”,田氏始大。田桓子的孙子田釐子乞,事齐景公。齐景公薨,齐国的卿国氏、高氏立晏孺子为君,结果田釐子连同鲍氏杀高昭子、逐国惠子,立阳生为齐君(齐悼公),弑晏孺子,“田乞为相,专齐政”。田釐子的儿子田成子常与与监止为齐简公左右相。于是田氏与阚氏相争,结果田常获胜,弑齐简公,立平公,益专齐政。   田常的曾孙田和,相齐宣公。“宣公卒,子康公贷立”,“贷立十四年,淫於酒妇人,不听政。太公(田和)乃迁康公於海上”,不久,通过魏武侯,田和顺利让周天子承认自己是诸侯,“田和立为齐侯,列於周室”,田氏代齐,成为大国,都临淄。   田氏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到威王 、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大败魏军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相邦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临淄,求邹忌,不胜,逃亡楚国。齐宣王时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公元前314年,在孟轲劝说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晚期,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又次年,齐灭宋。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齐愍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愍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历代齐王简表   次序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年数备注1齐威王田因齐前356年—前320年37前356年,即齐侯位;前334年,称王2齐宣王田辟疆前319年—前301年19
3齐湣王田地前300年—前284年17前288年,称东帝,不久去帝号4齐襄王田法章前283年—前265年19
5齐王建田建前264年—前221年44前221年,秦灭齐[编辑本段]秦末齐王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月,陈涉派周市在东方攻城略地,至狄地,齐国宗族田儋和从弟田荣、田横击杀当地县令。田儋自立为齐王,占领整个齐地。六月,秦将章邯于临济围攻魏王魏咎,田儋率兵救魏。章邯命士卒在夜间口衔枚,大破齐、楚军,于临济下杀田儋。   田儋死后,齐人就立了齐王建之弟田假为齐王。田儋的弟弟田荣收拾残兵又打回齐国,赶走了田假,又立哥哥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但是田荣他们得罪了项羽,秦国被灭之后,项羽报复他们,重立了一个立过战功的田都为齐王,改封田市为胶东王。田荣非常愤怒,带着自己的部队又赶走了田都。他的侄子田市胆小怕事,田荣一怒之下杀掉他,自立为齐王。项羽听说之后大怒,带兵讨伐,又杀掉了田荣。田荣的弟弟田横收拾残兵,继续和项羽对干,项羽战线太长,离开了齐国。于是田横又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   前204年,刘邦派郦食其游说齐国结盟,齐王田广答应,留下郦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韩信已奉刘邦命攻齐,在得知郦食其成功说服齐国以后,原本打算退军,但蒯通以刘邦并未发诏退军为由,说服韩信不要把功劳让给郦食其,韩信听从,攻击未作防备的齐国。田广得知消息后极为愤怒,烹杀郦食其。韩信击败齐军,田广引兵向东撤退,并向项羽求援。韩信在潍水以水计击败田广和楚将龙且的联军,龙且战死,韩信陆续平定齐地。田广死后,田横自立为齐王,迎击汉将灌婴,败于嬴(今山东莱芜西北),投奔彭越。刘邦打败项羽后登基称帝,建立西汉,封彭越为梁王。田横不肯称臣于汉,率徒众500余人逃亡海上,避居岛中(今青岛即墨市田横岛)。刘邦知田横兄弟治齐多年,齐地贤者多归附之,为除后患诏令赦田横罪而行招抚。田横被迫偕门客二人赴洛阳,田横趁谎称沐浴更衣之时于途中(偃师)自杀,两门客得知后也相继自杀。留居海岛的500余壮士闻田横死讯,亦全部自杀。刘邦感慨于田横能得士,遂以王者礼葬田横。   前203年,韩信以齐地未稳为由,自请为假齐王(假,有代理的意思),以便治理。当时刘邦正受困于楚军的包围下,不得不听从张良和陈平的劝谏,封韩信为齐王。项羽死后,刘邦迅速夺取韩信的兵权,并改齐王为楚王,移都下邳。


齐王儋介绍?
[1] [2]自立齐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举兵起义,自称楚王,建立张楚政权。陈胜派遣将领周市带兵夺取并平定魏地,继而向东打到狄县,狄县闭城固守。田儋假意将他的奴仆捆绑起来,让一伙年轻人跟着来到县衙门,想要进见县令,报请准许杀死奴仆。待见到狄县县令时,田儋趁势击杀他,随后...

《大秦赋》齐王投降时,有哪4个细节值得注意,信息量很大?
从《大秦赋》学点啥第21期 齐王:田建向将军请降,献上齐国2千余里土地,百二十座城池,人口五百万……恳请将军护佑齐人!秦将:将士们!至此天下唯有大秦,大秦之天下。秦兵:大秦万年、大王万年。《大秦赋》中的齐王面对秦国的咄咄逼人,想到赵国在抵抗后灭国的王族惨状,他选择“苟且余生”。在秦军...

为什么“秦、晋、齐、楚”这四个封号中当皇帝的最多?
虽然在秦以后再也没有了像周一样这么大规模的分封,但是每个朝代不管有没有分封,都是有亲王的,秦代以后的历代封王中,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因为这四个封号代表的国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而韩赵魏是从晋里分出来的,因此没有在最尊贵的封号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几个封号...

秦始皇为什么饿死齐王?
让田建做一个封君。田建听后很兴奋。五国相继灭亡,五国国君非死即囚,唯独自己还能捞个封君当当,这个待遇已经相当不错了。于是,齐王田建立即爽快地答应了秦使的要求,下令举国投降。百姓看着秦兵进驻都城,没有人敢抵抗。齐国经过燕国的占领,差点亡国,虽然最终复国,但是元气大为损耗,已经失去了参与...

秦末汉初田氏三兄弟先后称王,他们的结局如何呢?
田儋、田荣、田横,秦末起兵的田齐王族三兄弟,都是自立齐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拉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闻鸡起舞的田齐王族后人田儋觉得复国时机已到,杀了狄县县令,举起反秦大旗,自立为齐王,弟弟田荣为齐相,仅9个月后,齐王田儋率领的部队被秦将章邯大军所围,兵败被杀。田荣雕像。随后齐...

秦国一统天下的大势,为何是从秦昭襄王开始的?
为何秦国能够以一荒凉之地而统御天下,这其中不仅有商鞅变法的功劳,更与秦国历代诸王的励精图治(奋六世之余烈)有着极大的关系。 与出道即巅峰的魏国相比,秦国地处西北边陲,土地资源贫瘠,发展相对落后,在秦孝公和商鞅进行变法后,秦国才逐渐强大,特别在战国中后期,秦国逐渐成为中原霸主,这与自秦孝公之后,秦国历代...

秦朝灭齐国齐王嘴里是什么
含的是一块玉。《周礼·天宫·天府》曰“大丧共(供)含玉”;按照周朝的礼法,诸侯王死的时候可以口中含玉来象征王权,此时齐王虽活着却选择含玉,象征着那个身居齐王之位的田建已经死了,活下来的只有一个普通人田建。齐王田建是以玉代替自己殉国。

齐王伯庸原型是谁
齐王伯庸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原型。齐王伯庸出现在电视剧《芈月传》中,是楚国的一位王子,也是楚怀王的弟弟,在剧中,齐王伯庸的性格和事迹都是根据剧情需要进行创作的,与真实历史中的人物并无直接对应关系。《芈月传》是由郑晓龙执导,孙俪、刘涛、方中信、黄轩、高云翔领衔主演,马苏特别出演的古装剧...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作品出处
在古代历史文献中,《战国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特别是关于张仪为秦连横齐王的故事。这部经典之作是中国古代国别体史书的杰出代表,它按照战国时期的十二国顺序编排,共分12策,33卷,约12万字,记录了从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221年间的历史事件。作为谋臣策士们的智慧结晶,《战国策》详细记载了战国...

齐王建入朝于秦原文及翻译,齐王建入朝于秦原文及翻译
秦王派宾客陈驰诱使齐王入秦,相约给他以500里土地进行欺骗。齐王不采纳即墨大夫的意见,却听从陈驰的诱骗,于是到了秦国,秦王把他安置在边远的共邑,居处在荒僻的松柏之间,终于活活的饿死了。在这以前,齐国人作了一首歌谣:“松树啊!柏树啊!让齐王死在共邑的,就是那些善于变诈的宾客啊!”【评析...

姚安县19555917322: 齐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
夕治解通: 中国历史上共有78人称齐王,其中田氏12人,韩氏2人,刘氏16人,曹氏1人,孙氏2人,司马氏2人,段氏1人,拓跋(元)氏2人,封氏1人,王氏2人,萧氏5人,高氏2人,宇文氏1人,杨氏1人,张氏3人,薛氏1人,李氏7人,徐氏1人,石氏3人,安氏1人,赵氏2人,耶律氏1人,完颜氏1人,朱氏1人,蒙古族5人.第一位齐王为战国时期的齐威王,其于前334年称王.秦代以后的历代封王中,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因为这四个封号代表的国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亲 满意给好评哦(๑•̀ㅂ•́)و✧

姚安县19555917322: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 -
夕治解通:[答案] 先秦时期,山东并不算十分重要.因为山东是齐国领土.齐国除了齐桓公时期比较强大以外,剩下的时候都采取比较保守的策... 这不是我说的,史记齐世家、鲁世家里写的很清楚.之后,山东就一直没踏实过.到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齐地出了7个齐王,是6...

姚安县19555917322: 古代齐王叫晏子什么 -
夕治解通: 古代齐王叫晏子叫卿.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市胶河生态发展区晏王庙村)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姚安县19555917322: 齐王拉马是什么朝代的事情 -
夕治解通: 《齐王拉马》为虚构的故事,故事中的齐王是齐宣王,齐宣王是战国时期齐国君主,所以《齐王拉马》应是战国时期(属于东周的一段时间)的事. 《齐王拉马》:钟离春,复姓钟离,无盐(古县名,在东平州县)人,因有功于齐国,为齐宣王的王后,封号称无盐君.(复姓,有时也以“钟”单姓说,故有钟无盐之称;因是齐宣王的王后,在戏剧中称钟娘娘,钟梓童).其虽有见识智慧,文武兼备,但貌丑,四十余岁尚未择嫁,时感到齐宣王有失政之危,冒闯进宫,大胆谏齐王,其谏论使得齐王大悟,遂纳其入宫立为王后.对辅佐齐王起了重要作用.因貌丑,被称为历史上的四大丑女之一.

姚安县19555917322: 八王之乱中的齐王是谁
夕治解通: 齐王司马冏

姚安县19555917322: 齐宣王 历史评价 -
夕治解通: 不能肯定.且不说历史如何评价,就民间各种传说对齐宣王来讲,都没有褒庇的意思. 首先,对钟无艳这个人物在齐宣王时期,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但是“有事钟无艳,无事夏盈春”的话不是空穴来风,当时齐国确实强盛,可更多的是靠春秋...

姚安县19555917322: 战国策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王是指 -
夕治解通: 战国策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王是指齐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

姚安县19555917322: 齐王是个怎么样的君王? -
夕治解通: 哪个齐王? 战国五国相王以后,田氏齐国除了威王以外是明君,其他不值一提 比较有名的齐王还有,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被唐太宗在玄武门事变中杀掉,但是他不算是君王了,秦朝以后的王都只是一种爵位,只有皇帝才是是君

姚安县19555917322: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中齐王是谁 -
夕治解通: 齐王:指齐湣(mǐn)王. 先王:这里指湣王亡父齐宣王.

姚安县19555917322: 西晋晋武帝司子炎的儿子齐王是谁
夕治解通: 齐王是他弟弟,不是他儿子 司马攸 司马攸(248年—283年),字大猷(yóu),小字桃符[1] .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文帝司马昭次子,晋武帝司马炎同母弟,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西晋宗室、书法家.司马攸生性温和聪慧,有治理才能,因伯父司马师无子被过继给他.西晋建立后,封齐王,颇有政治建树,深得人心.武帝晚年,朝廷内外要求齐王继位的呼声高涨,荀勖、冯紞趁机进谗言将攸排挤出朝,司马攸气恨发病,吐血而死,享年三十六岁,谥献王.[2] 司马攸著有文集二卷(《隋书》、《唐书经籍志》),已佚失.同时,他擅长书法,南齐王僧虔《论书》云“晋齐王攸书,京洛以为楷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