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进行孝道教育

作者&投稿:景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孝道"教育~

微更文化原创短视频,讲述朱子治家格言的文化故事!

一 家庭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德育中的特殊地位

  在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社会结构及其运作机制中,“家”既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生活的细胞 。“家”本初含义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其延伸为网络结构的社会关系——“家族”,进而拓展为 整个社会关系——“国家”。在中国文化的主干——儒家文化的视野里,“家”即“小国”,“国”即“大家 ”,“家”“国”一体。这种由家——家族——国家所构成的社会结构形式,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因而“ 家”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秩序的基础,也构成了社会精神文化的堡垒,成了人们道德生活的价值源泉。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根基是家族本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国一体”的社会关系, 是中国传统道德关系及道德规范形成的根源。它在社会的显层文化中便表现为血缘——宗法——等级三位一体 的政治伦理和伦理政治。在四书五经中,“齐家”和“治国”紧密相联,“私德”和“公德”融合为一。在中 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的建构中,逐渐形成了以“五伦”“三纲”为核心的道德价值体系和伦理秩序,并被儒家 称为“天经地义”的纲常名教的核心。

  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不仅在“家国一体”的宗法等级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而 且形成了一整套以“家国一体”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模式及方法。儒家非常重视家庭、家族在道德教育中的特殊 地位和重要作用,并把家庭、家族道德教育和社会、国家的道德教育以及学校道德教育(“师教”)紧密地结 合起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情感化为纽带、“家”“国”结合、政教合一,构成了儒家道德教育理论和 实践的基本特点之一。

  儒家强调人生在世,要以“立德”为本,而“立德”要以“孝”为本。在家为“孝”,在国为“忠”。以 “孝”促“忠”,以血缘关系促等级秩序,以“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在儒家看来,在 家能孝悌者,在外必能忠义。人人若能在家知孝悌,在外知忠义,则“家齐”“国治”“天下平”了。《论语 》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 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论语·学而》)孟子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注:《孟子·告 子下》)孟子还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注:《孟子·尽心上》)孟子还明确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注: 《孟子·离篓上》)这便是由血缘亲情而广推天下,从孩子的亲亲本能,到长大知敬其兄长,这便是“孝悌” ,有这二者,便有了仁义,推而广之,就可以处理好其他所有伦理关系了。《礼记》中讲:“一家仁,一国兴 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注:《礼记·大学》)把家庭道德教育提高到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吕氏 春秋》中也说:“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注:《吕氏春秋·孝行》)《孝经》则进一步把“ 孝”当作道德规范的核心,认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注:《孝经·开宗明义章》)汉代以 后,统治者充分认识到“孝”对维护封建等级伦理秩序的重要性,纷纷倡导“以孝治天下”,并举行了“举孝 廉”、“彰孝子”、“九品中正”等各种提倡“孝”的活动。还值得一提的是宋明理学家张载,他把“孝”看 作是宇宙根本原则的体现,带有本体论的特征,并认为奉行“孝道”是道德的根本。他说:“乾称父,坤称母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注:张载《正蒙·西铭 》)意思是说,天下所有人皆为天地之子女,天为人父,地为人母,大家都是同胞兄弟,万物是人的朋友,帝 王是父母的长子,大臣是其管家。因而,人要“孝”天地父母,就要尊敬其长子,尊重其管家。这便在美好温 馨的“亲情”中为封建统治秩序及统治者作了最好的辩护,为封建等级道德寻得了本体论的基础。谁要是不服 从帝王及其群臣,就是叛经背道,是天地父母的“逆子”。

  为了贯彻“家国一体”的血缘等级道德规范,历代思想家还编制了一系列以“孝”促“忠”的各种“家训 ”典籍。如:《韩诗外传》中记有周公诫子伯禽的典故,《国语》中有父文伯母诫子的《母训》,《论语》中 孔子教子鲤的记载,汉代有马援的《戒先兄子严敦书》、郑玄的《戒子书》、班昭的《女诫》、蔡邕的《女训 》等,三国时有诸葛亮、刘备的《戒子书》,魏晋时有稽康的《家诫》、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南北朝时 有著名的《颜氏家训》,唐代有柳@①的《家训》,宋代有司马光的《家仪》、《家范》、陆游的《放翁家训 》、朱熹的《朱子家训》、《家礼》,元末明初有郑涛的《郑氏规范》,明代有曹端的《家规辑略》、袁了凡 的《训子言》、朱伯庐的《治家格言》,清代有陈确的《新妇谱补》、曾国藩的《家书》等。至于《三字经》 中“孟母教子”和《增广贤文》中的治家格言,更可谓是家喻户晓了。《三字经》讲“子不教,父之过”,《 增广贤文》讲“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上述“家训” 类书在宋元明清时期刻版成书,广传于世,影响甚大。

  二 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简单地说,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以“家国一体”为基础的封建宗法等级道德规范。择其要者, 包括:

  1.在父母子女关系上,要求父母“慈”,子女“孝”。《颜氏家训》中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 慎而生孝矣。”在“慈”与“孝”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道德更强调的是“孝”。“三纲”中“父为子纲”,权 利向“父”倾斜,以至于被极端化为“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关于“孝”的内涵,中国传统道德有详尽的 界说。孔子认为孝子应该“无违”于父母,应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注:《论语 ·为政》)孔子还指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注:《论语·里仁》)《礼记》中说:“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注:《礼记·祭义》)又 说:“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无怨,可谓孝矣。”(注:《礼记·坊记》)《孝经》中说:“孝子之事亲 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注:《 孝经·纪孝行章》)等等。

  2.在夫妻关系上,要求“夫义妻顺”。《左传》中说:“夫和而义,妻柔而正。”(注:《左传·昭公二 十六年》)管子说:“为人夫者,敦@②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注:《管子·五辅》)但在“夫义 妻顺”中,中国传统道德更强调的是“妻顺”。孔子在《论语》中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礼记》中把 “男帅女、女从男”当作“夫妇之义”。“三纲”中“夫为妻纲”,权利向“夫”倾斜,中国传统道德中对妇 女提出了“三从”(在家从父,及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要求。男子特 别是显贵男子可以妻妾成群,妇女则必须“从一而终”;男子可以随意“休妻”,妻子却不能提出离异,更不 得改嫁。《大戴礼记》规定“妇有七去”,即丈夫在以下七种情况下可以“休妻”:“不顺父母,去;无子, 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连多说话都“去”。中国古代社会给妇女规定了 很多道德诫条,包括“缠足”这一残无人道的要求。董仲舒等还从夫为阳、妻为阴,阴应奉阳来为“夫为妻纲 ”作本体论上的论证。重男轻女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价值观念之一。

  3.在兄弟姊妹关系上,要求“兄友弟恭”。兄要对弟友善,弟要对兄悌恭。但在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是长 子继承制,在“兄友弟恭”上权利向兄长倾斜。父若不在了,弟要视兄为“父”。中国传统道德强调“长幼有 序”,内含着“幼”对“长”的服从,这是宗法等级制的伦理秩序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孝”“悌”并列 ,当作诸德之要,以此推治天下。

孝道教育是古代平民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有四个方面:一是要绝对尊敬父亲的家长权威。“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礼记·内则》)二是对父母的话要绝对听从,坚决照办。父母有过错,须“下气怡色,柔声以谏”:父母因不高兴而“挞之流血”,仍不能“疾怨”(痛恨埋怨之意),过错永远要自己承担,更不能非议父母。“善则称亲,过则称己。”(《韩非子·忠孝》)三是尽心尽力地侍奉和赡养父母,要尽最大努力,乃至牺牲自己或自己的子女,来满足父母的意愿。如果父母生病,须昼夜侍奉床前,汤药须事先亲口品尝;父母遇险,须舍身相救。四是父母去世了,子女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守护坟墓,时常祭祀。
平民家庭实施孝道教育的教材很多,历朝历代都有补充,如孝经、礼记、家礼、弟子规、女四书、闺训千字文、改良女儿经、二十四孝等等。其中,二十四孝最为典型,影响也最大。它成书于元代,选自虞周汉魏晋唐宋等各个朝代的孝子24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些孝子,上至帝王,中有公卿大夫、仕宦名臣,下至平民百姓,其中平民百姓人数居多。孝子有老翁有儿童,有男有女,事迹典型,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除了这类“基础教材”外,到宋代以后,还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家本教材”-家规家法。家规家法,首先是在达官贵人的封建大家庭和家族中推行。如司马光的《家范》流传甚广,朱熹在司马光《家范》基础上予以提高,制定了一套繁琐的家庭礼制和礼仪规范,这就是在平民中广为流传的《家礼》。《家礼》对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的礼仪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同时还强调:幼童时必读《孝经》、《论语》,女子还须加读《列女传》、《女诫》之类的书。
古代平民家庭教育的时间也有明确的安排,一般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日进行,有的则天天率全家人于早晨进行。

皇权 以孝治天下 想出人头地就得照着来

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看孔子的教育


如何践行孝道
孝顺父母不是表面上的,或者迫于社会舆论表面地做,而是真正出自天性,真正从内心深处把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利他为中心。这样扩大到一切人,那我们的行为模式就转过来了,我们就把凡夫的行为模式转变为菩萨的行为模式,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孝子。实践孝道就是转变思维模式,从向外走的分别取舍转变为向内走的...

学习了论语中的孝,结合新时代要求阐述当今大学生如何行孝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关爱、对兄弟姐妹的友爱以及对于上级、长辈的尊重,这些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传统孝文化相结合,不仅能对大学生的孝道教育起到一定作用,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构建...

什么是孝道?
3. 赡养父母:子女要在经济上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为他们提供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4. 传宗接代:传统观念认为,子女应该生育子女,让家族延续下去,以实现孝道的世代传承。5. 尊敬长辈:除了对父母的孝顺,还要尊重和照顾其他长辈,如祖父母、舅舅、姨母等。6. 教育子女:孝顺的父母会教育子女如何尊敬...

什么是孝道?
二、孝道的内容:孝道的内容主要包括:1、养亲与敬亲;2、顺亲与谏亲;3、传宗接代;4、丧亲与祭亲;5、立身、立功,以显父母。1、养亲与敬亲:(1)养亲是要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衣服居住等基本的生活,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

什么是孝道思想?
孝道文化的历史作用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

如何弘揚孝道
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优秀的下一代。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社会它的动乱,我们可以说源于家庭不健全。我们如何来改善这样的社会,应该要从教育着手,而教育最根本的基础点,就建立在家庭当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学校的教育,社会教育才有可能更进一步的发挥出来。《弟子规...

有关传统文化的孝道演讲稿6篇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孝亲敬老代代相传,贯穿于整个历史进程,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 教育 基本内容。孝为一切德行之本,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孝道文化所体现的核心理念是要求每个人一生都要恪守躬行并实现着至高至善的孝道,做到孝敬父母,尊长敬老。孝道文化所提倡...

妈妈怎么培养孩子的孝道
孝心就是在一代代父母的身体力行中传承、沿袭下来,就是在妈妈的榜样作用下养成的。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一颗孝心,妈妈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因为“身教重于言教”。2.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让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如:平时教育孩子要...

什么是孝,如何做到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有人孝顺,有人不孝。不孝的人我们不讨论,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孝顺父母的事,原因很简单,我们都是想孝顺父母的人。从内心深处说,我们都希望可以孝顺父母,但往往我们不知道做些什么,或者怎么做。有时候我们想让父母过的好,所以我们可能按我们自己的想法在做事,为父母...

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如何影响古代社会?
孝的观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深植于民族心理的礼乐教化方式,深入人心。这种教育方式在历史上起到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塑造了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孝道不仅体现在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上,更是一种社会秩序的维护,是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它强调的是代际之间的...

雁江区17829946665: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呢? -
端木谈常胜: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

雁江区17829946665: 关于孝道的资料 -
端木谈常胜: 摘要:“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

雁江区17829946665: 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孝道的内容有哪些 -
端木谈常胜: 二十四孝啊. 二十四孝: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

雁江区17829946665: 如何理解“百善孝为先”的古训 -
端木谈常胜: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是个讲究孝道的民族.可惜,现在“孝心”教育并不为人们所重视.有人说:“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在家连父母都不孝顺,很难想象他在社会上能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所以,学...

雁江区17829946665: 孝敬父母的重要性!急用!快! -
端木谈常胜: 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古语讲: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可见,孝道在人美行为中的位置.可以试想,一个连生育、养育自己父母的人,都不能给予应该的孝顺、回报,还有可能有真情对待其他的人吗?中国古代的24孝是有些夸张、愚昧,但是,它反应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对于自己的父母要尽全力满足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而这些要求,是绝对不会过分和无理的.

雁江区17829946665: 中国古人为什么推崇孝道 -
端木谈常胜: 孝悌观念是统治者为政的根本.历代帝王深知提倡孝道孝行对于稳定其统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封建统治者重视“孝道”的宣传,主要是为了达到以孝劝忠的目的.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一则对话就说明了儒学创史人孔子一开始就将宣扬孝悌观念的活动看成是政治行为.

雁江区17829946665: 古人有云:守孝三年 -
端木谈常胜: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把“善事父母”看作是道德的根本和核心,看作是一个人的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 《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孝经》中更明确地指出“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国...

雁江区17829946665: 百善孝为先正能量句子有哪些(百善孝为先的句子有哪些)
端木谈常胜: 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孝道”,中国古代把孝看作百善之首,在汉代,一个人如果“孝”是可以被推荐去当官的,这叫“举孝廉”,皇帝更是以“孝”治天下,汉代皇帝的...

雁江区17829946665: 各国在不同文化中是如何行孝道?
端木谈常胜: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古话说,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千百年来都在影响着中国人.如今,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