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资料

作者&投稿:謇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肖邦的资料~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年终39岁)
  全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法语)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 作曲家
  代表作:《马祖卡舞曲》、《圆舞曲》、《葬礼进行曲》、《革命练习曲》
  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从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十六岁时加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分类作品
  1,圆舞曲(华尔滋) (Waltzes)
  肖邦著名的圆舞曲,相信小朋友一定听过!这些圆舞曲是萧邦在维也纳时,运用维也纳华尔滋三拍的节奏,加上优美的曲调与抒情性,同时也发辉高度的钢琴技巧,因此萧邦的圆舞曲适合聆赏与演奏,比较不适合跳舞喔!
  ◎第1号圆舞曲降E大调Op. 18
  ◎第3号华丽圆舞曲a小调Op. 34-1
  ◎第6号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Op. 64-1
  小狗圆舞曲是描述乔治桑的小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一首曲子,因为曲子很短,因此也被称为「小圆舞曲」(Minute)
  ◎第7号圆舞曲升c小调Op. 64-2
  ◎第8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4-3
  ◎第9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9-1
  ◎第10号圆舞曲b小调Op. 69-2
  ◎第14号圆舞曲e小调Op.Posth
  2,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s)
  肖邦不太喜欢管弦乐器,所以他的钢琴协奏曲(以钢琴为主,管弦乐搭配的曲子)也只有两首而已。第二号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就是写给初恋情人的优美「情书」,大家可以听听看唷!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一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二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三乐章
  3,夜曲(Nocturnes)
  夜曲是英钢琴师兼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曲式,以优美的旋律为主。萧邦受他的影响,第一首夜曲也已旋律为主,但后来的夜曲则加上更丰富的内容,不单是优美的旋律而已,所以是萧邦独特风格的夜曲。
  ◎第1号夜曲降b小调Op.9-1
  ◎第2号夜曲降E大调Op.9-2
  4,练习曲(Etudes)
  学钢琴的人,一定会弹到萧邦的练习曲!这些曲子运用了高度的钢琴技巧,包括快速的八度音程、还有三或六度的连续平行等等。不过这些练习曲并不只是教学用的,而是同时兼具艺术性,演奏者必须兼顾技巧、节奏、旋律、和声还有音乐的情绪表现,所以还是很到受乐迷的喜爱。
  ◎第3号练习曲E大调「离别」 Op.10-3
  这首练习曲是萧邦离开波兰前往巴黎时的创作,离开祖国与思念故乡的感情都表露无遗。
  ◎第5号练习曲降G小调「黑键」Black Key Op10No.5
  ◎第12号练习曲c小调「革命」Revolutionary Op.10-12
  这首是萧邦在听到波兰遭俄国攻占时所创作的曲子。
  5,前奏曲(Preludes) Op.28
  作品28的二十四首前奏曲集是萧邦晚年为了筹措疗养的旅费而创作的曲子。
  ◎第4号前奏曲e小调「窒息」Suffocation
  ◎第11号前奏曲B大调「蜻蜓」Dragon Fly
  ◎第15号前奏曲降D大调「雨滴」Raindrop
  ◎这首前奏曲左手规律的节奏像雨滴的声音,因此得名。
  ◎第23号前奏曲F大调「快乐之船」Pleasure Boat
  ◎第24号前奏曲降D大调「暴风雨」The Storm
  6,波兰舞曲(Polonaises)
  波兰舞曲是以宫廷为中心,华丽而壮大的民族舞曲。萧邦七岁时就创作了两首波兰舞曲(G小调与降B大调),而后来的创作不但有舞曲,还有波兰语的诗喔!
  ◎第三号波兰舞曲A大调「军队」MilitaryOp.40-1
  象征波兰旗士精神的宏伟。
  ◎第六号波兰舞曲降A大调「英雄」HeroicOp.53
  7,马祖卡舞曲(Mazurkas)
  马祖卡舞曲是波兰东普鲁士与俄国之间一带,属于农民的民族舞曲,热爱祖国的萧邦创作了55首马祖卡舞曲,将思乡的情感转化为丰富的旋律。
  第五号马祖卡舞曲降B大调Op.7-1
  8,奏鸣曲(Sonatas)
  肖邦不喜欢被固定的奏鸣曲曲式所拘束,所以他的创作当中只有二首奏鸣曲而已。其中第二号的第三乐章的「送葬」进行曲,是西方葬礼中的送葬曲。
  ◎第二号奏鸣曲降b小调Op.35第三乐章「送葬」
  (Marche Funebre)
  9,其他名曲
  以下曲子也是萧邦的名曲:
  ◎幻想即兴曲升c小调Fantaisie-ImpromptuOp.66
  ◎船歌升F大调BarcarolleOp.60
  ◎第4号叙事曲f小调BalladeOp.52-4
  ◎幻想曲(非即兴幻想曲)
  [编辑本段]评价
  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肖邦 Frederick Chopin (1810-1849)
  费德里克.肖邦,诞生於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的采拉左瓦佛拉(Zelazowa Wala),父为法国教育家,母为有教养的波兰妇女。肖邦自幼就喜爱音乐,八岁上台演奏协奏曲,被誉为天才,在良师艾尔斯纳(Elsner,作曲家、小提琴家,是当时华沙音乐院院长)的指导下,十五岁时出版作品,也经常参加演奏会,十八岁前往柏林演奏,十九岁访问维也纳。返回华沙后,已是一位声名远播的天才音乐家。
  1830年决心前往巴黎,深研琴艺。离开故国前夕,老师送他一杯波兰泥土,肖邦至死存放身边。他在旅途中,在德国各地和维也纳不停的演奏,次年九月抵达斯图加特,听到波兰革命失败的消息,在满腔悲愤的心情下,写作《革命练习曲》。波兰於1795年亡国,成为帝俄的版图,1830年发生独立运动。由於波兰革命失败,肖邦就打消返回祖国的念头,计划在巴黎开拓自己的天地,并帮助革命运动。
  1835年,肖邦曾前往德雷斯顿和莱比锡旅行,与孟德尔颂和舒曼结识。1836年和女文学家乔治桑(George Sand),双双坠入情网,不久肺病恶化,於1838年与乔治桑一起到马约卡岛静养,后来两人又在巴黎和里昂同居。1847年双方因意见不合而劳燕纷飞,结束了这段历史上著名的恋情。
  1848年抱病到英国旅行演奏,次年回到巴黎后不久,因肺结核不治去世,享年只有三十九岁。
  肖邦的作品,除十七首波兰歌曲、钢琴三重奏和大提琴曲外,全是钢琴曲。此类作品中,有两首钢琴协奏曲和三首钢琴奏鸣曲。
  肖邦对民族主义音乐的贡献,是他六十首马厝卡舞曲与十二首波兰舞曲。两种舞曲都是三拍,马厝卡是中庸速度,来自民间庆典音乐;波兰舞曲高雅,原是十六世纪宫廷庆典的配乐。肖邦将马厝舞曲带入音乐会,并将早期波兰宫廷生活的雄姿与盛况再度展现在人们面前。它令人想起过去民族的荣耀,也成为过去民族生活方式的特徵。
  在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作为一个杰出的波兰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而拥有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在19世纪欧洲音乐发展历史中,民族音乐风格占有主导地位。尽管在所有的肖邦作品中都具有来自波兰传统的音乐风格,但在肖邦的玛祖卡中更为集中地表现了波兰的民族风格。在玛祖卡中肖邦运用了直到当今仍为世界所仰慕的最美的波兰旋律,使得当今的音乐家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他音乐中独特的波兰风格。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距华沙西部50公里一个名为热拉左瓦沃拉的小村庄。在他的早年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父亲NICOLAS肖邦原是一个法国人,1788年在他17岁的时候来到波兰。关于来波兰的原因现在也不是很清楚,但他很可能积极参加了1794年波兰将军TADEUSZ KOCIUSZKO领导的全民反抗运动,为他迁入国的自由而斗争。1800年他成为了地区长官STAROSTA的女儿和妻子的法文教师。1802年秋,NICOLAS肖邦接受了伯爵夫人LUDWIKA SKARBEK的邀请,来担当她孩子们的教育和教导工作,并和她的家人共同居住在热拉左瓦沃拉。在此,他遇到了伯爵夫人的远房亲戚TEKLA JUSTYNA KRZYANOWSKA小姐。他们于己于1806年6月2日结婚,他们的第二个孩子FRYDERYK出生于己于1810年。同年,肖邦一家人移居华沙。
  当肖邦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份,家里为他聘请了著名的钢琴教师WOJCIECH先生。他不仅为年轻的肖邦充分展现了音乐的美,而且让他熟悉了大量音乐大师的作品。他的教学富有情趣和智慧,奠定了肖邦作为一个钢琴家所应当拥有的个性和创造力。肖邦第一次演出是在RADZIWI家庭宫殿中举行的慈善音乐会,那年他年仅8岁。1818年的华沙日报这样写道:"他不仅可以完美而轻松地演奏那些最难的钢琴作品,而且他还能创作出饶有兴趣的舞曲和变奏曲。"后来肖邦经常出现于达官显贵的府邸。
  后来肖邦的父母意识到即使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如果不经过专业教育也是不行的。因此他们决定对肖邦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1926年从华沙LYCEUM毕业后,肖邦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JOZEF ELSNER先生。也就是在那一时期,肖邦创作了他大部分的钢琴和管弦作品,包括降B大调变奏曲作品第二号,波兰旋律的A大调幻想曲作品13号,F大调回旋曲作品14号,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4号,g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作品8号,以及波罗乃兹、玛祖卡和华尔兹等。ELSNER很快意识到肖邦的非凡音乐才能,他积极引导并保护着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在肖邦的第二学年报告中写道:"非凡的能力",一年后是:"非凡的能力,音乐的天才"。
  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后,肖邦开始想在欧洲的主要音乐中心发挥自己的音乐才能。通过偶然的机会他选择了维也纳,在那里两都获得了作为作曲家和钢琴家的巨大成功。在1829年"ALLGEMEINE THEATERZEITUNG"的评论上这样写道:"肖邦征服了每一个人,因为人们不仅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从他表演和创作的原始性上可以说他是一个音乐天才……他的演奏绝对不是一种对技巧的炫耀,这一点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与装腔作势者的区别。让我们从这个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真正的艺术家。"其他一些评论也这样写道:"伟大的作品","优美的演奏","无以描绘的娴熟技法"等。这些是肖邦音乐才能在国际上首次得到承认。
  在年仅20的时候,肖邦因其创作的e小调和f小调钢琴协奏曲而誉满华沙。此后不久他就决定要出国。在这个异族统治下的国家中,政治形式不断紧张,革命一触即发。这种情况下,对于他的音乐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1830年的12月开始了他的艺术旅行。参加告别聚会的有他的家人,初恋情人KONSTANCJA,ELSNER教授以及一些朋友们。肖邦没有意识到他就要永远离开他的祖国,也就是从那一刻,在他充满无数欢欣和痛苦的生活中将永远伴随的是无尽乡愁。
  在巴黎,他的第二故乡,肖邦很快结识了一批当时的艺术家朋友,包括李斯特、舒曼、门德尔松、席勒等。他主要进行创作、教学工作,并偶尔出席音乐会。他不想成为钢琴家,因为19世纪的钢琴家意味着用各种的表演技巧来取悦听众,争得名利。肖邦想为听众展现真正的音乐的美。他的演奏与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演奏风格迥然不同,因此常用于与同时代钢琴家进行比较。这种比较通常有利于肖邦。杰出的英国钢琴家、指挥家CHARLES HALLE曾说过,"与肖邦相比,KALKBRENNER只不过是个孩子"。HEINRICH HEINE说,"李斯特让所有的钢琴家黯然失色,除了钢琴大师肖邦"。
  通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出肖邦所拥有的非凡钢琴技巧,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钢琴舞台的耀眼明星。然而他宁愿为那些能够真正理解他音乐的具有艺术能力的听众演奏。除了这些之外,肖邦一生仅举行过30场公共音乐会。凡是那些参加过肖邦"书房"音乐会的人都强烈认为,只有在这种朋友间的私人音乐会上伟大的艺术家才能阐释出音乐的真谛,发挥他们艺术的天赋。
  肖邦作为作曲家已经深为大家所熟悉。最有利的证明就是肖邦创造性的艺术成就在不断地为更多的世界听众所接受和传播。他是一位非凡的作曲家,他用非凡的艺术天赋创造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他也是唯一一位专注于一件乐器创作的作曲家。尽管华沙的音乐团体,甚至包括ELSNER教授,都建议他可以创作一些歌剧和管弦乐作品,但肖邦认为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只有通过钢琴才能真正达到他所追求的艺术目标。他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达他的音乐思想,包括波罗乃兹、玛祖卡、华尔兹、夜曲、奏鸣曲、前奏曲、叙事曲、钢琴协奏曲、回旋曲和变奏曲等。他是那个时代具有独立风格和诗歌精神的伟大作曲家。1848年在英格兰举行音乐会后,伦敦的"每日新闻"这样写道,"在他的作品中,显示了肖邦杰出的创作才能和他对作品的表现能力。他的音乐风格之独特,是以前任何一位大师都不可能达到的。我们从没有听到过如此美妙、如此激动人心的音乐。
  经过长期的病痛折磨,肖邦于1849年死于法国巴黎。但他留给波兰的心脏和每一部音乐作品都表达着他对祖国的热情。他临终前对姐姐说:“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它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可是,没过多久,起义失败了。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肖邦
又名 :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职业 : 作曲
所属地区: 波兰
出生地 : 波兰
生日 : 1881年3月1日

人物介绍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波兰才子
一、又一个神童
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白薄沙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倒挂金钟和天竺葵生气勃勃地开着花。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三间房子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那架钢琴。
肖邦的第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而闻名华沙。在十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父亲教法文的华沙学会里学习了作曲和其它课程。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献身于音乐。
二、“从一而终”的爱国音乐家
肖邦是终生献身于一种乐器的第一个作曲家。甚至连李斯特这位钢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转而为全部管弦乐队创作作品,因而当他的钢琴作品为管弦乐队重新改写的时候,它们听起来一样好——或者甚至更好。但肖邦并没有试图在钢琴上模仿管弦乐队。他用钢琴比别的任何乐器都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不论肖邦的作品节奏是什么——是圆舞曲还是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或是波兰舞曲——那旋律几乎总是用简单的ABA三段体歌曲形式。他的音乐同贝多芬的奏鸣曲不同,正象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诗不同于莎士比亚的一出话剧一样。肖邦在维也纳举办了两次成功的音乐会,然后想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上去求名。在华沙开了三次告别音乐会后,他就出发了。当他还没有走出多远的时候,他的老师和过去的同学们拦住他的马车并唱了一首为了向他致敬而写的大合唱。然后他们给他一个装满了故乡泥土的银制纪念杯,希望他永远也不要忘记故土。他虽然再也没有回来,但是永远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
三、巴黎岁月
肖邦到巴黎后不久,就成了巴黎最时兴的教师。他愿意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价格是最高的。他上课时象一个王子,总是戴着白羊皮手套,并且由一个仆人陪着,坐着一辆马车来到。 李斯特把他介绍给在乔治·桑的笔名下写作的著名小说家迪德望夫人(Dudevant)。通过她,他被拉进以巴黎为家的艺术家们、作家们和音乐家们的欢快的圈子里去。可是降临到他身上的一切成功和乐趣都永远不能使他忘记波兰的光荣和忧伤。 所有的肖邦的音乐作品都是他各种感情的短小音画。有一些是从他自己的生活中取来的——当他在玛佐尔卡岛上访问乔治·桑和她的女儿们的时候写的梦一般的夜曲和短小的前奏曲,和那些圆舞曲——特别是降D大调的那一首,据说是在他注视着乔治·桑的小白狗追逐自己的尾巴以后写的。但是他的音乐的更大部分都是从他对他的出生地的热爱里生长出来的。
四、波兰节奏
肖邦的许多最伟大的作品都是用波兰的两种古代舞蹈玛祖卡舞和波罗乃兹舞的节奏写成的。波罗乃兹舞是一种贵族的舞蹈——王子和英雄们在国王宝座前面稳重而庄严地行进。肖邦用这种曲式创作了他的一些最宏伟的作品。玛祖卡舞是肖邦时常看见的,这是波兰农民们力图在朝气蓬勃的尽情欢乐中忘掉他们生活中的艰苦时跳的一种农村舞蹈。其节奏是每一小节三拍子,在最后一拍,跳舞的人们把脚后跟咔嗒一声碰在一起时加强了一拍。肖邦作了五十多首玛祖卡舞曲,并且在这一种节奏里,表现了从悲伤和神秘感到生活的欢乐等种种感情。肖邦伟大的《降b小调鸣曲》是建立在古老波兰的一首诗的基础上的,而他的四首《叙事曲》则讲述了波兰最伟大的诗人写的四个故事。其中最流行的一首讲的是一个年轻的骑士对一位美丽而神秘的小姐的爱情。甚至他那些《练习曲》,也不仅是一些练习,而是一些音乐素描。所有想做钢琴名家的学生都想要学会的那首伟大的《革命练习曲》,是当肖邦听见波兰人一再起来反抗俄国,但一再被残酷镇压时写的。浪漫派大师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写道:“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那带着“以魅力笑容、令人愉快的态度、象天使一样有着一绺美丽的鬈发”的文雅的小音乐家成了巴黎客厅的宠儿。但是巴黎生活的经历毁坏了肖邦的健康,他变得敏感而易怒,在一次争吵之后,他同乔治·桑十年的友谊彻底崩溃了。
钢琴诗人
一、繁杂的曲名与潇洒的谱曲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为钢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钢琴独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烦的是,他的作品大多只有体裁而没有标题,很多作品,即使标上调式和体裁及体裁编号,仍然难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因此,后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时,往往以作品编号(Op. )作为查找的主要根据,因为作品编号是不会出现重复和混乱现象的。
肖邦作曲时,基本离不开钢琴键盘。据当时的人所说,肖邦擅长在钢琴上即兴创作,而且有着一气呵成般的流畅,但当他落笔追思即兴乐念时,却异常费力,稿纸上往往留下很多涂改痕迹。许多已成之作,每经他本人演奏一次,就会出现一种有所改动的版本。可见肖邦对于作曲是十分情绪化的。
二、肖邦的信条:让人们去猜吧!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四十九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第二号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德国人对肖邦的了解,是从舒曼的这篇文章开始的。
肖邦在1827至1828年间,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第一幕中唐·璜和策丽娜的小二重唱作为主题,写成了作品第二号——钢琴和乐队的变奏曲。
1831年10月27日,德国钢琴家尤里乌斯·克诺尔(1807—1861)在莱比锡布业公会音乐厅初次登台,演奏了肖邦的作品第二号。舒曼评论这个曲子的文章,就借用了尤里乌斯的名字作为笔名。
1831年12月16日,肖邦从巴黎写信给他的朋友沃伊切霍夫斯基说:“几天以前,我从卡塞尔收到一个热心的德国人写的一篇长达十页的评论,他在冗长的绪言以后一小节一小节地进行分析(作品第二号)。他认为按照正统的观点,它们不能算是变奏,而是一幅想象的图画。他说,第二变奏里唐·璜和列波累罗在追赶;在第三变奏里,唐·璜亲吻着策丽娜,使马捷托看了呕气;在慢板第五小节的降D大调上,唐·璜和策丽娜在接吻。这位撰稿者大发奇想,实在可笑,他还迫不及待地想把这篇文章发表在《音乐杂志》(属于他的女婿菲梯斯的刊物)上。好心的希勒是一个很有才能的青年,……他对我十分关心,马上告诉菲梯斯的岳父说,他写那篇评论对我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肖邦所说的菲梯斯(1784-1871),是比利时音乐学家,1806年他和《民族信使报》编者罗贝尔的女儿阿黛拉伊德结了婚。菲梯斯在1827年创办的《音乐杂志》是一种周刊。那么,写那篇评论文章的“热心的德国人”,应该就是罗贝尔了。 肖邦最反对用文字解释他的作品。伦敦乐谱出版商威塞尔(1797—1885)为了使出版物引人注目,常给他的作品加上想入非非的标题,如《降B大调变奏曲》(作品2)标作“向莫扎特致敬”;
《引子和波罗乃兹》(作品3)标作“快乐”;《玛祖卡风格回旋曲》(作品5)标作“波西阿娜”;《三首夜曲》(作品9)标作“塞纳河流水潺潺”;另外《三首夜曲》(作品15)标作“西风”;《降E大调圆舞曲》(作品18)标作“邀舞”;《波莱罗舞曲》(作品19)标作“安达卢西亚回忆”;《b小调谐谑曲》(作品20)标作“地狱里的宴会”;《第一叙事曲》(作品23)标作“无词叙事诗”;《两首夜曲》(作品27)标作“哀怨”;《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31)标作“冥想”;另外《两首夜曲》(作品37)标作“叹息”;《两首波罗乃兹》(作品40)标作“宠物”;而《玛祖卡舞曲》则统称为“波兰回忆”。 1841年,肖邦从诺安写给他的朋友丰塔那(1810—1869)的一封信中愤慨地说:“至于威塞尔,他是一个蠢才和骗子。你写信给他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如果他老是因我的作品而赔钱,那是由于他不照我的意见,而加上愚蠢的标题所致。从我心灵里发出的声音,教我不能再送给他任何作品让他加上这些名称。你对他说话可以尽量讲得尖锐些。”
在肖邦看来,那位“热心的德国人”是和威塞尔同样愚蠢,同样可笑的。但这个德国人在文章中所描绘的“一幅想象的图画”,也许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步了舒曼的后尘;因为舒曼的文章里也谈到第二变奏“象一对情人(但不是唐·璜和他的仆人列波累罗)在追赶”,优美的降B大调是“情人第一次的接吻”等等。舒曼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加上文学性的标题,如《狂欢节》(作品9)、《幻想曲》(作品12)、《童年情景》(作品15)、《少年曲集》(作品68)、《森林情景》(作品82)等都是其例;肖邦则对此深恶痛绝,他的《g小调夜曲》(作品15之3)原想注上“悲剧《哈姆莱特》观后感”字样,后来还是取消了,他说:“让人们去猜吧。” 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这就是肖邦的信念。“让人们去猜吧”这句话,对于肖邦的作品是有普遍意义的。


hopin Frederic· Francois (1810-1849) Polish-born French composer and pianist of the romantic era. His music, written chiefly for the piano, was based on traditional Polish dance themes.
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科(1810-1849) 浪漫主义时期波兰裔法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写的以钢琴曲为主的音乐以传统的波兰舞蹈主题为基础
作品:1.《夜曲》No.1
2.《夜曲》No.2
3.《夜曲》No.5
4.《升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5.《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6.《叙事曲》霍洛维兹
7.《降E大调回旋曲》 霍洛维兹
8.《第二钢琴鸣奏曲》鲁宾斯坦
9.《夜曲》OP.9-1 傅聪
10.《夜曲》OP.32-2 鲁宾斯坦
11.《夜曲》OP.72-1(遗作)鲁宾斯坦
12.《夜曲》OP.72-1(遗作)傅聪
13.《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鲁宾斯坦
14.《喜悦》阿劳
15.《革命练习曲》 No.12 Maurizio Pollini
16.《革命练习曲》 No.12 李赫特
17.《E大调练习曲》(离别) Op.12 No.3 李赫特
18.《E大调练习曲》 (离别) Op.12 No.3 Maurizio Pollini
19.《第1号练习曲 》OP.10 No.1 李赫特
21.《夜曲 》No.20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umous Pires
22.《第2号练习曲》Op.10 No.2 李赫特
23.《夜曲》NO.8 皮尔斯
24.《第2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5.《第3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四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6.《F小调幻想曲》舒拉.切尔卡斯基
27.《华丽大圆舞曲》拉赫玛尼诺夫
28.《玛祖卡舞曲》NO.1
29.《玛祖卡舞曲》NO.3
30.《波兰舞曲第6号》英雄 作品第53号
31.《圆舞曲第九号》李帕蒂
32.《编号外圆舞曲1》阿劳
33.《编号外圆舞曲2》阿劳
34.《编号外圆舞曲3》阿劳
35.《G小调波兰舞曲》Biret
36.《军队波兰舞曲》Op.40, No.1 Maurizio Pollini
37.《降B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38.《B大调夜曲》Op 32 No 1 拉罗查
39.《帕格尼尼回忆变奏曲》傅聪
40.《船歌》 拉罗查
41.《降b小调波兰舞曲》(编号外) Biret
42.《摇篮曲》拉罗查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霍洛维茨
43.《第一钢琴叙事曲》基辛
44.《第一钢琴叙事曲》波利尼
45.《降G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46.《F大调第二钢琴叙事曲》 鲁宾斯坦
47.《降A大调第三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8.《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49.《降b小调第二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50.《E大调第四钢琴谐谑曲》 波哥莱里奇
51.《雨滴》前奏曲 阿格里奇
52.《五首马祖卡》米凯兰杰里
53.《前奏曲28号之24》阿格里奇
54.《前奏曲op45》阿格里奇
55.《升c小调第三号谐谑曲》波哥莱里奇
56.《小狗圆舞曲》李帕蒂
57.《波莱罗舞曲》乌戈尔斯基
58.《华丽变奏曲》齐伯尔斯坦
59.《第一钢琴奏鸣曲》齐伯尔斯坦
60.《c小调即兴幻想曲》李云迪
61.《降G大调第三号即兴曲》阿劳
62.《圆舞曲作品69之2》Dinu Lipatti
63.《夜曲作品27之1》巴伦伯伊姆
64.《音乐会快板》阿什肯纳吉
65.《引子和日耳曼主题变奏曲》瓦萨里
66.《圆舞曲》Op 64 No2李帕蒂
67.《“Hexameron”变奏曲》Ashkenazy
68.《降A大调第一钢琴即兴曲》阿劳
69.《幻想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0.《塔兰泰拉舞曲》乌戈尔斯基
71.《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7》Ivo Pogorelich
72.《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2》Ivo Pogorelich
73.《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6》Ivo Pogorelich
74.《升f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5.《第二号即兴曲》Claudio Arrau
76.《马祖卡》作品63之2和63之3 Harasiewicz
77.《夜曲》作品62之1 Harasiewicz
78.《春天》科尔托
79.《寂静的夜》科尔托
80.《引子和Moore主题变奏曲》Vladimi&Vovka Ashkenazy
81.《第16号夜曲》科尔托
82.《第4号夜曲》科尔托
83.《三首新练习曲》科尔托
84.《练习曲作品25之7》波利尼
85.《冬风练习曲》波利尼
86.《蝴蝶练习曲》波利尼
87.《帕格尼尼威尼斯主题曲》齐伯尔斯坦
88.《c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89.《英雄波兰舞曲》科尔托
90.《夜曲》No.1 Pires
91.《夜曲》No9. Pires
92.《夜曲》No13. Pires
93.《夜曲》No15. Pires
94.《马祖卡》作品33之4.舒拉.切尔卡斯基
95.《夜曲》作品62之2.舒拉.切尔卡斯基
96.《《唐璜》:让我们手拉手吧》舒拉.切尔卡斯基
97.《夜曲》作品27之2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圆舞曲》作品34之3 拉赫玛尼诺夫
99.《少女的愿望》 拉赫玛尼诺夫
100.《第三钢琴协奏曲》基辛
101.《第一钢琴叙事曲》米凯兰杰里
102.《夜曲》第五首 Camille Saint-Saens
103.《波兰舞曲》Op. 53 Ignacy Jan Paderewski
104.《第二号钢琴谐谑曲》霍洛维茨
105.《五首马祖卡》2 Michelangeli
106.《夜曲》作品37之2 Novaes
107.《夜曲》No.8 Barenboim
108.《夜曲》No.20 Barenboim109.《第14首圆舞曲》编号外 基辛
108.《圆舞曲“小狗”》陈萨
109.《自然的行板和华丽的波罗乃兹》Idil Biret

肖邦
又名 :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职业 : 作曲
所属地区: 波兰
出生地 : 波兰
生日 : 1881年3月1日

人物介绍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波兰才子
一、又一个神童
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白薄沙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倒挂金钟和天竺葵生气勃勃地开着花。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三间房子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那架钢琴。
肖邦的第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而闻名华沙。在十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父亲教法文的华沙学会里学习了作曲和其它课程。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献身于音乐。
二、“从一而终”的爱国音乐家
肖邦是终生献身于一种乐器的第一个作曲家。甚至连李斯特这位钢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转而为全部管弦乐队创作作品,因而当他的钢琴作品为管弦乐队重新改写的时候,它们听起来一样好——或者甚至更好。但肖邦并没有试图在钢琴上模仿管弦乐队。他用钢琴比别的任何乐器都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不论肖邦的作品节奏是什么——是圆舞曲还是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或是波兰舞曲——那旋律几乎总是用简单的ABA三段体歌曲形式。他的音乐同贝多芬的奏鸣曲不同,正象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诗不同于莎士比亚的一出话剧一样。肖邦在维也纳举办了两次成功的音乐会,然后想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上去求名。在华沙开了三次告别音乐会后,他就出发了。当他还没有走出多远的时候,他的老师和过去的同学们拦住他的马车并唱了一首为了向他致敬而写的大合唱。然后他们给他一个装满了故乡泥土的银制纪念杯,希望他永远也不要忘记故土。他虽然再也没有回来,但是永远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
三、巴黎岁月
肖邦到巴黎后不久,就成了巴黎最时兴的教师。他愿意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价格是最高的。他上课时象一个王子,总是戴着白羊皮手套,并且由一个仆人陪着,坐着一辆马车来到。 李斯特把他介绍给在乔治·桑的笔名下写作的著名小说家迪德望夫人(Dudevant)。通过她,他被拉进以巴黎为家的艺术家们、作家们和音乐家们的欢快的圈子里去。可是降临到他身上的一切成功和乐趣都永远不能使他忘记波兰的光荣和忧伤。 所有的肖邦的音乐作品都是他各种感情的短小音画。有一些是从他自己的生活中取来的——当他在玛佐尔卡岛上访问乔治·桑和她的女儿们的时候写的梦一般的夜曲和短小的前奏曲,和那些圆舞曲——特别是降D大调的那一首,据说是在他注视着乔治·桑的小白狗追逐自己的尾巴以后写的。但是他的音乐的更大部分都是从他对他的出生地的热爱里生长出来的。
四、波兰节奏
肖邦的许多最伟大的作品都是用波兰的两种古代舞蹈玛祖卡舞和波罗乃兹舞的节奏写成的。波罗乃兹舞是一种贵族的舞蹈——王子和英雄们在国王宝座前面稳重而庄严地行进。肖邦用这种曲式创作了他的一些最宏伟的作品。玛祖卡舞是肖邦时常看见的,这是波兰农民们力图在朝气蓬勃的尽情欢乐中忘掉他们生活中的艰苦时跳的一种农村舞蹈。其节奏是每一小节三拍子,在最后一拍,跳舞的人们把脚后跟咔嗒一声碰在一起时加强了一拍。肖邦作了五十多首玛祖卡舞曲,并且在这一种节奏里,表现了从悲伤和神秘感到生活的欢乐等种种感情。肖邦伟大的《降b小调鸣曲》是建立在古老波兰的一首诗的基础上的,而他的四首《叙事曲》则讲述了波兰最伟大的诗人写的四个故事。其中最流行的一首讲的是一个年轻的骑士对一位美丽而神秘的小姐的爱情。甚至他那些《练习曲》,也不仅是一些练习,而是一些音乐素描。所有想做钢琴名家的学生都想要学会的那首伟大的《革命练习曲》,是当肖邦听见波兰人一再起来反抗俄国,但一再被残酷镇压时写的。浪漫派大师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写道:“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那带着“以魅力笑容、令人愉快的态度、象天使一样有着一绺美丽的鬈发”的文雅的小音乐家成了巴黎客厅的宠儿。但是巴黎生活的经历毁坏了肖邦的健康,他变得敏感而易怒,在一次争吵之后,他同乔治·桑十年的友谊彻底崩溃了。
钢琴诗人
一、繁杂的曲名与潇洒的谱曲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为钢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钢琴独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烦的是,他的作品大多只有体裁而没有标题,很多作品,即使标上调式和体裁及体裁编号,仍然难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因此,后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时,往往以作品编号(Op. )作为查找的主要根据,因为作品编号是不会出现重复和混乱现象的。
肖邦作曲时,基本离不开钢琴键盘。据当时的人所说,肖邦擅长在钢琴上即兴创作,而且有着一气呵成般的流畅,但当他落笔追思即兴乐念时,却异常费力,稿纸上往往留下很多涂改痕迹。许多已成之作,每经他本人演奏一次,就会出现一种有所改动的版本。可见肖邦对于作曲是十分情绪化的。
二、肖邦的信条:让人们去猜吧!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四十九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第二号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德国人对肖邦的了解,是从舒曼的这篇文章开始的。
肖邦在1827至1828年间,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第一幕中唐·璜和策丽娜的小二重唱作为主题,写成了作品第二号——钢琴和乐队的变奏曲。
1831年10月27日,德国钢琴家尤里乌斯·克诺尔(1807—1861)在莱比锡布业公会音乐厅初次登台,演奏了肖邦的作品第二号。舒曼评论这个曲子的文章,就借用了尤里乌斯的名字作为笔名。
1831年12月16日,肖邦从巴黎写信给他的朋友沃伊切霍夫斯基说:“几天以前,我从卡塞尔收到一个热心的德国人写的一篇长达十页的评论,他在冗长的绪言以后一小节一小节地进行分析(作品第二号)。他认为按照正统的观点,它们不能算是变奏,而是一幅想象的图画。他说,第二变奏里唐·璜和列波累罗在追赶;在第三变奏里,唐·璜亲吻着策丽娜,使马捷托看了呕气;在慢板第五小节的降D大调上,唐·璜和策丽娜在接吻。这位撰稿者大发奇想,实在可笑,他还迫不及待地想把这篇文章发表在《音乐杂志》(属于他的女婿菲梯斯的刊物)上。好心的希勒是一个很有才能的青年,……他对我十分关心,马上告诉菲梯斯的岳父说,他写那篇评论对我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肖邦所说的菲梯斯(1784-1871),是比利时音乐学家,1806年他和《民族信使报》编者罗贝尔的女儿阿黛拉伊德结了婚。菲梯斯在1827年创办的《音乐杂志》是一种周刊。那么,写那篇评论文章的“热心的德国人”,应该就是罗贝尔了。 肖邦最反对用文字解释他的作品。伦敦乐谱出版商威塞尔(1797—1885)为了使出版物引人注目,常给他的作品加上想入非非的标题,如《降B大调变奏曲》(作品2)标作“向莫扎特致敬”;
《引子和波罗乃兹》(作品3)标作“快乐”;《玛祖卡风格回旋曲》(作品5)标作“波西阿娜”;《三首夜曲》(作品9)标作“塞纳河流水潺潺”;另外《三首夜曲》(作品15)标作“西风”;《降E大调圆舞曲》(作品18)标作“邀舞”;《波莱罗舞曲》(作品19)标作“安达卢西亚回忆”;《b小调谐谑曲》(作品20)标作“地狱里的宴会”;《第一叙事曲》(作品23)标作“无词叙事诗”;《两首夜曲》(作品27)标作“哀怨”;《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31)标作“冥想”;另外《两首夜曲》(作品37)标作“叹息”;《两首波罗乃兹》(作品40)标作“宠物”;而《玛祖卡舞曲》则统称为“波兰回忆”。 1841年,肖邦从诺安写给他的朋友丰塔那(1810—1869)的一封信中愤慨地说:“至于威塞尔,他是一个蠢才和骗子。你写信给他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如果他老是因我的作品而赔钱,那是由于他不照我的意见,而加上愚蠢的标题所致。从我心灵里发出的声音,教我不能再送给他任何作品让他加上这些名称。你对他说话可以尽量讲得尖锐些。”
在肖邦看来,那位“热心的德国人”是和威塞尔同样愚蠢,同样可笑的。但这个德国人在文章中所描绘的“一幅想象的图画”,也许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步了舒曼的后尘;因为舒曼的文章里也谈到第二变奏“象一对情人(但不是唐·璜和他的仆人列波累罗)在追赶”,优美的降B大调是“情人第一次的接吻”等等。舒曼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加上文学性的标题,如《狂欢节》(作品9)、《幻想曲》(作品12)、《童年情景》(作品15)、《少年曲集》(作品68)、《森林情景》(作品82)等都是其例;肖邦则对此深恶痛绝,他的《g小调夜曲》(作品15之3)原想注上“悲剧《哈姆莱特》观后感”字样,后来还是取消了,他说:“让人们去猜吧。” 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这就是肖邦的信念。“让人们去猜吧”这句话,对于肖邦的作品是有普遍意义的。

hopin Frederic· Francois (1810-1849) Polish-born French composer and pianist of the romantic era. His music, written chiefly for the piano, was based on traditional Polish dance themes.
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科(1810-1849) 浪漫主义时期波兰裔法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写的以钢琴曲为主的音乐以传统的波兰舞蹈主题为基础
作品:1.《夜曲》No.1
2.《夜曲》No.2
3.《夜曲》No.5
4.《升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5.《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6.《叙事曲》霍洛维兹
7.《降E大调回旋曲》 霍洛维兹
8.《第二钢琴鸣奏曲》鲁宾斯坦
9.《夜曲》OP.9-1 傅聪
10.《夜曲》OP.32-2 鲁宾斯坦
11.《夜曲》OP.72-1(遗作)鲁宾斯坦
12.《夜曲》OP.72-1(遗作)傅聪
13.《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鲁宾斯坦
14.《喜悦》阿劳
15.《革命练习曲》 No.12 Maurizio Pollini
16.《革命练习曲》 No.12 李赫特
17.《E大调练习曲》(离别) Op.12 No.3 李赫特
18.《E大调练习曲》 (离别) Op.12 No.3 Maurizio Pollini
19.《第1号练习曲 》OP.10 No.1 李赫特
21.《夜曲 》No.20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umous Pires
22.《第2号练习曲》Op.10 No.2 李赫特
23.《夜曲》NO.8 皮尔斯
24.《第2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5.《第3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四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6.《F小调幻想曲》舒拉.切尔卡斯基
27.《华丽大圆舞曲》拉赫玛尼诺夫
28.《玛祖卡舞曲》NO.1
29.《玛祖卡舞曲》NO.3
30.《波兰舞曲第6号》英雄 作品第53号
31.《圆舞曲第九号》李帕蒂
32.《编号外圆舞曲1》阿劳
33.《编号外圆舞曲2》阿劳
34.《编号外圆舞曲3》阿劳
35.《G小调波兰舞曲》Biret
36.《军队波兰舞曲》Op.40, No.1 Maurizio Pollini
37.《降B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38.《B大调夜曲》Op 32 No 1 拉罗查
39.《帕格尼尼回忆变奏曲》傅聪
40.《船歌》 拉罗查
41.《降b小调波兰舞曲》(编号外) Biret
42.《摇篮曲》拉罗查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霍洛维茨
43.《第一钢琴叙事曲》基辛
44.《第一钢琴叙事曲》波利尼
45.《降G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46.《F大调第二钢琴叙事曲》 鲁宾斯坦
47.《降A大调第三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8.《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49.《降b小调第二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50.《E大调第四钢琴谐谑曲》 波哥莱里奇
51.《雨滴》前奏曲 阿格里奇
52.《五首马祖卡》米凯兰杰里
53.《前奏曲28号之24》阿格里奇
54.《前奏曲op45》阿格里奇
55.《升c小调第三号谐谑曲》波哥莱里奇
56.《小狗圆舞曲》李帕蒂
57.《波莱罗舞曲》乌戈尔斯基
58.《华丽变奏曲》齐伯尔斯坦
59.《第一钢琴奏鸣曲》齐伯尔斯坦
60.《c小调即兴幻想曲》李云迪
61.《降G大调第三号即兴曲》阿劳
62.《圆舞曲作品69之2》Dinu Lipatti
63.《夜曲作品27之1》巴伦伯伊姆
64.《音乐会快板》阿什肯纳吉
65.《引子和日耳曼主题变奏曲》瓦萨里
66.《圆舞曲》Op 64 No2李帕蒂
67.《“Hexameron”变奏曲》Ashkenazy
68.《降A大调第一钢琴即兴曲》阿劳
69.《幻想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0.《塔兰泰拉舞曲》乌戈尔斯基
71.《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7》Ivo Pogorelich
72.《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2》Ivo Pogorelich
73.《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6》Ivo Pogorelich
74.《升f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5.《第二号即兴曲》Claudio Arrau
76.《马祖卡》作品63之2和63之3 Harasiewicz
77.《夜曲》作品62之1 Harasiewicz
78.《春天》科尔托
79.《寂静的夜》科尔托
80.《引子和Moore主题变奏曲》Vladimi&Vovka Ashkenazy
81.《第16号夜曲》科尔托
82.《第4号夜曲》科尔托
83.《三首新练习曲》科尔托
84.《练习曲作品25之7》波利尼
85.《冬风练习曲》波利尼
86.《蝴蝶练习曲》波利尼
87.《帕格尼尼威尼斯主题曲》齐伯尔斯坦
88.《c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89.《英雄波兰舞曲》科尔托
90.《夜曲》No.1 Pires
91.《夜曲》No9. Pires
92.《夜曲》No13. Pires
93.《夜曲》No15. Pires
94.《马祖卡》作品33之4.舒拉.切尔卡斯基
95.《夜曲》作品62之2.舒拉.切尔卡斯基
96.《《唐璜》:让我们手拉手吧》舒拉.切尔卡斯基
97.《夜曲》作品27之2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圆舞曲》作品34之3 拉赫玛尼诺夫
99.《少女的愿望》 拉赫玛尼诺夫
100.《第三钢琴协奏曲》基辛
101.《第一钢琴叙事曲》米凯兰杰里
102.《夜曲》第五首 Camille Saint-Saens
103.《波兰舞曲》Op. 53 Ignacy Jan Paderewski
104.《第二号钢琴谐谑曲》霍洛维茨
105.《五首马祖卡》2 Michelangeli
106.《夜曲》作品37之2 Novaes
107.《夜曲》No.8 Barenboim
108.《夜曲》No.20 Barenboim109.《第14首圆舞曲》编号外 基辛
108.《圆舞曲“小狗”》陈萨
109.《自然的行板和华丽的波罗乃兹》Idil Biret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

“他收集了波兰人民洒在祖国原野上的泪珠而且用它制成一颗十分独特的、和谐美丽的宝石来镶饰了人类的王冠。”(诺尔维德)

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的肖邦,七岁时就写了《 波兰舞曲》。十二岁,他学习和声对位并开始作曲。

1826年肖邦人华沙音乐学院。1829年离校成为知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肖邦流亡国外,后定居巴黎,潜心创作。

1837年结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共同生活十年。

1849年肖邦因病死于异邦。临终时嘱咐亲人把自己心脏运回祖国。

肖邦一生处于民族危亡时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为他创作的主旋律。而为表达自己思念祖国、怀念故土之情,他的作品又深深植根于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沃壤之中。

肖邦创作的主体是钢琴作品。主要代表作有《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德曲》、《 降b小调奏鸣曲》,以及写于早年的两部钢琴协奏曲。他的作品中的哀情,犹如他自己说的,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的心声;他的作品的战斗气质,就象舒曼高度评价的那样,是“埋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肖邦
又名 :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职业 : 作曲
所属地区: 波兰
出生地 : 波兰
生日 : 1881年3月1日

人物介绍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波兰才子
一、又一个神童
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白薄沙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倒挂金钟和天竺葵生气勃勃地开着花。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三间房子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那架钢琴。
肖邦的第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而闻名华沙。在十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父亲教法文的华沙学会里学习了作曲和其它课程。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献身于音乐。
二、“从一而终”的爱国音乐家
肖邦是终生献身于一种乐器的第一个作曲家。甚至连李斯特这位钢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转而为全部管弦乐队创作作品,因而当他的钢琴作品为管弦乐队重新改写的时候,它们听起来一样好——或者甚至更好。但肖邦并没有试图在钢琴上模仿管弦乐队。他用钢琴比别的任何乐器都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不论肖邦的作品节奏是什么——是圆舞曲还是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或是波兰舞曲——那旋律几乎总是用简单的ABA三段体歌曲形式。他的音乐同贝多芬的奏鸣曲不同,正象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诗不同于莎士比亚的一出话剧一样。肖邦在维也纳举办了两次成功的音乐会,然后想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上去求名。在华沙开了三次告别音乐会后,他就出发了。当他还没有走出多远的时候,他的老师和过去的同学们拦住他的马车并唱了一首为了向他致敬而写的大合唱。然后他们给他一个装满了故乡泥土的银制纪念杯,希望他永远也不要忘记故土。他虽然再也没有回来,但是永远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
三、巴黎岁月
肖邦到巴黎后不久,就成了巴黎最时兴的教师。他愿意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价格是最高的。他上课时象一个王子,总是戴着白羊皮手套,并且由一个仆人陪着,坐着一辆马车来到。 李斯特把他介绍给在乔治·桑的笔名下写作的著名小说家迪德望夫人(Dudevant)。通过她,他被拉进以巴黎为家的艺术家们、作家们和音乐家们的欢快的圈子里去。可是降临到他身上的一切成功和乐趣都永远不能使他忘记波兰的光荣和忧伤。 所有的肖邦的音乐作品都是他各种感情的短小音画。有一些是从他自己的生活中取来的——当他在玛佐尔卡岛上访问乔治·桑和她的女儿们的时候写的梦一般的夜曲和短小的前奏曲,和那些圆舞曲——特别是降D大调的那一首,据说是在他注视着乔治·桑的小白狗追逐自己的尾巴以后写的。但是他的音乐的更大部分都是从他对他的出生地的热爱里生长出来的。
四、波兰节奏
肖邦的许多最伟大的作品都是用波兰的两种古代舞蹈玛祖卡舞和波罗乃兹舞的节奏写成的。波罗乃兹舞是一种贵族的舞蹈——王子和英雄们在国王宝座前面稳重而庄严地行进。肖邦用这种曲式创作了他的一些最宏伟的作品。玛祖卡舞是肖邦时常看见的,这是波兰农民们力图在朝气蓬勃的尽情欢乐中忘掉他们生活中的艰苦时跳的一种农村舞蹈。其节奏是每一小节三拍子,在最后一拍,跳舞的人们把脚后跟咔嗒一声碰在一起时加强了一拍。肖邦作了五十多首玛祖卡舞曲,并且在这一种节奏里,表现了从悲伤和神秘感到生活的欢乐等种种感情。肖邦伟大的《降b小调鸣曲》是建立在古老波兰的一首诗的基础上的,而他的四首《叙事曲》则讲述了波兰最伟大的诗人写的四个故事。其中最流行的一首讲的是一个年轻的骑士对一位美丽而神秘的小姐的爱情。甚至他那些《练习曲》,也不仅是一些练习,而是一些音乐素描。所有想做钢琴名家的学生都想要学会的那首伟大的《革命练习曲》,是当肖邦听见波兰人一再起来反抗俄国,但一再被残酷镇压时写的。浪漫派大师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写道:“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那带着“以魅力笑容、令人愉快的态度、象天使一样有着一绺美丽的鬈发”的文雅的小音乐家成了巴黎客厅的宠儿。但是巴黎生活的经历毁坏了肖邦的健康,他变得敏感而易怒,在一次争吵之后,他同乔治·桑十年的友谊彻底崩溃了。
钢琴诗人
一、繁杂的曲名与潇洒的谱曲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为钢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钢琴独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烦的是,他的作品大多只有体裁而没有标题,很多作品,即使标上调式和体裁及体裁编号,仍然难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因此,后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时,往往以作品编号(Op. )作为查找的主要根据,因为作品编号是不会出现重复和混乱现象的。
肖邦作曲时,基本离不开钢琴键盘。据当时的人所说,肖邦擅长在钢琴上即兴创作,而且有着一气呵成般的流畅,但当他落笔追思即兴乐念时,却异常费力,稿纸上往往留下很多涂改痕迹。许多已成之作,每经他本人演奏一次,就会出现一种有所改动的版本。可见肖邦对于作曲是十分情绪化的。
二、肖邦的信条:让人们去猜吧!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四十九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第二号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德国人对肖邦的了解,是从舒曼的这篇文章开始的。
肖邦在1827至1828年间,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第一幕中唐·璜和策丽娜的小二重唱作为主题,写成了作品第二号——钢琴和乐队的变奏曲。
1831年10月27日,德国钢琴家尤里乌斯·克诺尔(1807—1861)在莱比锡布业公会音乐厅初次登台,演奏了肖邦的作品第二号。舒曼评论这个曲子的文章,就借用了尤里乌斯的名字作为笔名。
1831年12月16日,肖邦从巴黎写信给他的朋友沃伊切霍夫斯基说:“几天以前,我从卡塞尔收到一个热心的德国人写的一篇长达十页的评论,他在冗长的绪言以后一小节一小节地进行分析(作品第二号)。他认为按照正统的观点,它们不能算是变奏,而是一幅想象的图画。他说,第二变奏里唐·璜和列波累罗在追赶;在第三变奏里,唐·璜亲吻着策丽娜,使马捷托看了呕气;在慢板第五小节的降D大调上,唐·璜和策丽娜在接吻。这位撰稿者大发奇想,实在可笑,他还迫不及待地想把这篇文章发表在《音乐杂志》(属于他的女婿菲梯斯的刊物)上。好心的希勒是一个很有才能的青年,……他对我十分关心,马上告诉菲梯斯的岳父说,他写那篇评论对我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肖邦所说的菲梯斯(1784-1871),是比利时音乐学家,1806年他和《民族信使报》编者罗贝尔的女儿阿黛拉伊德结了婚。菲梯斯在1827年创办的《音乐杂志》是一种周刊。那么,写那篇评论文章的“热心的德国人”,应该就是罗贝尔了。 肖邦最反对用文字解释他的作品。伦敦乐谱出版商威塞尔(1797—1885)为了使出版物引人注目,常给他的作品加上想入非非的标题,如《降B大调变奏曲》(作品2)标作“向莫扎特致敬”;
《引子和波罗乃兹》(作品3)标作“快乐”;《玛祖卡风格回旋曲》(作品5)标作“波西阿娜”;《三首夜曲》(作品9)标作“塞纳河流水潺潺”;另外《三首夜曲》(作品15)标作“西风”;《降E大调圆舞曲》(作品18)标作“邀舞”;《波莱罗舞曲》(作品19)标作“安达卢西亚回忆”;《b小调谐谑曲》(作品20)标作“地狱里的宴会”;《第一叙事曲》(作品23)标作“无词叙事诗”;《两首夜曲》(作品27)标作“哀怨”;《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31)标作“冥想”;另外《两首夜曲》(作品37)标作“叹息”;《两首波罗乃兹》(作品40)标作“宠物”;而《玛祖卡舞曲》则统称为“波兰回忆”。 1841年,肖邦从诺安写给他的朋友丰塔那(1810—1869)的一封信中愤慨地说:“至于威塞尔,他是一个蠢才和骗子。你写信给他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如果他老是因我的作品而赔钱,那是由于他不照我的意见,而加上愚蠢的标题所致。从我心灵里发出的声音,教我不能再送给他任何作品让他加上这些名称。你对他说话可以尽量讲得尖锐些。”
在肖邦看来,那位“热心的德国人”是和威塞尔同样愚蠢,同样可笑的。但这个德国人在文章中所描绘的“一幅想象的图画”,也许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步了舒曼的后尘;因为舒曼的文章里也谈到第二变奏“象一对情人(但不是唐·璜和他的仆人列波累罗)在追赶”,优美的降B大调是“情人第一次的接吻”等等。舒曼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加上文学性的标题,如《狂欢节》(作品9)、《幻想曲》(作品12)、《童年情景》(作品15)、《少年曲集》(作品68)、《森林情景》(作品82)等都是其例;肖邦则对此深恶痛绝,他的《g小调夜曲》(作品15之3)原想注上“悲剧《哈姆莱特》观后感”字样,后来还是取消了,他说:“让人们去猜吧。” 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这就是肖邦的信念。“让人们去猜吧”这句话,对于肖邦的作品是有普遍意义的。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Chopin,Frederic Francois(原Fryderyk Franciszek) 肖邦,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1810--1849) 作曲家。父为居住在波兰的法国人,母为波兰人。肖邦出生于华沙附近的热拉左瓦-沃拉。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师从阿达尔贝·瑞夫尼。七岁时创作第一首波洛奈兹舞曲(g小调),八岁时登台公演。其父为法浯教师,在华沙担任多种职务,他坚持肖邦除受音乐教育外必须同时受普通教育。十岁时,歌唱家卡塔拉尼为肖邦的演奏所感动,赠送给他一只怀表。十五岁时肖邦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演奏,沙皇赠他钻戒一枚。十六岁入华沙音乐学院,从约瑟夫·埃尔斯纳学习作曲。波兰民间音乐、意大利歌剧的美声线条和胡梅尔的风格,都正在对他产生影响。1829年他创作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通常称为第二协奏曲,虽然实际上它在作为第一协奏曲出版的e小调之前写成)。同年在维也纳举行两场音乐会,访问了德累斯顿和布拉格,回国后向歌唱家康斯坦契娅·格拉德科夫斯卡表白了爱情。但翌年在华沙演奏了他的两首协奏曲后,就离开了被俄国古领的波兰,于1831年定居巴黎,开始授课并举行音乐会演出。他与李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和贝利尼结识,1837年开始与女作家乔治·桑交往。当时刚刚废除了他与马利亚·沃德津斯卡的秘密婚约。1838至1839年冬与乔冶·桑同居在玛略尔卡岛上,但恶劣的气候及筒陋的生活条件影响了他的健康,此后他的结核病不断恶化。1840至1847年仍和乔治·桑共同生活在巴黎和她在诺安的别墅中。比他大六岁的乔治·桑悉心照料他,有助于焕发他的才华。许多最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二十四首前奏曲》、《降b小调奏鸣曲》和《b小调奏鸣曲》、《f小调幻想曲》,都是在他们结合的时期写成的。他们的关系破裂(乔治·桑的两个孩子挑起了争吵)后,肖邦的灵感和健康日益衰退,但仍继续教课并举行私人音乐会。1848年,虽然病情严重,他仍访问了英国和苏格兰。他的学生简·斯特林把肖邦带到她姐夫托菲肯勋爵的乡村别墅内休养,并送给他当时迫切需要的一万五千法郎。在伦敦,他为维多利亚女王演奏,但英国的社交生活使他精疲力竭。翌年死于巴黎。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部是钢琴曲。他从菲尔德和胡默尔的作品中学到一些东西,对巴赫作品的学习也使他获益匪浅,但当时的主要作曲家对他几乎没有影响。他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富于个性的键盘写作艺术,其优点为钢琴音色纤细,应用旋律装饰来丰富和声织体。他精通言近指远的喻意手法,他所开拓的和声境界远远超过当时的传统界限。其它影响有的来自波兰民间音乐,在《玛祖卡舞曲》中特别明显;往往要求高度辉煌技巧的旋律风格则源自意大利歌剧。但肖邦谨慎地指出,他的玛祖卡“不是供跳舞”用的,事实上它们也是他的最有个性的作品,犹如私人的记事录,记下了一生事业中听作的和声和节奏试验,所探索的最为精致和变化多端的钢琴音色,也记下了他的全部情绪变化。最早一首《玛祖卡舞曲》是在1830年离开故乡之前写的;最后一首(f小调)感情强烈的吉光片羽,是他一生所写的最后一曲。肖邦使钢琴上的《玛祖卡舞曲》成为他所独有的形式;他所作的叙事曲(共四首,受密茨凯维奇的诗歌的概括的启发而写)和键盘谐谑曲也是如此,他使谐谑曲具有与贝多芬谐谑曲大异其趣的尖刻嘲讽的性质。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每首用一个不同的调,是肖邦对巴赫艺术的创造性贡献。肖邦认识到他的天才的用武之地主要在于比例完美的钢琴小曲,他在这类作品中注入了丰富而又强烈的诗意,但在奏鸣曲中也表明他有驾驭大型作品,不致使材料松散的能力。迂腐的学究也许会有争议,说它们不是“严格的”奏鸣曲(虽然每部奏鸣曲都遵守由几个乐章构成的传统形式),但是人们不会希望这些奏鸣曲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因为它们的结构别有一种使人感到惬意的逻辑性。他的协奏曲(往往被人们低估)也是如此,某些评论者认为他的配器不甚高明,其实远非如此。他的配器手法总是灵活而敏感的。有时甚至富于积极的独创性(如大管的应用)。他的演奏在细腻及紧张度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把他的同时代人感到谱上难以理解的经过句弹奏得出神入化。
肖邦的主要作品有:
(1)钢琴与乐队曲:协奏曲两部;《流畅的行板和波洛奈兹舞曲》;《波兰歌曲幻想曲》;《科拉克维亚克回旋曲》;《把手伸给我》主题变奏曲。
(2)钢琴独奏曲:叙事曲四首;苏格兰舞曲三首;练习曲二十七首;即兴曲三首;玛祖卡舞曲五十一首;夜曲十九首;波洛奈兹舞曲十二首;前奏曲二十五首;谐谑曲四首;奏鸣曲三首;圆舞曲十七首;船歌;摇篮曲;f调幻想曲;幻想即兴曲。
(3)室内乐曲:钢琴三重奏;大提琴奏鸣曲;大提琴与钢琴《引子和波洛奈兹舞曲》。
(4)歌曲:波兰歌曲十七首。
【摘自《外国音乐辞典》】
肖邦 Chopin,Frederic(1810.3.1~1849.10.17) 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其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且多为小型乐曲,但卓越的想象力及精湛的技巧使他成为世界最伟大的音乐诗人之一。他的音乐灵感源于自己和波兰的悲剧性的经历,旋律独具个性,表达了内心深处不仅仅是伤感的感情。其作品虽有浪漫主义的本质,但有古典的纯真和分寸,丝毫没有浪漫主义的表现癖好。生性体弱敏感,幽默而又善于模仿、讽刺。其父系法裔法语教师。全家都酷爱艺术,在襁褓中便对母亲和姐姐的钢琴声有奇特反应,并深受民间音乐熏陶,6岁时即能在琴上弹奏听到的曲调,7岁起随音乐家瑞夫尼学琴五年。8岁首次在慈善音乐会公演,次年敢于在著名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卡塔拉尼前演奏,3年后又为出席波兰议会开幕式的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即兴演奏。作为“天才儿童”,他不但会弹琴,还会作曲,7岁时作《g小调波洛涅兹舞曲》并公开出版,康斯坦丁大公将其一首进行曲用于阅兵式上。随后又作了一些波洛涅兹、马祖卡、变奏曲、苏格兰舞曲、回旋曲等。曾师事作曲家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数年,16岁入其领导的当时新建的华沙音乐学院。1829年为扩展音乐视野首赴维也纳,应当地出版商、钢琴制造商和贵族之请于8月间公演两场,获很大成功。1830年3月在华沙作成年后的正式首演,弹奏所作《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当年11月再离波兰,车行至华沙郊外埃尔斯纳令停车,让精选的一个合唱团演唱了他为爱情专作的一首告别合唱曲为他送行,似已预示波兰将永远不能再见其游子归来。到达维也纳后,种种情况令人失望,时又值波兰发生起义,奋起抵抗俄国侵略军,他为之十分激动不安,但家人不愿他回波参战,于是决定去巴黎寻求更理想的环境。在等待护照签证期间作了《b小调谐谑曲》、《革命练习曲》等一些富于激情的乐曲,同时还为一些爱国诗词谱曲。后行至德国斯图加特,听到华沙被俄军攻陷的消息,悲痛欲绝,几至不能自拔。1831年9月抵巴黎,为该地极端的“豪华与肮脏、美德与罪恶”而感叹不已。通过一位维也纳朋友的介绍结识了那里的波兰流亡者及著名作曲家罗西尼、李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等人。与此同时,在德国的舒曼极度推崇他,称他为新浪漫主义时代的代表。但他过分纤细的演奏未能在大音乐会中获得所有人的赞赏,只是在沙龙里很受欢迎。这个时期作品有两集《练习曲》、《e小调叙事曲》、《幻想即兴曲》和一些受强烈民族感情激发而作的马祖卡与波洛涅兹舞曲等。1836年结识放荡不羁的女作家乔治·桑,并于1838年秋私奔至马略卡岛,开始了他们十年的同居生活,至1848年终因意见不和而分手。这段时间里写了《24首前奏曲》、戏剧性的《升c小调谐谑曲》、悲壮的《c小调波洛涅兹舞曲》、《f小调幻想曲》、《船歌》、《波洛涅兹幻想曲》、《f小调叙事曲》及《b小调奏鸣曲》等。与桑决裂后精神沮丧,再加上巴黎革命烈火又起,在此情况下接受了其苏格兰女学生斯特林之邀首途访英及苏格兰,由于体弱多病,思乡心切,在英期间全无创作,仅为波兰难民演奏一次。1848年11月返回巴黎后,病情恶化,临终前唯求销毁其未完成手稿,以及在葬礼中咏唱莫扎特的《安魂曲》。死后一周年,当其墓地纪念碑揭幕时,人们在他坟上洒了一盒祖国波兰的泥土。 【摘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

http://www.cntv.info/download/music/musician/chopin/chopin.htm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Chopin,Frederic Francois(原Fryderyk Franciszek) 肖邦,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1810--1849) 作曲家。父为居住在波兰的法国人,母为波兰人。肖邦出生于华沙附近的热拉左瓦-沃拉。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师从阿达尔贝·瑞夫尼。七岁时创作第一首波洛奈兹舞曲(g小调),八岁时登台公演。其父为法浯教师,在华沙担任多种职务,他坚持肖邦除受音乐教育外必须同时受普通教育。十岁时,歌唱家卡塔拉尼为肖邦的演奏所感动,赠送给他一只怀表。十五岁时肖邦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演奏,沙皇赠他钻戒一枚。十六岁入华沙音乐学院,从约瑟夫·埃尔斯纳学习作曲。波兰民间音乐、意大利歌剧的美声线条和胡梅尔的风格,都正在对他产生影响。1829年他创作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通常称为第二协奏曲,虽然实际上它在作为第一协奏曲出版的e小调之前写成)。同年在维也纳举行两场音乐会,访问了德累斯顿和布拉格,回国后向歌唱家康斯坦契娅·格拉德科夫斯卡表白了爱情。但翌年在华沙演奏了他的两首协奏曲后,就离开了被俄国古领的波兰,于1831年定居巴黎,开始授课并举行音乐会演出。他与李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和贝利尼结识,1837年开始与女作家乔治·桑交往。当时刚刚废除了他与马利亚·沃德津斯卡的秘密婚约。1838至1839年冬与乔冶·桑同居在玛略尔卡岛上,但恶劣的气候及筒陋的生活条件影响了他的健康,此后他的结核病不断恶化。1840至1847年仍和乔治·桑共同生活在巴黎和她在诺安的别墅中。比他大六岁的乔治·桑悉心照料他,有助于焕发他的才华。许多最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二十四首前奏曲》、《降b小调奏鸣曲》和《b小调奏鸣曲》、《f小调幻想曲》,都是在他们结合的时期写成的。他们的关系破裂(乔治·桑的两个孩子挑起了争吵)后,肖邦的灵感和健康日益衰退,但仍继续教课并举行私人音乐会。1848年,虽然病情严重,他仍访问了英国和苏格兰。他的学生简·斯特林把肖邦带到她姐夫托菲肯勋爵的乡村别墅内休养,并送给他当时迫切需要的一万五千法郎。在伦敦,他为维多利亚女王演奏,但英国的社交生活使他精疲力竭。翌年死于巴黎。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部是钢琴曲。他从菲尔德和胡默尔的作品中学到一些东西,对巴赫作品的学习也使他获益匪浅,但当时的主要作曲家对他几乎没有影响。他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富于个性的键盘写作艺术,其优点为钢琴音色纤细,应用旋律装饰来丰富和声织体。他精通言近指远的喻意手法,他所开拓的和声境界远远超过当时的传统界限。其它影响有的来自波兰民间音乐,在《玛祖卡舞曲》中特别明显;往往要求高度辉煌技巧的旋律风格则源自意大利歌剧。但肖邦谨慎地指出,他的玛祖卡“不是供跳舞”用的,事实上它们也是他的最有个性的作品,犹如私人的记事录,记下了一生事业中听作的和声和节奏试验,所探索的最为精致和变化多端的钢琴音色,也记下了他的全部情绪变化。最早一首《玛祖卡舞曲》是在1830年离开故乡之前写的;最后一首(f小调)感情强烈的吉光片羽,是他一生所写的最后一曲。肖邦使钢琴上的《玛祖卡舞曲》成为他所独有的形式;他所作的叙事曲(共四首,受密茨凯维奇的诗歌的概括的启发而写)和键盘谐谑曲也是如此,他使谐谑曲具有与贝多芬谐谑曲大异其趣的尖刻嘲讽的性质。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每首用一个不同的调,是肖邦对巴赫艺术的创造性贡献。肖邦认识到他的天才的用武之地主要在于比例完美的钢琴小曲,他在这类作品中注入了丰富而又强烈的诗意,但在奏鸣曲中也表明他有驾驭大型作品,不致使材料松散的能力。迂腐的学究也许会有争议,说它们不是“严格的”奏鸣曲(虽然每部奏鸣曲都遵守由几个乐章构成的传统形式),但是人们不会希望这些奏鸣曲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因为它们的结构别有一种使人感到惬意的逻辑性。他的协奏曲(往往被人们低估)也是如此,某些评论者认为他的配器不甚高明,其实远非如此。他的配器手法总是灵活而敏感的。有时甚至富于积极的独创性(如大管的应用)。他的演奏在细腻及紧张度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把他的同时代人感到谱上难以理解的经过句弹奏得出神入化。
肖邦的主要作品有:
(1)钢琴与乐队曲:协奏曲两部;《流畅的行板和波洛奈兹舞曲》;《波兰歌曲幻想曲》;《科拉克维亚克回旋曲》;《把手伸给我》主题变奏曲。
(2)钢琴独奏曲:叙事曲四首;苏格兰舞曲三首;练习曲二十七首;即兴曲三首;玛祖卡舞曲五十一首;夜曲十九首;波洛奈兹舞曲十二首;前奏曲二十五首;谐谑曲四首;奏鸣曲三首;圆舞曲十七首;船歌;摇篮曲;f调幻想曲;幻想即兴曲。
(3)室内乐曲:钢琴三重奏;大提琴奏鸣曲;大提琴与钢琴《引子和波洛奈兹舞曲》。
(4)歌曲:波兰歌曲十七首。
【摘自《外国音乐辞典》】
肖邦 Chopin,Frederic(1810.3.1~1849.10.17) 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其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且多为小型乐曲,但卓越的想象力及精湛的技巧使他成为世界最伟大的音乐诗人之一。他的音乐灵感源于自己和波兰的悲剧性的经历,旋律独具个性,表达了内心深处不仅仅是伤感的感情。其作品虽有浪漫主义的本质,但有古典的纯真和分寸,丝毫没有浪漫主义的表现癖好。生性体弱敏感,幽默而又善于模仿、讽刺。其父系法裔法语教师。全家都酷爱艺术,在襁褓中便对母亲和姐姐的钢琴声有奇特反应,并深受民间音乐熏陶,6岁时即能在琴上弹奏听到的曲调,7岁起随音乐家瑞夫尼学琴五年。8岁首次在慈善音乐会公演,次年敢于在著名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卡塔拉尼前演奏,3年后又为出席波兰议会开幕式的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即兴演奏。作为“天才儿童”,他不但会弹琴,还会作曲,7岁时作《g小调波洛涅兹舞曲》并公开出版,康斯坦丁大公将其一首进行曲用于阅兵式上。随后又作了一些波洛涅兹、马祖卡、变奏曲、苏格兰舞曲、回旋曲等。曾师事作曲家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数年,16岁入其领导的当时新建的华沙音乐学院。1829年为扩展音乐视野首赴维也纳,应当地出版商、钢琴制造商和贵族之请于8月间公演两场,获很大成功。1830年3月在华沙作成年后的正式首演,弹奏所作《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当年11月再离波兰,车行至华沙郊外埃尔斯纳令停车,让精选的一个合唱团演唱了他为爱情专作的一首告别合唱曲为他送行,似已预示波兰将永远不能再见其游子归来。到达维也纳后,种种情况令人失望,时又值波兰发生起义,奋起抵抗俄国侵略军,他为之十分激动不安,但家人不愿他回波参战,于是决定去巴黎寻求更理想的环境。在等待护照签证期间作了《b小调谐谑曲》、《革命练习曲》等一些富于激情的乐曲,同时还为一些爱国诗词谱曲。后行至德国斯图加特,听到华沙被俄军攻陷的消息,悲痛欲绝,几至不能自拔。1831年9月抵巴黎,为该地极端的“豪华与肮脏、美德与罪恶”而感叹不已。通过一位维也纳朋友的介绍结识了那里的波兰流亡者及著名作曲家罗西尼、李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等人。与此同时,在德国的舒曼极度推崇他,称他为新浪漫主义时代的代表。但他过分纤细的演奏未能在大音乐会中获得所有人的赞赏,只是在沙龙里很受欢迎。这个时期作品有两集《练习曲》、《e小调叙事曲》、《幻想即兴曲》和一些受强烈民族感情激发而作的马祖卡与波洛涅兹舞曲等。1836年结识放荡不羁的女作家乔治·桑,并于1838年秋私奔至马略卡岛,开始了他们十年的同居生活,至1848年终因意见不和而分手。这段时间里写了《24首前奏曲》、戏剧性的《升c小调谐谑曲》、悲壮的《c小调波洛涅兹舞曲》、《f小调幻想曲》、《船歌》、《波洛涅兹幻想曲》、《f小调叙事曲》及《b小调奏鸣曲》等。与桑决裂后精神沮丧,再加上巴黎革命烈火又起,在此情况下接受了其苏格兰女学生斯特林之邀首途访英及苏格兰,由于体弱多病,思乡心切,在英期间全无创作,仅为波兰难民演奏一次。1848年11月返回巴黎后,病情恶化,临终前唯求销毁其未完成手稿,以及在葬礼中咏唱莫扎特的《安魂曲》。死后一周年,当其墓地纪念碑揭幕时,人们在他坟上洒了一盒祖国波兰的泥土。 【摘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

http://www.cntv.info/download/music/musician/chopin/chopin.htm


印度的邦是什么意思
邦是印度划分各个地区的行政单位,相当于中国的“省”。现行印度行政区划主体上为四个层次和五个层次并存的格局,大致为一级行政区、县、乡(市)、村(镇)四级制与邦(一级行政区)、专区、县、乡(市)、村(镇)五级制。印度城市,不论大小,绝大多数隶属于县,镇与村则隶属于乡。实行邦、县...

帮和邦是一个意思吗
邦内、邦域、邦政、城邦、万邦 2、邦作名词的意思是:军事、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国家。组词如下:邦交、邦联、联邦、邻邦、外邦

用。肖邦的邦组词快一点。。。
邦 bāng 国:友邦。邻邦。邦交(国和国之间的正式外交关系)。邦国(国家)。邦人(本国的人)。邦交 bāngjiāo 古代诸侯国之间的交往,泛指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邦联 bānglián 几个主权国家组成的一种联合体。邦联的成员国仍保留完全的独立主权,只是在军事、外交等方面采取某些联合行动 ...

邦字取名男孩寓意好吗
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显示:邦,国也,《周礼注》曰:“大曰邦、小曰国。析言之也。许云:邦、国也;国、邦也。统言之也。”《周礼注》又云:“邦之所居亦曰国。此谓统言则封竟之内曰国曰邑。”寓意着男孩大有作为,有抱负之义,所以邦字取名男孩寓意好。古文字中“封”、“邦”本为一字,古...

邦.乔维的资料
邦.乔维的资料:邦·乔维(Bon Jovi)是一支美国摇滚乐队,由主唱乔恩·邦·乔维(Jon Bon Jovi)、吉他手瑞奇·桑博拉(Richie Sambora)、键盘手大卫·布莱恩(David Bryan)、贝斯手艾力克·约翰·萨奇(Alec John Such)和鼓手帝克·谢里丹(Tico ...

邦的组词2个字
资料补充 邦(拼音:bānɡ)是现代汉语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意是指建立土界。后引申为国家城镇等义。到战国文字中,由会意字变为形声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邦的组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邦的组词 邦国、邦交、邦域、邦彦、邦畿、邦瑞、邦家、邦组、邦桀、邦翰、邦哲、邦联、邦杰 邦...

邦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翻译: 君子真快乐,为国争荣光。2、邦国殄瘁 读音:[bāng guó tiǎn cuì]解释:形容国家病困,陷于绝境。出处:《诗经·大雅·瞻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翻译:身系国家安危贤人死亡了,国事危殆。3、邦以民为本 读音:[bāng yǐ mín wéi běn]解释:意思是一个国家的存在需要...

邦什么光
邦什么光:邦家之光。

用邦组词。
楚邦、塞邦、守邦、庶邦、土邦、同邦、炎邦、一邦、异邦、友邦、殿邦、大邦、藩邦、刘邦、联邦、客邦、晋邦、邻邦、安邦、畿邦、骨邦、狗邦、故邦。南邦、男邦、名邦、乱邦、迷邦、盟邦、三邦、邦国、邦贯、邦赋、邦符、邦法、邦都、邦栋、邦谍、邦甸、邦典、邦道、邦盗、邦党、邦瘁、...

多难兴邦的意思
【解释】:邦:国家。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出自】:春秋 左邱明《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译文】:邻国的困难,是不可测的。或者遇到多困难来保卫国家,...

遂昌县19311557212: 弗里德里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 搜狗百科
庞钱稳可: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齐歇克·肖邦,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生平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部谐谑曲、3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多夜曲等.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遂昌县19311557212: 肖邦资料 -
庞钱稳可: 钢琴诗人”弗里德里克·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

遂昌县19311557212: 肖邦个人资料
庞钱稳可: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遂昌县19311557212: 关于肖邦的资料?
庞钱稳可: 1810年肖邦出生在波兰华沙.母亲从小教他唱了很多民歌,肖邦自小就迷上了诗歌和绘画.他8岁登台演奏钢琴,在华沙,人们都知道出了一位“钢琴神童”.肖邦在20岁时就已经是很有名的钢琴家了.后来他去法国巴黎,在巴黎过艰难的演出...

遂昌县19311557212: 关于肖邦的资料 -
庞钱稳可: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 全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法语)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 作曲家 代表作:马祖卡舞曲、圆舞曲 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写了《波兰...

遂昌县19311557212: 肖邦的简介
庞钱稳可: 弗雷得利克·肖邦 又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职业:作曲 所属地区:波兰 生日:1810年3月1日 称号:钢琴诗人 代表作:马厝卡舞曲、圆舞曲 平生及作品,连接: http://baike.baidu.com/view/6427.htm

遂昌县19311557212: 肖邦的资料.
庞钱稳可: 肖邦 F.F.C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肖邦十九岁时他写下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1848年他在英国演出返回巴黎后几个月便逝世了,时年三十九岁.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绝不会与其他人相混淆.在...

遂昌县19311557212: 肖邦的简介(100字以内) -
庞钱稳可: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2月22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齐歇克·肖邦(波兰文: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时拼作Szopen),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

遂昌县19311557212: 肖邦的资料谁有? -
庞钱稳可: 肖邦(Fredric Chopin, 1810-1849) 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的想象就献给了键盘.... 我的生活……是一首没有开始但有悲伤结尾的插曲. 波兰作曲家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