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不更好吗?

作者&投稿:督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岂不更好吗?~

古代官员致仕(退休)后,大都会选择回老家,即便应皇帝要求留京,但是过段时间也总会不断找出些理由,要求回老家。
当年张廷玉便是如此,为了回家几经周折,甚至差点身败名裂都要回家。
乾隆13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发现苗头不对,以病老为由,要求退休。结果乾隆专门下了道圣旨说:“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意思是,你是两朝元老,深受重恩,先帝还曾经有遗旨,让你配享太庙,你将来是在太庙享受香火的,怎么能回老家等死呢?)。意思就是不准走,即便你不上班了,最好也别离开京城。
结果这事后来就搞复杂了,张廷玉就不断请旨要求回老家桐城。乾隆就不高兴了,就一直也不批,最后到了乾隆14年(1749年),终于批了,同意张廷玉回老家了。结果张廷玉犯糊涂了,心想这小子放我回家,不是想赖账,不给我配享太庙吧?于是要求乾隆写个保证书给自己。
让乾隆写保证书,张廷玉也是能想得出来。后来乾隆或许也想通了,算了,跟个老头计较什么呢?于是写了首诗,也就相当于保证书吧。结果第二天又出幺蛾子了,张廷玉本人没有来谢恩,而是让自己的儿子来代替自己谢恩。乾隆彻底怒了,你让我堂堂一个皇帝给你写保证书,结果竟然不亲自来谢恩,拿自己儿子来忽悠我。便让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传写谕旨,但是这个谕旨还未下达,结果次日天没亮,张廷玉自己亲自跑过来谢罪了。乾隆这下坐不住了,我还没有发谕旨,你怎么就跑来了呢?谁给你通风报信的?查,必须严查。这事就彻底搞大了。结果汪由敦被批,张廷玉的伯爵爵位给削了。
到了乾隆15年(1750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再次请求归乡,这就没得玩了。张廷玉真的到老了一点都不像年轻时候聪明机警了,做事情“太会挑时候”了,结果这次乾隆真的就同意他回老家桐城去了,但是了罢配享太庙的资格。后来就是各种折磨张廷玉,把康熙和雍正赏赐的东西也全都要回去了。张廷玉就这样一直在老家活到乾隆20年(1755年)3月20日,84岁的张廷玉最终死在了家里。但最终乾隆还是遵雍正的遗诏,命其配享太庙了。
以张廷玉为例,之所以他一心要回桐城老家,在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传统“衣锦还乡”、“落叶归根”的文化情结,使得每个游子都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古代仕子从小苦读圣贤书,一心求功名。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古代交通不便,很多官员在外为官多年,很少返乡,在家的时间基本很少,除了父母死后,守孝三年,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回家的。有的人用一生的离家与拼搏其实就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衣锦还乡”。做了那么多年的官,辛苦了一辈子,积累了“巨额财富”就应该在家乡置办田产,优享清福,含饴弄孙了。

古代官员致仕(退休)后,大都会选择回老家,即便应皇帝要求留京,但是过段时间也总会不断找出些理由,要求回老家。
当年张廷玉便是如此,为了回家几经周折,甚至差点身败名裂都要回家。


乾隆13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发现苗头不对,以病老为由,要求退休。结果乾隆专门下了道圣旨说:“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意思是,你是两朝元老,深受重恩,先帝还曾经有遗旨,让你配享太庙,你将来是在太庙享受香火的,怎么能回老家等死呢?)。意思就是不准走,即便你不上班了,最好也别离开京城。
结果这事后来就搞复杂了,张廷玉就不断请旨要求回老家桐城。乾隆就不高兴了,就一直也不批,最后到了乾隆14年(1749年),终于批了,同意张廷玉回老家了。结果张廷玉犯糊涂了,心想这小子放我回家,不是想赖账,不给我配享太庙吧?于是要求乾隆写个保证书给自己。


让乾隆写保证书,张廷玉也是能想得出来。后来乾隆或许也想通了,算了,跟个老头计较什么呢?于是写了首诗,也就相当于保证书吧。结果第二天又出幺蛾子了,张廷玉本人没有来谢恩,而是让自己的儿子来代替自己谢恩。乾隆彻底怒了,你让我堂堂一个皇帝给你写保证书,结果竟然不亲自来谢恩,拿自己儿子来忽悠我。便让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传写谕旨,但是这个谕旨还未下达,结果次日天没亮,张廷玉自己亲自跑过来谢罪了。乾隆这下坐不住了,我还没有发谕旨,你怎么就跑来了呢?谁给你通风报信的?查,必须严查。这事就彻底搞大了。结果汪由敦被批,张廷玉的伯爵爵位给削了。


到了乾隆15年(1750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再次请求归乡,这就没得玩了。张廷玉真的到老了一点都不像年轻时候聪明机警了,做事情“太会挑时候”了,结果这次乾隆真的就同意他回老家桐城去了,但是了罢配享太庙的资格。后来就是各种折磨张廷玉,把康熙和雍正赏赐的东西也全都要回去了。张廷玉就这样一直在老家活到乾隆20年(1755年)3月20日,84岁的张廷玉最终死在了家里。但最终乾隆还是遵雍正的遗诏,命其配享太庙了。

从古至今,在大多数国人的心目中,都有两个挥之不掉的文化情结:衣锦还乡和落叶归根。 

首先,关于衣锦还乡,项羽曾有过一句名言,叫做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事实上,不仅仅是古代,就是咱们现在,很多人在发达后,都还会特意到老家修建豪华别墅,让乡里乡亲知道自己已经今非昔比,更何况是古代的达官贵人。 

当然,对于古代的官员来说,他们选择回老家,也并非简简单单想炫耀自己的成就,这里面还有着更多的经济利益在里面。

大家知道,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而农耕社会和我们现如今的商业社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一个商业社会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的最主要的财产,就是他在城市里所拥有的房子。但在农耕社会中,最主要的财产就是购买的土地数量。

当然,这些土地在城市里是买不到的,因为城市里没有土地,所以很多时候,这些官员都会选择在自己的家乡置办土地。 

对于这些官员来说,他们置办这么多土地,并不是用来自己耕种,而是租给那些穷人们耕种,他们则收取相应的地租。但问题是,古代不像现在这样转账方便,这些官员要收取地租,一般情况下只能面对面收取。

在这种背景下,这些官员在退休后,自然会倾向于选择回到自己置办土地的地方居住,因为自己的家产,肯定要自己守才更放心。

其次,关于落叶归根,很多国人都认为,不管混得有多好或多坏,如果死后不能葬在自己的家乡,就会变成“孤魂野鬼”。并且,古代的宗族观念非常强烈,一般那些能够做官的人,其宗族势力都会非常庞大,这自然就会涉及到进祖坟和入宗祠的事情。

大家知道,古代交通不发达,道路坎坷崎岖,通常由北往南,一走就是大半年时间,如果官员不趁着自己还能走得动的情况下回老家,那么一旦有什么突发情况,恐怕就很难再回到家乡,这样很有可能进不了祖坟,有时候甚至连宗祠都进不去,这对于那些熟读孔孟书的官员而言,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也正因为此,这些官员在退休后,都会选择在第一时间回到自己老家,从而确保将来自己能够进祖坟和入宗祠。当然,对于这些官员来说,他们选择回到老家,除了这些利益关系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割舍不下的亲情。

虽然,很多官员在京城或者外地当官时,会把自己的父母和妻儿接来一起住,但问题是,他们家族中的绝大多数亲戚,都还是在老家居住,甚至很多官员的父母妻儿,都一直在老家居住,所以等到他们自己退休后,基于人的本性,也会选择回到自己的老家养老送终。

最后,官员们在退休后选择离开京城,也是为避免卷入是非之中,毕竟京城是个巨大的政治旋涡,各方势力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如果继续留在京城,一个不小心,恐怕就会被卷入到这其中,最后搞不好就是飞来横祸。所以在能够全身而退的时候,官员们自然会倾向于选择赶紧溜之大吉。



1、落叶归根,光宗耀祖。古代人都有族谱,家族观念浓厚,退下来是要衣锦还乡的;2、很多朝代有明确规定,官员退下来要回乡养老,防止贪污腐败,结党营私;3、这是保护自己的做法,退下来了远离权贵纷争,既可以保全自己,又可以安心养老

古代官员退休后回老家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叶落归根,死后要埋到老家,还有一方面是因为老家有自己的田产,最主要的是官员回老家后可以辅助地方官管理。

我觉得有以下原因,1.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落叶归根的思想占很大一部分;1.避嫌,皇帝都怕大臣尾大不掉的问题。

这和当时封建思想有直接关系,在古代封建社会都流行退休回老家的思想潮流,所以很多人当完官以后都选择回老家养老送终,不会选择留在京城和任地居住。


历朝历代官员卸任后为何要返回故乡?不能留在原地养老吗?
卸任后回乡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继承祖业,跟当今社会不同,古人没有退休金,官员也不例外。所以对于古代人而言,最有价值的祖业不是房产、不是存款,而是祖传的田地,当然也包括在职期间自己置办的田地。古人常说士农工商,可见农业在我国古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古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中,田地才是根...

为什么古代高官辞官后,多会“告老还乡”,此举的目的是什么?
1. 古代高官退休后选择告老还乡,这一传统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2. 儒家思想强调的“落叶归根”观念,以及对家庭和故土的深厚情感,促使官员们在退休后返回故乡。3. 在传统社会,人口流动性较低,官员们退休后回到家乡,可以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4. 告老还乡的官员往往在当地拥有较高...

古代官员为何要告老还乡,而不留在当地继续生活?
古代官员退休后之所以要回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中国人有“落叶归根”情结;第二,官员回乡也是为了远离朝堂;第三,官员回家才能静养,安度晚年生活。中国古代的官员们退休后都会“告老还乡”,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因为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执念,毕竟是生养自己的地方。中国...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一定要还乡?
如果退休时父母还在,官员们更要返回故乡尽孝。前面我们说刘麟能够在退休后不回故乡,是因为他的父亲此前已经去世,他没有了相应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落叶归根的的观念。所谓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在外面做了高官,如果不回故乡,这官做得就不够完美。比如明末的孙承宗,是河北高阳人,贵为帝师,退休...

古代的官员大臣退休后,为何不留在繁华的京城,非要回乡养老?
古代的官员大臣退休后,为何不留在繁华的京城,非要回乡养老?离休,是中国古时候的一项重要人事管理制度,比较常见的称呼有“致仕”、“致事”等,在影视作品上经常看到的某重臣向皇上申请办理“辞官”、“告病去职”,就是这个意思。古时候官吏的退休制度肇始于春秋时期,产生于汉朝时期,发展趋势于唐朝...

在古代官员退休之后都会去哪?为何选择回到家乡
古代的官员一般在退休之后都会选择回到家乡,这是因为古代人都会比较注重落叶归根。至于为什么要落叶归根,这是古代人相信迷信的一种说法。古代人都会认为,如果在人死之后并没有办法回到出生的地方,以后就会变成孤魂野鬼,也没有任何的机会投胎转世。所以无论一辈子到底有多么大的成就,魂归故里是非常重要...

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何一定要回老家而不继续留在京城?
一般在官员退休之后,皇帝都会赏赐一些土地宅院之类的,这个时候回老家有稳定的收入,而且可以过得非常舒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当然会选择离开京城。能够当官到退休,说明官员还是很有想法的,这个时候告老还乡才是最正确的选择。2、古代人讲究落叶要归根 很多人在当官的时候,并不会把自己的家人接到京城,...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要还乡?不能留在就任的地方养老吗?
元代为了防止人才流失,高级官员没有退休的说法。规定“翰林老臣”不让退休,翰林学士就是“内相”,政府一直养到去世。而中高级官员退休,能加散官一等,涨上一级工资。家中困难且有孩子幼小者“给半俸终其身”。明朝 明朝时期致仕制度有了变化:退休年纪从七十岁放宽到...

中国古代就有官场制度,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一定要回家乡?
第三个原因就是古代的官员退休后只有回到家乡才能与家人团聚,因为很多的朝代都是不允许官员带着家眷上任的。古代的很多朝代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管理,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不允许官员的家人跟着官员生活的。所以很多官员的家人都只能在老家生活,而官员除了探亲假以外也只有退休后回到家乡才可以与家人团聚了,所以...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一定要回家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门在外,总会不如故乡自在。尤其在明清时期,大多官员都是“流官”,官员上任都要避开自己的家乡,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任职,很少有机会回家。这就会导致许多人水土不服,加深对家乡的思念。一旦退休,就会归心似箭。乡土文化又延伸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平定县19810871057: 古代朝廷有些官员年龄大了,为什么会有解甲归田和叶落归根的思想?
藩咐唯嘉: 解甲归田和叶落归根只是退休的理由,回老家农村去过自耕农的清贫生活?他是不可能清贫生活滴,回家后凭他以前留下的家底,他完全可以当一个日子很好过的地主,而且,没人敢惹他

平定县19810871057: 古代官员退休回家有几种说法?分别叫做什么? -
藩咐唯嘉: 正式的叫法是“致仕”.《尚书大传.略说》:“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古代没有“一刀切”的退休制度,官员退休需要自己请辞,皇帝还要假意挽留,最终才实现将官职交还皇帝,称作“以礼致仕”.“致仕”,即“交还官职”.由于退休需要自己先申请,于是就有了很多说法,如:请致、致事、致政、休致、告归、告奉养、告病归等.

平定县19810871057: 古代官员退休有福利吗?
藩咐唯嘉: 古代官员退休以后,历代朝廷都会给予相应的待遇,这些待遇一般体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在政治方面,有的官员退休了还是会享受极高的 待遇.周朝时期,据《礼记》记...

平定县19810871057: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大多返乡,而不像爱天要留在大城市? -
藩咐唯嘉: 谁当官没得罪几个人?还是荣归故里安享晚年稳妥

平定县19810871057: 我国官职变化中告老还乡叫什么 -
藩咐唯嘉: “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告”是请求,“老还乡”是年老回到家乡,“告老还乡”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种制度. 我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但仅仅限于是官吏,...

平定县19810871057: 古代官员“告老还乡”的年龄是多少岁? -
藩咐唯嘉: 摘 要: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清朝宰相刘墉岁至暮年请求告老还乡,获得批准后,便骑毛驴直奔山东老家.“告老还乡”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种制度,“告”是请求,“老还乡”是年老回到家乡.

平定县19810871057: 古代官员避籍制度有哪些意义 -
藩咐唯嘉: 官员回避制度在不同朝代其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地区回避,凡为官者不得在本地做官,即回避本籍.二是亲属回避,是指有亲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地区或同一衙门做官.如遇及,则官小者回避;同级官,后到者回避.三是科场回避,即主考官及同考官的子弟不得同入试场,后来回避对象扩大到五服之内及亲姑、姐妹之夫与子,母、妻之亲兄弟子侄等.在中国古代,回避制度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在当时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解决结党营私弄权的问题,但鉴于其避免官员形成乡土意识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的最初用意,仍应充分予以肯定.

平定县19810871057: 清代高官埋葬故乡吗?
藩咐唯嘉: 因为清代的官员任命有要求官员离开故乡的原则,以防止其就地做大,因此,官员多是离乡背井,去其他的地方任职.而死后,按照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也多是葬回故乡.

平定县19810871057: 古代退休官员是什么身份 -
藩咐唯嘉: 3000多年前中国就建立了退休制度,不过只限于朝廷官员.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别称.“退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退休年龄各朝代有不同的规定.据《礼记》记载,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事”.其后历代都基本上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比如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两宋时期文官年满七十退休,武官则可延长10年,到80岁.到了明清两代,才逐步改为60岁.特别是到了清朝,官越小退得越早.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大大提前了:“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平定县19810871057: 古代官员退休后是靠什么养老的,经济来源从哪里来 -
藩咐唯嘉: 古代官员没有退休这一说法.叫做解甲归田或者告老还乡.当代官员退休年龄和级别有关系.古代官员没有年龄限制,只有自己身体不行才会提出告老还乡.只要他在任朝廷就得给俸禄.古代80多岁还当官的都有,很多地方官年龄都很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