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有余华的资料

作者&投稿:产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余华的外文翻译资料吗~

有余华的外文翻译资料吗
Have Yu Hua fore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material

  余华
  个人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 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余华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便接二连三的以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事实上,余华并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中篇和长篇加在一起亦不超过80万字。他是以精致见长,作品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余华曾自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

  主要作品

  《星星》、《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文化网站-凤凰城网络:http://www.te96.com 中的对余华采访
  余华那张脸,就像他出身于乡镇人家那般朴实,但他回答问题却反应敏捷,实话实说而又不失风趣机智。他看着玻璃墙外的白帆点点,碧波粼粼,常常走神。他坦诚地说,写作本来应该是在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时空里进行,悉尼这么一个漂亮的地方,是不可能谈文学的。但他还是应众谈其写作的心路历程,谈得也很文学。

  当了五年牙医的余华,被问及为何要改行当作家,便说,他看过一万张嘴巴,都是一样的,他想看不一样的东西。他看见文化馆的人在街上游玩,据说这就是工作,也不用按时上班,他喜欢这样的工作,就选择写小说走捷径进文化馆,于是就成了作家。回答得很轻巧,在阵阵笑声中余华的个性品味也跃然而出。

  牙医在西方是个高尚富裕的职业,所以有听众不解而发问:你要是当牙医是不是会有更多的钱?“中国的牙医并不富裕。”余华干脆地回答,可能会让不谙中国国情的西方人想老半天呢!

  余华的作品大多是写乡镇生活,他说他不敢写城市,虽然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仍觉得是别人的城市。他认为:“一个作家的童年生活才是他最根本的生活。人生就像复印机一样,把童年生活印了下来,成年以后只是在这复印图上增加一点色彩而已。”所以即使是北京的事,他也要搬到小镇和乡村去写。主持人追问:你的读者都是城市人,他们是否喜欢你的作品?余华一脸无奈地说,中国读者是个混乱的群体,他不知道读者喜欢什么。“我的读者大部分是大学生,现在还包括中学生。但他们随时会抛弃我,所以作家不知该如何讨好读者”。

  其实余华的“乡镇情结”和“城市读者”并不矛盾。读者在乎的不是你写什么而是你怎么去写。余华的作品虽然是表现乡镇生活但却不乏现代意识,用他的话来说:“我是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中国作家。”他说:“川端康成教会了我怎样细部描写,福克纳教会我心理描写,卡夫卡则让我发现了小说写法的新天地。”

  他并不担心成为别人的影子,因为世界上许多作家也是受名作家和各种文化影响的。他认为,一个作家对另一作家的影响,就像太阳对树的影响,树在吸收阳光的时候,是以树的方式而不是阳光的方式在成长。一个作家接受许多作家影响时,只能是更像自己而不是像别人。

  谈及作家与翻译的关系,余华说,翻译对他是可遇不可求,若自己去找翻译,肯定是找到最差的,所以听天由命。“在中国我是一个作家,在德国我只是半个,另一半就是翻译”。所以他很尊重翻译家的劳动,到德国访问,不管多远总要去拜访另一半。有听众问,你不懂外文,怎么知道他翻译得好不好?余华说,听别人的反应,若10个人中有七个人说好就行了。因为每个人对语言的感觉、趣味不同,不可能10个人的感受都一样。他还强调,不能听另外的翻译所说的,因为同行会有门户之见。

  当然,西方人最感兴趣的还是余华绘声绘色描述的中国社会生活的感受。不仅听众笑声阵阵,连翻译也常常忍俊不禁中断翻译。如同许多出访的中国作家一样,余华也少不了一个“保留节目”,即不失时机地对当前中国政治来一番赞美。发自肺腑也好,例行公事也罢,西方人反应比较麻木,也许是在沉思,也许未能共鸣,这是余华没有引起笑声的一刻。但余华对“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不同体验,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身同感受。这位才42岁精力旺盛的作家不无感慨地说:“我感到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社会的迅猛发展,让我感到自己是个世纪老人。”

  我不知余华参加今届作家节是否情愿,因为适逢世界杯足球决赛周,他的心思早就飞到绿茵场上了。座谈一结束,他便无心与众寒暄,一边签名售书,一边牵挂着球赛。而早前一晚,放映《活着》,他只亮相一下,便匆匆赶回酒店看开幕式转播。看来这么美好的时刻,这么漂亮的地方,真不该谈文学!

  作品梗概
  《活着》

  余华的代表作《活着》,用极其巧妙以及成熟的写作手法,用老练的口吻描述了那个主人公的一生。书中的第一人称是一位旁听者,而真正的主人公却是一位叙述者。那位主人公是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不务正业,家里富裕,又有贤惠的妻子,但是却成天到妓院里去,还去赌钱,最后将家产输尽。不仅如此,他还骑在一位胖妓女的身上,多次大声跟他的老丈人打招呼,使得老丈人感到十分丢脸。他的妻子到赌场里劝他回去,他却打了有身孕的妻子。如此冥顽不灵,油腔滑调的人在家产输尽了以后,走上了一条异常坎坷的路。他因为一个小孩的戏弄,十分偶然地被逼上了战场。当他获得解放军的解救,从而回到家乡的时候,他由一个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个历经沧桑的农民。生活给了他太多的重创,他的女儿哑了,儿子又因为被护士抽血太多而惨死。他的母亲最后死了,妻子也得了软骨病。他的生命却硬是延续了下来。最终,他站在田埂上面,赶着一头谁都不要的老黄牛,慢慢地耕地。给别人讲述他的一生。
  余华的作品之所以精彩,在于他将人物刻画得非常完整,非常生动。他站在人民的角度,讲述着人民的故事。

余华
个人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 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余华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便接二连三的以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事实上,余华并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中篇和长篇加在一起亦不超过80万字。他是以精致见长,作品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余华曾自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

主要作品

《星星》、《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文化网站-凤凰城网络:http://www.te96.com 中的对余华采访
余华那张脸,就像他出身于乡镇人家那般朴实,但他回答问题却反应敏捷,实话实说而又不失风趣机智。他看着玻璃墙外的白帆点点,碧波粼粼,常常走神。他坦诚地说,写作本来应该是在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时空里进行,悉尼这么一个漂亮的地方,是不可能谈文学的。但他还是应众谈其写作的心路历程,谈得也很文学。

当了五年牙医的余华,被问及为何要改行当作家,便说,他看过一万张嘴巴,都是一样的,他想看不一样的东西。他看见文化馆的人在街上游玩,据说这就是工作,也不用按时上班,他喜欢这样的工作,就选择写小说走捷径进文化馆,于是就成了作家。回答得很轻巧,在阵阵笑声中余华的个性品味也跃然而出。

牙医在西方是个高尚富裕的职业,所以有听众不解而发问:你要是当牙医是不是会有更多的钱?“中国的牙医并不富裕。”余华干脆地回答,可能会让不谙中国国情的西方人想老半天呢!

余华的作品大多是写乡镇生活,他说他不敢写城市,虽然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仍觉得是别人的城市。他认为:“一个作家的童年生活才是他最根本的生活。人生就像复印机一样,把童年生活印了下来,成年以后只是在这复印图上增加一点色彩而已。”所以即使是北京的事,他也要搬到小镇和乡村去写。主持人追问:你的读者都是城市人,他们是否喜欢你的作品?余华一脸无奈地说,中国读者是个混乱的群体,他不知道读者喜欢什么。“我的读者大部分是大学生,现在还包括中学生。但他们随时会抛弃我,所以作家不知该如何讨好读者”。

其实余华的“乡镇情结”和“城市读者”并不矛盾。读者在乎的不是你写什么而是你怎么去写。余华的作品虽然是表现乡镇生活但却不乏现代意识,用他的话来说:“我是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中国作家。”他说:“川端康成教会了我怎样细部描写,福克纳教会我心理描写,卡夫卡则让我发现了小说写法的新天地。”

他并不担心成为别人的影子,因为世界上许多作家也是受名作家和各种文化影响的。他认为,一个作家对另一作家的影响,就像太阳对树的影响,树在吸收阳光的时候,是以树的方式而不是阳光的方式在成长。一个作家接受许多作家影响时,只能是更像自己而不是像别人。

谈及作家与翻译的关系,余华说,翻译对他是可遇不可求,若自己去找翻译,肯定是找到最差的,所以听天由命。“在中国我是一个作家,在德国我只是半个,另一半就是翻译”。所以他很尊重翻译家的劳动,到德国访问,不管多远总要去拜访另一半。有听众问,你不懂外文,怎么知道他翻译得好不好?余华说,听别人的反应,若10个人中有七个人说好就行了。因为每个人对语言的感觉、趣味不同,不可能10个人的感受都一样。他还强调,不能听另外的翻译所说的,因为同行会有门户之见。

当然,西方人最感兴趣的还是余华绘声绘色描述的中国社会生活的感受。不仅听众笑声阵阵,连翻译也常常忍俊不禁中断翻译。如同许多出访的中国作家一样,余华也少不了一个“保留节目”,即不失时机地对当前中国政治来一番赞美。发自肺腑也好,例行公事也罢,西方人反应比较麻木,也许是在沉思,也许未能共鸣,这是余华没有引起笑声的一刻。但余华对“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不同体验,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身同感受。这位才42岁精力旺盛的作家不无感慨地说:“我感到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社会的迅猛发展,让我感到自己是个世纪老人。”

我不知余华参加今届作家节是否情愿,因为适逢世界杯足球决赛周,他的心思早就飞到绿茵场上了。座谈一结束,他便无心与众寒暄,一边签名售书,一边牵挂着球赛。而早前一晚,放映《活着》,他只亮相一下,便匆匆赶回酒店看开幕式转播。看来这么美好的时刻,这么漂亮的地方,真不该谈文学!

作品梗概
《活着》

余华的代表作《活着》,用极其巧妙以及成熟的写作手法,用老练的口吻描述了那个主人公的一生。书中的第一人称是一位旁听者,而真正的主人公却是一位叙述者。那位主人公是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不务正业,家里富裕,又有贤惠的妻子,但是却成天到妓院里去,还去赌钱,最后将家产输尽。不仅如此,他还骑在一位胖妓女的身上,多次大声跟他的老丈人打招呼,使得老丈人感到十分丢脸。他的妻子到赌场里劝他回去,他却打了有身孕的妻子。如此冥顽不灵,油腔滑调的人在家产输尽了以后,走上了一条异常坎坷的路。他因为一个小孩的戏弄,十分偶然地被逼上了战场。当他获得解放军的解救,从而回到家乡的时候,他由一个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个历经沧桑的农民。生活给了他太多的重创,他的女儿哑了,儿子又因为被护士抽血太多而惨死。他的母亲最后死了,妻子也得了软骨病。他的生命却硬是延续了下来。最终,他站在田埂上面,赶着一头谁都不要的老黄牛,慢慢地耕地。给别人讲述他的一生。
余华的作品之所以精彩,在于他将人物刻画得非常完整,非常生动。他站在人民的角度,讲述着人民的故事。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 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P.S:我个人比较喜欢《活着》

余华
个人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 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余华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便接二连三的以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事实上,余华并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中篇和长篇加在一起亦不超过80万字。他是以精致见长,作品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余华曾自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

主要作品

《星星》、《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文化网站-凤凰城网络:http://www.te96.com 中的对余华采访
余华那张脸,就像他出身于乡镇人家那般朴实,但他回答问题却反应敏捷,实话实说而又不失风趣机智。他看着玻璃墙外的白帆点点,碧波粼粼,常常走神。他坦诚地说,写作本来应该是在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时空里进行,悉尼这么一个漂亮的地方,是不可能谈文学的。但他还是应众谈其写作的心路历程,谈得也很文学。

当了五年牙医的余华,被问及为何要改行当作家,便说,他看过一万张嘴巴,都是一样的,他想看不一样的东西。他看见文化馆的人在街上游玩,据说这就是工作,也不用按时上班,他喜欢这样的工作,就选择写小说走捷径进文化馆,于是就成了作家。回答得很轻巧,在阵阵笑声中余华的个性品味也跃然而出。

牙医在西方是个高尚富裕的职业,所以有听众不解而发问:你要是当牙医是不是会有更多的钱?“中国的牙医并不富裕。”余华干脆地回答,可能会让不谙中国国情的西方人想老半天呢!

余华的作品大多是写乡镇生活,他说他不敢写城市,虽然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仍觉得是别人的城市。他认为:“一个作家的童年生活才是他最根本的生活。人生就像复印机一样,把童年生活印了下来,成年以后只是在这复印图上增加一点色彩而已。”所以即使是北京的事,他也要搬到小镇和乡村去写。主持人追问:你的读者都是城市人,他们是否喜欢你的作品?余华一脸无奈地说,中国读者是个混乱的群体,他不知道读者喜欢什么。“我的读者大部分是大学生,现在还包括中学生。但他们随时会抛弃我,所以作家不知该如何讨好读者”。

其实余华的“乡镇情结”和“城市读者”并不矛盾。读者在乎的不是你写什么而是你怎么去写。余华的作品虽然是表现乡镇生活但却不乏现代意识,用他的话来说:“我是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中国作家。”他说:“川端康成教会了我怎样细部描写,福克纳教会我心理描写,卡夫卡则让我发现了小说写法的新天地。”

他并不担心成为别人的影子,因为世界上许多作家也是受名作家和各种文化影响的。他认为,一个作家对另一作家的影响,就像太阳对树的影响,树在吸收阳光的时候,是以树的方式而不是阳光的方式在成长。一个作家接受许多作家影响时,只能是更像自己而不是像别人。

谈及作家与翻译的关系,余华说,翻译对他是可遇不可求,若自己去找翻译,肯定是找到最差的,所以听天由命。“在中国我是一个作家,在德国我只是半个,另一半就是翻译”。所以他很尊重翻译家的劳动,到德国访问,不管多远总要去拜访另一半。有听众问,你不懂外文,怎么知道他翻译得好不好?余华说,听别人的反应,若10个人中有七个人说好就行了。因为每个人对语言的感觉、趣味不同,不可能10个人的感受都一样。他还强调,不能听另外的翻译所说的,因为同行会有门户之见。

当然,西方人最感兴趣的还是余华绘声绘色描述的中国社会生活的感受。不仅听众笑声阵阵,连翻译也常常忍俊不禁中断翻译。如同许多出访的中国作家一样,余华也少不了一个“保留节目”,即不失时机地对当前中国政治来一番赞美。发自肺腑也好,例行公事也罢,西方人反应比较麻木,也许是在沉思,也许未能共鸣,这是余华没有引起笑声的一刻。但余华对“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不同体验,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身同感受。这位才42岁精力旺盛的作家不无感慨地说:“我感到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社会的迅猛发展,让我感到自己是个世纪老人。”

我不知余华参加今届作家节是否情愿,因为适逢世界杯足球决赛周,他的心思早就飞到绿茵场上了。座谈一结束,他便无心与众寒暄,一边签名售书,一边牵挂着球赛。而早前一晚,放映《活着》,他只亮相一下,便匆匆赶回酒店看开幕式转播。看来这么美好的时刻,这么漂亮的地方,真不该谈文学!

作品梗概
《活着》

余华的代表作《活着》,用极其巧妙以及成熟的写作手法,用老练的口吻描述了那个主人公的一生。书中的第一人称是一位旁听者,而真正的主人公却是一位叙述者。那位主人公是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不务正业,家里富裕,又有贤惠的妻子,但是却成天到妓院里去,还去赌钱,最后将家产输尽。不仅如此,他还骑在一位胖妓女的身上,多次大声跟他的老丈人打招呼,使得老丈人感到十分丢脸。他的妻子到赌场里劝他回去,他却打了有身孕的妻子。如此冥顽不灵,油腔滑调的人在家产输尽了以后,走上了一条异常坎坷的路。他因为一个小孩的戏弄,十分偶然地被逼上了战场。当他获得解放军的解救,从而回到家乡的时候,他由一个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个历经沧桑的农民。生活给了他太多的重创,他的女儿哑了,儿子又因为被护士抽血太多而惨死。他的母亲最后死了,妻子也得了软骨病。他的生命却硬是延续了下来。最终,他站在田埂上面,赶着一头谁都不要的老黄牛,慢慢地耕地。给别人讲述他的一生。
余华的作品之所以精彩,在于他将人物刻画得非常完整,非常生动。他站在人民的角度,讲述着人民的故事。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余华目前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爱情故事,从文学风格上说,这将是一部与《许三观卖血记》迥然不同的作品,这部小说将于明年初完成. 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尤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书中的人物经常自己开口说话,有时候会让作者吓一跳,当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话在虚构的嘴里脱口而出时,作者会突然自卑起来,心里暗想:"我可说不出这样的话."然而,当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当他阅读别人的作品时,他又时常暗自得意:"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这似乎就是文学的乐趣,我们需要它的影响,来纠正我们的思想和态度.有趣的是,当众多伟大的作品影响着一位作者时,他会发现自己虚构的人物也正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他. 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 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

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曾就职于海盐县文化馆和嘉兴市文联,现定居北京从事职业写作。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随笔集《灵魂饭》等多部。其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挪威、日、韩等文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曾荣获意大利文学基金会颁发的1998年度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以及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发的2002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余华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便接二连三的以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事实上,余华并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中篇和长篇加在一起亦不超过80万字。他是以精致见长,作品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余华曾自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

主要作品

《星星》、《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跪求~余华的《兄弟》英文读后感
I read from the "alive" after the likes of Yu Hua. I may be born with some inexplicable anxiety, or less do not know really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ies involved, in order to give New worry that the strong point of worry, his works are always saddened me very much. Bookstall...

有什么好书吗?
《活着》 作者: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牛虻》 作者:伏尼契《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拿破仑全传》 作者:刘乐土《曹禺剧本选》 作者:曹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秘密thesecret 2011-02-20 · TA获得超过1.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

赵丽娟的代表性论文
功能材料, 2004, 35(4), 483-484[3] 氟氧化物玻璃陶瓷微晶结构的研究余华,赵丽娟*,孟婕,梁沁,禹宣伊,唐柏权,许京军第十二届全国凝聚态光学性质会议论文集, 2004.8, 新疆,乌鲁木齐[4] 用J-O理论分析微晶结构对氟氧化物玻璃陶瓷发光特性的影响孟婕,赵丽娟*,余华,唐莉勤,梁沁,禹宣伊,唐柏权,许京军第十二届全国...

【跪求】好看的小说>_<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

找几本好看的书
看书不多只能介绍几本 1 《佣兵天下》 《纵横双时空之大唐任务》比较符合,中间只用了几次现代武器而已 2 《佣兵天下》 还有现代人拥有外星科技呢? 《超级兵器》3 《最强战舰之罪犯集中营号》:一堆罪犯驾驶的高科技战舰 《辐射之特工传奇 》:游戏辐射的同人 《战偶》隆重推荐 《师士传说...

能让人哭的电影!!!
主演: 金亦芬 Eul-boon Kim 俞承浩 Seung-ho Yu 上映:2002-04-05 地区: 韩国 对白: 粤语\/韩语 颜色:彩色 声音:CBR-MP3 时长:89分钟 影片类型:剧情\/伦理 资源类型:Xvid+CBR-MP3 字幕:外挂中英韩多国字幕 评分: 7.4\/10( 426票 ) 分级: 阿根廷:Atp 西班牙:T 美国:PG 韩国:ALL ...

英语解说 磁器口
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之孙允炆皇帝被四叔燕王朱棣篡位,削发为僧来重庆,隐避于宝轮寺,天王殿墙上有“龙隐禅院”四个大字。故将原“白岩镇”改名为“龙隐镇”。龙隐镇方园三十余华里,上至井口,下至李子坝为界。到20世纪初四川总督刘湘到磁器口,开办了炼钢厂、机修厂,成为四川最早的炼钢基地。在抗日战争时期省立教育...

有什么好看的书?最近的?
如有时间的书友可以细看此小说,支持一下作者,给予他(她)写作下去的动力HOHOHO。。。◎ 《九幽》――作者:辕三太古,毁灭与崭新的力量创造出混沌一片,在这里,东西融合,仙魔似出同宗,却永远跳不出所降慕缦蓿�笫廊税颜馄�占浣凶鍪澜纭T谡饷�惺澜绲目占淅铮�嘶蛐碛涤刑旖缣斓牧α浚�蛐碛凶...

求本小说,悬疑的,言情的都可以,,要求是完成了的- -
日本小说:《人性的证明》(本人最爱的社会派推理小说)、《爱的病理》(有点像沉默的羔羊,推理小说)、《舞舞舞》(最喜欢的一本村上春树小说)其实还有一些大陆的正统小说也很好看,比如《性别:女》、余华的《兄弟》、《亮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珞潆 2008-02-18 · TA...

宁蒗彝族自治县18639322933: 余华简介.字数不超过200字. -
貂详丽生: 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中文名: 余华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山东高唐 出生日期: 1960年4月3日 职业: 作家 主要成就: 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世事如烟

宁蒗彝族自治县18639322933: 余华是干什么的 -
貂详丽生: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代表作《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宁蒗彝族自治县18639322933: 余华作者简介 -
貂详丽生: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现代作家.[1]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2]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

宁蒗彝族自治县18639322933: 余华小说有哪些? -
貂详丽生: 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

宁蒗彝族自治县18639322933: 谁知道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相关资料?
貂详丽生: 《十八岁出门远行》作者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写下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鲜血梅...

宁蒗彝族自治县18639322933: 余华有什么作品啊? -
貂详丽生: 余华 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

宁蒗彝族自治县18639322933: 余华的人物评价 -
貂详丽生: 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余华以他的批判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中国作家网评) 先锋的余华在语言、结构、叙述方面为中国当代文学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南方网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有一两个能用自己的文字把它写出来的人是很幸运的,能把有形的东西变成无形的东西真是太伟大了.我觉得余华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孟京辉评)

宁蒗彝族自治县18639322933: 求余华的个人资料,对《活着》的理解和感受~ -
貂详丽生: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其中《活着》被...

宁蒗彝族自治县18639322933: 作家余华多大了,还有他的背景 -
貂详丽生: 《活着》则是余华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作品.在这里,可以看到余华的叙述目的不再是冷酷劫杀,而是一种深切的人道关怀,在黑暗中寻找一点生命的灵光,它给人带来的是生命的感悟和心灵的抚慰.虽然余华始终没有放弃苦难这个主题,但这些变化却使余华90年代转型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苦难具有了新的形象和意义.苦难在他的转型小说中开始沿着两个方向扩展,一是直指终极的生命悲剧,一是指向人必须直面的生存困境,这种生存困境甚至在他的转型小说中得到了日常化的体现. 结尾很悲凉凄美,再回头看看第二遍活着可以收获更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