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甘肃张掖历史

作者&投稿:蔺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甘肃张掖历史~

  张掖,别称甘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水草丰美,素有“金张掖”的美誉。1986年国务院公布张掖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张掖在远古属雍州之地,夏商时为羌族所居。周时,戎、狄两族在这里居处,春秋战国时期乌孙、月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战国时建立城邑,修筑长城,今张掖一带还留有秦长城遗址。后乌孙被月氏赶走迁逃新疆伊犁,张掖归“控弦者可一二十万”的月氏族所属。月氏都城(今民乐永固城)它与昭武城(今临泽县境内)当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两岸的中心城市。

  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拥有几十万强兵的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了月氏人;张掖成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匈奴占据后,不断进行掠夺,破坏了匈汉的友好往来,割断了汉王朝同西域早巳存在的关系。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九州时期张掖 属雍州。
  汉代(前206-220年)以前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
  西周时期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
  春秋战国时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
  秦汉之际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
  西汉时期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战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此后,开始大规模徙民垦殖,戍兵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繁荣。“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张掖遂为丝绸之路的重镇。西汉(前206-8年)末年,窦融任张掖属国督尉时,注重发展农牧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汉书》记载:“窦融据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安定北地,上郡流入避饥荒者, 归之不绝。”
  两晋南北朝时期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他采取发展农业,大兴儒学,扩大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继承发扬汉文化,推广佛教,翻译佛经,开凿石窟,并以当地音乐、歌舞与龟兹乐相结合,创造新的音乐《秦汉伎》等措施,使张掖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北方中国佛教的中心,同时也使张掖成为中国内地与西域通使和商贸的中介。北魏(386-535年)时,《秦汉伎》传入中原,称《西凉乐》,成为北朝宫廷的“国伎”;张掖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原,称《西凉州呗》,成为北朝佛寺的法乐。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
  唐时期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河西的国际贸易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张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经,途径张掖。诗人陈子昂奉旨视察张掖,写有《上谏武后疏》。王维、高适、岑参、马云奇等驻足甘州时均留下著名诗篇。甘州音乐《波罗门佛曲》传入宫廷后,唐玄宗改制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词牌、曲牌流传甚广。唐末,张掖与中原、西域关系密切,通互市,发展贸易;僧侣往返,佛教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
  北宋时期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继承汉文化传统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推崇佛教、道教,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
  元时期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元世祖忽必烈亲诏郎中董文用垦甘州之土为水田,仿宁夏之法种水稻。城内建甘肃最大的粮仓-扎浑仓,供应各路军粮。甘州成为河西走廊的驿道中枢和茶叶外贸的转口城市,商路四通八达,商品交易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
  明时期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明王朝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建设了一批学校、书院,使甘州自此进士、举人、秀才辈出。从内地大量移民屯垦,大兴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在甘州大兴土木,修筑长城等一大批军事设施以巩固边防,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甘州仍然是西北军事补给基地,河西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商业持续繁荣,成为西北最大的畜产品集散市场,晋商及陕西、山东、京师商人集团云集甘州,建立会馆。明政府利用山西、陕西商人运粮、茶至甘州,充实边储和开展茶马交易。
  清时期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清王朝在西部的历次军事行动,均以甘州为军事提调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商人云集张掖(甘州),建立商帮会馆,如山西会馆、陕西会馆、直东(河北、山东)会馆、凉州会馆、镇蕃(民勤)会馆,两湖会馆、河南会馆。各大商团贸易活动辐射新疆、蒙古等西北广大地区,甘州成为河西商业中心和日用杂品的中转批发市场。清时,文化教育更加兴盛。城乡普设义学、社学、私塾;民间武学林立,百姓习武成风,在一百多年间出现了二十多名武进士和一百多名武举人。清末,张掖人王之佐留学日本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乡后宣传革命主张,他的《致马安良书》,公开支持武昌起义、拥护共和、废除帝制,风靡全省。
  1927年设张掖县。
  1985年5月撤销张掖县,设立县级张掖市以原张掖县行政区域为张掖市的行政区域。
  2002年3月1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张掖地区和县级张掖市,设立地级张掖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甘州区南环路。张掖市设立甘州区,以原县级张掖市的行政区域为甘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县府街。地级张掖市辖原张掖地区的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甘州区。

张掖,别称甘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水草丰美,素有“金张掖”的美誉。1986年国务院公布张掖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00张掖在远古属雍州之地,夏商时为羌族所居。周时,戎、狄两族在这里居处,春秋战国时期乌孙、月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战国时建立城邑,修筑长城,今张掖一带还留有秦长城遗址。后乌孙被月氏赶走迁逃新疆伊犁,张掖归“控弦者可一二十万”的月氏族所属。月氏都城(今民乐永固城)它与昭武城(今临泽县境内)当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两岸的中心城市。
00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拥有几十万强兵的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了月氏人;张掖成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匈奴占据后,不断进行掠夺,破坏了匈汉的友好往来,割断了汉王朝同西域早巳存在的关系。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00九州时期张掖 属雍州。
00汉代(前206-220年)以前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
00西周时期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
00春秋战国时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
00秦汉之际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
00西汉时期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战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此后,开始大规模徙民垦殖,戍兵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繁荣。“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张掖遂为丝绸之路的重镇。西汉(前206-8年)末年,窦融任张掖属国督尉时,注重发展农牧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汉书》记载:“窦融据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安定北地,上郡流入避饥荒者, 归之不绝。”
00两晋南北朝时期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他采取发展农业,大兴儒学,扩大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继承发扬汉文化,推广佛教,翻译佛经,开凿石窟,并以当地音乐、歌舞与龟兹乐相结合,创造新的音乐《秦汉伎》等措施,使张掖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北方中国佛教的中心,同时也使张掖成为中国内地与西域通使和商贸的中介。北魏(386-535年)时,《秦汉伎》传入中原,称《西凉乐》,成为北朝宫廷的“国伎”;张掖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原,称《西凉州呗》,成为北朝佛寺的法乐。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
00唐时期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河西的国际贸易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张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经,途径张掖。诗人陈子昂奉旨视察张掖,写有《上谏武后疏》。王维、高适、岑参、马云奇等驻足甘州时均留下著名诗篇。甘州音乐《波罗门佛曲》传入宫廷后,唐玄宗改制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词牌、曲牌流传甚广。唐末,张掖与中原、西域关系密切,通互市,发展贸易;僧侣往返,佛教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
00北宋时期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继承汉文化传统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推崇佛教、道教,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
00元时期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元世祖忽必烈亲诏郎中董文用垦甘州之土为水田,仿宁夏之法种水稻。城内建甘肃最大的粮仓-扎浑仓,供应各路军粮。甘州成为河西走廊的驿道中枢和茶叶外贸的转口城市,商路四通八达,商品交易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
00明时期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明王朝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建设了一批学校、书院,使甘州自此进士、举人、秀才辈出。从内地大量移民屯垦,大兴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在甘州大兴土木,修筑长城等一大批军事设施以巩固边防,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甘州仍然是西北军事补给基地,河西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商业持续繁荣,成为西北最大的畜产品集散市场,晋商及陕西、山东、京师商人集团云集甘州,建立会馆。明政府利用山西、陕西商人运粮、茶至甘州,充实边储和开展茶马交易。
00清时期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清王朝在西部的历次军事行动,均以甘州为军事提调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商人云集张掖(甘州),建立商帮会馆,如山西会馆、陕西会馆、直东(河北、山东)会馆、凉州会馆、镇蕃(民勤)会馆,两湖会馆、河南会馆。各大商团贸易活动辐射新疆、蒙古等西北广大地区,甘州成为河西商业中心和日用杂品的中转批发市场。清时,文化教育更加兴盛。城乡普设义学、社学、私塾;民间武学林立,百姓习武成风,在一百多年间出现了二十多名武进士和一百多名武举人。清末,张掖人王之佐留学日本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乡后宣传革命主张,他的《致马安良书》,公开支持武昌起义、拥护共和、废除帝制,风靡全省。
001927年设张掖县。
001985年5月撤销张掖县,设立县级张掖市以原张掖县行政区域为张掖市的行政区域。
002002年3月1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张掖地区和县级张掖市,设立地级张掖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甘州区南环路。张掖市设立甘州区,以原县级张掖市的行政区域为甘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县府街。地级张掖市辖原张掖地区的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甘州区。

张掖,别称甘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水草丰美,素有“金张掖”的美誉。1986年国务院公布张掖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张掖在远古属雍州之地,夏商时为羌族所居。周时,戎、狄两族在这里居处,春秋战国时期乌孙、月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战国时建立城邑,修筑长城,今张掖一带还留有秦长城遗址。后乌孙被月氏赶走迁逃新疆伊犁,张掖归“控弦者可一二十万”的月氏族所属。月氏都城(今民乐永固城)它与昭武城(今临泽县境内)当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两岸的中心城市。

  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拥有几十万强兵的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了月氏人;张掖成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匈奴占据后,不断进行掠夺,破坏了匈汉的友好往来,割断了汉王朝同西域早巳存在的关系。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九州时期 张掖 属雍州。
  汉代(前206-220年)以前 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
  西周时期 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
  春秋战国时 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
  秦汉之际 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
  西汉时期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战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此后,开始大规模徙民垦殖,戍兵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繁荣。“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张掖遂为丝绸之路的重镇。西汉(前206-8年)末年,窦融任张掖属国督尉时,注重发展农牧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汉书》记载:“窦融据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安定北地,上郡流入避饥荒者, 归之不绝。”
  两晋南北朝时期 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他采取发展农业,大兴儒学,扩大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继承发扬汉文化,推广佛教,翻译佛经,开凿石窟,并以当地音乐、歌舞与龟兹乐相结合,创造新的音乐《秦汉伎》等措施,使张掖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北方中国佛教的中心,同时也使张掖成为中国内地与西域通使和商贸的中介。北魏(386-535年)时,《秦汉伎》传入中原,称《西凉乐》,成为北朝宫廷的“国伎”;张掖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原,称《西凉州呗》,成为北朝佛寺的法乐。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
  唐时期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河西的国际贸易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张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经,途径张掖。诗人陈子昂奉旨视察张掖,写有《上谏武后疏》。王维、高适、岑参、马云奇等驻足甘州时均留下著名诗篇。甘州音乐《波罗门佛曲》传入宫廷后,唐玄宗改制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词牌、曲牌流传甚广。唐末,张掖与中原、西域关系密切,通互市,发展贸易;僧侣往返,佛教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
  北宋时期 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继承汉文化传统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推崇佛教、道教,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
  元时期 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元世祖忽必烈亲诏郎中董文用垦甘州之土为水田,仿宁夏之法种水稻。城内建甘肃最大的粮仓-扎浑仓,供应各路军粮。甘州成为河西走廊的驿道中枢和茶叶外贸的转口城市,商路四通八达,商品交易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
  明时期 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明王朝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建设了一批学校、书院,使甘州自此进士、举人、秀才辈出。从内地大量移民屯垦,大兴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在甘州大兴土木,修筑长城等一大批军事设施以巩固边防,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甘州仍然是西北军事补给基地,河西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商业持续繁荣,成为西北最大的畜产品集散市场,晋商及陕西、山东、京师商人集团云集甘州,建立会馆。明政府利用山西、陕西商人运粮、茶至甘州,充实边储和开展茶马交易。
  清时期 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清王朝在西部的历次军事行动,均以甘州为军事提调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商人云集张掖(甘州),建立商帮会馆,如山西会馆、陕西会馆、直东(河北、山东)会馆、凉州会馆、镇蕃(民勤)会馆,两湖会馆、河南会馆。各大商团贸易活动辐射新疆、蒙古等西北广大地区,甘州成为河西商业中心和日用杂品的中转批发市场。清时,文化教育更加兴盛。城乡普设义学、社学、私塾;民间武学林立,百姓习武成风,在一百多年间出现了二十多名武进士和一百多名武举人。清末,张掖人王之佐留学日本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乡后宣传革命主张,他的《致马安良书》,公开支持武昌起义、拥护共和、废除帝制,风靡全省。
  1927年 设张掖县。
  1985年5月 撤销张掖县,设立县级张掖市以原张掖县行政区域为张掖市的行政区域。
  2002年3月1日 国务院批复撤销张掖地区和县级张掖市,设立地级张掖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甘州区南环路。张掖市设立甘州区,以原县级张掖市的行政区域为甘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县府街。地级张掖市辖原张掖地区的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甘州区~


金张掖,银武威的由来是什么
第五种说法,则是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谢继忠教授撰写的《浅谈“金张掖”、“银武威”的由来》一文。该文用历史、经济与民俗的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合理的推理和解释。该文的出发点和灵感来自清代甘肃巡抚元展成于乾隆六年正月二十二日(1741年3月9日)给皇帝写的一道奏折,奏折上说:“臣现在清理通...

张掖会馆历史背景
张掖的山西会馆在保护中得到了重视。1996年,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中遇到会馆的保护问题,最终决定绕道保护,确保了其历史价值得以保留。山西会馆的建筑特色鲜明,如四柱三门的牌坊、对称的钟鼓楼和宽敞的大殿,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和艺术内涵。晋商会馆在历史上扮演了多重角色,不仅是商业活动的管理平台,还承担着...

在张掖的旅游给你带来了哪些收获?
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中西部,是一片充满历史和自然景观的土地。在这里旅游,我收获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刻的人文感悟。首先,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张掖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许多古迹和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这里的地貌以其奇特的红色岩层和多变的地形而...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历史沿革
在人类与黑河湿地长达数千年融合中,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形成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蕴。《山海经》中记述黑河是西王母的领地,春秋时期的《禹贡》、《周礼》等文献上曾将黑河至居延泽的大片湖泊列为著名湖泊,称为“西海”。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张掖以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优越地理位置,成为中西...

去张掖旅行有哪些历史悠久的景点值得打卡?
张掖,这座位于甘肃省的城市,以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而闻名。如果您计划前往张掖旅行,以下是一些历史悠久的景点,绝对值得您打卡: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张掖丹霞地貌以其奇特的波状丘陵和色彩斑斓的山体著称,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这里的最佳观赏时间是傍晚和清晨,此时的光线能更好地突出丹霞的...

张掖大佛寺因何而出名?
张掖大佛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是中国西北地区一座著名的佛教寺庙。它之所以出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张掖大佛寺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史料记载,该寺庙始建于公元5世纪,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张掖大佛寺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

张掖冬春红色旅游景点介绍 张掖红色文化有哪些
推荐4个甘肃张掖自驾游绝美景点,张掖自驾游都有哪些好玩地方1、张掖七彩丹霞 2、山丹军马场 3、扁都口油菜花海 4、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张掖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以独特的地理位置而著名,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古有“甘州”之称,甘肃省名“甘”字便由此而来,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

甘肃张掖的地理位置
经典台词 1. "我们张掖人,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的根就在这里。"2. "丝绸之路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要用生命去守护它。"3.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记住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走过这片土地的。"4. "我们张掖人,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有着热爱和平的心。"综上所述,张掖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

甘肃张掖发现2亿年前远古生物,这对研究化石有哪些积极意义?
除此之外,这远古的生物是发生在我国的甘肃,甘肃作为中国的地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通过这次的考察研究,就可以再次印证我们古代中国所具备的一些生产生活条件,这对我们了解之前的历史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综上所述,每一次的重大发现都是对过去事物的剖析,同时也是对未来事物发展的一种揣测,我们一定要...

甘肃张掖马蹄寺:不只是千年古寺,而是和莫高窟齐名的石窟艺术群_百度知 ...
我们就险些错过了, 祁连山下深藏的古寺——张掖马蹄寺 。张掖作为“河西四郡”之一,旧名为“甘州”,就是“甘肃”里的那个“甘”字的由来,可见它在 历史 上的重要地位。来张掖旅行之前,我们只知道张艺谋电影捧红的“魔鬼城”和“七彩丹霞”地貌。得知还有一座在绝壁上开凿的石窟寺庙——马蹄寺,...

南谯区17829534013: 甘肃张掖有多少年的历史?最初的张掖叫什么? -
慈蚀四君: 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最初就叫张掖的

南谯区17829534013: 张掖的名字有什么来历吗 -
慈蚀四君: 汉武帝起的 取"张国之臂掖,断匈奴之右臂"的意思

南谯区17829534013: 张掖的历史故事 -
慈蚀四君:张掖,别称甘州,西汉时设置郡,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是中原通往西亚东欧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要冲. 张掖历史悠久, 张掖地图...

南谯区17829534013: 张掖简介(100字) -
慈蚀四君: 利用借景抒情,用“宏伟壮丽的张掖木塔”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张掖木塔的建成离不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汗水和技艺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为木塔、为自己的民族而骄傲.

南谯区17829534013: 张掖在215〜316年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慈蚀四君: 西晋时,改为永平县,避晋文帝讳,改昭武县为临泽县.张掖郡领四县:永平、屋兰、临泽、氐池.张掖郡和永平县的治所迁至今张掖城.今张掖黑河西岸,南起甘浚乡,...

南谯区17829534013: 张掖在1372~1392年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慈蚀四君: (明洪武五年)于甘州(张掖城)置甘肃卫,属陕西行都司.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改甘肃卫为甘州卫.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都督宋晟扩建张掖城.将旧城向东扩建3里327步,连同旧城合计12里357步.城高3丈2尺,厚3丈7尺,开东、南、西、北四门.各城门上都建有3层飞檐挑角门楼,并有雕梁画栋、彩绘斗拱.城外3面有廓,南廓长2里24步,高2丈2尺,厚2丈1尺;东廓长4里130步,高、厚同南廓;北廓长只有东廓的1半,高、厚如南廓.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河深1丈7尺,宽3丈7尺;河上架有4座石拱桥.城内有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肃王朱椟建造的肃王府(在今县府南街).

南谯区17829534013: 张掖在1028年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慈蚀四君: (北宋仁宗天圣六年)西夏李元昊灭甘州回鹘,置甘肃军司、镇夷郡、宣化府.张掖城为军司、郡、府的治所.

南谯区17829534013: 甘肃的张掖市古称什么? -
慈蚀四君: 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面积4240平方千米.人口126万.汉族为主,另有裕固族.回、蒙 古等25个少数民族.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21年)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改为甘州.随恢复郡制.唐初设州.元置甘州路.明设甘州卫.清为甘州府.1927年置张掖县,1985年撤县设市.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工业有煤炭、机械、纺织、酿造等10余个部门.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美誉.土特产品有元葱、苹果梨、乌江米、红枣、发菜、丝路春酒等.市内有大佛寺、木塔寺、镇远楼、黑水国遗址等名胜古迹.

南谯区17829534013: 为什么 说是“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 -
慈蚀四君: 张掖,别称甘州,西汉时设置郡,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 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民风淳朴,水草丰美,素有"金张掖"的美誉.武威,物化天宝,钟灵毓秀,勤劳智慧的人民创造了古今灿烂的文化,1986 年12月8日, 武威市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并于1987年1月1日正式 对外开放. 古称凉州,是“人烟朴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区,以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 之咽喉”的重要地理位置而名闻遐迹,被称之为“兵食恒足,战守多利”的“银武威”.“玉酒泉”之美称流传至今酒泉人为此骄傲,因为酒泉境内是著名美玉-墨玉的重产地

南谯区17829534013: 张掖在公元前121年有着怎样的历史?
慈蚀四君: (西玫武帝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打败匈奴,张掖并入西汉版图.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取“张国之臂掖,断匈奴右臂”,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辖领10县:觝得、昭武、删丹、氐池、日勒、屋兰、画轩、番和、显美、居延.郡治触得,这是最早的张掖城.角斜^城的位置,据《后汉书》、《通典》、《太平寰宇记》记载:均在今张掖城西北.夏鼐、阎文儒、王北辰、李并成等先后作了实地考察,均认为是在今张掖市西北,在公路312国道以北、张掖市砖瓦厂西北500米、黑河西岸的II级阶地上,俗名“黑水国”北古城.城东临黑河与山丹河汇合处,地势平坦、低洼,河汊纵横,自古以来就是一片良好的天然牧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