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

作者&投稿:钮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的~

起源
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人物
韩愈(768-824)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祖籍江南西路吉州永丰县(今属江西)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佑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世称苏东坡。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颍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1019-1083)
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属今江西),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众,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叙。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叙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李白为什么没有成为唐宋八大家呢?

历史上所说的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最初将这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后的《八先生文集》,后来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由于这八位作家的文学观点比较接近,都主张实用,反对骈体,他们的散文创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唐宋八大家”一经提出,便为后人普遍接受,成为文学史上的专有名词。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至于称号的归属,评论文学家是看他到底在哪种文学形式上的贡献最大、成就最高。李白的诗歌成就最大,他当然也有散文作品如《春夜宴桃李园》、《与韩荆州书》等但成就有限,不如诗歌为人称道。像苏东坡就可以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甚至烹调方面称为家,是因为他在这些领域都有建树和贡献。

因此李白,杜甫并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CD>
回答者:zhaomoyang - 初学弟子 一级 10-18 21:28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询、苏辙、曾巩、王安石
回答者:龙教教主 - 试用期 一级 10-19 13:01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回答者:爱庚_13只 - 试用期 一级 10-21 21:51
苏轼、苏辙、苏洵、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回答者:灭世神婴 - 魔法师 四级 10-28 12:42
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回答者:453095545 - 试用期 一级 10-28 19:51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768-824)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祖籍江南西路吉州永丰县(今属江西)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佑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世称苏东坡。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1019-1083)
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属今江西),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众,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叙。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叙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你的串号我已经记下,采纳后我会帮你制作

古诗词名句运用分类大全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诗中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中雪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中草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诗中柳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雄《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诗中树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诗中鸟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盂浩然:《春晓》)
5.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9.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诗中河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云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中别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诗中亲情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起源
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人物
韩愈(768-824)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祖籍江南西路吉州永丰县(今属江西)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佑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世称苏东坡。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颍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1019-1083)
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属今江西),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众,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叙。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叙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李白为什么没有成为唐宋八大家呢?

历史上所说的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最初将这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后的《八先生文集》,后来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由于这八位作家的文学观点比较接近,都主张实用,反对骈体,他们的散文创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唐宋八大家”一经提出,便为后人普遍接受,成为文学史上的专有名词。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至于称号的归属,评论文学家是看他到底在哪种文学形式上的贡献最大、成就最高。李白的诗歌成就最大,他当然也有散文作品如《春夜宴桃李园》、《与韩荆州书》等但成就有限,不如诗歌为人称道。像苏东坡就可以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甚至烹调方面称为家,是因为他在这些领域都有建树和贡献。

因此李白,杜甫并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CD>
回答者:zhaomoyang - 初学弟子 一级 10-18 21:28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询、苏辙、曾巩、王安石
回答者:龙教教主 - 试用期 一级 10-19 13:01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回答者:爱庚_13只 - 试用期 一级 10-21 21:51
苏轼、苏辙、苏洵、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回答者:灭世神婴 - 魔法师 四级 10-28 12:42
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回答者:453095545 - 试用期 一级 10-28 19:51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768-824)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祖籍江南西路吉州永丰县(今属江西)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佑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世称苏东坡。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1019-1083)
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属今江西),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众,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叙。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叙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起源
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人物
韩愈(768-824)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祖籍江南西路吉州永丰县(今属江西)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佑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世称苏东坡。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1019-1083)
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属今江西),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众,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叙。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叙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唐宋八大家中韩愈与柳宗元与古文运动的关系:
所谓“古文”的复兴,有赖于韩愈的出现。而说到韩愈,则必须看到他的多面性。一方面,韩愈具有积极维护封建专制和儒家“道统”的热情,而另一方面,韩愈又是一个个性很强、自我表现欲很强的人。在他的怪怪奇奇、汪洋纵肆的诗歌中,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到他的不甘凡庸、喜好张扬外露的气质,而“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芍药歌》)这一类自我描述,更不是拘谨敛束的形象。甚至,他以上追孟子、继承道统自命,也可以说是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共同表现。所以,当韩愈投入古文复兴运动时,他的态度与前人实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复兴儒学为核心宗旨的基本立场上,他确是继承了前人;但他的整个散文理论,特别在变革文风、推进创作方面,却增添了许多新的和更为合理的内容。而古文运动获成功,不仅由于他的理论,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写出了许多富于个性、才力和创造性的佳作,从实践上重新奠定了散体文的文学地位。同时,他大力提倡与呼吁文体改革,团结了一批撰写散体文的作家,使散体文创作形成了一股较大的文学潮流。
《旧唐书·韩愈传》说:“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其中,独孤及对韩愈的影响应该是间接的,因为大历十二年独孤及去世时,韩愈才十岁。但梁肃对韩愈却有直接影响。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中曾说到过梁肃对自己及朋友的提携,《唐摭言》还记载韩愈、李观、李绛、崔群在梁肃处游学,三年未得见面,而一见之下,梁肃大为称赏,于是十分推奖他们的文章。这可能是后人杜撰的故事,但韩愈接受了梁肃的散文理论,则无可怀疑。不过,韩愈的古文理论绝不是简单地抄袭或因循前人的见解,它的实际内容要丰富得多。
第一,韩愈主张写散文“宜师古圣贤人”(《答刘正夫》),但学习古文,并不因为“其句读不类于今”,而是“学古道则欲兼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也就是说,学古文根本上是为了学习“道”。表面看来,这与萧颖士、独孤及、梁肃等人的思想并没有区别,但是,萧颖士等人所说的“道”只是指伦常教化、道德规范,即儒家学说中的外在伦理规范,而韩愈所说的“道”则兼指(有时偏重)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他在《三器论》中曾说过,“不务修其诚于内,而务其盛饰于外,匹夫之不可”,在《答尉迟生书》中又说过,“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故君子慎其实”,并反复强调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的论点(《答侯生问论语书》),显然他是吸取了孟子学说的精神,把内在精神看得很重的。所以,他很重视“气”的作用,认为文章的好与坏,就决定于这种精神性的“气”充实与否。
他曾借孟子的话说明,如果人格高尚、志趣充实,文章也会充实,而“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同上)。《答李翊书》中又说: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与言犹是也。
这当然不是韩愈的发明,但是,韩愈再次提出这些见解却有两重意义:一是他把“文本于道”从外在礼法规范、道德信条对文学的制约转化为人的内在人格修养对文学内容的决定。尽管韩愈所要求的人格修养与内在精神总体上并不与儒家礼法相冲突,但它毕竟使文学趋向自觉的表现而不是被动的诠释。二是韩愈肯定了内在精神与人格修养中情感的地位。
所谓“气”,也包括了“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送高闲上人序》)、“愁思之声”、“穷苦之言”(《荆潭唱和诗序》)等等“不平有动于心”的个人情感活动及其在各种艺术中的表现。这说明韩愈讲“文以明道”仍是有较大包容性的,它并不排斥、甚至赞许强烈的喜怒哀乐之情的存在。
第二,学习古人的散文体格,主要应该学习古人“词必己出”(《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而不是简单地模拟古文。骈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好用典故,而缺乏创造力的作者便把一些烂熟的套话翻来复去地镶嵌在文中,既无真情实感,又无新鲜的语言。针对这种缺陷而提倡散文的韩愈,便把“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看得很重。虽然他也很重视从古人的作品中学习语言,如《进学解》中曾历数“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但他并不是停留在这些古文的技巧和语言上。在《答李翊书》中,他说自己学文,开始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但这时并不能“唯陈言之务去”。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渐渐有了心得,于是“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最后,对古人之言“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养气守醇,才到了化境,可以自如地写自己的话、自己的心了。可见,韩愈要求的,乃是“师其意不师其辞”的学习古文方法和“自树立,不因循”(《答刘正夫书》)的文章语言风格。而实际上他对前代文章的借鉴吸收,范围是很广泛的,其中也包括骈文的成分。
在主张“文以明道”的同时也承认作者个人的内在情感在散文中表现的合理性,在主张“师古人”的同时又强调语言的创新和风格的个性化,这是韩愈散文理论的精华所在。但是,个人内在情感与个性的表现与“道”的要求,并不是很容易统一的,而常常会出现矛盾。面对这种矛盾,韩愈在理论上还是把“道”放在首位。他一方面承认人的内在情感是文学创作成败的基础,但另一方面又试图把这些感情尽可能纳入合乎封建伦常的规范中。他说他自己的“道”,乃是“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重答张籍书》),自己的“文”是“歌颂尧舜之道”的文,内容“皆约六经之旨”,虽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以求知于天下”,但也决“不悖于教化,妖淫谀佞诪张之说无所出于其中”(《上宰相书》)。总之,“道”对个性对情感的宽容,还是有限度的。
至于韩愈本人的创作,又比他的理论更能反映出他作为文学家的气质。其中虽然有大量论“道”言“性”的作品,如《原道》、《读荀子》等,但也有许多既出于真情,又刻意追求艺术性的文学作品。所以,当时人裴度说他“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以为戏”(《寄李翱书》),后来人说他“徒语人以其辞”(王安石《上人书》)、“第文人耳”(宋释契嵩《非韩》)、“以为文人则有余,以为知道则不足”(张耒《韩愈论》),尤其是南宋大儒朱熹,更指责他“裂道与文以为两物”(《读唐志》),都看到了他在追求“道”与追求“文”之间的脱节现象,看到了他对文学性的兴趣往往超过了对政治伦理的兴趣这一事实。但是,这恰恰是韩愈在文学创作中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在创作实践中,他既投入了丰富的情感,又运用了很高的语言技巧,因而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
韩愈的《原道》、《原毁》、《师说》、《争臣论》等说理文结构严谨,重视行文的气势和逻辑,过去很受一般古文家的称赏,但文学价值并不高。倒是一些议论性的短文,带着充沛的感情,写得真挚动人。如《送孟东野序》为孟郊鸣不平,激动地发泄着对时代与社会埋没人才现象的一腔怨气;《送董邵南序》则借安慰因“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而只好去燕赵谋事的董邵南,抒发对才士沉沦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
而《送李愿归盘谷序》则借赞美退隐者的清高,斥责那些“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的小人的卑劣行径,蕴含了下层文人在社会压抑下一种急于宣泄的“不平之气”。此外,还有一些近乎寓言的杂感,则锐利尖刻、生动形象,往往一针见血,而又不动声色。
如《杂说一·说龙》、《杂说四·说马》、《获麟解》等,都是借龙、马、麟等动物的遭遇来写人的,在这些杂感中往往包含了韩愈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或穷愁寂寞的叹息。如著名的《说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在韩愈的散文中,悼念其侄韩老成的《祭十二郎文》尤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哀吊之文前人多用骈体或四言韵文写作,在整齐的格式中求得一种庄肃之感。而此文全无格式、套语,而且不像韩愈其他文章那样讲究结构。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身之未老而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之辛酸悲恸;中间一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甘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切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体文相对于骈体文的优长。
韩愈的记叙文中,如《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等,叙事中或加渲染,或杂谐谑,也写得很生动传神。像《张中丞传后序》写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援,而贺兰进明出于妒忌,按兵不动,反而设宴以笼络南霁云,这时,韩愈以浓笔重彩写道: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之泣下。
下面,接着又加上一节:
(南霁云)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这两段,在刻画南霁云忠勇坚贞品格的同时,把南霁云刚烈的个性也凸现出来了。在《石鼎联句诗序》中,韩愈充分运用欲擒故纵、借外现内的方法,描写才智过人的道士轩辕弥明与刘师服、侯喜二人联诗的戏剧性过程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他先写道士的貌不惊人,“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喉中又作楚语”,因而反衬出侯喜等人“视之若无人”的高傲似乎合情合理。但当应弥明之请而联诗后,这种心理上的高傲就开始发生变化:一开始听到写诗,刘师服便“大喜,即援笔题其首两句”,侯喜也当仁不让,“踊跃,即缀其下”,道士却一面“袖手竦肩,倚北墙坐”,一面高吟两句“龙头缩菌蠢,豕腹涨彭亨”,机带双敲,诡谲中暗含讥刺,两人便惊住了;但他们心中仍然不服,还想倚多取胜,“声鸣益悲,操笔欲书,将下复止,竟亦不能奇”,道士则“应之如响,皆颖脱含讥讽”。
直到三更,两人心理上已彻底被击溃,而道士“又唱出四十字”,这时两人“大惧,皆起立床下拜”,道士却已“倚墙睡,鼻息如雷鸣”。这篇文字如同小说,把两个文人酸文假醋的模样、前倨后恭的心理和道士不拘小节、放荡机智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
纵观韩愈的散文创作,其艺术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韩愈很注意语汇的创新。骈文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语言陈旧、套路滥熟、好用典故,而他从前人的语汇中推陈出新,从当时的口语中提炼新词,创造出不少新颖的语汇,使文章常常闪现出妙语警句,增添了不少生气。像《送穷文》中的“面目可憎”、“垂头丧气”,《进学解》中的“动辄得咎”、“佶屈聱牙”、“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原道》中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送孟东野序》中的“不平则鸣”,《应科目时与人书》中的“俯首帖耳”、“摇尾乞怜”等,都是沿用至今、鲜明生动的词语。此外,韩愈还一反骈文好用华丽词藻的习惯,采摭一些不为人所用或刺激性很强的词汇,如《送穷文》写鬼“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石鼎联句诗序》写人“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进学解》写治学“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送廖道士序》写山气“蜿蟮扶舆,磅礴而郁积”,看起来未必美,但极其生动传神。当然有时韩愈也不免矫枉过正,用一些冷僻生涩的文字,使文章佶屈聱牙,拗口难通。
其次,韩愈很注重句式的设计。骈文的句式,固然整齐合拍、音节响亮,但缺少变化,气势较弱,韩愈的散文,则极善于交错运用各种重复句、排比句、对仗句,来增加文章的变化与气势,发挥散文句子可长可短的优势,弥补散文缺乏音乐美和节奏感的缺陷。如《进学解》第二段论先生的学业、儒道、文章、为人,四层叙述结尾分别是“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先生之于文,可谓宏其中而肆其外矣”、“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使四层意思的节奏显得很整齐分明,语气在流畅中重重叠叠,层层加码,为后面突然的大转折作了有力的铺垫。又如《画记》中述画中之人,不避重复地列举了“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立者十人,一人骑执大旗前立,骑而被甲载行且下牵者十人,骑而负者二人……”等三十二种姿态的一百二十三人;
记画中的马,则一一写了二十七种马的姿态,看起来很罗嗦,但读来却娓娓动听,画上各种人、马姿态毕现,各种长短错落、节奏不一的句式以极其繁复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正好令人感受到这是一幅庞大细密、错落参差的宏大图画的布局形式。此外,《送孟东野序》连用三十八个“鸣”,由于句式变化,并不令人感到单调,反而有一种喷涌而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前面提到《祭十二郎文》中写初闻噩耗时心理的一段,句句用语助词收尾,但“也”、“乎”、“耶”的不同语气错落相杂,或感叹或疑问,句子忽长忽短,很真实地表现出感情的激烈的起伏变化。
再次,韩愈极为注意文章的结构布局。他有时以重笔陡然而起、突兀而现,抓住读者目光,然后再转入本题,如《送董邵南序》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起首和《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以“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起首;
有时则从远处迂回而来,如《送区册序》先说阳山的究僻荒寒、文化落后,然后借庄子关于逃世之人闻空谷足音而喜的话转接,写出其时其境中与区册交识的愉快。至于《送孟东野序》则是上述两种类型的结合,文章从“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警句振起后,却不引入孟郊之事,而是从物声说到人声,从人声说到文辞,文辞又是从上古说到有唐,一路惝恍迷离,不着边际。最后寥寥数语归结到孟郊,反观前文,既是作者自身人生感想的抒发,又成为本文正题的铺垫。另外,像《原道》那种抽丝剥笋般的层层推进,《原毁》的正反互映、通篇对比,虽是单纯说理文字,文章的道理也是相通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定情况下,韩愈还有意避免摇曳生姿的文章结构。如《柳宗元墓志铭》写得十分平实,表现出他对这位朋友爱其人格、才华而惜其行事(韩不赞同柳参与永贞革新)、怜其遭遇的心情;《祭十二郎文》也是直抒衷情,不有意为文。但这其实也是对于文章结构的一种精心考虑,即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平实就是最好的结构。
韩文具有各种体式,风格也有所不同,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气势雄大、感情充沛而文字奇崛新颖、句式参差交错、结构开阖变化,前人说它“猖狂恣肆”(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苏洵《上欧阳内翰书》)。当然,韩愈在文章上很用力,“做”的痕迹也是难免的。
当时,韩愈是文坛上的领袖,他不仅自己提出理论,参与实践,而且极力推奖提携文学上的同道,如作《荐士诗》推荐孟郊,写状推荐张籍、樊宗师(《荐张籍状》《荐樊宗师状》),写文为李贺打抱不平(《讳辩》)等。他自己也说交游很广,“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或以事同,或以艺取”(《与崔群书》),李翱则说他“颇亦好贤”,像“秦汉间尚侠行义之一豪隽”(《答韩侍郎书》),因此,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作家集团,他们在诗文两方面都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努力。在诗歌方面取得成就的人不少,散文方面则除了韩愈外,其他人的成就都不大。如李翱以议论文为主,虽结构整饬,却缺乏文采和气势;皇甫湜的散文则比较重视外在语言形式上的奇崛,但情感力度较弱,气势也不够雄大;樊宗师的散文更把韩愈的语言奇崛险怪推向了极端,虽然“词必己出”,但他忽略了语言交流的通则,走向了晦涩艰深。
由于政治见解与个人经历的不同,柳宗元并不属于韩愈那个作家群体,而且由于他长期贬谪在南方,离当时的文学中心较远,所以他的古文理论与创作实践没有韩愈那么大的影响,但是,柳宗元对古文复兴运动,也有其独特的贡献。
和韩愈一样,柳宗元也强调“文”与“道”的关系。他在《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中指出:“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辞之传于世者,必由于书。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要之之道而已耳。”意思就是说,写文章的目的是“明道”,读文章的目的是“之道”,文辞只是传达“道”的手段、工具。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他更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的原则,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他又要求文章有“辅时及物”的作用,即能够针对现实,经世致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柳宗元也对骈文持批判态度。在《乞巧文》中,他讽刺骈文是“眩耀为文,琐碎排偶;抽黄对白,啽咔飞走;骈四骊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观者舞悦,夸谈雷吼;独溺臣心,使甘老丑”,就是说骈文徒有表面的好看,并无实际的用处,甚至还会迷惑人心。他推崇的也是先秦两汉之文,认为“文之近古而尤壮丽,莫如汉之西京”(《柳宗直西汉文类序》),主张写文章要“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还要旁参《谷梁》、《孟》、《荀》、《庄》、《老》、《国语》、《离骚》、《史记》的气势、脉络、文采等(《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大体上说,柳宗元的散文理论与韩愈很相近。在评价骈文时不无偏激,在强调以道为根本时难免忽视文学的独立价值,但同时却也很重视文辞气势等艺术性方面的考虑。至于他的文章,同样不完全受他的理论的限制。
在文章的具体表现方面,柳宗元的看法与韩愈有些不同。
首先,韩愈比较偏重于散文中情感的直接表露,所谓“不平则鸣”、“愁思之声要妙”等都是指作者情感不加掩饰的宣泄,而柳宗元则比较偏重于情感的含蓄表达方式。《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他自己作文:“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
就是说在创作中要平心静气,使内在情感深沉含蓄地表现。这里面有人生态度与宗教信仰的因素。韩愈激烈反佛,曾批评学佛者“一死生,解外胶,是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送高闲上人序》);而柳宗元却信佛,曾多次反驳韩愈,认为佛教让人“乐山水而嗜闲安”(《送僧浩初序》),并主张感情不可过分外露,说“气烦则虑乱,视雍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零陵三亭记》)。因此,他虽然常常压抑不住心头激情而写出激烈的作品

http://baike.baidu.com/view/656.htm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v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v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v古诗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v题画诗之考

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
这里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题画诗?如若说题画诗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以现有的资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而是把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吟画、题画、论画以及题扇画、题壁画、题屏风画都看作是题画诗的话,那么,从现有资料看,在六朝时已经有了题画诗。
如《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就收有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虽说比较简单,但确实是对画扇的歌咏。
特别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庾信,在梁朝时,曾作《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在题画诗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我国的题画诗,六朝时已经产生。
一、什么叫诗歌
“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1、对诗歌的定义:
〈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2、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
(1)有节奏、韵律的语言。
旧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在字数、平仄、对仗、用典、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①节奏(或称节拍):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歌可以没有严格的韵律,但必须有鲜明的节奏。郭沫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②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辞海》: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
△平仄:汉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街。
平仄声的特点:平声:平缓悠长;仄声:短促急收。
利用文字的平仄,可以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唱歌时的拖腔都要落平声上才能延长, 例: 歌词 “十五的月亮” 中的 “亮”, 落在liang声上。
△押韵:指诗歌中某些句子末韵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调和谐优美。一般偶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新诗有几句押一次韵或不押韵的。例王之涣的诗: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反映生活
①反映劳动生活:△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产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②反映社会 石壕吏 新婚别
△杜甫的《三史》 潼关吏 《三别》 垂老别
新安吏 无家别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兵东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经·硕鼠》
③反映边塞生活
△王昌龄《从军行》:
(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白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哭,古人征战几人回。
④反映爱情生活:△《关雎》△《孔雀东南飞》△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⑤反映山水田园:
△陶渊明《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中句:
“采局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王维《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依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3)抒发感情:
别林斯基:“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诗歌抒发感情是多方面的:喜、怒、哀、乐、惊、恐、思。例:
①喜: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塞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怒: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③哀:△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谈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瑛《一月的哀思》:
敬爱的周总理,我不能去医院瞻仰你,只好攥一张冰冷的报纸,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任一月的风,撩起我的头发,任昏黄的路灯照着冰冷的泪滴……
④闺怨妇思:
△李清照《点降唇·闺思》: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李清照《一剪梅·别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白《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旧日,是妄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金昌绪《春怨》(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二、诗歌发展的历程
↓1、古歌谣
↓2、诗经:305篇,5篇有目无辞,亦称“诗三百”。我国第 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六 艺”:风(15国风160篇)、雅(朝廷官吏作品105篇)、颂(庙堂祭祀乐歌40篇)、赋(直陈其事)、比(打比方)、兴(先言他物,然后引出所歌咏之事)。
↓3、楚词:以屈原为代表继承“诗经”传统,创浪漫主义新诗体。
↓4、汉乐府:“乐府”是负责采风的音乐机关名称。“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5、唐诗: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三大诗人
↓6、宋词:豪放派(苏辛派)婉约派(姜夔、刘永、李清照)
↓7、元曲:含散曲和杂剧
↓8、自由诗(新诗):五四运动后的诗歌。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起源
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人物
韩愈(768-824)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祖籍江南西路吉州永丰县(今属江西)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佑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世称苏东坡。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颍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1019-1083)
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属今江西),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众,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叙。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叙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李白为什么没有成为唐宋八大家呢?

历史上所说的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最初将这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后的《八先生文集》,后来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由于这八位作家的文学观点比较接近,都主张实用,反对骈体,他们的散文创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唐宋八大家”一经提出,便为后人普遍接受,成为文学史上的专有名词。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至于称号的归属,评论文学家是看他到底在哪种文学形式上的贡献最大、成就最高。李白的诗歌成就最大,他当然也有散文作品如《春夜宴桃李园》、《与韩荆州书》等但成就有限,不如诗歌为人称道。像苏东坡就可以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甚至烹调方面称为家,是因为他在这些领域都有建树和贡献。

因此李白,杜甫并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6单元习作怎么写?优秀作文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6单元的习作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主题,叫做“父母的爱”。这个主题旨在让学生们理解和感受父母的爱,并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在写作前,学生们应该先确定自己想要写的内容和主题。他们可以思考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以及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怎样的。他们还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对父母的爱...

六年级第六单元思维导图语文
六年级第六单元思维导图语文内容如下:1、文学作品概述: 思维导图可能包含本单元所学文学作品的基本概述,比如作者、作品背景、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例如,可能包括《红楼梦》、《水浒传》等文学作品的基本信息。2、古代诗词: 在这一单元,学生可能学习了一些古代的优秀诗词,思维导图可以将这些诗词罗...

一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课文
本组围绕着“热爱生活”这一主题选入了四篇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每篇课文都洋溢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本组课文生动有趣,《比一比》、《菜园里》写的是农村田园美景,读起来琅琅上口,饶有趣味;《自选商场》则是对现代购物方式的解说;《日月明》巧妙地揭示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语文园地四》既...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知识点
1.《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一封书信,作家巴金爷爷在信中表达了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抒发了自己要让生命开花的美好情感,给人以人生启迪。2.书信格式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3.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五四”以来作家,曾作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作文倡议书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倡议书作文示例如下: 示例一: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我们深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们想借此机会向大家发出一个倡议,希望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环境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垃圾围城,这些问题的解...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思维导图怎么画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思维导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画:1、确定中心主题:确定本单元的中心主题,即“文化遗产”。可以将这个主题写在一张纸或黑板的中央,以便后续的拓展和梳理。2、梳理知识点:接下来,围绕中心主题,将本单元的知识点逐一梳理出来。这些知识点可以包括重要的概念、历史背景、代表人物...

六上语文第六单元口语交际怎么写
以下是我整理的一篇关于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的示例: 题目:当老师不在场时,班长应该如何管理班级? 在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老师不在场的情况。这时,班长就承担起了管理班级的责任。那么,班长应该如何有效地管理班级呢?我认为,班长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班长应该维护班级秩序。在老师不在场的情况...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写什么作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作文500字 母爱,每一个伟人的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感谢上苍,我们不是伟人,却同样拥有伟大的母爱。 在我最无助的人生路上,妈妈,你的爱是持久的动力,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妈妈,你的爱是最真诚的陪伴,让我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安慰;在最无奈的十字路口,妈妈...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作文怎么写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作文要写什么? 第一步,仔细看图,理解图片中的内容。有一棵大树,树下有一只蚂蚁和一只蝴蝶。蚂蚁正在请教蝴蝶如何变得美丽,蝴蝶告诉它要保持自然,做自己。 第二步,开始写作,开篇点题,概括图片内容。例如: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有一棵大树,树下有一只蚂蚁和一只蝴蝶。蚂蚁非常羡慕蝴蝶的美丽...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小报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小报制作:1、单元主题理解:选取第六单元的主题,例如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环保与生态”等,作为小报的主题。通过深入理解单元主题,可以更好地把握单元的核心内容。2、重要知识点梳理:将单元内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包括生字、新词、重要段落、人物形象等,以表格或图示的形式...

鱼台县18981811021: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小英雄雨来》课文主要内容 -
咎岭丹灯:[答案] 古诗词名句运用分类大全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

鱼台县18981811021: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太阳的话》《白桦》的主要内容 -
咎岭丹灯:[答案] “ 太阳的话”首先说了让人们打开密闭的窗户,迎接阳光,其次说了太阳想让人们享受自然的美好,最后,让我们打开心扉.、 “白桦”第一节写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第二节写了白桦在雪花中的美,第三节写白桦在寂静的朦胧中的美;第四节写白...

鱼台县18981811021: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诗歌有哪几首 -
咎岭丹灯:[答案] 古诗:诗经.采薇(节选) 春夜喜雨(唐 杜甫)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 天净沙.秋(元 白朴) 现代诗:太阳的话(艾青) 白桦(俄罗斯 叶赛宁) 我们去看海(金波) 致老鼠(阎妮) 爸爸的鼾声

鱼台县18981811021: 六年级s版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是什么 -
咎岭丹灯:[答案]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六”组成.五篇课文中,《将相和》《赤壁之战》《老人与海》是精读课文,《奴隶英雄》《鲁滨孙造船》是略读课文.\x0b这一组课文都是中外名家的经典之作,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x0b 本单...

鱼台县18981811021: 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第六单元古诗 -
咎岭丹灯:[答案] 诗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

鱼台县18981811021: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前四首诗的解释 -
咎岭丹灯:[答案] 第一首: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第二首:好雨像适应了季节变化,到了春天就降临.伴随着春风悄悄的飘洒在夜里,滋润着万物细微而没有声音.田野里的小路、乌云全部乌黑,只有江中...

鱼台县18981811021: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长江作业本上的 -
咎岭丹灯:[答案] 第二题 是补充:(1)我欲乘风去,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 往事知多...

鱼台县18981811021: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总结 -
咎岭丹灯: 活动总结,我们都已经写啦.我们都是这样写的:先写这次活动我们是怎么开展的,因为我们老师先是叫我们去学校的图书阅览室界有关诗歌的书,然后摘抄自己喜欢的诗歌,我们还举办了诗歌朗诵会,所以就主要写了活动的收获.这是我的活...

鱼台县18981811021: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 -
咎岭丹灯: 难忘的启蒙:主要讲了抗日演讲比赛、老师严肃对我的两次批评、日语逃课明白道理三件事,回忆了作者的启蒙老师.老师领进门:主要讲了田老师口才好、文笔好,接着回忆了开学第一天的国文课,再后来讲了长大和老师的相遇,最后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恩.新来的王老师:讲了新来的王老师的第一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后来王老师送给蔡林差生档案,列举了名人小时的平庸,鼓励了蔡林.忘不了的笑声:回忆了小学时的同学们以及他们的笑,通过笑声表现了小伙伴的特点,表达同学们的亲密友谊.作文上的红双圈:讲述了征文比赛中作文的九十八个红双圈的事,后来发表了作文.由于老师的鼓励,使我走向了成功的道路.额,费老劲了,此上皆本人原创,求采纳呀求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