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敬亭 依然此柳 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营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吴梅村诗,“ 只有静亭,依然此柳,雨打风吹雪满头”~

只有敬亭,依然此柳
听过明末清初说书艺人柳敬亭①说书的人,大半印象深刻.
艺术刻画国家破亡的哀思,并非一定扣人心弦.谢翱,郑所南在南宋覆亡之后痛哭西台,
坐必向南,时刻缅怀故国,所作文字都带泪带恨,结果流传后世者并不脍炙人口.陶渊明的作品没有直写东晋衰落之痛,笔下反而处处追摹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婉转表现虚无而温馨的恕道,其感染力竟然世世代代缕缕不尽.同是写国破的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实在远不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来得深刻:放翁一往情深,失之浮泛;牧之不存幻想,忍痛揭露残酷的现实.
柳敬亭生逢明末异族入侵的乱世,在残酷的新旧蜕嬗现实里过献艺生涯,虽然足以糊口,个人际遇却跟当时的政治环境串成唇齿关系,不但哀乐不能自己,连栖止游息也往往不由自主,是终难免惹出一些同时代人民阴忌和身后的是非.名学者伯林论犹太人遭逢巨变落难四海的世代悲剧,分析他们在西方社会安身立命的坎坷经历,说到有些人融入了主流社会,而有些人明知不可自绝生路,依然傲骨嶙峋,拒绝抹杀本性去奉承新主人,结果荡漾河心,两岸渺茫,不然就是自暴自弃,觉得钻不进自己梦想的阶段,反而被那个阶段奚落,遗弃.这些现象,其实并不只发生在犹太圈子里.
柳敬亭周旋明季诸贤最久,生平长揖公侯,平视卿相,没有丝毫)依违随人,没有主见).但是,时局变幻中,他到底不能静静置身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狂潮之外.他一度是左良玉②的座上客,"每夕张灯高坐,谈话随唐间遗事.宁南亲信之,出入卧内,未尝顷刻离也."左良玉死了,他酒后谈起宁南往事,都唏嘘洒泣.后来马逢知叛明降清,当上提督,驻兵松江,柳敬亭竟也出入其门下,可惜马逢知不过以倡优遇之,结果郁郁不得志;事后虽说马提督有通郑成功之嫌,被清廷诛戮,柳马这段因缘,陈汝衡还是说他是艺人,"很难够得上谈忠义节操".到了康熙元年,柳敬亭又随蔡士英到清政府所在地北京,《旧都文物略》里说他是"为睿亲王所罗致,利用其技艺使编词宣传".他在北京算不算得意很难说,但当时吴伟业等人都有诗词劝他南归倒是真的."江畔逢君诉遗事,断肠如遇李龟年",离落心事,不忍说破!
柳敬亭说书有"白发龟年畅谈天宝"的沧桑之感,也带几分忏悔心情,名卿遗老这才赋诗张之.他一生关心江山百姓的安危,对新政治局面虽然说不上信心,忠厚的寻常幻想总是有的.王渔洋③尽管瞧不起他,笑他说书之技与市民之辈无异,他起码不像渔洋耍南书房代为延誉,面试见到天颜吓得写不出字,由"文端公代作诗草,撮为丸置案侧",才得以完卷,摇身成清朝的显宦!不必说什么傲骨嶙峋,不必抹杀本性,不必妆点山河变色后悲泣喜笑的矛盾:"只有敬亭,依然此柳,雨打风吹雪满头!"吴梅村说的.
[注]①柳敬亭,明末说书艺人,技艺超群,周旋于士大夫之间,后入左良玉幕府,明亡,仍操故业,潦倒而死.
②左良玉,明末军阀,早年以作战骁勇屡受提拔,后曾拥兵八十万,与李自成等义军作战,崇祯十七年被封为宁南伯.
③王渔洋,清文学家王士祯,曾主诗坛数十年,号渔洋山人.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作者推崇追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表现虚无温馨恕道的作品,贬斥带泪带恨的文字.
作者引述伯林论犹太人历史悲剧的一段史实,实际上是用来诠释柳敬亭的悲剧人生.
宁南伯能重用柳敬亭,而马逢知仅以倡优待之,可见二者人品及识人能力高下有别.
"离落心事,不忍说破"是作者的心声,一个"忍"字,更突出表明了对柳敬亭的态度.
本文观点极富个性,且引证翔实,并依据历史大背景,入情入理加以分析,令人信服.

《另外一种心情》
  《在马克思的胡须丛中和胡须丛外》
  《跟中国的梦赛跑》
  《辩证法的黄昏》
  《英华沉浮录》(全10卷)
  《没有童谣的年代》
  《保住那一发青山》   《回家的感觉真好》
  《伦敦的夏天等你来》   《从前》  《小风景》
  《白描》   《甲申年纪事》
  《记忆的脚注》
  《故事》
  《今朝风日好》
  《绝色》
  《青玉案》

只有敬亭,依然此柳”
董 桥

听过明末清初说书艺人柳敬事说书的人,大半印象深刻:顾开雍听他说宋江轶记一则,但觉"纵横撼动,声摇屋瓦,俯仰离合,皆出己意,使听者悲泣喜笑";周容在虞山一连听了几天,古人古事宛然在目,"剑棘刀槊,怔鼓起伏,髑髅模糊,跳踯绕座,四壁阴风旋不已。予发肃然指,几欲下拜,不见敬亭";吴梅村有一阕"沁园春"赠柳敬亭,说是"楚汉纵横,陈隋游戏,舌在荒唐一笑收。谁真假,笑儒生诳世,定本《春秋》"!王猷定听他说"景阳冈武松打虎"之后写诗纪感,其中两句尤好:"一曲景阳同上事,门前流水夕阳西";张岱也听过这段白文,说柳麻子"声如巨钟,说至筋骨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酒店沽酒,店内无人,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闲中着色,细微至此";黄宗羲虽然有封建士大夫思想,只把柳敬亭当作倡优,说"其人本琐琐不足道",但后来改写《柳敬亭传》,还是肯定其艺术成就,承认听到他晚年的说书,令人感到"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

艺术刻划国破家亡的哀思,并非一定扣人心弦。谢皋羽、郑所南在南宋覆亡之后恸哭西台,坐必向南,时刻缅怀故国,所作文字都带泪带恨,结果流传后世者并不脍炙人口。陶渊明的作品没有直写东晋灭亡之痛,笔下反而处处追摹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婉转表现虚无而温馨的恕道,其感染力竟然世世代代缕缕不尽。张岱明亡后披发人山,变成野人,所著《陶庵梦忆》的自序虽然说到"作自挽诗,每欲引决",毕竟感人不深;全书价值反而在其"繁华靡丽,过眼皆空"的佛前忏悔心情,充分流露遗民沧桑之感。同是写国破的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实在远不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来得深刻:放翁一往情深,失之浮泛;牧之不存幻想,忍痛揭露残酷的现实。张宗子说:"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当是真话。

柳敬亭生逢明末异族入侵的乱世,在残酷的新旧蜕嬗现实里过献艺生涯虽然足以糊口,个人际遇却跟当时的政治环境串成唇齿关系,不但哀乐不能自已,连栖止游息也往往不由自主,最终难免惹出一些同时代人的阴忌和身后的是非。名学者柏林(Isaiah Brelin)论犹太人遭逢剧变落难四海的世代悲剧,分析他们在西方社会安身立命的坎坷经历,说到有些人面对陌生的茫茫新天地畏缩不前,宁愿躲日阴暗的旧犹太区里作茧自缚;有些人壮志凌云,满怀理想,一味乐观追逐希望的曙光;有些人跟异族外人称兄道弟,打成一片,不惜忍受身心的折磨,为的是扬弃故我,改变信仰和习惯;还有一些人心理背景作祟,明知不可自绝生路,依然傲骨嶙峋,不甘同流合污,拒绝抹杀本性去奉承新主子,结果落得荡漾河心,两岸渺茫,甚或彳亍废国荒岛之中,顾影自怜,孤芳自赏,自尊心无限膨胀,不然就是自暴自弃,觉得钻不进自己梦想的阶级,反而被那个阶级奚落、遗弃。这些现象,其实并不只发生在犹太圈子里,而是民族主义爱国精神潜移默化之下的普遍心态:明知迎合新形势、顺从新权贵是命运兴旺之关键,无奈遗民孤臣孽子的心理包袱始终不容易甩掉,结果是聚光灯照明圈内的人疑神疑鬼,照明圈外的人怨天尤人,彼此阴阳相克。

柳敬亭算是清朝照明圈外的人,周旋明季诸贤最久,生平长揖公侯,平视卿相,没有丝毫囗囗。但是,时局变幻中,他到底不能静静置身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狂潮之外。他一度是友良玉的座上客,"每夕张灯高坐,谈话隋唐间遗事。宁南亲信之,出入卧内,未尝顷刻离也"。左良玉死了,他酒后谈起宁南旧事,都欷嘘洒泣。后来马逢知叛明降清,当上提督,驻兵松江,柳敬亭竟也出入其门下,可惜马逢知不过以倡优遇之,结果郁郁不得志;事后虽说马提督有通郑成功之嫌,被清廷诛戮,柳马这段因缘,陈汝衡还是说他是艺人,"很难够得上谈忠义节操"。到了康熙元年,柳敬亭又随蔡士英到清政府所在地北京,《旧都文物略》里说他是"为睿亲王所罗致,利用其技艺使编词宣传"。他在北京算不算得意很难说,但当时吴伟业、龚鼎孳、江懋麟等人都有诗词劝他南归倒是真的。"江畔逢君诉遗事,断肠如遇李龟年",离落心事,不忍说破!

柳敬亭说书有"白发龟年畅谈天宝"的沧桑之感,也带几分忏悔心情,名卿遗老这才赋诗张之。他一生关心江山百姓的安危,对新政治局面虽然说不上信心,忠厚人的寻常幻想总是有的。王渔洋尽管瞧不起他,笑他说书之技与市井之辈无异,他起码不像渔洋要南书房代为延誉,面试见到天颜吓得写不出字,由"文端公代作诗草,撮为丸置案侧",才得以完卷,摇身成清朝照明圈内的显宦!不必说甚么傲骨嶙峋,不必抹杀本性,不必妆点山河变色后悲泣喜笑的矛盾:"只有敬亭,依然此柳,雨打风吹雪满头!"吴梅村说的。

这应该是在暗说柳敬亭的一种气节 或者 说是精神

不必说甚么傲骨嶙峋,不必抹杀本性,不必妆点山河变色后悲泣喜笑的矛盾:一只有敬亭,依然此柳,雨打风吹雪满头!”吴梅村说的。

这只是我个人想法 不知道对不对

文章引用自:
“只有敬亭,依然此柳”(董桥)


吉县19493528521: 只有敬亭山是什么意思? -
钟璧万通: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句诗表现出来的已不只是对敬亭山的无限钟爱,在诗人眼里,敬亭山完全人格化了,它不再是观赏的对象,而是自己相看“不厌”的最亲密的朋友.诗人使用的是“只有”这样朴素无华的口语,却极有表现力,它以山之有情,反衬出人之无情.而把敬亭山当成自己在世间的唯一知己,既可见山之无比灵秀,令人领略不尽,又可见诗人世无知音的孤独幽愤. 李白写这首诗时,距他离开长安已将近十年.这时的李白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容于现实,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寻觅知音,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情.

吉县19493528521: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句诗意是什么? -
钟璧万通: 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

吉县19493528521: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试作分析 -
钟璧万通: 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这两句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

吉县19493528521: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
钟璧万通: 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宣州城北5公里的水阳江畔.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南齐诗人谢眺《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

吉县19493528521: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意思 -
钟璧万通: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也有解释为李白用敬亭山暗指玉真公主,表达对玉真公主的思念.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同母妹妹.玉真公主晚年在安徽敬亭山修炼,公元762年,玉真公主死于敬亭山,终年71岁.李白也曾七上敬亭山.

吉县19493528521: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写出诗句的意思 -
钟璧万通: 您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独坐敬亭山》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注释】 ⑴尽:没有了.⑵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吉县19493528521: 两看相不厌,只有敬亭山中的诗意是什么 -
钟璧万通: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吉县19493528521: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
钟璧万通: 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解析]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

吉县19493528521: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什么意思 -
钟璧万通: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出自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吉县19493528521: 只有敬亭山的单独意思是什么? -
钟璧万通: 拟人,山和我,相看两不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