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不起心,不动念?如何做到不起心,不动念?

作者&投稿:宏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起心动念,不着一念什么意思?~

起心动念,不着一念的意思是不起心、不动念。
“起心动念”是指人的思维想法,但“不着一念”不让人生起任何念头妄想,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一个念头也不生,这就是一种定力。时间长了,就能“而生其心”,妄心不起,真心现前。这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也是修行的目的。但是,这个“不着一念”实在太难,凡夫是很难做到的,只有大乘菩萨才可以。

扩展资料
起心动恋,不着一恋这句话多出现在各种参悟人生道理的经书中。
这句话在佛学中的禅解是:
源于种种贪嗔痴迷的妄念,产生无明烦恼、不理智的思维;由此无明的思维,产生了要去做某种行为的意识念想;由此想要产生行动的念想,产生了眼耳鼻舌身和心意(六根)对身外世界的各种分别判断。
缘于对身外世界的各种分别判断,产生分别心,有了喜爱或不喜爱的取舍;由于这种分别取舍的思维,产生对喜爱的事物更加执著、对不爱的事物愈加排斥的心理和行为。
由于这种偏向的心理,对于苦、乐等感受产生种种执著的认定;由于心中已经有了肯定的固定的价值观,比如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产生了各种自以为是的定义。
这些价值取向的定义,便驱动自己进行各种行为活动,以取得这样的自我价值,完成自己的自我意识;由于执著于自我感觉自我意识,使自己的行为活动积累产生不同的后果。
由此接下来就是种种生、老、病、死;爱、恨、离别、种种五蕴盛聚之苦,也就是种种心身烦恼。

问:请教您“南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心止念绝不起心动念呢?还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应如何理解呢?是让心无所生随顺缘起自然的流动不造作吗?
答:修行有次第,不是一开始就不起心动念,先要从深信因果,培养增强内心的善念做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指通达诸法空性而不生虚妄分别之心。
问:怎样使团体利益每位修行人,又不易败坏呢?团体不团结,各怀己见,不热情发心付出的原因是什么呢?该怎样改起呢?
答:当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加入团体学修的动机是为了修改自己的习气毛病,要追求的是心灵成长,认识到为团体发心和付出是实现自己生命成长最好方式时,团体自然会清净和合。所以,“见和同解”是“六和敬”原则的基础。
问:顶礼师父,弟子多淫的习性还是戒不掉,习气来了又时常造恶业,弟子好累啊,想早点结婚可总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做定课做着做着习气就会犯,弟子不知道该怎么办?连做一个简单的人都那么难,弟子该怎么办?
答:修学路上遇到困境时,要多亲近三宝,这样我们内心才能保持光明,不失正见;要不离团体,师友的策励拉拔是我们走出困境重要的助缘。
问:顶礼法师,在家人80%的时间安住在工作上,因为工作起总总烦恼,工作时该怎么安住,如何历事练心?
答:慈悲待人,与人相处,多待人着想,培养包容心;智慧处事,善观缘起,勇于承担,培养责任心。
问:面对对自己关心的人,但总是说通人软肋的话,当面对别人通软肋怎么答复呢?
答:如果一个人内心圆满、没有我爱执,别人的任何言语都不会影响到他,所以最好的回应就是自己内心不起烦恼。

根据慧律法师讲解,不起心,不动念是不起妄想心,不动妄念。不是真的不起任何念。不起念菩萨诸佛为何要发大愿?不起念如何发愿?

妄想心即指无明,分别,执着的念头。同时指着相的一切念头。相是指我们六根对六尘,的简称。不要着相被相粘着,牵着转但同时不能离开相,进入空想,空修,空坐。因为虚空观念,也是一个相,落此相修行很容易跌入无色界。不出六道。

那么要保持什么念呢?就是正念!何谓正念?见相离相,见到,听到,觉到,想到,尝到都应知道这些都是假象,不能牵挂在心上,不起留恋回忆,不起贪,嗔恨,痴心,不对未来作幻想,这是三心不可得故。所谓不可得,即应知道“人死万般带不走,只有业随身”如同演员演戏,心无挂碍的度过此生,但应尽力做好该做的责任。如做人子女责任,做人丈夫责任,做人父母责任,做人员工责任等。要做好的同时尽力就好,对一切结果不要执着,要随缘而乐,要懂得供养三宝累积福报。修炼内心平等,慈悲。即: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一切功德事情);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智慧。
在没有事情,责任,任务要做的时候,内心空闲的时候,切莫去八卦其他人事,去关注什么新闻,这叫攀缘,对不是自己要处理的缘分别管他,立刻进入念佛心态,不起过分于自己福报的欲望,其实没有此福报去想也是妄想!这叫不到起念。。。。。纯属个人学习所理解。

不起心,不动念是指内心没有执念和妄念,不被外界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净。这种境界是修行者追求的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正念正行:保持正念,不断观察自己的内心,随时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让妄念和杂念丛生。
2. 专注当下: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事情上,不去想过去的事情或者未来的事情,不去评判自己或者别人的行为。
3. 修心清净:通过修行,净化自己的心灵,减少内心的烦恼和妄想,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平静。
4. 禅修打坐:通过禅修打坐,让自己的内心逐渐平静下来,不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
5. 慈悲为怀: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和利益,放下个人的怨恨和烦恼。
总之,不起心,不动念需要修行者保持正念正行,专注当下,修心清净,禅修打坐和慈悲为怀。只有在内心逐渐平静、清净的情况下,才能达到不起心,不动念的境界。

佛经不能依文解字,特别是大乘经典更是有很多言外之意。这个不起心不动念应该有更深的寓意,具体什么境界在下末学也是不好解释。
就色身来说,是妄念所化,动一下手指都有数不清的念头在里面。
所以不起心不动念,应该还有更深的寓意和某种特殊的情况,网上很多解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末学在下目前也是很不清楚。
至于如何把不起心不动念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具体到现实的事上并融入进生活里,这个更需要研究和实践,其实很多学禅者都是脱离了生活和人事而就禅论禅的,所以大都停留在文字和理解的表面的层面上。成了所谓的“口头禅”。

朋友的问题很好,很深入。起心动念由何处发自然在何处灭,念头来了怕不怕呢?怕什么呢?既来之则安之,来了我们制心一处也好,一句佛号也好,摄住,降服住先。久而久之,还来么?没用啊,来了就定住。如此时刻观照内心,念头自然由粗变细,由有化无。回归自性后得自在了嘛!就是这个道理。踏实学习修行,慢慢感悟!阿弥陀佛!

修行是一个清心净念的过程,随着心念逐渐清净,会因为以前没意识到的心行、念头而烦恼,所以修到这就需要破此烦恼了,万分之一的利根不必说一步的到位,顿一些的都需要念佛、持咒等专一念头,清醒头脑,轻松心态渡过此关,到此切记专注当下、当前、眼前事!渡过后的境界可以理解为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大自在了!


不起心、不动念为什么还有愿?
阿弥陀佛!师兄,佛菩萨不起心不动念,并不是没有心,没有念。这容易堕入断灭见!没有心,没有念,如同木石瓦块有何区别啊?佛菩萨的不起心,不动念,乃是不生分别心,不生执着念。佛菩萨看破一切虚妄颠倒假象,入平等无二之佛性本体,一切万法,无非无二佛性所幻起。直入本体,法性平等,故...

常静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三昧就是: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当你静坐于某处时,摒除内心的杂念,那么你就会实现了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在专注于一件事。达到真正的万化合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时间乃至空间的概念,内心将归于自然。实际上仔细想一下,在现实中人们也应该达到这种境界,不然会受到外界的蛊惑,盲目的...

关于念头的问题 佛教里若有人能达到不起一个念头,这属于什么层次的功夫...
要管好自己的念头,就是要 念念觉悟,就是般若。就是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念头来往,清楚自己每一个念头的起灭,并不执着不跟随这些念头。念头是空幻的,“知幻即离, 离幻即觉。”佛教,并不是要我们一个念头都没有,而是要如《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才是管好自己念头的...

佛家讲得:“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是阴魔,到起不起是烦恼魔”是谁说的...
古德有云:“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到起不起时是烦恼魔。”一、烦恼魔:贪嗔痴慢疑等十使见思等烦恼,能恼害有情身心,伤损慧命,故名魔。二、阴魔:又名五蕴魔,色受想行识五阴炽盛,能使有情痴心妄想,生种种之意识颠倒,故名魔。三、死魔:三界凡夫,六道众生,终至以...

念起即断,念起不随,念起即觉,觉之既无,这是什么意思?
对付老鼠就不费力了,只需盯着老鼠,老鼠就乖乖的了,这个时候就进入了禅定的“细念住”境界,禅定就会满心欢喜,不累也不烦躁了(这就是传说中的“禅悦”).如何鉴别呢?通常以2个时辰也就是4小时为依据,禅定4小时以上不觉疲倦者,细念住的境界就到了.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这几句话就好理解了。

释迦牟尼佛就没有起心动念吗。如果有起的是什么心怎么起,或有其它的...
师兄!佛陀非是木石,怎么会不起念呢?不过,此念非凡夫之念。凡夫之念,念有我身,念有我心,继而贪嗔痴炽盛,受无量痛苦轮转。佛陀之念,一切万相了了觉知,但是不着任何一念,不执任何一念。念念安住佛性本体,念念随缘度化众生,念念智慧引导众生脱离生死苦海!故而众生念念纠结烦恼,陀佛念念无非...

佛教说的无起心动念是不能思考吗是不是就是无意识
佛教没有这么说 只是说 修行无我 体悟法空为主···地藏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是什么意思?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出自《八大人觉经 》 (第六卷),是 慧能禅法的主张,慧能禅法是主张顿悟。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既然是凡夫,长劫轮回在六道,不起心、不动念是肯定做不到的。真正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是阿罗汉以上的境界,换句话说,是四圣法界里面的圣者...

佛不起心动念,那脑海里岂不是一片空白了吗?
法身“能生万法”,因而佛说:“一切唯心造”,这个能造出万法的“心”就是法身,绝非我们这个能知能觉,世世断灭,起心动念的“妄心”法身,也是轮回的主体;他没有觉观性,因而不知自己轮回生死,坠于地狱也不知道苦;生于天界也不知道乐’完全是“如如不动”,但是,他却含藏着这个众生无始...

什么是起心动念?
“起心动念”是指人的思维想法,但“不着一念”不让人生起任何念头妄想,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一个念头也不生,这就是一种定力。时间长了,就能“而生其心”,妄心不起,真心现前。这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也是修行的目的。但是,这个“不着一念”实在太难,凡夫是很难做到的...

睢宁县15565091043: 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怎么样才会心不动,心不动人那不就死了? -
暴骨辅舒: 所说心不动为我们的真心,非众生的妄心.心不动是要我们心不起心动念,既是心不动.不起心动念,那么我们就不会妄动.凡事不见一切是非善恶过患.即不会起心动念.如如不动.

睢宁县15565091043: 如何做到心止念绝不起心动念 -
暴骨辅舒: 你做这个干什么?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这不是正见!不起心动念,是让修行人不起分别妄想心,不起贪嗔痴心.这要从戒上开始修,你持戒如何啊? 你是在自学佛法吧?佛法不能自学啊,不如法!还是到寺庙里请出家师指导你修佛吧,别耽误了自己,佛法难遇啊.

睢宁县15565091043: 佛教,怎样能做到不起心动念呢? -
暴骨辅舒: 睡觉分为很多个过程最开始肯定是要辞节的,通过实践你就知道不是我的智慧,不做的只会晕到你的心里他就可以叫做般若,通过这个念头慢慢的你就能够控制自己的念头,九二久之就能够达到内心的清净,所以说我认为持戒情景也是可以达到内心的情景的.这个就看你个人用不用功了?因为据我所知很多人是不守戒律的,如果很多人都愿意遵守纪律,我想大概他们都修成功了,但是现在的社会欲望很沉重,所以说人的烦恼也比较沉重,这种时候我认为还想要念头清净,还是应该念佛.借助佛菩萨的力量来帮助一下自己,慢慢达到妄想减少的地步,所以我认为净土宗是特别好的一个法门,大家可以学习一下,可以请一本呢,佛说阿弥陀经到自己的家里,每天念一念.

睢宁县15565091043: 怎样才不起心动念,或者反义词是什么?定心无念? -
暴骨辅舒:[答案] 心阵是三十六道八卦阵之一 心属于人,人若无心,则成仙成佛.心是一道八卦阵,逃出心之八卦阵,人就能逃出人的一切悲欢离合苦恼而进入春光明媚美不胜收的仙境. 心和心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心脏属于五脏器官,属于物质,心呢?心到底...

睢宁县15565091043: 什么叫前念不生, 如何达到前念不生?前念不生是怎样的? 阿弥陀佛!
暴骨辅舒: 这个境界可不得了,宗门讲这是大彻大悟了,教下讲这叫大开圆解,就是不起心不动念,华严经上圆教初住以上的境界.我们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第一念是真念,第二念就起分别,第三念就有了执着,你放下妄想,就是起心动念,这个境界就现前了.释迦佛为我们表演了顿放,达到了这个境界,六祖能大师也为我们表演了这个境界,这个境界的表现就是心地一片大光明藏,举个例子,大彻大悟的人夜晚看天空依旧是白天,是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是我们能体会的,也说不出来,只能说出少分,佛在经上说,此境界“唯证乃知”.你可以好好念佛求生净土,到了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你就证得这个境界了.

睢宁县15565091043: 佛不起心动念靠什么度众生? -
暴骨辅舒: 你提出这个问题,就说明了你不清楚什么是”不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是指”外不着相,内不心动”,不是像木头一样没有思维,而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 .佛比你我聪明的太多太多了. 佛菩萨靠慈悲度众生,外在形式是佛菩萨的愿力.其实佛境界是已无众生相,是众生有求,感得佛菩萨所应.

睢宁县15565091043: 怎么样才能做到什么都不想的境界? -
暴骨辅舒: 要想达到“无我”的境界,最简单、最有效、最唯一的方法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就是无心,“无心”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没心没肺”,而是念而不执. 佛教的诸佛菩萨所修所得的就是“无我”和“无心”.黄檗禅师曾...

睢宁县15565091043: 三昧二字应该怎么解释比较好呢~~~??? -
暴骨辅舒: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

睢宁县15565091043: 丨净土法门 无心如何理解 -
暴骨辅舒: 这个心是意识心,分别一切,这个好那个坏、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就是一切思想念头,烦恼就是这么来的.并不是说不可以分别,修行有功夫的还是要随顺世界为别人作分别的(注意的是不为自己),用完就随即放下了,不染着.这里有一个注意,并不是把思想完全断了就好,以这个为目标的是外道的无想定(跟石头一样无知觉),而是把思想作为一个工具可以随缘起用、用完就放.尤其在家人,生活工作要认真的把本份做好(当然要用分别心),但是之后一般难放下,这时认真的提起一句佛号,全心是佛慢慢自然清净(佛号很简单,念久了你就不分别了,分别念头少了就觉得清净,注意要专注不要睡着了,功夫深了分别心真断了就证到真性了,看自己是否老实了.).

睢宁县15565091043: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不起心动念有什么区别? -
暴骨辅舒: 1、都是心性的功夫. 2、就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说不执着于世间一切假象,就会显现真如智慧本心. 3、不起心动念,也是安心的问题,安住真如智慧本心,不为世间一切假象所迷惑. 4、因此,从究竟义而言,其实都一样,只是表述方式有区别而也. 供参考,阿弥陀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