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孙膑兵法><孙子兵法>全文谢谢了.

作者&投稿:系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孟德新书、将苑几本书原注、翻译带解释~

《孟德新书》乃是曹操总结半生军事生涯、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并创新军事理论的成果。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兵书,在《孟德新书》之前,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阴符》等广为流传。在《孟德新书》之后,除了诸葛亮《将苑》二十四篇之外,整整几百年都没有出现新的名作,直到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才开创了中国近代战争军事理论的新高峰。
  史载曹操写完《孟德新书》后十分高兴,那不仅仅是因为给子孙留下了一本好教材,也不完全是因为得偿身为文人的愿望,更重要的是他的理论和思想从此可以借由这本书而传诸后世。因此可以说,《孟德新书》是曹操一生的总结。
  对此书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我觉得在上层统治阶层来看,可能被后来统治中原的晋朝所禁止(原因可能是避讳忌隐),从下层老百姓来看,是受了尊刘抑曹的思潮影响,在民间不受欢迎,导致最后失传。
  查《三国志》,不见此书。
  而历史上确实存在此书,很多人认为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曹操凭空想象出了一本新书.此乃谬论.在《李卫公问对》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李世民与李靖的确谈到了孟德的《新书》,而李世民的时候,却没有戏说性的三国历史。所以,《孟德新书》是存在的,也许是由于战乱,或者政治斗争,《孟德新书》这本军事著作最终不存,为后世留下了遗憾。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而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当年孙武死前把孙子兵法给了楚王和鬼谷先生,出国的那本被毁灭,而鬼谷把孙子兵法传给了孙膑,因此旁鹃因为嫉妒而设计陷害孙膑,从而开始了他门的对站,而孙膑用孙子兵法最终马陵之站迫使旁鹃自杀,后来隐居...孙膑把多年作战经验和孙子兵法结合写成了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不是同一本书。
《孙子兵法》,即《孙子》,又称作《武经》、《兵经》、《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期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
其作者是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最著名中国军事著作之一,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是反映战国时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孙膑兵法》进一步发展了《吴子》的军事思想,是一部具有丰富的军事思想的著作。
作者是孙斌,孙膑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他是孙武的后人,出身于军事世家,他的著作就是《孙膑兵法》,著名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是出自孙膑之手,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役。

扩展资料:
曾经人们认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都是孙武所著,直到1972年,失传了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重见光明,一切的疑问才揭开了。
这部出土的《孙膑兵法》竹简共有222枚,内容包括擒庞滑、见威王、篡卒、月战等16篇,共计6000多字。《孙膑兵法》;
继承和发扬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并创造了围魏救赵、减灶迷敌、佯败诱敌。运动伏击等灵活多变、以少胜多的作战艺术。
第一篇“擒庞滑”讲的就是公元前345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滑率领大军攻打赵国,魏国的军队很快就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岌岌可危。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解救赵国。
魏国的精兵强将都去攻打赵国了都城大梁防备空虚,孙膑率兵直捣魏国的都城,魏惠、王急忙命令大将庞滑回师自救,孙膑在桂陵设下埋伏,以逸待劳,大破魏军,还俘获了魏国大将庞涓。这就是古代历史上着名的桂陵之战。
历史上,孙膑帮助齐威王打了许多胜仗,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但后来,由于将相不和,齐国出现了争权夺利的混乱局面,孙膑感到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这种状况,最终谢绝了齐威王的封赏,隐居在今天的山东莒南县一带,潜心研究兵法,才得以编写出了这部着名的《孙膑兵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膑兵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孙武兵法吧有孙子兵法全文及白话文,孙膑兵法吧有孙膑兵法全文【当然有缺失的】及白话文,你可以去看。我是那里的吧主,欢迎光临。
《孙子兵法》

孙武

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
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
①:“忌”加“艹”头。

谋攻第三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①□②,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
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
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注:】
①:[车贲]。
②:“温”字“氵”旁换“车”旁。

军形第四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势第五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①投卵者,虚实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
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
①:“瑕”的“王”旁换“石”旁。

虚实第六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
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军争第七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
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第八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军第九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蒹葭
、小林、□①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
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②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③□③,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
,必谨察之。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注:】
①:“翳”加“艹”头。
②:[垂瓦]。
③:[讠翕]。

地形第十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
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孙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
,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
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
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
?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
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
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
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
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
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
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
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
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
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
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
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
败。
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是故政举
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
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
敌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孙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
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
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
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
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
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
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用间第十三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
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
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
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
,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
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
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
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
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
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
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
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
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
,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关于孙膑及《孙膑兵法》

  孙膑,齐国人,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带,是春秋时期著名兵法家孙武的 后代。其生卒年月已无从查考,只知在孙武之后一百多年。他活动的时代大 约是在公元前 380 年至公元前 320 年左右,在吴起之后,与商鞅和孟子同时 代。当时中国正值战国中期,诸侯割据兼并十分频繁。少年孙膑意识到,战 争的胜负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于是,他便下决 心学习军事,他想,只有这样,才能有一番作为。孙膑投于自号鬼谷子的王 栩先生门下,学习兵法。与他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的还有庞涓、苏秦和张仪。 鬼谷子将孙武的《孙子兵法》13 篇传授给孙膑。孙膑得到这部兵书高兴 极了,便日夜不停地研读、背诵。三天之后,鬼谷子一篇篇考问,孙膑全都 对答如流,背诵一字不差。鬼谷子十分高兴地称赞说:“孙武子后继有人了!” 孙膑的同窗好友庞涓,学成之后当了魏国的将军。本来他在下山之前曾 和孙膑约定,他一旦站稳脚跟,便替孙膑引见。但他当了魏国将军,打了几 次胜仗,名声大振之后,便把当初的约定抛到了脑后,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才
  能比不上孙膑,孙膑来了,定会影响他的地位。 墨子有个门生叫禽滑厘,云游天下时到了鬼谷,见孙膑热情招待他,便
  很喜欢孙膑。后经一番交谈,更发现孙膑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便劝孙膑下山一展才华。孙膑把和庞涓的约定告诉了禽滑匣,禽滑厘答应下山后替他打听 关于庞涓的情况。
  禽滑厘到了魏国,把孙膑的情况向魏惠王作了一番介绍。魏惠王把庞涓
  召来,对他说:“听说你有一位同学叫孙膑,据说他是孙武子的后代,只有 他知道孙武子 13 篇兵法的秘诀。你为什么不把他请来呢?”庞涓借口说孙膑 是齐国人,怕孙膑心向齐国,不敢推荐。魏惠王说:“不是本国人就不能用 吗?”庞涓不好再反对,便派人送信去把孙膑请到了魏国。
  孙膑到了魏国,魏惠王接见后,便要封孙膑为副军师,让他跟正军师庞
  涓一起执掌兵权。庞涓找了些借口,说服魏惠王,让孙膑当了个客卿。庞涓 装作很关心孙膑,套出了孙膑的家庭情况。
  大约半年后,庞涓耍了一个花招,以搜出孙膑给在齐国的家人的书信为
  借口,向魏惠王进谗言,说孙膑私通齐国,随之对孙膑处以“刖刑”,即把 孙膑双膝的膝盖骨剜了,并在孙腹脸上刺了字。但庞涓掩饰得很好,把一切 刑罚责任都推在魏惠王头上,而对孙膑,表面上又装出一副十分关心的样子。 这一来,孙膑受了他的害,心里还十分感激他,老觉得欠他的情。庞涓便趁 机让孙膑把孙武子的 13 篇兵法默写下来。亏得庞涓派去伺候孙膑的一位老人 同情孙膑,悄悄把真象告诉孙膑,孙膑才恍然大悟。
  孙膑为了摆脱庞涓的魔爪,便装起疯来。庞涓为了试出孙膑是不是真疯, 竟让人把孙膑扔到猪圈里。孙膑将计就计,把猪粪往嘴里塞,装得十分逼真。 庞涓完全相信了,便放松了监视。后来,孙膑得到禽滑厘帮助,巧施掉包计, 逃出魏国,回到了齐国。
  孙膑到达齐国都城时,齐国大夫田忌亲自到城外迎接。到了田忌家中, 稍事休息整理,田忌便用车送孙膑去见齐威王。威王听他谈论兵法后,只恨 没有早点得到他,当即便要封他官职。孙膑说:“一则我没有功劳,不该受 封;二则庞涓如果知道我回到了本国,定会来生事。不如我暂不露面,大王 有用我的地方,我定当竭尽全力。”孙膑便在田忌家中住了下来。田忌很赏

  识孙膑的才华,以上宾的札仪,殷勤款待他。 孙膑第一次展露才华,是帮助田忌赢了一场马赛。田忌常跟齐国的贵族
  子弟赛马,下的赌注很大,田忌也输过一些钱财。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 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尽管下大赌 注,我保证您赢!”田忌深信不疑,便和齐王及贵族子弟下了千金赌注。临 场比赛时,孙膑告诉田忌:“先用您的下等马和他们的上等马比,用您的上 等马和他们的中等马比,再用您的中等马和他们的下等马比。”田忌照孙膑 说的办法出赛,结果一负两胜,赢得了齐王的千金赌注。齐王非常惊奇,问 田忌取胜的办法,田忌说:“今天的胜利是孙膑出谋划策的结果。”田忌又 趁机推荐孙膑,齐威王便把孙膑当做老师,向他请教兵法,不久,又封他为 军师。
  在孙膑辅佐下,没用几年,齐国便强盛起来。在对抗当时十分强大的魏 国时,孙膑接连打了两个漂亮仗,使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第一次,在赵国 向齐国求救时,田忌出任救赵军主将。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来了个“围魏 救赵”,在桂陵地区设伏,把庞涓带领的魏国大军打得大败。第二次,韩国 向齐国求救,孙膑仍担任主将田忌的军师,他用“减灶计”把庞涓的精兵诱 入马陵道,一举消灭了这支魏军,迫使庞涓自刎而死,随后又打败魏军后续 部队,俘虏了魏太子申。孙膑运筹帷幄,连胜强敌,威名远扬。齐国也日益 强大,成了一方霸主。
  孙膑以残废之身,协助齐威王和田忌打了许多胜仗,帮助齐国强大起来。
  但他并不贪图名利地位,他谢绝了齐威王的封赏,辞官隐居,带领一批弟子, 专心研究兵法,并总结自己的作战经验,写成了名著《孙膑兵法》。据《汉 书·艺文志》记载,《孙膑兵法》共有 89 篇,还有图四卷。非常可惜的是, 这部旷世巨著后来失传了,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损失!令人稍感欣慰的是,1972 年 4 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意外地发现了《孙膑兵法》残
  简,共 30 篇,1.1 万余字,后经文物出版社整理出版,算是稍稍弥补了一些 损失。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以区别于孙武的《孙子兵法》。仅从现
  存的 30 篇就足以看出,《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武和吴起等著名兵法家 的兵法思想。在这部兵法中,孙膑结合自己所处时代的特点,溶入自己的丰 富经验和精心研究的成果。
  孙膑继承前人,超越前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事理论体系。他的论著
  可谓博大精深,从战争的地位和作用等战争观,到用兵的战略战术思想,进 而到兵阵战法、攻防战术、将领的选用及对其修养和素质要求,直至战略战 术的思想基础及理论基础,都有深刻精辟的论述,确实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的 财富。
  从《孙膑兵法》中,可以看出孙膑的以下主要观点:
  (一)他既主张“战胜而立”,又指出“乐兵者亡”。他认为,只能通 过战争才能实现统一,这在他那个时代无疑是正确的。但他反对滥用战争, 更反对打无准备的战争,他强调“事备而后动”。
  (二)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双方的力量对比,而是战争的性质, 他指出“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
  (三)他认为军队强大、战无不胜的根本在于士兵和民心。他说,“兵 之胜在选卒”,对士兵应“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他多次提到民心问

  题,并明确指出,使百姓遭受痛苦的军队会遭受失败。
  (四)他认为强兵的关键是“富国”,而“富国”的途径又是爱惜民力 和积聚民力,特别强调休养生息,积蓄民力。
  (五)他的主导战略战术思想是“奇发而不报,则胜矣”,“有余奇者, 过胜者也”。极力倡导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出奇制胜。
  (六)他力主“必攻不守”。认为积极主动进攻是取胜的法宝,消极防 守难逃厄运。
  (七)他强调领军将帅必须知“道”,要求统兵将帅知天文、明地利、 善人和,真正懂得用兵的规律。
  (八)他很重视正确处理军队内部关系,主张君王全权授命,将领同心 协力,官兵上下一心,建立一种和谐的内部关系。
  孙膑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卓越的军事家。《孙膑兵法》是一部内容丰 富、极有价值的重要著作,值得人们好好阅读,仔细咀嚼,用心领悟。
  我们今天看到的《孙膑兵法》系根据竹简整理而成,因此残缺较多,文 中用□或[□]表示缺字,缺字较多的地方则以??表示。[]中的文字系银雀 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所补加。

  上编

  擒庞涓

  [原文] 昔者,梁君将攻邯郸,使将军庞涓,带甲八万至于茬丘。齐君闻之,使
  将军忌子,带甲八万至??竞。庞子攻卫□□□。 将军忌[子]??卫□□,救与??曰:“若不救卫,将何为?”孙子曰:
  “请南攻平陵。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吾 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卫,当途有市丘,是吾粮途绝也,吾将 示之不知事。”于是徙舍而走平陵。
  ??陵,忌子召孙子而问曰:“事将何为?” 孙子曰:“都大夫孰为不识事?” 曰:“齐城、高唐。”
  孙子曰:“请取所??二大夫□以□□□臧□□都横卷四达环涂□横卷 所□阵也。环涂甲之所处也。吾未甲劲,本甲不断。环涂击柀其后,二大 夫可杀也。”
  于是段齐城、高唐为两,直将蚁附平陵。夹环涂夹击其后,齐城、高 唐当术而大败。
  将军忌子召孙子问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术而厥。事将何为?” 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于
  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
  故曰,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
  [译文] 从前,魏国国君惠王准备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便派出大将庞涓统领八万
  大军到达卫国的茬丘。
  齐国国君威王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大将田忌带领八万军兵开到齐国和卫 国边境。庞涓攻打卫国,形势十分危急。田忌将军要救卫国,但有种种难以 克服的困难,一时无计可施,便和谋士孙膑商议。孙膑指出,不能直接去救 卫国。田忌一听,十分着急,便问道:“如果不去救卫国,那怎么办呢?” 孙膑说:“请将军南下攻打魏国的平陵。平陵城池虽小,但管辖的地区很大, 人口众多,兵力很强,是东阳地区的战略要地,艰难攻克。我军可以故意在 这里用兵,以便迷惑敌军。我军攻打平陵,平陵南面是宋国,北面是卫国, 进军途中还要经过魏国的市丘,我军的运粮通道很容易被切断。我们要故意 装出不知道这种危险。”田忌接受了孙膑的计谋,拔营向平陵进军。
  接近平陵时,田忌又请来孙膑,问道:“该怎么攻打平陵呢?” 孙膑说:“大将军,您难道还不明白我们的计谋吗?” 田忌说:“分兵齐城、高唐。” 孙膑说:“请派两位将领带兵从齐城、高唐攻击环涂地区魏军。环涂是
  魏军屯驻之地。我军派出前锋发起猛烈进攻,主力部队却按兵不动。环涂的 魏军必定会反击,两位将军可能打败仗,甚至牺牲。”
  于是,田忌分兵两路,从齐城、高唐直向平陵进击。果然不出孙膑所料, 夹、环涂两处魏军从后面夹击齐军,两路齐军大败。
  田忌急忙召孙膑问计:“我军没攻下平陵,反而失去齐城、高唐,遭受 很大损失,现在该怎么办呢?”

  孙膑说:“请立即派出轻装战车,往西直捣魏国都城城郊,激怒庞涓。 庞涓必定回兵救魏国国都。我军只需分出少数兵力和庞涓交战,显出我军兵 力单薄的样子。”田忌一一照办。
  庞涓果然丢掉辎重,昼夜兼程回救魏都。孙膑带领主力部队在桂陵埋伏, 一举战胜庞涓。所以,人们赞叹说,孙膑用兵真是绝了。
  [解析] 这篇文章通过一个战例故事,说明了一种战略思想。由于文章的重点不
  在于讲故事,所以战例叙述十分简单。为了读者更形象地认识,更深刻地领 会孙膑的这种战略思想,很有必要对这种战例较详细地加以说明。
  “围魏救赵”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战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至 今仍为中外人士所津津乐道和效法。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 354 年,当时魏国国君梁惠王,派他的得力大将庞涓 带领大军攻打赵国,一举打到赵国都城邯郸城下,赵国危在旦夕,向齐国求 救。齐威王忙派田忌为统兵将领,孙膑任田忌的军师,领兵前去援救赵国。 田忌见赵国形势危急,准备领兵直奔邯郸去解围,而孙膑却认为这不是 最佳作战方案。他分析说:“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 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同样道理,用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 中要害。现在魏国和赵国几乎打了一年的仗,双方都已疲惫不堪。魏国已把 精兵都集中到邯郸去了,国内只剩下老弱病残,兵力十分空虚。我们不如引 兵直奔魏国国都大梁,占据其交通要道,袭击其空虚的地方。魏军见国内危 急,必定会放弃攻打邯郸,回军救援。我军就可以在其回军的中途,在桂陵 设下埋伏,截击敌军。这样,我们不但可以轻而易举地解赵国之围,又可以 在中途打败魏军。”田忌欣然采纳了孙膑的作战计划,作出进攻魏国都城的 姿态,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援。孙膑早已在桂陵设优,结果齐军大获全胜,
  消灭魏军两万人马,庞涓也差点成了齐军的俘虏。
  后来,齐威王又派田忌、田婴为统兵将领,孙膑为军师,领兵伐魏救韩。 田忌认为军情紧急,救兵如同救火,应该直接前往韩国都城解围。孙膑 再次提出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法。田忌很担心地说:“军师上次用过这个 计策了,这次重复使用,魏国将军庞涓会识破的!”孙膑笑着说:“我另有 什谋,定让庞涓上当。”田忌半信半疑,但还是照孙膑的计划,带领军队直
  奔大梁。
  庞涓连连战胜韩国军队,眼看就要攻下韩国都城了。忽然得知齐军直奔 大梁而去,庞涓十分紧张,急忙下令撤兵,迅速回师保卫本国国都大梁。
  这时,孙膑对田忌说:“韩、赵、魏三国的士兵,以勇猛善战著称于世, 齐军不能和魏国军队硬拼,只能见机行事,才能取胜。兵法说:‘从 100 里 之外而来求利的军队,会损折上将军;从 50 里以外而来求利的军队,其士兵 只能到达一半。’我军现在应该装出兵力很弱的样子来诱惑敌军。”田忌问 道:“用什么办法诱惑敌军?”孙膑说:“让军兵今天埋设 10 万军灶,明天 变成 5 万,后天再减到 2 万。庞涓见我军军灶很快减少,一定认为我军士兵 大量逃亡,就会派军日夜不停地追赶我军,魂军肯定会疲惫不堪。我们乘这 个机会用计对付魏军,就可以活捉庞涓了。”
  庞涓在路上十分注意侦察齐军的迹象。当发现齐军军灶一天天迅速减少 时,庞涓心中非常高兴。魏太子申不明白,问庞涓:“还没交战,你为何就 这般喜形于色了?”庞涓说:“从迹象看,齐国军队中开小差的士兵越来越

  多,我军正好乘势追击。”太子申说:“孙膑诡计多端,我们已经吃过他的 亏了,千万不要再中他的计啊!”庞涓哪里肯听,他让大部队缓行,只带少 数精锐部队兼程赶路,到天黑的时候,终于追上了齐军。庞涓万分得意,可 他哪里知道,他已落入齐军伏兵的包围圈了。
  原来,孙膑早已计算出魏军的行程,适时在马陵道设好了埋伏。马陵道 是两座山丘夹峙中的一条小路,形势十分险要,是理想的伏击地方。孙膑选 出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旁,只等火光一起,就一齐放箭。
  庞涓见天黑了,命令军士点燃火把,照亮道路赶路。忽然,看见路旁一 棵大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树皮被剥去一段,上面写着七个大字:“庞涓死 于此树下!”庞涓一见不禁勃然大怒,但随即一看那里的地形,又猛吃一惊, 只见两边山丘耸峙,前面已被许多树木,横七竖八地堵死了道路,不由自主 地连叫:“不好!不好!我中孙膑的诡计了!”说时迟,那时快,庞涓的叫 声还没完,齐军己是万箭齐发,乱箭如同骤雨洒向魏军,魏军死伤无数。正 在魏军大乱时,齐军已是喊声震天,向魏军冲杀过来,又是一阵砍杀。庞涓 一看大势已去,料想无法脱身,只得拔出佩剑,自刎而死。齐军消灭了庞涓 所带精锐魏军,又立刻乘胜追击魏军后续部队,将其全部歼灭,魏太子申也 成了齐军的俘虏。
  读完以上的故事,我们不禁要想,庞涓和孙膑都是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庞涓更是盛极一时的统兵将领,为什么庞涓却会连续中孙膑的计谋,两次惨 败于孙膑手下,最后连性命也送上了呢?论当时兵力,魏国并不比齐国差, 胜败的决定因素就在于战略战术的运用了。从战略上看,孙膑能纵观全局, 准确地分析敌、我、友三方的形势,从而确定了“围魏救赵”这类战略方针。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正确、巧妙的战略方针,这是孙膑用兵高明的具体 表现,他不拘泥于常规战法,摈弃了“救兵如救火”的传统观念,采用了声 东击西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方针,调动敌人按自己的计划行动,从而很轻松地 战胜了强敌。试想,如果孙膑按常规去救赵、救韩,那会是什么结果?且不 说齐军必然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恐怕也未必来得及解赵国和韩国的围,让两 国避免于亡国之灾哩!从战术上说,在第二次施行“围魏救赵”计谋时,孙 膑使用了“减灶计”,诱使庞涓上钩,这又一次表现了孙膑杰出的军事天才, 其高明还不仅在于他想出了这个办法,更在于他知己知彼,非常了解庞涓, 知道庞涓自大、刚愎自用,必定不会细察。事实上,庞涓果然不听太子申的 孙膑和庞涓的两次相斗,给我们留下了两个光辉的战例,更给我们留下
  了发人深思的启示:一个高明的军事家不仅要熟知兵法,更要善于审时度势, 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敢于打破常规,善于出 奇制胜。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
  孙膑的光辉范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古今中外,不少军事家效法孙膑“围 魏救赵”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造了许多生动的战例,在众多的军事家 中,毛主席应该算是最杰出的一位了!他继承和发展了孙膑的军事思想,创 造性地提出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战略思想,并用这些思想指导中国人民的抗 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胜了强大的敌军,解放了中国大陆及大部分海岛,创 建了新中国。为了加深认识,从中受到启迪,我们不妨做点回忆。
  毛主席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有这样的论述:“在反围 攻的作战计划中,我之主力一般是位于内线的。但在兵力优裕的条件下,使

  用次要力量(例如县和区的游击队,以至从主力中分出一部分)于外线,在 那里破坏敌之交通,箝制敌之增援部队,是必要的。如果敌在根据地久踞不 去,我可以倒置地使用上述方法,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 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 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这段论述具体而详细他说明了如何把
  ‘围魏救赵’的战略思想,运用于抗日游击战争。为了说明如何运用这种战 略思想,毛主席还有如下一段论述:“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指挥员的出产品。灵活不是妄动,妄动是应该拒 绝的。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 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 是所谓‘运用之妙’。”毛主席这一段论述,也是对孙膑进行的“桂陵之战” 和“马陵之战”的剖析。
  毛主席运用机动灵活,讲求实效的战略思想,指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光辉业迹,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了。这三大战役共歼敌 150 余万,决定了中国解放战争的结局。 重温毛主席关于这三大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可以清楚地看出毛主席在这三 大战役中,都明确、具体地指示了围点打授的作战方针,强调消灭敌人的有 生力量,而不是首先去夺取大城市。这种作战方针,正是基于对敌我形势的 准确分析,从而充分发挥我军之长,抑制敌军之长,战而胜之的正确决策。 三大战役的进程和结局,充分证明了毛主席确定的作战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和运用,正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军事思想的进一步 发展。
  其实,孙膑在《擒庞涓》一文中所提出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原则,不仅适
  用于军事,同样也适用于政治,经济各领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 小平同志大胆改革,独辟蹊径,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有活力 的国家。细想起来,这不也是从实际出发,机动灵活的战略思想的体现吗! 我们认为,当今的中国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和众多的企业家们,很有必 要好好学习和领会孙膑的战略思想,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当今的世界和中 国,都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这种竞争实际上就是科技战争、工业战争、 农业战争,是整个经济领域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种形势下,胜利必定属
  于不拘泥于常规的创新者。
  《擒庞涓》故事不长,但其内涵十分丰富,有取之不尽的营养,善于从 中汲取者将受益无穷。

  [见威王]


白银区17124833704: 求《孙膑兵法》全文.谢谢!!
答初必兰: 全文太长,你自己看吧http://www.sinology.cn/book/3/02-lib/01-zg/03-guoxue/%D7%D3%B2%BF/%B1%F8%CA%E9%C0%E0/%D6%D0%B9%FA%B9%C5%B4%FA%B1%F8%CA%E9/sunbin/000.htm

白银区17124833704: 我国古代有2部兵书,一部是?另一部是?
答初必兰: &lt;孙膑兵法&gt;&gt; &lt;&lt;孙膑兵法&gt;&gt; 六韬三略只是一部记录姜子牙的言论的书,根本不是真正的兵法,而那两部才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寓意极深.

白银区17124833704: 求1972年出土的孙膑兵法的内容 -
答初必兰: 你说的是1972年4月在临沂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孙膑兵法吧?她目前也是现在流传的孤本,但是汉简已经残缺不全,当时出土的是十六篇.另外上面的文字不是战国文字,因为孙膑虽然是战国中期人,但是出土的竹简上的字却是汉初的汉隶字体.

白银区17124833704: 求1972年出土的孙膑兵法的内容
答初必兰:但是,经研究证实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膑兵法》是假的,据说汉简出土照片是伪造的,出土的汉简不是《孙膑兵法》,出土的《孙子兵法》不是13篇,而是数十篇《吴孙子》,但有关内容你可以查阅 http://www.unitedcn.com/06JSSJ/04bingshuzhanzhe/01CHINA/new_page_4354.htm,上面有内容摘要.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白银区17124833704: 跪求古代谋略书籍1.《武经七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2.《孙... -
答初必兰:[答案] 《道德经》才是谋略中的经典书籍. 心理学方面的,最近刚读了一部《路西法效应》,感觉不错.

白银区17124833704: 谁有步步高4988三国霸业的搜物表,跪求!! -
答初必兰: 董卓弄权 西凉:张绣.北平:赵云、太玄兵符.安定:张履、郭图、王累、于禁.河内:贾诩、寥化、满宠、铁骑兵符.平原:丁奉、吴懿.邺:陈群、辛毗、管辂、荀彧(曹操).南皮:凌操、袁谭、徐幌、钟繇.襄平:水战兵符.濮阳:吴...

白银区17124833704: 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
答初必兰: 个人认为不止四个,多事之秋,必多有不世之才.吴起------著名将领孙武----兵圣.著《孙子兵法》伍子胥----楚名将之后,后投靠吴国孙武和伍子胥曾联手训练吴军并打败楚国,攻下了楚国国都.孙膑-----孙武之后,著有《孙膑兵法》,使用了著名的围魏救赵之计白起-------秦名将,在长平之战,彻底大败赵国,坑杀40万赵军,有杀星之称李牧------赵国名将,擅长使用骑兵,数次大败秦军,使秦国难以东进,后秦使反间计杀李牧,这也是中国较早的一次著名的反间计.庞涓蒙恬王翦王贲李信等等

白银区17124833704: 孙膑是不是留下齐威王赛马的故事和著了<?孙膑是不是留下齐威王
答初必兰: 不是,赛马的事是田忌干的,所有叫田忌赛马,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孙膑写的叫《孙膑兵法》

白银区17124833704: ...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公元前 年,孙子以兵法 觐见吴王阖闾.2、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竹简孙子兵法 和 孙膑兵法 ,证明孙武与孙... -
答初必兰:[答案] 13篇,13篇,81篇,庙算,不战而屈人之兵,十则围之,先为不可胜,兵以诈立,先胜而后求战,(2),(3)(2)(4)(3)(3)(3)(4)(3)(3) 不殆是没有危险,是立于不败之地. 因形而措,不拘泥形式 因形造势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 智信仁勇严

白银区17124833704: 2个通假字.找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 -
答初必兰:[答案] “疾”:通忌,忌恨,妒忌 “见”通“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