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推行了哪些措施

作者&投稿:厉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冯太后与孝庄太后的对比 冯太后推行了哪些措~

关于政治方面的改革,冯太后效仿两汉时期的“班禄俸”,对朝中官员的俸禄来历记录清楚,全国各地都贯彻实施了班禄制,大大地减少了官员中饱私囊的现象,最大可能地平衡了社会财富的差距。
关于社会经济方面的改革,冯太后颁布了“均田令”,让百姓能够按人头领到相应的土地,让没有土地的百姓能够重拾农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也奠定了北魏的经济基础。
关于百性生活方面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以及周边一些少数民族的大融合,鼓励相互学习,种族不歧视,民族之间相互团结。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民族之间的融合,消除了落后的奴隶占有制。

第一: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第二: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第三: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 第四: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形拓跋改为姓元。 第五: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第六: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第七: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第八:孝文帝规定,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于洛阳的鲜卑人,必须葬于洛阳附近的邙山,不准运回平城安葬。

冯太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主持北魏政权多年,其团队中主要是中书学毕业的士族大地主,对北魏国家封建化有一定作用。   但现在评价有很多失误,这里需要一一指正。   第一,北魏百官原无俸禄,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魏孝文帝定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充百官俸禄。称为“班禄”。班禄以后,贪赃满一匹者处死。规定地方守宰任期按“治绩”好坏为定,不拘年限。有人说这是冯太后的主意,其实不是。魏孝文帝的生父对贪腐相当反感,在位时曾下令“贪赃满一匹者处死”。此项政绩怎么算到冯太后头上?   第二,太和九年采纳孝文帝采纳李安世建议,实行均田制,使农民附著于土地,劳力得以利用,荒田得以垦辟。北魏原来没有户籍制度,由宗主管理户口,称宗主督护制。因此宗主廕庇人口甚多,往往三五十家合为一户。在九品混通制之下,赋役负担不匀,政府收入也受影响。这项政策冯太后从头到尾没有发表过看法,也算到她头上。   第三,公元485或486年(太和九年或十年)初,李冲建议,仿古制立党、里、邻三长,用以代替宗主督护的统治(见三长制)。定民户籍,按户徵发调役,当时反对李冲建议者很多,主要是汉族大地主。冯太后这时站了出来,支持三长。她认为立三长则廕庇的户口可以检出,课调可有常准,可以实行。   影响深远的北魏太和改革,是北魏政府群体智慧的结果。无论算到冯太后头上,还是孝文帝头上,都是贪天之功,不符实际。只能说,冯太后加入北魏管理层多年,以个人智慧实现了北魏两代人的顺利交接,没功劳,也有苦劳。 编辑本段后世评说  [4]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漫长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历史。但在发展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过许许多多曲折。最为严重的曲折,要算是两晋南北朝这个时期了。在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后,数以百万计的北方少数民族纷纷涌入中原,无数的北方汉人却迁到了南方,中华大地很快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史称五胡乱华。在这一时期内,全国出现了30多个大小不同的割据政权,前后建立了16个国家,史称16国。他们你唱罢来我登场,刀光剑影,你争我夺,烽烟处处,战争连年,土地大量荒芜,人口急剧下降,文明崩溃,黄河流域跌入了血海深渊。   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最痛苦的时期。其后东晋王朝大臣刘裕篡夺东晋皇权,在南方称帝建立刘宋王朝,名为南朝。北方的拓拨鲜卑称帝,建都平城,消灭周围的割据政权,统一黄河流域,名为北朝。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混战中各种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重新组合,南方的氏族门阀兴起,北方异族的剥削压榨,人民痛苦不堪,求生存反压廹的义旗纷举,社会仍然动荡不安。到公元465年,北魏的第四代皇帝文成帝去世后,其子献文帝继位后,不久禅位于5岁的孝文帝。其间的20多年里,文成帝的皇后冯太后两朝临朝称制,威摄天下,维新易度,推行汉化政策,大刀阔斧地改革朝政,来收拾了“五胡十六国”造成的时局动荡,民生凋弊,血与火相互交织的乱局。   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国计民生至关重要是土地,她首先从土地入手,解除游牧民族圈占良田作牧场的禁田,令流离失所的农民回归本土,让牧民改牧从农适应汉族的生活。接着便整饬治,班发俸禄,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均田制,又建立三长,改革税赋,修订律令,严明赏罚。伴随着这些改革的同时,她下令兴修水利,盐铁官营;开放关津之禁,振兴贸易;去奢从俭,省汰宫婢。以及崇儒崇孔,大兴学校,维新文教,和尊周礼,断胡俗,昌明礼乐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国内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定,人口大增,创造了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也促进各民族相互融合,不只消除了战乱危机,也使中华民族增添了新的因子和勃勃生机,为隋唐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和功勲卓著的改革家,可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但中国的性别岐视由来已久,史学家们对她很不公正,洋洋数百万言的《魏书》、《北史》,对她功绩记载很少,不是把她的名隐去,将功绩加在小皇帝头上,就是采取分散法,分散她的政绩。有时不得不重写几笔,也是毁誉参半。更有甚者,说她残忍、淫荡。翻开中国的历史,哪一个皇帝不是血腥扑面?只要君临天下,君主专政,就要杀人,就很残忍,她自然也不例外。男人做了皇帝可三宫六院七二妃,似乎名正言顺,理所当然,轮到女性,就成为不可饶恕的罪状。评论一代帝王的功过是非,应以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为和百姓的生存状态为准则,绝不能以性别来衡量。冯太后解除禁田,打击豪强地主,均田改赋,国富民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历史上哪一代皇帝能有如此壮举?她第一次临朝称制时,献文帝12岁,第二次临朝称制,孝文帝只有5岁,都是个孩子何以执政?把功劳计在他们头上,岂不荒谬?至于说她淫荡、残忍,那是史学界惯的偏见,和用言词,更不值一提。   性别岐视给她造成不白之冤,让她在历史灰尘中埋没了千余年。以至近代女权运动兴起,有不少关于写她的作品问世,有戏剧,有小说,也有传记。尽管这些作品都力求宣扬她的功绩,为她正名。但因资料所限,都写了宫廷斗争,涉及改革很少,让人感到力不从心。   冯太后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她祖父是北燕的皇帝,父亲是北魏的降臣,她生于长安,八岁入宫,她一生奋斗在平城,即大同这块土地上,死后葬在大同方山,她是地地道道的大同人。作为世世代代今天生活在大同人,说不定血管还流着鲜卑人和汉人融合的血,很有必要详细弄清她的历史功绩。于是我拂去历史的尘埃,翻阅着历史资料,研究着当时的政治状况、人物关系,和宫廷斗争,是鲜卑人的“子贵母死”制度,使她抚育太子,尊为太后,而又临朝称。改革使她付出一生的心血,也成就了她的大业。但史书记载极其简单,班禄、均田、建立三长,是史家莫不称赞的“太和改制”,《魏书》所载却不足千字,解除禁田文字更少,这就给她蒙上了历史迷雾,任人随意评说。   在涉猎大量的史料中,深感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也是一部土地的变动史。从井田制开始,到后来的土地分配和占有,无不关乎着历朝历代兴衰和各个王朝的命运。当时游牧为业的鲜卑人进入中原,到处划禁田为牧场,致使大批百姓流离失所,饥民遍地;豪强大户占有大量土地,便修筑坞壁自卫,形成千人共籍,百户一家的地方割据势力,不只隐丁漏口,逃瞒税赋,更严重地影响着中央集权的统一。这便是她推行汉化的来龙去脉,和改革的必然结果。

冯太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主持北魏政权多年,其团队中主要是中书学毕业的士族大地主,对北魏国家封建化有一定作用。   
但现在评价有很多失误,这里需要一一指正。   
第一,北魏百官原无俸禄,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魏孝文帝定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充百官俸禄。称为“班禄”。班禄以后,贪赃满一匹者处死。规定地方守宰任期按“治绩”好坏为定,不拘年限。有人说这是冯太后的主意,其实不是。魏孝文帝的生父对贪腐相当反感,在位时曾下令“贪赃满一匹者处死”。此项政绩怎么算到冯太后头上?   
第二,太和九年采纳孝文帝采纳李安世建议,实行均田制,使农民附著于土地,劳力得以利用,荒田得以垦辟。北魏原来没有户籍制度,由宗主管理户口,称宗主督护制。因此宗主廕庇人口甚多,往往三五十家合为一户。在九品混通制之下,赋役负担不匀,政府收入也受影响。这项政策冯太后从头到尾没有发表过看法,也算到她头上。   
第三,公元485或486年(太和九年或十年)初,李冲建议,仿古制立党、里、邻三长,用以代替宗主督护的统治(见三长制)。定民户籍,按户徵发调役,当时反对李冲建议者很多,主要是汉族大地主。冯太后这时站了出来,支持三长。她认为立三长则廕庇的户口可以检出,课调可有常准,可以实行。   
影响深远的北魏太和改革,是北魏政府群体智慧的结果。无论算到冯太后头上,还是孝文帝头上,都是贪天之功,不符实际。只能说,冯太后加入北魏管理层多年,以个人智慧实现了北魏两代人的顺利交接,没功劳,也有苦劳。

后世评说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漫长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历史。但在发展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过许许多多曲折。最为严重的曲折,要算是两晋南北朝这个时期了。在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后,数以百万计的北方少数民族纷纷涌入中原,无数的北方汉人却迁到了南方,中华大地很快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史称五胡乱华。在这一时期内,全国出现了30多个大小不同的割据政权,前后建立了16个国家,史称16国。他们你唱罢来我登场,刀光剑影,你争我夺,烽烟处处,战争连年,土地大量荒芜,人口急剧下降,文明崩溃,黄河流域跌入了血海深渊。   
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最痛苦的时期。其后东晋王朝大臣刘裕篡夺东晋皇权,在南方称帝建立刘宋王朝,名为南朝。北方的拓拨鲜卑称帝,建都平城,消灭周围的割据政权,统一黄河流域,名为北朝。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混战中各种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重新组合,南方的氏族门阀兴起,北方异族的剥削压榨,人民痛苦不堪,求生存反压廹的义旗纷举,社会仍然动荡不安。到公元465年,北魏的第四代皇帝文成帝去世后,其子献文帝继位后,不久禅位于5岁的孝文帝。其间的20多年里,文成帝的皇后冯太后两朝临朝称制,威摄天下,维新易度,推行汉化政策,大刀阔斧地改革朝政,来收拾了“五胡十六国”造成的时局动荡,民生凋弊,血与火相互交织的乱局。   
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国计民生至关重要是土地,她首先从土地入手,解除游牧民族圈占良田作牧场的禁田,令流离失所的农民回归本土,让牧民改牧从农适应汉族的生活。接着便整饬治,班发俸禄,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均田制,又建立三长,改革税赋,修订律令,严明赏罚。伴随着这些改革的同时,她下令兴修水利,盐铁官营;开放关津之禁,振兴贸易;去奢从俭,省汰宫婢。以及崇儒崇孔,大兴学校,维新文教,和尊周礼,断胡俗,昌明礼乐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国内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定,人口大增,创造了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也促进各民族相互融合,不只消除了战乱危机,也使中华民族增添了新的因子和勃勃生机,为隋唐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和功勲卓著的改革家,可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但中国的性别岐视由来已久,史学家们对她很不公正,洋洋数百万言的《魏书》、《北史》,对她功绩记载很少,不是把她的名隐去,将功绩加在小皇帝头上,就是采取分散法,分散她的政绩。有时不得不重写几笔,也是毁誉参半。更有甚者,说她残忍、淫荡。翻开中国的历史,哪一个皇帝不是血腥扑面?只要君临天下,君主专政,就要杀人,就很残忍,她自然也不例外。男人做了皇帝可三宫六院七二妃,似乎名正言顺,理所当然,轮到女性,就成为不可饶恕的罪状。评论一代帝王的功过是非,应以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为和百姓的生存状态为准则,绝不能以性别来衡量。冯太后解除禁田,打击豪强地主,均田改赋,国富民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历史上哪一代皇帝能有如此壮举?她第一次临朝称制时,献文帝12岁,第二次临朝称制,孝文帝只有5岁,都是个孩子何以执政?把功劳计在他们头上,岂不荒谬?至于说她淫荡、残忍,那是史学界惯的偏见,和用言词,更不值一提。   
性别岐视给她造成不白之冤,让她在历史灰尘中埋没了千余年。以至近代女权运动兴起,有不少关于写她的作品问世,有戏剧,有小说,也有传记。尽管这些作品都力求宣扬她的功绩,为她正名。但因资料所限,都写了宫廷斗争,涉及改革很少,让人感到力不从心。   
冯太后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她祖父是北燕的皇帝,父亲是北魏的降臣,她生于长安,八岁入宫,她一生奋斗在平城,即大同这块土地上,死后葬在大同方山,她是地地道道的大同人。作为世世代代今天生活在大同人,说不定血管还流着鲜卑人和汉人融合的血,很有必要详细弄清她的历史功绩。于是我拂去历史的尘埃,翻阅着历史资料,研究着当时的政治状况、人物关系,和宫廷斗争,是鲜卑人的“子贵母死”制度,使她抚育太子,尊为太后,而又临朝称。改革使她付出一生的心血,也成就了她的大业。但史书记载极其简单,班禄、均田、建立三长,是史家莫不称赞的“太和改制”,《魏书》所载却不足千字,解除禁田文字更少,这就给她蒙上了历史迷雾,任人随意评说。   
在涉猎大量的史料中,深感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也是一部土地的变动史。从井田制开始,到后来的土地分配和占有,无不关乎着历朝历代兴衰和各个王朝的命运。当时游牧为业的鲜卑人进入中原,到处划禁田为牧场,致使大批百姓流离失所,饥民遍地;豪强大户占有大量土地,便修筑坞壁自卫,形成千人共籍,百户一家的地方割据势力,不只隐丁漏口,逃瞒税赋,更严重地影响着中央集权的统一。这便是她推行汉化的来龙去脉,和改革的必然结果。

冯太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主持北魏政权多年,其团队中主要是中书学毕业的士族大地主,对北魏国家封建化有一定作用。   但现在评价有很多失误,这里需要一一指正。   第一,北魏百官原无俸禄,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魏孝文帝定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充百官俸禄。称为“班禄”。班禄以后,贪赃满一匹者处死。规定地方守宰任期按“治绩”好坏为定,不拘年限。有人说这是冯太后的主意,其实不是。魏孝文帝的生父对贪腐相当反感,在位时曾下令“贪赃满一匹者处死”。此项政绩怎么算到冯太后头上?   第二,太和九年采纳孝文帝采纳李安世建议,实行均田制,使农民附著于土地,劳力得以利用,荒田得以垦辟。北魏原来没有户籍制度,由宗主管理户口,称宗主督护制。因此宗主廕庇人口甚多,往往三五十家合为一户。在九品混通制之下,赋役负担不匀,政府收入也受影响。这项政策冯太后从头到尾没有发表过看法,也算到她头上。   第三,公元485或486年(太和九年或十年)初,李冲建议,仿古制立党、里、邻三长,用以代替宗主督护的统治(见三长制)。定民户籍,按户徵发调役,当时反对李冲建议者很多,主要是汉族大地主。冯太后这时站了出来,支持三长。她认为立三长则廕庇的户口可以检出,课调可有常准,可以实行。   影响深远的北魏太和改革,是北魏政府群体智慧的结果。无论算到冯太后头上,还是孝文帝头上,都是贪天之功,不符实际。只能说,冯太后加入北魏管理层多年,以个人智慧实现了北魏两代人的顺利交接,没功劳,也有苦劳。 编辑本段后世评说  [4]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漫长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历史。但在发展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过许许多多曲折。最为严重的曲折,要算是两晋南北朝这个时期了。在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后,数以百万计的北方少数民族纷纷涌入中原,无数的北方汉人却迁到了南方,中华大地很快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史称五胡乱华。在这一时期内,全国出现了30多个大小不同的割据政权,前后建立了16个国家,史称16国。他们你唱罢来我登场,刀光剑影,你争我夺,烽烟处处,战争连年,土地大量荒芜,人口急剧下降,文明崩溃,黄河流域跌入了血海深渊。   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最痛苦的时期。其后东晋王朝大臣刘裕篡夺东晋皇权,在南方称帝建立刘宋王朝,名为南朝。北方的拓拨鲜卑称帝,建都平城,消灭周围的割据政权,统一黄河流域,名为北朝。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混战中各种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重新组合,南方的氏族门阀兴起,北方异族的剥削压榨,人民痛苦不堪,求生存反压廹的义旗纷举,社会仍然动荡不安。到公元465年,北魏的第四代皇帝文成帝去世后,其子献文帝继位后,不久禅位于5岁的孝文帝。其间的20多年里,文成帝的皇后冯太后两朝临朝称制,威摄天下,维新易度,推行汉化政策,大刀阔斧地改革朝政,来收拾了“五胡十六国”造成的时局动荡,民生凋弊,血与火相互交织的乱局。   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国计民生至关重要是土地,她首先从土地入手,解除游牧民族圈占良田作牧场的禁田,令流离失所的农民回归本土,让牧民改牧从农适应汉族的生活。接着便整饬治,班发俸禄,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均田制,又建立三长,改革税赋,修订律令,严明赏罚。伴随着这些改革的同时,她下令兴修水利,盐铁官营;开放关津之禁,振兴贸易;去奢从俭,省汰宫婢。以及崇儒崇孔,大兴学校,维新文教,和尊周礼,断胡俗,昌明礼乐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国内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定,人口大增,创造了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也促进各民族相互融合,不只消除了战乱危机,也使中华民族增添了新的因子和勃勃生机,为隋唐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和功勲卓著的改革家,可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但中国的性别岐视由来已久,史学家们对她很不公正,洋洋数百万言的《魏书》、《北史》,对她功绩记载很少,不是把她的名隐去,将功绩加在小皇帝头上,就是采取分散法,分散她的政绩。有时不得不重写几笔,也是毁誉参半。更有甚者,说她残忍、淫荡。翻开中国的历史,哪一个皇帝不是血腥扑面?只要君临天下,君主专政,就要杀人,就很残忍,她自然也不例外。男人做了皇帝可三宫六院七二妃,似乎名正言顺,理所当然,轮到女性,就成为不可饶恕的罪状。评论一代帝王的功过是非,应以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为和百姓的生存状态为准则,绝不能以性别来衡量。冯太后解除禁田,打击豪强地主,均田改赋,国富民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历史上哪一代皇帝能有如此壮举?她第一次临朝称制时,献文帝12岁,第二次临朝称制,孝文帝只有5岁,都是个孩子何以执政?把功劳计在他们头上,岂不荒谬?至于说她淫荡、残忍,那是史学界惯的偏见,和用言词,更不值一提。   性别岐视给她造成不白之冤,让她在历史灰尘中埋没了千余年。以至近代女权运动兴起,有不少关于写她的作品问世,有戏剧,有小说,也有传记。尽管这些作品都力求宣扬她的功绩,为她正名。但因资料所限,都写了宫廷斗争,涉及改革很少,让人感到力不从心。   冯太后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她祖父是北燕的皇帝,父亲是北魏的降臣,她生于长安,八岁入宫,她一生奋斗在平城,即大同这块土地上,死后葬在大同方山,她是地地道道的大同人。作为世世代代今天生活在大同人,说不定血管还流着鲜卑人和汉人融合的血,很有必要详细弄清她的历史功绩。于是我拂去历史的尘埃,翻阅着历史资料,研究着当时的政治状况、人物关系,和宫廷斗争,是鲜卑人的“子贵母死”制度,使她抚育太子,尊为太后,而又临朝称。改革使她付出一生的心血,也成就了她的大业。但史书记载极其简单,班禄、均田、建立三长,是史家莫不称赞的“太和改制”,《魏书》所载却不足千字,解除禁田文字更少,这就给她蒙上了历史迷雾,任人随意评说。   在涉猎大量的史料中,深感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也是一部土地的变动史。从井田制开始,到后来的土地分配和占有,无不关乎着历朝历代兴衰和各个王朝的命运。当时游牧为业的鲜卑人进入中原,到处划禁田为牧场,致使大批百姓流离失所,饥民遍地;豪强大户占有大量土地,便修筑坞壁自卫,形成千人共籍,百户一家的地方割据势力,不只隐丁漏口,逃瞒税赋,更严重地影响着中央集权的统一。这便是她推行汉化的来龙去脉,和改革的必然结果。

1、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仿效两汉魏晋旧制下达了“班俸禄”诏书。规定在原来的户调之外,每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作为发放百官俸禄的来源。
2、冯太后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议下,颁布了“均田令”,从而开始在社会经济方面进行重大变革。
3、冯太后又主持对地方基层组织——宗主督护制进行改革,实施了“三长制”。
4、冯太后大兴教育,尊崇儒法,禁断卜筮、谶纬之学,从而开始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冯太后在摄政期间推行三长法、均田法、班禄法建立了农业大国的雏型,革除了相当多朝政乱象和贵族圈地行为,政策影响力陆续扩及后续所有朝代,甚至直到今日】!


概括冯太后除旧布新的经济措施
1)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分配给农民耕种,按照一定的标准,国家控制的出租车,土地是不能出售的.的土地均等化的政策,以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建立三长制:这是一个北魏的支票帐户的主要管理机构,负责收集的租金傅磔嗯无奈的劳动和军事服务,实行均田制.在三个长期追求完美的地方,基层政权,...

冯太后与孝庄太后的对比 冯太后推行了哪些措
关于社会经济方面的改革,冯太后颁布了“均田令”,让百姓能够按人头领到相应的土地,让没有土地的百姓能够重拾农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也奠定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关于百性生活方面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以及周边一些少数民族的大融合,鼓励相互学习,种族不歧视,民族之间相互团结。改变了落后...

为什么说冯太后是我国古代一位出色的女政治家?
回答:冯太后,北魏文成帝皇后,谥文 成文明太后,长乐信都(今河北省冀 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人。477年至 公元490年十四年间一系列改革的实 际主持者。 冯太后本是官宦之女,因罪充公 为奴。452年,被选为北魏文成帝的 贵人。456年被立为皇后。465年献 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后临朝辅 政,定策诛杀...

冯太后和文帝时期面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2、实行均田制:由于多年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大量荒地。冯太后与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将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三长制、租调制 推行与均田制相配套的三长制与户调制。仿古设立党、里、邻三长以推动实施均田制,征发徭役等。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国家交一定量的租调。

冯太后改革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推行均田制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士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设立三长制:这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徨役和兵役,推行...

冯太后摄政期间,都对北魏进行了哪些改造?
三,实行查明税基的三长制要想分配土地,北魏就需要掌握具体的人口、户籍、土地等数据。于是冯太后便实行三长制,就是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而担任邻长、里长、党长的人,就要负责要厘清土地和人口状况并协助征税。在这一制度的实施下,北魏便摸清了统治区域内的人口、土地,更...

古代太后能够掌权 皇后为何往往总是被废
芈八子成为秦国太后后,她掌握了秦国的政治大权,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对于秦国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芈八子改变了当时嫡母不能夺位的惯例,将权力转移给了自己,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太后摄政的人物。 她采取了许多举措,如提倡“以法治国”,推行“摇铃”政策,限制官僚权力,规定官员的职位和级别必须考取相应的科举...

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即封建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为了使鲜卑族逐渐适应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礼仪制度,冯太后大兴教育,尊崇儒法,禁断卜筮、谶纬之学,从而开始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这一点,又为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措施打下了基础,清除了障碍。

孝文帝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后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是...

则天太后采取的是什么政策
在农业方面,她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武则天主张“劝农桑,薄赋徭”.她继续推行均田制,并把劝课农桑、开垦土地和安扶百姓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标准.以农业收成的好坏和户口的流移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标准,还编写《兆人本业记》的农书,以指导农业生产.武则天统治时期,文化得到振兴.史载,武则天能诗善文,...

渭城区13511994032: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措施和影响 -
褒和复方:[答案] 内容:前期(471---490)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

渭城区13511994032: 冯太后进行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
褒和复方: 冯太后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推行均田制推行新的租调制 整顿吏治迁都洛阳

渭城区13511994032: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
褒和复方:[答案] 改革措施 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第二阶段:汉化 1.迁都洛阳(494年) 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

渭城区13511994032: 冯太后从哪些方面影响孝文帝改革? -
褒和复方:[答案] 答案: 解析: (1)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社会改革. (2)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使孝文帝养就了深厚...

渭城区13511994032: 北魏时期,冯太后和孝文帝分别实行了哪些政策和措施,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褒和复方: 第一: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第二: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第三: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 第四: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形拓跋改为姓元. 第五: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第六: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第七: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第八:孝文帝规定,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于洛阳的鲜卑人,必须葬于洛阳附近的邙山,不准运回平城安葬.

渭城区13511994032: 太和改制的内容是什么?
褒和复方: 太和改制是北魏太和年间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亦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北方后, 随着征战的结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为了缓和统治集团和社会的各种 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主持进行改革.改革首先从整顿吏治入手.太和八年(484年),冯太 后下令推行官吏俸禄制,即“班禄”,官吏按品秩受俸.严禁官吏贪赃,规定凡贪赃绢满一匹者 处死,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年(486年),冯太后下令废除宗主都护制,改行三长制.三长负责 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再行租调制.在改行三长制同时,颁行新的赋税制度.太 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遂开始对鲜卑旧俗的全面改革.

渭城区13511994032: 北魏冯太后的历史贡献 -
褒和复方: 冯太后:8-49岁,名冯淑仪,罪臣冯朗之女,父死,她被罚入宫中为婢.幸得左昭仪冯姑的照顾、教育,冯淑仪成为天资聪颖,姿色绝佳,有见识,有才华的宫中佼佼者,被立为贵人,为文成帝所宠爱,又为常太后所眷顾,通过铸金人成功而立...

渭城区13511994032: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
褒和复方: 前期(471---490)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

渭城区13511994032: 分析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
褒和复方: 冯太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 其实从实际掌权上讲,在封建社会中冯太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王朝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掌权者,其所在朝代自然是要比武则天早了,,, 历史对于其的评价是——其在当时和今后来看都属于进步力量,正面的,进取的,好的历史人物!

渭城区13511994032: 北魏冯太后孝文帝改革有什么意义?
褒和复方: 冯太后,汉族人,原文成帝拓跋珪皇后,孝文帝拓跋宏的祖母,延兴元年(471) 孝文帝即帝位时被尊为太皇太后. 孝文帝时年4岁,冯太后临朝称制,从此大权独揽,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