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迁徙对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作者&投稿:冀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民族迁徙对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①促进民族融合。
②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③形成新的民族如回族。
④推动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促进了地方的开发 有利于民族融合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 为我国成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西汉末年的战乱,中原人士开始向长江流域迁徙,更远的还到了岭南地区。同时南方经济进一步得到开发,人口显著增加。可见南方人口的增加除了北方人口南移外,还由于原来中原王朝势力不及的地区深入开发的结果。而黄河流域除了少数几个郡国外,人口普遍减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开始,中国进入了长期分裂和战乱时期。黄河流域屡经兵燹,关中地区经董卓之乱,经曹操和陶谦之间战争,大批中原人民向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三辅、南阳人民多迁往益州。徐州一带人民多避乱江东。江淮之间十余万户皆渡江而东,“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还有不少士大夫甚至渡海远徙交州。在蜀汉、东吴政权内任职的不少是黄河流域迁来的士大夫。此外,还有不少中原人士逃往幽州、辽东,甚至去鲜卑境内。如东汉末刘虞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后汉书·刘虞传》)。 三国鼎立局面稳定后,迁往辽东的往往复归故土,而迁往南方的大多定居下来。以后魏蜀吴三家为了充实各自统治区内的实力,利用政治手段强迫人民迁居其统治中心的周围。如建安末曹操讨张鲁,进入巴东、巴西郡(今川东),劝诱当地人民8万余口迁至邺、洛阳;继而曹既平张鲁,迁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三辅。曹丕建都洛阳,徒冀州5万户士家以实河南。魏灭蜀后将蜀人3万家迁往洛阳和关中。东吴孙权在建安年间连续西征盘居在长江中游的江夏太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迁至江东。刘备入蜀带去了大批荆州人士,以后几次北伐南征,也迁民于成都平原。此外,东汉末年,北方乌桓、鲜卑逐渐入居中原,散布于沿边诸郡。匈奴入居汾水流域的就有3万余落。东吴征服山越后,也将越人从山区迁至平原,总数约有10余万人。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祖逖北伐、淝水之战、刘裕北伐、北魏南侵等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 安史乱后,黄河中下游经过长期战乱,大批人口南迁。“天下衣冠世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李太白全集26》)。人口普遍下降。加之藩镇割据,中央法令不行,户口隐匿不报。 从唐代后期至北宋中后期,由于北方人口南迁和南方经济发展而带来的人口滋长,使南方人口的绝对数字开始超过了北方,这是中国人口南北分布的转折时期。 南方人口主要集中在两浙、江南东、西和福建四路,相当今苏南、皖南和闽、浙、赣三省。 北宋末年,女真南侵,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南渡人口最集中的是两浙路,因为是南宋政治中心所在。“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8 明清时期明初政府采取移民措施,如将江南人北徒淮域,西徙云贵;迁山西人于河北、豫北,迁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迁北平、山后(今河北省太行山北端、军都山迤北地区)民散居北边诸卫,以为军籍等等。以后社会相对稳定,政府又鼓励人民从狭乡迁往宽乡,经过自然的调整,到了万历初年,南北人口的分布渐趋均匀。 明清时期平原地区基本开发完毕。失去土地的农民为谋生计往往奔向人口相对稀少、尚待开发的地区。这就决定明清两代人口迁徙大致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向海外移民。临海的粤、闽等地因山多田少、人稠地(平原)狭,多出海谋生。以去台湾和东南亚各岛屿为最多。鸦片战争以后,广东人口大量外流。据调查,从1850年到19世纪末,仅台山一县移居海外的就有20万人。二是向山区进发。明代自宣德至成化年间,从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各省逃流亡的农民迁徙至豫、鄂交界的荆、襄地区的大约有一二百万人,以后又向秦岭、大巴山区迁徙。清代嘉庆年间川、陕、鄂、豫、甘5省白莲教起义,就是各地迁往这五省交界山区的流民大起义。东南地区的无田农民多向闽浙皖南山区进发,湖南流民的目标是湘西山区,而闽、粤流民甚至迁往荒岭僻壤的赣南山区。由于明代后期玉米、甘薯的传入,使大批流民进入山区成为可能。三是向边区迁徙。清代幅员辽阔,边疆地区人口稀少,为内地流民迁徙提供了条件。东北长白山区为满族“龙兴之地”,定为封禁区,任何人不得入内定居、垦田、采伐、掘捕(人参、貂)。但仍不断有人或从长城隘口、或渡海趋辽东半岛以至松花江流域,以资谋生,俗称“闯关东”。晋、鲁、豫、冀4省人均有,尤以冀、鲁为多。河北、山西人由古北口、张家口、独石口、喜峰口等处进入草原,称为“跑口外”;晋陕垦荒者则去归化(今呼和浩特)一带或河套地区进行耕种。陇东贫民多进入银川平原。陕甘人移居新疆的也不少。光绪年间为平定阿古柏政权而进入新疆的湘军,就在哈密、巴里坤等地进行屯田,屯丁中凡是娶有妻室愿留新疆者,均借给牛具籽种,指拨土地令其承垦,故有一部湖南人由此进入新疆。

民族迁徙使各民族加深了民族文化交流,相互学习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民族融和。各民族的聚居、杂居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决定了政治体制的变革形成了多民族国家。

促进了地方的开发 有利于民族融合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 为我国成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西汉末年的战乱,中原人士开始向长江流域迁徙,更远的还到了岭南地区。同时南方经济进一步得到开发,人口显著增加。可见南方人口的增加除了北方人口南移外,还由于原来中原王朝势力不及的地区深入开发的结果。而黄河流域除了少数几个郡国外,人口普遍减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开始,中国进入了长期分裂和战乱时期。黄河流域屡经兵燹,关中地区经董卓之乱,经曹操和陶谦之间战争,大批中原人民向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三辅、南阳人民多迁往益州。徐州一带人民多避乱江东。江淮之间十余万户皆渡江而东,“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还有不少士大夫甚至渡海远徙交州。在蜀汉、东吴政权内任职的不少是黄河流域迁来的士大夫。此外,还有不少中原人士逃往幽州、辽东,甚至去鲜卑境内。如东汉末刘虞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后汉书·刘虞传》)。 三国鼎立局面稳定后,迁往辽东的往往复归故土,而迁往南方的大多定居下来。以后魏蜀吴三家为了充实各自统治区内的实力,利用政治手段强迫人民迁居其统治中心的周围。如建安末曹操讨张鲁,进入巴东、巴西郡(今川东),劝诱当地人民8万余口迁至邺、洛阳;继而曹既平张鲁,迁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三辅。曹丕建都洛阳,徒冀州5万户士家以实河南。魏灭蜀后将蜀人3万家迁往洛阳和关中。东吴孙权在建安年间连续西征盘居在长江中游的江夏太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迁至江东。刘备入蜀带去了大批荆州人士,以后几次北伐南征,也迁民于成都平原。此外,东汉末年,北方乌桓、鲜卑逐渐入居中原,散布于沿边诸郡。匈奴入居汾水流域的就有3万余落。东吴征服山越后,也将越人从山区迁至平原,总数约有10余万人。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祖逖北伐、淝水之战、刘裕北伐、北魏南侵等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 安史乱后,黄河中下游经过长期战乱,大批人口南迁。“天下衣冠世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李太白全集26》)。人口普遍下降。加之藩镇割据,中央法令不行,户口隐匿不报。 从唐代后期至北宋中后期,由于北方人口南迁和南方经济发展而带来的人口滋长,使南方人口的绝对数字开始超过了北方,这是中国人口南北分布的转折时期。 南方人口主要集中在两浙、江南东、西和福建四路,相当今苏南、皖南和闽、浙、赣三省。 北宋末年,女真南侵,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南渡人口最集中的是两浙路,因为是南宋政治中心所在。“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8 明清时期明初政府采取移民措施,如将江南人北徒淮域,西徙云贵;迁山西人于河北、豫北,迁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迁北平、山后(今河北省太行山北端、军都山迤北地区)民散居北边诸卫,以为军籍等等。以后社会相对稳定,政府又鼓励人民从狭乡迁往宽乡,经过自然的调整,到了万历初年,南北人口的分布渐趋均匀。 明清时期平原地区基本开发完毕。失去土地的农民为谋生计往往奔向人口相对稀少、尚待开发的地区。这就决定明清两代人口迁徙大致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向海外移民。临海的粤、闽等地因山多田少、人稠地(平原)狭,多出海谋生。以去台湾和东南亚各岛屿为最多。鸦片战争以后,广东人口大量外流。据调查,从1850年到19世纪末,仅台山一县移居海外的就有20万人。二是向山区进发。明代自宣德至成化年间,从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各省逃流亡的农民迁徙至豫、鄂交界的荆、襄地区的大约有一二百万人,以后又向秦岭、大巴山区迁徙。清代嘉庆年间川、陕、鄂、豫、甘5省白莲教起义,就是各地迁往这五省交界山区的流民大起义。东南地区的无田农民多向闽浙皖南山区进发,湖南流民的目标是湘西山区,而闽、粤流民甚至迁往荒岭僻壤的赣南山区。由于明代后期玉米、甘薯的传入,使大批流民进入山区成为可能。三是向边区迁徙。清代幅员辽阔,边疆地区人口稀少,为内地流民迁徙提供了条件。东北长白山区为满族“龙兴之地”,定为封禁区,任何人不得入内定居、垦田、采伐、掘捕(人参、貂)。但仍不断有人或从长城隘口、或渡海趋辽东半岛以至松花江流域,以资谋生,俗称“闯关东”。晋、鲁、豫、冀4省人均有,尤以冀、鲁为多。河北、山西人由古北口、张家口、独石口、喜峰口等处进入草原,称为“跑口外”;晋陕垦荒者则去归化(今呼和浩特)一带或河套地区进行耕种。陇东贫民多进入银川平原。陕甘人移居新疆的也不少。光绪年间为平定阿古柏政权而进入新疆的湘军,就在哈密、巴里坤等地进行屯田,屯丁中凡是娶有妻室愿留新疆者,均借给牛具籽种,指拨土地令其承垦,故有一部湖南人由此进入新疆。


我国古代名族大迁徙,大融合是什麽时期?
西晋后期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均有经济促进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中心。...

东汉末年为什么会人口迁徙现象?这次迁徙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什么地位?_百 ...
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的开发、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1、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但也会导致人才外流,...

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哪些主要方式
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有:(1)民族迁徙,杂居相处。经战国至秦汉,中原广大地区逐渐为华夏族——汉族的一统天下,非华夏族大量得到融合,其余的亦从中原迁移到边远地区。(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两晋、南北朝原居住在中国北部和西部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这些少数民族逐渐...

中国古代史上三次人口迁移是哪三次?
1、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2、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

古代民族大迁徙实在什麽时期?
嚈哒人的迁徙嚈哒人是古代中亚细亚的游牧部族之一。中国史书说他们起源于长城以北的蒙古草原,称为“滑国”,后迁至阿尔泰山以南至天山东部地区。拜占廷史家称之为Hephthalitai等;波斯、阿拉伯史家则称之为Hetal,Haytal 等。嚈哒人自称为“匈奴”,因其肤色较白,故亦称“白匈奴”。其真正族属,众...

古代有很多大型迁移,“闯关东”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么?
在中国的古代,有很多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也包括闯关东,而闯关东这次迁移是历经时间最长,经历人数最多的一次大型人类迁移,因此闯关东是中国移民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迁移。 其实说起古代的大型人类迁移,最早能够追溯到西晋时期,也就是“永嘉丧乱”那个时期的迁移。在西晋时期,那些统治者对人民...

唐末到五代十国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战乱。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 潮是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动力的不足而对少数民族的招诱。...

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有哪些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人口陆续向内 地迁徙。魏晋时,内迁活动更加频繁,主要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旧史上称为“五胡”。晋武帝时,塞外匈奴、“杂胡”又源源入塞,达20 余万之多,分布于今晋、陕、甘三省境内。魏晋时期,鲜卑族秃发一支数万人迁到雍、凉二州间,乞伏一支迁到甘肃的陇西一...

中国古代的居民,由迁徙转变为定居生活,解决了什么问题和原因?_百度...
其次,定居生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和气候,学习和积累对当地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此外,定居还可以避免人们频繁迁徙带来的安全风险和精神压力,增强人们对家庭和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最后,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结构的不断演化,定居生活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基础之一...

从民族关系角度来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是什么...
这个时期的民族关系,其突出特点和发展趋势:就是通过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和少数民族纷纷进人中原,建立政权,中华各族的向心力与一体化意识得到加强。西北各族与汉族一起,缔造了我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却也颇有独特建树的历史时代。如果说在西汉时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族都是大量向西迁徙,那么,自汉末...

高邮市19697963870: 对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
呼科舒啶: 民族迁徙对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①促进民族融合. ②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③形成新的民族如回族. ④推动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高邮市19697963870: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据表格分析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总趋势是什么?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2)民族迁徙对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 -
呼科舒啶:[答案] 答案:解析: (1)总趋势:由北向南迁移.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1分) 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1分) (2)①促进民族融合 ②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③形成新的民族如回族 ...

高邮市19697963870: ...(1)据表格分析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总趋势是什么?(1分)其主要原因有哪些?(1分)(2)民族迁徙对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
呼科舒啶:[答案] (1)总趋势:由北向南迁移.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1分)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1分) (2)①促进民族融合.②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③形成新的民族如回族.④推动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

高邮市19697963870: 东晋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
呼科舒啶:[答案] 消除了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使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因此民放融合是历史的进步,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华民族逐渐形成的过程. ...

高邮市19697963870: 多民族大一统格局什么时候形成
呼科舒啶: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1、形成和初步发展:公元前221年,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即秦朝建立,汉朝初步发展.秦朝巩固统一军事上的措施...

高邮市19697963870: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有哪几个重要时期? -
呼科舒啶: 【第一次】 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于中国腹心地区,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第二次】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第三次】 宋、辽、金、元时期,进行于边疆地区,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大量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第四次】 明清二代奠定了现在中国疆域和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高邮市19697963870: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 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怎么理解呢 -
呼科舒啶:[答案]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现在全国有56个兄弟民族.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国民族史包括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族别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史,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专史和民族关系史等内容. 中国民族史概要 中国各民族的...

高邮市19697963870: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
呼科舒啶: 意义:(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

高邮市19697963870: 请简单介绍一下我国古代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哪些人作出重?
呼科舒啶: 几千年来,在中国古代文明滋生的这块东方沃土上,先后生息和居住过许多民族,一些民族消失了,另一些民族又勃然而兴起.伴随着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与发展...

高邮市19697963870: 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 )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游牧民族农业化 -
呼科舒啶: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项游牧民族农耕化和C项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ABC这三项都是民族融合的作用,但从整体上看,主要历史作用应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D.点评: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对这一特点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典型的促进民族融合的事件有民族的迁徙、民族的改革、经济文化的交往等.自然的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