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说杨修为什么被曹操杀了啊?!!急用 谢谢 说一下

作者&投稿:其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杨修为什么会被曹操杀死?~

求贤若渴是后人对曹操的评价,没有理由因此就认为曹操对一切有本事(或多或少)的人都不分具体情况的善待。边让、张邈、孔融不都是被杀了吗?
杨修被杀是因为他干预了曹操的选储问题。他是曹植的支持者本无可非议,但他结党帮助曹植争宠,利用职务之便为曹植押题(曹操时常出几道时政题考考曹丕曹植),这种阴谋加作弊的做法(甚至影响到了曹操对曹植的感情)招致了曹操的怨恨。曹操只要找个借口就可以杀他了。
当然同时吴质、司马懿等辅佐曹丕,就没有阴谋的嫌疑了吗?有。但是他们的阴谋没有太多暴露。况且崔琰作为曹丕的支持者,就是因为公开支持而遭到曹操的怨恨而被寻机杀掉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最终的王储不是曹植而是曹丕,杨修是在立储问题决定后才被杀的。如果曹植当选的话,曹操考虑到杨修可能是将来曹植的辅佐,也就不杀他了。
至于曹操是因为嫉妒杨修才杀他的说法,应该是演义的错误理解。如果曹操真的嫉妒杨修的话,怎会让他身居丞相府主簿的重要位置?早早罢免不就可以了?

因为曹操是个多疑的人
他生怕杨修用他的才智来反曹操
加上杨修在曹操面前口末遮拦
所以曹操乘机把杨修杀掉

个人认为杨修之死可与许攸并排。
许攸被曹操杀死的时候曹操也是虚怀若谷,求贤若渴,不是还颁布了求贤令吗?
但许攸最后不是还是死在了曹操哪里吗?
杨修之死只因为嫉妒而杀他是不太可能的。
证据有三
首先,罗贯中编写的《三国演义》是一部拥刘反曹的历史小说,真实性有问题。
第二,就算是因为嫉妒而杀他,那也只是他全部不着曹操待见的原因之一。就像您提出的郭嘉比他更严重设想一样,只因为得罪曹操,曹操是不会杀了他的,就像孔融一样,杀掉的后果只会不利于他的求贤令。
最后,如果杀掉他,那只能是在赤壁之战以前,也就是大约在打下荆州后那段志得意满的时候才会。
所以您提出的设想有一定真实性,但别的可能也并不是没有。
杨修多次干涉操家的内政,再一个他是豪门出身,看不起曹操,因此使曹操起了杀心,再一个曹操嫉妒杨修的才华.我觉得杨修就是自己的恃才放旷使他OVER的.
一,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

二,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及弥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见忌。

杨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时,应该说还是比较为曹操所信任的,《三国志》《曹植传》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观这两段,说明两个问题,一,杨修才华出众,所以才会为曹操任以“总知外内”的主薄一职,而且“事皆称意”,这样来说,曹操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对他比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不然,不会把这个职位交给他。二,由“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一句可见,当时连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结他,而其中的“并”“争”二字,又说明有很多人在巴结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见他当时地位之重要。反过来说,这个又可以证明杨修这个时候应该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关系比较密切,不然无由出现“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的情况。

在当时,曹操对曹丕和曹植两人由谁来做太子继承魏王一事是颇为犹豫的。

曹植字子建,才华横溢,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文学家。虽然曹丕文亦可观,但是就文学才华来说,偏长于书札,于诗赋上的造诣比之乃弟曹植还是颇有距离的,所以作为本身就文采极好的三国时期集军事家、政治家、诗人等诸多名号集于一身的曹操,也许开始在心里更倾向于曹植一点。因为曹操此人身上本来就颇具诗人狂放不羁的气质,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而曹植颇有乃父之风,《曹植传》说他“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又说他自小就善于作文,“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柰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城,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所以曹操对他“特见宠爱”。本传记载“(曹)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也就是说,好几次曹植就差点做了太子,这其中作为曹植智囊集团中坚的丁仪、丁廙、杨修等人起了不小的作用,只是丁仪、丁廙兄弟与曹丕本就有私怨,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曹操有感于丁仪父亲劝自己迎汉献帝的功德,便想把女儿嫁给丁仪,结果曹丕劝阻说丁仪的眼睛不好而事止,因此丁仪没有娶到魏公主,所以丁氏兄弟便怀恨在心开始大力支持曹植夺嫡(1)。杨修作为曹操身边的亲信,当然必定是曹植和曹丕的争夺对象了。曹植做为一个名闻天下的才子,或许更对杨修的胃口,而曹植这个时候“特见宠爱”又兼主动示好,杨修遂顺水推舟加入曹植一方参与了这次残酷的夺嫡之争(2)。

但是,曹植和曹丕虽然在文学才华上是曹植占优,在政治和军事才能上应该说曹丕要胜一筹。而且两人身边智囊集团的构成也不一样,曹丕的智囊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晋书》云这四人在曹丕身边号称为四友,这四人中,司马懿、陈群的政治才能以及谋略应该说公认是汉魏谋士和大臣中的上上之选,吴质心计深沉,文才也佳,朱铄事无记载,不过他的官位是中领军,相当于现在的政委一职,应该也不会是个好相与的角色。而曹植的智囊清一色的是文士,没有什么政治和军事经验,远不如司马懿、陈群、吴质之流的老谋深算,这样在斗争中自然就差了一截。《三国志》《曹植传》裴注中就有号称“有才策”的杨修和当时仅是朝歌长的吴质在斗智中败下阵去的记载,而且因此直接导致了曹操对曹植为人的怀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修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从之,修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吴质可谓知己知彼矣,杨修空负才名,可惜不及吴质的老谋深算,所思所行被其料中,因而反被暗算了一把,还连带了主子曹植受疑,真是有苦说不出。其余如解曹操在新建的园门中加“活”字为嫌阔,曹操写“一合酥”解为一人一口酥,解蔡邕题邯郸淳撰的曹娥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为“绝妙好辤(辞)”等等(3),都只能说明杨修的聪慧,然而只能说是小聪明,说过点甚至可以说只是猜文字谜的工夫好,并没有见他与丁氏兄弟在政治和军事上有什么建树可言。此后,曹丕因为曹植的文采极好,自己实在不是他对手,心里颇为着急,以至“怅然自失”,吴质又一次逆转了形势,致使曹操再次对曹植有了看法:“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菑侯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4),吴质可谓善解人意也,这个工夫比之杨修的解字谜工夫要实用多了。

曹丕于是就这样在四友的策划下,于夺嫡的争斗中逐渐占了上风。同时他又适时地展开了公关攻势,塑造自己的形象,“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曹操)宫人左右,并为之说”(5),同时拉拢曹操手下的谋士重臣贾诩等人,再加上曹植身上诗人的狂放风格经常发作,“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6),曹植开始逐渐失宠。这个时候又出了一件大事,就是曹植在魏国的都城邺城奔驰于弛道中。弛道,是曹操做为魏王的专用道路,曹植这样做,可以说已经以魏王自居了,所以曹操大怒,结果是“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7)。曹丕最后做太子其中起最重要作用便是曹操谋士贾诩的一句话,《三国志》《贾诩》传说:“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曹操虽然有诗人气质,但首先是个政治家,贾诩让他看到了那个时代在立嗣问题上废长立幼的利弊和前车之鉴,对于他来说,他死后维持政权的安定和长久才是第一位的,其他所有一切都可以让路,包括自己个人的好恶。而郭嘉、荀彧等人对他的长处评价中就有“善断”一说,所以他马上做出了决断,于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为魏太子。 杨修在曹植失宠后,曾经有意疏远曹植,但是因为曹植毕竟是曹操的儿子,所以不敢过于明显,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来往密度。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是比较缺乏政治上的应变能力的。

然而曹操在处理完了立嗣的问题后,马上从政治角度出发,考虑到了曹植和曹丕争嗣的后果不能小看,因为两人周围都有一群谋士,而曹操是深知谋士力量的,所以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军中将杨修估计是随便按了个什么罪名就斩首了。《三国志》是这样说的:“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这里,首先说了“终始之变”,再加上杨修“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所以杀了他。可见杨修除了因为参与了夺嫡的原因被杀以外,还有的原因就是“有才策”和“袁氏之甥”。

不过单是有才策,是不会被曹操杀头的。曹操手下,谋士能臣犹如过江之鲤不可胜数,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胆有谋的程昱等等,这些人军事和政治上的能力远过于杨修,却没有一个因为有才而遭曹操忌杀的。单是“袁氏之甥”也不会被杀,象庞德在马超手下就已经具勇名,他的亲哥哥又在刘备手下为官,曹操一样用他和曹仁一起对付关羽(9)可见就算有才又是袁术外甥,也不至于被杀。这第二个原因,其实是因为杨修和曹操等人的政治观点不同,所以才遭忌。

杨修的父亲杨彪,是个正统的儒学家,曹操则是个不拘小节的改革派。在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昌的时候,杨彪是尚书令,也就是相当于丞相的角色,就已经对曹操有所看法。“建安元年,从东都许。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又“(建安)四年,复拜太常,十年免。十一年,诸以恩泽为侯者皆夺封。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10),案《三国志》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曹操为魏公,二十一年夏五月才进为魏王,而此云“(建安)十一年……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则可见并不仅仅因为是杨彪因为“见汉祚将终”才这样的。其中原因是就是因为建安元年的时候,曹操觐见天子而“彪色不悦”。所以曹操紧接着就以兴平二年袁术僭号天子的事情株连杨彪,理由是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意图除去这个政敌。这个时候,另一个与曹操在政治上始终是对立,又与杨彪交好的大臣孔融听说了,连朝服也来不及穿就来曹操处说:“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易》称‘积善余庆’,徒欺人耳。”曹操辩解道:“此国家之意。”孔融当即说:“假使成王杀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又继续要挟曹操“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曹操这个时候在朝中的根基还没有稳,羽翼尚未丰满,还要借助孔融等名士来收买人心,于是不得已“遂理出彪”。但孔融此人,也是一个长于清谈的狂放之士,几次在曹操推行新令的时候和曹操过不去。又冷嘲热讽。当时因为战乱频起,天又灾荒,民不聊生,所以曹操下令禁酒以节粮,孔融就去书讽刺曹操说:“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锺,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御史大夫郗虑知道这个事情后,便“免融官”,那知道他“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还“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曹操破袁绍后,曹丕娶绍子袁熙的夫人甄氏为妻,他又调侃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因为孔融博学,还以为是书传所记,就问孔融出处,孔融就说:“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11),所以孔融终于被曹操找个借口杀了。和他最相得的弥衡,也因为看不起曹操,被放逐到刘表那里,结果也不讨刘表喜欢,被刘表部将黄祖一刀杀了。弥衡在评论许昌众人的时候,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也就是说只看得起这二人,其他人不足道。而孔融推崇刘备更过于曹操,他们对曹操以及曹魏的重臣如荀彧、陈群、司马懿等是很看不起的(12),因此可以说处处与曹魏政权作对,可惜又没有政治和军事上可以对抗的能力和实力,因此只好在口头上占些便宜,最终被曹操一个个地斩除了。所以杨修死的第二个原因,是他隶属于曹操对立面的政治阵营的一员,并非是仅仅因为有才与是袁术的外甥才死的。

说到此处,杨修的死因也基本上说完了,我们再来说说前面说过的有关杨修的两则故事。

一个是关于解蔡邕题邯郸淳撰的曹娥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事。

查此事出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原文有:“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几句,案《后汉书.曹娥传》:“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为立碑”,考曹娥碑碑文有“上虞县令度尚字博平弟子邯郸淳字子礼撰”的字样(13),上虞,县名,秦始皇二十五年置,古隶会稽郡。所以这个碑是在会稽,又据清光绪《上虞县志》载:“曹娥庙在十都曹娥江西岸,旧在江东,属上虞,后以风潮啮坏,移置今处,隶会稽”,所以这个碑是在现在的绍兴上虞,曹操一生没有过江南,可以很明确地推断这个事情是纯粹虚构的。或许罗贯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他的《三国演义》里将这个事情演化到是曹操过蓝田的蔡文姬家里,看见了碑文的拓本来掩盖这个明显的纰漏,也算是用心良苦。另外说句题外话,曹娥碑现在尚存,我曾经去看过,不过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县长度尚立的碑早已散失。后来在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也曾经到庙书曹娥碑,文字由新安吴茂先镌刻。此碑绢本手迹现存辽宁博物馆,上有梁代徐僧权、满骞、怀充等人题名,还有韩愈、宋高宗等人题款。而现存的曹娥碑系在宋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女婿蔡卞重书的。此碑高2.3米,宽1米,为行楷体,笔力遒劲,流畅爽利,在我国书法史上较高的地位,由于已历千年,所以可称是弥足珍贵。

第二个是关于杨修解曹操的“一合酥”为“一人一口酥”的问题。我因为受一位任职于中学的好友之托作此文,所以发现在现行的初中课文《杨修之死》中有“操自写‘一盒酥’三字于盒上,置于案头”一句。在这里,这个“盒”我认为应该是“合”字。因为按照《汉书·律历志》曰:“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则这里的“一合”,应该是个计量单位,而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的“一包”或者“一盒子”的意思;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注:“合”又读gě,容量单位;再查《说文解字》中只收有“合”字,并无“盒”字,而《说文解字》是由许慎(约公元54年一149年)编纂的,因此应该在三国的时候应该还没有这个“盒”字;而且,古人写字是竖写的,如果是“盒”字就应该念成“一人一口皿酥”,这样就解释不通了,只有是“合”才可以说得通;所以“盒”字的产生可能是由后人取“皿”字的储物之意与“合”字的其中一个字义结合衍生而来的。或许作为课文的编者只考虑了用字的规范性而没有考虑到古代根本就没有“盒”这个字,因此用了“盒”字。但是,做为一个历史故事,我觉得还是要尊重历史上文字的用法,而且以现在的用法,是不能合理地解释这个故事的,所以还是用“合”字,然后在后面加个注解解释一下比较好,不然,难免有误导之嫌

一 关于《三国演义》

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故事最早流传于晋代和南北朝时期,晋代陈寿曾修撰《三国志》史书,南朝宋人斐松之采集许多佚闻传说为其作法。至隋唐,三国故事已在民间讲唱;宋代则有了专门说“三国”故事的科目和专业艺人;金元时期,三国故事被大量编为戏剧在舞台上演出。罗贯中正是根据上述各类材料经过艺术再造,写成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小说,应避免把它看成历史教科书。

二 关于曹操

小说中的曹操多为“奸雄”形象。毛宗岗说:“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说明在小说中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艺术典型,他既是“治世能臣”,又是“乱世奸雄”,既有安邦定国的雄才大略,又有多疑、奸邪、伪诈、阴险、凶残的人性弱点。历史上的曹操(公元155-220)是东汉末年的大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开创“建安风骨”的杰出诗人;他字孟德,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市),汉献帝建安初年拜大将军及丞相,后又封为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他在历史上曾统一北方,兴屯田、抑兼并,结束了当时北方“千里无鸡鸣”的惨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今有中华书局1959年版《曹操集》。

三 关于杨修

裴注引《典略》云:“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又是时临菑侯植以才捷爱幸。……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

《三国演义》中杨修共出场三次,第一次是在第六十回,蜀人张秋欲献川中地图,而曹操傲慢无礼,张松讥讽操手下人时,杨修现身,这时作者有几句介绍:“此人博学能言,智识过人。松知修是个舌辩之士,有心难之。修亦自恃其才,小觑天下之士。”第二次出场是在七十一回,曹操兵进汉中途中在潼关访蔡琰,与杨修一起解“黄绢幼妇”之谜,“众皆叹羡杨修才识之敏”。第三次出场则是第七十二回的“鸡肋”事件,由此引出杨修生平中一系列犯曹操之忌的事情。

对于小说中杨修这个形象的评价亦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杨修的“有才与不义有时是混合在一起的,他的性格还是有诡诈和凶恶的特点”,杨修的被杀“并非属于卓越人物或一般轻佻者的被枉杀,他本人亦有诡诈和不义的一面”,因而他并非是个正面人物。有的观点认为“杨修不乏可爱、可贵、甚至可敬的地方”,他“未曾卖尽自己,这既是他难能的那么点‘骨气’,也正是他‘不识时务’的口实”,他是一个“不易养”的奴才,“也不是一个乖顺的典型的中国人,所以他也一直不讨中国人的喜欢,至今我们还在骂他,笑他”。“他的天性不够奴性,不够世故,也不够中庸”。还有的人对杨修评价很高,认为他具有“正直的道德”“正义的品质”“勇敢的气质”和“深刻的洞察力”,会“为被压迫者鸣不平”。

四 关于杨修之死的若干事件

“鸡肋”故事,原见于《武帝纪》裴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今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世说新语·捷悟》:“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世说新语·捷悟》:“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晋·裴启《语林》:“魏武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辄斫人不觉,左右宜慎之。’后乃佯冻眠,所幸小儿窍以被覆之,因便斫杀,自尔莫敢近之。”(按:此事本与杨修无关,小说移花接木与杨修联系起来。)

《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裴注引《世语》:“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修以白太祖,末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修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认之。修禀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

《任城陈萧王传》斐注引《世语》云:“太祖遣太子及植各出邺城一门,密敕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于至门,不得出而还。修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故修遂以交构赐死。”“修与贾逵、王凌并为主簿,而为植所友。每当就植,虑事有阙,忖度太祖意,预作答教十余条,敕门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问始泄。”

《世说新语·捷语》:“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见卿,乃觉三十里。’”

五 关于教学疑点

疑点之一:曹操发现夏侯敦等将士收拾行装“准备归计”以后,为什么怒杀了杨修,却对应负主要责任的夏侯敦毫无惩处?

疑点之二:曹操杀杨修之后,“首级号令于辕门外”,为什么后来却又“将修尸收回厚葬”?难道他对杀杨修之事后悔了吗?

疑点之三:曹操在斜谷界口“屯兵日久”,对是否进兵“犹豫不决”,可为什么怒斩了杨修之后,却果断地“下令来日进兵”?

疑点之四:曹操“手提纲斧,绕寨私行”的原因是“当夜……心乱,不能稳睡”吗?

疑点之五: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为什么曹操知道植“立斩”门吏行为是杨修“所教”,就因此“亦不喜植”呢?

疑点之六:曹操杀杨修时,为什么没有人替他说话,而曹操对夏侯敦“亦欲斩之”时,却得到“众官告免”,这是为什么?

曹操杀杨修

《世说新语》关于杨修记载有四则,皆收于捷悟篇,《世说》为南朝宋刘义庆所编,街谈巷说,稗官野史,杂而不纯,不可尽信(1)。

《世说》四则故事里的虚构成份、有待考证固不待说(2),而且也不能展露杨修的干练与才华,只见文字与言语之辩,反而给人一种卖弄似的小聪明、狡猾的市桧之气,真正能看出才干的反而是正史,《后汉书》的注说「(杨)修,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仓曹属」负责的是粮草调度,「主薄」管的是文书跟印鉴,「丞相」自然是指曹操,年纪轻轻的杨修便是负责这些工作,要知曹操一生戎马、征战三十余年,前线战事固不必说,而后勤支持的任务也同样重要,在这个能征惯战的大人物手下负责文书往来与后勤,工作量是很繁重的,可是能干如杨修,不怕苦不畏难,才华出众,硬是搞的有条不紊一清二楚有模有样,其才干练达可想而知。

人是很复杂的动物,一方面以理智自制、一方面又被感情控制,再加上外在的环境,政治、权力、人事的种种影响,产生很多不得已或是情势逼然的选择,这是没有是非黑白的,对的不一定要做,错的却又非做不可,曹操之所以决定下杀手、杨修之所以被杀,全都是「人」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内部派系问题,这又可分为两个,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袁杨二家的深厚关系深为曹操所忌,曹袁的对立、或是消灭袁绍集团后与冀北人士的微妙情结,在在影响了掌权者的心理,例如杨修的父亲杨彪就曾被诬下狱;另一便是杨修卷入太子继承战的漩涡里,立场分明,非黑即白,不妙的是他站的是曹植这边,当曹植不再被曹操所喜、当曹操深谋远虑地选择曹丕之时,曹植一系的人马,像杨修、丁氏兄弟,就注定了被铲除、消失于政坛的命运。

另外一点,也是最被大家熟知或是误解的一点,便是曹操的妒才,曹操「忌」是有的,「妒」则未必。派系的忌、权力的忌、斗争的忌,杨修锋芒太露是有的,但那是许多因素相加之后的必然,赵翼说曹操虽能用度外之人,但基本仍是以权术用人,也就是说平时嘻嘻哈哈无所谓,你有你的谏诤自由,可是在紧要关头(如称魏王、如立曹丕),如果出现阻碍,而这个阻碍足以影响前进路线;又或者如权势底定,有更佳人选可以替代的时候,再继续臭屁也好、看不起我也罢,既然如此地不识相,那就不要怪我找机会搞掉你,看还能不能再说些有的没的,前者如荀彧,后者如孔融、娄圭都是如此(3)。曹操当然是赏识杨修,不然不会叫他负责重要工作,杨修当然是人才,还是个通达事务的干练之才,不然不会年纪轻轻便被重用,可是江湖风险,世事难料,在该选的时候选错了,而错就错在不但选错,还因为才干出众无人能比,将来必是太子大敌,这种政治的错误、错误的优秀,错上加错,也结束了杨修的生命。

杨修死前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证明杨修也有自知,可是在一步接着一步愈陷愈深的权力斗争上本就无所谓是非,一入权门深似海,此时只有结果论的选对跟选错。另外值得注意是他爸爸杨彪的态度,后汉书记曹操问杨彪:「公何瘦之甚?」杨彪说:「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金日磾是汉武帝时人,此指他杀子一事),前一句是敷衍,不好直斥曹操好杀残忍,为老板也为自己留颜面与余地,后句可见真意,「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意在言外意在笔先,此中有深意,只可意会,不可明说,明说可能就撕破脸,撕破脸的下场,也就不妙了。

进退雍容史上难,上台是机会,下台是智慧,人生有很多赌注,可是大部份时候都在游移,模棱两可有时可以偷生,可是立场不够坚定,又因此被事后追杀,但太过坚定,却也足引杀身之祸,在选择与被选的时候,是遇见贵人还是误交匪类?是相约到永久还是一辈子的错?而关键的选择除了机会与智慧,还有际遇,际遇真是很难说,人在江湖,不是急流涌退或是知难而退可以退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但也可能因此被人推下海。

(1)唐刘知几。《史通.书事》「…自魏晋以降,著述多门,《语林》《笑林》《世说》《俗说》,皆喜载调谑小说,嗤鄙异闻,虽为有识者所讥,颇为无知所悦。」

(2)《世说新语.捷悟篇》最为大众所知的便是「绝妙好辞」一文,但曹娥碑在孙吴境内,曹操又不是哆啦A梦、也没有任意门,怎么会到哪里?

(3)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

作者: 仰溯凉风 2006-6-16 15:00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曹操杀杨修
杨修就刑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仰溯凉风 2006-6-16 19:47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曹操杀杨修
才子杨修的悲剧

建安二十四年,素有才名的行军主簿杨修被曹操斩杀于军中。杨修之所以获罪是因为一个叫做“鸡肋”的军中夜间口令。杨修认为曹操以“鸡肋”为令,“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联想到曹操当前的处境“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因而断定:曹操不久即将退兵。于是,他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免得临行慌乱。不料“聪明反被聪明误”,却授予曹操以口实,使久欲杀修的曹操终于找到借口,以“扰乱军心”为由将时年仅三十四岁的杨修杀死。
一代才子,就此陨落,实在叫人扼腕叹息,杨修之死实在是一场人生悲剧。
杨修恃才放旷,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是造成这场悲剧的直接原因。杨修是很有才气的,后人曾称赞他是“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群英冠”。杨修的才气,使他不但应对份内工作游刃有余,而且他还能很快领悟到曹操的心思,往往一语而中的。但是,杨修又是糊涂的,他明明知道曹操有很大的疑心病,自己却屡犯曹操之忌而不自省。比如有一次,曹操白天睡觉,被子掉在了地上,一位侍者上前捡起落被为曹操盖上时,被曹操所杀。而曹操故作不知,仍然睡去。等他醒来的时侯,还故意问:“谁杀了我的侍者?”弄明白原因后,曹操又故作悲痛,将侍者厚葬。别人见到曹操如此这般,都以为曹操是真的在梦中杀人。惟有杨修看破了曹操的戏剧手法,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聪明是够聪明了,可是言行如此不慎,这种话落在曹操耳中,怎不引起他的忌恨呢?别人是在梦中,你杨修也不是很清醒呀!应该说,曹操乃一代奸雄,其心胸气量比一般人如袁绍之流不知大了多少!曹操连骂了他祖宗八代的陈琳都可以饶恕,为什么就偏偏容不下一个杨修呢?陈琳替袁绍连写三篇辱骂曹操的檄文,罪过应该比杨修大多了呀。其实,这主要是两人所处不同的环境、地位所决定的。第一,陈琳虽然写了三篇辱骂曹操的檄文,但那是他在袁绍手下时所写,食人之禄,为人做事,那也是没办法的。第二,也是最主要的,不杀陈琳可以彰显自己的胸怀气量,起到示范效应——曹操连如此辱骂过他的陈琳都没有杀,如此胸怀气量实乃一代人杰,会吸引源源不断的人才为其效命。第三,这也是招揽陈琳的手段,陈琳确实有些才干,他感激曹操的不杀之恩,死心效命为其出了不少好主意。
曹操对杨修存在的情感障碍,是造成杨修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曹操其实一直对杨修存在着既喜爱、又忌恨的矛盾心理。喜爱的是杨修才思敏捷,交办的事情往往能够高质量地完成,而且又能够很快地明白自己的意图,可为人生一知己;忌恨的是,他恃才放旷,就连自己也不怎么放在眼里,更为可怕的是自己想什么,往往能够被杨修看透。这样一个人,可以说是对自己知根知底,却又不怎么服从自己这个权威。特别是曹操一直以自己的文才而自豪,一首《龟虽寿》可谓流传千古。但是,自己的文才在大才子杨修面前就不怎么灵光了。这样,在文学上曹操和杨修是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的,正因为在文才上不如杨修,所以就更看不惯杨修恃才放旷的风格,使得曹操在本能上排斥杨修,非常讨厌他。正因为曹操对杨修存在情感上的障碍,所以他一直不愿意重用他,杨修之才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其实,现实生活中像曹操这样的领导大有人在,某某明明是个人才,但是领导对他(她)存在情感障碍,不是他(她)的能力不行,而是用这个人领导不舒服,而最终导致人才的闲置和浪费。曹操其实没有看到,杨修虽然恃才放旷,但他最终还是希望自己的才能为曹操所用的。曹操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说,文才比自己高的人能为自己所用,不也能说明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吗?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主要去关注如何识别不同人才的价值,并把他们用在合适的位置上,而不是忙着和自己的下属去比专业特长。
或者说,杨修的悲剧其实是自我定位错误的悲剧。杨修身处形势变化不定、英雄辈出的三国乱世,他肯定像每个希望有所作为的年轻人一样,愿意以自己的热情和才干来建功立业,以此博得荣华富贵和历史上的一席之地。所以他终于还是禁不住内心的冲动而冒家门之韪为曹操所用。但是,正如史家所言,杨修之才,乃是文士之才,而非谋士之才。而三国乱世,更需要也更容易显现出来的却是谋士之才。文士之才的本质决定了杨修不可能在政治谋略上有多大的作为。比起在政治上的不得意,杨修出众的文才使他出尽了风头,完全盖过了曹操的光芒,就更加引起了曹操的忌恨,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古人说要“一日三省吾身”,其实就是在告诫后人,认清自我是非常困难的,要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即使才华出众如杨修者也会犯认不清自己的错误;即使雄才大略如曹操者也会为自己的情感障碍所困,白白错失人才而不自知。所以,对于杨修们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找到自己人生的正确定位,定位正确了,才可以谈有所成就的事情;对于曹操们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在一边反省自己,同自己的劣根性做坚持不懈斗争的同时,还要努力地帮助杨修们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定位。这是领导者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修是个人才,属古代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类人物,其地位和职业与蒋介石身边的陈布雷相似。其人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旷,得到曹操赏识器重,委以“总知外内”的主薄,成为丞相曹操身边的一位高级幕僚谋士,理应算得上一位重臣。在发生了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备之,直到后来杨修又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极度不满和嫉恨。《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曹操如何处置杨修的:“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曹操在汉中战事中,随便找了个借口罪名,诛杀杨修后,又厚葬之,赏与许多物品,以示慰籍其亲属。曹操这位白脸奸雄,对杀人后又为其送葬的手段,向来运用的十分老道娴熟,让外人看不出半丝假公济私、公报私仇的痕迹,给局外人留下杀得在理,曹操又不得忍痛不杀之的印象。曹操此番秀做得实在高明,虽然颇似猫哭老鼠,但此招比孔明挥泪斩马谡还要阴上十倍。杨修之死的详细细节,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写的最为详实生动,虽然是演义化了的小说,同样让人看不出曹操谋杀杨修的蛛丝马迹,而是秉公处置“鸡肋事件”,严肃军纪,按律斩了杨修,做得即天衣无缝,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隐患,解除了百年之后的后顾之忧。在曹操眼中,为了日后曹家社稷江山与千秋大业的稳固,杀一个杨修何足挂齿?其实,在曹操与杨修两人的关系上,最为直观集中地体现展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与知识分子间的关系本质,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具有极重的疑惧心态,为维持其统治体系的运转,而又不得不加以利用的矛盾状态。有人曾形象地把这层关系,比喻为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在骨子里,封建统治者是鄙视家族外的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他们把自己当成皮,将知识分子当成毛,只要保证皮的完好存在,拔掉几根毛即使脱掉一层毛,都无所谓,还会自然地不断萌生出新毛来的。於是在中国大地上,便上演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二桃杀三士、朱元璋计杀群臣……等一幕幕充满血腥的历史悲剧。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这些依附在皇权这层牛皮上的毛,自然是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由此便演绎出层出不穷的个人奋斗的人生悲剧来,历史长河惊涛海量无情地吞嗜了屈原、杜甫、陆游、韩愈、李斯……等无数文人精英们的雄心壮志,壮哉,悲哉!
  
  杨修,做为封建时代的一名谋士幕僚,堪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典型人物。若对其客观地评价,该君才华学识是出众超群的,在揣磨、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相当准确迅速敏捷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杨修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才为此掉了脑袋,反丢了自己的卿卿性命。曹操杀杨修,当数古代知识分子遭受迫害打击,最为典型的恶性冤案,杨修到了阴间仍会耿耿于怀,其冤魂不会轻易散去。

杨修恃才傲物,多次得罪曹操。曹操是个有敢用人,却无容人质量的人。
杨修最后被杀,曹操用的是一个“扰乱军心”理由。当时曹操处于“进不能胜,退恐人笑。”的矛盾之中,吃饭的时候看到一块鸡肋,很是感慨。其余人都不懂,唯有杨修明白其意:“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断定迟早要退军。可是他将话先于主帅说了出来,引得军中开始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曹操一怒之下便将他斩了,年仅三十四岁。
这人虽然有才,但比较狂放,不适合做下属。要我是他的领导,有这么个不把我放在眼里,时时猜得到我的心思,还到处去和人说的下属,谁放心啊...而且,如果当时曹操惜才,放了杨修,万一他哪天跑刘备或者孙权那里了,自己不是什么计策都要被猜到了么。


曹操杀杨修的真实原因
杨修被杀是因为口令“鸡肋”二个字引起的。话说在军营之中,曹操随口定了一道口令“鸡肋”,杨修就认定曹操是想退兵,他便在营中叫手下人赶紧收拾行装。你杨修收拾就悄悄地收拾你的吧,不行,他得表现一下自己先知先觉的能耐,他到处散布:“诸位,你们听我的吧,赶紧着收拾行李,我已经把曹丞相那点儿心思猜透了,曹老板...

为什么杨修会给曹操杀呢?
按照《三国演义》小说的说法,杨修死是因为“恃才放旷”,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征汉中的时候为曹操借口“鸡肋”一事被杀。其实不然,历史上的杨修并没有死于汉中,而且杨修的死更多的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并不是仅仅因为他所拥有的才华。 首先,我们来说说杨修死于何处以及曹操有没有在汉中因为“鸡肋”一事而杀他的...

三国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观而不能悟的教训
在自己的顶头上司面前,过于卖弄聪明抖机灵,这的确是不明智的。 导致杨修最终被杀的事件,就是曹操的「 ”鸡肋”口令。建安十九年春,曹操轻率大军进驻陕西阳平,与刘备争夺汉中,刘备防守严密,当时又逢连绵春雨,曹操大军在军事上毫无进展,是退兵还是继续对峙,曹操处于两难的境地。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

三国演义-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杨修被杀的原因,并说说杨修是个怎样...
杨修被杀后,有一天,曹操碰到杨彪,问道:“杨公为何瘦得成这个样子?”杨彪回答说:“ 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意思是说,我惭愧没有金日磾那样的远见,(金日磾的儿子,为汉武帝所喜欢,称为弄儿;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一天,金日磾遇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他怕将来连累自己,便...

同样才思敏捷,杨修为何在曹操死之前被杀,而司马懿却逃过一劫?_百度知 ...
可为什么曹操又要在临死前带走杨修呢?那是因为杨修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曹操临死前,他选错了阵营,站错了队。他几乎利用权谋让曹植当上太子,可是最终却没有斗得过曹丕阵营当中的司马懿等人,所以他自然逃不过一死。再来说说司马懿,司马懿具有狼子野心,曹操早就看出来他图谋不轨,可是就是不...

扬修之死
大家都知道,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有明显的尊刘贬曹之倾向,作者本意就是要贬曹操,这也难怪,在这段文字中也竭尽夸张之能事,贬斥曹操。之所以大家也认为曹操是“忌杨修之才”就是从这里来的。要真正的找出杨修被杀的原因,关键还得注意理解罗贯中说的这句话:“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三国志》中杨修是怎么死的?
杨修被曹操给杀害。杨修作为杨家的嫡子,也是杨家日后的接班人,他自然接受了良好的家学教育,有着出色的才华,后来在别人的推荐之下成为了曹操手下的一个主簿,也就是一个负责后勤的文官,当时曹操经常征战,但是他各种调动都做得很好,让曹操非常满意。而且他还是一个文学素养很高的人,曹操可以说是三国...

杨修到底是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小说中写杨修死是因为“恃才放旷”,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征汉中的时候为曹操借口“鸡肋”一事被杀。其实历史上的杨修并没有死于汉中,而且杨修的死更多的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并不是仅仅因为他所拥有的才华。 首先,我们来说说杨修死于何处以及曹操有没有在汉中因为“鸡肋”一事而杀他的问题。所谓“...

杨修究竟是说了什么话而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呢,谢谢。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后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44岁。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

在历史上三国时的杨修是怎么死的?
六是杨修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后以“鸡肋”事件“惑乱军心”为借口杀死了杨修,也成了杨修之所以被曹操的一个客观的原因。大家都知道,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有明显的尊刘贬曹之倾向,作者本意就是要贬曹操,这也难怪,在这段文字中也竭尽夸张之能事,贬斥曹操。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8548318497: 三国的杨修被曹操所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窦义脑得: 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所谓建安七子,便是那时候的有名的文人.曹操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人,所以他把许多文人(其中也有方士)都收集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效劳.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都是依附于曹操的. 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人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是很不放心.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8548318497: 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窦义脑得: 基本可以判定,杨修之死与“鸡肋”一事无关,对杨修的口无遮拦曹操基本付之一笑,杨修的绝世才华也未引起曹操的嫉妒,但是,杨修最终还是死于曹操之手,这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曹操为什么非得要置杨修于死地呢?这位天纵逸才究竟犯...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8548318497: 杨修为何被曹操所杀 -
窦义脑得: 主要有两点,第一,杨修恃才放旷,不注意细节,屡次揭穿曹操的想法;第二,杨修参与争储,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以上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就是通过曹操拟定的口令知道要退军,而且宣扬出去,这样就造成军心不稳,触了曹操的大忌,杀之.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8548318497: 杨修被曹操杀的原因 -
窦义脑得: 杨修死的罪名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他的死因比较复杂,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政治上的两大因素. 一,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 二,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8548318497: 为什么三国里面的杨修虽然如此聪明,但最后还是被曹操杀害了? -
窦义脑得: 杨修死就死在聪明上,其原因有二:一、杨修竟然能轻松点破曹操的心思,这让曹操生出了严重的嫉妒之心.二、杨修既然如此聪明,那曹操就认为自己百年之后,自己的儿子可能驾驭不了杨修甚至有可能家族权利因此而受到威胁,所以曹操为了给自己的继承人产出一个安全隐患也要杀杨修!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8548318497: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
窦义脑得: 曹操杀杨修原因 1、杨修恃才傲物,很爱在曹操面前卖弄,原想得到曹操的赏识而加以重用,结果适得其反,曹操对杨修的这种行为很不满意. 2、杨修参与到了曹操立储大事上来,这无疑触动了曹操的底线,而杨修却仍然不知收敛,最终在汉...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8548318497: 杨修因何事被曹操所杀? -
窦义脑得: 很多事情,杨修死的罪名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他的死因比较复杂,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政治上的两大因素. 一,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 二,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8548318497: 杨修为什么会被曹操杀死? -
窦义脑得: 求贤若渴是后人对曹操的评价,没有理由因此就认为曹操对一切有本事(或多或少)的人都不分具体情况的善待.边让、张邈、孔融不都是被杀了吗? 杨修被杀是因为他干预了曹操的选储问题.他是曹植的支持者本无可非议,但他结党帮助曹植...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8548318497: 曹操为何要杀死杨修? -
窦义脑得: 鸡肋的故事真实的历史上也确实有,但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当然不是这个.根本原因是他太自作聪明,为了能让跟他惺惺相惜的曹植当上曹操的接班人,不惜用一大堆令曹操不屑一顾又愤恨不已的雕虫小技来帮曹植的忙(其实也就是让这小子在曹操心里留下个聪慧有谋略的好印象).结果曹操越来越反感,加上曹丕接班的可能性渐渐增大,杨修就成为曹操必欲先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了,只有最后当冤死鬼的份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