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宰相事权?

作者&投稿:哈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何官职,两者有何异同之处?~

宰相和丞相不是同一个官职,这不仅取决于所处的王朝。还有在什么封建统治下,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出现的时间是不是一样?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何官职,两者有何异同之处?

在封建制度下,其实皇帝不是什么命令都要遵从,最高的行政大权其实不在皇帝的手中,而是在宰相的手里。那么宰相的官职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呢?宰相的官职的主要职责是辅佐君王、掌管国事,具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威。

那么宰相和丞相的区别是什么呢?宰指的是祭祀中掌管宰杀牲畜的人。承和丞同义有帮助、辅助的意思在用于官职时,表示从事辅助工作的人。相就是指的是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礼仪制度的文化差异之下,这个官职的人们应该指导天子和诸侯执行具体的礼仪。宰相和丞相在职位上都是具有议政权和监督权。而且都是可以随时觐见皇帝,和皇帝一起探讨事情。那么宰相和丞相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宰相和丞相出现的时间不一样。夏商时期就是有形成了宰相的称呼。周朝的时候出现了丞相,主要的是相当于国家的总理、副总理。宰相是参与国家重大事项的决策,所以说宰相有可能权力大于皇帝,所以为了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瓦解宰相的事权,成为君权制约相权的重要手段。宰相肯定包括丞相,丞相不能代表宰相。

宋代的中枢机构,真正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所谓“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宋代的宰相称中书门下平章事,副职称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也称为“执政”,这是赵匡胤为牵制宰相而设置的。据李焘《长编》卷5所记,宋太祖登位后,仍留用后周宰臣范质、王溥等为相,及范质等求退之后,虽以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但未行宰相署敕之事。当时有大臣认为宰相虚位,应以尚书省长官行宰相署敕之权,但有的大臣不同意,说平章事即宰相之任。那时加封为平章事者,还有多人,但都是在朝外的“使相”之类(宋制,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都称为使相,但不预闻政事)。因此赵普独擅宰相之权。宋太祖要给赵普设置一个副职,但想不出合适的名称,便问翰林学士陶榖:相“下宰一等有何官?”陶榖回答说,唐代曾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之称。于是便以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这是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时的事。当时设置的参知政事地位还很低,据《长编》卷5载:“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止令就宣徽使厅上事,殿廷别设■(zhu1n,音砖)位于宰相后,敕尾署衔降宰相数字,月伴杂给皆半之。”政事堂是宰相议事办公的地方,参知政事连宰相的办公厅都不能进,可见没有多大权力。后来,宋太祖看到赵普为政专断,为了加强对宰相的牵制,便提高参知政事的地位和职权。开宝六年(公元973年)诏薛居正、吕余庆与赵普“更知印拥班奏事”,以分其权。到了太宗时,又进一步提高参知政事的地位。据《长编》卷37载: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正月戊子,太宗诏曰:

自今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其■位先异位,宜合而为一。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

都堂就是政事堂。参知政事原来与宰相在地位和职权上的差别,至此完全消除。这就形成了对宰相的有力牵制。所以宋代常以“宰执”并称。参知政事一名虽沿自唐代,而唐代的参知政事并非常制,凡以他官而居宰相职的,即称为参知政事。也有称为参预朝政,参议朝政。而宋代所设的参知政事,则成为宰相副职之定制。参知政事地位的提高,是宋代统治者削弱宰相之权,并使之与宰相互相牵制从而加强皇权的重要措施。

概而言之,宋代宰相制度大体有五次变动。

第一次是北宋初,宋神宗元丰以前。如上所述,就是这时期的变化情况。名义上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益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另一方面的变化是,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职权的转移,是三省制消亡的先声。

第二次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开始的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元丰改制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三省制度,置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不过,这三个官位只是虚设,从不授人。又仿照唐制,用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代行尚书省的职权;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职权,他们是正宰相。这时,参知政事的名称被取销,而增设了四名副宰相,即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第三次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蔡京任宰相,自称“太师”,总领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之事,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由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钦宗靖康年间,又废除太宰和少宰,改为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

第四次是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式以左仆射和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又将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改为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还取消尚书左、右丞的官称,大体上恢复了宋初的制度。

第五次是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又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照旧。除去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的虚称。门下并入中书,称中书门下。左右宰相主中书事,兼尚书省之长,六部直属于宰相,尚书省之制已废于无形,实际上这也是三省合一。从此,左右宰相成为全国最高的行政长官,尚书省只掌握六部,奉命执行政务。当时大臣虞允文、梁克家为首任左、右宰相并兼枢密使。

除宰相之外,尚有“平章军国重事”一职。《宋史·职官志一》说,哲宗元佑中,置平章军国重事,以文彦博、吕公著相继任之。其位在宰相之上,专以处高德老臣,以示宠幸,五日或两日一朝,非朝日不至都堂(政事堂)。但这一官职只是一种最高荣誉职位,并没有多少“军国重事”可管。南宋时,情况有些变化,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韩侂胄任平章军国重事,“所预者广”,“所任者专”,独擅朝政。理宗时,权奸贾似道也升任“太师,平章军国重事”,窃位日久,恩宠日隆,位在丞相之上。于是,“平章军国重事”便独揽军、政大权,出现了军政合一的定制,而宰相则屈居于副职的地位。

宋初的宰相称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沿袭唐代的,中书门下的长官编制不固定,大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同时不超过五人。或三相一参,或三相而无一参。太宗以后,以三相二参或二相二参居多。

唐代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在政事堂办公。政事堂先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最后干脆就改称为“中书门下”。宋初虽门下、中书、尚书三省的名称照旧,但这些与唐代之制已大不相同。首先是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其次是三省的职权已转移。唐代三省分掌定策、封驳和执行之权。但宋代三省的权力被削弱。这个削弱,与“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有关。《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就记载了元丰改革官制以前,三省权力旁落,官署冷清的情形:“中书省、门下省者,存其名,列皇城外两庑、官舍各数楹。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账,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报版、流外、考校诸司附奏挟名而已。”至于尚书省,实际上自唐末五代就已经逐渐荒废了,至宋代就更是名存实亡。因此,北宋前期经常有大臣建议恢复尚书省的地位。例如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九月,右谏议大夫王化基上疏言五事,其一便是“复尚书省”。他建议“废三司,止于尚书省设六尚书分掌其事。”唐代的尚书省分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握行政、财政、司法、仪礼的大权。至宋代,官吏的选用,另设审官院,“除授者皆出中书,不复由吏部”。户部则归于三司。这样,行政权归于政事堂,财政权移归三司。三司的设立,是宋太祖收回财政权的重要措施之一。王化基废“三司以实尚书省”的建议,自然不被采纳。但是为了搪塞众议,宋太宗对尚书省长官的地位也给予某些提高。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升尚书令于三师之上。然而,这并没有提高尚书令的职权,何况尚书令又很少授人。因此,到至道、大中、祥符年间(公元995年—1061 年),不断有大臣提出恢复尚书省制的问题,但均未有结果,这个问题至神宗元丰改制以前,一直争论不休。实际上,尚书省职权之分割,是宋代分散中枢机构的权力而强化皇权的反映。正是这种变化,在其后促成了三省制的消亡而演进为一省制。

事权,简单说是指一级政府在公共事务和服务中应承担的任务和职责


从秦朝到元朝宰相地位与权力的变化.
“同三品”名号,使其可以继续预闻宰相事务.宋朝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目的是分散相权.北宋沿袭唐代后期制度,设置中书门下省.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

唐代宰相的官名是什么?
唐代初年,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共议国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辅佐皇帝总领天下大政的官员。《新唐书·百官志》说:“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后来,因为唐太宗即位前虽曾任过尚书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职,便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门下侍中、...

各朝各代的宰相制度的本质
终确立。元朝实行中书省一省制。明初废丞相 ,不久设内阁辅政。明清内阁有名无实。宰相制度演变具有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不断压抑相权以加强皇权、职位的设置由实 位转向虚位、分权后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的特点。宰相制度演变的原因在于 :君权与 相权的矛盾 ;各种政治力量的变化 ;客观环境的变化。

历史的以前的宰相的上级是什么职位?
需要说明的是:宰相不等同于丞相,它不是一个职位。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

《梦华录》中,使相与宰相有何区别?
北宋前期宰相无常员,以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以上至三师官充任,通常设2员,分日掌印,有时设1员或3员。如宋初就有三相,即范质、王溥和魏仁浦。三相罢后,则赵普独任宰相,时间长达近十年之久。后来为了分割宰相的事权,增设了“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起于政事堂共同...

古代丞相权利变化曲线
5. 设立新机构,使之与宰相并重,削夺宰相事权,使二者相互牵制,达到事权牵制的目的。6. 取消宰相,由皇帝独揽大权。除正规的方式外,皇帝怕宰相权势危及自己,常用外戚、宦官牵制宰相,相权被削弱,宦官却成为宰相。皇帝又要对付外戚、宦官,结果政局动荡不稳定。皇权取代相权有着必然趋势,一方面是皇权和相权存在相互制约...

谁能帮我找一下宰相制度演变的原因?急用 谢谢大家了
那么,考察两汉末期宰相制度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我们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大的特点就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然而,单凭皇帝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绝难尽决天下大小之事的,必须有—套辅政机构以体现其意图,执行其统治,这就是宰相制度。然而,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又促使...

宋代中书门下是如何分割宰相的行政权的?
1、在中书门下设“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副手,开始参知地位低下,逐渐参知与宰相同签署政令,并分日知印 、押班,号称“执政”。元丰改制后,参知品级定为正二品与枢密使同级,而宰相“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从一品,这样无论职能和地位都与宰相相差不大,可以掣肘宰相。同时宰相也经常不是一个人,...

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相权 的变化过程
②隋唐到宋,宰相制度发生了变化。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政务,三省同为宰相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间,宰相由多人担任,不仅三省正副长官为相,只要被皇帝授于“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者都是宰相。有时宰相达10多人。三省制的建立...

哪个时期的宰相权力最大如题 谢谢了
纵观我国历史,丞相(宰相)这种制度到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这个时期的宰相权利最大!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萧何、曹参等一批名相出现,在西汉的政治...

始兴县15775003624: 什么是宰相事权? -
员峰强力: 事权,简单说是指一级政府在公共事务和服务中应承担的任务和职责

始兴县15775003624: 宰相是个什么职位 -
员峰强力: 宰相就是古代的一种官职,一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个地位,古代宰相权利很大,能处理很多事情,对事情也有处决权,当然最大的还是皇帝.

始兴县15775003624: 请问在明清朝前宰相的权力有哪些? -
员峰强力: 宰相这个东西,在秦朝时最先出现,他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百官之首.在魏晋时期,设立三省,分别负责政务决策、审批、执行,这三省的最高官员都叫丞相.到了明朝,丞相胡惟庸被朱元...

始兴县15775003624: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到底是什么官职,两者有什么异同之处? -
员峰强力: 丞相只是一个官名,而宰相就不一样了,它是一种制度的存在.所谓的宰相,就是帮助皇上打理政务的,但是这个打理政务的人不一定非要是丞相,还可以是别的人. 宰相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

始兴县15775003624: 宰相的含义是什么? -
员峰强力: 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 关于宰相职责,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

始兴县15775003624: 说明北宋宰相职权的具体划分 -
员峰强力: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

始兴县15775003624: 宰相是什么官职 -
员峰强力: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如北宋侍中兼枢密副使宰相黄中庸,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从而在制度上宰相制度便结束了.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始兴县15775003624: 宰相是什么意思额? -
员峰强力: 相,顾名思义,辅佐、主事之臣;宰,主管也.从古至今,相这个位子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由於他上受命於天子,下可以治理家邦,在朝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不乏奸相误国、窃国的先例,但也时常有“主昏於上而政清於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