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心一境》

作者&投稿:金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心一境》中写到一个典故,典故说的是曾经有一位禅师问门人:“寒热来时往何处去?”

       门人说:“往无寒暑处去!”

       然而这世界并没有无寒暑的地方可以逃避生命中的烦恼,人只有不避寒热,水里来,火里去,寒热则自然就莫可奈何了,这便是一心一境。

       就像心静自然凉,可是在真正身处骄阳暴躁无风也无荫的正午时刻,即使说上无数遍“心静自然凉”,依旧也总无法静心,凉不下来,正如林清玄在文章中说的,人往往一心好几境,一境起好几种心。

       我自己不也一心好几境,一境起好几种心,难以做到“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吗?更可悲的是我甚至都没想过一心一境!没想过在一心一境里好好地活着!

       比如我们购物网站上看到一条漂亮的裙子,心动之下非常想买,可是又纠结卖价太贵了,纠结颜色是否合适自己,是否还要搭配一双精巧的高跟鞋,要配上什么颜色什么款式的包包,此时心潮如水翻滚不止、激动不已。

       然而很少有人会冷静地想自己是否真的有“需要”。

       我们常常被欲望欺骗,并在欲望的怂恿下麻痹了心眼,本来不必需的东西变得“必需”,本来清静的心变得不再清静,本来无忧的生活变得忧烦起来。

       我们追逐钱利名声与地位,自认为这是必需;我们为了房子与车子疯狂努力,自认为这是必需;我们拼命工作隐忍咽下诸多压力,自认为这也是必需;我们追求心仪的人,为获其芳心在所不在惜,自认为这也是必需......我们自认为这些“必需”就是幸福,物质的获得确实能给人一时的快乐,可是幸福在于心,在好几境的折磨下,心真的幸福了吗?

       没有活在一心一境里,则生活就像一团矛盾的乱麻,充满烦忧与疑惑,之所以会活得那么稀里糊涂,归根结底是心在“作怪”,是心中的欲念太多了。

       要想做到一心一境,那么清心寡欲就非常重要,保持心地清净,减少欲念,念不起,心不烦,放下心头纠缠不停的执着,心灵才能一片晴朗空明。

       记得大学时期的一个夏日早晨,我独自一人在芳草园里看书,突然乌云密布,很快便下起了倾盆大雨,园边的道路上狂奔而过几个狼狈逃窜的身影,而我来不及躲,也来不及逃,索性撑起伞呆立于滂沱大雨之中。瞬间整个校园雨雾朦胧一片,近处的教学楼都看不清了,急雨打在我伞叶上,也打在我的身上,我连同撑起的伞,还有脚边低矮碧绿的草坪和挺拔的杏树,皆已被大雨完全吞没,融成一处雨景,那时耳边的雨声越来越大,眼前的园子越来越模糊......

       不立于其中,不知晓其境,我突然发觉那场雨景真美啊!我开心地想大声呼喊:“为什么雨来了要逃呢?又为什么想逃呢?难道这雨不很美吗?”如若我逃离,像他人一样躲在屋宇之下,我如何能真正的看到一场雨能有那么美。

       当时在旁人看来我那一处雨景是否也很美,这不得而知,可是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已成了雨的一部分,如雨中之荷叶,这就是那一场雨境,这就是我的心,我愿似芙蓉,没于茫茫烟雨中......

       如今恍然想起,有如隔世。我只盼能常想起那一场雨境,那一颗心,在一心一境里简单追求,好好活着!


一心一念一菩提的意思是
心中的每一个念头和思想都可能成为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的那一瞬间。五种菩提心念:1、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2、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3、明心菩提,谓登地...

一心一意大慈悲无染无著,千手千眼观自在有因有缘。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 ...
您好。供您参考。一心一意:是一种至心的境界,没有别的杂念。大慈悲:慈,是指给予众生安乐;悲,是指解救众生的苦难。无染无着:内心没有染污,没有执着,指非常清净的清净心。所谓执着,指贪求、放不下。比如放不下自我、放不下财色名利等等。有执着,内心就有自私自利等等染污。千手千眼:是指...

念很多不同的咒,和念佛号的时候,可以混着念吗?还是规定这个咒念多少遍...
其实修行的方法只有两个:止和观,其它的一切法门都是它们的变种。我们修止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定的境界,修观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慧的境界。所以说:止是因,定是果;观是因,慧是果。明白了这个,一切就都好办了。我们念咒,就是为了制心一处,令不散乱。这样我们就做到了止,也就是心一境性。做到心...

一心一念 一花一叶意思?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出自佛学经典语论《佛典》的《华严经》,意思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喜堤。一笑一尘缘 一念一清净意思是:虽然只是向对方微然一笑,但是已经和对方结下了一个尘世中的俗缘;如果心中不妄想纷飞,只保持一个念头的话,则心里会很清净。

一心是什么境界
我们六根都缘不到,它是无量光,《华严经》上称它作“大光明藏”,净宗称它作“常寂光”。“常”,永恒不断。“光”,遍照法界。一切诸佛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光中,光照得清清楚楚,没有得“一心”的人见不到,证得“一心”的人见到了,所以叫“明心见性”。我们没有见到的人,我们的心...

《一切境》经典书摘
一般人没有能力去接受来自他人的纯然的爱。宁可用秩序、道德、自尊、偏见去扼杀它们。人类的本性是软弱和恐惧。爱需要我们做出放弃,觉得他人的福祉和喜悦更为重要。这是破除自我执着的一种方式。——《一切境》一生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一心一意地坚持和钻研下去,已是不虚此生。——《一切境》女人的...

《一切境》庆山 摘抄
尤其是住在城市,在家工作的身由职业,没有戒律会活成一盘浊重的散沙。这些戒律包括进食、购物、发脾气的频率,三毒生起的察觉,仪态打扮,清洁,简朴,克制……对待工作的态度,自觉学习的要求。人对食物需有自控。生病基本上与进食有关。一生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一心一意地坚持和钻研下去,已是不虚...

一人一茶一心境,一人一世一痴人什么意思?
“一人一茶一心境,一人一世一痴人”这句话充满了禅意,道出了一种茶与人的精神寄托关系,以及人生态度。“一人一茶一心境”指的是独自一人在安静的环境里,冲泡一壶好茶,独自品饮。在这种情境下,人、茶、心境三者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平静宁和的境界。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品味到茶的清香...

南怀瑾老师讲“心一境性”(上):做到心一境性了吗
心一境性,是让大家明白诸法源于一心,法性本空。通过这个认知来修行,而达到离一切相,自性清净。能做到心一境性,就是一心不乱,如此念佛肯定往生极乐世界,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谁有这把握?!

一心净土此刻寂灭之时什么意思?
烦恼、疑惑的停止,叫寂灭。一切生命中的困扰障碍不产生,得到心的宁静和清醒觉察,这是寂灭。寂,是指无所生的停止,灭,是指中断了产生烦恼的缘,烦恼不能产生。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心一净土,一人一佛陀的意思:每个人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一片叶,每片叶都有自己的...

铜鼓县17533825610: 《心有欢喜过生活之随缘与任运》读后感 -
郭舍吉姆: 林清玄《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清欢中的幸福 翻开《心有欢喜过生活》这本书,跟着林清玄先生一起,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 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和着尚飘逸墨香的文字,清淡的欢愉,心灵 的品味,光芒的闪...

铜鼓县17533825610: 一心一境的语言特色?
郭舍吉姆: 一心一境,活在当下,把“过去”与“未来”做一截断,使心思处在一心一境的状态,一个人如果能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心一境的状态,就没有什么困难能牵住他,也没有什么痛苦能动摇他了!就是境由心生. 境由心生.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 这是佛家用语.意思是,人们眼中景物的好坏,与人的心情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

铜鼓县17533825610: 南怀瑾老师讲“心一境性”(上):做到心一境性了吗 -
郭舍吉姆: 心一境性,是让大家明白诸法源于一心,法性本空.通过这个认知来修行,而达到离一切相,自性清净.能做到心一境性,就是一心不乱,如此念佛肯定往生极乐世界,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谁有这把握?!

铜鼓县17533825610: 一心一境什么意思 -
郭舍吉姆:[答案] 经云:'心不自心,因境故心;境不自境,因心故境.'这就把心与境,境与心的相因相成的关系说得一清二楚.心既因境而有,境亦不能离心独立,因境系因缘生!无有自体.比如镜影!虽有万别千差之相,如无镜光,影不能现;境亦如是,无心境无...

铜鼓县17533825610: 什么是心一境性 -
郭舍吉姆: 心一境性是佛教用语,意思是指心与境一如.南怀瑾老师 讲述心一境性有三个层次:身(身体),口(嘴巴),意(意识思想),三者都要进入专一境界.之所以用打坐这个方式,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习惯于动,甚至坐在那里都要歪着坐,眼睛没...

铜鼓县17533825610: 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是什么,怎样理解 -
郭舍吉姆: 读书三境界,是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铜鼓县17533825610: 王国维读书三境界的寓意是什么 -
郭舍吉姆: 这三句本是描写相思诗句,但王国维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

铜鼓县17533825610: 怎么做到一心一境?得不到的越是想要,眼前的也不珍惜不是自己不行
郭舍吉姆: 经云:'心不自心,因境故心;境不自境,因心故境.'这就把心与境,境与心的相因相成的关系说得一清二楚.心既因境而有,境亦不能离心独立,因境系因缘生!无有自体.比如镜影!虽有万别千差之相,如无镜光,影不能现;境亦如是,无心境无成,即或有美景佳境,无心领受鉴赏,有亦同无.以境不自境,不自谓为美妙胜境也.心与境既相对而生,离一即无,则境与心,皆非真实,同属虚幻之影明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