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的时候的“西夏”,皇帝姓李,是不是汉族人?

作者&投稿:才旦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西夏的皇帝姓李~

希望对你有帮助:赐姓 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踪到唐初。党项是羌族的一支,隋书上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唐朝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项羌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吐蕃。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失去依附的党项羌请求内附,被大唐安置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后党项羌逐步繁衍成数个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占据今天的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等地。唐开元年间,居于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的党项羌非常恐惧四处劫杀的吐蕃军队,向唐玄宗求救,被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安史之乱起后,郭子仪怕这些异族闹事,建议唐代宗将当时在庆州的拓跋朝光部迁至银州(今陕西榆林)以北和夏州(今陕西横山)以东地区(相当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东南),这一地区即是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旧地,当时称为平夏,所以这部分党项羌就成为平夏部,即日后西夏皇族的先人。 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一度收复长安,再次被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这部分党项羌武装也被称为定难军,其势力范围以夏州为中心,包括夏、绥、宥、银四州(即今鄂尔多斯南部地区)广大地区皆称为拓跋氏的私人领地。 五代十国时期,不管中原是何人当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称臣”,换来该地的统治地位和大量的赏赐。经过200多年建设,平夏地区非常富饶,以鄂尔多斯南部地斤泽地区为核心的肥美牧场,以夏宋交界的七里平为代表的农业区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牛羊粮草,同时鄂尔多斯此时还盛产当时可当货币使用的上好青盐,每年产量可达15000斛左右,因此平夏部党项羌可以说是有兵有马有粮有钱,天时地利人和均占,势力逐步膨胀起来。不过一直以来李氏一族野心并不大,无非是甘愿当一方诸侯,宋太祖虽削夺藩镇兵权,但对西北少数民族依然宽宥,“许之世袭”。当夏州节度使李继捧上台后,情况有所变化。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赵匡胤削藩镇的兵权,把李氏亲族一锅端到京城,准备根除西北这一大盘盘踞势力。李继捧的族弟名叫李继迁,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无异于蛟龙失水,再无翻盘可能。因此借故逃离,遁入茫茫草原。宋朝此时认为逃跑的小股匪帮没什么能耐,折腾不起来,但李继迁却很有政治头脑,连娶数位当地豪强的女儿作为妻妾,一下子与地方首领成了亲戚,势力渐盛。

肯定不是了。

姓起源

一、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李】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家谱不太好整啊
传了这么多代了
都很多支了啊
这里都写不开

西夏国的建官制其实就是沿用了唐宋时期的官员体制。所不同的就是一个官职名称既有汉语也有西夏语。其特点简单地说就是一套系统两种文字和语言。比如说现在的很多人都基本去过云南、宁夏、青海、内蒙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时都会发现,这些地方的人既说普通话也说地方语言。所以在这些地方或还有一些其它少数民族地区和官方机构既有汉文标识也有少数民族文字的标识。

我认为古代历史上的西夏国对外则启用代表国家形象的西夏文字和西夏语,以彰显其作为独立政权特有的价值。对内则沿用西夏文和汉文混合使用,以达到西夏政权民族融合的一种举措。但西夏国的军政核心却是一直由党项族人担任主力。


西夏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党项族为首要群体开辟的政权,西夏都城在兴庆府(宁夏银川),西夏开国皇帝是夏景宗李元昊。党项族是封建社会时期生活在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原先隶属于羌族的一个分支族落,族人常年生活在青海玛曲县地区。

自唐朝末年开始,历经了五代十国时期,再到宋朝,党项族的拓跋氏一直都是以汉人王朝政权所属的地方任军政要员的管理地位统治夏州、凉州、甘州、瓜州等地区。

西夏国废旧制立新制

公元1032年,李德明死后,太子李元昊承袭了父亲的爵位。随后,赵元昊抛弃了中原王朝的封号,废除唐朝、宋朝封赐的李、赵姓氏,改用党项姓"嵬名"。启用嵬名吾祖,李元昊更名为曩霄,自称(兀卒)。

兀卒为党项语译音,意味青天子,以示同宋朝皇帝"黄天子"的区别。但是不久,李元昊在全国上下实施剃发令、穿鹘服饰、造西夏文字、修宫室、迁新都、建官制、定兵制等一系列变革。


西夏祖先拓跋思恭,唐时赐姓李。其后李继迁归宋,宋赐姓赵氏,辽圣宗时叛宋附辽,复姓李。至元昊始称帝。其臣下姓氏,有与内地相同者,其异者皆少数族语,其受氏之原始不详。《辽金元姓氏录》


公元1038年,李元昊宣告称帝,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国土,东至黄河,西临玉门关,南邻萧关,北毗沙漠。辉煌时管理有二十二州府,概括今天的宁夏及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的疆域。

西夏国中央管理编制分为中书省、中央官、三司

西夏的政事轨制受中原王朝的影响颇深,官吏制度的配置上几乎是参照了北宋的官场设置。西夏国最高机构设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部门。地方政事管理系统编制分为州、县两种,在特别的三角地区与军事要塞或重镇也设置有郡、府一级的衙门。


西夏国建官制度的分类与简述

人尽皆知,在李元昊建立西夏国之初,西夏国的官制体系相对较为简易,仅仅设置了蕃落使、防御使、都押牙、指挥使、团练使、刺史等官职。而这些几乎都是仿照了唐宋政权的官职制度而设立的,基本都是由"帐"(每家每户算一帐)党项族里的头领兼任。

这种官制到了李元昊的统治期间,因为控制了河西的全部地域,西夏疆域范围日渐扩大,而西夏统治的疆域范围"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

与此同时,西夏国境内的各种少数民族成分复杂多样,李元昊就依据实际情况,为了顺应即位称帝开辟建西夏国的必要,模仿宋朝官制模式设立军政管理组织,成立了文武两套领导班子。

皇帝下面配备有中书官署:管理行政;枢密官署:管理军事;三司官署(户部、度支、盐铁)管理财政。御史台:负责监察弹劾;开封府(借助宋朝首都开封的地方名,实际是指管辖西夏都城兴庆府的一个地方行政管理衙门)。

翊卫司:负责皇室戍守和侍卫跟随(类似于宋朝时期的殿前司)。官计司:负责官员的聘用和补阙(类似于现在的组织部门)。受纳司:负责管理仓储看管和出入。农田司:管治农业粮食和水利工程建设等职责。

群牧司:负责管理马匹喂养、孳生和调换等。飞龙院:负责管理御马抚育等。磨勘司:负责管理官员的考核与升调。文思院:负责管理皇室御用仪物及衣饰的制作。

蕃学和汉学是党项族王侯子女及汉人官员子女文化进修的教育机构,工作职责就是为西夏国培育栋梁之材。

西夏国官职为何分为蕃职与汉职

西夏国最高官职自中书令、枢密使、御使大夫、待中、太尉以下,不分党项族人和汉族人,都可以任职。在西夏国最高机构的官职,除了上面所述的汉官名称之外,还设有党项文,也就是史书籍上面所记载的"蕃号"的称呼。

比如说:宁令、谟宁令、丁卢、素赍、祖儒、吕则、枢铭、领卢、昂星、谟箇、芭良、鼎利、春约、祝能、印吴、广乐、叶令吴箇、令能、庆唐、磋迈、昂聂、令逊、程谟、吕尼、僚礼、创祐、阿克泥、德明等西夏语官职。


西夏国建官制度的论述,什么事蕃官蕃职?

在西夏国的官职体制问题上,有一些西夏史学者觉得,西夏国的官员体制上除了由党项族和汉族人都能担任的官制体系之外,或许还应该有一套只限于党项族才可以充当的"党项专属的蕃职",也就是说西夏国应该存在着两种官吏管理体制,简单地说就是两个编制。

但是有人则认为西夏国的官员编制仅是一套体系,一个组织,不应该设有两种编制,两个系统。但是我分析给出的观点如下:

观点其一,强调西夏国的官员管理制度分为汉官、蕃官两套系统的人基本是参照《西夏书事》


而其专授蕃职有宁令,有谟宁令,有丁卢,有丁努,有素赍,有祖儒,有吕则,有枢铭,皆以蕃号名之。


这段原文最为关键的一句是"而其专授蕃职"。因而,也有两种不同的认识,有一种是将蕃职领会为特意给党项族人设置的蕃官蕃职,他们认为惟有党项族人才可以胜任,因而称作"专属蕃职",遵循这样的解析,当然就有了两套官制两个体制的论断。

而另一种将"专属蕃职"理解为"是由党项族人担当的官职,但是以蕃号称呼。而最终却认证了一套官员管理体制,一个官制管理系统的论断。

所以说,以上这两套论断显而易见地看到第二套论断较为精确。毕竟以史籍记载的全文实质来看,西夏书事说道官分文武班,但是却并没有明晰地阐述出其官分为汉官和蕃官两套官员管理体制。

大胆假设地将"专属蕃职"误认为仅有党项族人才可以胜任的蕃官蕃职,很明显与史实记载不相符合,原因就是西夏国的"蕃官蕃职"其实并不是只有党项族人的专属管理岗位。

公元1054年,西夏国指派到中原王朝的专使是祖儒"嵬名聿则"和庆唐"徐舜卿",这里面所说的祖儒为名聿正的官称,庆唐为蕃号官称,徐舜卿为汉人,足以证明"西夏蕃官"并不是党项族人的专属官称。

同期,党项族人也是能兼任汉人官制,比如说,党项族人,西夏大将"嵬名济"任西夏国西南都统,曾以西夏专使的身份前往宋朝递交西夏国书请和,而西南都统实为汉官体制。

党项族人可以既能兼任汉官和汉人也是能兼任蕃官的一说,也就证明了"蕃官"为党项族人的"专属蕃职"的一说是不攻自破的,由此可以证明西夏国的蕃官和汉官本来就是一套编制两种官职称呼而已。


观点其二,西夏国的一些蕃官如"领卢"等明显是汉官的党项语音对译的。史载:


西夏派使者朝贡,僭汉官移文于州,称其国中官曰枢密,〔程〕戡止令称副使不以官,称枢密曰"领卢",方许之。


这里所言的"领卢"便是枢密的西夏语音对译出来的。

观点其三,通过研究西夏历史的基础历史资料,比如李焘所著的《长编》、《辽史·西夏外纪》、《金史·西夏纪》都仅仅是说"官分文武班"并没有言道官分蕃官、汉官两套官员管理体制。

观点其四,西夏仁宗李仁孝时期,西夏学者、党项族人"骨勒茂才"所著《蕃汉合时掌中珠·人事门》记载了西夏官员体制时,就说了一套汉官编制,没有说在汉官这套系统之外,还存在蕃官蕃职这一种编制。

作为西夏王朝时期的见证者所记录的西夏人事系统都不纯在有蕃官蕃职的这样一种记载,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蕃官蕃职是一套与汉官并存的官员管理制度,貌似这种论述是不应该成立的。

观点其五,西夏国与辽国、金国都是少数民族开辟的独立政权,照理说这几个国家在屡屡的接触中,比如说,西夏国前往辽国、金国的专使理应出现蕃号官称,但是西夏国的"蕃官"这种外交词语却并没有出现在《辽史》和《金史》的史书记载中。

观点其六,西夏国与辽国、宋国商贸、外交等接触或双方交战的进程里,西夏国专使并不是由始至终都沿用蕃号这个官称。

而这个蕃号则查证《宋史·夏国传》的记录而看是呈现于公元1042年。但是在公元1099年,西夏第四任皇帝"李乾顺"执政之后,西夏国"蕃官"这个官职就没有在任何官方记载中出现过。自然,对于"蕃官"的这个编制,截至目前也是属于一个尚不能定论的历史研究话题。

截至目前为止,除了一部分的西夏官称也就是仅仅知道它的寓意,例如:"兀卒"(乌珠)就是代表皇帝的意思;"兀泥"就是代表太后的意思;"必吉"代表是宰相的意思。


"领卢"就是指枢密;"鼎利"就是指阁门的意思(音译);"谟箇"便是宣徽的意思;"令能"便是陈告等等。还有很多西夏国官职称呼,截至目前也尚没有定论或新的科学解释。

这里有一些虽然是汉官职称用党项语音对译的,但是有的官职称呼严格来说则不具备党项语音对译,应是党项族部落头领的一个封号又或者是什么尊称一类的名词。

比如说"谟宁令",汉文对译后为"天大王"。但是"野利仁荣"却是被称之为"谟宁令",重官居太尉,十分明显,"谟宁令"并不是党项族语音译明。

西夏语"谟"为天,"宁"为王,"令"为大。西夏语对译:谟宁令是诸王的意思、祖儒是大头领的意思、吕则就是首领的意思、枢铭则是副首领的意思。

李元昊所设置的中央高层官职,自公元1039年又做了些改动。比如说中央机构扩增为十六司,用来掌管西夏国政务,还增设了"尚书令"以总理西夏国的各种政务。

李元昊还把地方组织区分为州、县两级。州府设立刺史、通判(分别掌管治农、水利、屯田、牧马、粮盐、督捕、河工、水利等公务),县府设立县令等官职。

西夏建国后的建官制度的延伸和分解

公元1036年夏,李元昊攻陷瓜州、沙州、肃州之后,为了巩固辖区内的回鹘、吐蕃等少数民族的统制,特别配置了一个组织"郡和府"。


以肃州为蕃和郡,甘州为镇夷郡,置宣化府。


这里说提到的郡间接管理地方军民政务。以至宣化府,则是管制少数民族的一个宣抚机构,用以稳妥地协调回鹘、吐蕃等少数民族关系或事务。


"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李元昊在设立西夏官员管理制度的时候,显然是参照了宋朝政权的官员管理系统,但是并没有完全仿制运用。


西夏国的官制与宋朝的官制对比,为什么不同?

第一、宋朝政权仅一套官职管理系统,也只有一种官职名称。西夏国尽管也是一套官职管理系统,但是却有着汉蕃两种官职名称。

第二、宋朝政权的官位上至朝堂下到各级地方管理机构都是由汉人担任官职,部分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除外。但是西夏国官职编制里既有"汉人汉官",也有"蕃人蕃官"。

第三、某一种机构的官职或与宋朝同名不同意。比如说:中书令,北宋王朝则有名无权类似虚设官职,而到了南宋执政时期直接取消了。

(北宋起初是寄禄官,后为中书省官职,但有虚职无实权)

而西夏国的中书令是参与朝廷政事的官职,有决策权和执行权,一般是由党项族里的贵族或皇亲国戚兼任。所以说,西夏中书令官职是既有职衔也有权利,仅仅次于宰相之位的官职,可以说就是相当于宋朝政权的参与政事的副宰相一职。


以斡道冲为中书令,百僚师贰之。未几,任为相。


第四、宋朝政权的地方机构分为州县两个级别,和州这个组织平级而行的还有府、军、监,西夏国固然也设置了州县两级管理制度,但是在某些相对敏感的少数民族疆域还专门设置了"郡、府"级别的管理组织机构。

第五、宋朝执政时期实施的官、职、差遣的制度分离,而西夏国却是悉数放弃了这种紊乱复杂的管理制度。


第六、宋朝执政时期各级官吏享受很高的薪资待遇,但是西夏国虽说也有一定的薪水,但是和中原王朝对比起来,两者相差甚远。

:西夏国在建官制度的基础上又延伸了军政管理编制,可以说是在党项族原有的部落管理制度的根基上加以借鉴唐宋王朝的制度而逐渐完善和成长起来的。

枢密院是中央直属官吏,也是西夏国最高的国防力量指挥组织,其下面设有很多部门。枢密使直接控制着西夏国的军政大权、边防备用军,和西夏国的另一个中央直属管理机构的中书省遥相呼应一同执掌着西夏国的一文一武的最高权力,其下属有同知,副使,佥书、承制支等官制。

西夏国的武装力量是由中央直属的侍卫军,还有擒生军和地方驻军等三大板块构成。西夏国的中央侍卫军(也就是质子兵)包含皇家卫队和都城卫戍武装。质子兵的数量大约5000人左右,全部都是在西夏党项贵族子弟中遴荐出擅长骑射勇猛之人构成的一支卫戍武装,主要担负护卫皇室安全的职责,这支军队号称"御围内六班直",也就是说共分三组轮流守卫。


另外还有皇帝心腹禁卫军大约3000人,这支武装是从西夏国内各兵种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精英勇士构成,全部都是重装骑兵,划分十组,每组三百人,跟随皇帝左右出行或作战。西夏国都城还驻扎着一支近3万人的机动部队,24小时待命,此支队伍配备精良,是西夏国防力量的主力部队。

而西夏国的另一支主力"擒生军"的数量大约十万人,更是西夏国的军事精锐之一。擒生军首要的职责就是负责城池或阵地攻坚作战和迂回机动作战。这支队伍的名称是源于其在屡屡的战争中活捉敌人来作为奴隶,所以得有此名。

西夏国的地方驻军均由驻守在地方管理机构的各监军司所管制,大约有50万左右的兵力,而这些地方驻军的兵种基本都是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

众所周知,西夏国起源于游牧部落,所以在兵役管理制度上采用的是一种全民皆兵的制度。全民皆兵的制度就是在日常既要参与训练还要负责农作劳动,一旦战争爆发的时候,随时可以投入战场加入战斗序列的一种轨制。

关于西夏国征兵制度和兵制的措施,关于西夏国兵力作战体系和西夏监军司的作用,我们下篇文章在论说。



希望对你有帮助:赐姓 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踪到唐初。党项是羌族的一支,隋书上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唐朝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项羌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吐蕃。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失去依附的党项羌请求内附,被大唐安置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后党项羌逐步繁衍成数个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占据今天的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等地。唐开元年间,居于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的党项羌非常恐惧四处劫杀的吐蕃军队,向唐玄宗求救,被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安史之乱起后,郭子仪怕这些异族闹事,建议唐代宗将当时在庆州的拓跋朝光部迁至银州(今陕西榆林)以北和夏州(今陕西横山)以东地区(相当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东南),这一地区即是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旧地,当时称为平夏,所以这部分党项羌就成为平夏部,即日后西夏皇族的先人。 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一度收复长安,再次被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这部分党项羌武装也被称为定难军,其势力范围以夏州为中心,包括夏、绥、宥、银四州(即今鄂尔多斯南部地区)广大地区皆称为拓跋氏的私人领地。 五代十国时期,不管中原是何人当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称臣”,换来该地的统治地位和大量的赏赐。经过200多年建设,平夏地区非常富饶,以鄂尔多斯南部地斤泽地区为核心的肥美牧场,以夏宋交界的七里平为代表的农业区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牛羊粮草,同时鄂尔多斯此时还盛产当时可当货币使用的上好青盐,每年产量可达15000斛左右,因此平夏部党项羌可以说是有兵有马有粮有钱,天时地利人和均占,势力逐步膨胀起来。不过一直以来李氏一族野心并不大,无非是甘愿当一方诸侯,宋太祖虽削夺藩镇兵权,但对西北少数民族依然宽宥,“许之世袭”。当夏州节度使李继捧上台后,情况有所变化。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赵匡胤削藩镇的兵权,把李氏亲族一锅端到京城,准备根除西北这一大盘盘踞势力。李继捧的族弟名叫李继迁,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无异于蛟龙失水,再无翻盘可能。因此借故逃离,遁入茫茫草原。宋朝此时认为逃跑的小股匪帮没什么能耐,折腾不起来,但李继迁却很有政治头脑,连娶数位当地豪强的女儿作为妻妾,一下子与地方首领成了亲戚,势力渐盛

希望对你有帮助:赐姓 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踪到唐初。党项是羌族的一支,隋书上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唐朝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项羌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吐蕃。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失去依附的党项羌请求内附,被大唐安置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后党项羌逐步繁衍成数个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占据今天的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等地。唐开元年间,居于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的党项羌非常恐惧四处劫杀的吐蕃军队,向唐玄宗求救,被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安史之乱起后,郭子仪怕这些异族闹事,建议唐代宗将当时在庆州的拓跋朝光部迁至银州(今陕西榆林)以北和夏州(今陕西横山)以东地区(相当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东南),这一地区即是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旧地,当时称为平夏,所以这部分党项羌就成为平夏部,即日后西夏皇族的先人。 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一度收复长安,再次被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这部分党项羌武装也被称为定难军,其势力范围以夏州为中心,包括夏、绥、宥、银四州(即今鄂尔多斯南部地区)广大地区皆称为拓跋氏的私人领地。 五代十国时期,不管中原是何人当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称臣”,换来该地的统治地位和大量的赏赐。经过200多年建设,平夏地区非常富饶,以鄂尔多斯南部地斤泽地区为核心的肥美牧场,以夏宋交界的七里平为代表的农业区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牛羊粮草,同时鄂尔多斯此时还盛产当时可当货币使用的上好青盐,每年产量可达15000斛左右,因此平夏部党项羌可以说是有兵有马有粮有钱,天时地利人和均占,势力逐步膨胀起来。不过一直以来李氏一族野心并不大,无非是甘愿当一方诸侯,宋太祖虽削夺藩镇兵权,但对西北少数民族依然宽宥,“许之世袭”。当夏州节度使李继捧上台后,情况有所变化。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赵匡胤削藩镇的兵权,把李氏亲族一锅端到京城,准备根除西北这一大盘盘踞势力。李继捧的族弟名叫李继迁,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无异于蛟龙失水,再无翻盘可能。因此借故逃离,遁入茫茫草原。宋朝此时认为逃跑的小股匪帮没什么能耐,折腾不起来,但李继迁却很有政治头脑,连娶数位当地豪强的女儿作为妻妾,一下子与地方首领成了亲戚,势力渐盛。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历经十帝,享国一百八十九年。

领导人主要姓李
希望对你有帮助:赐姓 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踪到唐初。党项是羌族的一支,隋书上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唐朝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项羌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吐蕃。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失去依附的党项羌请求内附,被大唐安置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后党项羌逐步繁衍成数个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占据今天的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等地。唐开元年间,居于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的党项羌非常恐惧四处劫杀的吐蕃军队,向唐玄宗求救,被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安史之乱起后,郭子仪怕这些异族闹事,建议唐代宗将当时在庆州的拓跋朝光部迁至银州(今陕西榆林)以北和夏州(今陕西横山)以东地区(相当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东南),这一地区即是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旧地,当时称为平夏,所以这部分党项羌就成为平夏部,即日后西夏皇族的先人。 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一度收复长安,再次被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这部分党项羌武装也被称为定难军,其势力范围以夏州为中心,包括夏、绥、宥、银四州(即今鄂尔多斯南部地区)广大地区皆称为拓跋氏的私人领地。 五代十国时期,不管中原是何人当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称臣”,换来该地的统治地位和大量的赏赐。经过200多年建设,平夏地区非常富饶,以鄂尔多斯南部地斤泽地区为核心的肥美牧场,以夏宋交界的七里平为代表的农业区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牛羊粮草,同时鄂尔多斯此时还盛产当时可当货币使用的上好青盐,每年产量可达15000斛左右,因此平夏部党项羌可以说是有兵有马有粮有钱,天时地利人和均占,势力逐步膨胀起来。不过一直以来李氏一族野心并不大,无非是甘愿当一方诸侯,宋太祖虽削夺藩镇兵权,但对西北少数民族依然宽宥,“许之世袭”。当夏州节度使李继捧上台后,情况有所变化。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赵匡胤削藩镇的兵权,把李氏亲族一锅端到京城,准备根除西北这一大盘盘踞势力。李继捧的族弟名叫李继迁,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无异于蛟龙失水,再无翻盘可能。因此借故逃离,遁入茫茫草原。宋朝此时认为逃跑的小股匪帮没什么能耐,折腾不起来,但李继迁却很有政治头脑,连娶数位当地豪强的女儿作为妻妾,一下子与地方首领成了亲戚,势力渐盛。


北宋为什么灭不了西夏呢?
李德明是李继迁的长子,生于公元981年。公元1004年,他继承父亲李继迁王位的时候不过24岁(虚岁),但李德明的所作所为,证明了李继迁把王位传给他是正确的。西夏的前身,是唐朝末年的定难军节度使,有五州之地,辖区约有内蒙古西南部、陕西西北部。公元982年五月,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献土于宋太宗。...

古代西夏是被谁灭亡的?
西夏于保义二年(1227)亡于蒙古。成吉思汗曾六次出兵攻伐西夏,最后一次成吉思汗虽然出动了大军打到了西夏都城兴庆府,但却遇到了西夏军队的猛烈反击,蒙古军队在付出惨重代价后,依旧不死心,再次攻打西夏,西夏国王最后开城投降,但是却没有换来蒙古人的优待,所有的皇族被屠戮殆尽,兴庆府迎来了蒙古...

在宋朝时,一个小国西夏为何有勇气挑战宋朝?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中原王朝势力衰弱,各地诸侯互相征伐,给了李元昊机会,李元昊趁中原王朝无力西顾之时,就在甘肃,青海一带建立了西夏。西夏拥有河套平原等良好的牧场,骑兵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而北宋由于失去了幽云十六州和河套平原,没有了战马的来源,导致骑兵发展受限,西夏利用骑兵的优势,不断骚扰...

宋朝时期的西夏国是否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取国名为西夏呢?
西夏这个话题,令我想起孩童时代看的一部电影《敦煌》,那时节我曾经对这个诞生于西北地区的政权颇感兴趣,为此关注了不少关于西夏的历史。二十年前,我还写过一部描述李元昊之死的历史小说,呵呵,只不过一直没有公开而已。那么,让我们回到这个话题本身。李元昊是不是夏朝后裔呢?这你就要搞清楚华夏...

偏安一隅的西夏,为什么可以维持统治达数百年之久?
关于后来的女真,西夏也是如此。 女真兴起初期,主要攻击目标是宋朝,西夏趁火攻取宋朝土地,同时讨好金朝臣服于宋朝。对如此乖僻的西夏,女真人当然很满意。 不仅没有困扰西夏,而且直接给西夏带来了很多土地人口。 在女真人的保护下,西夏长期保持了稳定。唐朝末年,唐西宗封党项部领袖李思恭为夏州节度使,...

北宋发生了什么,为何始终无法彻底铲除西夏?
不过人家也不傻,不会守着一个地盘儿跟当时如日中天的宋朝战斗,反而一直打游击,让宋朝军队疲于奔命。宋朝那个时候刚刚结束了一次大的战争,虽然战斗力很高,但是国库亏空,所以不能支持长时间的战争。再加上北边辽国虎视眈眈,宋太祖赵匡胤也不能长时间把精力浪费在这些地方。最后西夏王朝宋朝的手里夺取...

西夏是如何在宋朝眼皮子底下崛起的呢?
如果说契丹人的大辽国是前朝留下来的巨患,那么西夏则是宋朝自己一步步“培养”出来的对手。为何如此说?西夏从何而来?为什么成为宋朝的西北边患?这还要从宋太祖赵匡胤说起。“漏掉”的节度使,逃出生天,成为边患。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成为大宋开国皇帝,为了防止...

宋神宗时期,宋军五路大军征讨西夏,为何惨败而回?
西夏立国以来,就与宋朝的战争不断,西夏李元昊时期更是打出了西夏的威风,西夏人数虽然不多,鼎盛时期人口不过300万。但西夏的体制可是全民皆兵,除了女人,男子15岁~60岁的男子遇到战争都要应征入伍。平时为民,战时为兵,遇到战事西夏便可以调动几十万大军,与宋朝永乐城之战更是调动了多达50万大军。西夏初期精锐部队更...

宋朝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承认了西夏这个国家呢?
宋朝与西夏发生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这三场战争都以宋朝失败西夏胜利而结束,宋朝自从宋真宗之后,已经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国势,到了宋仁宗、宋英宗之际,整个国家更是因循姑息,内外交困,国防空虚,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实质上被迫承认了西夏政权的存在。公元1038年,30岁元昊在兴庆府公然称帝,改元...

西夏和北宋的关系如何
西夏和北宋的关系是战争与和谈并存的关系。宋仁宗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1040年~1042)期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方又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结果在1044年订立和约。宋万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叶三万斤,叫做“岁赐”。契丹乘机要挟,宋方又增岁币银绢各十万,先后...

昆明市15066992697: 西夏王朝的统治者是李元昊不?生于何年,死于何年? -
苦性香菇: 夏景宗名曰李元昊(1003年—1048年),乃西夏开国皇帝(1038年——1048年在位),党项族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李姓为唐所赐,赵姓为宋所赐.在宋朝边将中,对元昊的外貌、器度、见识有种种不同的传说.边帅曹玮驻守陕西沿边,早想一睹元昊风采,派人四出打探他的行踪.听说元昊常到沿边榷市行走,几次等候,以期会面,但总不能见到.后来派人暗中偷画了元昊的图影,曹见其状貌不由惊叹:“真英物也!”并且预见到他后日必为宋朝边患.

昆明市15066992697: 关于西夏国王的姓氏的疑问 -
苦性香菇: 李唐时赐姓李,元昊也称李元昊.待到宋朝时西夏与辽联合与宋朝形成掎角之势,当时形势复杂,迫于生存,西夏一面向辽请求册封(请婚),另一方面又向宋纳贡请和——辽册封李继迁(元昊爷爷)夏国王;后来宋任命李德明(元昊爸爸)定难军节度使,封平西王(跟吴三桂一个称号呵)后来元昊嗣位…… 至于你所说的宋赐姓赵的说法,看过的几部史书里没见过这个说法…… 历史方面的问题随时探讨啊 记得加分啊!

昆明市15066992697: 元昊姓什么?? -
苦性香菇: 西夏王元昊姓李

昆明市15066992697: 李元昊是宋朝时期的什么人?
苦性香菇: 北宋时党项族的首领,西夏王朝的建立者.

昆明市15066992697: 中国历史上西夏国的创始人是谁
苦性香菇: 李元昊(1003.5.26—1048.1.19),拓跋氏,后改称嵬名曩霄,小字嵬理,党项族,西夏开国皇帝.祖籍银州(今陕西榆林米脂县).李元昊是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之后,远祖拓跋思恭,在唐朝时因功再次被赐李姓.李元昊继西平王之位后,弃...

昆明市15066992697: 认识这四个字吗大神,跪求! -
苦性香菇: 西夏文【嵬名元昊】,即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名字.李姓是唐朝皇帝给李元昊祖宗赐的国姓,宋朝时又有赐姓赵,后来元昊自创姓氏【嵬名】,取代唐宋两朝的赐姓.

昆明市15066992697: 西夏皇帝李元昊.
苦性香菇: 李元昊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姓是其祖先拓跋思龚带领党项族内迁由唐太宗所赐,元昊建立了西夏没有沿用李姓,自己起姓'嵬(wei)理', 西夏由蒙古人所灭,元朝建立后,将西夏国都所在地命名'宁夏',此后历史学家习惯的称呼为“李元昊”.

昆明市15066992697: 北宋仁宗时,相对的西夏皇帝是那位?大辽皇帝又是那位?
苦性香菇: 西夏是李元昊,辽是圣宗耶律隆绪,兴宗耶律宗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