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为求见韩琦写的一封信,他能达到目的吗?

作者&投稿:崔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中进士后为拜见枢密使韩琦而写的一封信。当时的苏辙年仅十九岁,无官无职,而韩琦则身居高位,在中央军委工作,身份如此悬殊,怎样才能得到拜见的机会呢?这封信就是关键。

信的开头先用敬称,给看信的人一个好印象。一个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别人能接着读下去,你才有陈述自己观点并让他人接受的机会。

接下来要找一个能够聊下去的话题。苏辙进士及第,柔弱书生唯有诗文擅长。恰巧,韩琦虽是军方大佬却也精通诗词文章。既然无法聊刀枪棍棒,那就谈点儿自己擅长的吧!

于是,苏辙抛出了“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的观点,指出文章是“气”的表现,而气就是指人的修养、气质和精神力量。并列举孟子养“浩然之气”和司马迁览四海名山大川而致文章宽厚宏博,颇有奇气的例子加以佐证。

一开始就要露两手,不能让别人小瞧自己,但又不能显得太过狂傲令人生厌,个中拿捏适度,非擅长文章者不能做到。

有了一个谈话的平台,也就有了继续说下去的理由。苏辙继续谈他为了养气而进行游学的经历,一直谈到他游历到京师拜见翰林学士欧阳修先生。又由欧阳修再说到愿意拜见韩太尉,至此才点出写信的本意。既表达了对韩琦的景仰,又不显得低声下气。

最后,苏辙说“太尉如果认为我可以教悔而屈尊进行指导我,就更是我的荣幸了。”再次委婉地提出了自己渴望拜见韩太尉的意愿,可谓诚意满满,令人动容。

信写完了,韩太尉会同意吗?我想,如果韩琦能看到这封信并将之读完,苏辙应该有一半以上的机会。毕竟两人地位悬殊,能有一半机会已经很高了,这还是看在其信的特殊写作手法上,不然,机率会更低。你们认为呢?


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 | 注释 | 赏析
创作背景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想通过这封信来打动韩琦,从而得到他的接见和赏识。赏析 此文是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
但文中将韩太尉与名山黄河、欧阳公相提并论,列为天下大观,难免有言过其实的吹捧之嫌,流露出当时社会所流行的浮夸阿谀的风气,这是不能效法的。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
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出处:“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原文:上枢密韩太尉书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

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学习历史使我们理智而不盲从,学习地理使我们变得广阔,知天下而可开阔胸襟。出处:宋代文学家苏辙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写给太尉韩琦的一封信《上枢密韩太尉书》原句: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的含义,引申义!
含义: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引申义:奇景总是生在险而且远的地方,这就只有有志与有力的人才能看到。暗示出伟大事业的成就,必须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决非唾手可得。出处:《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原文节选: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

上枢密韩太尉书的作品原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1太尉执事2:辙生3好为文,思之至深4。以为文者气之所形5,然文不可以学而能6,气可以养而致7。孟子曰:“我善养8吾浩然之气9。”今观其10文章,宽厚宏博11,充乎12天地之间,称13其气之小大。太史公14行天下,周览15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16间17豪俊交游18,故其文疏荡19...

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

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翻译
雨昼夜不止,子赡衣制履屦,庐于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 翻译:熙宁十年七月四日,黄河决堤于澶渊,往东流入巨野,北溢出到成功,在泗水往南溢出。八月戊戌日,水和彭城下,我哥哥子瞻恰好为彭城守。水没到,使百姓准备畚箕铁锹,饲养土石,积刍茭...

《上枢密韩太尉书》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必修几
上枢密韩太尉书不是必修,是选修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写给太尉韩琦的一封信。苏辙在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然后谈自己养气的方法,从而很自然的把拜见韩太尉纳入谈论的话题,从而表达出了自己...

雷山县18298077425: 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 -
拔成林可: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雷山县18298077425: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拔成林可: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关于本...

雷山县18298077425: 上述密韩太尉书,背景 -
拔成林可: 写作背景及主题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

雷山县18298077425: “动乎其形显乎其容,尔不自知也”是那个古文中的语句?具体内容好像
拔成林可: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原文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 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

雷山县18298077425: 三苏指的是哪三位诗人(三苏指的是哪三位诗人怎么读)
拔成林可: 之前进修语文的功夫,对于唐宋八大师很是熟习.包括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欧阳... 3、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三苏傍边,苏辙的名望不妨说最小,然而做的官却最...

雷山县18298077425: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什么问题 -
拔成林可: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写给太尉韩琦的一封信.苏辙在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

雷山县18298077425: 上枢密韩太尉书中 太史公 是何人?苏辙称其文章颇有奇气,其在什么地方?请用原文 -
拔成林可: 太史公就是司马迁!奇在: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雷山县18298077425: 文者气之所形 的下句是什么 -
拔成林可: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释义:(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出处:苏澈《上枢密韩太尉书》《上枢密韩太尉书》写作背景:此文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

雷山县18298077425: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拔成林可: 求:寻访.奇闻:惊奇动听的事情. 壮观:雄伟的景象.寻访天下的奇闻壮 观,才能了解世界的广大.这句话出自宋•苏 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百氏之书虽无所 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 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 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雷山县18298077425: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此文选自苏辙的哪一篇文章? -
拔成林可: 苏轼《上枢密韩太尉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