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挪威画家蒙克的画作介绍,越详细越好!

作者&投稿:大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挪威画家蒙克的代表作是什么~

  E.蒙克 Edvard Munch(1863~1944)

  挪威画家。1863年12月12日生于勒滕,1944年1月23日卒于奥斯陆。父亲是位医生,笃信基督教。幼年丧母,姐姐被肺病夺去生命,妹妹患精神病。童年时代的不幸对其一生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蒙克于1880年进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随C克罗格习画,受印象主义画风的影响。1889年改用传统的画法创作《病孩》变体画《春》,从而获得奖学金去法国留学,从师L.博纳。在法国,他在研究印象主义画法的基础上,转而对后印象主义和纳比派发生兴趣。他发现线条和色彩有强烈的表现力,试图用它们画出活生生的人们,他们的呼吸、感觉、受苦受难并彼此的相爱。

  在当时哲学和美学,思潮影响下,他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的各种状况,表现疾病、死亡、绝望、情爱等主题。因此,他的创作有“”心灵的现实主义“”的称号。1892年,在德国拍林美术家协会举办展览,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很快被封闭,但对德国青年画家以很大的刺激,推动了表现主义运动的产生。

  蒙克的早期油画《病孩双1886)、《在灵床旁》(1895)、 《母亲之死》(1899),多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1890年的油画《圣克卢之夜》和1892年的油画《卡尔.约翰街的夜晚》标志着他风格的转折,显示出他表现主义画家的特质。 9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春情》(1894)和《呐喊》(1893),前者描绘人对幽闭的恐惧,后者刻画人对孤独与死亡的恐怖感。他于1894年开始从事版画创作,在木刻、石版、铜版画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他的版画题材多取自于油画,其中以《生命》组画最为出色,被他自已称为生命、爱和死的诗歌。

  《春情》

  1908年,蒙克因患精神分影症入丹麦哥本哈根的一个疗养院休养,病愈后回挪威隐居。1910年为奥斯陆大学节日厅设计装饰画,于1916年完成。其中的壁画《太阳》受F.W.尼采《人山》的影响,表现了人们对光明的渴望。但在尼采的笔下,只有少数人越过牺牲者尸骨堆成的山而达到努力追求的目标,而蒙克则对生活持积极的态度,夸张地描绘太阳以代替尼采的悲观的象征。1916年蒙克在奥斯陆附近为美丽的大自然和劳动人民的纯朴生活所吸引,创作了一组色彩欢快的画面。其中表现劳动人民的作品有油画《扫雪工人》、《工人回家》等。蒙克与剧作家H.易卜生、法国诗人S .马拉梅是好友。从20年代起,他为易卜生的剧本作插图,但始终未能完成。 蒙克是一位爱国者。1937年纳粹分子把蒙克的艺术宣布为“坠落”和“颓废”的,禁止展出。在德国占领挪威期间,他拒绝与纳粹政权合作,不参加为其操纵的美术家协会的活动。蒙克去世后,根据他的遗嘱,他的全部作品无条件地捐赠给奥斯陆市,这巨大的遗产包括1200幅油画、4500幅素描、1800幅版画、6件雕塑以及大批的工具、笔记和书籍等。

  《呐喊》

  蒙克的艺术含有的悲观和消极的因素,是他生活的时代所造成的。他的功绩在于揭示同时代人的隐蔽的心灵,把人们心底里的美和丑、痛苦和欢乐揭示在绘画中。他充分发挥了绘画语言的表现力,促进了西方绘画朝写意、象征的方向发展。他在挪威享有崇高威望,1963年奥斯陆建立了蒙克博物馆,除列着他遗赠的全部作品。1983年10月,挪威蒙克绘画展览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1863—1944),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出生于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使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今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885年第一次旅法,学习印象派的画风,后又受到高更、劳特累克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导致了其画风的重大变革。1892年他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协会的展览,由于形象怪异,其作品在德国引起激烈反响,画展只开了一周即关闭了。为此,以利伯曼为首的自由派退出艺术家协会,成立了柏林分离派。这一行动使蒙克大受鼓舞,从此在德国定居下来,直到1908年。这16年是蒙克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艺术臻于成熟的时期。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他的绘画,对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成了“桥派”画家的精神领袖。评论家指出:“蒙克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本质,并在表现主义被命名之前就彻底实践了它。”(罗伯特·休斯著,刘萍君等译《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46页)
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Thomas M.Messer著《爱德华·蒙克》,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笔者译。)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参考资料:楚门的世界

【名称】蒙克 《呐喊》   【类别】油画 、 名画   【年代】1893年   【作者】爱德华·蒙克   【规格】90.8X73.7厘米   【属地】奥斯陆国家画廊藏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1863—1944),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出生于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使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今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885年第一次旅法,学习印象派的画风,后又受到高更、劳特累克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导致了其画风的重大变革。1892年他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协会的展览,由于形象怪异,其作品在德国引起激烈反响,画展只开了一周即关闭了。为此,以利伯曼为首的自由派退出艺术家协会,成立了柏林分离派。这一行动使蒙克大受鼓舞,从此在德国定居下来,直到1908年。这16年是蒙克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艺术臻于成熟的时期。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他的绘画,对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成了“桥派”画家的精神领袖。评论家指出:“蒙克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本质,并在表现主义被命名之前就彻底实践了它。”(罗伯特·休斯著,刘萍君等译《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46页)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Thomas M.Messer著《爱德华·蒙克》,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笔者译。)
编辑本段相关评论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成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然而遗憾的是1994年2月12日清晨6点29分,《呐喊》在挪威国家美术馆失窃,讽刺的是窃贼只用了隔壁工地的一架梯子,翻过的围墙,打碎玻璃闯入美术馆,临走时不忘留下一张明信片"感谢这可怜的安保系统". ————选自百度百科

  他的代表作《呐喊》,是表现主义的经典画作,也是世界经典画作:

  这幅画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成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然而,遗憾的是1994年2月12日清晨6点29分,《呐喊》在挪威国家美术馆失窃,讽刺的是窃贼只用了隔壁工地的一架梯子,翻过的围墙,打碎玻璃闯入美术馆,临走时不忘留下一张明信片“感谢这可怜的安保系统”。

你有QQ信箱吗。我给你发一个他的画集


挪威画家蒙克的代表作是什么
解析:E.蒙克 Edvard Munch(1863~1944)挪威画家。1863年12月12日生于勒滕,1944年1月23日卒于奥斯陆。父亲是位医生,笃信基督教。幼年丧母,姐姐被肺病夺去生命,妹妹患精神病。童年时代的不幸对其一生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蒙克于1880年进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随C克罗格习画,受印象主义画风的影响。1889年改...

挪威画家蒙克的代表作呐喊其中人物的表情是
挪威画家蒙克的代表作《呐喊》中人物的表情是极度惊恐和不安的。《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于1893年创作的画布油画。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人物站在一条看不到头尾的公路上...

这幅画叫什么名字
《呐喊》1893年创作 作者:蒙克。是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呐喊》通常被认为是第一幅表现主义画作,也是蒙克‘灵魂作画’这一概念最极端的体现 如果我的回答帮到了您,记得及时采纳

E.蒙克作品
蒙克的艺术含有的悲观和消极的因素,是他生活的时代所造成的。他的功绩在于揭示同时代人的隐蔽的心灵,把人们心底里的美和丑、痛苦和欢乐揭示在绘画中。他充分发挥了绘画语言的表现力,促进了西方绘画朝写意、象征的方向发展。他在挪威享有崇高威望,1963年奥斯陆建立了蒙克博物馆,除列着他遗赠的全部作品...

这张抽象派油画是谁的作品?
爱德华·蒙克的作品。这幅画比作者本人更出名!

蒙克的《呐喊》表现的是什么?
表现方式上却极度夸张,展现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画作里的线条扭曲,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对比,蒙克将画面中沉闷、焦虑并且孤独的情感,表现到了一种极致。《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创作于1893年的第一个版本,其作品作为蛋清木板画;绘于1893年的第...

爱德华·蒙克的作品有什么?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爱德华·蒙克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

呐喊油画的作者是谁?
呐喊油画的作者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爱德华·蒙克是挪威的一位重要艺术家,以其独特的画作而闻名于世。他创作的《呐喊》是油画领域中的经典之作。这幅画以其强烈的情感和表现力,呈现出人类内心的挣扎与呐喊。蒙克通过这幅作品,展现了人类面对生活压力与困境时的真实感受,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呐喊的作者属于什么画风?
《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在爱德华·蒙克的画家生涯中,他多次曾改变艺术风格。在1880年代,爱德华·蒙克是自然派和半印象派。1892年,爱德华·蒙克树立了具个人特色的综合派原始画风,在此色彩成为一种象征,亦是种具有承载功能的元素。1890年代,爱德华·蒙克倾向选择景深较浅的...

挪威蒙克博物馆发现导致蒙克《呐喊》褪色原因?
挪威蒙克博物馆近日公布一份研究报告,宣布科研人员在一幅爱德华·蒙克的《呐喊》(The Scream)中发现一种早期人工合成颜料‘镉黄’(Cadmium yellow)。这种颜料经长期氧化后发生分解,导致画作出现褪色现象。《呐喊》是挪威画家蒙克的代表作,他一生共绘制了4幅《呐喊》,本次接受实验室研究的蛋彩画版本...

大城县15113501258: 蒙克最重要的组画是什么?
紫若扶正: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堪称20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出生于挪威洛顿.童 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使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 疾病与死...

大城县15113501258: 简述蒙克的艺术特点 -
紫若扶正: 是挪威的油画家和版画家,是20世纪表现主义先驱,他以疾病和死亡为主题,以扭曲的线条风格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代表作《呐喊》,被人为是现代人类精神极度苦闷的象征.

大城县15113501258: 油画《呐喊》的简介? -
紫若扶正: 《呐喊》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作品欣赏 1893 年 91x73.5cm 纸 粉彩 奥斯陆国家美术馆 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

大城县15113501258: 蒙克的《呐喊要表达什么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油画 - 呐喊》
紫若扶正: 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 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

大城县15113501258: 表现主义绘画风格是什么?
紫若扶正: 表现派的精神领袖爱德华•蒙克(1863〜1944 )是北欧小国挪威人.现代最著名的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之一.蒙克19岁那年进入克里斯蒂安工艺美术学校开始学画,22岁时...

大城县15113501258: 油画《呐喊》作者蒙克是什么时代的人 -
紫若扶正: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爱德华·蒙克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大城县15113501258: 呐喊是谁画的 -
紫若扶正: 《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的作品.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

大城县15113501258: 有个名画内容是:一个人(比较抽象)双手捂脸,一种似惊讶似痛苦的表?
紫若扶正: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 (1863—1944)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先驱.童年父母双亡心理阴郁,使他早年作品多疾病与死亡主题.1892年起定居德国16年.他在忧郁、惊...

大城县15113501258: 蒙克作品呐喊用哪种变化形式
紫若扶正: 蒙克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通过云彩和水流的曲线,与桥的直线的组合,衬托了人物的发泄、恐惧到疾呼、警醒的变化,突显了典型的表现主义风格,

大城县15113501258: 谁知道这幅图片什么名字?
紫若扶正: 名称:《呐喊》作者:爱德华·蒙克类别:油画年代:1893年 规格:90.8*73.7厘米属地:奥斯陆国家画廊藏《呐喊》(挪威语:Skrik‎),或译称《尖叫》,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创作于1893年.这幅画被认为是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画作以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为背景.也有人认为,这幅画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