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传统习俗的利与弊

作者&投稿:驹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节习俗的好与坏~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利:可以回家与父母团聚;可以轻松地、没有顾虑去放飞心情,忘记一切烦恼,快乐的玩;可以一觉睡到自然醒;可以不用在乎今天的碗没有洗而去玩游戏;可以哈哈大笑不必在乎别人怎么看你;可以买很多平时不舍得买的东西,因为这是大减价……

说起春节大家都不陌生吧。每次春节,大家家里都很热闹。虽然热闹,可是这里面还是有好处和坏处的。那我先说好处吧。
1、全家团聚,非常热闹。春节总是要热热闹闹,大年三十晚,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别提多高兴了。
2、我们可以玩上好几天。春节到了,一般父母就让我们休息上几天,这几天不用做作业,而且父母也都放假了,可以一起玩上好几天。
3、可以赚一笔钱(压岁钱)。每当过春节,长辈们就给我们压岁钱。这样我们就可以白白赚上一笔钱,谁不高兴呢?
虽然有这么多好处,可是春节还是有一些弊端的,下面我来说一下春节习俗的弊端。
1、太浪费粮食。每次过春节,因为是全家聚在一起吃饭,所以要搞得丰盛一点,所以都要吃大鱼大肉。摆上满满一桌的菜。这样不免就有点浪费了。虽然人多,但是摆上那么多菜还是有点浪费。一个人浪费一盘菜,全国那么多人,该浪费多少盘菜呀。
2、危险提高了。过春节不免都要放礼花爆竹,我们孩子也放一些鞭炮。虽然既好玩,又好看。可是危险性也是很高的。哪年春节没有人因为放鞭炮而造成受伤。所以我也要提醒大家一句。放鞭炮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因为好玩做危险地事情。
春节的习俗,虽然有许多好处,但是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当然,不好的地方也是可以避免的。浪费粮食的问题就可以这样避免,要适量做菜,根据人的多少,我们家一共是九人,就做九个人的菜,多了吃不了就浪费了,还不如放到以后去做,这样就可以避免浪费问题了。而放鞭炮的问题,就要我们每个人小心,不要把自己看的太厉害,觉得一些危险地事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春节一般是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包括除夕与初二、初三),是新年的第一天。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很多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年”字的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好像是人头上顶着谷物,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
二、春节主要习俗
(一)腊月廿三或廿四: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旧时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都要升天,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让他别说坏话。然后将神像揭下,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二)腊月二十三日至除夕:扫尘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三)腊月廿九或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贴年画、贴挂千等
1.贴门神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
据《山海经》说:在沧茫的大梅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蜒盘伸三千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有上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后来《山海经》这种以神荼、郁垒、虎苇索、桃木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们承传了下来。可以说,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人们信仰的门神不尽相同,其中影响最深的要数神荼、郁垒、钟馗、秦琼、尉迟恭。
2.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即在大门两旁悬挂长方形桃木板。据《宋史•蜀世家》说:五代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幅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就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经明太祖朱元璋的提倡,此后春联便演变为习俗流传至今。
3.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4.放爆竹
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由于社会和民俗的进化,“爆竹”逐渐发展为“爆仗”(用纸筒灌装火药引爆)、“编炮”(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来放)、花炮乃至烟花。爆竹的功能也由避邪驱鬼完全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
在新旧年交替,“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三元”到来的时刻,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5.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
6.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有童谣云: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7.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见“春节的来历”)。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四)春节期间: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主要分:一是拜家里长辈。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二是走亲戚。如到岳父、母家拜年。三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四是感谢性的拜访。对欠人家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五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无过多礼节。
随着科技的发展,春节期间拜年的形式也超越了传统的串门送祝福,而出现了新的拜年形式,如电话拜年,贺卡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这些拜年形式除丰富了春节的拜年传统之外,还因其简单方便、快捷、无时空无国界阻碍、生动活泼、费用低廉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2009年北京除夕短信发出6亿条 平均每人近38条。)
(五)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反映人们对生活愿望的一种表达。
吃元宵是元宵节的重要食俗。相传在汉武帝时,有一宫女叫元宵,因思亲过度悲切,欲投井自尽,被谋臣东方朔救下,劝她别寻短见,设法在正月十五让她和父母团圆。于是,东方朔在长安街卖卦传谣:正月十五,火神君要奉旨火烧长安城,玉帝要站在南天门观看。汉武帝闻讯大惊,急问东方朔有何法消灾。东方朔便对汉武帝说:“火神君最喜欢吃汤圆,宫娥元宵做的汤圆好吃,可敬火神。可传谕家家户户张灯挂彩,就能骗过在南天门观望的玉帝。”结果,汉武帝传旨按东方朔的话去做。元宵姑娘也就能趁挂灯的机会,离开宫院与父母团聚了。后来,人们在正月十五吃汤圆,也把汤圆称为元宵,意思是“阖家团圆”。
元宵节又称灯节。东汉明帝提倡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宋朝《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元宵节人们除游灯市外,还有猜灯谜、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划旱船等游戏。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
三、春节年味淡的原因
现在物质生活比以前好了,可春节过得没有以前有气氛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第一,春节是农民的节日,是一年之首,过完春节就要为春耕做准备了。现在社会正在向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发展,耕种和节气已经不是全社会的焦点。特别是塑料大棚的出现,使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的生产,车间化、全年化,随时可以生产出过去只能在特定季节才能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人们对节气的祭奠和依赖大大降低了;
第二,由于反对迷信,对一些祭祀活动的禁止,使春节没有了过去的仪式化,它的内容就简化为吃。而中国已经摆脱了过去吃不饱的生活,特别是塑料大棚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人们平时什么都吃得上,春节也就不新鲜了。
现在春节唯一保留下来的,就是探亲访友。这是现代生活当中,最富有人情味的行为,也是最奢侈的行为。由于人们居住的距离越来越远,人们变得越来越懒,吃饭和聚会大多选择在饭店,这就使吃饭和聚会的意义,从家庭走向社会化。所以春节走向冷清,走向毫无激情的连续长假就在所难免。

说起春节大家都不陌生吧。每次春节,大家家里都很热闹。虽然热闹,可是这里面还是有好处和坏处的。那我先说好处吧。
1、全家团聚,非常热闹。春节总是要热热闹闹,大年三十晚,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别提多高兴了。
2、我们可以玩上好几天。春节到了,一般父母就让我们休息上几天,这几天不用做作业,而且父母也都放假了,可以一起玩上好几天。
3、可以赚一笔钱(压岁钱)。每当过春节,长辈们就给我们压岁钱。这样我们就可以白白赚上一笔钱,谁不高兴呢?
虽然有这么多好处,可是春节还是有一些弊端的,下面我来说一下春节习俗的弊端。
1、太浪费粮食。每次过春节,因为是全家聚在一起吃饭,所以要搞得丰盛一点,所以都要吃大鱼大肉。摆上满满一桌的菜。这样不免就有点浪费了。虽然人多,但是摆上那么多菜还是有点浪费。一个人浪费一盘菜,全国那么多人,该浪费多少盘菜呀。
2、危险提高了。过春节不免都要放礼花爆竹,我们孩子也放一些鞭炮。虽然既好玩,又好看。可是危险性也是很高的。哪年春节没有人因为放鞭炮而造成受伤。所以我也要提醒大家一句。放鞭炮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因为好玩做危险地事情。
春节的习俗,虽然有许多好处,但是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当然,不好的地方也是可以避免的。浪费粮食的问题就可以这样避免,要适量做菜,根据人的多少,我们家一共是九人,就做九个人的菜,多了吃不了就浪费了,还不如放到以后去做,这样就可以避免浪费问题了。而放鞭炮的问题,就要我们每个人小心,不要把自己看的太厉害,觉得一些危险地事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以下是春节传统习俗的利与弊:

利:

1. 增强家庭凝聚力: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传统习俗如贴春联、贴窗花、包饺子等活动,可以让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增强家庭凝聚力。

2. 促进社会和谐: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年、赠送礼物,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促进了社会和谐。

3. 传承中华文化:春节传统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发扬这些习俗,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

弊:

1. 浪费资源:春节期间,人们购买年货、燃放烟花爆竹等活动,会浪费大量的资源,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 安全隐患:燃放烟花爆竹容易引发火灾和人身伤害,给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隐患。

3. 消费压力:春节期间,人们需要购买年货、赠送礼物等,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消费压力,对一些家庭经济造成一定的负担。

总的来说,春节传统习俗既有利又有弊,我们应该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环保、安全和节约。

emmmmmmm没有啊


燃放鞭炮的利与弊课题研究
燃放鞭炮的利与弊课题研究如下:1、燃放鞭炮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燃放鞭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中国,春节等重大节日和庆典时,人们会燃放鞭炮以庆祝和祈福。燃放鞭炮的习俗被认为可以驱邪避祟,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祝福。2、燃放鞭炮的利 增添节日氛围:燃放鞭炮的声音和色彩能够为...

清明节习俗的利与弊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

清明节习俗的利弊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

烟花爆竹燃放的利与弊
一、支持燃放烟花爆竹的观点:1. 烟花爆竹的燃放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应当予以传承和保护。2. 在节日期间,烟花爆竹的燃放能够增添喜庆的气氛。3. 烟花爆竹产业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二、反对燃放烟花爆竹的观点:1. 烟花爆竹的生产和燃放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可能导致事故发生。2. 燃放烟花爆竹会...

有人说,现在的传统节日习俗太烦琐,你认为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要不要舍弃...
传统节日的习俗是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历史、传统和群体认同。虽然有些人可能认为传统节日的习俗烦琐,但是舍弃习俗也可能意味着失去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传统的连续性。舍弃传统节日的习俗需要权衡利弊。一方面,舍弃烦琐的习俗可能让人们更加轻松和自由地庆祝节日,并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另一方面,传统...

小学生辩论会:过春节放鞭炮的利与弊
放鞭炮的利与弊 现在在大城市的节日里不允许放鞭炮。 有些人反对。 但我赞成这个主意。有些人认为放鞭炮是庆祝重要节日的传统方式,尤其是春节。 它可以表达人们的快乐,他们的感情和节日的气氛。 人们可以欣赏烟花的美丽景色。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放鞭炮可能会带来很多麻烦。 它可能会带来大火和空气...

各地传统春节习俗 习俗的来源 历史变迁 利弊等情况 1000字以上_百度知 ...
需要“捍卫”,即意味着这一“传统”有遗失的危险。团年饭搬到酒楼,拜年用短信了事,越来越多的人在春节旅游、上网,潇洒自在;对此,老人们哀叹年将不年、淡而无味,而一部分民俗学家则宣扬回归“传统”。但春节“传统”是什么样子的?从文献到文献的抄录、对内在涵义的穷索将春节变成了专家学者的“内部知识”。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和习俗差异
3. 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在西方,基督教对节日文化的影响显著,许多节日直接与基督教的宗教活动相关。尽管这些节日也和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及传统有关,但基督教的影响是节日体系中的主导因素。4. 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中国传统节日不仅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四季更替,也强调人际和谐及社会关系的调节。节日中...

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日风俗
5、清明节 习俗:扫墓、踏青。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传统节日的习俗应该继承还是摒弃,说4个理由
一是优秀的传统民俗必须继承。首先,我们应当继承好春节期间合家团聚孝老敬亲的民俗。无论在异国他乡打工挣钱,还是在本地做官做生意,远也好、近也罢,都应该挤出时间回家团聚,要达到合家团聚共度春节的效果。其二,要继承吃年夜饭前敬老人、春节祭扫、亲戚邻里之间相互走动看望的习俗。穷也罢富也罢,...

中原区15836824378: 春节传统习俗的利与弊是什么? -
国英醋酸: 说起春节大家都不陌生吧.每次春节,大家家里都很热闹.虽然热闹,可是这里面还是有好处和坏处的.那我先说好处吧.1、全家团聚,非常热闹.春节总是要热热闹闹,大年三十晚,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别提多高兴了.2、我们可以玩上...

中原区15836824378: 春节有什么好处与坏处? -
国英醋酸: 楼主问啥我就答啥好了 好处:可以好好休息了,睡懒觉什么的. 可以和家人聚会了,可以帮父母做事了,可以尽孝了 可以和好久不见的朋友同学聚会了 在外求学的学子可以回家吃好的了 孩子们可以见到在外打工多时的父母了 可以放烟火,可以看到很多漂亮的烟火 可以看到很多颁奖典礼和很多别的精彩的电视节目或电影 ......坏处: 休息得太多,每天早饭中饭一起吃,容易堕落 回家了,过年了得帮家里做很多事,并且都逃不掉 聚会多了,开销就大了 过年乘车非常不方便 好东西吃多了,又得辛苦减肥了 很多由烟花爆竹引起的事故每年都不少 长辈们说"过年就是过钱."可见花消那个大 电视什么的看多了,视力又差了 学生有寒假作业~~~ ......

中原区15836824378: 调查报告:燃放烟花爆竹的利与弊?十分紧急.各位兄弟姐妹.字数在1000字以内,要比较清晰. -
国英醋酸:[答案] 燃放烟花爆竹的利与弊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几千年的民俗,爆竹声声,给新春佳节带来了喜庆的气氛,古语就有“爆竹声声辞旧岁”一说,人们在爆竹声中送走了过去的一年,在焰火斑斓之时憧憬新的一年. 不过,在喜庆之后,人们是否为...

中原区15836824378: 春节传统习俗的来历,历史变迁和利弊 -
国英醋酸: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

中原区15836824378: 春节传统习俗的意义? -
国英醋酸: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在喜迎马年到来之际,泛华社区居民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一派祥和温暖的景象.下面把春节期间居民总结的一些民俗及传统习惯,供大家学习借鉴.一、扫尘 “腊月二十三,掸尘扫房子”,其用意是要把一...

中原区15836824378: 搜集到过春节的习俗谈谈如何看待春节 -
国英醋酸: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春节民俗中就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春节就是整个文化脉络中最典型的一支. 每一种习俗都有它背后的故事和寓意,上至远古,在这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融入新的因素淘汰掉不符合时代的因素.无疑这一系列习俗...

中原区15836824378: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春节的看法 -
国英醋酸: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年味、年俗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应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交替而与时俱进.春节某些习俗的改变,顺应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2)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还必须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以增强民族凝聚力.(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是必然现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随着西方节日在国内盛行,“年味”正在变淡,这也是正常现象.

中原区15836824378: 孩子了解过年的习俗,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好处? -
国英醋酸: 过年习俗的传承 过年象征着新的一年地来到,今年的结束以及成果和新的一年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开始,而过年的习俗因为时间的长期积淀也逐渐成为一种仪式,作为特有的文化习俗,让孩子从小的了解能够受习俗的影响,与传承过年的习俗,让...

中原区15836824378: 应如何对待春节习俗 -
国英醋酸: 首先 春节习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来说 我们应该给予其保护的地位与特别的关注.也许年轻人或一部分人群无法理解保存或沿袭春节习俗的重要性.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光大是必需的也是每个国人应该履行的义务. 其次 在国际...

中原区15836824378: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
国英醋酸: 春节的风俗有买年货、贴春联、剪窗花、挂年画、年夜饭、压岁钱、守岁、吃饺子、吃汤圆、放鞭炮、看春晚、拜年、贴福字、逛庙会、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子、换桃符等.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