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柏拉图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自己的理想社会的

作者&投稿:利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和柏拉图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的标准是什么?~

孔子和柏拉图都推崇贤人政治或哲学王,但二人眼中的圣人和哲学王是有所不同的孔子和柏拉图所主张的理想国家里都实行君主统治,君主在孔子眼里是圣人,在柏拉图的眼里是哲学王。二者颇为相像。孔子推崇的周朝社会是一个君主世袭、家族本位、宗法制严密的等级社会。在孔子的改革方案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举贤”,在世袭制的基础上,能最大限度地任用贤人,让贤人来担当领导国家的重任。“匹夫有善可得而举”,即按照人的品德才能予以任用。《苟子·哀公》载孔子语:“人由王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君子、贤人、大圣都是仁、智合一,区分他们的也就是仁、智本身具体内涵的差异而呈现出高下。孔子曾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在孔子的眼里,最高理想的“贤士”,是达到了“自知”、“自爱”、“自乐”的境界,从而与“天道”冥契无间、浑然一体的人。让这样的君子、贤人、圣人当政,才能作为一个世人道德的典范,教化百姓,让百姓效仿他们,从而实现一个各守其道、各就其职的理想社会。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表述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哲学王”,由哲学王来统治他的理想城邦。他说:“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5]同样的论述出现于柏拉图的《第七封信》中:“除非那些热爱正义和真知的人掌握国家的统治权,或者那些统治者竟然——出于上天的恩赐——成为真正的哲学家,人类的罪孽不会中止。”[6]由哲学王所统治的这个理想国,最好的政体便是贤人政体,实行贤人政治,在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中,哲学王在国家中凌驾于一切之上,具有发号施令的绝对权威。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和柏拉图眼中的哲学王也有所不同。孔子的言论更多的是对圣人的道德提出要求。孔子笔下的圣人是一个美德的化身、道德的典范、与“道”浑然一体的人,孔子甚至认为君主也要受到约束,就是要服从道统,道统大于君统,君主执政的原则就是要“有道”,用它来检验统治者的一切行为。而柏拉图笔下的哲学王除了是个德行最完美的人之外,而且还是个精通音乐、体育、算术、几何和辩证法的知识天才,更重要的是“他不会停留在意见所能达到的多样和个别事物上的,他会继续追求的……直至他心灵中的那个能把握真实的,即与真实想亲近的部分接触到了每一事物真正的实体,并通过心灵的这个部分与事物真实的接近、交合,生出了理性和真理……他才停止艰苦的追求过程”[7]。也就是说哲学王这个知识天才还是个掌握了别人无法掌握的真知识的人。3.孔子和柏拉图都主张为政以德,但对道德的理解,二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孔子的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就是“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国君实行德政,如北斗一样安居其地而众星自然拱绕,得到人民的拥护。孔子的德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德主刑辅。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德治高于刑治,德治乃根本之策。(2)孔子把执政的过程看成为道德化的过程,即贤人在执政时用自己的道德来感化、教化百姓,可谓“身正为范,德高为师”。《论语》中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曰:‘子为正,蔫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孔子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也就是说为政者一定要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以身教民,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百姓才会听从他的命令,才能服从他的统治。(3)君臣之间不仅是权力制约关系,而且还要靠礼、忠、信等道德来维护。“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即使这样的礼节到了令人厌烦的程度,也要这样继续下去。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里指出,理想的城邦应该是一个善的城邦,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美德[8]。把人分为三个等级的根据就是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德性不同。德性最高者即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同时柏拉图认为法律在城邦中起到辅助统治的作用,作用不及德治重要。他指出:“对于优秀的人,把那么多法律强加给他们是不恰当的。”[9]“真正的立法家不应当把力气花在法律和宪法方面做这一类的事情,不论是在政治秩序不好的国家还是政治秩序良好的国家;因为在政治秩序不良的国家里法律和宪法是无济于事的;而在秩序良好的国家里法律和宪法有的不难设计出来,有的则可以从前人的法律条例中很方便地引申出来。”[10]。柏拉图对于法律和道德在国家统治中的作用是和他的理想国以及哲学王统治的设计一脉相承的。①可见,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为政以德,但是何为道德?他们二人理解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孔子虽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忠君放在孝亲的前面,但他所处的奴隶社会是以祖先崇拜为特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主义社会,他的道德观更多的是着眼于家庭本位的人伦道德,或者说“孝亲”是道德规范的起点、核心和基础,就是对君的“忠”也离不开“孝”,“忠”其实是“孝”的升华。柏拉图的道德观里则几乎找不到“孝悌”的位置,其侧重点是国家本位的道德规范,“道德的标志是国家利益”[

古希腊哲学家,有三个连贯的人物我们不得不提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三人一起创立了今天的西方哲学思想。在中世纪的早期,由于新柏拉图主义的盛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没有被翻译。但到了12世纪,亚里士多德主义开始兴起,他的著作也被翻译成了各种欧洲文字,形成了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

  孔子是在战国 诸侯争霸的时候提出自己的社会理想的
  根据: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而帕拉图则是在教会统治时期提出 并收到教会的认同
  根据: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理想国还很重视教育,因为国民素质与品德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好坏。柏拉图甚至设想在建国之初就把所有10岁以上的人遣送出国,因为他们已受到旧文化的熏染,难以改变。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音乐、体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教育内容要经严格选择,荷马、赫西俄德的史诗以及悲剧诗人们的作品,一律不准传入国境,因为它们会毒害青年的心灵。 柏拉图自称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其他的政体都是这一理想政体的蜕变。理想政体由于婚配的不善引起3个等级的混杂,导致争斗,军人政体(Timocracy)随之兴起。军人政体中, 少数握有权势者聚敛财富, 形成寡头政体(Oligarchy)。贫富矛盾的尖锐化导致民众的革命,产生民主政体(Democracy)。民主政体发展到极端时又会被僭主政体(Tyranny)所取代。

  《政治家篇》约作于柏拉图后两次去叙拉古之间(公元前367~前361),这是他在叙拉古的政治实践受到挫折,思想发生变化的时期。《政治家篇》主旨是讨论真政治家及政治的定义。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提出了政治中道、混合的概念;首次明确论述了法律的作用并以法律作为划分政体的标准。他认为,真政治家(哲学王)无需用法律统治,但现实中真政治家极为罕见,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也还有一定的作用。因为政治不仅是一种艺术,亦是一门科学。法律对于政治家,犹如教练和医生的训练方案和处方一样,法律虽然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却是必要的。

  柏拉图在其最后的作品《法律篇》中进一步发挥了关于法律的作用的思想。从理想出发,他推崇哲学王的统治,“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比知识更有威力”;从现实出发,他强调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如同最野蛮的兽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在12卷的《法律篇》中,设计了他的“第二等好”的城邦,包括地理环境、疆域大小、人口规模与来源、国家经济生活、阶级结构、政治制度、法律等细则。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第二等好的城邦与《理想国》中的正义之邦相比,在具体措施上有很大区别。主要有:政治制度由哲学王执政的贤人政体转为混合政体,以防止个人专权。《理想国》主张统治者实行公产、公妻、公餐、公育制,《法律篇》则恢复了私有财产和家庭。《理想国》中划分公民等级是依照其先天禀赋的优劣,而《法律篇》则是按照后天财产的多寡。


柏拉图式的爱情什么意思?谁能说说?
柏拉图式爱情也就是柏拉图式性爱,也可称之为精神恋爱,指的是追求心灵上的沟通,排斥性生活和肉欲,一种理性的纯洁的爱情。通常是指有一方残缺或者无法进行肢体上表达感情的两个人。柏拉图式爱情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马尔西利奥·费奇诺在15世纪提出的,主要是为了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式恋爱是什么样子的?
4. 该概念最早由15世纪的马尔西利奥·费奇诺提出,用以描述苏格拉底与其学生间的爱恋。5. 柏拉图在其理念中提出,当心灵追求真理而非肉体时,人才能够达到最佳状态。6. 他认为肉体的欲望会妨碍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满足。7. 古希腊学者将纯真的爱情视为同性之间的情感,而非异性之间的婚姻,后者被视为社会...

古希腊哲学家的什么与孔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西方的苏格拉底及其弟子柏拉图在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一如东方的儒家祖师孔子一般。从三人的共性看来,三者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家。有人问起孔子“子奚不为政?”时,孔子回答说,“《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我以这种修养来影响执政大臣,不也是一种参政吗?)苏格...

柏拉图的宇宙观是什么图案?
是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组成的几何图案,它通过表示这些立体图形,诠释了宇宙。四元素说是古希腊关于世界的物质组成的学说。这四种元素是土、气、水、火。这种观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人类科学的发展。水元素:哲学家泰勒斯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水这种基本元素构成的。气元素:阿那克西曼德...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什么关系
师生关系,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 。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身...

世界上,哪些名人、明星,是一辈子独身的?
1: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的圣贤,被认为是“精神恋爱”的创始人,他提倡男男之间的爱慕为世间最高级的情感形态。柏拉图还是最早的共产主义者之一,在其著作《理想国》中,他提出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共产、共妻、共子。柏拉图在81岁时,在一次婚宴上愉快地交谈时去世。2:哥白尼(1473-1543年...

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生活?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

柏拉图式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1. 理想式的爱情观 (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 在这世上有, 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关系???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史上的三杰。他们师徒三人,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1、苏格拉底——城邦政治学说的先驱者,西方哲学从他开始,从向外探索转入向内探索,从自然哲学转向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名言:(1)、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

什么是柏拉图式恋爱?
其实这个疑问,我在高中时候就有过,那时在网络上看到一部电影,就叫作《柏拉图式恋爱》,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那种拖拖踏踏的情节,甚至看不到一丝开花结果的希望,所以影片具体讲述了什么,印象并不太深,但是这个电影的名字,却深刻地被我记住了。因为,“柏拉图”这个名字很是响亮。直到最近开始...

玉屏侗族自治县15984815973: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有什麽异同 -
聊贾捷平:[答案] 同:(1)都生活在动荡的年代,战争频繁.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候纷争;后三人生活在雅典城邦衰落的时代,战争不断.(2)都处于思想文化活跃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百家争鸣;雅典出现了智者学派.(3)都出现了...

玉屏侗族自治县15984815973: 柏拉图思想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
聊贾捷平:[答案] 柏拉图思想产生的背景: 1、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 2、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被处死 ——以上两者暴露了民主政体的弊端,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不满.

玉屏侗族自治县15984815973: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在个人经历,思想观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
聊贾捷平:[答案] 相同点: 1.所处时代: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是公元前的两位顶尖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孔子早亚里士多德一百多年,基本可以视为同时代. 2..时代背景:都处在社会动乱时代,面临同样的社会问题 3.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从所处时代出...

玉屏侗族自治县15984815973: 求:柏拉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点? -
聊贾捷平:[答案] 柏拉图也译为帕拉图拼音:Bó lā tú英译:Plato 希腊语:∏λάτων (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简介】名字的由来:柏拉图原名...

玉屏侗族自治县15984815973: 孔子和柏拉图 -
聊贾捷平: 1,推崇周礼,以礼治国.孔子推崇的是周礼,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封建制逐渐代替奴隶制,周礼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以礼治国也不能解决动荡局面,只有富国强兵之道才能受重用,如法家李悝,兵家孙武 2,有哲学家进行国家治理,从智慧与理性的角度,全面治理. 3,被历史忽视,受不到重用.不符合实际情况,脱离了现实.

玉屏侗族自治县15984815973: 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主张对当时社会有何进步意义 -
聊贾捷平:孔子是在战国 诸侯争霸的时候提出自己的社会理想的 根据: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

玉屏侗族自治县15984815973: 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异同 -
聊贾捷平: 一、两人对文艺的本质看法不同:1、孔子将艺术与“善”相联,柏拉图侧重谈它与“真”的关系.2、艺术形式在孔子处只获得附庸身份,柏拉图则从本体论角度凸显其独立性.3、孔子提倡“表现论”文艺观,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摹仿”.二、两人都对文艺的社会作用予以关注.但一个从仁学出发肯定情感,肯定艺术;一个依据理念论而否定情感,否定艺术.三、孔子“为人生而理论”,柏拉图除此之外也“为理论而理论”.由于中西文化精神的不一致,他们的思想在理论形态和特色等方面都体现出差异.

玉屏侗族自治县15984815973: 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代东西方先哲,面对社会的动荡与衰败,都设计了治世良方,以建立和谐有序的 -
聊贾捷平: (1)特点:君臣有别、长幼有序和注重德治.背景: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礼崩乐坏”.(2)方案:国家应由哲学家治理国家,武士对外御敌、对内保民和生产者从事各种生产组成,三者各尽其德,各守其责.评价:《理想国》中表达的真知统治权力、国家的目的是实现政治正义与社会和谐的理念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局限是过于理想化,对人性的贪婪估计不足.(3)途径:追求正义,实行法治.相同:强调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不同:孔子主张人治,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

玉屏侗族自治县1598481597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在中西文化史上,孔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东西方的思想文化巨人.探究二者思想的差异,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下... -
聊贾捷平:[答案] 答案:解析: (1)“正名”就是要用周礼所规定人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等 级化,秩序化.(2分) (2)思想主张:柏拉图提出正义就是三个等级各守本分,各司其职.(2分) ...

玉屏侗族自治县15984815973: 柏拉图与孔子是古代欧洲与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明星,孔子周游?
聊贾捷平: 这道题ABCD都没有什么问题.人家说选D,你就选D.不要较真.A没有问题,当时希腊社会正处在瓦解的边缘,而中国正在向着战国大变法迈进.两个人的主张都有治国的成分.B从阶级性上讲,两人确实都属于奴隶主阶级.从我们的高中以前的课本来看,奴隶社会统治阶级就是奴隶主阶级,被压迫阶级就是奴隶阶级.两人都是统治阶级,就是奴隶主阶级.奴隶主阶级,自然要为本阶级利益考虑,且两人的言论,都明显是偏向统治阶级的.C、这个完全正确,D如果是我,我肯定选它,人家都把和谐社会搬出来了,你还敢不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