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历了很多朝代,分为很多个国家,为什么提起中国历史却把这些国家的历史都算在中国历史里面?

作者&投稿:贲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二历史~

我觉得,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人。首先,他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统一的度量衡,兴修水利,修建万里长城,以上就是人们的功。现在来说说他所谓的过,他焚书坑儒、大兴土木、徭役繁重、法律严酷、寻求仙丹、扬农抑商等。
下面,我就一一来谈谈秦始皇的人们所谓的过:
先说说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为了统一思想,虽然极端了一些,但是十分有用,而且这是一个国家在政治上必须做的,也是必须牺牲的,而且秦始皇在焚书之前已经把所有要烧的书全部备份后存如了皇家图书馆中,他的义务已经尽到了,是之后那些农民起义者烧了皇家图书馆,这样,真正焚书的不是秦始皇,而是那些农民起义军。所谓的焚书,不是将图书灭绝,而是将民间的图书消灭,只有“博士”之类的人才能收藏,可以指责的不过是愚民和使得秦史以外的史料缺失。秦始皇采取李斯的焚书建议,限制各家学说的传播范围,约束诸生的言论自由。摆摆威风,吓唬吓唬他们。其最终目的是迫其就范,加以利用,并非仇视文化。事实也是这样,《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云:“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与 同罪。今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可见秦记、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并未焚毁,而且博士官所职的《诗》、《书》百家语,明文规定不烧。据文献记载表明,秦始皇焚书时,有些人违令私藏《诗》、《书》等典籍,确实秦统一六国之后,统治范围扩大到大江南北,在政令的实施上存在困难,同时就秦朝政府机构的设置上来说秦统治者是无力烧光民间所藏的。“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有可观。”从先秦诸子的流行至今以及文献记载来看并不像后世儒生所说的那样“六学从此缺矣。”其实,真正的经典是无法被焚毁的,在古代口耳相传,经典已牢固地存储在学者们头脑中,只要这些学者不死,经典就不亡。所以不应过分地夸大“焚书”产生的影响。焚书,无疑是不好的。秦始皇的焚书,也的确给中国古代文化带来很大损失。但是对于秦始皇的焚书,我们不能单纯地从焚的观点上来看。秦始皇焚书,是两种思想斗争的结果,是当时进步思想和反动思想斗争的结果,是进步派和反动派政治斗争的结果。焚书所体现的是在政治上代表进步的人对代表反动的人的打击。坑儒是因为侯生、卢生求仙药不成而“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二人恐惧,在背后骂了秦始皇一通,便逃离咸阳。秦始皇得知,大怒说:“今闻韩众去不报,徐福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及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所谓坑儒,也是儒生诽谤非议找的,坑他们也是秦法的严酷使然,至于说残暴什么的,好像历史上杀人杀得比秦始皇多得多的人有的是,秦始皇这么受到关注大概是因为他杀的是儒生吧。秦始皇最大的过错就是没有使经过春秋战国锤炼而成的秦制得以稳固和传承。这好比“杀鸡儆猴”,牺牲少数人的利益,而保全更多人的利益,而且那些儒生也是犯了欺君枉上之罪,也是必须死的。就思想统治方面,我们可以纵向进行一下比较,汉武帝,一旦发怒,杀的人远不止这些。朱元璋为了他的子孙能够永保他的大明江山,不止杀了多少人。康熙帝搞个文字狱,由此而归西的人远不是百可以计算的。所以我在想:为什么他们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因为那些举措,而在后世为千夫所指。秦始皇在不完备的理论的指导下,他的统治是盲目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于是发现有不同意见就“焚书”,有人抵触就“坑之”。没能在根本上和整体上解决问题。然而,这并不是我们所能苛求的。毕竟他的“探索”没有祖宗遗志可遵循,也没有实践经验可供参考,也没有智士谋臣“辅其建德”的建议可采纳。他整个儿就是一个孤独的探索者,“摸着石头过河”不幸,他摔了一跤,落得个“暴君”的骂名。秦帝国的统一是依靠相对的国力强盛,采用武力统一的。其间有不少血腥战斗、阴谋诡计。在快速统一后就面临着如何治理国家的现实。当时除了秦以外六国各有其思想文化体系,不少六国遗族在统一后利用思想文化体系的差异谋求反对帝国秩序。焚书坑儒的目的就是实现帝国思想文化体系的唯一性,与任何时期任何统治者的目的一样。汉武帝不也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吗?李登辉、陈水扁也不正是通过10余年的“去中国化”使得台湾民意主流发生转变吗?可以这么说,焚书坑儒就是秦始皇的“文化大革命”!而且秦帝国的“文化大革命”无论从时间跨度、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国力损耗、社会影响后遗症等方面都要比1966~197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要小的多,何来残暴之说?再看当时的帝国秩序,最危险的人正是被“坑”的那些“文人”,在国家尚未完全根本的稳定前,采用激烈的专政手段就是必然的选择;如果秦始皇采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式的思想路线以求得天下统一,那么那些打着“学术研究”的文人就会把国家搞乱,政令不通——现在香港所谓的“民主派”就在这么干。
下面我就来说说所谓的法律严酷。执行厉法。何谓厉法?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美国没有鞭刑,就指责英联邦国家新加坡鞭刑残酷;英联邦没有死刑,就会指责中国的死刑是残酷的;中国没有宗教法律,人们听说阿拉伯国家对小偷处以“用乱石砸死”的宗教法律,觉得阿拉伯国家执行酷刑。当时帝国信奉的国家哲学——法家学说认为“严法以治乱世”,帝国则依据国家哲学制定了相对于六国严格的法律,法律向蛛网一样渗入社会每个角落,甚至每家每户拥有几把(军民两用的)刀具都作出严格规定,同时依靠保甲制度确立了原始的社区制度,并通过连坐法执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而保甲连坐制度更是确保社会犯罪事件的减少,每个帝国基本单元的稳定。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时的帝国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或街道办主任)刘邦,刘邦当年负责征召兵役,但在工作中因饮酒而醉,畏罪而信口“天降大任”哄骗民众造反。由此可帝国当年对于官员工作中因醉酒误事的处罚相当严厉(与之相对的是我们现在某县官员要办事必须喝酒)。可以这么说,帝国法律是严谨的,其执行也是严格的,就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现在人们常常困惑于法律的不完善、司法腐败,一直提倡法律的公正严明,那我们又怎么能够指责中国第一位倡导用完善司法制度治理国家的、2000年前的帝王呢?在指责他的同时,我们是否应当汗颜呢?统一的法律对当时的社会治理就有益无害。汉代的政论家说秦赭衣塞途,囹圄成市,严酷的秦律把社会变成了一所大监狱。过去,我们对汉初法律不甚了解,因而对这些政论家的言论解读难免片面。可是,拿近年出土的汉初法律与秦律比较一下,就发现其实差不多,秦律并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么严酷,因此完全把秦律看成秦代社会稳定的对立物是不合适的。秦始皇在很多场合谈到法律与社会的关系,如二十八年泰山刻石中说“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琅邪刻石中说“端平法度,万物之纪”、“除疑定法,咸知所辟”,二十九年之罘刻石中说“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如此等等,都是强调整个社会的运行要有法可依,公平的法律是包括老百姓(“诸产”)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行为准则。老实说,这样的思想没有什么不对。秦律确实比较细密,但法律细密与法律苛刻不能划等号。秦律当然是保护剥削阶级利益的法律,但秦律也体现了社会建设的思想,这一点值得研究,尤其要把秦二世时期的残暴行为与秦律区别开来。
说秦始皇徭役繁重,这的确不假,但是,秦始皇的徭役有很多都是犯了罪的人,而完成一项工程人手不够时,他才会去调集别的人来工作。这就像现在发洪水时,要抽调武警官兵来抗洪救灾;打仗时,要召集预备役人员或民兵来加入战斗。这种方法是可取的,所以不能从这一点上说秦始皇残暴,只能归功于他大兴土木。但是话又讲回来,大兴土木是中国党政者的传统。现在许多喊着“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不也在劳民伤财的修建形象工程吗?甚至许多贫困县都在修建奢侈的楼堂馆所。在历史上我们提起秦帝国的建筑能有多少——长城、灵渠、秦直道、秦始皇陵、阿旁宫。长城是典型的军事壁垒,当时匈奴的威胁实在太大了,必须要有。灵渠是半军事用途的工程,它保证了帝国对岭南地区的统治,必须要有。秦直道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系统,更是国家基础性设施。秦始皇陵,是秦始皇死后的地宫,历朝历代的帝王对其地宫都倾注心思,何况秦始皇一代伟人?现在说阿旁宫,阿旁宫相当于美国的白宫、中国的中南海,标着这一个国家的形象,是国家的形象工程。修建阿旁宫不仅仅是帝王的居所更是世界第一帝国的政治中枢。秦始皇将个人居所与帝国办公场所、帝国形象工程合二为一实在是明智之举,难道我们必须要求秦始皇像现在某县“公仆”一样修建了宏伟的政厅,在修建当地形象工程、个人第一居所、专攻包养情妇的山庄吗?
现在说说寻求仙丹。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科学认知去要求以2000年前人们对科学的认知。当年的寻求仙丹就是当年社会上的“科研活动”——中国发明火药的人不正是炼丹的术士吗?不是劳动人民(当时劳动人民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财力从事这些)。秦始皇寻求仙丹就是为了得到长生术,与现代的生物工程研究目的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秦始皇在某种层面上看就是一个支持科学研究的帝王,在焚书行动中曾命令不得烧毁关于仙书、占卜、农业(相当于现在科学技术、医疗、天文、冶金、地理、建筑)方面的书籍,这些举动无疑为中国基础化学、物理、农业、建筑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再说扬农抑商。新中国历代领导集体始终强调“三农问题”。追溯历史,中国历代帝王也同样强调农业问题,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帝王祈祷农业昌盛的场所。秦帝国的元首当然也不例外。有人说秦帝国注重“耕、战”不对,这种指责简直可笑。古代的“耕”就是国家经济命脉,“战”则是国家稳定的军事保证,而且“耕”置于“战”前,足以说明帝国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视程度。在经历数百年春秋战国的混战后,帝国对子民最大的保证就是人人有饭吃,这也是一种最基础人权的保证。但在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然选择“耕”而非选择“商”。从社会结构看,“耕”更够让人民避免生存危机,能够安心生活;推崇“商”则是让人民为了或许的利益而冒险,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而从制度上看,“耕”是一种屯垦,它让民众守在自己的土地下,而不是像“商”一样四处奔波。秦帝国扬农抑商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保持帝国的稳定,保持社会的稳步发展。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有些学者对中国“土地情结”的批判,而脱离2000年前世纪社会情况批判秦帝国的经济政策。相反,我们应当感激帝国重视农业,重视土地的政策,才会逐步产生伟大的中华民族、产生辽阔的疆土、产生至今活力四溢的中华文化。
还有他的穷兵黩武。对秦帝国穷兵黩武最大的“罪证”就是武力统一、北伐匈奴、南征两广。然而这一切站的住脚吗?答案是否定的。武力统一中国的选择是必然的,当时六国明确不愿意与秦合并,就像现在台湾当局一样拒绝和平统一,那么任何一个中华子民都会选择武力统一。北伐匈奴,在战国后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对于中原的威胁是今天无法想象的,也许只有60年代苏联屯兵百万在中蒙边境局势可与相比。当时匈奴的实力范围已经达到黄河南岸,今天的内蒙、山西、宁夏、山西、河北均已是匈奴的势力范围。那么为了国家的安危帝国必然与匈奴开战。帝国非常重视对匈奴的战争,委派帝国最杰出的军队统帅蒙恬和太子扶苏指挥对匈奴作战。战争结果是将匈奴实力赶至漠北,帝国军队驻防长城防线。仅从战争结果看,就可以断言对匈奴战争并不是扩张战争,而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否则怎么会在胜利之后、国内尚无功乱之际将30万雄师驻防长城防线呢?至于南征两广的战争则是统一战争的延续。当年六国中以楚国最强,其势力范围兼括现在的豫、湘、鄂、川、闽、粤、赣、皖、苏、浙、贵等地区,楚亡后一部分军队指岭南顽抗,帝国军队追击将其击溃后发现南越土著对于帝国的南疆威胁不亚于匈奴,于是帝国开展了对两广地区的统一战争。40万大军在灵渠完工后,迅速得到补给并战胜敌人。至此秦帝国版图完全成形,也为后世中国版图建立雏形。
其次,秦始皇并没有全盘接受法家的社会思想。儒家说统治社会要讲礼仪道德,法家讲统治社会要依靠法、术、势,要“愚民”。法家是敌视儒家社会思想的,这在韩非的言论中表现得最典型。但细检秦文献,发现秦始皇重“法”但也不弃“儒”。二十八年邹峄山立石,鲁儒生就参与了议论,泰山石刻中还有“男女礼顺”之语。同年琅邪刻石中讲到“法度”要“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秦始皇还强调移风易俗,创造“廉清”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有儒家社会思想的痕迹。
再次,秦始皇有“节事以时”的“民本”思想。新近出土的里耶秦简中,洞庭郡守礼在给属县下达的公文中说:“田时(也),不欲兴黔首,……(兴黔首)可省少弗省少而多兴者,辄劾移县,(县)亟以律令具论。”此文颁布于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也就是统一后的次年。公文中强调要尽量使用犯罪之人来承担徭役,特别是在农忙季节使用老百姓要慎之又慎,如果多加征发,要立即以法律论处。这似乎与我们对秦代滥用民力的印象并不吻合。其实,这种行政风格是始于中央再传到地方的。如二十八年的琅邪刻石中,秦始皇就说,国家要“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忧恤黔首,朝夕不懈”,“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结合里耶简,可以认为这种思想是得到贯彻实施的。
某人说是思想禁锢源于秦始皇,这个有些不顾历史事实吧,秦始皇好歹还允许保留除六国史料外典籍,而据我所知,孔丘远比秦始皇做得极端,当时鲁国的少正卯讲学曾经使得孔丘的学生三盈三竭,孔丘掌握权力后就马上将人家杀害了,少的言论也因此没有流传下来。照这种做法,如果让孔丘执掌天下,他做得大概要比秦始皇绝得多吧。后世儒生尊奉的是他们祖师爷的做法,而不是秦始皇的做法。要说愚民,孔丘的“民可由使之,不可由知之”比秦制更绝,秦制好歹还让百姓将官吏作为老师呢。
再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将这种罪名安在秦始皇头上如果不是某人无知,就是存心污蔑了。秦朝以前的“士”是指“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士,与后世儒生所谓的士绅之士是有区别的。秦朝既然即使烧绝民间的其它书籍也要保留种树和医药的书籍,可见对实用的知识还是重视的,而且士人也可以学习前人典籍,那些典籍可是包括历史、外交、军事等知识的,不比后世儒生只能通过读孔丘限制的那些典籍才能做到“读书高”。
最后说说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竞争,大部分学说都是为了服务统治者,使得国家富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实践与竞争结果,就是最终消灭六国的秦国,而秦国所采用的除了法术外,还有纵横家、兵家,汉朝即使采用了儒家学说,也是奉行“王霸道杂之”的政策,汉宣帝看到太子迷醉儒术,就严肃地告戒过“汉家自有制度,王霸道杂之”,看到太子不听告戒,就长叹“乱我家者必太子也”,后来果然证明了他的预言。后世随着儒家统治地位的稳固和绝对,中国也就越来越衰弱了。而儒家呢,儒家的学说是崇尚过时的周制,所以在各国都不受欢迎,即使有孔丘治鲁,也是凭借个人才能和外王内霸的法术,而实行周制最坚决的鲁国,周公早就预言了它的衰落,后来不是让齐国灭掉了。
我认为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以下几点:第一点,就是扶苏的死,如果死扶苏的话,扶苏即位后就很可能使用真正的儒家思想来统治他的帝国,这样,秦朝很可能就不会灭亡。第二点,之所以秦朝会那么快灭亡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秦始皇身边只有能战之将,没有一个能谏之臣、敢谏之臣、善谏之臣,这才是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其实在秦朝之后还有一个朝代的灭亡也是因为当时皇帝身边没有一个能谏之臣、敢谏之臣、善谏之臣,那就是隋朝,隋朝的末代皇帝炀帝其实也像秦始皇一样,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就是因为他身边没有一个能谏之臣、敢谏之臣、善谏之臣,所以炀帝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秦始皇之所以可以打败其他六国,是因为他按照了商鞅的方法,但是他在获得更大的一个国家后,再用原来的办法显然不行,但是他身边确实没有一个善谏的大臣,如果在秦始皇身边有一个房玄龄或有个狄仁杰,秦朝也不可能灭亡。第三点,就是秦始皇的死,如果秦始皇能再活几年,历史必将改写。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秦始皇之雄才大略古今无人相比,它不仅完成中国统一,而且从思想文化、政治法律、经济制度、军事建设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改革。而军事统一与改革必然出动一些保守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其反弹势必发生。秦始皇谋定而动,一方面对反动势力执行严厉打击,一方面促进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他也知道自己面对的巨大困难,甚至生命危险——六国遗族公子张良不久在博浪制造了“博浪锥”事件企图谋杀秦始皇么?面对险恶的局势,秦始皇做出应变,安排太子扶苏参加对匈奴战争,增加扶苏在军队中的威望,并要求秦军精神领袖蒙恬以及蒙氏家族对扶苏效忠(这也是胡亥继位后秦军主力野战部队拒绝效忠帝国的原因);同时命令蒙恬、扶苏执行在对匈奴战争胜利后驻防长城不许追击转而威慑中原,机动支援关中的战略。也许在秦始皇的谋略中,未来的帝国是一个法律严明、军力强大、国力昌盛、科学先进、吏治昌明的帝国。但是在他正在执行理想建设的时候,生命结束了。而秦始皇更没想到的是在赵高、李斯的阴谋下,胡亥继位,逼死扶苏、蒙恬,帝国大乱,军队拒绝效忠。呜呼,帝国大厦崩溃。
毛主席对秦始皇的评价是: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 、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我发现毛主席真的十分像秦始皇,秦始皇统一中国,毛主席建立新中国;秦始皇焚书坑儒,毛主席十年文化大革命;秦始皇北击匈奴,毛主席抗美援朝……试问,为什么别人评价毛主席说是功大于过,而秦始皇却是过大于功或是功过相抵?其实康熙的经历和秦始皇也差不多,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康熙杀鳌拜;秦始皇统一中国,康熙平三藩、收复台湾、反击噶尔丹;秦始皇焚书坑儒,康熙搞文字狱……为什么康熙也是功大于过,而秦始皇却是过大于功或是功过相抵?而且秦始皇是他们的先人,并没有史书供他查阅,也没有人供他咨询,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孤独的探索者。
还有秦始皇派大军攻打南蛮,在兴安修灵渠,有可能有开发两广地区的想法,在秦瓯战争中,秦军在这次战争中的参战兵力以及组成,在几乎所有的史书中都说到秦军调动50万大军在屠睢的率领下进攻百越,在《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但是这里也有疑问,五路秦军是同时进攻的吗?在广东和广西的地方志中记载,秦军在开始时期是屠睢一路和赵佗一路这两路一共20万人马最先发动进攻。但是那剩下的30万人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加入战争的呢?从史书上看,剩下的30万人应该在前线部队陷入战争泥潭,也就是在屠睢写部队缺粮的战报给秦始皇以前就出动了,因为在屠睢写的信中说到了自己的“五十万大军已经伤亡甚重”,而且根据考证,其中一路秦军开始攻击的是东瓯闽越地区(主要在现在福建),这路秦军也是五路中最晚才加入两广战场的一路。秦军这50万大军到底是那里的兵为主呢?根据我们湖南等地的地方志记载,秦军这次战争所动用的部队还是以以前灭楚国的部队为主力,但是为了适应南方作战,秦军这50万大军中也有不少于10万人的原楚国部队。百越军在这次战争中的参战兵力则几乎没有任何史书有比较确切的记载,只能从部分考古资料中看出百越军的人数要远远少于秦军,而且当时的岭南百越基本上为蛮荒之地,交通不便,原始森林密布,自然环境恶劣,所以当时的两广总人口数根据考古学家的估计都不会超过50万,当时能战的适龄青壮年大致在5万人上下,这在不少野史中也有类似“百越土著军人数仅及秦军十分之一”的说法。但是不管怎么样,秦军的兵力是占绝对优势的,秦军为了这次战争的胜利是不惜代价的。早期中国正史对两广记载的很少,因为秦瓯战争之前两广地区实际上是属于越南属地,生活的南越人据说都是南越王的嫡系后人。秦始皇灭六国后,北筑长城命蒙恬驻军30万。稳固了北方边境后便向南扩张。这篇文章说“秦瓯战争”动用了50万大军参战,而且全部投入战斗。我看不至于,南越的战斗力当时完全无法对抗秦军,秦军装备上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防身有盔甲,攻击有枪、剑、弩、双马战车。军队又实行多兵种协同作战,即有步兵、又有弩兵、还配备骑兵。这样的战斗力在当时对两广土著军的杀伤力可想而知。这样推断战争初期投入的20万兵力实际上已经取得完胜,后期的30万人应该是用于驻守的。而且我看过的书中记载这30万就驻守在当时的桂林郡。从以上来说,秦始皇并不是单单只是想收复两广地区,因为对于那5万土著军,不可能用30万比他们武器装备更强、作战经验更丰富的军队来驻守,我认为秦始皇有开发两广地区的想法,如果在当时就开发了两广地区,秦朝应该就会出现旷世的繁荣景象,秦朝也很有可能不灭亡,如果两广地区得到开发,江南地区也应该很快得到开发,至于当时为何没有马上进行开发,我认为是因为人力不够。如果两广地区得到开发,这就将成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个大功之后的另一个巨大的功绩。
我认为秦始皇的过也警告了他的后人,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功,而且,我认为秦始皇在当政期间也有过这种想法。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出巡东南之后西归的秦始皇在沙丘病逝。《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临死之前,给公子扶苏留下一道遗诏:“与丧会咸阳而葬。”意指要扶苏从上郡回到咸阳参与葬礼。这道遗诏在《李斯列传》中还有“以兵属蒙恬”及“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诸语,可见遗诏的实态究竟如何很难知晓了。秦始皇有20余子,胡亥是他所爱的小儿子,并且当时就在他的身边,扶苏虽是长子,但秦始皇似乎并不怎么喜欢他,那么这道遗诏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赵高看出了其中的奥秘。他告诉胡亥:始皇独赐长子书,是明确表示要立扶苏为皇帝。胡亥也认为父亲的意思就是如此。此后赵高与胡亥、李斯密谋逼死扶苏并造成秦代历史的重大转折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事了。从史料的记载来看,秦始皇与他的长子扶苏之间在思想上并不协调。如秦始皇坑“诸生”于咸阳,扶苏就曾劝谏。史书记载,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这与刚愎自用,“乐以刑杀为威”的秦始皇在性格上似乎很不相同。史书又说,扶苏屡次上书,“议时政”。这种矛盾后来发展到秦始皇难以容忍而把他赶到边郡监军为止。既然如此,秦始皇为什么秦始皇不愿意皇位传给与他性格相同,而且是最喜欢的小儿子胡亥,为什么在临死之前又要把他所创立的帝国交到这个与他治术不同的长子扶苏手中呢?我想,从秦始皇的个性看,他选扶苏作为接班人的理由恐怕与扶苏身为长子并无太大关系,决定性的因素在于秦始皇从心里认识到帝国需要一位能够安定天下的统治者,而胡亥及其他诸子承担不了这个责任。这样看来,秦始皇是有意图想将他的过警告给他的后人。
而且,秦始皇确实不是一个昏庸、残暴的皇帝,在他由统一到死的11年中(公元前220—210年),他曾五次出巡全国各地,他并不像隋炀帝一样,光第一次巡游江都时,随行的船只就数千艘,同行的后妃宫女、僧侣道士、官吏士兵共计20余万人,仅挽船的就有8万多人。秦始皇也不像乾隆一样,6次下江南,共花费7000万两白银。秦始皇个人是辛勤地工作着,国家大事小事都要由他自己作出决定。“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史记•秦始皇本记》)。秦臣在泰山石刻辞中颂扬他:“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设建长利”(同上书)。
从上文看,秦始皇的功和过已经非常明显。他的功很多,过也不少,但是很多所谓的过并不能说是过,从整体看,秦始皇还是一个功大于过的

如果仅从详细方面考虑,中国历史比较详细。

首先,中国文明的特性之一就是喜欢记载事物,其原因大概就是什么“流传”之类的概念在中国哲学中有很高的地位。还有就是每个朝代都会试着保留前面朝代的资料以备后用,当然也有烧掉以备后患的。
反观世界史,也有向中国一样很详细的文明,但是这些重视记录的文明很少有长久的,反倒是那些只注重于当时的文明倒是像小强一样存活下来。

其次,中国的文字流传比较容易辨识,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解读追溯到甚至是春秋之前很久很久以前的资料
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文字就不是那么容易辨认了,尤其是西方国家在拉丁语流行之后普遍放弃了原有文字的使用,这就让他们的记录容易脱节,详细度就要下降(比如某种事物的确切开始年代)

再次,结构上中国的历史记录,除了官方的几个体系记录国家事件之外,各个地区又有地方志,家族有族谱和家族传记,所以中国历史的层次很多。大的有记录征伐的,小的也有记录老谁家小谁几岁考科举的。
世界史中记录有这么多层次的文明就少得多了,虽说东亚也有一些国家这么做,但是一方面多受到宗教影响(印度,阿拉伯),另一方面受到中国的影响(儒学文化圈),记录的方式决定了瑕疵的出现。

最后,世界上也有很多文明,他们的历史记录水品应该是很高的,只不过是他们消亡的太早,找也找不到。埃及的记录很全,能找着的却不多。阿兹特克和玛雅的记录也曾经很详细,结果都被欧洲人烧掉了,现在仅存三本?还是只有一本了?而且解读也比较费劲。

p.s.有人说历史长度与延续性对详细度没有关系,我认为是不对的。很多事物的开始时间和短时间内的发展对于文明的记录详细性有很大的关系。毕竟历史记录的目的是文明的体现。
同意“是基础不是原因”的观点。
历史了解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是主观观测造成的缺失,没有主观观测也就无所谓局限性,因为那不是历史记录而是推算研究。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然以后又四分五裂但是文化等一系列没有分化,而且多次分分合合,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都是把中国看作一个整体来说的,况且谁愿意把自己的国家往小里说呢

西周时期分封的叫诸侯国,但是诸侯国的国君都是有爵位的,并不是真正的王。例如春秋时期宋国是公国,也就是国君是公爵,这些国家都是统一在周天子之下的。就相当于如今的香港澳门之类,特区政府你能理解吧,你能说港澳不是中国领地吗。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只要是中华56个民族的历史全都属于中国历史

自始至终,所有朝代只传下来两样东西,一个是传国玉玺,一个是中华文化。

文化同源,像商周的宗法制对如今仍有极大影响
从古到今是在同一条线上发展的


中国古代王朝的顺序是什么?
11.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中国的分裂时期,分为魏晋、南北朝两个时期,中原地区被匈奴和鲜卑族占领。12.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杨坚统一了北方,建立了隋朝,北方统一得到巩固。13.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李渊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14.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

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哪些朝代
中国历史经历了以下朝代:1.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2.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3. 周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4.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206年)5. 汉朝(公元206年-公元220年)6. 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7. 晋朝(公元265年-公元420年)8. 南北朝(公元...

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经历了哪些朝代?起止时间
从公元前475年~清朝1840年。东周的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56年)、秦(前221年~前207年)、汉(东汉、西汉,公元前年202~220年)、三国(220年~280年)、晋朝(265年~420年)、十六国(304年~439年)。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1840年前)。中国古代奴...

我国历史上经历了那几个朝代?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排列:夏、商、周、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晋、南北朝、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汉、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少个朝代?国号是什么?
明朝: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 北京 北京 清世祖福临 中华民国:1911-1949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49- 北京 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西汉\\东汉)--三国--晋朝(西晋\\东晋)-- 南北朝(南朝\\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六个时期。第一阶段:先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原始社会时期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分别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兴盛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大大发展,从而引发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

中国古代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皇太极 答:西汉~东汉~~西晋~~东晋~~隋~唐~~宋~元~明~~~清~~~以上的基本上是中国大一统的时期~其中~~三国~南北朝~~五代~~还有北宋后期至南宋~社会分裂很严重~~也是各民族的大融合时期~~正像三国演义里说的~~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古代有几个朝代
12、南北朝:共计:170年。公元420-589年。13、隋朝:共计:38年。公元581-公元618年。14、唐朝:共计:290年。公元618-907年。,15、五代:共计:54年。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16、十国:共计:89年。公元891-979年。17、宋朝:共计:320年。公元960-1279年,分为...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时间轴
中国古代史时间轴;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历史时期。nbsp;华夏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传奇,那么...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哪些朝代
1、中国朝代顺序如下: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楚,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南吴、南唐、...

龙泉市19579384299: 中国古代一共有多少的朝代? -
兆泪清热: 25个 夏;商;西周;东周 秦;汉 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北汉;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

龙泉市19579384299: 中国古代有多少个朝代? -
兆泪清热:[答案]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 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尧 舜 禹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

龙泉市19579384299: 中国古代有哪些朝代
兆泪清热: 从有文字记载的夏朝开始,我国历史上经历了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

龙泉市19579384299: 中国经历了几个朝代?
兆泪清热: 三皇五帝夏朝(约前2146-约前1675)商朝(约前1675-约前1029)西周(约前1029-前771)东周(前770-前256)-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秦朝(前221-前207)西汉(前206-8)(新朝)(9-23)东汉(25-220)魏(220-...

龙泉市19579384299: 介绍一下中国朝代
兆泪清热: 夏朝 商朝 西周 东周 (春秋战国) 秦朝 西汉 新 东汉 三国 (魏蜀(汉)吴) 西晋 东晋 南朝 (宋齐梁陈) 北朝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宋朝 (北宋 南宋) 辽 金 元朝 明朝 清朝

龙泉市19579384299: 中国古代经历了多少个朝代?分别是什么? -
兆泪清热: 夏朝(约前2146-约前1675) 商朝(约前1675-约前1029) 西周(约前1029-前771) 东周(前770-前256)-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秦朝(前221-前207) 西汉(前206-8) (新朝)(9-23) 东汉(25-220) 魏(220-265...

龙泉市19579384299: 从古至今 我国经历 哪些朝代? -
兆泪清热: 尧 舜 禹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

龙泉市19579384299: 中国一共经历了多少个朝代? -
兆泪清热: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同时有辽、金)、元、明、清

龙泉市19579384299: 中国从古到今 详细的古代朝代更替顺序 -
兆泪清热: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如下:夏、商、周{西周、东周( 春秋 、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晋(西晋、东晋)、 南北朝 、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龙泉市19579384299: 历史上经历了几个朝代,都是哪几个? -
兆泪清热: 夏,商,西周,东周(分 春秋、战国 两个时期),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汉、吴),西晋,东晋十六国(东晋在南方,北方是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并立政权:西夏,辽),南宋(并立政权:金,西夏),元,明,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