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三钢八目

作者&投稿:謇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三纲八目”~

来自《大学》;
“三纲领”: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
“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大意,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三纲”之间关系.首先是“明明德”(即弘扬仁、敬、孝、慈和信等美善的道德思想),然后用“明德”教化百姓(“新民”),最后使天下万民都处于至善。
“八条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格物”.
其大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语出《大学》
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所以《大学》第一篇在末尾的时候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
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
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
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
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 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
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 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
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
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
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
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三纲八目
语出《大学》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简介
语出《大学》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也有人根据“三纲”和“八目”之间的联系而总结出“六证”。

六证:止、定、静、安、虑、得。

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谨在对三纲八目提出了新的见解,他指出应该是四纲七证八目。

四纲:大学之道的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处及详解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所以《大学》第一篇在末尾的时候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选自《礼记·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启发,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其它解释
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 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 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评价
总体上来说,三纲八目学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学派的对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对人的教育,总结出了一个人的修养(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综合素质)是成就事业大小的衡量标准,并且对一个人要成就如何的事业,走什么样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导。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后世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辉思想。


中国三大善书是哪些
中国三大善书是指《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三大善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儿童启蒙读物,以下是它们的详细介绍:1. 《三字经》:这是一本影响极大的儿童启蒙教材,以三字一句的形式,将历史、道德、伦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本书以短小精悍的篇幅,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

请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家庭教育思想?
正因为文王的母亲是一位圣人,所以她教出的孩子也是一位圣人。孩子出生之后,虽然眼睛张开了还不会说话,但是不意味着他没有在学习,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效仿的榜样。中国古人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太子出生之后就给他以良好的教导了。《汉书》中就记载着这样一段怎样教育太子的论述。里面说,...

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

传统文化中,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究竟说的是什么?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把“梅、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是四季之中如君子一样品德的品种,而松、竹、梅的生命力之强韧,在寒冬时节之中仍保持自己的活力,被视为“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是我国文化雅仕对于人格的一种向往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中国三大显学是什么?
三、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大显学,以道为核心理念,强调自然法则和人的无为而治。道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内心平静和无欲无求的境界。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艺术及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哲学观念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综上所述,中国三大显学——儒学、墨学和道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戏、周易八卦阴阳五行、中国传统服饰等。1、中国结 中国结是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汉族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它原本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2、京戏脸谱 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广州是现代化的大都市,信息流动大,但就茶文化来说,不仅文化的信息价值得到了传递和保留,而且具有普同性,因此无论是传统茶楼文化还是现代街头茶饮料文化都具有文化信息的共有性。 3、文化模式的整合性。 文化的演变是一个动态过程,并在演变中不断地被整合形成一定模式,再进行整合。广州的茶文化正是在这种整合过程中...

期末考试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扰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包括...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等;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还有各类壁画等。三、传统文学 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朝代都有大量经典,都是宝贵的传统文化。其次古诗...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

吉利区18749046531: 三纲八目的含义 -
营光瑞培:[答案] 语出《大学》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

吉利区187490465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纲”、“八目”指的是什么? -
营光瑞培: 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和信仰准则,就是做臣子的必须绝对遵从君王,做子女的必须绝对遵从父亲的意思,做妻子的必须完全服从自己丈夫. 至于"八目",应该是指.《大学章句》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条目”,是理学之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

吉利区18749046531: 三纲八目指的是什么
营光瑞培: 三纲八目是一个汉语成语,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语出《大学》.三纲八目成为后世封建政治伦理哲学的重要内容.《大学》本身对“格物”,“致知”未作解释,朱熹认为这是原文有阙佚,于是补撰《格物致知传》一章,简括地表述了他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给《大学》增添了原来没有的哲学内容.

吉利区18749046531: 国学大学三纲八目是什么
营光瑞培: 大学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追答 : 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脩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为了明明德,脩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了亲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止于至善是结论,明明德要止于至善,亲民也要止于至善.

吉利区18749046531: 三纲八目的出处及详解 -
营光瑞培: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

吉利区18749046531: 《大学》之中的三纲八目分别指什么?
营光瑞培: 三纲八目是曾子在《大学》之中提出来的,具体地说三纲分别是明明德、亲 民、止于至善,八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八目学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学派的对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其 充分肯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对人的教育,总结出了一个人 的修养(大约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综合素质)是成就事业大小的衡量标准,并且对一 个人要成就如何的事业,走什么样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导.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 国后世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辉思想.

吉利区18749046531: 三纲八目的三纲指的是什么? -
营光瑞培:[答案]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吉利区18749046531: 三纲八目的三纲指的是什么? -
营光瑞培: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吉利区18749046531: 那些被称为三纲八目 -
营光瑞培: 三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吉利区18749046531: 什么是三纲八条目 -
营光瑞培:[答案] 何谓“三纲八条目”?《大学》作了规定.“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大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不仅包含“三纲”的含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