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在戊戌变法时的矛盾是什么?最后怎么解决问题的

作者&投稿:权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在戊戌变法时的矛盾是什么?~

慈禧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而戊戌变法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这就是矛盾的来源

  戊戌变法的内容思想和慈禧所代表的封建社会思想有冲突,威胁到了慈禧这一派的本身利益,所以慈禧和光绪决裂。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直接原因
  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其三,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四,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其五,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戊戌变法的影响: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和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三、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四、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主要内容:发展工农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没有矛盾,孝钦皇太后是全力支持德宗皇帝变法的。错就错在康有为这样的乱臣贼子,妄想起兵围颐和园。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光绪锐意变法。变法和反变法的斗争非常激烈。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发布了由翁同龢起草的《明定国是诏》,把讲求西学,变法自强,作为清王朝的国策,使维新运动取得了合法地位。但是实行改革后不久,光绪和几个书生犯了急躁的毛病,要搞大跃进,同时, 革命党人趁机起事。在戊戌年春夏之交的那一场风波中,孝钦皇太后审时度势,冷静应对,果断平息了这一场动乱,维护了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事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洋人的帮助下,逃亡国外。那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中央工作中的一些失误,欺骗不明真相的群众,勾结国外反华势力,妄图制造动乱,颠覆政府,篡夺权力,其居心十分险恶,如果不是一批以太后为首的老同志还在,结果不堪设想。同光中兴事业就完全有可能被葬送。为了在海外继续蒙蔽群众,梁启超就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将谭嗣同的那首诗“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改成了现在历史书上所说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一点就可看出康梁保皇党滴险恶用心。包括后来两宫西狩是,孝钦皇太后在西安发布的立宪维新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慈禧太后一直都在想尽办法使国家强大起来,说到底,没有孝钦皇太后,就没有同光中兴。同光中兴也被历史上称作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次“回光返照”

1.光绪帝不想做亡国皇帝,同意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图强。其中,戊戌变法内容有:改革内政,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这一条严重触犯了顽固派代表慈禧的利益
2.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扼杀了戊戌变法,光绪帝被慈禧软禁。

权力吧

谁说了算的问题。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戊戌政变中新旧派的争执,为何被说是政权争夺的问题?
可以说这三条无一不体现了慈禧太后的权力欲望,就她而言,无论如何变法,权力必须始终在自己手上,这是慈禧太后在支持光绪帝变法的基本前提。显然,在慈禧太后等顽固派势力的掣肘之下,变法更本无力完全展开而是束手束脚,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次改革,无论成功失败与否,变法者都是在掌握国家权力或者得到...

戊戌变法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在载湉亲政后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

慈禧真的不支持光绪帝的戊戌变法么?
1898年戊戌政变,慈禧太后软禁光绪帝,杀”戊戌六君子”,废除变法新政。实际上慈禧太后在初期对于变法是默许的,没有她的默许,处在深宫中的光绪帝也见不到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只不过光绪和梁启超等人弄出的变法新政纯属纸上谈兵,动摇清朝根基,慈禧才动的手。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清朝在对外战争中...

慈禧对清末新政的态度为何前后不一,如果认真实施能力挽狂澜吗?_百度知 ...
自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到1901年清廷在慈禧太后的主导下颁布新政上谕,慈禧太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过山车式的大转弯。在戊戌变法刚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是默认并倾向于支持光绪帝进行的变法。但是在戊戌变法后期,因为康梁的原因,慈禧太后迅速发动政变,废掉了新法,并在随后一两年走向极度保守。但是八国联...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法、德、俄、奥、意、日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中国...

慈禧太后临终前毒死光绪皇帝有何深意?
新皇帝与太后相比,虽然在权力方面并没有优势,朝中大臣多是太后的党羽,但他们有着天然的两个优势:(1)他们足够年轻,趁着年轻将身体保养好,熬死了太后,权力不就来了嘛。(2)身份地位正统;党羽势力可以找机会慢慢培养,但不管发生啥,利用自己正统的地位优势,权力终归会回到自己的手中。 可光绪没有将这个问题处理好,...

1900年中国发生的大事件~尽量详细点~篇幅不要太长
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后立端王载漪子溥隽为大阿哥(皇储),谋废光绪帝。2、1900年2月11日(农历1900年1月12日)清廷下令,严命李鸿章将康有为、梁启超在广东本籍的祖上坟墓尽皆铲平,以儆凶邪。14日,清廷又命闽、...

戊戌变法的经过
戊戌变法的经过: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有:1、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

光绪帝痛恨慈禧太后,为何在西逃时不趁机除掉慈禧太后呢?
光绪对于慈禧太后是不能杀、不敢杀也不愿杀。光绪帝在世人眼里一直都是是个软弱无能的形象,但依据他听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建议开展戊戌变法的行为,可以知道光绪帝一定也是一个拥有野心,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的君王,这样一个人必定不甘心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被他人捏在手中。但他却没有杀掉慈禧,我...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本来颠沛流离,不得已流亡国外,为何最终却得非常滋...
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慈禧太后和袁世凯把光绪帝囚禁起来了,而谭嗣同等变法分子最终也是被杀害。但是在这个时候,也有一些幸存的变法者跑到国外去了,而康有为就是其中的一个。作为一个逃亡者来说,康有为流浪到国外以后日子非但没有不好过,反而还很滋润。康有为在国外流浪的生活之所以会过得这么滋润...

雷州市17868189877: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在戊戌变法时的矛盾是什么? -
夷瑗补肾:[答案] 慈禧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而戊戌变法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这就是矛盾的来源

雷州市17868189877: 慈禧为什么很痛恨光绪? -
夷瑗补肾: 因为光绪皇帝一心想自有作为,不甘心受慈禧指使,后来又弄维新,企图来改变太后统治的实质.而慈禧,只是想找一个傀儡皇帝,国事只由自己做主,无疑,在这利益和政权上起了冲突,怎能不恨?其实光绪小时候一进宫时,慈禧很爱他的,拿他当亲儿子带的,生病时,慈禧整夜不睡为他擦拭,喂药,这也是慈禧后来自己回忆说的.另外,光绪帝是慈禧妹妹的孩子,不应该是慈禧的孙子辈

雷州市17868189877: 慈禧有谋害光绪的动机吗?光绪之死是上世纪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夷瑗补肾: 慈禧再三表示自己不能死在光绪前头.1904年,外务部侍郎伍廷芳曾经与日本公使内田康哉谈话,内田有一个记录送回到日本政府的档案里.前几年,我们有的历史学家发...

雷州市17868189877: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局是什么? -
夷瑗补肾: 戊戌变法的背景是:(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历史使命:救亡图存.(原因主要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统治) (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原因见前. (3)民族...

雷州市17868189877: 戊戌变法运动的实质是 -
夷瑗补肾:[选项] A. 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B. 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 C. 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D. 西方文化与传统儒学的斗争

雷州市17868189877: 光绪帝为什么不能杀掉慈禧太后
夷瑗补肾: 1、从小光绪在宫中长大,慈禧太后把他当儿子,关系融洽的光绪会主动去杀了自己的母亲么?是不可能的!当时光绪皇帝推动变法,提出的方针也是不能违逆慈禧太后的意思.2、没有实力杀.当时光绪那是初登大宝,当时朝中大臣,那都是慈禧太后一手提拔起来的,连自己身边的几个太监总管,那都是慈禧太后的眼线,如果借助外力,康有为,梁启超等,这些人那都是一穷二白,没有任何地位和背景啊!也没有兵权,因此不可能办到!3、大逆不道之事 光绪不会做.即使光绪有能力杀掉慈禧太后,那么这后果那也是其无法承受的.古代中国都是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慈禧太后被光绪所杀,那么慈禧太后的老部下,很可能就会联合废掉光绪皇帝,另立新君

雷州市17868189877: 戊戌变法运动的实质是() -
夷瑗补肾:[选项] A. 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B. 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 C. 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D. 西方文化与传统儒学的斗争

雷州市17868189877: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具体些 -
夷瑗补肾:[答案]这场伟大的政治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讲是由于中国封建势力十分强大,而且异常顽固,中国封建守旧势力在社... 他们思想开明,但不掌握实权,因而企图通过变法维新,排挤后党争取掌握实权,使国家强大起来;后党是以慈禧太后为首...

雷州市17868189877: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关系怎样
夷瑗补肾: 第一阶段:在光绪帝在位的前期,他们两之间关系融洽,属于互惠互利.当时皇帝刚刚去世,慈禧太后势单力薄.而她作为女人,无法在朝堂执掌政权,继续光绪帝作为代言人立于前台.光绪帝也需要后宫有人辅佐执掌政权.第二阶段:后期,慈禧太后已经牢牢把握政权,获得大批朝堂势力的支持,正是乾坤独断之时.而此时的光绪帝已经长大,在一批思想革新的官员引领之下,迫切希望进行改革,与守旧的慈禧太后冲突越来越大.这个时间段两人已经势如水火,无法调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