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一些词语的来历?急急急急!

作者&投稿:南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有一些词语来历的故事?~

  1. 断肠

  形容悲伤到极点多用断肠、肠断、肝肠寸断。传说东晋时有个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绝而死。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人革取不用。从此,形容悲痛到极点就用肠断或者断肠了。

  2. 倒霉

  为什么说做事不顺利,或者遇到不吉利的情况,就叫“倒霉”呢?原来封建时代读书人要做官,都要参加科举考试。明朝时,考试录取很难,如果录取了,就在门前立旗杆一根;如果考不中,就把旗杆倒下拿走,称为“倒楣”。“楣”本是门上的横木,这里指高杆。“楣”与“霉”读音相近,江浙一带的人就把遇事运气不好、不吉利叫“倒楣”亦即“倒霉”了。

  3.碧血

  “碧血”和“丹心”常常连在一起,例如“甘洒碧血献丹心”,是对为国为民而死的称颂,“碧血”也就是为正义事业而流的鲜血了。

  为什么称“碧血”而不叫其他什么血呢?原来有个出典:春秋时有个叫苌(cháng)弘的人,在诸侯内乱中被放归蜀地,后被剖腹而死。当地人被他的正气所感动,用盒子藏起他的血,三年以后血化成碧玉,这才用“碧血”指称为正义而流的鲜血的。

  4.春晖

  春晖,指春天的阳光。为什么用春晖比喻慈母的爱子之情呢?

  原来唐代诗人孟郊有一首《游子吟》的诗,写的是慈母一针针一线线辛苦缝纫,制成衣服,让儿子穿上远离家乡。明晨就要远行了,母亲深夜还在密密缝缀,唯恐衣服不结实,怕久久在外的儿子经不起穿着。儿女对母亲的心意只像寸草那样柔弱,而母亲的恩情却像春天的阳光那样温暖,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后来,人们就用“春晖”比喻母亲的恩情了。


  压 惊

  王韶是北宋神宗时的一位大臣,他有一个小儿子叫南陔(gāi),年纪很小,刚刚学会说话。

  有一年元宵节,京城里张灯结彩,举行灯会。王韶让家人带着南陔去观灯。南陔打扮了一番,头上戴着一顶珍珠镶嵌(xiāng qiàn)的帽子,坐在家人的肩上看灯去了。孩子打扮得漂亮,帽子又很奇特,所以南陔在街市上很引人注目。

  灯会非常热闹,观灯的人如潮水一般。在拥挤的人潮中,一不小心,南陔被人抢走了,等家人发觉时,早已不知孩子的去向。

  家人慌了,赶紧四处寻找,但找来找去毫无结果。无奈中只好向主人报告,甘愿接受重罚。没料到的是,王韶听说这件事后,并没有大发雷霆,也没有过多地指责家人。只是坦然地说:“若是别的孩子,就得赶紧再去找;至于南陔,他不一般,过些日子可能会自己回来的!”说罢,一挥手,让家人们都离去,好像事情没有发生一样。家人们对王韶的话非常吃惊,也不敢要求主人再派人去寻找,只好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等着孩子自己回来。只有那个背着南陔去观灯的家人总是后悔莫及,责怪自己的粗心,整天愁眉苦脸,寝食难安。大约十天过后,一天,一顶皇宫中的轿子突然进了王韶的家门,南陔竟然坐着宫中的轿子回来了,全家人万分惊奇和高兴。

  王韶和夫人赶忙问孩子的情况,南陔讲述了事情的过程。原来,那天观灯时,有贼人看中了他那顶镶有珍珠的帽子,便暗暗跟随着他,趁人拥挤时,一把将他从家人肩上抢走。家人正看灯入迷,没有马上发觉。

  南陔年纪虽小,但很聪明。他知道贼人是想要他那顶贵重的帽子,所以很快就把帽子摘下来藏在怀中。这时,正巧有宫中的车辆从身旁经过,他便大声呼救,贼人一听,吓慌了,赶忙扔下他就逃跑。就这样,他被宫中的官员带回了宫中。

  第二天,神宗皇帝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很聪明,就把南陔找来,详细询问他的家庭和被抢的经过,这才知道是大臣王韶的孩子。

  皇帝见南陔伶俐可爱,非常喜欢,便让他留在宫中玩耍,过了十天,才派人把他送回,并且还送给他一些金钱和果品,作为压惊之用。

  “压惊”这个词就是这样产生的。“惊”是惊恐,“压惊”就是消除惊恐的意思。现在这词还常常使用,它指在人受惊之后,亲戚朋友等用酒食等来安慰受惊者。见于宋代岳珂《桯史》。


  捉 刀

  传说东汉末年,魏王曹操的手下有个武官叫崔琰(yǎn)。他魁梧英俊,仪表堂堂,特别是那长长的胡须,飘飘洒洒,很有风度。有一年匈奴的使者到汉朝来朝拜,临回国时,请求当权的魏王曹操接见。曹操心想,我堂堂天朝应给人以美好的印象,作为魏王更应使外人敬畏佩服,于是心生一计,让英俊的崔琰假扮魏王,代替自己接见使者,以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在曹操的精心安排下,隆重的接见仪式举行了。只见大殿上端坐着崔琰,他身穿王服,头戴王冠,俨然是威严的魏王。而曹操自己却手持大刀扮作侍卫,站在崔琰的身后。

  仪式很快结束了,曹操很想知道这次接见的效果,于是派人去接触匈奴的使者,探听他对魏王的印象。派去的人向使者探询说:“您见到了魏王,对我们魏王的印象如何呢?”

  使者毫不迟疑地回答说:“魏王眉清目秀,仪表非凡,令人佩服!不过,我看他身后那位侍立的捉刀人,虽身材不及魏王,可是神采奕奕(yìyì),倒很像是位英雄人物哩!”

  这个回答令曹操非常吃惊,也异常高兴。他没想到这位使臣竟有如此敏锐的眼力。

  从此,“捉刀”或“捉刀人”就有了一个代替别人做事的意义。“捉刀”本义是持刀、拿刀,后来引申指代替别人做事,再后来意思就更具体了,指代替别人写文章。如:捉刀代笔,捉刀弄笔等。见于《世说新语·容止》。


  姗 姗

  汉武帝的时候,有位妃子叫李夫人,她聪明伶俐,美丽动人,而且还能歌善舞,所以很受汉武帝的宠爱。

  有一天,李夫人病了,汉武帝要去看她。她却坚持不愿意见皇帝,原因是害怕自己的病容会给皇上留下不好的印象。后来,她的病越来越重,显然是难以好转了,汉武帝执意要去看望她。在这种情况下,她也只得同意。然而,当皇帝前来探望之时,她却将被子蒙住自己的头部,不肯让皇上见到自己那消瘦不堪的面容。没过多久,她就因病早逝了。

  李夫人死后,汉武帝很想念她,常常为此而心绪不宁。看到这情形,有些大臣也很着急,于是便想出了一个办法。

  有一天,一位叫李少翁的方士来晋见汉武帝,他自称神通广大,法术高明,有一套招魂的方法,并愿为皇上招来李夫人的魂魄。汉武帝一听,非常高兴,就请他尽快试一试。

  这位李方士在宫廷中布置了一番,在宫中挂起薄薄的纱帐,燃上香烛,摆上酒肉等祭品。他让皇帝坐在另一纱帐之中,悄悄地观看。

  没过多久,汉武帝仿佛看见了,从远处缓缓地走来一位美女,很像李夫人的姿态。可是由于离得较远,看得并不真切。汉武帝见美女走来,便赶忙站了起来,远远地观望着。可是,很快,美人就消失了。

  汉武帝平日就思念李夫人,今日看见她的身影就更伤感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一首短诗:“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也!”这诗的意思是:是(李夫人)呢?还是不是呢?我站着望去,偏偏怎么慢腾腾的,来得这样晚啊!诗句虽不多,却寄托了汉武帝深深的思念之情。

  “姗姗”后来就成了一个词。它原本形容女人行走时那缓慢从容的样子。现在不一定专指女人了。凡是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都可以用姗姗来形容,如姗姗而来。

  它还可以与“来迟”两字组成成语“姗姗来迟”,形容那慢腾腾的、来得晚的情况。它比直接说迟到委婉一些,也幽默一些。如:大家都在开会,只有小李姗姗来迟。见于《汉书·孝武李夫人传》。


  天 年

  《庄子》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天,庄子带着几个弟子外出,经过一片山林,看见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他见旁边的一些树木都被砍伐了,而这棵树却一点儿也没有受影响,心中很有些奇怪。他便走上前去,向正在大树下休息的伐木工人询问:“这棵大树怎么没有被砍掉,而偏偏保留着呢?”

  伐木工人告诉庄子说:“别看这棵树很大,但是木质并不好,不能作材料,没什么可用的。砍了它有什么用呢?”

  庄子听了后,感叹地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天年!”这话的意思是说:这棵树是因为没有用,才能享尽天赋的寿命啊!

  庄子一行离开这片山林后,当天住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朋友见客人到来,非常高兴,要热情地接待,便让家里的仆人宰杀一只鹅来做菜。一会儿那仆人问主人说:“先生,有只鹅会鸣叫,有只鹅不会叫,您说杀哪一只呢?”

  主人毫不犹豫地说:“把那只不会叫的杀了吧!”庄子听了以后,若有所思,他感叹了一番。

  第二天,庄子的一个弟子问道:“老师,我真的被弄糊涂了。昨日山林中那棵大树因为不成材、没有用,而没有遭到砍伐,因而能享尽天年;可是那只鹅却因为不会鸣叫、不成材而被宰杀了。那么,究竟是要有用呢,还是要没有用呢?要成材呢,还是要不成材呢?请先生教我。”

  庄子听后,看了看弟子,笑了笑说:“要是我,就处在‘材’与‘不材’之间啊!”接着庄子分析了一番,讲了他的主张,强调了要顺其自然。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免于劳累与忧患。

  “天年”这个词由此产生。它指自然的寿命,现在一般是指人的寿命。如:尽其天年,安养天年等。见于《庄子·山木》。


  喷 饭

  宋代的苏轼,字东坡,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散文写得好,诗词很有名,书法和绘画也很不错,确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

  与他同时代的还有一位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他为了画得传神,曾多次到竹林中去细心观察,观察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竹子的各种姿态,所以他画出的竹子千姿百态,十分逼真。人们评论文与可画竹时,常说他胸有成竹,意思是他的胸中早就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了。

  苏东坡与文与可两人的爱好相同,所以常常来往,谈论文学书画,交谊很深。

  有一次,文与可将他画的筼(yún)筜(dāng)谷中所产的大竹,赠给正在当太守的苏东坡,苏东坡十分欣赏。他反复观看,觉得所画之竹很不寻常。那画面上仅仅几尺长的竹茎,欣赏起来却有万尺长的气势,确实令人赞赏。苏东坡看着友人的作品,不禁心中涌动起诗潮,他提起笔来写出了诗句:“料得清贫谗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大意是:你是考虑我这太守生活清贫吧,故意用竹笋来引起我的食欲,原来那渭水的千亩竹林都装在你的胸中了!他把这诗句抄了下来,又写了一封短信,派人送给了文与可。

  文与可这时正带着夫人在筼筜山谷中游玩,天将暮时,他们正就地取材,在竹林中挖掘鲜笋野餐。当他们正在进餐时,来人呈上了苏东坡的书信。文与可一边嚼饭,一边拆开书信。当他看到那两句诗时,忍不住笑了起来,笑得把口中的饭都喷出来了。

  由这件事产生了“喷饭”这个词。“喷”音pēn。“喷饭”的意思是吃饭时突然发笑,把嘴里的饭都喷出来了。常用来形容那令人发笑的场面。如:令人喷饭。见于宋朝苏轼《筼筜谷偃竹记》。


  请 缨

  汉武帝时候,山东济南有个青年人叫终军。他年纪虽轻,却很有志向,很有才能。刚刚十八岁,就被朝廷任命为博士弟子。没多久,又被提升为谏议大夫。一个年轻人,竟能担任这么高的官职,是很难得的,因而一时间被传为佳话。

  有一年,汉朝打算与南越搞好关系,准备派人出使南越。这南越又称南粤(yuè),实际上是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当时朝廷想派使臣去劝说南越王归顺汉朝,汉朝将给予南越以诸侯国的地位。

  终军得知这消息后,非常激动,主动要求出使南越。他启奏皇帝说:“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jī)南越王而致阙(què)下。”他说的是,我请求出使南越,我愿拿一根长绳子把南越王捆起来送到您的面前。皇帝肯定了他的主动态度,答应了他的要求。

  不久,终军到了南越。他向南越王介绍了汉朝的强大,汉朝对南越的友好政策,并从利和弊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终于说服了南越王,南越王答应举国归附汉朝。

  南越归附汉朝的消息传到朝廷,皇帝自然非常高兴,然而,想不到的是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就在终军即将返国的时候,南越国内发生了政变。南越的丞相吕嘉不愿归附汉朝,杀死了南越王,另立新王,并且杀害了汉朝派来的使者。可惜刚刚20出头的终军也被吕嘉杀害了。

  终军虽然被害了,但他那爱国的精神、主动请求出使南越的做法一直被传为美谈。

  终军所说的“愿受长缨”的话流传下来,形成词语“请缨”。“请缨”中的“请”是请求,“缨”是长缨,即绳子、带子,比喻克敌制胜的武器。“请缨”的本义指请求给予缚住敌人的长绳子,后来引申为请求给予任务,特别是请求从军、报国的任务,有褒扬的色彩。如:为国请缨,主动请缨等。见于《汉书·终军传》。


  羁 绊

  班彪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历史学家,平日很重视收集史料工作,他同时还注意收集一些遗闻轶事。他考虑到司马迁的《史记》只写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以后没有正式的历史记载,于是就续写后传65篇。这为后来他的儿子班固写成《汉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班彪有个堂兄叫班嗣(sì),两人从小就在一起求学,在学问上常常一起切磋。他们虽然学的主要是儒学,但也十分喜欢老子、庄子的学说,两人常在一起讨论。并且家里的藏书很多,一些学者常常来拜访他们。

  当时有位学者叫桓谭,这人的学问渊博,几乎读遍了五经,而且还懂音乐,善于鼓琴。他听说班嗣家里有很多藏书之后,就特地向班嗣借书。没料到,班嗣就是不借。班嗣给桓谭写了封信说:“庄子主张顺其自然,保持清白,不追求名利,不被世俗所俘虏。现在你已用仁谊将自己束缚,用名声将自己紧锁(原文是‘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羁绊,系名声之缰锁’)。你既然信仰周公、孔子之道,走颜渊等人的道路;既然对他们的学说恋恋不舍,那么又何必再用老子、庄子的理论来装饰炫耀自己呢?”言下之意是,不必看老庄之书了。实际上是对桓谭借书的拒绝。

  “羁绊”一词就是在这封信中出现的。“羁”音jī,是马的笼头;“绊”音bàn,是绊索。“羁绊”本是控制马的两种工具,组成词后,表示束缚或者被缠住了不能脱身,是书面语言。这词的意义,今天和古代没什么变化。如:挣脱羁绊,冲破习惯势力的羁绊等。见于《汉书·叙传上》。


  捧 腹

  汉武帝的时候,皇帝迷信鬼神,一些重大的事情都要靠占卜来决定。这样,占卜之风盛行,长安的街上出现了卜市。有个叫司马季主的人就在长安的东市,以占卜为业。有一天,天正下雨,雨过天晴之后,街上的行人不多,司马季主也正闲着,身旁有三个弟子陪他坐着。他们正在一起议论天地的形成、日月的运行、阴阳吉凶的缘由等等,谈论得十分热烈。

  这时有两位官员正在东市闲逛:一位是中大夫宋忠,一位是博士贾谊。他们走着,走着,到了司马季主那儿,很有礼貌地拜见了司马季主。司马季主见两位风度翩翩,很像有智慧的人,于是很客气地请他们入座。待客人坐定后,他们又继续前边的话题。司马季主就天地、日月、阴阳、祸福等议论了一番,讲的是头头是道,句句有理。

  宋忠、贾谊在一旁认真地听着,被这一番宏大的议论所吸引,他们对司马季主的学问十分惊奇。他们没想到一个占卜的人竟有如此广博高深的知识。他们情不自禁地整理了一下冠带,很严肃也很恭敬地问道:“我们见了先生仪容,听了先生长篇宏论,觉得先生是当今罕见的人才。不知先生为何竟屈居于这么低下的地位,从事占卜这类事情呢?”

  司马季主听完后,双手捧着腹部大笑起来。他说:“我看你们好像很有学问,怎么会问得这样浅薄,说得这么粗俗呢?”

  宋忠与贾谊对占卜为什么是下贱的事情解释了一番。

  司马季主作了长篇的批驳,他将占卜的人与当时做官的人进行了细致的比较,论证了占卜者的贤德,揭露了仕宦者的卑污。

  一番议论使宋忠、贾谊无言以对,他们只好告辞,无精打采地上了车,贾谊更是低着头,俯在了车前的横木上,若有所失地离开了长安东市。

  “捧腹”这个词就是从这段故事中产生的,“捧”是手捧,“腹”是腹部,“捧腹”就是双手捧着肚子,形容大笑的神态,也常常引申为大笑。如:捧腹大笑,令人捧腹等。见于《史记·日者列传》。

  piánpián,是形容一个人肥胖的意思,常常与“大腹”连在一起。如:便便大腹,大腹便便等。见于《后汉书·边韶传》。


  护 短

  有一次孔子外出,走在路上时,天气突然发生变化,原先晴朗的天空,在一阵风之后,聚集起了乌云,很快雨就下了起来。在毫无雨具的情况下,一位跟随着孔子的弟子说:“先生,子夏的家离这儿不太远,咱们先去他那儿借把雨伞再走吧!”孔子连忙摆了摆手说:“不,不,别去找他了。”

  看着弟子不理解的神情,孔子解释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与人交朋友就应该尽量发挥人家的长处,而避开人家的短处,这样朋友才能长久。子夏是比较吝惜财物的,这正是他的短处。我们去向他借东西,不正是没有避开他的短处吗?”

  后来,到了晋朝,有一位叫嵇康的文人在给朋友写信时,就提起孔子不向子夏借伞的事。他信中写道:“仲尼(即孔子)不假盖(借伞)于子夏,护其短也!”这话的意思是,孔子不向子夏借伞是维护、原谅他的短处啊!

  嵇康说的“护其短也”后来经过缩略,就成了“护短”这个词。“护”就是维护、保护,“短”就是短处、缺点。“护短”就是维护自己或自己这方面人的短处。引申为不说自己或自己人的过失或缺点。如:对孩子的错误要教育,要批评,切不要护短。见于《孔子家语》和《文选》。


  墨 守

  战国时期,鲁国的巧匠公输盘帮助楚国制成了一种攻城时登城用的器具——云梯。这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工具。因此,楚王非常高兴,准备用它来攻打宋国。

  当时极力反对战争的一位学者叫墨翟(dí),他听到消息以后,决定要阻止这场战争。他急匆匆地从鲁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赶到了楚国的都城,见到了公输盘。

  公输盘直率地问道:“先生来此,有何见教呢?”

  墨翟很诚恳地说:“北方有人侮辱了我,我想借阁下的力量去杀死他。”

  公输盘连连摆手说:“不行,不行!我是不随便杀人的呀!”

  接着这句话,墨翟讲了一番道理,说宋国无罪,楚国却要去攻打它,不杀个别的人,而杀众多的人,这不也不合道理吗?

  墨翟的一番话使公输盘无法反驳,只得说:“没办法啦,因为这事已经和楚王商议好了,没法再改变了!”

  墨翟只好去拜见楚王。

  楚王也相信云梯,不听墨翟劝阻,决定跟他们较量一下,让他们看看自己的实力究竟如何。

  当着楚王的面,墨翟和公输盘分别作为守与攻的两方较量起来。墨翟解下了腰带在桌上围起来做城墙,并用小木片做器械进行防守。公输盘一连进攻了九次,用尽了攻城的方法,但都被墨翟一一顶住了。公输盘进攻的办法用尽,而墨翟守城的能力还有余,公输盘感到非常沮丧。

  在这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公输盘笑了笑说:“我知道打败你的办法,只是不说罢了。”

  墨翟也笑了笑说:“我也知道你打败我的方法,我也不说而已。”

  楚王沉不住气了,他好奇地问道:“你们究竟是什么方法呀?”

  墨翟回答说:“公输盘先生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城,他就可以胜利。不过,我要说明,我的弟子300多人已拿着守城的器械在宋国等着你们。即使公输盘先生杀死了我,也不能杀尽所有守城的人呀!”

  楚王一听,宋国早有准备,于是下令取消了这次进攻。

  由于墨翟善于守城,所以后来人们把牢固防守称为“墨翟之守”,经过简化成了“墨守”这个词。但这个词的意思现在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专指守城,而往往是指守旧。现在它一般不单独使用,往往与其他的词构成词组来使用。如:墨守成规、墨守旧章等。它们的意思都是表示思想保守,死死守住现成的老规矩而不求改进,含有明显的贬义。见于《墨子·公输》。


  脉 脉
  东方朔是汉武帝时的一位知名人士,对“待诏公车”的官职很不满足,想办法让皇帝重视自己。

  有一次,他制造谎言欺骗了一批个子极矮小的养马人。他对他们说:“不好了,你们的灾祸快要降临了!”这批养马人实际上是一些侏儒,他们听到后,极为惊慌。

  东方朔见自己的谎言很有效果,又装出同情的样子替他们出主意说:“你们要想活命,有个办法可以试一试!皇上不久要经过这里,你们要拦住皇帝,叩头请罪,请求赦免!”

  一段时间后,皇帝真的经过这里,侏儒们拦在路上磕头哭泣,个个哭得十分悲伤。皇上只好停住车马,查问原因。

  东方朔被找来了,皇帝责问道:“你为什么造谣生事,恐吓这些侏儒呢?”

  东方朔非常镇静地回答说:“请原谅我,我要照直说。即使是处死我,也要照直说。这些侏儒身长仅3尺多点,也拿1袋子小米,也领240元薪俸;我东方朔身高9尺有余,也是拿一袋子小米,领240元薪俸。侏儒吃这些粮食,饱得要死;而我这大汉子,却饿得要命。我的话若有道理,就请皇上区别对待;若讲得不对,那就作罢。总之希望不要不加区别地浪费长安的粮食啊!”

  汉武帝大笑起来,于是给了东方朔一个“待诏金马门”的官职。

  又有一次,汉武帝让一些擅长占卜、搞阴阳五行的术数家做一种叫“射覆”的游戏。这种游戏是将一种东西放在下边,上边覆盖着一种容器,然后让人来猜,猜中者有奖。当时将一个敞口的容器“盂”反扣住一只守宫(即壁虎),让这些人来猜,结果术数家们猜来猜去,谁也没有猜中。

  东方朔也在场,他主动请求说:“我曾学过《易经》,懂得术数,请让我猜猜吧!”汉武帝点头同意了。

  东方朔思考了一会儿,当众回答说:“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qíqí)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xīyì)。”这话的意思是说:我以为这东西是龙吧又没有角,是蛇吧又有角,从它爬行和凝视的样子以及善于攀缘的情况看,不是壁虎就是蜥蜴啊!

  东方朔确实猜中了,大家欢呼起来,汉武帝也很高兴,当即奖赏他十匹绢帛。

  东方朔射覆时所说的“脉脉”,它的本义是指看人看物时那凝神注视的样子。后来引申为默默地用眼注视,用眼神传情达意。如脉脉含情。要注意“脉”是多音字,一般读mài,如脉搏,而“脉脉”这词应读为mòmò。见于《汉书·东方朔传》。


  便 便

  边韶,字孝先,是东汉时期人。他文思敏捷,善于口才,以研究经学而著名。他很胖,为人豁达、幽默,不拘小节,常使人见而发笑。

  有一次,边韶在讲授经书之后,感到有些疲劳,不知不觉靠在椅背上睡着了,而且还发出了鼾声。大白天,当着学生睡大觉,自然是不雅的事情。一些学生看着他那睡态以及那肥大的肚子,捂住嘴直发笑,有的学生还编了几句顺口溜来开玩笑。

  几个学生不断地念着那几句顺口溜:“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一边念,一边小声在笑。

  尽管声音不大,但还是惊醒了边孝先。他听到顺口溜后并没有生气,也没有马上睁开眼。他略一思索,也随口唱出了一首很短的歌谣来:“边为姓,孝为先。腹便便,五经笥(sì,盛物的方形竹器)。但欲眠,思往事。寐(mèi)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学生一听,老师竟未睡着,都吓了一跳。而老师所唱歌谣最后两句委婉地批评了学生。笑声顿时就停止了,大家赶忙正襟而坐。一些学生听到这歌谣后,心中也感到了惭愧。

  这师生歌谣中所说的“便便”音piánpián,是形容一个人肥胖的意思,常常与“大腹”连在一起。如:便便大腹,大腹便便等。见于《后汉书·边韶传》。


  解手
  关于“解手”一词的由来,民间也有传说,在明朝初期对江西、山东等地的强制移民过程中,官方都将两个人的手反绑在一起,遇内急上厕所时才将手解开,因此后来江西人的土话都将上厕所叫“解手”(方言念为"改朽")。

  上当
  人们常把受骗叫作“上当”。其实“上当”的原意是指到当铺去典当东西。 清朝末年清河地方有一个大户人家姓王,世代经营当铺,家大业大,生意兴隆。生活富裕了,各房的族人开始懒于经营了,就把资金存入当铺做入股的股东,日常的典当营业事务全交给一个名叫寿苎的年轻人来主持。寿苎酷爱读书,喜欢校刻书籍,对生意却并不精通,处理典当业务非常随便。王氏族人见此情景,都认为有机可乘,不约而同地从自己家中拿一些东西到当铺来典当。各人估定了高于物品本身的价格,要伙计如数付给,伙计不敢得罪股东老板,寿苎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拦。就这样,没过两个月,典当的资本就被诈骗得差不多了,一家资金充足的当铺破产了。 “上当”原指去当铺典当东西,后来人们就把受骗叫“上当”。
  马路
  “马路”是由碎石铺设的,路中央略高而且光滑平坦,这样利于雨水流淌到路边,不影响交通。后来,人们用沥青铺涂在上面,称之为“柏油路”。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叫“马路”。“马路”既然不是“专供马走的路”,那么,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在18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善当时的交通运输状况,特别是陆路交通。为此,苏格兰人约翰·马卡丹发明设计了上面所说的“马路”。由于“马路”的出现使得英国不仅水路畅通而且陆路也很便利,这样,为迅速发展英国工业和贸易往来提供了方便条件。人们取这种路的设计者姓氏,称这种路为“马路”,以表纪念。
  书香
  “书香门第”中的“书香”是什么意思?许多人不太清楚。其实原来是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芸香草亦称芸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西部,有特异的香气,可以入药,嚼之有辛辣和麻凉感觉。因为古人常在书籍中放这种草避蠹驱虫,所以除“芸人”指农人,“芸芸”指众多外,与“芸”字有关的词多与书籍有关。如“芸编”指书籍,“芸帐”指书卷,“芸阁”指藏书之阁,“芸署”为藏书之室,“芸香吏”则指校书郎。
  东西
  我们往往把一切物体统称为“东西”。但为什么称“东西”,而不称“南北”呢?原来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对应起来,组成“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从上面可以看出,东方属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蔬菜、庄稼等;西方属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等等;南方属火,火是一种化学现象;北方属水,中方属土,由于水、土和火是最常见的物质或现象,以致被古人忽视。而木(植物)和金(金属矿物)最受人们的重视,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物质。于是,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向联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词———“东西”,用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物体。
  倒楣
  “倒楣”一词本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事不顺利或运气坏。此语产生的时间算来不长,大约在明朝末年。那时候,由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地限制了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加之考场舞弊之风甚盛,所以一般的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不容易的。为了求个吉利,举子们在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门前树起一根旗杆,当地人称之为“楣”。考中了,旗杆照树不误,考不中就把旗杆撤去,叫作“倒楣”。后来,这个词被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口语和书面,直到现在。值得一提的是,在运用这个词语过程中,人们常把这两个字写作“倒眉”或“倒霉”,这当然是由于不懂得它的来源的缘故。
  老头子
  “老头子”一词,多用于妻子对年老的丈夫的昵称。这个词出自《清朝野史大观》。纪昀,字晓岚。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帝修《四库全书》,命纪昀为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盛夏的一天,纪昀因体胖,经不起炎热酷暑,便索性盘起发辫,脱掉上衣,袒胸露背地坐在几旁校阅书稿。正巧,这时乾隆帝踱步走进馆来,纪昀欲穿衣已经来不及了,便钻入案下,用帏幔裹住身体。过了一会儿,纪昀以为乾隆帝已经走了,便探头问馆中人:“老头子已经走了吗?”话音刚落,发现乾隆帝就在他身旁坐着呢!这句话恰好被乾隆帝听见了。此刻,乾隆怒问纪昀:“‘老头子’三字作何解释?”大家吓得为他捏了一把汗。谁知他却从容地答道:“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母天地又谓天之子,简称为‘老头子’。”乾隆帝听了他的解释,转怒为喜:“你的嘴真的会说,朕就原谅你了。” 从此,“老头子”这个称谓便流传开来。不仅臣呼君、幼呼长、妻呼夫,就连下属对上司,也都以“老头子”相称了。
  两面派
  “两面派”大多是指口是心非善于伪装的人,这个词是怎样来的呢?相传元朝末年,元军和朱元璋的起义军在黄河北岸展开拉锯战。老百姓苦不堪言,谁来了都要欢迎,都要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来得勤换得也快。豫北怀庆府的人生活节俭,于是想出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一面写着欢迎元军的“保境安民”,另一面写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一次,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领军队进驻怀庆府,见家家门口五颜六色的木牌上满是欢迎标语,心里高兴。可是突然一阵狂风刮来,木牌刮翻,反面全是欢迎元军的标语。于是,常遇春下令,凡是挂两面牌的人家都满门抄斩。经过一场屠杀,怀庆府的人口大减。现在常说的“两面派”就是由怀庆府“两面牌”演变而来的。
  露马脚
  朱元璋幼时家境非常贫寒。为了糊口,不仅给财主放过牛羊,还在庙里当过和尚。后来,他加入了元朝末年起义军郭子兴的队伍。由于他作战勇猛,屡建战功,郭子兴很赏识他,于是将义女马氏嫁给了他。马氏是一个才女,精明干练,辅佐朱元璋实现了统一大业。朱元璋当上皇帝,建立起明朝后第一件事便是封她为皇后。马皇后长得虽不漂亮,但却温柔端庄,举止大方。美中不足的是,她长了一双没有缠过的“天足”。在以小脚为美的时代,女人脚大是一缺陷。马氏在当了皇后以后,越发地为自己的一双大脚感到不安。因而,在大庭广众间,总是遮遮掩掩,尽量避免将脚露出裙外。有一天,马皇后游兴大发,乘轿招摇过市,浏览古都风景。百姓见皇后的舆轿过市,都翘首张望,想一睹皇后的风采。不料,一阵大风吹过,轿帘被掀起一角,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赫然展现在百姓面前。人们惊讶不已,没想到当今皇后竟有这样一双脚!人们争相传言,全城立刻轰动了。“露马脚”一词就这么流传开了。 后来的人便将隐私或阴谋出现破绽或彻底败露称之为“露马脚”。
  高抬贵手
  旧时乡下演戏,往往先由乡绅们出钱,包下戏班子在祠堂庙宇中演出,然后他们再向群众卖票赚钱,群众凭票进场看戏。戏场当然只开一扇边门,由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把门收票。无人进场时,壮汉双腿跨在门槛上,双手挺在门框上,以防无票的溜进戏场。农村的孩子很想看戏,但又无钱买戏票。有的孩子便瞅空边向守门壮汉哀求,边察言观色,掌握“火候”,伺机轻轻托起壮汉胳膊说:“叔叔,请您把胳膊抬高一点吧!”于是孩子便趁势从壮汉胳肢窝下钻进去看戏了。后来,文人便把“请抬高胳膊”雅化为“高抬贵手”,意思就是请人“开恩”,推而广之,便应用于各种场合的求情。

“有眼不识泰山”的来历

这条成语中提到的泰山,并不是指山东省境内的那座名山,而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竹匠。

据传说,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的木匠鲁班,曾经招收一批徒弟。鲁班十分珍视自己的声誉,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鲁班徒弟中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看上去不稂不莠,技艺长进不大,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鲁班毅然辞掉了泰山。

事隔数年,一次鲁班率徒闲逛集市,突然发现货摊上摆着许多做工讲究的竹制家具,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顾客争相抢购。爱才的鲁班很想结识一下这位竹器高手,便向人订听。人们告诉他,是鲁班大师的徒弟,赫赫有名的泰山所作。

鲁班大吃一惊,想起当初错辞泰山,感到后悔莫及,长叹一声:“唉!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这眼睛留着还有什么用呢?”说完,当即把一只左眼挖掉了……

从此,鲁班就使用一只眼干活了,再也不嫉妒保守了,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后代。后来的木匠为纪念他,在检查木条直、曲的时候,,总是把一只眼闭起来,只用一只眼看,听说也是为了这个道理。

“杏林”的由来

据传,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精通医道,有妙手回春之术。他晚年居住庐山脚下,为贫民百姓治病不收诊费,也不取药钱。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到其房后山坡上栽种杏树,以遗惠后人。他规定,重病治愈后植三五株,小病治愈后植一株,名为“康乐杏”,不到几年工夫,“康乐杏”遍布岭前岭后,郁郁葱葱。据说现在庐山的杏树,就是当年董奉的遗惠。

如今我们称赞医德高尚、医术精良的医家,谓之“誉满杏林”或“杏林高手”,均语出此典。

“和尚”一词的由来

人们称职业佛教徒为“和尚”,此名如何得来?

原来,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其根源归咎于各种欲望。因此,为了摆脱痛苦,必须寡欲,必须进行修行,忍受人间的一切痛苦。因而,佛教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和”即忍耐、服从。“和”这是佛教徒所崇尚和必须遵守的,以“和”为“尚”,即是称职业佛教徒为“和尚”的缘由。

“座右铭”的由来

东汉书法家崔援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害,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几年后遇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崔援自知因一时鲁莽惹起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文体的一种)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以后凡是把一些格言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用以自勉的,就叫做“座右铭”。

“青春”小考

“青春”一词原指季节中的春季。它始于汉代,为文史学家刘向首先使用。据刘向《楚辞·大招》载:“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意即春季降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此后七百多年间,文人墨客用“青春”一词都是这个词意。如杜甫的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玄宗时期,诗人王维赋予“青春”一词新的含义,泛指人的青年时期。他写了《洛阳女儿行》一诗,其中有两句:“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于是,“青春”一词逐渐失去春季的词意,成为青年的代称了。

黎民与百姓渊源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时代,部落间经常进行兼并战争。在黄河流域当时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它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最后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主、炎帝族和夷族为辅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一百个氏族构成的,因此属于这一百个氏族的人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溯源

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得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举荐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道:“幕夜无知者。”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然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以后却被人们反其意用之,成为订立攻守同盟时的常用语了。“新闻”一词的由来在中国新闻史上,“新闻”一词最早源于北宋末年出现的小报。

中国最早的报纸——邸报,大约起始于唐朝,它纯属官方报纸,主要登载皇帝的命令文告,臣下的奏章和官吏任免消息之类的政治文件。邸报表发的内容要经过严格审查,这就延误了传递的时间,读起来也枯燥无味,不能满足一些官僚和地主阶级知识分了想更多地知道宫廷内幕消息和政治动态的要求。于是,小报便应运而生。

北宋末年,一些中下级政府官员和书铺主人秘密合作,将未经官方审查的、邸报尚未发表或不准备发表的消息,私白“以小报书之,飞报远近”。当时人们私下把这种小报叫作“新闻”。从此,“新闻”这个名词就与报纸联系起来了。

“消息”的由来

最早出现“消息”一词是《易经》:“日中则厌,月盈则食,大地盈虚,与时消息”。这就是说,太阳到了中午就要逐渐西斜,月亮圆了就逐渐亏缺,天地间的事物,有的丰盈,有的虚明,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时消减,有时滋长。从此,我们的古人就把客观世界的变化,把他们的发生、发展和死亡,把它们的荣枯、聚散、浮沉、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变化中的事实称之为“消息”。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来历

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三宝殿”在佛教寺庙中,被称为“寺中之寺”。只有较大规模的寺庙才有。像栖霞古寺、普陀寺、少林寺都有藏经楼,里面存放着佛学书籍和释迦牟尼佛像。每天僧侣除在大雄宝殿诵经拜佛外,还要到“寺中寺”中朝拜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像,故藏经楼又被叫为“三宝殿”。所谓“三宝殿”,就是经书、佛像和僧侣的总称。

后来,人们使用“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才到你家来”的俗话,比喻凡是到“三宝殿”的都是有事者,无事者是不会登“三宝殿”的。

八仙的来历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成语,用来比喻在共同从事某项工作中,各人有各人的本领。据民间传说,八仙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关于他们的“出身”,都可演出一段故事来。

说来真有意思,他们原既不是神,也不是仙,而是八个颇享盛名的民间艺人。怀抱渔鼓的汉钟离,是演唱道情的鼻祖;手执简板的张果老,也是个有名的说唱家;韩湘子擅长吹箫;而何仙姑、蓝采和则是先后从宫廷逃出的两名歌伎优伶;吕洞宾是个善于编写唱词的艺术家;一瘸一破的铁拐李,却另有来历,他年幼时是一位宰相家的书童,由于年少好学,膘学诗书,竞被打断一条腿后赶出相府,成为游方艺人;其貌不扬的曹国舅,据说先是个连年不第的秀才,后沦落民间为专替人家婚丧喜庆喊礼的礼生。就这样,每人都有一段辛酸史。他们自愿结合,游方献艺,由于技艺高超,遂被誉为“八仙”。此后,他们被神化,而成“仙人”。

“意见箱”、“检举箱”的由来

“意见箱”、 “检举箱”古已有之,并非现代所有。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武则天,曾经叫工匠铸铜为“匦”。这是个很特别的“箱子”,四面开口分类,东面的叫“延恩”,专为投诗词文章,自荐求仕的人开的;南面的叫“招谏”,专为评议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廉颇将军与蔺相如宰相不和,蔺处处忍让廉,后来廉颇知错,脱了上衣,背着荆条去相府请求蔺相如原谅,二人和好。后人把这个典故成为“负荆请罪”。

自相矛盾
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造句: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一些词语的来历

1、上当 人们常把受骗叫作“上当”。其实“上当”的原意是指到当铺去典当东西。 清朝末年清河地方有一个大户人家姓王,世代经营当铺,家大业大,生意兴隆。生活富裕了,各房的族人开始懒于经营了,就把资金存入当铺做入股的股东,日常的典当营业事务全交给一个名叫寿苎的年轻人来主持。寿苎酷爱读书,喜欢校刻书籍,对生意却并不精通,处理典当业务非常随便。 王氏族人见此情景,都认为有机可乘,不约而同地从自己家中拿一些东西到当铺来典当。各人估定了高于物品本身的价格,要伙计如数付给,伙计不敢得罪股东老板,寿苎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拦。就这样,没过两个月,典当的资本就被诈骗得差不多了,一家资金充足的当铺破产了。 “上当”原指去当铺典当东西,后来人们就把受骗叫“上当”。 2、马路 “马路”是由碎石铺设的,路中央略高而且光滑平坦,这样利于雨水流淌到路边,不影响交通。后来,人们用沥青铺涂在上面,称之为“柏油路”。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叫“马路”。“马路”既然不是“专供马走的路”,那么,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在18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善当时的交通运输状况,特别是陆路交通。为此,苏格兰人约翰·马卡丹发明设计了上面所说的“马路”。由于“马路”的出现使得英国不仅水路畅通而且陆路也很便利,这样,为迅速发展英国工业和贸易往来提供了方便条件。人们取这种路的设计者姓氏,称这种路为“马路”,以表纪念。 3、书香 “书香门第”中的“书香”是什么意思?许多人不太清楚。其实原来是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芸香草亦称芸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西部,有特异的香气,可以入药,嚼之有辛辣和麻凉感觉。因为古人常在书籍中放这种草避蠹驱虫,所以除“芸人”指农人,“芸芸”指众多外,与“芸”字有关的词多与书籍有关。如“芸编”指书籍,“芸帐”指书卷,“芸阁”指藏书之阁,“芸署”为藏书之室,“芸香吏”则指校书郎。 4、东西 我们往往把一切物体统称为“东西”。但为什么称“东西”,而不称“南北”呢?原来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对应起来,组成“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从上面可以看出,东方属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蔬菜、庄稼等;西方属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等等;南方属火,火是一种化学现象;北方属水,中方属土,由于水、土和火是最常见的物质或现象,以致被古人忽视。而木(植物)和金(金属矿物)最受人们的重视,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物质。于是,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向联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词———“东西”,用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物体。 5、杜撰 “杜撰”一词的意思,大家是知道的。打开词典查一查,注曰:没有根据地编造。但是杜撰这个词的来历,却有一段轶闻,很少有人知道。古时候,有个叫杜默的人,喜欢做诗。但是,他写的诗,内容空乏,不着边际,毫无真情实感。而且,他的诗不讲韵律,有人说他写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是不伦不类。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像样的诗文就脱口而出:“这是杜默撰写的。”后来这句话逐渐简化为“杜撰”。再后来,“杜撰”又被引申为不真实地、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了。 6、挂历 现代家庭中使用挂历的越来越多,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挂历竟是从古时的讨债本演化而成的。在古罗马,有一批专门从事放高利贷的人,他们按月向借户收取利息。为了防止差错,他们往往使用一种特殊的小本子,以月为单位,按日期排列,何月何日什么人该还多少债,收多少利息,都一一记在小本子上,还附有记事栏,一览无遗。后来,这一简便的方法逐渐为其他行业所借鉴,作为记事备忘之用,流行开来。 香港著名英商太古洋行第二任华人买办莫藻泉上任后,兴建了一家糖厂。1884年,他推出一种类似海报广告式的“月份牌”,用以宣传太古糖厂的产品。莫藻泉特意聘请设计师关蕙农设计画面,内容多为花卉、吉祥人物、福、禄、寿、喜、中国古代天官赐福、迎春接福及仕女图等。凡购买太古糖者,赠送“月份牌”一帧。后来,许多厂商竞相印制免费赠送“月份牌”,并不断改进形式。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人把月历订在一起,一年一本,“讨债本”和“月份牌”便逐渐演化成今天的挂历。 7、借光 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大臣叫甘茂,因遭奸臣陷害,不得已逃往齐国。当甘茂逃出秦国的边境函谷关时,正好遇到当时很有名的纵横家苏秦。苏秦问甘茂要到哪里去,甘茂没有直接问答,而是给他讲了一个“借光”的故事:据说,在一条江的江边住着许多人家,每天晚上,各家的姑娘们各自带着点灯的油聚在一起,把油倒进一盏大灯里,一起在灯下做针线活。而有一个姑娘家里很穷,出不起灯油,所以,其他姑娘就讨厌她,准备把她赶走。穷人家的姑娘却对大家说:“我确实不能拿灯油来,可是,如果每天我早到这里,大家回家时我晚点走,替大家打扫打扫屋子,你们还吝惜这照在四周墙上的一点余光吗?借点光给我,我同你们一起做针线,对你们也不会有任何妨碍的。”大家觉得她说的话有道理,就把她留下了。 苏秦听了甘茂的这个故事后,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他们俩一齐去了齐国,苏秦在齐王面前竭力推荐甘茂,于是齐王拜他为上卿。现在,我们经常听到“借光”一词,就是从这个故事里来的。 8、倒楣 “倒楣”一词本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事不顺利或运气坏。此语产生的时间算来不长,大约在明朝末年。那时候,由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地限制了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加之考场舞弊之风甚盛,所以一般的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不容易的。为了求个吉利,举子们在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门前树起一根旗杆,当地人称之为“楣”。考中了,旗杆照树不误,考不中就把旗杆撤去,叫作“倒楣”。后来,这个词被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口语和书面,直到现在。值得一提的是,在运用这个词语过程中,人们常把这两个字写作“倒眉”或“倒霉”,这当然是由于不懂得它的来源的缘故。 9、老头子 “老头子”一词,多用于妻子对年老的丈夫的昵称。这个词出自《清朝野史大观》。纪昀,字晓岚。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帝修《四库全书》,命纪昀为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盛夏的一天,纪昀因体胖,经不起炎热酷暑,便索性盘起发辫,脱掉上衣,袒胸露背地坐在几旁校阅书稿。正巧,这时乾隆帝踱步走进馆来,纪昀欲穿衣已经来不及了,便钻入案下,用帏幔裹住身体。过了一会儿,纪昀以为乾隆帝已经走了,便探头问馆中人:“老头子已经走了吗?”话音刚落,发现乾隆帝就在他身旁坐着呢!这句话恰好被乾隆帝听见了。此刻,乾隆怒问纪昀:“‘老头子’三字作何解释?”大家吓得为他捏了一把汗。谁知他却从容地答道:“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母天地又谓天之子,简称为‘老头子’。”乾隆帝听了他的解释,转怒为喜:“你的嘴真的会说,朕就原谅你了。” 从此,“老头子”这个称谓便流传开来。不仅臣呼君、幼呼长、妻呼夫,就连下属对上司,也都以“老头子”相称了。 10、两面派 “两面派”大多是指口是心非善于伪装的人,这个词是怎样来的呢?相传元朝末年,元军和朱元璋的起义军在黄河北岸展开拉锯战。老百姓苦不堪言,谁来了都要欢迎,都要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来得勤换得也快。豫北怀庆府的人生活节俭,于是想出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一面写着欢迎元军的“保境安民”,另一面写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一次,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领军队进驻怀庆府,见家家门口五颜六色的木牌上满是欢迎标语,心里高兴。可是突然一阵狂风刮来,木牌刮翻,反面全是欢迎元军的标语。于是,常遇春下令,凡是挂两面牌的人家都满门抄斩。经过一场屠杀,怀庆府的人口大减。现在常说的“两面派”就是由怀庆府“两面牌”演变而来的。 11、露马脚 朱元璋幼时家境非常贫寒。为了糊口,不仅给财主放过牛羊,还在庙里当过和尚。后来,他加入了元朝末年起义军郭子兴的队伍。由于他作战勇猛,屡建战功,郭子兴很赏识他,于是将义女马氏嫁给了他。马氏是一个才女,精明干练,辅佐朱元璋实现了统一大业。朱元璋当上皇帝,建立起明朝后第一件事便是封她为皇后。 马皇后长得虽不漂亮,但却温柔端庄,举止大方。美中不足的是,她长了一双没有缠过的“天足”。在以小脚为美的时代,女人脚大是一缺陷。马氏在当了皇后以后,越发地为自己的一双大脚感到不安。因而,在大庭广众间,总是遮遮掩掩,尽量避免将脚露出裙外。 有一天,马皇后游兴大发,乘轿招摇过市,浏览古都风景。百姓见皇后的舆轿过市,都翘首张望,想一睹皇后的风采。不料,一阵大风吹过,轿帘被掀起一角,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赫然展现在百姓面前。人们惊讶不已,没想到当今皇后竟有这样一双脚!人们争相传言,全城立刻轰动了。“露马脚”一词就这么流传开了。 后来的人便将隐私或阴谋出现破绽或彻底败露称之为“露马脚”。 12、高抬贵手 旧时乡下演戏,往往先由乡绅们出钱,包下戏班子在祠堂庙宇中演出,然后他们再向群众卖票赚钱,群众凭票进场看戏。 戏场当然只开一扇边门,由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把门收票。无人进场时,壮汉双腿跨在门槛上,双手挺在门框上,以防无票的溜进戏场。农村的孩子很想看戏,但又无钱买戏票。有的孩子便瞅空边向守门壮汉哀求,边察言观色,掌握“火候”,伺机轻轻托起壮汉胳膊说:“叔叔,请您把胳膊抬高一点吧!”于是孩子便趁势从壮汉胳肢窝下钻进去看戏了。后来,文人便把“请抬高胳膊”雅化为“高抬贵手”,意思就是请人“开恩”,推而广之,便应用于各种场合的求情。。。。。。。。。。。。。。。。。。。。。。。。。。。。。。。。。。。。。。。

哪些啊


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来历
1. 断肠 形容悲伤到极点多用断肠、肠断、肝肠寸断。传说东晋时有个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绝而死。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

词语的来历
【来历不明】:来历:由来.人或事物的来历与经过不清楚.【来路不明】:来历未验明.【旁搜远绍】:旁:广泛;搜:搜集;绍:继承.广泛地搜集引证资料,穷本溯源地说明来历,以进行论证.【身分不明】:来历不详.

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来历
杜撰。古时候,有个叫杜默的人写的诗内容空乏,不着边际,毫无真情实感。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像样的诗文就脱口而出:这是杜默撰写的。后逐渐简化为杜撰。杜撰引申为不真实地、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马路。在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善交通运输状况。为此苏格兰人约翰马卡丹发明设计了...

词语来历
1、俞伯牙、钟子期2、留取丹心照汗青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4 人生七十古来稀5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6、桃园三结义7、“铜臭”一词,出自《后汉书·崔实传》。汉代权臣崔烈,名重一时,但他仍不...

你知道那些词语的来历
狐狸多疑,所以叫做“狐疑”。形容疑虑过多、缺乏决断,又据说,狐狸要是埋藏什么东西,埋好之后,往往不放心,一会儿就又把它挖出来瞧瞧。所以,形容疑虑过多、做事不易成功,“狐疑”一语,常和“犹豫”连用,说作“狐疑犹豫”或“犹豫狐疑”.鹅步———鹅走路较慢,所以拿破仑时代军队的前膛枪使用铁...

你知道那些词语的来历越短越好
二百五:古代把500两银子叫做“一封”,而二百五则就是“半封”,而“半封”又与“半疯”谐音,所以现在用来形容人半疯半傻,装疯卖傻。鱼贯:是指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出处《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龟缩:比喻像乌龟的...

词语的来历是什么?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一些词语的来历~~~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0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一些词语的来历 1、上当 人们常把受骗叫作“上当”。其实“上当”的原意是指到当铺去典当东西。 清朝末年清河地方有一个大户人家姓王,世代经营当铺,家大业大,生意兴隆。生活富裕了,各房的族人开始懒于...

四字成语及由来
例如,“两虎相斗”不能说成“三虎相斗”,“南腔北调”不能说成“东腔西调”,“盲人瞎马”不能说成“盲人瞎驴”.四字结构的词语很多,有人专门为它们起了个名字叫“四字格”,其中有些原来就是成语,有些原来不是,用久了也就成了成语.我们现在有很多成语就是这样发展来的.2、成语的来源 成语都是有...

四字成语的来历
1. 四字成语的由来 一.来源于神话寓言 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例如: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 二、来源于历史故事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例如: 卧薪尝...

大同市18955649508: 谁知道一些词语的来历 -
相昭志苓: 从前,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 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

大同市18955649508: 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来历? -
相昭志苓: 二百五 古代把500两银子叫做“一封”,而二百五则就是“半封”,而“半封”又与“半疯”谐音,所以现在用来形容人半疯半傻,装疯卖傻.

大同市18955649508: 谁知道一些词语的来历?急急急急! -
相昭志苓: 自相矛盾 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造句: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大同市18955649508: ( )言( )语,谁知道常用词语的来历? -
相昭志苓: (风言风语)(不言不语)(豪言壮语)(千言万语)(花言巧语)(胡言乱语)(冷言冷语)(流言蜚语)(七言八语)(能言快语)(胡言汉语)(酒言酒语)(出言吐语)(风言雾语)(风言影语)(多言多语)(好言好语)(黑言诳语...

大同市18955649508: 谁知道一些鲜为人知的成语及来历? -
相昭志苓: 补天浴日 上古时代,有一次,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大战.共工大败,气得向西方 不周山一头撞去,把不周山撞坏了.不周山是撑天的大柱,大柱一断,天就坍塌了一大块,地也陷裂了很多;同时,山林起火,洪水横流,世界发生了可怕的灾难...

大同市18955649508: 谁知道“聪明”这词的由来? -
相昭志苓: 聪明,顾名思义就是耳聪而目明,也就是感官的敏锐性,古人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观察,发现感官较为敏锐的人往往都是天才,因为他们可以发现和感受到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在所有这些人之中,以耳聪而目明者最为突出,所以造词:聪明!

大同市18955649508: 有哪些成语大家知道他的意思及来源 -
相昭志苓: 秦晋之好:春秋战国时期,秦和晋互相通婚,关系十分好.现用其表示两家关系好. 卧薪尝胆:春秋战国时期,吴灭越,越王每晚睡在柴屋,床上悬苦胆,早晚必尝,以此来激励自己. 《成语故事大全》里有很多,每个成语的来源,意思都讲解的很详细.

大同市18955649508: 查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的历史来源 急急急急急 谢谢谢谢~~
相昭志苓: “三顾茅庐”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铁杵成针”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 “望梅止渴”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 “完璧归赵”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面楚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负荆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精忠报国”《北史·颜之仪传》 “手不释卷”《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悬梁刺股”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 “凿壁偷光 ”出处 《西京杂记》卷二

大同市18955649508: 你知道那些词语的来历
相昭志苓: 龟缩:比喻像乌龟的头缩在甲壳一样藏起来. 《三八线上的凯歌》 狐狸多疑,所以叫做“狐疑”.形容疑虑过多、缺乏决断,又据说,狐狸要是埋藏什么东西,埋好之后,往往不放心,一会儿就又把它挖出来瞧瞧.所以,形容疑虑过多、做事不...

大同市18955649508: 和历史上有关的词语典故,急急急急
相昭志苓: 卧薪尝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