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伤寒杂病论6 398条原文是什么

作者&投稿:稻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伤寒论》只有398条吗?~

《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晋代时,名医王叔和又认真地进行了整理。到宋代,逐渐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金匮要略》便是该书的杂病部分。《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用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独创了对伤寒病"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该书还精选了三百多个药方,比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等等著名的方剂。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历代注释、阐发这本书的著作非常多。特别是注释、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然有三四百种之多。

扁鹊,是战国时勃海郡郑地的人,原名秦越人。“扁鹊”一词原本为古代传说中能为人解除病痛的一种鸟,秦越人医术高超,百姓敬他为神医,便说他是“扁鹊”,渐渐地,就把这个名字用在秦越人的身上了。

  扁鹊

  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他的技术十分全面,无所不通。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

  一天,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骇怕,扁鹊看了以后说,他血脉正常,没什么可怕的,不超过三天一定会醒。后来过了两天半,他果然苏醒了。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

  还有一次,扁鹊来到了齐国,齐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齐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齐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5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齐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又过了5天,扁鹊又见到齐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齐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5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齐桓公,就赶快避开了,齐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5天后,齐桓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齐桓公就这样死了。

  可见,扁鹊的望诊技术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神医了。在中医的诊断方法里,望诊在四诊当中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要达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寻常。这三个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医学故事,“起死回生”、“讳疾忌医”的成语也出于此。相传扁鹊名声过大,因为受到秦国太医李谧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上看应该是《黄帝内经》成书以后问世的作品,成书于汉代。其内容深奥,是中医学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将该书托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鹊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书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与怀念。


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毫县)人。他在年轻时,曾到徐州一带访师求学,“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沛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请他去做官,都被他一一谢绝,遂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他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曹操闻听华佗医术精湛,征召他到许昌作自已的侍医。曹操常犯头风眩晕病,经华佗针刺治疗而痊愈。但华佗为人耿直,不愿侍奉在曹操身边,甚至认为作侍医是可耻的职业,于是就托词妻子有病,以及回家取方药为由,一去不再返回。曹操多次写信催促华佗,又令当地郡县把华佗遣还,最后派人偷偷察看,才知华佗不愿为侍医,遂将华佗逮入狱中。有人向曾操请求宽恕华佗,曹操不听劝说,竟残酷地杀害了华佗。

  华佗生前著有医书,临死时拿出一卷交给狱吏,狱吏不敢接受,华佗将书焚毁。此乃千古之憾事,历代托华佗之名而出的医书有数种,旧题华佗所著的《中藏经》中,相传记载有华佗的一些学术经验与方术及药剂。

  曹操杀害了华佗后,常感到内疚后悔,特别是他的爱子仓舒(曹冲)病重时,更是非常后悔杀了华佗,令儿子的病得不到治疗。早在三国时,华佗就被魏国列为著名医家,后世誉称他是“外科学鼻祖”。

神医华佗
  华佗在医药学术上兼通各科,尤以外科为最负盛名。《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精于方药,处剂不过数种,心识分铢,不假称量,针灸不过数处,若疾发结于内,针灸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聚积,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记载华佗的医案有数十则,皆具体地反映了华佗高明的诊疗医术,涉及到内、外、妇、产、儿、五官、针灸等科。他因病制宜,采用各种不同的疗法。他以手术治愈了肠痈、脾半腐的病,使病人转危为安。当华佗成功地应用麻沸散麻醉病人而进行腹部手术时,世界其它国家的外科麻醉术尚处于摸索阶段。就是在其它各科疾病的防治方面,华佗善辩证施治,他用刺血疗法治愈了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类似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患者的病症。

  华佗对养生和预防保健尤为注重,并身体力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华佗“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他对弟子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后汉书·华佗传》)他总结并创造“五禽之戏”,仿鹿、熊、虎、猿、鸟的动作,时常操练,可强身除病。身体若有不适,做一禽之戏,汗出,即感轻松。华佗还重视节欲保健,他创制了一种具有抗衰老作用,久服可利五脏、轻身、乌发的药物。

  华佗的弟子李当之,著有《李当之药录》。吴普常练五禽之戏,年高九十多仍耳聪目明,牙齿完坚,著作有《吴普本草》6卷。樊阿,彭城人,擅长针灸,善深刺要穴,他遵循华佗教授的养生法,享寿百余岁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约150~219年),名机,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一说涅阳故城在今南阳市与邓县之间的稂东镇,地属邓县)人。(按《水经注》:“涅阳,汉初置县,属南阳郡,因在涅水(今赵诃)之阳,故名。”张仲景的里籍自来众说纷云,陈邦贤氏定为南阳郡涅阳,范行准氏定为南阳蔡阳,嗣后廖国王、张炎二氏考涅阳故城在今邓县稂东镇。尚启东考为南阳郡棘阳(故城在今河南新野东北)),《后汉书》无传,其事迹始见于唐代甘伯宗《名医录》:“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当时,除连年战乱外,疫疠流行,曹植曾有记述,“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集诠评》第九卷),张仲景称其宗族原有人丁二百余口,自建安以后的不到十年间,死亡者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竟占十分之七。张仲景有感于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死亡,加之世浴之弊,医家之弊,医道日衰,伤往昔之莫救,促使他悉心研究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前代医籍如《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又结合个人临证之经验,编成了《伤寒杂病论》。原书十六卷,经汉末战乱兵火而散佚,复得后世医家整理,成为今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前者专门讨论伤寒病。后者主要论述内伤杂病。

  伤寒是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张仲景基于此说而发展,他以六经为纲,剖析了伤寒病各个阶段的病机病位病性,创立了伤寒病的六经辨证体系。对于各科杂病,张仲景以脏腑经络为枢机,缕析条辨,开后世脏腑辩证之先河。《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共载方剂269首,用药214种,对药物的加工与使用,方剂的配伍与变化都有很细致的要求。张仲景对外感热病与杂病的认识和临证治疗的指导思想与方法,被后世概括为辨证论治体系,其在药剂学方面的成就,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代之后的医学家多尊称其为“亚圣”、“医圣”。

  张仲景本为士人,而能绝意宦途。精研医道,并鄙视那些“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的“居世之士”。他不仅以医术享誉于当时,且对医生的医德与医疗作风有相当严格的要求,批评那些医德不修、医风不正的医生,“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诀诊,九侯曾无彷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这些论述上承秦汉,下启晋唐,成为祖国医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仲景的著作除《伤寒杂病论》外.见于文献著录的尚有《张仲景五脏论》、《张仲景脉经》、《张仲景疗妇人方》、《五脏营卫论》、《疗黄经》、《口齿论》等。张仲景弟子有杜度、卫汛,俱为当时名医。

  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曾修祠、墓以祀之。明清以来留下的有关文物胜迹较多。河南南阳的“医圣祠”始建于明代,有清代石刻“医圣祠”(1727)、“医圣张仲景故里”(1900),据明代《汉长沙太守张仲景灵应碑》记载:“南阳城东仁济桥西圣庙,十大名医中有仲景像。”清代《南阳县志》记载:“宛郡(南阳)东高阜处,为张家巷,相传有仲景故宅,延曦门东迤北二里,仁济桥西,有仲景墓。”河南南阳的医圣祠经明清以后屡次修葺(其间也有毁坏),保存比较完整。分布各地的十大名医祠中都供有张仲景的塑像,反映了中国民间对张仲景的崇敬与缅怀。医圣祠于本世纪50年代以后经不断扩建增修,已焕然一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自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隋、唐两代大医学家。孙氏自幼聪颖,喜好读书,勤学苦练,20岁精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又好释典,兼通阴阳,推及医药。隋、唐两代皇帝都召他做官,他却无心仕途,晚年从事医学著述,是文史医药全面均展、多才多艺的杰出人物,尤以医学为最。孙思邈是因病治医,勤奋成家的。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他的高尚医德,是大医精诚与高超医术两相结合的医德规范。他在学术界也树立了崇高的榜样,一直熏陶着代代医家。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靠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孙思邈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人称"药王","真人","药圣"


药圣李时珍


  按《明外史·本传》: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今湖北省蕲春县)。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李时珍的祖父和父亲世代皆当医生。父亲希望他读书考试当官,不愿让他当医生。李时珍出生之时,有白鹿入室,有紫芝产于庭中。自幼就以为修习“神仙之学”乃是命中定好了的。李时珍于十四岁时开始科举考试,却“补诸生,三试于乡都不能得成”。李时珍喜欢读书,非常的博学,几乎所有的书都读都看。已经读书十年,却从未出家门。他心中并无当官的想法与意愿。他所读的书中,尤其喜好而且善于医学方面,就以医生自居。当时的楚王听闻时珍的医术了得,聘他为奉祠掌管良医的事情。后来楚王的世子暴厥,李时珍立刻救活了他。于是将他举荐于朝廷,授给太医院判的职位。可是,李时珍只做了一年的官就不做了,归回故里。中国古代的医家本草之书,上自神农所传,就止有三百六十五种。在梁·陶弘景时修本草,本草数量亦没有增加。至唐朝,苏恭增加一百一十四种,宋朝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到了掌禹锡、唐慎微诸先生,先后增补,加上以前的共一千五百五十八种,当时认为已经算是完善的。然而,李时珍认为,品数太烦多,名称也太杂,有时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他以为这样是不正确的。于是“穷搜搏采、芟烦补阙”,历经三十年,阅读的书籍八百余家,书稿订正三次而著成《本草纲目》一书。

  《本草纲目》增加药物达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合共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其余各附释为“目”,以补足与纠正药物的原资料。次以集解,辨疑正误,将出产形色等详细说明也。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当作本草的体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原序中自述,读古书典籍,就像吃糖啃甘蔗一样,“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一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中,增删考证而著作成功的。当《纲目》书著作将成,要贡献朝廷之时,李时珍已经七十六岁了,也自己预见了将死时期,果然很快地“遽卒”。李时珍在未逝前,写了一个上书表遗给其子建元,命他送与皇帝。

  没多久,神宗万历年间,诏修国史,命令中外贡献四方文籍,建元将父亲遗表及本书《纲目》献予。天子嘉许,朝廷命礼部誉写,分两京、各省布政刊行,从此“士大夫家有其书”。本草之学从这以后才算是集大成了。李时珍遗书上皇帝的表,大略是说:历代,经久远年代后,许多的药物有同物不同名的,有同名不同物的,有难以辨识的,有些分类不对的,有些药物有毒却和那些无毒的药形态相似,增加采药困难,这都影响治病的效果。还有些历代发现的新药,以前的书中还未记载,于是增补、订正了许多药物。旧籍记载的一千五百多种,在《本草纲目》书中,增加三百七十四种。分为十六部,共五十二卷。根据药物的“正名”为纲,而“附释”的则为目;再加上以集解、辨疑、正误,详细的将其出产地、药物的气味、主治都记载于书中。著作本书的参考书籍非常多,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只要有攸关者,都收掇在书中。虽然称之为医书,实际是将万物以及药物的理讲明了。希望皇帝能“特诏儒臣补注,成昭代之典”,如此,本书便能成为指导医生们使用的很好的参考典籍。李时珍晚年之时,自号“濒湖山人”,著作有《所馆诗》、《医案》、《脉诀》、《五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诗话》。因为他的儿子建中当官,所以他被封为“文林郎”。李时珍不只是一位好的医生和本草家,他还是一位修神仙之术的修炼人,每晚都打坐炼功,以神仙自命。观顾景星《李时珍传》即知:“余儿时闻先生轶事,孝友,饶隐德,晚从余曾大父游,读书以日出入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岂偶然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有一段评述张紫阳八脉经的记载:“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正说明了修仙家所观察到的奇经八脉和医生所认知有所不同的秘密,就是反观而照察到的。

  另外,作为精通医学和修仙者的他,很重视“奇经八脉”之秘要。所以在他的《奇经八脉考》中,认为医生和修仙者一定要知道“奇经八脉”。他说,“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医而知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牡幽微窍妙得矣。”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贡井区17343048598: 5伤寒杂病论6 398条原文是什么 -
长兴娅凯速: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贡井区17343048598: 请问《伤寒论》只有398条吗? -
长兴娅凯速: 《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晋代时,名医王叔和又认真地进行了整理.到宋代,逐渐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金匮要略》便是该书的杂病部分.《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用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独创了对伤寒病"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该书还精选了三百多个药方,比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等等著名的方剂.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历代注释、阐发这本书的著作非常多.特别是注释、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然有三四百种之多.

贡井区17343048598: 脾胃学说的初步发展期在历史上是怎样记述的?
长兴娅凯速: 张仲景.东汉时期,张仲景在研读《内经》的基础上,溶理论与方药于一炉,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对脾胃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

贡井区17343048598: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什么书 -
长兴娅凯速: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

贡井区17343048598: 《伤寒杂病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长兴娅凯速: 《伤寒杂病论》共16卷,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流传至宋代,后由林亿等人整理校定为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中药方剂方面,《伤...

贡井区17343048598: 竹简笔记本电脑 - 有名的竹简
长兴娅凯速: 有名的竹简青史并不是指青色的史书.青史这里的“青”指的是竹简,“史”是指历... 《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

贡井区17343048598: 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什么和什么 -
长兴娅凯速: 1.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中医学习的源泉.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贡井区17343048598: 《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和意义是什
长兴娅凯速: 《伤寒杂病论》自序称全书共16卷,但与史载卷数不一致.从王叔和 整编后八个世纪,到宋代经过“校正医书局”考订后,分为《伤寒论》与 《金匮要略》二书,流传至...

贡井区17343048598: 请教善知士:《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灵枢》《素问》《难经》《温病条辨》原文各是多少字呢? -
长兴娅凯速: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十卷22篇本,为网络本,含宋臣序、张仲景自序、辨脉法、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六经病、可与不可.全书——含标点62506字.测算中间一页,含标点1328字,人工测标点为287个,除标点字数为总字数的78....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