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时宰相说的是谁?

作者&投稿:针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被称为“救时宰相”的是谁,他最终结局又如何?~

指的是明时宰相于谦,于谦最后被人诬陷造反,被斩,晚景凄凉。
明朝经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不幸被俘,朝廷大乱,当时只能推举皇太后指定的明代宗监国,而后朝臣叫嚷南迁都城。只有于谦站出来严词拒绝,并告知南迁京师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以史为鉴,北宋就是南迁朝廷,导致长江以北半壁江山落入敌手,元气大伤。一语惊醒梦中人,随即明代宗表示支持于谦固守京师。

但是当时局势糜烂,明朝精锐部队都已在土木堡之变中消耗一空,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以及骄奢子弟,毫无作战能力。而且兵部知兵事的长官都已随着宋英宗陷落敌手,无可奈何之下,只读过几本兵书的于谦,赶鸭子上架。于谦反而是从容不迫,一方面命各地预备部队,抗倭部队,运粮部队集结,向京师驰援。另一方面,严命京师守军驻守城墙,严阵以待。一时间倒也安定人心,让糜烂的局势有了缓口气的机会。

但这稍稍的安定,却又因为清算土木堡之变的元凶王振开始纷乱,官员之间的倾轧,锦衣卫同官员之间的矛盾,瞬间爆发。又是于谦,拉住明代宗,严正要求,立即处死王振及其党羽,明代宗,无可奈何,处死王振及其党羽,为此事了结。

事态稳定之后,毕竟不可一日无君,于谦立马着手立新君,以安民心军心,便立明代宗即位。在这些大问题都解决之后,便是解决来犯的外族,于谦面对铁蹄,亲自前线督战也下达了死战不退的军令,三军用命打胜保卫战。一战胜之后,于谦拒绝和谈,并不想让英宗再做皇帝。在国家拉扯的态势下,于谦以一人之力,解决国内各种匪患,起义以及外族进犯。
最终在自己部下石亨的反叛下,英宗复辟,并被石亨诬陷于谦有谋划立新君之嫌,蒙冤就戮。到明宪宗时,才得以沉冤昭雪。

于谦
但有一点必须要说明的,于谦并没有做过宰相,所以这个名号中“救时”是对的,“宰相”是虚构的。
从民间传说来看,他被之所以被称为“救时宰相”,而没有被称为“救时少保”“救时尚书”,完全是因为在他少年时,据说有个高僧一眼就看透了他,说他将来可救国家于危难之间,而且还自圆其说地给了于谦一个名号——救时宰相。 后来,瓦喇打进北京城,王振夹英宗皇帝亲征。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中原人主被掳,神器险些蒙羞。 又后来是于谦率军死守,保住了北京城,瓦喇见无利可图便放了英宗撤了回去。
我坚信,于谦少年时那位高僧给他的名号肯定是假的。救时宰相可能是老百姓给取的,或者是那些想奉承于谦的官吏所取的。

李隆基任用姚崇为宰相,整顿朝政,唐王朝重新出现了兴盛的景象。

皇帝的充分信任

姚崇,字元之,三朝为相。他才思敏捷、通达知变,武则天当政时就很受赏识,唐玄宗即位后,仍然以姚崇为相。姚崇也的确不负众望,向唐玄宗提了很多好的建议,玄宗一一予以采纳。由于君臣同心协力,励精图治,几年之间,大唐帝国百废俱兴、河清海晏、吏冶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唐玄宗也对姚崇更加信任了,凡是军国大事、官员进黜,总要先找姚崇商议,然后定夺。每逢临朝奏事,玄宗也只问姚崇,其他官员惟有随声附和。

扫灭蝗虫

正在玄宗励精图治的时候,河南一带发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灾。中原的广阔土地上,到处都出现了成群的飞蝗。那蝗群飞过的时候,黑压压的一大片,连太阳的光辉都被遮没了。蝗群落到哪里,哪个地方的庄稼都被啃得精光。

那时候,人们没有科学知识,认为蝗灾是天降给人们的灾难。再加上有些人有意搞迷信宣传,于是,各地为了消灾求福,都烧香求神。眼看庄稼被蝗虫糟蹋得这样惨,人们拿它一点没有办法。灾情越来越严重,受灾的地区也越来越扩大,地方官吏不得不向朝廷告急。宰相姚崇向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认为蝗虫不过是一种害虫,没有不能治的。只要各地官民齐心协力驱蝗,蝗灾是可以扑灭的。

唐玄宗十分信任姚崇,立刻批准了姚崇的奏章。姚崇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扑杀;同时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这个命令一下去,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拒不执行。他也写了一道奏章,说蝗虫是天灾,人力是没法抗拒的,要消除蝗灾,只有积德修行。姚崇看到倪若水的奏章,十分恼火,专门发了一封信责备倪若水,并且严厉警告他说,如果眼看蝗灾流行,不采取救灾灭蝗措施,将来造成饥荒,要他负责。倪若水看宰相说得很硬,不敢不依。他发动各地官民,用姚崇规定的办法灭蝗,果然有效。仅汴州一个地方就捕灭了蝗虫十四万担,灾情缓和了下来。

古代山水倪若水在事实面前服输了,可是在长安朝廷里还有一批官员,认为姚崇灭蝗的办法,过去从来也没人做过,现在这样冒冒失失推行,只怕闯出什么乱子来。唐玄宗听到反对的人多,也有点动摇起来。他又找姚崇来问,姚崇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做事只要合乎道理,就不能讲老规矩。再说历史上大蝗灾的年头,都因为没有很好捕灭,造成严重灾荒。现在河南河北,积存的粮食不多,如果今年因为蝗灾而没收获,将来百姓没粮吃,流离失所,国家就危险了。”

唐玄宗一听蝗灾不除,要威胁国家安全,也害怕起来,说:“依你说,该怎么办才好?”姚崇说:“大臣们说我的办法不好,陛下也有顾虑。我看这事陛下且别管,由我来处理。万一出了乱子,我愿意受革职处分。”唐玄宗这才点头同意了。

姚崇出宫的时候,有个宦官悄悄扯住他的衣袖,说:“杀虫太多,总是伤和气的事,希望相公好好考虑一下。”

姚崇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请你不必再说。如果不杀蝗虫,到处都是荒地。河南百姓,统统饿死,这难道不伤和气吗?”由于姚崇考虑到国家的安全、百姓的生活,不顾许多人反对,坚决灭蝗,各地的蝗灾终于平息下来。

“救时宰相”的雅号

姚崇办事干练是出名的。有一次,姚崇的一个儿子死了,他请了十几天的假,把政事委托给他的助手——检校吏部尚书卢怀慎。卢怀慎虽与姚崇同朝为相,但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事事都要推托给姚崇处理,并因此落了个“伴食宰相”的雅号。在姚崇告假期间,许多政事他决断不了,公文越积越多。姚崇料理完丧事回朝后,没有花多少时间,就把案头的积件处理完了。旁边的官员看了,没有一个不佩服他。姚崇自己也有点得意,问一个官员说:“我这个宰相,能跟古代什么人相比?能不能比得上管仲、晏婴?”那官员说:“跟管仲、晏婴似乎比不上,但是也可以称得上‘救时宰相’了。”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底,姚崇辞官归隐,举荐宋璟为相,辅佐玄宗中兴。唐玄宗在他即位以后的前二十多年里,除了姚崇以外,还任用过好几个有名的贤相,像宋壕、张说、韩休、张九龄等,他还比较肯接受宰相和大臣们的正确意见,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个时期唐朝国力强盛,财政充裕。据说,当时各州县的仓库里都堆满了粮食布帛,长安和洛阳的米和帛都跌了价。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开元盛世”。



作家杨大侠指出,张居正不惜摩顶放踵为之点燃的革新之火,为衰败的王朝赢得一度光华。明末有人说他是“救时宰相”,这是褒奖,也是不幸而言中,救时者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


北宋宰相吕惠卿简介:是王安石变法中的第二号人物
1个回答 #热议# 应届生在签三方时要注意什么?起航教育培训公司 2023-11-15 · 百度认证:淮安腾云起航企业管理培训官方账号 起航教育培训公司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吕惠卿(1032年-1111年),字吉甫,号恩祖,汉族,泉州南安水头镇朴里人,北宋宰相,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为推动变法做出了...

北宋有哪些著名词人?
3、周邦彦 1056~1121年,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4、...

宋仁宗对宰相说狄青无罪!宰相怒怼9字,宋仁宗时代的宰相是谁?
宋仁宗召见宰相文彦博,把狄青的一片忠心告诉给了宰相,并且流着泪感慨说:“狄青并没有罪过,是大宋的忠臣,为什么要贬谪他?”并且希望将他继续留在京城担任枢密副使。然而文彦博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于是怒怼皇帝9字:“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古代成语故事 要出自哪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二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 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 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 几个月就病死...

清代书法家刘墉,是不是宰相刘罗锅?
清人笔记记载,一次在军机处吃饭,有同僚提起唐宋时宰相吃堂餐的故事,刘墉马上接口说:“但使下民无殿粪,何妨宰相有堂餐?”一座为之喷饭。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刘墉入朝为官期间的种种“劣迹”,是想探讨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前后差别如此之大? 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讲,是当时朝廷上的政治气候决定的。 电视剧《...

说一说姚崇、宋璟为官各有何特点
姚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姚崇不是一个高谈阔论的理论家,而是一个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实干家。纵观姚崇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个以清除天下积弊为己任的改革家。姚崇...

请问各路神仙由来?有知道的吗?全说清是不是很复杂?
宋沈括《笔谈》云:俗传说以为唐明皇时落第进士,终南人。殊不知唐明皇时宰相张说曾云:钟馗传说,来源至少不晚于六朝,至唐时则失考也(《岁元谢赐钟馗及历日表》)。近世有学者或据《考工记》,以为钟馗即终葵,“大椎”也(终葵合音读椎)。又说鬼畏椎,遂人格化而为钟馗。其说胜处,是不泥于以钟馗为真人之名氏,...

范仲淹生平事迹有那些啊?
他归来时,还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了仁宗和后苑宫誊。 这时的宰相吕夷筒,当初是靠讨好刘太后起家太后一死,他又赶忙说太后的坏话.这种狡诈行径,一度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宰相职务也被罢免.但夷简在宫廷中的因缘关系,依然根深蒂固.不久,他便通过内侍阎文应等重登相位,又与阎文应沆瀣一气,想借仁宗的家务...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传统所说的宰相,请问“平”和“章”是什么意思...
中书、门下二省地处宫内,尤为机要,故常联称。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预朝政机密。其本官阶品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改称为“...

丞相制度是哪个朝代创建的??
官名。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 起源于战国。秦从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

巩义市13966604913: 明王朝时期称为“救时宰相”的是哪一个名相? -
贠淑阿那: 是 帝王之师救时宰相——明王朝名相张居正. 张居正,明朝名相.他机巧善谋,治世有方:创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治黄整淮,修整边防,功在社稷,垂名后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时宰相”之誉.张居正作为一名改革家,不在王安石之下,他没有贸然全面整顿财政,避开了统治势力的“痛处”,改革成功,国富民安于一时.张居正作为一代宰相,为国于民鞠躬尽瘁.身为帝王之师,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师德,可谓用心良苦.然而他尸骨未寒之时,朝野狼烟四起,一邦小人便开始秋后算帐,张被罢了官位,抄了全家!

巩义市13966604913: 明代新郑人谁任宰相时被人称为救时宰相 -
贠淑阿那: 高拱 新郑人,字肃卿,号中玄,是明朝的政治家和哲学家.高拱于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年)考中进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他以礼部尚书拜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赞机务.1569年,高拱出任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可谓位高权重.但高拱勤于政事,严谨务实,力图改革弊政,而且办事认真,赏罚分明,以身作则,称得上是一位贤明宰相.时人赞誉高拱为“救时宰相”.由于高拱是三朝元老,民间百姓尊称他为“高阁老”.

巩义市13966604913: 明朝的两位"救时宰相"是谁?
贠淑阿那: 救时宰相:张居正

巩义市13966604913: 唐太宗时的名臣,武则天时的名臣,唐玄宗时的名臣都有谁? -
贠淑阿那: 玄宗朝名相张九龄 卢怀慎是唐玄宗开元初期的宰相 姚崇,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 宋璟,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 杜如晦和房玄龄二人是贞观名臣.

巩义市13966604913: 说一说姚崇、宋璟为官各有何特点 -
贠淑阿那:[答案] 姚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姚崇不是一个高谈阔论的理论家,而是一个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实干...

巩义市13966604913: 张居正的历史地位 -
贠淑阿那: 帝王之师 救时宰相 明朝文臣,因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丽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张居正也因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巩义市13966604913: 女医明妃传于东阳是不是于谦 -
贠淑阿那: 《女医明妃传》于东阳的原型是——于谦.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而《女医明妃传》里,于东阳的原型正是于谦,而且女主角允贤还认于东阳(也就是于谦)为义父.其中,朱祁镇和于东阳有一段关系还不错,朱祁镇还任命于东阳为钦差大臣办案.但事实上,根据历史推测,朱祁镇在被瓦剌俘虏之前,跟于谦的交集很少.

巩义市13966604913: 明朝不是废除了宰相吗 为什么会有救时宰相于谦呢 -
贠淑阿那: 我只说历史,历史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救世丞相”.我想问问你,如果有人在明朝给你这个称号,你敢要么?人臣最怕功高盖主,这也是于谦最后的死因.英宗复位,本来不...

巩义市13966604913: 谁会这道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 -
贠淑阿那:[答案] 1.A 2.C 3.D 4.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5.(1)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 (2)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

巩义市13966604913: 古代历史上十大王佐之才 -
贠淑阿那: 张良韩信和刘伯温都是王佐之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