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形成的原因、内容和特征

作者&投稿:洪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印度艺术形态的形成原因?~

印度教的特点
印度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意识形态和社
会组织的综合体。它在思想信仰、祭祀仪礼、
道德戒律、修习实践、社会结构和制度等方面
都有许多鲜明的特征, 这些特征使印度教区
别于其他宗教, 也使它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
宗教体系。
1. 一种古老而富有生命活力的宗教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
在人类文明的几大发源地都相继产生了以崇
拜自然神为主的古代宗教, 如北非尼罗河流
域的古埃及宗教、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
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宗教、南亚印度河
流域的印度教等。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 现今
这些宗教大都已消失或绝迹, 只有印度教历
经磨难、风风雨雨数千年, 一直延续至今。它
产生于公元前15世纪左右的梨俱吠陀时代,
此后经历过许多次其他宗教和外来势力的挑
战和冲击, 但是每次它都能够抵御住这些冲
击, 渡过难关, 使自己顽强地生存下来。公元
前6世纪, 在印度又产生了佛教和耆那教, 这
两种新兴的宗教都是以反婆罗门教的面目出
现的。它们否定吠陀的权威, 反对婆罗门教所主张的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和种姓制度等,
对婆罗门教造成极大的冲击。在佛教和耆那
教的挑战下, 婆罗门教曾一度衰落。但是, 后
来在长期与佛教和耆那教的斗争中, 婆罗门
教经过多次改革而又逐渐振兴起来。公元8世
纪以后, 经过商羯罗改革的新婆罗门教即印
度教迅速强盛起来, 它通过各种途径促使佛
教消融于印度教之中, 加速了佛教的衰败, 致
使佛教在11世纪以后在印度境内逐渐消失。
13世纪, 阿拉伯伊斯兰教徒入侵印度并占据
统治地位。17世纪以后, 伴随西方殖民主义的
侵入, 基督教也传入印度。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这些外来宗教的侵入, 都给印度教带来巨大
的压力和打击。但是, 它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
振。它一方面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进行斗争,
另一方面又吸收和容纳这两者的一些有益和
进步的东西, 不断地改革自己, 以使自己适应
新的形势。应当说, 经过19世纪的宗教改革运
动和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 印度教又重新
振作起来, 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历史舞
台上。特别是印度独立之后, 印度教的各种新
兴教派不断产生, 活动频繁, 而且向欧美各国
传播, 表现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 印度教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至
今仍保持青春活力的、历史最悠久的宗教。这
在世界宗教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2. 一个多种宗教信仰、民间习俗和生活
方式的综合体
和其他宗教相比, 印度教是一个非常复
杂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现象。它在信仰和实践
方面都显得那样光怪陆离、纷繁杂多, 甚至自
相矛盾。实际上, 印度教是一个由多种宗教信
仰、民间习俗和生活方式相糅合的综合体。据
说, 19世纪英国殖民当局曾用20年的时间对
印度教作了系统的调查, 最终却没能给它下
一个确切的定义。当年英国外交部宣布: 对印
度教无法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它既是有神论
的宗教, 又是无神论的宗教; 既是多元论的宗
教, 又是一元论的宗教; 既是禁欲主义的宗
教, 又是纵欲主义的宗教; 既是宗教信仰, 也
是生活方式等等。英国人的这个结论, 足以说
明印度教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印度前总理尼
赫鲁曾对印度古代宗教和文化进行了详细的
研究, 他对印度教的评论是这样的:“作为一
种信仰来看, 印度教是模糊的, 无定形的, 多
方面的, 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看法去理解。
要给它下一个定义, 或者用这个词的普通意
义来实在明确地说出它是否是一种宗教几乎
是不可能的。在它的现在体系中, 甚至在过
去, 它包含着多种的信仰和仪式, 从最高的到
最低的, 往往相互抵触, 相互矛盾。”①
为什么印度教会包含多种信仰和生活方
式呢?这个问题只有从印度教的发展历史中
才能找到答案。实际上, 印度教正是印度历史
上多次文化大融合的产物, 因此它能把许多
民族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融汇起来, 构成一个
复杂的综合体。印度教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
到公元前30世纪至前15世纪的印度河流域文
明。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盛行的
对母神、动植物和生殖器的崇拜与后来进入
印度河流域的中亚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所流行
的自然神和祖灵崇拜结合, 形成了印度教的
早期形态——吠陀教。达罗毗荼文化与雅利
安文化的融合, 乃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文化
大融合。后来, 这样的文化融合曾多次出现。
佛教产生后, 印度教在佛教的冲击和影响下,
不得不吸收和融汇佛教的许多教义和戒律。
13世纪伊斯兰教侵入印度, 印度教又吸收了
伊斯兰教一神论和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的观
念, 产生出许多新型教派。17世纪西方文化和
基督教传入印度, 又迫使印度教融合了基督
教的许多思想内容。在漫长的历史中, 印度教是在吸收和融汇各种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的
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另外, 印度本身也是一个幅员辽阔、具有
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自己
的民间信仰、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他们虽然
都信仰印度教, 但是又保持着本民族、本地区
的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 并将这些信仰、习
俗和生活方式融汇于印度教的思想和实践
中, 因而构成了在信仰和实践上的多样性、复
杂性和相互矛盾性。例如, 印度教有的教派主
张戒杀, 而有的教派却以杀生为荣, 宰杀动物
以祭神灵, 甚至将孩子作为祭神的牺牲品。有
些教派严格遵循种姓制度, 而另外一些受伊
斯兰教影响的派别, 如伽比尔派, 却主张在神
面前人人平等, 消除种姓歧视。在宗教伦理方
面, 印度教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即禁欲主义
和纵欲主义并行不悖。一些教派严守苦行和
禁欲的准则, 而另一些教派却反对苦行, 提倡
纵欲和享乐。如流行于西孟加拉和奥里萨一
带的性力派, 崇拜女神的神圣性力。他们经常
在午夜举行一种秘密仪式, 男女围坐在一起,
在咏诵神秘咒语声中, 进行性的狂欢。此外,
印度教的各个派别崇信的主神、奉行的哲学
理论、实行的祭祀仪式和生活习俗也差异甚
大, 以至相互抵触。
印度前总统、现代著名哲学家拉达克里
希南在评论印度教的这一特点时指出: 印度
教在信仰和思想上的这种多元性, 正是因为
它在对待其他宗教或信仰时表现出一种宽容
的态度, 只有这种宽容性才使它能够将各种
形形色色的思想包容在自己的体系之中。他
说:“它(印度教) 采取宽容的态度, 不是出于
策略的考虑或者权宜之计, 而是作为精神生
活的一个原则, 宽容是一种责任, 并不仅仅是
一种让步。在履行这种责任时, 印度教几乎把
形形色色的信仰和教义都纳入了它的体系之
中, 并且把它当作是精神努力的真实表现, 不
管它们看起来是怎样的对立。”①
3. 多神崇拜与一神崇拜的结合
在神灵崇拜方面, 印度教有一个突出的
特点, 即多神崇拜与一神崇拜的结合。从表面
上看, 印度教有成千上万个神灵, 但是实际
上, 每个教派都只崇信一个主神, 在崇拜主神
的同时也不排斥其他的神灵。从本质上说, 这
是一种信仰多神的主神论。
印度教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出众多
的神灵, 其数量之多是其他宗教所无法比拟
的。印度教徒属于泛神论者, 他们认为万事万
物都具有神性。石头是神, 草木是神, 鸟兽是
神, 池塘是神, 河流是神, 山川是神??印度
教的大神、小神、男神、女神的数量真是数不
胜数。这些神灵基本上可以分六类: 第一类是
印度教崇拜的主要对象, 即三大主神梵天、毗
湿奴和湿婆以及他们的各种化身、配偶、子神
和守护神等。第二类是各种人格化的自然之
神, 如雷神因陀罗、风神伐尤、雨神帕舍尼耶、
水神阿帕斯、火神阿耆尼、太阳神苏里耶等
等。第三类是各种人格化的动植物, 如象头神
伽尼萨、神猴哈奴曼、神牛南迪、大鹏金翅鸟
伽鲁德、酒神苏摩(苏摩是一种能酿酒的植
物) 等。第四类是被神化的祖先、英雄和各种
精灵, 如人类始祖摩奴、毗湿奴大神的化身罗
摩和克里希那、财神俱毗罗、主管地狱的阎罗
等。第六类是对生殖力的崇拜, 如男性生殖器
——林伽、女性生殖器——约尼等等。
虽然印度教有无数个神灵, 但是每一个
教派却只崇拜一个主神。如毗湿奴派崇信毗
湿奴大神及他的化身—— 罗摩和克里希那
等, 湿婆派崇信湿婆大神及他的化身——林
伽等, 性力派崇信性力女神, 太阳神派崇信太
阳神, 象头神派崇信象头神??印度教的多
神崇拜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其本质仍然是一神论。印度教的哲学理论认为, 在众多的神灵
背后还有一个最高的实在, 称之为“梵”。梵是
一种没有人格的、抽象之神。它永恒无限, 至
高无上, 无形式无属性, 超越一切时间和空
间, 但是它又是宇宙的根本, 万物的始祖。因
此, 在印度教徒看来, 一切神灵都不过是无形
之梵在时空中有形的显现。他们认为, 印度教
的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是梵在
创造宇宙过程中的三种不同的力量或作用
(创造、保护和破坏的三种作用) , 而其他诸神
只是梵在宇宙不同层次中的有形显现罢了。
由此可见, 尽管印度教的有神论在表面上是
多神崇拜, 但实质上是一神论与多神论的有
机结合。
4. 内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社会组织方面, 印度教显然与其他宗
教不同, 其特点在于它的种姓制度。印度教社
会自古以来就是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所有
的印度教徒都分别属于许多不同、等级森严
的社会集团。这些社会集团各有其固定的传
统职业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各集团成员之间
互不通婚。古代印度教称这些集团为“瓦尔
那”, 意为“颜色”; 后来称之为“贾特”, 意为
“所出生的族性”; 西方人称它为“卡斯特”, 意
思为种、族或类; 而我国古代则把它翻译为
“种姓”。
种姓是由血缘、婚姻、职业等因素所决定
的社会等级集团。血缘关系是构成种姓制度
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印度教徒生下来就被
认为属于他父母所属的种姓。除因违反教规
被开除种姓外, 他的种姓身份终生不变。一个
印度教徒的行为和日常生活都要受到其所属
种姓的影响和制约, 他一生的前途及社会地
位也取决于他所属种姓的高低。因此, 种姓是
印度教社会的一大特点, 种姓关系在印度教
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种姓制度是在种姓的基础上长期形成
的。种姓制度是以明显的等级差别和种姓歧
视为特征的, 这些差别和歧视表现在职业、婚
姻、法律、宗教仪礼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 各个种姓的职业都是世袭的, 而且固定
不变。印度教把社会的各种职业分为贵贱高
低、三六九等。传授宗教知识、主持祭祀仪式
的祭司职业被认为是最高级的, 这种职业只
有高级种姓婆罗门才能从事。而那些所谓“残
害”动植物生命(如渔夫、猎人、屠夫等) 以及
接触“污秽”(如皮革匠、洗衣匠、理发匠等) 的
职业被认为是最低级的, 所以只能由地位低
下的首陀罗种姓来干。这种职业要一代一代
地世袭下去, 不得更改, 一个印度教徒如果从
事高于或低于自己种姓的职业, 则被视为有
罪。另外, 印度教只允许在同一种姓内部通
婚。在宗教生活方面, 各种姓之间也有严格的
界限。印度教有四个种姓。前三个种姓——婆
罗门、刹帝利和吠舍属于“再生族”, 即这些人
除了父母给的第一次生命外, 还可以在宗教
导师的指导下获得第二次生命。按照印度教
的规定, 只有这些再生族才能学习吠陀经典、
参加祭祀仪式、参拜神庙和祈祷神灵等。而第
四种姓首陀罗却属于“一生族”, 他们被认为
是“宗教不能拯救的人”, 因此不允许学习吠
陀、朝拜神庙、祭祀神灵等。为了维护种姓制
度的尊严, 一个地区的各个种姓都成立自己
的管理机构, 这些机构称为“潘查亚特”, 即
“种姓会议”。种姓会议的职责有两个: 一是监
督本种姓的人遵守各种规定的习俗; 二是调
解种姓内部的各种争端和分歧。
随着种姓制度的发展, 印度教社会中又
出现一个贱民等级。贱民, 又称为“不可接触
者”, 是由于违反种姓规定而被开除种姓的
人。贱民的地位比首陀罗还低下, 是一个最受
压迫、最受歧视的社会阶层。印度教徒认为,
与贱民的身体、身影甚至声音接触, 都会降低
身份, 受到污染。所以, 印度教规定, 贱民必须在身上做上符号, 才能出外做事。白天不能进
入村镇, 只有夜晚才能在村落和城市中行走。
他们的职业只能是替人看守坟墓, 清扫垃圾,
或当屠夫、制革匠等。贱民制度是印度教肌体
中的一颗毒瘤。几千年来, 贱民一直处于社会
最低层, 过着悲惨凄凉的非人生活。直到近现
代, 印度的贱民才逐渐觉醒, 开始为争取自己
的平等权利而进行各种斗争。印度独立后, 宪
法明确规定废除贱民制度, 政府也采取一些
措施保护贱民的地位和利益。但是, 由于根深
蒂固的传统势力的观念, 时至今日, 迫害贱民
的事件在印度仍不断发生。贱民的问题仍然
是影响印度社会发展的一大重要问题。
5. 盛行祭祀和礼仪崇拜之风
印度教盛行礼仪崇拜之风。这种风气表
现在: 一、各种宗教仪礼数量和名目繁多; 二、
各种祭祀活动时间长, 规模宏大。
印度教这种注重宗教仪礼和祭祀活动的
风气是有历史根源的。早在古代婆罗门教时
期,“祭祀万能”就成了它的根本宗旨。当时婆
罗门教的基本精典——四部吠陀本集和梵书
等, 都是围绕着祭祀这个主题, 以阐述祭祀仪
轨、祭祀理论为中心的。最早的经典《梨俱吠
陀》, 记录的就是各种用于祭祀活动的、赞颂
神灵的颂诗;《挲摩吠陀》是把《梨俱吠陀》中
大部分赞神颂诗配上曲调, 以供教徒在举行
祭祀盛典时吟唱;《耶柔吠陀》是一部说明如
何举行祭祀仪式的典籍;《阿闼婆吠陀》记载
的是与祭祀活动相关的各种咒语和巫术; 后
来的《梵书》是在吠陀本集的基础上进一步阐
述各种祭祀的目的、意义、具体方法和步骤
等。由此可见, 所谓“吠陀经典”的基本内容都
是以祭祀为中心, 这足以说明祭仪在婆罗门
教中是何等重要。婆罗门教的祭祀活动非常
繁琐, 一个教徒每天都要在家里进行“五大
祭”: 梵祭、祖先祭、天神祭、精灵祭和客人祭。
除了家庭祭之外, 他们还要参加在寺庙举行
的各种公共祭祀活动。各大寺庙都供奉着自
己崇拜的神灵, 每天都有日常的行事, 如装饰
神像、侍神沐浴、中午供奉、献花点香、晚诵伺
寝等。每逢节日, 还要在寺庙中举行大型的祭
神活动。节日那一天, 神庙敲起钟声, 神像前
点起圣火, 成千上万的信徒从四面八方云集
于此, 在祭司的颂歌中, 信徒向神礼拜祈祷。
有些教派要用大型彩车拉着神像出巡数十
里, 出巡时锣鼓喧天, 数万名信徒簇拥在神车
的前后, 高声欢呼, 载歌载舞, 场面十分壮观。
到了印度教时期, 由于不断地进行改革,
古代所盛行的“祭祀万能”之风已经大大削
弱, 繁琐的祭祀仪式也大量减少。尽管如此,
比起其他宗教来, 印度教的仪礼崇拜之风还
是十分严重的。譬如, 在古代一个印度教徒一
生中要进行十六种圣礼仪式, 从受胎、出生、
命名、结婚, 一直到死, 每进入一个阶段就要
举行一种宗教仪式。这些仪式有: 受胎礼、生
男礼、分发礼、出生礼、命名礼、第一次出游
礼、初食礼、削发礼、穿耳孔礼、入法礼、学习
吠陀礼、结业礼、结婚礼、林栖礼、遁世礼、葬
礼等。现在, 虽然这十六种仪礼已经被大大地
减少了, 但是仍然保存着几种重要的仪式, 即
出生礼、入法礼、结婚礼和葬礼等, 而且这些
仪式举办得都非常隆重。此外, 印度教今天所
盛行的宗教节日还是相当多的, 小的不算, 重
要的节目也有二十几个, 而且规模都十分宏
大。例如, 每年一度在全国举行的除十节, 要
连续庆祝十天; 在恒河岸边举办的贡帕庙会,
有几百万人参加, 历时十二天。
希望采纳

印度种姓制度 种姓(Caste) 婆罗门(Brahmin),印度种姓四个阶级中的最高阶级,祭司,负责执掌宗教仪式 刹帝利(Kshatriya),四个印度种姓中的第二级,战士和统治者,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负责执法和维护社会安定 吠舍(Vaisya),印度种姓制度的四种姓的第三等级,即平民,由农夫、畜牧者、手工艺者、商人和生意人组成 首陀罗(Sudra),印度种姓等级中最低等级,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 贱民(Pariah),被排除在种姓制度以外的最下层的民众 算是个简易答案吧~

印度教能起源于哈拉帕的转世及灵魂不死之说,在吠陀时代晚期重新出现,并成为印度教更深一层的基本组成部分。凡人一生中产生的业,决定了他的灵魂下次转世重生时,究竟是成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还是变成一头兽,或甚至一只昆虫。特殊的虔诚、默想、禁欲和对永恒真理的理解,可避免转世的生命轮回;这样境界的灵魂避开了这种轮回而达到超脱,这并非有形的升入天国,而是精神上与神或天地万物重聚的极乐。借助凡人肉体的不死灵魂,凡人的生命可以包含一个具有神的不朽创造力的永生幽灵,而灵魂则能够再生或转世。   转世的信念加强了印度教尊重一切生命的情感。一个人的亲戚或祖先也许已经再生为一匹马或一只蜘蛛。从哈拉帕时代以来,牛得到特别的尊敬,这是由于它们的基本用途及母牛产奶造成的创造和母性象征。公牛自然象征着耐力和男子汉气魄(与地中海文化一样),母牛则以其有光彩的大眼睛而象征温柔。但对印度教来说,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任何生物都是显示神的存在的伟大生命链条上的一环。因此,虔诚的印度教徒都是素食者,除最低等种姓外,所有人都特别要避免吃牛肉。牛奶、凝乳、酥油、酸奶等等,都只用于宗教献祭仪式上。   进入吠陀时代晚期(约公元前600年)之前,印度教的万神殿已由三位一体的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统治,他们都是至高神,都是造物主。随着印度教继续合并地区性及民间宗教神祇和传统,出现了五花八门、有各自的信仰和信徒的神祇配偶、神祇肉化身和小神祇的令人为难的局面,包括:仁慈的象头神,是湿婆和他妻子雪山神女之子,有象形头;象征忠心和力量的猴神哈奴曼;智慧和学识女神娑罗室伐底;黑天;毗湿奴之妻吉祥天女,兼财富及世俗功绩女神;还有始祖女神迦梨(又叫时母)或杜尔迦(又叫难近母),都是湿婆配偶的形象或其较阴森外表的女性等同物,有时称为死亡及疾病女神,但同湿婆一样,人们,尤其是妇女,也祈求她的帮助。   湿婆成了最广受崇拜的大神。在人们心目中,他既是创造之神,又是毁灭之神、收获之神、丰饶之神、宇宙舞神以及瑜伽信徒(瑜伽功及苦修的实行者)的主神。他还主宰人的生和死及天才的繁衍,被人们与其他宗教的类似神祇并列,包括代表苦难(钉死在十字架上)和永恒生命的基督。在其他一些宗教中,用人做祭品作为祈求生命复活的手段;献祭的遭难者将生命让给他人,或献出生命为他人祈福。印度教承认这一观念,因为它把死亡看成生命的一个当然部分,并通过湿婆和迦梨女神的形象庆祝它。印度教,婆罗门教综合了其他宗教重新诞生的一个宗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西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祇,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祇,受到更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上权威,能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教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 黑风洞是印度教的朝拜圣地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4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许多流派中,又以毗湿奴派、湿婆派及性力派为主。8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印度教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着很大的势力。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印度教的创始人是谁,印度教的创始人是谁
比如,据称他还是一个孩子时就杀死了为数众多的恶灵,并做了一些像净化被污染的圣水雅穆纳河之类的事。尽管事实上他并未创建现代印度教——印度教的基本原理先于他出现——但他在毗湿奴所有的化身中最负盛名、最接近民众心灵,这也是他在五千年后仍如此受人崇敬的原因。知识拓展:另外的说法 印度教...

佛教三大派别分别是哪三大?
佛教传入我国西藏地区是在公元7世纪左右,在几乎同一时期内,分别由我国内地和印度两路传入,既有我国内地佛教也有印度佛教施加的影响,后在青藏高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时期与本土苯教的斗争和互相影响,逐渐形成为适应当地社会历史条件的、民族性的、地域性的宗教(即藏传佛教),形成了宁玛派(俗称红教...

印度教吃素吗
只不过印度人信仰太多了,每种宗教每种教派都有不吃的东西, *** 教的不能吃猪肉,印度教的不能吃牛肉,乱七八糟的,饭店或食堂卖什么肉都可能侵犯一部分人的信仰,最后干脆大家都不吃肉了,都吃素就没问题了。 问题二:印度人为什么吃素 Hindu, 印度教很大一部分是不吃肉的,婆罗门是印度教里的一个分支,叫 Bh...

当年释迦牟尼在印度创造了佛教,在13世纪为什么失传,在中国却发祥起来...
作为成佛修行的一个法门,就是这个原因.在印度佛教的发展为印度教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印度教提倡享受人生而反对纵欲.从教义上否定了对人生苦海的认识,也否定了婆罗门教纵欲的观点.实际上,在印度宗教发展史上,佛教成为一个阶段性的宗教,只具有一个承前启后的性质而不是别的什么.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特别是在...

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又如我国之道教,有其特定之教祖,亦有其特殊之教格而适合国民之传统,故难以传入他国。(三)世界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此类型宗教多随个人之自由意志接受信仰,而顺从组织内之信条、仪礼、戒律等。通常多由特定之开祖所创倡,并以开祖之行迹及教说为中心,形成该教之教理与经典。教...

什么叫宗教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动(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

求:宗教为什么会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到了奴隶社会,民族、国家出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是一个教,就出现了民族国家宗教。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换过程中,国家互相吞并,宗教也在向外传播,开始了影响其他国家的进程。于是,就形成了世界宗教。全世界五分之四的人信教,一定有用,没用信他干嘛?到底有什么用?简而言之,三个功能:幸福追求、道德约束、...

佛教退出印度本土的原因有哪些
但在自然灾害和外族入侵的双重打击下,哈拉帕文明逐步消亡。约公元前14世纪,来自中亚地区和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西北部地区征服了当地土著,于公元前1000纪初期在印度逐步建立奴隶制国家,从而形成高度发达的文明。婆罗门教形成于这一时期,以神的名义制定的种姓制度一直影响到今天。宗教 公元前...

历史上鼎盛的佛教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衰落了?
佛教起源于印度那边,正宗来说应该是起源于尼泊尔(当时的北印度)。本应是印度的国教,但是现状却是印度教是印度的本源,而起源更早,传播更广的佛教却以及被印度所抛弃了。还有佛教也谈不上在世界范围里面衰落,佛教主要也就在亚洲这边传播,在欧洲那边很快就被基督教给击败了。现在佛教最大的信徒主要...

印度神学(字数)
2)就狭义而言,系指在印度内所有之各种基督徒神学,包括以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为中心,较为普世性之神学,或较为传统之天主教士林神学。3)就最狭义而言,印度神学系印度人民对耶稣基督的启示作系统的思考,即他们根据印度人对印度实际宗教、文化、及社会政治内涵所作系统的思考。本地化的印度神学如此渐渐地形成。

南靖县18723323847: 关于印度教我需要印度教的简介,概况
苏毅柠檬: 印度教是印度的传统宗教,也是第一大教.它源于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罗门教,.一般认为,约在8世纪,印度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羯罗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对...

南靖县18723323847: 印度教如何产生的?教徒分布情况?
苏毅柠檬: 西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 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 在印度教的许多流派中,...

南靖县18723323847: 印度教是个什么样的宗教?
苏毅柠檬: 印度教是早于佛教在古印度兴起的一种宗教.印度教与古印度的 神话、民俗、舞蹈又有着多层面的联系. 印度教始于史诗时代结束之前.印度的史诗起源很早,它与“吠 ...

南靖县18723323847: 宗教(印度教)问题 -
苏毅柠檬: 印度教的前身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以四《吠陀》文献为主要的经典,由此延伸出《往世书》、《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宗教经典.经过公元后数百年,商羯罗等人的全新阐释,而形成了后来的印度教. 印度教形成于8世纪,它是综...

南靖县18723323847: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 -
苏毅柠檬: 1.信仰多神崇拜的主神论.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征之一.表面上印度教号称有3300万个神灵,但多数印度教徒只崇拜一个天神.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努和湿婆.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创造万物的始祖;毗湿努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

南靖县18723323847: 印度教的神话体系印度教最高神是梵天那么它的宗教体系是什么印度教和
苏毅柠檬: 印度教是印度的传统宗教,与佛教也颇有渊源.一般认为,印度教源于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罗门教,大约在8世纪,印度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羯罗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

南靖县18723323847: 印度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
苏毅柠檬: 我们可以从三点去看印度的特点:1.以宗教为中心印度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都以宗教为中心,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也都与宗教有关,连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

南靖县18723323847: 犹太教和印度教,哪个更古老? -
苏毅柠檬: 犹太教.犹太教起源于以色列士师时代(公元前1230-公元前1020),而印度教是公元4世纪前后由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逐渐演化而成的.二者相差了十几个世纪.

南靖县18723323847: 印度教怎么出来的? -
苏毅柠檬: 佛告文殊师利.如来无心.唯如来前可说此言或漏尽阿罗汉及不退菩萨前可说此言.若余人闻.此语则不生信起惊疑.何以故.此甚深般若波罗蜜.难信难解故.文殊白佛言.世尊.复何等人能信此甚深法.佛告文殊师利.一切凡夫能信此法...

南靖县18723323847: 印度教特点和细节 -
苏毅柠檬: 信仰多神崇拜的主神论、区分严格的阶级、强调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影响后来的佛教)、祭祀万能与崇尚苦行、承认吠陀的权威.其实印度教这个教派的名字是错误的,他是湿婆教等多个教派的融合,所有的经典当中都没有印度二字.印度人把牛当做圣物的原因也是出自印度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