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毒是什么

作者&投稿:程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3毒是什么~


佛教所说的三毒是指贪、嗔、痴。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1)贪,执著于内心喜好的外物,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执著于内心厌恶的外相,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引发贪嗔的缘由,不明事理的实相,不明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降伏三毒的方法是勤修戒定慧。即以戒为师,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佛教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
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佛教三宝的一切诸佛。
法宝,即诸佛的教法。
僧宝,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
佛教的三宝
1、佛:成就圆满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换言之,佛宝为佛陀从觉悟中发展的心灵力量和圆满智慧的德行。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佛宝。
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成就圆满佛道的佛陀。
2、法:以涅槃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世间的种种烦恼,犹如毒热尘秽,常使众生陷于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使众生获得清凉的涅槃解脱果实。
3、僧:凡是佛教徒,如果能负起修行佛法并且传播佛教的责任,便称为僧宝,虽然不限定出家人或在家人,事实上只有出家人才能完成僧宝的使命。


扩展资料:
形成
佛陀本没想为众生说法而直接进入涅盘。但诸天神和龙王知道他已成佛,都欢喜异常,散花歌舞,请求佛陀为众生弘演佛法。于是,佛陀在尼连河畔首先为诸大菩萨说了《大方广佛华严经》。
这是一部深奥的、高层次的经典,主要阐述大菩萨的境界,凡夫不容易理解和接受。佛陀考虑到凡夫的烦恼和障碍太多和对尘世的执着和贪恋,决定从出离心入手。他用佛眼观察到其父王派来追随他的5位大臣正在鹿野苑修行,便直奔鹿野苑而去。
5位大臣在鹿野苑修行,已对悉达多(佛陀为太子时的名字)感到失望,当他们远远看到太子(佛陀)走来时,便约定谁也不理他。可当他们发现走来的太子与过去有很大变化、周身放光时,又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来,恭敬顶礼。
佛陀微笑着说你们不要再存有世间的偏见了。我现在已经不再是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而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无上道心的佛陀。
不要用世间的小聪明来猜测我的苦行与非苦行、成道与未成道。世间的见解多是偏执的、绝对的,世间的凡夫因为执谬于贪、嗔、痴、慢、疑而堕入无边的苦难中。
听了佛陀的话,5位大臣都愿随佛陀出家。于是佛陀向他们教授了“四圣谛”和“十二因缘法”,很快,他们都证得阿罗汉果。佛陀高兴地说:“现在三宝已经具足:我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为佛宝;我给你们教授的内容为法宝;你们5个出家人即是最初的僧宝。”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佛教三宝

三毒的内容
一、贪
贪又作贪欲、贪爱、贪著,略称欲、爱。是对於自己所喜爱的外境,生起染污的耽著心。
在经典中有许多形容贪爱的譬喻,可帮助我们瞭解贪爱的毒害:
1.贪爱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能长养身心,是维持生命不可缺乏的要素;水,也具有迅速的渗透力,能很快地浸染物体。贪爱就像水一样,能产生强大的力量,渗透内心,滋养恶法的生长。

2.贪爱如瘴疠:住在湿热的山林,容易受湿热的瘴气侵害而生病。如果常常生活在贪爱欲求中,不知觉醒,身心就会受到逼恼,甚至丧失生命。

3.贪爱如瀑流:在湍急的瀑流中行船,不但难以渡过,而且随时有灭顶之虞。贪爱如同瀑
流一般,能溺惑人心,将我们的善根漂失,使我们流转在生死苦海中,不得到达彼岸。

4.贪爱如轭:把轭架於牛马的颈上,可以方便驾驭。如果我们不能知足常乐,就会被贪爱的轭所驾驭,身心在恶业的牵引下,不得自在。
贪爱通於三界,依断惑的程度,可分为下列两种:
1.欲贪:是欲界的贪爱烦恼,性属不善。欲贪又分为淫欲贪与境界贪两类。
2.有贪:是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贪爱,性属有覆无记;因为过患甚微,作用很弱,所以不会招感果报,但是能障圣道。
贪爱的习性不但使我们的心终日攀缘外境,产生许多痛苦,而且障覆修道,使我们不能渡生死流,所以,学佛修道应戒除贪爱。

二、瞋

瞋又作瞋恚、瞋怒、恚、怒。是对於违逆己意的有情生起憎恚,而使身心恼热的精神作用。
瞋恚烦恼属欲界所独有,在色界、无色界没有瞋恚的烦恼。
「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社会上多年的好友,由於一点芝麻小事而反目成仇;亲密的夫妻,因为一言不合而各奔东西;一句不顺心的言语,使人大动干戈,落得家破人亡;一个不经意的白眼,招来杀身之祸……,这些都是瞋心炽盛所带来的不幸与灾难。古德有云:「瞋火滔滔,烧尽功德林。」即使我们积集了多少的功德,瞋心一起,就像烈火一样,将过去努力修行的心血都焚烧殆尽。所以,在佛教的经典中,常常教诫佛弟子们应戒瞋。《增一阿含经》卷十四说:「诸佛般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瞋恚火。」《大智度论》卷十四说:「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菩萨戒中也特立瞋戒以为警惕,《梵网经》卷下记载:「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缘、瞋法、瞋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众生中,乃至於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极重罪)。」

三、痴
痴又称为无智、无见、无明、非现观、惛昧、愚痴、黑闇、不觉。是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精神作用。佛典中常以「无明」二字来代替以上诸辞,并有多种分类。例如《大乘起信论》将无明分为根本无明、枝末无明二种:
1.根本无明:又作无始无明、元始无明。是诸烦恼的根本,因不了达真如的道理,而忽然起动差别对立的最初一念。例如惑、业、苦三道,都是以此极其细微的最初动念之心为根本,而有惑、业、苦缠缚的因果关系。
2.枝末无明:是依於根本无明而生起的粗显的种种烦恼。
唯识宗根据种子与现行的关系,将无明分为随眠无明与缠无明:
1.随眠无明:指无明烦恼常随逐著众生,隐眠在第八阿赖耶识中的无明种子,称为随眠无明。
2.缠无明:指无明烦恼缠缚著众生的身心,而使众生不能出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缠无明。
佛典里常以无明喻父,贪爱喻母,二者和合而生我执,使众生起惑造业,流转生死,无有出期。

佛教三毒,指世间众生所染三种根本毒害,即贪、嗔、痴。道教受佛教义理影响,认为世间众生之所以沦入苦海。受诸烦恼,不得解脱,皆因后天习染三毒所致。

三毒者,贪、嗔、痴!对应有三学可治之,分别是:戒、定、慧

贪,嗔,痴

梅毒,梅毒,还他马梅毒。


道教三毒六欲是什么
三毒是贪嗔痴,六欲是:眼耳鼻舌身心。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道教对我国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

人的病都是由三毒引起的 ,请问什么是三毒呀
三毒指的是贪嗔痴既贪欲、嗔恚、愚痴等三种烦恼。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称为痴。此三者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荼毒众生身心甚剧,能坏出世之善心,故称为三毒,佛教经典太多,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等都可以读读。

佛教所谓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

三毒是什么意思?
贪嗔痴在佛教文化中被称为是三毒,因为这是三种心病。而这三种心病一旦发作,就会引发熊熊烈火焚烧的炙热之苦。

佛教里面,和尚们说的戒嗔的嗔是什么意思啊??
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

三毒到底是什么意思?
其实佛教中很多经典上对一个词语有很多解释,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佛理是博大精深的,三毒在佛学大辞典上的解释是: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

“不去三毒心,难成自在人!”是什么意思?
三毒指的是贪欲、憎恨、愚痴。愚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一个。人生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有贪、嗔、痴三毒的存在,贪让人永不满足,嗔让人产生恶意,痴让人产生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认知又会导致贪欲、憎恨、愚痴。佛教中,通常用鸽子、蛇、猪代表贪欲、憎恨、愚痴三毒。佛陀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

佛说贪、嗔、痴为三毒,是什么意思?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

佛说灾难苦厄源于三毒,有什么办法驱除吗?
三毒源自于人自身的贪念痴三罪,平日里要修身养性,多做善事,要懂得施舍善待他人,还要多学习,听取他人教诲,明悟自身。

中国现代三毒是什么意思
中国现代“三毒”是指网络暴力、低俗文化以及贪污腐败。网络暴力成为社会病态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丧失了基本的道德观念,随意攻击他人、侮辱他人,而低俗文化则让人们对纯洁的价值观产生了误解,并对社会风气产生了恶劣影响。而贪污腐败更是损害了公平、公正和公正的社会信仰,导致一些人在追求自己的私利时...

沙坡头区17014232753: 观音经中的三毒 -
巫灵小儿: 三毒,佛学名词.指一切痛苦的根源---贪、嗔、痴.贪为饿鬼之源,嗔为地狱之源,痴为畜生之源.三毒指的是贪欲、憎恨、愚痴.愚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一个.人生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有贪、嗔、痴三毒的存在,贪让人永不满足,嗔让人产...

沙坡头区17014232753: 佛教3毒是什么 -
巫灵小儿: 佛教所说的三毒是指贪、嗔、痴.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1)贪,执著于内心喜好的外物,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2)嗔,执著于内心厌恶的外相,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3)痴,引发贪嗔的缘由,不明事理的实相,不明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降伏三毒的方法是勤修戒定慧.即以戒为师,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沙坡头区17014232753: 谁知道什么是佛学里的三毒?
巫灵小儿: 三毒,语见《杂阿含经》、《北本大般涅槃经》.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大智度论》分三毒为正三毒(贪欲、嗔恚、愚痴)与邪三毒(邪贪欲、邪嗔恚、邪见愚痴),以邪三毒者难度,正三毒者易度,故诸佛净土有正三毒,而无邪三毒.《摩诃止观》以思惑上之贪、嗔、痴为正三毒,见惑上之贪、嗔、痴为邪三毒.

沙坡头区17014232753: 佛教三毒是什么 -
巫灵小儿: 佛教三毒,指世间众生所染三种根本毒害,即贪、嗔、痴.道教受佛教义理影响,认为世间众生之所以沦入苦海.受诸烦恼,不得解脱,皆因后天习染三毒所致.

沙坡头区17014232753: 佛教三毒和六弊是什么 -
巫灵小儿: 佛教说的是三毒六贼,, 三毒是贪嗔痴,贪,就是贪爱之心,嗔,就是嗔恨心,痴,有情感就是情痴. 六贼,是眼耳鼻舌身意,这6根让我们被幻境带走,轮转无边,只有让6根不随境界走,守住清净心才能超越轮回

沙坡头区17014232753: 何谓“贪嗔痴”? -
巫灵小儿: 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治疗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

沙坡头区17014232753: 佛说贪嗔痴? -
巫灵小儿: 佛教中的三毒:贪,是对欲望的执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嗔,是对于喜怒的偏执;痴,是对于喜好的偏执;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沙坡头区17014232753: 何谓“三毒”? -
巫灵小儿: 所谓三毒是指 贪欲 嗔恨 愚痴

沙坡头区17014232753: 佛教里的:贪…嗔…痴…指的是什么? -
巫灵小儿: 【三毒】 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名“三毒”,这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沙坡头区17014232753: 佛教三毒是什么
巫灵小儿: 贪,嗔,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