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那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上书为什么叫做“公车上书”?

作者&投稿:毅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输为什么叫公车上书?~

原采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

读书人,后采,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

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同各省举人云

集北京参加会试。期间,传来签订《马关

条约》的消息,举人们大为震惊。各省举

人先后到都察院请愿,反对签约。康有为

抓住这个机会,立即起草了上皇帝方言书,

联合十八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 多人签

名,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三项主张,请求都察院将上书代呈光绪皇

帝,但遭到拒绝。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

名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虽然没

有成功,康有为、梁后超等人却将它印发

全国,引起了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促

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着

维新思想由书生议政、舆论宣传发展成为社

会请愿、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历史上所说的公车(chē)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公车上书”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一、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为指出前三项还只是权益应敌之策,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公车上书 解释 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出处《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汉书·张敞传》:“天子思敞攻效,使使者即家所 在召敞。敞……即装随使者诣公车上书。” 历史上所说的 公车上书 ,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历史的更正: 关于“戊戌变法”的所有“定论”中,“ 公车上书 ”都是一个重要情节。随手翻出《中国近代史辞典》(上海辞书82年版)说:“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派李鸿章赴日本签定《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 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于松筠庵会议,联名上书光绪皇帝……上书虽被都察院拒绝,但在全国广泛流传,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史称公车上书。”对于这样一件教科书中言之凿凿的事情,史学家姜明先生的新著《天公不语对枯棋》中断然质疑:“这说法大可怀疑。” 姜先生用自证、它证、反证的方法,论证这件事其实相当可疑。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但当年5月24日上海出版的《公车上书记》序中说,5月2日那天,公车们“闻局已大定,不复可救,于是群议涣散”。作者又考出翁同龢当日日记,列出了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再据宫廷档案证明“被拒”之不存在。当时上书反对签定条约的远不止公车们,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仅5月2日那天,就接到七省举人的八批公呈,签名者342人;这样转奏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因此,作者认为,所谓康有为发起的“ 公车上书 ”作为“历史事件并不存在,顶多只能称作‘公车集会’或‘公车拟上书’而已。” 历史在细节中!有时候,“证实”不厌其烦,“证伪”一条足矣!人家把日子一天天翻着篇的给你看,你才发现,那几个W都不对,时间、地点、人物和人数都合不上那篇要闻播报,所以它基本上是个假新闻!接着,又从心性、品性、目标、手段、官场制度、入仕之途、宣传包装、历史作用等等分析康有为其人,揭示出这一道“假新闻”的生发原因。 近代史,咱们都是读过的。有人告诉你迥异于以往的细节,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的“知识”;而且,作者使用的是优美的散文文笔,让你在舒适的阅读状态下感受一种获得的惊怵。书要弄成这样,还不值得读吗? 姜明先生的名字,十多年前就听说的——一个上海人,沉溺于清末北京掌故,而且是关于北洋水师的——那时候我跟着钱钢先生筹办《三联生活周刊》,知道他和姜明踏访胡同名人旧迹的事情,而且还以此作为“作业”布置给正在培训的记者们。以后,看到那本《龙旗飘扬的舰队》的小册子,说北洋水师历史的,知道就是这个“姜明”了,再以后,那部充实、扩大了的同名著作又由三联书店“再”版,于是一见倾囊,毫不含糊。读书时,那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材料坚实故事生动再加上观念新锐的写法,让我们这种历史的半吊子沾上就放不下。买书人经常是就认某个作者甚至就认某个编辑,这大概就是“品牌”了。我对黄仁宇、吴思、茅海建,以及编辑潘振平的“信从”就是这样——包括姜明。 历史就是历史。当那些事情发生、演进的时候,有的是某种利益或价值的遵从,原是没有什么革命、反革命,进步、倒退,爱国、卖国,好人、坏人的界说的。那些标签是后人按彼时的遵从制作的,即使采信,也该先读一遍那些标签的分类手册,看看是不是那么回事。历史学家姜明在书中告诉我们,签了《马关条约》的李鸿章是明知道要担千古污名而自去肩承苦涩的;甚至名满天下的变法第一烈士谭嗣同,当年也曾开出过一份向英、俄出卖蒙古、新疆、青海国土,以筹款变法的策论呐! 常识上,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标签与内里时常是两回事。比如康有为编造的关于“ 公车上书 ”的假新闻,作者就有观照历史的通达之判:“在他身上,既有关心国家命运,希望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和奋不顾身地投入现实运动的实践精神,又有急功近利、虚荣自负、狭隘偏激的性格缺陷,这就是历史给予中国的不成熟的改良维新运动的领袖形象。” 2005年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茅海建先生在《近代史研究》第3期和第4期上发表《“公车上书”考证补》,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及其已公开发表过的档案文献,从政治决策高层的角度,重新审视公车上书的背景、运作过程及其影响力。其观点是 :“公车上书”是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组织的上书,其数量多达31件,签名的举人多达1555人次,且上书已达御前;另一个是由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举人联名上书,那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而且康有为组织的18省联名上书,并不是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由此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并且对“公车上书”进行了进一步的审视和研究。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四月二十二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五月二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因为过去的举人都坐公车,所以这次上书请愿就被称作是“公车上书”。这次上书,都察院以《马关条约》已经签定,无法挽回为理由,拒绝接受。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后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后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公车上书”被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公车上书”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一、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为指出前三项还只是权益应敌之策,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 公车上书 ”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2014·荆州)“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材料来自康有为的上书。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谁提的
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 ...

李苹香的人物生活
李叔同与李苹香相识于1901年,两人一见倾心,均有相见恨晚之感,互相引为知己。1901年夏,李叔同与母亲、妻子由天津迁往上海。那时,他因赞同康有为、梁启超变法而成了当局眼中的敌人,无奈避祸沪上。李叔同在上海的那几年,应该说是他人生中的低谷和消沉时期,也是思想的脱变期。他同一班公子哥们,经常出入于声色场所,与上海...

徐悲鸿励志学画表现在什么和什么方面?
噙着眼泪踏进了这个学校的。徐悲鸿的作用逐渐受到社会的注意。除了高剑父兄弟外,当时的文化名人康有为、蔡元培等也给予他鼓励和帮助。1917年,二十二岁的青年徐悲鸿已经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导师,又得到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大学者傅增湘(沅叔)先生的帮助,派他到法国去留学。

康有为的后代
康有为后人:康有为,清末著名的戊戌变法发起人之一,与梁启超一起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他给光绪皇帝写了一封信,抱怨祖国的危亡,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提出了“化成法、明时势、慎之又慎”三个纲领性主张。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康有为的后人。康有为一生有六任妻子。张云珠:1855年,康有为与妻子结婚...

那年花开月正圆沈星移为什么变成康有为 沈星移是康有为吗
沈家救了沈星移,然后送他去国外学习了。沈星移学习了日本的维新思想,回来宣传变法图强。至于,为什么叫康先生,其实也是有原因的。戊戌变法最有名的就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可能沈星移就是认识了康有为,然后跟着一起学习,顺便改名跟着师傅姓也是有可能的。在以前自己改姓的大有人在。

孔子后裔中有哪些名人?
第45代孙北宋孔道辅(985-1039),字原鲁。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举进士第,授宁州军事推官。九年(I016年)迁大理寺丞,知仙源县(今曲阜县),主孔子...藏书处称「三十三万卷书堂」,与伍崇曜「粤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馆」、康有为「万木草堂」,合称「粤省四家」。 第71代孙清孔昭虔(1775年-1835),...

康卓文历史上有这个人么
没有。出自《那年花开月正圆》。很多人都认为这时的沈星移即康卓文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康有为,甚至还有人说,康卓文,子有为。然而,我认真查了一番,认为这只是大家的猜测,其实不是同一人。根据历史,康有为,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跟卓文一点关系都没有。也没有查...

“康有为”在历史上有多虚伪?是不是一个骗子?
可以说,这只是一个康有为设计出来的“故事”,用意就是为了提高他在这场运动中的“老大”地位。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呢? 因为,按照康有为的说法,那年的5月2号,他就将“万言书”送到都察院,但督察院“却不收”。但对于这件事,他的弟子梁启超却是另一种说法:“不为代奏”。 一个是不收; 一个...

奔跑优秀作文
还记得那年冬天,天气跟往年的冬天相比异常的冷。每天的清晨和晚上路灯下都会拂过我骑着单车,两手握拳,脖子恨不得缩到衣口里的身影;教室里荡漾着我努力背书...康有为选择了放弃。在变法失败后,在靖军的追捕下,他选择退避国外。而谭嗣同选择奔跑,选择用热血传递变法精神,用生命去唤醒人们,他在断头台上的'震天长啸激起...

古代名人成功的故事
康有为立即汇出5000银元:给梁启超本人3000银元,给梁启超在澳门的家属1000银元,给梁启超的兄弟学费1000银元。出手之阔绰,堪与当今那些房地产老板媲美。“康梁”在政治上结为同盟早已美名远扬,在经济上互相施以援手,也传为佳话。 康有为晚年经济状况非常富裕。1913年康有为55岁那年结束流亡生涯回国,广东政府发还了被清朝...

玛多县15288613706: 图一 图二 图三 1985年,康有为等人联名上书,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轰动全国.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 -
孟志人参:[答案] (1)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事件:“公车上书”.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2)原因: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目的(政治上期望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

玛多县15288613706: 简述公车上书 -
孟志人参: 1985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向光绪皇帝上书,请求实行改革!

玛多县15288613706: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错误:___; 改正:___. -
孟志人参:[答案] 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

玛多县15288613706: 1985年,公车上书的发起人是谁?什么内容? -
孟志人参: 康有为,梁启超 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玛多县15288613706: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合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一事件被... -
孟志人参:[选项] A. 公车上书 B. 戊戌变法 C. 变法图强 D. 科举考试

玛多县15288613706: 维新派宣传什么思?维新派宣传什么思想
孟志人参: 1.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当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历史上把这次活动称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学会、报纸、学堂的兴办 (1)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1896年8月,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2)学会: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3)学堂:1897年,陈宝箴创办了时务学堂.作用: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的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玛多县15288613706: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公车上书”是真的吗?是不是真的有1300多人.
孟志人参: 投票这个东西不好说 上书肯定是真的 签名也绝对是有的 人也的确很多 但具体到底是不是1300人 虚虚实实也没法考证

玛多县15288613706: 康有为上书后为宣传变法理想采取了什么行动? -
孟志人参:[答案] 1、创办报刊: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著书立说;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 2、与顽固派进行论战: 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

玛多县15288613706: 请问戊戌变法是哪一年?
孟志人参: “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

玛多县15288613706: 戊戌变法前后,黄遵宪,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提出什么口号 -
孟志人参:[答案] 清末,一部分去过国外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国外的先进文明,深感中国的落后,发起了一场改良运动.改良运动波及诗歌,于是... 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明清以来,文人诗处于因袭、保守状态.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等人提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