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作者&投稿:博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中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是什么意思~

意思为:没有一个执着的自我形象;想着我是菩萨一言一行都要按照一个标准去做,与世间格格不入,这样就不能接近、亲近众生,如何度化众生。
诗句出自《金刚经》,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人相就是别人之相,总在你的对面的别人,菩萨要有此相,如何度你,你会想他为什么要度我,对他有什么好处,他想占我什么便宜,在你的对面是永远无法度你的。
所以菩萨须无人相。六道轮回,菩萨要有任何一道的相,就难以度化其他道的众生,现鬼相、畜生相,人会轻慢他,很多人是以貌取人的,现人相、天人相,三恶道会觉得高不可攀,现阿修罗道会吓到人及三恶道众生,所以菩萨须得无众生相。

扩展资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金刚经强调,前观所化境的众生不可得,此处内观发心能度众生的菩萨──我也不可得。依修行次第:先观所缘色声等诸法,人天等众生,皆不可得不可取;但因萨迦耶见相应的能观者未能遮遣,还未能现证。进而反观发菩提心和修菩萨行者──心亦不可得,不见少许法──色心有自性,可为发菩提心者。这才萨迦耶见──生死根拔,尽一切戏论而悟入无分别法性。中观广明一切我法空,以离萨迦耶见的我我所执为入法的不二门。这样降伏其心,能安住大菩提心,出三界而住一切智海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刚经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出摘自《金刚经》中一句话:“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句意理解为下:
无我相:“我”本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因缘和合生灭,所以并无“我”,是名“我”。
无人相:“他人”也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因缘和合生灭,与“我”无异,所以并无“他人”,是名“他人”。
无众生相:“众生”全部都是宇宙中的一把微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灭后我生,我灭后你生,所以没有“你我”,更没有“众生”。
无寿者相:为何没有你我,没有众生,就是因为一切法都是生灭法,“时间”是个伪概念,所以没有哪个活的长哪个活的短之说,在无量无边的虚空法界,再长的寿命都是弹指一挥间,而在那一瞬间,其实又蕴藏着无数个未知的虚空法界。
所以,此四无相说所指就是缘起生灭法的实相,前三重点在空间,最后第四相,“寿者相”,借“时间”为名方便说法,点出前三相(世间相)的本质,令学人(世间人)参入。

扩展资料:
《金刚经》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
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
《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金刚经

这句话意思是:没有一个执着的自我形象;想着我是菩萨一言一行都要按照一个标准去做,与世间格格不入,这样就不能接近、亲近众生,如何度化众生。

遮照中道:“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意思就是若是菩萨有着这些,东西或者照着这个标准,那么这个菩萨就不是菩萨了。

这句话的思想重心

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扩展资料


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

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参考资料


金刚经—百度百科



“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

此句表示的是一种无我的态度, 意识中没有你,没有我,没有众生,没有想长寿这个念头, 是佛家看破红尘,看待众生众生皆平等的思想 。

"相"即形相或状态 。
对性质本体而言,指诸法的形象状态 。
对人的意识而言,就是“想” 即人的意识对事物的某种反映,也是人的意识对某种程度的相状摹写。 

“我相” 指执着于追求“实我”的外在相状 。
“人相” 指把轮回六道的自体当作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 。
“众生相”指把依五蕴(色。受。想。行。识)而生的众生之体当作真实存在 。
“寿者相”指把假相的生命存在的时限(即寿命)当作真实存在的相状 。

扩展资料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刚经



意思为:没有一个执着的自我形象;想着我是菩萨一言一行都要按照一个标准去做,与世间格格不入,这样就不能接近、亲近众生,如何度化众生。

诗句出自《金刚经》,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人相就是别人之相,总在你的对面的别人,菩萨要有此相,如何度你,你会想他为什么要度我,对他有什么好处,他想占我什么便宜,在你的对面是永远无法度你的。

扩展资料: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刚经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的意思为:对自我的形象不必执念,人相就是别人之相,菩萨须无人相。菩萨在你的对面是永远无法度你的。想着我是菩萨一言一行都要按照一个标准去做,与世间格格不入,这样就不能接近、亲近众生,如何度化众生。

诗句出自《金刚经》,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扩展资料:

较量功德

一、净信功德:①“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二、法施的功德大於财施:①“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三、受持读诵演说的功德:①“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③“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④“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四、不受福德是无量功德:①“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②“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参考资料:金刚经-百度百科



1、意思:对自我的形象不必执念,人相就是别人之相,菩萨须无人相。菩萨在你的对面是永远无法度你的。想着我是菩萨一言一行都要按照一个标准去做,与世间格格不入,这样就不能接近、亲近众生,如何度化众生。

2、出处:《金刚经》,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

3、理解:《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扩展资料

一、着重“无相”:“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金刚经》




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这句是什么意思
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简单的说就是:不执著于我(自己),不执著于他(他人),不执著于所有众生,乃至于不执著于有生死的一切。

无我见, 无人见, 无众生见, 无寿者见, 是什么意思?
无我见, 无人见, 无众生见, 无寿者见。是金刚经中常出现的一段话,是让修行人的心,不执着于自我的见解、他人见解、一切众生之见解、生长寿命之见解,离一切妄见,离一切世间法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什么意思?
(一)无我相:不要有贡高我慢,不要有为自己打算的心。(二)无人相:不要妨碍或障碍他人,凡对人不利的事都不要做。(三)无众生相:视万物为一体。(四)无寿者相:大家都应该有要求生命存在的权利,不应该夺取别人或其它众生之性命。无我相...不要执着于“自我”。无他相...不要活在...

师父,什么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呢?
“无人相”,没有人的。整个这个世界都是空的, 我看出去是没有人的,都是菩萨,境界提高——无我相、 无人相。“无众生相”,就是叫你不要有对比心 。如果你 看出去是这个众生,那个众生,实际上是你心中有对比, 有对比就有分别心。“无众生相”就是要你有平等心。什 么叫“破参”?“...

什么叫”无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人相的意思是:修道之人不应该有美与丑,善与恶之分.美丑之是世间的虚相,如金刚经中所写:凡一切相皆是虚妄,若见是相非相即见如来.善恶之分,世间没有绝对的善,相反也没有绝对的恶,善恶只是一念之差,心中想善即是善,心中想恶即是恶,正如如来所说:天下本无邪,邪在我心中.无我相的意思是:...

佛教帝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佛教帝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出自《金刚经般若波罗蜜经》的第二章第十四品。《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篇章之一。以下是 一、原文出处 《金刚经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经典中的经典之作,而其中的第二章第十四品特别提到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佛教里面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意思?
佛教中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什么意思?“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出自《金刚经》,这句话表达了佛教对于存在的深刻理解。简单来说,它阐述了如下观念:无我相:我们都是宇宙中短暂的存在,没有永恒不变的“我”,一切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又随缘而灭,所以“我”的概念是...

佛家说的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具体指什么?
所谓“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想达到“无我”的境界,最简单、最有效、最唯一的方法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就是无心,“无心”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没心没肺”,而是念而不执。<金刚经>中所说四相之义 把五蕴的假合执著为我是我相;依同一相续生存的补特...

佛教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出自哪里?
无寿者相,更是要放下对我,人,众生的执着,不要求这三者持续不坏,永恒不变,也是放下对时间的执着。佛教对于“相”和法的理解,相是指一切万物所能被感知到的现象,表象。“法”是指一切万物所包含的规律和道理。金刚经中的这段话:“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意在使众生抛弃...

问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什么意思?
对境取舍憎爱,分别取舍憎爱的心相续无间断,便是寿者相,对境若不取舍憎爱,便无寿者相,寿者相是比较微细,取舍憎爱是第七识,分别是第六识,经过很长久的时间,也不容易放下解脱的,名为寿者相。菩萨无我相,即如大海无东风,海水无波浪,菩萨无人相,即如大海无南风,海水亦无波浪,菩萨...

历城区15059091803: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什么意思 -
繁齿息百: 个人浅见: 以无住的心去观察“人”,不住“人”相,即对于“人”相不起执着,心里了了分明的清楚知道“人”,但对于“人”不作任何的分别差别想或定性.没有“好”人,也无“恶”人. 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依上理解. “寿者”有各种解释,我是这样理解:有寿命的事物,即有生有灭的事物、有始有终的事物,其实就是世间的万事万物,也就是有为法. 个人愚见,能真正做到这样的,只有菩萨.

历城区15059091803: “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什么意思? -
繁齿息百:[答案] 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这部分出自《金刚经》的“离相寂灭分第十四”:“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

历城区15059091803: 无我相是什么境界
繁齿息百: 无我相是放弃自我,不再有我的概念,达到空性的境界.放弃对一切自己的内心感受,达到超越自我的状态.佛的最高境界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人相是指没有他人的存在,不执着于任何人的形象、性格、行为等.无众生相是指没有众生的存在,不执着于任何众生的形象、性格、行为等.无寿者相是指没有寿命的存在,不执着于任何寿命的形象、性格、行为等.

历城区15059091803: “无我无相”是什么意思? -
繁齿息百: 意思是,不要把你我他等分得清清楚楚,这是很通俗的说法原句应该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相”为现象 此句表示的是一种无我的态度, 意识中没有你,没有我,没有众生,没有想长寿这个念头, 是佛家看破红尘,看待众生众生皆平等的思想"相"即形相或状态 对性质本体而言,指诸法的形象状态 对人的意识而言,就是“想” 即人的意识对事物的某种反映,也是人的意识对某种程度的相状摹写“我相” 指执着于“实我”的外在相状 “人相” 指把轮回六道的自体当作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 “众生相”指把依五蕴(色.受.想.行.识)而生的众生之体当作真实存在 “寿者相”指把假相的生命存在的时限(即寿命)当作真实存在的相状 ——《金刚经》

历城区15059091803: 金刚经里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着相”怎么理解呀 -
繁齿息百: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来立名,众生会执着这些以为是实有的. 我,是主宰的意思,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和支配其他的欲望,所以叫作我. 人,行人法 ,所以名为人. 众生,按照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 按照三世说,即由前世来今生,今生去后世,不断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 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 以般若正观,我、人、众生、寿命都是不可得的,都是因缘聚合的假我,但众生不知道无我而以为是实有的,所以起惑造业.

历城区15059091803: 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 -
繁齿息百: 一、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二、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三、众生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四、寿者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

历城区15059091803: 佛家说的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具体指什么?
繁齿息百: 所谓“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想达到“无我”的境界,最简单、最有效、最唯一的方法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就是无心,“无心”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没心没肺”,而是念而不执. <金刚经>中所说四...

历城区15059091803: 众生相,皆无相.是什么意思? -
繁齿息百:[答案]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这部分出自《金刚经》的“离相寂灭分第十四”:“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

历城区15059091803: “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什么意思? -
繁齿息百: “相”也有翻译成“想”的,就是观念、概念的意思,金刚经里所讲的相并不是显现的意思,而是对自我和对万法显现的执著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破除我、人、众生、寿者四种主观执念. 金刚经》有20个地方都反复地提到了“我相、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