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徐光启有什么经典的故事

作者&投稿:祁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朝徐启光详细资料是什么?~

明朝的科学天才-徐启光

明朝一共277年,入过内阁、掌过相权的人,没上百也有八十。随便找个人问问:知道宰相徐光启吗?对不住,没听过。
可这277年里,取了英文名,信了天主教,写了一部《农政全书》的科学家徐光启,只此一位,别无他人。还不知道?那好,拿本数学书来,点、线、面、直角、四边形……这些名词,统统都是徐光启翻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光启影响了历史400年,注定还要影响一代代更多的中国人。

传教士的好朋友
要是赶上大明朝查户口,徐光启的资料可就好看了。徐光启,男,1562年出生;籍贯:松江府上海人;曾用名:子先、玄扈;英文名:Paul;宗教信仰:天主教。

疑问来了——

论环境,明代松江府是个小地方,和几百年后的国际大都市可不是一个重量级的;论出身,徐光启家境并不好,父母是耕田的农民,就指望着他读书中举光耀门楣。徐光启哪来的机会,去认识最摩登的传教士阶层?去接触最新锐的中西思想碰撞的火花?

答案是:一次应聘。

万历二十一年,已经31岁并且有了12年教龄的徐光启,受聘到广东韶州教书。家乡连年自然灾害,科举又屡考不中,徐光启把心一横:出远门谋生。这次南下,恰恰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明代的广东,曾是沿海通商之地,不乏国际友人的身影。韶州教书先生徐光启,便认识了他平生第一个传教士朋友: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

这两人的相识,对于中国科学史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徐光启从郭居静这里,知道了天主教的教义和西方科学知识。这是一次多么富有启蒙意义的冲击!可以想象我们的“徐老师”,面对着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在一阵阵眼花缭乱过后,发出了何等由衷的赞叹:上帝啊,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我岂能活得太无奈?

于是,徐光启当机立断,邀请郭居静到自己家乡传教,西方传教士正式登上了上海的舞台。来而不往非礼也,天主教也向好学又好客的“徐老师”打开了大门。就在徐光启38岁那年,他赴京参加会试途中,终于和著名的耶稣会士利玛窦会面了。

三年后,不惑之年的徐光启,不仅在科举考试的阶梯上渐行渐高,在宗教信仰上也找到了坚定的方向:南京,葡萄牙传教士罗如坚庄容而立,在他面前,徐光启宛如初生婴儿,接收洗礼,并获教名Paul(保禄);而他的好朋友李之藻、杨廷筠,也在等待着上帝的接纳。

这三人皈依天主教的消息,立即轰动朝野,被称为明朝天主教的“三立柱”。

徐光启对西学的钟情,毫无疑问,是受益于朋友。比起两个世纪之后,西方传教士在殖民地不甚光明的形象来说,徐光启所认识的传教士朋友,是如此地富有人格魅力。那是一群圣贤之徒,悲悯而智慧的目光凝视着世人,宣扬着忠孝慈爱、改过自新,这和中国的先儒何等相似。与其说徐光启膜拜了上帝,不如说他膜拜了朋友——传教士有他的国度,但真理没有国度,大可拿来“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

更重要的是,“八股”仕途没有磨灭徐光启敏锐的触觉。他已经看到,这群朋友身上有中国先儒所没有的特点:学有专长,技术兴国。当时的晚明,海外贸易快速发展,社会思想多元化,但政治日趋衰败,女真族的军队在步步紧逼,农民起义的烽火在点点燃烧。徐光启深深地感到,只有关注农兵、崇尚实践,才能延长明朝微弱的呼吸了。

《崇祯历书》是最大成就

徐光启的户口本,如果只有英文名和信仰这两条,也不会叫人那么咋舌。关键还有——学历:进士;职务: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在不设宰相的明朝,俗称“阁老”的内阁大学士,实际上就是手握相权。

名称换来换去,不打紧;宰相的权力,那是换汤不换药的。

松江小地方的一个寒门子弟徐光启,走到这个位子上,的确不容易。

第一步,19岁的徐光启,在上海金山卫考中秀才,于是摆脱了务农的命运,可以在私塾教书为生。这一教就是16年,直到去了广东,他才时来运转。碰到了赏识他的恩师、历史学家焦竑,于是中了“解元”,迈出第二步。等到他考上万历皇帝的进士时,已经42岁了。呜呼,入仕的三部曲总算大功告成。

徐光启到北京后,先在翰林院打了个前哨,接着就到礼部上任了。从万历、泰昌、天启到崇祯,皇帝轮番地换,他的官做得也不大顺,三起三落。可是信仰上帝的技术型官员徐光启,只要在任上,就没那么多酸文假醋,卷起袖子埋头实干。他的宗旨就一条:关心国计民生。办法呢?农业和防务,两手抓。

这边厢,他读兵书练武艺,引进和仿制红夷大炮,训练火器营,加强京师的戒备和操练;那边厢,他忙着兴修水利和技术发明,在天津开辟水田,改革军屯,推广高产作物。这些技术上的事情,一点也难不倒他,水文、地理、测绘、武器……旁门左道的西洋技术,终于派上用场了。虽说对奄奄一息的明朝不可能妙手回春,但至少对百姓的生活、军队的防务,还是颇有益处。

而徐光启主政的最大成就,应该是《崇祯历书》。

由于钦天监(明朝官署名,掌管天文、气象、历法)推算日食不准,崇祯皇帝召回了已退休的三朝旧臣徐光启,要他主持历法改革。70岁的徐光启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各种测量与编制工作中,他的国际友人汤若望和邓玉函也加盟其中,一大批年轻官员担任助手。由于专心过度,徐光启还不慎从观象台上摔下来,腰部受了伤。总算皇天不负有心人,这部用西方天体理论指导古老中国的奇书,终于完成了。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崇祯是明朝末代皇帝,国家已风雨飘摇,召回一个重臣,仅仅是为着一部历书?而这部既不能打仗又不能救流民的历书,竟成了徐光启的政绩?莫非朝政已本末倒置?

原来,天文历法在中国传统政治中,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无论崇祯还是徐光启,都是把它当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看待的。因此,历书编好后,崇祯皇帝让大臣们充分商议,直到1644年灭亡之前才颁行天下。清朝入主中原后,顺治皇帝也认为这部历书非常好,直接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照样颁行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天主教的清规戒律,还很好地约束了徐光启的“官德”。当他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的显赫身份逝世时,家属整理他的卧具,发现了一床破烂的褥子。原因是他生前用的暖壶漏水,久而久之,把褥子沤烂了……

一切从甘薯开始

徐光启本质上就是个科学天才。

算算看,19岁中秀才,35岁中举人,42岁中进士,他这前前后后,为科举忙乎了多长时间啊。结果,漫长的赶考岁月、繁忙的行政工作,都没有影响到他的科研事业,《农政全书》如期出版,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应该说,这得益于他的童年,和他的传教士朋友。

出身社会底层的徐光启,从小就尝过耕织的辛劳,他经常下地帮助父亲做农活,还向别的老农学技术,给棉花结顶打杈,产量比原来增加不少。小小童心,颇受鼓舞,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已然萌发。后来遇上了利玛窦,他又深切体会到西方科技对富国强兵的积极意义,于是放弃了诗词歌赋,重拾童年爱好,在天文地理、水利测绘的技术领域中一点即通、自由穿行。

他对科技的贡献,该从一只甘薯说起。

父亲去世那年,江南水灾,农田尽淹。已是朝廷大员的徐光启回家守孝,十分忧心:若不及时补种别的庄稼,来年肯定会出现饥荒。恰在此时,一位朋友提到,福建一带从外国引进了一种高产农作物甘薯,极易成活。徐光启心思一动,立即让朋友带来一些秧苗,开荒试种,果然丰收。于是他把种植心得编成小册,发送乡邻。本来只在福建沿海种植的甘薯得以在江浙推广了。

几年以后的初冬,守孝后回朝不久的徐光启,与大臣们政见不合,一气之下,告病到天津闲住,继续试种甘薯。他利用地窖保温技术,成功地将这一高产农作物品种介绍到了严寒的北方。而地窖储存法,也就在北方沿用至今。徐光启在天津时,见当地的农业种植水平不高,导致了军粮供给紧张、百姓生活困难,又想办法在房山、涞水两县开渠种稻,进行各种农业试验。

官场日子没几年平安。很快,又是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徐光启拒绝趋炎附势,遭到参劾,再度退休。这一次,他干脆回到上海,将积累多年的农业资料“系统地进行增广、审订、批点、编排”。这就是著名的《农政全书》。然而,又有几人翻阅此书时能想到,这样一部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技术的集大成之作,竟是出自一位当朝宰相亲身笔耕之手?

但徐光启的科学成就还远不止这本《农政全书》,泽及后人的也绝不仅《崇祯历书》。他的翻译天才和中文版《几何原本》,惠及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

徐光启考中进士后不久,有一次去看望利玛窦。利玛窦谈道,古代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有一本拉丁文著作,名叫《几何原本》,在欧洲影响深远,可惜要译成汉语很难。徐光启说:“既然有这样好书,您如果愿意教我,不管有多么困难,我也要把它翻译成中文。”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徐光启一离开翰林院,就赶到利玛窦那儿,由利玛窦讲述,徐光启笔译。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译名全部从无到有,只能靠徐光启去体悟创造。不可思议的是,徐光启的许多译名十分恰当,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这些数学课本上耳熟能详的术语,都是徐光启在400年前定下来的,不但在我国沿用至今,并且影响到日本、朝鲜。

历时一年,《几何原本》译出六卷,刊印发行。徐光启抚摸着此书,感慨道:这部光辉的数学著作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但到那时候只怕已太晚了。

可历史,比他预感的更悲哀。

明朝覆亡,清朝建立,权力更迭之间,科学再度被打入了“冷宫”。不但书的后半部分迟迟不能翻译,就连他已经译出的上半部分也不再发行。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科技著作,成为康熙、雍正或乾隆皇帝独享的业余爱好。直到晚清废科举、兴新式学堂时,几何学才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与徐光启发出的“百年”之叹,又晚了近两百年。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徐光启的《崇祯历书》。尽管他的挚友、西洋传教士汤若望竭力保全了这部历法,并致力于推广,却再也无力鼓动清朝皇帝们把欧洲最新的“日心说”引入中国,重订历书。在又一个百年、两百年、甚至三百年里,刚刚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天文学,再度被远远抛弃。

而历史有多少个百年可以蹉跎,国家又有多少项科技能丢弃于路上?

幸而,1633年,徐光启闭上了他才华横溢的双目;终此一生,没有看到他的政治理想和科技理想的双重覆没……

徐光启(1562.4.24-1633.11.8),字子先,号玄扈,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启病逝,崇祯帝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徐光启(1562.4.24-1633.11.8),字子先,号玄扈,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启病逝,崇祯帝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徐光启(1562.4.24-1633.11.8),字子先,号玄扈,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启病逝,崇祯帝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

接触西方学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徐光启受聘韶州任教,在韶州首次接触传教士郭居静(L.Cattaneo)。在郭居静那儿,他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知道在中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又第一次听说地球是圆的,有个叫麦哲伦的西洋人乘船绕地球环行了一周。

还第一次听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能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所有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之事。从此,他又开始接触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

为官清廉

徐光启先生为官清廉、生活简朴,这在当时的官宦之家,是难以想象的。徐光启官做得越大,为人处事越低调。徐光启70岁生日时,按习惯,大小官员、亲戚朋友都得送贺礼。

徐光启早已写信叮嘱自己在家乡上海的小辈,所有送来的礼物,一概辞谢不受。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送来的贺礼,也婉言谢绝。上海的儿孙辈知道老爷子的脾气性格,照办不误。

生活简朴

徐光启早年在翰林院学习的时候,曾有过这样一件轶事,有一天,他早晨起来穿衣服时,发现一条袜带找不着了,他没有惊动同学们,暗自用一根布条替代。

如此一个多月的时间,直到自己的夫人发现,笑着说:“翰林院薪水再少,还不至于添不起一付袜带呀!你这么节俭,别人见了,一定会认为你在装模作样。”徐光启答道:“你呀!你知道世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

我现在什么也不缺,冬衣夏衫,样样俱全,只是少了一条袜带,就当作一个小小的缺陷,我觉得正合适,哪里是在装模作样呢?”徐光启表面看起来有点迂憨,但体会他的内心思想,就会感受到他内在的崇高人格魅力。

扩展资料:

徐光启认为农业为富国之本,正兵为强国之本,所以徐光启一贯重视军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徐光启作为明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而其存世手迹并不多。其中徐光启以飘逸的行书题陆万言《题琴鹤高风诗册》。

徐光启在修改历法的疏奏中,详细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他一共提出了十个方面(“度数旁通十事”),即:天文历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军事工程、会计理财、各种建筑工程、机械制造、舆地测量、医药、制造钟漏等计时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光启



徐光启的故事
大家都晓得徐光启在明代历史中是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不只是明代著名的迷信家、政治家,在数学、地理、历法、水利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高的造诣。徐光启的成就比拟高,他还是个十分勤劳好学、擅长发现的人物。徐光启的故事也被先人拿来学习,那么徐光启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故事呢?

徐光启石像照
要理解徐光启的故事,首先要清楚徐光启的生长背景。徐光启的童年可以说是贫穷而丰厚的,徐光启年幼时徐家的家道曾经衰落,而父亲视钱财为身外之物,乐于协助他人。徐光启的母亲是个典型的“儒家女”,十分勤劳的纺纱织布,而且常常给徐光启讲当年倭寇之患的故事,也就是一个这样的环境让徐光启渐渐生长了起来。
徐光启从小就有一颗猎奇心,而且十分英勇,对自然界也有着浓重的兴味。在徐光启8岁的时分,有一次他顽皮地爬到了塔的顶端,而且一不小心摔到了塔顶的铁盘中。旁边的人看到了都觉得到很惊慌,都在谈论该怎样去救他。可是他却很快的爬起来了,而且盯着那些被他吓跑的鹳鸟看,还猎奇的去寻觅鸟蛋,基本就忘了本人正处在风险之中。也正是这种猎奇和英勇,才培养了后来他努力于停止迷信研讨的性情。
关于徐光启的故事还有很多,比方徐光启种棉花的故事、徐光启抓鸽子的故事及徐光启夜晚写作业的故事等等,都成了如今先生们学习的一些小故事。
徐光启简介
说到徐光启,上海的人民应该都很熟习,由于徐光启的墓、留念馆都是在上海。徐光启的墓前有石碑、石牌坊、石人等,石牌坊的正中写着“文武元勋”,左边写着“熙朝元辅”,右边写着“王佐儒宗”。这可以说是对历史人物很高的评价了,那么徐光启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徐光启的画像
徐光启墓前的石牌坊是明朝的崇祯帝所提的词,可见事先徐光启遭到了多么高的尊崇。徐光启本名叫徐子先,号玄扈,他是上海市人,之所以被先人那么尊崇,是由于徐光启是明代著名迷信家、政治家,他的研讨对后代影响深远。徐光启是明崇祯在位时的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历史上的徐光启是个博古通今的人物,是著名的明朝二十四臣之一,他的终身都勤劳著作,在数学、地理、历法、水利等方面都有很多的研讨,尤其在农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依据古典翻译出了《几何本来》、《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十分有用的书籍。徐光启还是个实行东东方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为17世纪的中东方文明交流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徐光启之所以遭到世人的尊崇,还有一个方面是由于他为官清廉、生活俭朴。徐光启的为官之路上,官越是做得大处事就越低调。在徐光启70岁生日的时分,就算是本人的亲戚冤家送来的贺礼也被他直言谢绝。徐光启生活中也十分节省,甚至连一条新的袜带都不舍得买。
徐光启是在崇祯六年病逝的,他逝世后还被崇祯帝追封为太子太保、少保,谥号为文定。
徐光启 几何本来
徐光启为中国现代迷信的开展做出了出色奉献,而他的迷信知识有很多都来源于一位东方人物,即利玛窦。这位东方人物的身份是传教士,不过他自身也掌握了很多东方先进知识,而这些关于徐光启而言是十分有引诱力的,于是徐光启便与他有了少量接触,交情也十分不错。

徐光启《几何本来》
在此时期,徐光启接触了很多东方书籍,并将之翻译为中文,《几何本来》就是其中之一。
望文生义,《几何本来》是一本数学书籍,在相关范畴当中占有重要位置。不过,徐光启阅读的《几何本来》并不是其原作者所编纂的版本,而是一种拉丁版本。所以,徐光启在翻译此书的进程中,是需求利玛窦一同帮助的,否则,他本身所学习的知识是存在完善的。但是,这二人并未将整本书都翻译终了,只是完成了其中一局部。
虽然如此,徐光启的翻译任务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如此一来,事先的中国人便可学习东方那种更为迷信先进的数学知识,因此推进了中国数学文明的开展进程。在随后的岁月里,特别是在清朝几个朝代,这本书很受朝廷注重,在科举废弃后,该书籍更是被列为必修课程。
徐光启是一个很有先见之明的人,一切才干发现《几何本来》的重要性。为此,他才会不辞辛劳地翻译那本在事先是十分有难度的书籍。在徐光启之前,并没有人做过相似的翻译任务,因而很多词汇都需求徐光启本人仔细思索。虽然,这本书籍消耗了他很多心血,但其意义是非同凡响的。

徐光启(1562.4.24-1633.11.8),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汉族,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启病逝,崇祯帝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
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星等的概念,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徐光启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

为官清廉
徐光启先生为官清廉、生活简朴,这在当时的官宦之家,是难以想象的。徐光启官做得越大,为人处事越低调。徐光启70岁生日时,按习惯,大小官员、亲戚朋友都得送贺礼。徐光启早已写信叮嘱自己在家乡上海的小辈,所有送来的礼物,一概辞谢不受。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送来的贺礼,也婉言谢绝。上海的儿孙辈知道老爷子的脾气性格,照办不误。
生活简朴
徐光启早年在翰林院学习的时候,曾有过这样一件轶事,有一天,他早晨起来穿衣服时,发现一条袜带找不着了,他没有惊动同学们,暗自用一根布条替代。如此一个多月的时间,直到自己的夫人发现,笑着说:“翰林院薪水再少,还不至于添不起一付袜带呀!你这么节俭,别人见了,一定会认为你在装模作样。”徐光启答道:“你呀!你知道世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我现在什么也不缺,冬衣夏衫,样样俱全,只是少了一条袜带,就当作一个小小的缺陷,我觉得正合适,哪里是在装模作样呢?”徐光启表面看起来有点迂憨,但体会他的内心思想,就会感受到他内在的崇高人格魅力。

历法修订
编制历法,为历代王朝所重视。 但是到了明末,却明显地呈现出落后的状态。一方面是由于此时西欧的天文学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明王朝禁研历法政策的结果。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所说“国初学天文有历禁,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死”,指的就是此事。
明代施行的《大统历》,是继元代《授时历》,日久天长,已严重不准。据《明史·历志》记载,自成化年间开始(1481)陆续有人建议修改历法,但建议者不是被治罪便是以“古法未可轻变”,“祖制不可改”为由遭拒。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十一月日食,司天监再次预报错误,朝廷决定由徐光启与传教士等共同译西法。供邢云路修改历法时参考,但不久又不了了之。直至崇祯二年五月朔日食,徐光启以西法推算最为精密,礼部奏请开设历局。以徐光启督修历法,改历工作终于走上正轨,但后来满清侵入中原,改历工作在明代实际并未完成。当时协助徐光启进行修改历法的中国人有李之藻、李天经等,外国传教士有龙华民、熊三拔等。[10]
编纂《崇祯历书》
《崇祯历书》
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星等的概念,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徐光启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
《崇祯历书》的编译,自明崇祯四年(1631年)起直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始克完成。全书46种,137卷,分五次进呈。前三次乃是徐光启亲自进呈(23种,75卷),后二次是徐光启死后由李天经进呈。其中第四次还是徐光启亲手订正(13种,30卷),第五次则是徐氏“手订及半”最后由李天经完成的(10种,32卷)。[11]
其他编译
徐光启翻译古文,为其润色,校订实验。除《崇祯历书》全书的总编工作外。还亲自参加了《测天约说》《大测》《日缠历指》《测量全义》《日缠表》等书的具体编译工作。[11]

数学

数学应用
徐光启在修改历法的疏奏中,详细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他一共提出了十个方面(“度数旁通十事”),即:天文历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军事工程、会计理财、各种建筑工程、机械制造、舆地测量、医药、制造钟漏等计时器。说把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讲述得十分完备。徐光启还曾建议开展这些方面的分科研究。[12]
译《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
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几何原本》(前6卷)翻译。徐光启提出了实用的“度数之学”的思想,同时还撰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两书。“几何”名称的由来。在中国古代数学分科叫作“形学”。“几何”二字,在中文里原不是数学专有名词,而是个虚词,意思是“多少”。徐光启是首先把“几何”一词作为数学的专业名词来使用的,用它来称呼这门数学分科的。他所翻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直到20世纪初,中国废科举、兴学校,以《几何原本》内容为主要内容的初等几何学方才成为中等学校必修科目。《几何原本》的翻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原有的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因而,这个过程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几何原本》是由利玛窦(Matteo Ricci)和徐光启共同翻译,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开始,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完成。[13]

农学
《农政全书》
徐光启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徐光启对农书的著述与他对天文历法的著述相比,从卷帙来看,数量虽不那样多,但花费时间之长用功之勤,实皆有过之而无不及。[14]
提倡农学引进番薯
天启年间,徐光启遭魏忠贤排挤,告假回上海闲住,开始专门致力于他的农业研究。徐光启不仅研究了大量的农业资料,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科学实验。甘薯最初是由国外引进中国的,起初只在福建沿海很少的一些地方种植。徐光启把它引进家乡种植,进行了多次试种,终于获得成功。在上海推广后,他又将甘薯的种植扩大到全国。
编纂《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明崇祯元年(1628年),徐光启官复原职,此时农书完成初稿,但由于忙于负责修订历书,无暇顾及,直到死于任上。便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亦即徐光启死后的6年,刻板付印,并定名为《农政全书》。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15]

军事
军事思想
徐光启认为农业为富国之本,正兵为强国之本,所以徐光启一贯重视军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徐光启便在《拟上安边御虏疏》中提出了“设置险阻、整顿车马、储备军事器械、打造将帅之才、训练戎卒、严格制度、赏罚分明”,但他认为这些都不过是“世俗之谈,国家的想法”。他御敌疏的中心内容则是“在这么多话中,有两句非常重要。一句是求精,一句是责实。一旦求精,就有深谋远虑的人互相学习,不随时间逝去;一旦责成事实,就会忠君爱国之士为国家考虑,十倍于贾谊也未尝不可。”“求精”和“责实”是徐光启军事思想的核心。[16]
练兵
利玛窦与徐光启
徐光启大力宣扬管仲“八无敌”(材料、工艺、武器、选兵、军队的政教素质、练兵、情报、指挥)和晁错的“四预敌”(器械不利、选兵不当、将不知兵、君不择将”)。做到“八无敌”即可无敌于天下,如果是“四预敌”则兵无不败。据此他提出了“极求真材以备用”。“极造实用器械以备中外守战”,“极行选练精兵以保全胜”,“极造都城万年台(炮台)以为永永无虞之计”,“极遣使臣监护朝鲜以联外势”《徐光启集·辽左陷危已甚疏》。这些办法和措施,都是“八无敌”、“四预敌”思想与“求精”、“责实”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徐光启和当时的登莱巡抚袁可立都是积极主张从战略上强化对朝鲜控制的少数军事战略家。
在上述这些办法和措施中,徐光启尤其注重对士兵的选练,他提出了“选需实选,练需实练”的主张。
造炮
徐光启特别注重武器制造,尤其是火炮的制造。管状火器本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但时至明代末年,制造火器的技术已逐渐落后,由于边防的需要,急需引进火炮制造技术。为此,徐光启曾多方建议,不断上疏。徐光启还对火器在实践中的运用,对火器与城市防御,火器与攻城,火器与步、骑兵种的配合等各个方面部有所探求。徐光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提出火炮在战争中应用理论的第一个人。
撰写条令和法典
万历四十八年(1620)二月开始,徐光启受命在通州、昌平等地督练新军。在此期间他撰写了《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等。这些“条格”,实际上乃是徐光启撰写的各种条令和法典,也是我国近代较早的一批条令和法典。《选练百字诀》和《选练条格》也体现了徐光启“实选”、“实练”的责实精神。[17]

书法
徐光启题陆万言《题琴鹤高风诗册》
徐光启作为明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而其存世手迹并不多。其中徐光启以飘逸的行书题陆万言《题琴鹤高风诗册》,从“海上晚生徐光启”落款与书风来看,此手迹或为徐光启早年作品。此书法虽用笔略弱,然而却风格萧散古雅,与董其昌等的书风颇有相契之处,也可以见出松江文人圈的相互影响。


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哪位明朝科学家?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初冬,因与朝中一些大臣意见不合,徐光启告病去职前往天津。他在房山、涞水两县开渠种稻,进行各种农业实验,先后撰写了《宜垦令》、《农书草稿》(北耕录)等书,为《农政全书》的编写打下了基础。万历四十四(1616年)年礼部侍郎沈榷连上三张奏疏,请求查办外国传教士,是...

元朝为什么有那么多大臣殉国
晚明的时候,徐光启主张多了解西洋文明,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对女真的军事上,多造佛朗机炮,但遭到了文官集团的抵制。明朝公开提倡重法酷刑,《大明律》中记载的刑法,除元朝“五刑”为正刑外,还有斩、绞、刺字、论赎、凌迟、枭首、戮尸等,堪称种类丰富、花样百出。这种种酷刑,造成朝官的极度恐怖,人人自危,以致有人...

古代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什么职位
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其属有四:一曰礼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各朝礼部尚书就职人员:隋朝:牛弘、杨玄感。唐朝:李道宗、唐俭、薛稷。宋朝:包拯、洪皓、上官鼎。明朝:杨溥、徐光启、黄锦盛、端明。

中国古代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朝承认元朝为中国正朔,任用天主教徒徐光启主政务,为了保卫边防从葡萄牙购进大炮。重视国民教育。等等。假如明朝的那些皇帝们不滥用酷刑,中国的历史将会怎样?虽然历史不能假设。所以明朝也有许多值得赞颂的地方。 最愚蠢的是清朝统治者及其集团。其愚蠢表现为:利用李自成造反灭明,顺手得了天下,却做了寄生虫。用全国...

宋庆龄的故事
因此,鲁哀公对他很不满。一天,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宠臣郑重也参加这次宴会。孟武伯向来不喜欢郑重,在宴会上借机出郑重的洋相,便问道:“郑先生怎麼长得越来越胖了?”哀公听到后,便插嘴道:“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长肥呀!”在座的大臣一听就知道哀公并不是批评郑重...

崇祯朝的内阁大臣有哪些
崇祯在位十七年,内阁更换17人 1黄立极、2施凤来 3张瑞图、4李国普 5李标 6来宗道、7杨景辰 8周道登 9刘鸿训 10成基命、11文震孟、12蒋德璟 13徐光启、14杨嗣昌,15方岳贡 16温体仁 17张至发

名词解释 布拉格之春 徐光启 宅地法 三反五反 二二六兵变 匈奴 甲骨文...
二二六兵变 1936年2月26日黎明时分,以皇道派青年军官率领的近卫步兵第三联队为中心的1500名日本军人,袭击了首相官邸等数处枢要部门,杀害了内大臣斋藤实、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和大藏大臣高桥是清,重伤天皇侍从长铃木贯太郎,之后占据永田町一带达四天之久。这些人起事的目的是“尊皇讨奸”,实行“...

崇祯朝的内阁大臣有哪些
崇祯在位十七年,内阁更换17人 1黄立极、2施凤来 3张瑞图、4李国普 5李标 6来宗道、7杨景辰 8周道登 9刘鸿训 10成基命、11文震孟、12蒋德璟 13徐光启、14杨嗣昌,15方岳贡 16温体仁 17张至发

明朝关于科学发展的制度
徐光启是明朝末期的大科学家也提倡用数学来做自然科学的基础,他的科学思想是只得提倡的。据说他是第一个把“欧吉里德数学”介绍给中国,其实“欧吉里德数学”是元朝时候就来到了中国。只是元明两朝忽略了他,所以后来的徐光启的思想也定被忽略。这个时期的欧洲的很多国家就有了皇家科学院,很多人就去研究科学。真正...

明朝期间姓刘的大臣有谁
崇祯十年(1637年),担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次年改文渊阁大学士,督察各镇援兵。后兼任兵部尚书。在京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受徐光启的影响,接受了西方科学文化和天主教信仰。1641年邀请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和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在“天官府”传道,并率先领洗入教,成为绵竹奉教的第一人。

肥城市19467269351: 我要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 300字左右 -
赖哲天全:[答案]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徐家汇人.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生活于明代晚期,崇祯六年(1633年)逝世,终年71岁.徐光启是明末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高级官员,担任过翰林院检讨、詹事府少詹事、河南道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位...

肥城市19467269351: 徐光启的主要贡献有哪些,世人对徐光启的评价
赖哲天全: 一、徐光启的主要贡献徐光启是明朝末年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历史课本上只提到他在农学方面贡献《农政全书》,数学方面和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

肥城市19467269351: 优秀的科学家徐光启 2、3、4段的段意徐光启是我国明朝最优秀的科学家,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数学、天文、历法、农艺、生物等领域都称得上是专... -
赖哲天全:[答案] 第2段:徐光启官运不济,最后致力于科学研究事业,终于成为我国介绍西方科学成就的先驱. 第3段:徐光启做礼部尚书时力排众议主持、修改和审定《崇祯历法》. 第4段:徐光启著作等身,其中《农政全书》是他倾注毕生心血的农业百科全书.

肥城市19467269351: 徐光启的轶事典故
赖哲天全: 接触西方学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徐光启受聘韶州任教,在韶州首次接触传教士郭居静(L.Cattaneo).在郭居静那儿,他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知道在中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又第一次听说地球是圆的,有个叫麦哲伦的西洋...

肥城市19467269351: 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发明了哪些东西 -
赖哲天全: 徐光启的发明之一就是历法,明朝时期历法并不完善,对天文方面的研究也不是很多,徐光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面貌,他致力于天文学研究编著了《崇祯历法》一书. 在天文学方面他还发明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同时将地球是圆的这一理论带入了明朝. 除此之外徐光启在数学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和发明,他翻译了《几何原本》一书,在数学方面他最大的成就和发明就是将中西方的数学思想结合起来总结出了新的数学几何研究. 农业方面,徐光启入仕初期正是大宦官魏忠贤专权的时候,由于徐光启受到魏忠贤的迫害而定居海上独自生活,在这期间他致力于农业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他发明了甘薯,同时他在回京的时候将甘薯的种植方法教给大众,之后甘薯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了人民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肥城市19467269351: 谁是最早介绍西方几何学的人?
赖哲天全: 徐光启( 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中国明末 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是中西...

肥城市19467269351: 明代的徐光启的什么最重要 -
赖哲天全: 徐光启多才多艺,他通晓西学、数学、农学、天文、机械、水利、军事学等,不过他的农业学贡献最大,这个可以他的《农政全书》做说明,《农政全书》是他的代表作,内容丰富,博采众长,受到当时及后世人的高度评价,望采纳,谢谢

肥城市19467269351: 为什么徐光启要把棉株尖顶上的嫩芽掐断 -
赖哲天全: 明朝的大科学家徐光启,小时候就跟着父亲种田、种菜.他勤奋好学,还经常向有经验的农民伯伯学习农业知识,积累了不少关于农作物的知识.一次,父亲正在棉田干活,徐光启走来,把棉株尖顶上的嫩芽,一个个都掐断了.父亲赶来制止,问他为什么要掐掉棉株尖顶的嫩芽,徐光启自信地说:“棉花已经两尺高了,摘掉这种冲天心,就能使养分供给下边的棉铃,才能丰产呀!”徐光启还找来农学著作钻研.他后来成为我国伟大的农学家,他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农学巨著.

肥城市19467269351: 徐光启是个什么样得人 -
赖哲天全: 徐光启是个一心为国的人,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中国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

肥城市19467269351: 怎么办?“六十而立?六十而立”,老年人想知道老有所为的典型事
赖哲天全: 历史上,许多人年老时还有很大 的建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李时珍:60岁时编... 徐光启:70岁时主持历法改革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 先,今上海人,明末...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