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常里仁的解释

作者&投稿:门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儒家思想里仁、义、礼、志、信的详细解释~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仁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义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礼 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和汉初的儒家对“礼”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智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信 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忠 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德原则“仁”的条件。孟子也把“忠”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汉以后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忠”,忠君便成为天经地义、永恒的伦理教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孝 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一直视为最高的美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始终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又《三才》:“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悌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 节 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二程遗书》卷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 恕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又《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勇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让 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完美世家为你解答,希望您满意!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北京为迎奥运正大力开展礼仪教育。“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仁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义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礼  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和汉初的儒家对“礼”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智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信  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忠  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德原则“仁”的条件。孟子也把“忠”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汉以后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忠”,忠君便成为天经地义、永恒的伦理教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孝  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一直视为最高的美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始终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又《三才》:“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悌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  节  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二程遗书》卷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  恕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又《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勇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让  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仁义礼智信:儒家经典“五常”学说




墨子的兼爱和孔子的仁爱,你认为哪个更好?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从儒家的角度看,墨子确实是“喻于利”的“小人”(不论这“利”是以什么名义彰显,不论是个人利益还是整体利益,是一己小利还是“天下之利”),其目标虽然是宏大的(“兼相爱”),但却陷于利益的纠结中不可自拔(给老百姓晓以“利害”,“喻利”以求“义...

我们生活在多元文化的地球村的政治论文怎么写
中国文化传统中在大学派儒家和道家的观念里,都很注意人的生存价值。儒家通过“救世”来“救人”,儒家道德伦理内容已被归纳为三纲五常。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是一种崇德尚义的传统,对德行、道义、气节最为强调。孔子宣称“三军不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推崇“富贵不能淫...

义字的解释
1.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 3.情谊。 4.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 5.指认为亲属的。 6.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 7.姓。1、义 yí 【名】 (“仪”的古字) 仪容;状貌〖appearance;looks〗 义,已之威仪也。——《说文》 说有义德之美也。——《贾子道德》 ...

诗经——《桃夭》的翻译和赏析!!急用!!望高手出招
(《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但孔子的美学观,毕竟是前进了。它已经不同于伍举的观点,已经开始把美与善区别开来,作为不同的两个标准来使用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中国古代伦理特点?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应当使自己分清善恶,要“好仁”、“恶不仁”,应“志于道”,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做到“行已有耻”(《论语·子路》),如果“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总之,“苟志于道,无恶也”(《论语·...

何谓仁义礼智信?
解说: 仁义理智信是封建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对人宽厚爱心,是仁;为人正派,爱憎分明,是义;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是礼;处事果断周密,是智;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是信。按照这”五常“去做,就可以成为正人君子;反之,则可能成为遭人唾骂的坏人。由此看来,“五常”虽是封建社会...

仁义礼智信忠、勇贤诚节恕宽,每一个字的解析,麻烦了!
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 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 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礼 中国...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b]礼 [\/...

求《论语 里仁》翻译,全篇 的谢了
求《论语 里仁》翻译,全篇 的谢了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已婚女性就应该承担家里大部分家务吗?匿名用户 2013-09-15 展开全部 《论语》思想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其思想深入浅出,覆盖面大,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也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论语》的伦理道德思想以“仁”为基础,包含孝悌,交友,守仁...

中国儒家思想里仁、义、礼、志、信的详细解释
” 仁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

康定县13266998234: 儒家五常里仁的解释 -
经贩振源: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仁中国古代...

康定县13266998234: 有谁知道仁,义,礼,智,信,是怎么理解的? -
经贩振源: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 何谓仁?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

康定县13266998234: 儒家的“仁”是什么意思 -
经贩振源: 仁 rén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康定县13266998234: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仁义礼智信怎么解释了啊? 忠孝廉耻勇了啊? -
经贩振源:[答案]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何谓仁?...

康定县13266998234: 智和什么?儒家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指仁?儒家的三纲五常
经贩振源: 信.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康定县13266998234: 《论语》里仁篇中关于“仁”的大概理解 -
经贩振源: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

康定县13266998234: 怎么理解仁义礼智信? -
经贩振源: 仁.义.礼.智.信被称五常,它是指导人们举止行为的常理,不可以违背和搞乱.解说: 仁义理智信是封建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对人宽厚爱心,是仁;为人正派,爱憎分明,是义;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是礼;处事果断周密,...

康定县13266998234: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的含义各是什么 -
经贩振源: 一、仁义礼智信 1、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

康定县13266998234: 孔子哲学中对仁的理解 -
经贩振源: 儒家哲学对仁的理解是不断深化的. 西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仁的本义是爱亲; 孔子把爱亲发展为爱人,强调“仁者爱人”; 《易传》把仁与“元”对应起来,仁不仅仅是善的根源,也可以是宇宙的元初根源,生命的本源; 《礼记》将仁也“气”对接,发展了德气论,突出了仁的宇宙本体的意义. 到此,“仁”这个原本是伦理原则的概念,上升到了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地位.参考文献:陈来著《仁学本体论》三联书店出版

康定县13266998234: 儒家的道德精神“五常学说” -- 仁、义、礼、智、信.这怎么翻译?有没有官方的翻译? -
经贩振源: 仁 意思是 仁慈,善心,善意 对应词benevolence 义 意思是讲义气,公正正直 对应词righteousness 礼 是礼仪 礼节 对应词etiquette 或 propriety 智 智慧 对应词wisdom 信 忠实;忠诚 对应词 faithfulness仁、义、礼、智、信 ---五常翻译版本不同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