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伦大道是指哪五沦?

作者&投稿:磨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详细解释一下五伦大道~


古代一系列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失传,只剩下五经。

四书

主条目:四书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大学》

主条目: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

主条目:中庸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论语》

主条目: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孟子》

主条目:孟子 (书)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五经

主条目:五经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儒家本来有六经,它们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诗经》

主条目:诗经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

《尚书》

主条目:尚书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礼记》

主条目:礼记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记》;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周易》

主条目:周易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春秋》

主条目:春秋

《左传》 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四书五经另一篇详细介绍: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 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 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 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 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五经”指《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五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 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 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 《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这十六篇不久亡佚。晋人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数篇,连同原有的今文《尚书》共为五十八篇,也称古文《尚书》。《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经过晋人手术的这种古文《尚书》。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中《汤誓》按时代说应为最早的作品,但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可能经过后人的润色。《盘庚》三篇古奥难读,较多地保留了原貌。 这是殷王盘庚迁都时对臣民的演讲记录,虽然语辞古奥,但盘庚讲话时充沛的感情、尖锐的谈锋,还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说: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炪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盘庚》上) 短短的一段话,用了三个比喻,贴切、生动,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条不紊”作为成语,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盘庚告诫臣下不要煽动民心反对迁都,说那样便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弄得不可收拾,比喻也很生动。 《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纣时的誓师之词,《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训告殷遗民之词; 《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享受之词。这些作品叙事清晰,而且能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口吻。写于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晋失败后的悔过自责之词,表达了愧悔、沉痛的感情,文章这样写道: 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他引用古人的话指出,如果自以为是,必将做出许多邪僻的事,又十分痛心地说明责备别人容易,从谏如流则十分艰难,写得相当传神。比起《商书》和周初的文字,要流畅得多,标志着散文在当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分,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韩愈谓之“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但抛开文字的障碍不谈,在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朴素而简要的。由于发表那些言辞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语之间,具有居高临下的自信。对于后人来说,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书》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汉代《尚书大传》引子夏语,谓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也是有感于此吧。不过,这里也有崇古的心理作怪。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把《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六经。孔子收徒讲学时,选用了这些典籍作为教材。不过,孔子所讲授的礼、乐和旧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礼、乐已有很大的区别。他认为,《乐》教,可以使人“广博易良”;《礼》教,可以使人“恭俭庄敬” (见《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在孔子看来,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因此,必须“立于礼”(《论语·泰伯》)。礼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从国家的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礼书,有《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讲周朝官制的,《仪礼》是讲各种典礼节仪的(如冠、婚、丧、祭等具体仪式),《礼记》是孔子学生以及后人传习《礼经》的记录,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东汉学者郑玄分别给《仪礼》、《礼记》作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这一名称。“三礼”都与孔子礼的思想有关,但只有《仪礼》(17篇)是由孔子整理编订的。 《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由于我国早在夏、商、周时就进入了奴隶社会,而周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代,所以《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记录。全书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汉时补以《考工记》。 《周礼》为何人所作,何时产物?历来也是有争论的。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周公旦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它出于战国,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刘歆所伪造。近人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多数人认为是战国时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周礼》成于汉初。 《周礼》一书,东汉郑玄撰有《周礼注》,唐朝贾公彦作《周礼正义》,清代孙诒让也撰有《周礼正义》,这些注释对后人研究《周礼》提供了参考资料。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他是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 辅助周王的大官,相传有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公。成王时,周公为师,召公为保。“相王室以尹天下”。周公的儿子伯禽,也当过周王的师保。在令尊、令彝铭文中,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三事”是三种官职的总称,即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是指四方诸侯和方国部落。“卿事寮”是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僚。 在周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称六卿。六卿经常在周王的左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他们在朝廷中分立于周王的两侧,协助周王处理政务。 周王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六卿大多和宗教事务有密切的关系。太祝就是最大的祭祀官,周公儿子伯禽也曾任过太祝。太卜是管卜筮的,处于人神之间的媒介地位。 太士也是神职官吏。太史这一职位,就是商代以来的作册,周初毕公高曾任过太史,称为“作册毕公”。太宰可能是朝廷中的政务总管。太宗是管周朝的宗族和谱系,也是重要的职务。 六卿还有许多僚属,各有专职,所以总称为卿事寮。除六卿之外,周朝还设有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司徒在周朝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写作“司土”,是管理土地和农业生产的。司空在铭文中写作“司工”,是管理百工职事的。 司马则是管理军赋的职官。司徒、司马和司空的职权相当,合称“三有司”。司土管版籍爵禄,司寇管刑罚,其地位仅次于以上的三有司,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职。这五司下面也有很多僚属,如属于司马的有师氏、虎臣和专管马的走马(趣马)等等,构成专门的官僚系统和集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官吏,如管理山林川泽的,管理市场货贿的,管理贵族吃、穿、用以及娱乐的,都有“官司之守”,也就是专门的官吏。这些各种各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度,在周王直接统治区的四面八方,分布着许多封国,所以称为“四方”,具体地指侯、甸、男等诸侯,这些是周朝的地方政权。有的大国诸侯经周王授予特权,可以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从事征伐,捍卫周天子,成为方伯,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不是诸侯的封号。有些诸侯兼作王室大官,因而具有公卿的头衔,如周公和召公就是这样。 所谓“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无论是商代或西周,都是不存在的,是后人加工的结果。 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总的说来,它是从商代“内服”和“外服”两套官职发展而来的,不过周朝的机构更加庞大了,体制也越系统化了。同王朝的官吏是贵族,又是宗亲,三位一体,就是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构成了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体系。直至封建社会,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还有它的影响作用。《周礼》还包含着古代宗教、经济政策、哲学与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资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易经》也叫做《周易》,就是周代之易, 孔子定为五经之一, 计有24070字。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 本经包括八卦, 重卦, 卦辞, 为易有主体, 故称为经;大传包括上彖, 下彖二, 上象三, 下象四, 上系五, 下系六, 文言七, 说卦八, 序卦九, 杂卦十, 此十者合称十翼. 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 故曰传. 它是用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为结构框架,把中华民族在太古时代摸索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用抽象的符号记录下来,进一步以阴阳变化之道来分析,说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通过卜卦来启示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规律。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 《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它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但它的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炼的特点,反映了文字技巧的进步。 《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并且,在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上,也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往往体会了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当然,刻意求深,也难免造成文意晦涩的弊病。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最给力.

“五伦”的真正涵义

“五伦”是中华伦理道德的核心,本文对“五伦”的涵义进行了精微的阐发,其中多有前人所未曾道明之高见。

所谓“五伦”,是人们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中最为重要的五项人际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是东方社会自尧舜至今的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但很多人并没有正确地理解。有人认为,“五伦”是过去以血缘为中心的农耕社会形成的伦理关系,不适合当今科学文明发达、人类交际频繁的世界;还有人认为,“五伦”是在过去封建诸侯国家为维护家长制的权威和男尊女卑的思想而制定的纵向的、旧的伦理关系,不符合当今民主时代的平等要求;也有人猛烈批判“五伦”,说它是帝国主义时代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政权、剥削劳苦大众,打着伦理道德的旗号,以使他们的残酷统治合法化,迫使人们盲从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垃圾,应该早日清除。那么,“五伦”究竟是谁、在何时指定的,其内容如何?它为什么能在五千年的东方社会成为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呢?

孔子十分推崇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圣君尧,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在尧舜时期,舜摄政,“慎徽五典,五典克从。”舜即帝位后对其臣下契说:“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由此可知,五伦(即五典、五教)始于舜帝,“后稷教民稼樯、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敦哉。”可见,五伦是人出生时上天赐予的伦理秩序,并非人为的东西,最初是由舜帝教给百姓的。

下面我们逐一分析五伦内容的意义。

一、父子有亲

“父子有亲”意思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要亲密、亲切。人出生后首先形成的人际关系就是自身与父母的关系,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就不能成长。因此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称为天伦,列为五伦之首。因为父母与子女血脉相连,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关系都亲密。本来就是一种天生的关系,为什么还要如此强调呢?为什么它又非居于五伦之首呢不可呢?

人的一生中,经常可以看到由于意见不同、观点差异或微不足道的金钱及物质利益原因,使本来亲密或应该亲密的父母与子女的天伦关系变得扭曲、甚至双方反目成仇的现象。为了维护父母与子女在任何情况下都亲密无间的关系才强调“父子有亲”,这并非本来没有、后来硬造出来的人为之物,而是维护人自出生之时所形成的天伦关系。即使是世界上最坏的人,如果他是你的父母,作为子女都不能将其抛弃,反之亦然。这就是父母与子女本来的亲密无间的关系。汉字虽然超过五万多,但没有任何一个字能够代替“亲情”来表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子有亲”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命题,在任何情况下,父母与子女之间都不应该有隔阂、缝隙。因此,“父子有亲”居于五伦之首。

叶公对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回答说:“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因为父子相隐,符合天理人情,故直在其中。孟子的弟子“桃应问曰: ‘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履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祈然,乐而忘天下。’”即身为法官的皋陶必须忠于职守,而作为天下之主的舜为了自己的父亲则可以把一切荣华富贵当作烂鞋扔掉。也就是说,即使用整个天下也不能换取父子之间的亲情关系,在“父子有亲”之前,连天下皇帝的宝座也无足轻重。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制度如何变化,没有东西能比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更加珍贵,为了维护这种亲情,父母要关心爱护子女,子女的责任是孝敬父母。即使说父母不关心子女,那也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异,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尽管子女对父母非常恭敬,也很难完全尽孝,这是因为奉献爱心自上而下、有强及弱易,自下而上、由弱及强难。所以,古之圣贤都十分强调尽孝。

二、君臣有义

“君臣有义”的字面意思是指君主与臣下之间应该有义理、讲道义。人的一生中,除了父母与子女的家庭关系,然后就是君臣关系,所以君臣有义是五伦中的第二项。有人认为,仅从字面上看就知道君臣关系是过去封建帝国时代的伦理关系,所以它不适合于现代民主主义社会。然而,在今天,所谓的“君”是指国家的指导者,“臣”是指被领导者,“君臣有义”是说指导者与被指导者之间应该有义理。所以总统与公务员、首相与国民都是要遵守、讲究义理和道义,指导者要有“义”,被指导者也要有“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君臣有义”。如果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是最为珍贵的词的话,那么,“君臣”之间或者领导与被领导之间,“义”就是最高的命题。如果指导者不义,那么他就丧失了领导的资格;如果被指导者不义,那么他就应该受到处罚,这是因为在国家和社会中,“义”是最高准则。尽管是与我个人私交很深的臣下或公务员,如果他不义,就要依义谏诤。若三次相劝仍无济于事,则可进行革命,若无法革命就应当离他而去。君臣之间不能建立纯粹的私人亲情关系,惟有“义”才是可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君臣有义”。需要指出的是,并不仅仅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与被领导人要遵守这一道德规范,而且社会上所有的领导人与被领导人都要遵从这一规范,因为这是处理社会上领导人与被领导人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伦理规范。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君臣有义”曾被残暴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唯我所用地歪曲为“绝对服从天皇”,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不可告人的野心,所以,今天许多受过这种教育的人都不能正确地理解“五伦”。其实,效忠天皇并非“君臣有义”的真谛,即使仅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君臣有义”也是要求“君”与“臣”都要遵守义理,是平等互惠的。所谓“即使君主不义,臣下也要忠义”显然是不平等的,但当要求君臣都要有“义”时,就不能乱骂一通,也是骂不倒的。何况“君臣有义”是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都要讲信义。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君臣有义”都是必需的。

为了维护君臣之间的“义”,就要“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不正派的人不能当领导,这是全世界的共同呼声,也是改革的必然趋势。美国在任总统因“水门事件”的政治丑闻而中途下野就是美国历史上的首例明证。因此说,不管古今中外,“君臣有义”都是国家和社会应遵守的伦理道德。

三、夫妇有别

所谓“夫妇有别”,是指丈夫和妻子应该有所区别的意思。人在一生中的第三个重要关系就是丈夫和妻子的关系。丈夫和妻子在共同生活中应该有所区别的意思是指,丈夫要遵循作为丈夫的伦理规范,妻子要遵循作为妻子的伦理规范,因为丈夫和妻子的义务不同,所以叫做“有别”。

有人把“夫妇有别”或“男女有别”当作男女之间要有差别来认识,也有人斥之为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反映,是男性为了束缚、压制女性而制定的封建陋习。然而,“男女有别”是说男人要像男人一样说话、办事;女人要像女人一样说话、办事,并非不平等的伦理规范,而是平等的道德要求。

一般来说,男性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比较强壮、坚强,女性则比较温顺、仔细。要求男人要像男人一样是为了发挥男性的阳刚之气,他符合男性的本来特征;要求女人要像女人一样则是为了展现女性的温柔之姿,也符合女性的本来特征。因此,自古以来,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就有“男鞶革,女鞶丝”的要求。如果男性失去了男性的本色不仅是男性的不幸,而且也会使国家蒙受损失,女性亦然。只有男女各自按照自己的本色组建和睦的家庭,在严父慈母的协调教育下,才可能培养子女的健康人格。

朱熹对“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作了如下解释:“夫妇,人伦之至亲至密者也。人之所为,皆有不可以告其父兄,而悉以告其妻者。人事之至近,而道行乎其间。”中国古代就有“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也。”的说法,认为夫妇问题是人际关系中重大而崇高的命题,君子之道产生于此。

当今世界被家庭问题所困扰,家庭迅速缩小、离婚率激增、家庭体制解体已成为全球共同的问题。据报道,美国结婚适龄期的男女青年中有30%的人是独生主义或婚外同居主义者,其余70%的已婚者还有80%的已经离婚,婚外同居者或离婚者的子女犯罪率逐渐增高,每年以 18%的比例递增。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夫妇平等或同等的逻辑并不能带来幸福的婚姻生活,只能使家庭解体,夫妇只有同心同德、同心协力、两位一体、尊重珍视对方胜过珍视自己才能构筑幸福之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夫妇有别。

然而今天的一些人却向往、憧憬美国的错误风潮,做着破坏传统家庭的蠢事,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我们要坚守男女有别的传统伦理道德秩序,保持男女的本色和纯洁性,建立令世人羡慕的幸福家庭。即使夫妇恩爱也要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严格区分各自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爱情长久。因此,夫妇有别是夫妻间的最高命题。

四、长幼有序

所谓“长幼有序”,是指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应该有秩序。人生中第四个重要的道德规范是不同年龄的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起始于兄弟关系,推而广之,就是要重视社会上不同年龄层的秩序问题。

今天,有人批判说长幼有序是不合理的道德规范,认为论资排辈不可取,即使年龄大也没有必要受到除年龄以外更多的尊敬,主张应根据能力和业绩给以不同的待遇。当然,对有能力的人应当安排适当的位置并给予合理的待遇,但如果因为能力大就轻视能力小的、因为有力量就蔑视无力量的人,这实际上是仅只用于动物界或自然界的逻辑;如果哥哥凌蔑弟弟、成人欺负孩童、青年藐视老人,这与弱肉强食的动物界并无二致。哥哥爱护弟弟、弟弟尊敬哥哥,以尊敬自己哥哥的心情尊敬别人的哥哥,以爱护自己弟弟的心情爱护别人的弟弟,以恭敬自己长辈的心情恭敬别人的长辈,只要长幼之间相互遵守顺序就能融洽相处。

近来有人认为,凡是旧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只有新的东西有价值,这种观点使“代沟”日益加深。虽然在科学技术等物质文明方面产品越新越好,但在伦理道德等精神文明方面却不能忘记继承传统文化。由于“物质万能”的错误世界观使当今世界陷入混乱状态,孟子曾说:“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明确指出要尊敬长者。能够实现代际融合、将传统文化世代传承下去的长幼有序即使在今天也是极有价值的、必不可少的。今天,西方遵从着先来后到的顺序,似乎不知道遵守长幼有序的顺序。当然,先来后到的顺序也很重要,但在我们的东方社会则更重视长幼有序。因此,我们要协调好这两种社会秩序,建设一流的模范国家。

五、朋友有信

所谓“朋友有信”就是指朋友之间应该有信义、守信誉。人生中第五个重要的行为规范是同伴之间的关系。年龄相仿、地位相似的人之间的道德要求是信义和信赖,朋友之间讲信誉、有信赖才能建立平等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行善、讲仁义,惟有如此才可信赖。如若不善,就是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也不可信赖,何况朋友之间?因此,朋友之道,在于择善,朋友之间要相互批评错误,循循善诱。故曾子曰:“以友辅仁”,强调通过朋友之间的切磋琢磨达到仁的境界。荀子曾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话作比喻,说明即使是言行不正的人,若其周围的朋友都是行善、仁义之人,也会使其渐渐变好。曾子常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话每天进行自我反省,说明朋友相处、信义最为重要。因此,朋友有信是年龄、职位相仿的朋友的重要纽带,信义是朋友之间的之上命题。

以上我们大体考察了五伦的涵义,作为传统伦理的五伦虽然是四千余年前制定的,但在今天如果丢失了它也无法幸福、和睦地生活。

  五伦

  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是狭义的“人伦”。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 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人伦中的双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为臣的,要忠于职守,为君的,要以礼给他们相应的待遇;为父的,要慈祥,为子的,要孝顺;为夫的,要主外,为妇的,要主内;为兄的,要照顾兄弟,为弟的,要敬重兄长;为友的,要讲信义。
  人伦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书中载,上古时候,人们“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在《尚书?尧典》中,已有“慎徽五典”的说法,即要以五种美德教导自己的臣民。 据《左传》解释,“五典”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后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增加了君臣关系。最后由孟子在整理和总结中国以往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全面地概括了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这五种基本的道德关系,并提出相应的道德规范。 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特别是儒家最重视人伦。据孟子说,古代设立庠、序、学校,“皆所以明人伦也”。一旦“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就能实现国治天下平的理想社会。 2000多年来中国封建统治者一直强调用它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以维护和加强封建的宗法等级制度。


蔡礼旭老师今天讲解为什么要遵守人的无伦大道,我也不知道听了有何感受...
很简单,人生下来就在天伦之中,其五伦关系乃自然之道,不会以你自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你要违背天伦大道,那,你还是你吗?

有关以仁信礼孝立身的中外故事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

中国传统文化给我带来的启发与感动
所以中国古人说,人,无伦外之人,人,没有活在这五伦关系之外的人,无论我们是什么地位,什么身份,都需要把这五伦关系处理好,把自己的本分给尽到。 道,不仅仅是包含了宇宙自然界的规律,也包含了社会人伦秩序的规律,所以我们概括一下,什么是道呢,它就是宇宙和人生的秩序和规律。什么是德呢?德者,得也。道德的德...

什么是诚信?
(《论语·学而》)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信"的基本思想,并进一步把"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为"五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伦常规范。荀子也把是否有"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可见,作为中国儒学的原创,孔、孟、荀都...

教育的日常用法有三类,最基本的用法是
所以婚姻是道义,要懂得大道,义是义务,应该要这样作法,现代人哪懂得这个道理?尤其是现在,男女婚姻非常淡薄,离婚率高。你怎么能怪孩子小小年纪不学好,因为大人都给做榜样了。孩子的判断力不够深,他们不懂得到底什么是是非,如果整个社会上家长们都没有做好样子,没有去把这些正确的观念教导给孩子,...

有谁知道五伦奥秘课程值得去吗?
这是探索“人性”奥秘的课程,帮我解决了家庭的问题。我老婆是一个对外人很好,却对我极其容易生气的一个人。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她总是这样,我们的日子也过得相当纠结。但在五伦奥秘的课堂上,我茅塞顿开。从生肖五行来看,我属蛇,为火,她属羊,为土、木库,这就看出来,这是她与我相处的“...

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在对待恐惧时,有三种选择,鲁莽,勇敢和怯懦。勇敢这种选择就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两种选择就被认为是违反道德...

弟子规读后感
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第四篇:“恩欲报,怨...

中华文化标志城是什么啊
济宁曲阜

孔子的故事阅读答案
(德高望重)的老子 (虚心求教)的孔子 兴办(教育) 培养(人才)学得(认真) 教得(出色)3、虽然你有学问,但是你一定要谦虚,不要故意去卖弄才华,去显摆。道德高的人通常都很谦虚,不骄傲。4、时间顺序 孔子十七岁那年发奋读书,格外刻苦;快到三十岁的时候,孔子办了“私学”,...

苏尼特右旗18647773593: 古代的“五伦”指的是哪五伦? -
年妍米乐: 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苏尼特右旗18647773593: 五伦是什么?有哪五伦? -
年妍米乐: 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苏尼特右旗18647773593: 孟子提出的五伦是什么
年妍米乐: 孟子提出的五伦是指古代中国的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苏尼特右旗18647773593: 人生五伦是那五伦? -
年妍米乐: 五伦中:夫妇是第一伦、与父子、君臣、兄弟、朋友并称五伦 五伦是指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夫妇循礼、对朋友忠诚宽容、同道相谋(君仁臣忠).这五伦由近到远,每个“伦”内都协调有序(“伦”的含义是次序).

苏尼特右旗18647773593: 什么是五伦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
年妍米乐: 五伦即五常: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

苏尼特右旗18647773593: 五伦关系是指哪五种关系
年妍米乐: 五伦就是指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五种关系.五伦的形成是有先后次序的,五伦之始,第一伦,就是夫妇.有了夫妇,才有父子.孩子一多就又有了兄弟.孩子长大了进入社会工作,就有了长官与部属.这最后一伦也是最大的一伦,就是朋友了.五伦始言于孟子滕文公篇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为儒家伦理原则的五种德目,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是狭义的人伦,忠,孝,悌,忍,善是五伦关系的准则,孟子滕文公上中有提及该词.由孟子在整理和总结中国以往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全面地概括了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这五种基本的道德关系,并提出相应的道德规范.

苏尼特右旗18647773593: 孟子的五伦说是什么
年妍米乐: 五伦是指古代中国的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苏尼特右旗18647773593: 人们常说的守“五伦”是哪五伦? -
年妍米乐: 我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封建时代称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为五伦,认为这种尊卑、长幼的关系是不可改变的常道,称为伦常

苏尼特右旗18647773593: 人有五伦.五伦指的是什么? -
年妍米乐:[答案] “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是狭义的“人伦”.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

苏尼特右旗18647773593: 幸福人生讲座(十):五伦中哪一伦最重要? -
年妍米乐: 蔡礼旭老师讲述 本文节录自幸福人生讲座 影音点播 :幸福人生讲座 细讲《弟子规》 一个家庭就好象一个细胞,一个社会就好象一个器官,所以每个家庭都健康了,这个器官就健康,而家庭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夫妇关系. 好.传承四千多年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