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哪些写法

作者&投稿:励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诗歌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17、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8、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19、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20、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1、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22、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23、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24、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静态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动态描写,整句属于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的写
法。

【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
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
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
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
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
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
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
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
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
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
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
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
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
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
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
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
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
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
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
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
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
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一类是以塞音t,
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
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
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
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
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
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
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
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
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
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
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
就是这种情况.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
一画:一
二画:七八十
三画:兀孑勺习夕
四画:仆曰什及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九画:觉(觉悟)急罚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
十二画: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凿博晰棘植殖集逼湿黑答插颊
十三画:福牍辐督雹厥歇搏窟锡颐楫睫隔谪叠塌
十四画:漆竭截牒碣摘察辖嫡蜥
十五画: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额
十六画:橘辙薛薄缴激
十七画:擢蟋檄
十九画:蹶
二十画:籍黩嚼
讲保留有入声的方言的人,要识别这些入声字自然毫无困难,只要用方言来
念就行.对讲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据声旁进行归纳帮助识别,比如“福幅辐蝠”
“缴激檄”,但大多数还是只能死记硬背.现代人写旧体诗,完全可以根据现代
四声来写.但写旧体诗本来就是因为好古,有人愿根据古代四声来写,也无可厚
非,那就要特别注意这种入声变平声的字了.用普通话读古诗,碰到这种字怎么
办呢?我以为,为了保持声调的和谐,不妨读成去声.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
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实际上,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读成去声,
如“一、幅、辐”,很多人都读成去声.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声字,在普通话中都读成了去声.上声和去声都属仄声,
我们可以不管这一类字.但是还有一种声调变化必须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声
字,现在读成了仄声字.如《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腊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
第四句的韵脚“看”就是平声字,我们读时最好也读成阴平才顺口(现代“
看守”的“看”仍读阴平).
【律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
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
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
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
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
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
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
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
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
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
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
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
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
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
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粘对】
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呢?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
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
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
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
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
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
外两种:
平起: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
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
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
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
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
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
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
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
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
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
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
怀古迹》的第二首: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三句就没能跟第二句相粘.这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受到齐梁诗人的影响而一
时疏忽.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现存杜甫近体
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
将军胆气雄,
臂悬两角弓.
缠结青骢马,
出入锦城中.
时危未授钺,
势屈难为功.
宾客满堂上,
何人高义同.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个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为失对.这可能是
赠诗时未来得及仔细加工而一时疏忽.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不顾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诗《白
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第二句的第二字本来应该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字“帝”,既跟第一句失对,
又跟第三句失粘.但这是有意要重复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牺牲格
律了.
【孤平和三平调】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
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
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
作拗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
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例如《复
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戎马,
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
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就必须改
用平声“今”了.
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
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绝句漫兴
九首》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
第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
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
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
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
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
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
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拗救】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
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
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
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
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
起来就叫拗救.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
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
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
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诗人也喜欢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用了仄声“晓”,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声“花”补
救.
【对仗】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
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
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这是首、颔、颈都对仗.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
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
同的句式.就是这么的

【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
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
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
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
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
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
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
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
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
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
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
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
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
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
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
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
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
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
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
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
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
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一类是以塞音t,
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
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
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
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
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
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
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
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
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
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
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
就是这种情况.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
一画:一
二画:七八十
三画:兀孑勺习夕
四画:仆曰什及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九画:觉(觉悟)急罚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
十二画: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凿博晰棘植殖集逼湿黑答插颊
十三画:福牍辐督雹厥歇搏窟锡颐楫睫隔谪叠塌
十四画:漆竭截牒碣摘察辖嫡蜥
十五画: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额
十六画:橘辙薛薄缴激
十七画:擢蟋檄
十九画:蹶
二十画:籍黩嚼
讲保留有入声的方言的人,要识别这些入声字自然毫无困难,只要用方言来
念就行.对讲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据声旁进行归纳帮助识别,比如“福幅辐蝠”
“缴激檄”,但大多数还是只能死记硬背.现代人写旧体诗,完全可以根据现代
四声来写.但写旧体诗本来就是因为好古,有人愿根据古代四声来写,也无可厚
非,那就要特别注意这种入声变平声的字了.用普通话读古诗,碰到这种字怎么
办呢?我以为,为了保持声调的和谐,不妨读成去声.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
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实际上,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读成去声,
如“一、幅、辐”,很多人都读成去声.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声字,在普通话中都读成了去声.上声和去声都属仄声,
我们可以不管这一类字.但是还有一种声调变化必须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声
字,现在读成了仄声字.如《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腊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
第四句的韵脚“看”就是平声字,我们读时最好也读成阴平才顺口(现代“
看守”的“看”仍读阴平).
【律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
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
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
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
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
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
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
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
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
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
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
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
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
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
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粘对】
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呢?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
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
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
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
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
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
外两种:
平起: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
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
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
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
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
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
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
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
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
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
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
怀古迹》的第二首: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三句就没能跟第二句相粘.这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受到齐梁诗人的影响而一
时疏忽.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现存杜甫近体
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
将军胆气雄,
臂悬两角弓.
缠结青骢马,
出入锦城中.
时危未授钺,
势屈难为功.
宾客满堂上,
何人高义同.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个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为失对.这可能是
赠诗时未来得及仔细加工而一时疏忽.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不顾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诗《白
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第二句的第二字本来应该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字“帝”,既跟第一句失对,
又跟第三句失粘.但这是有意要重复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牺牲格
律了.
【孤平和三平调】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
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
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
作拗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
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例如《复
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戎马,
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
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就必须改
用平声“今”了.
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
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绝句漫兴
九首》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
第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
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
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
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
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
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
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拗救】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
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
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
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
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
起来就叫拗救.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
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
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
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诗人也喜欢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用了仄声“晓”,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声“花”补
救.
【对仗】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
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
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这是首、颔、颈都对仗.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
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
同的句式.

古籍大全:http://www.shidaquan.com


语文中写法有哪些?越多越好!谢.。
♘记叙文 ⑴表现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即 “写作手法”,包括: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对比、衬托(正衬、反衬)、抑扬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讽刺、夸张、联想、想象等。广义的表现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布局谋篇、修辞手法。⑵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写法都有哪些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

古诗的写法有哪些
2.夸张:夸张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写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表达效果。如描绘山峰的高耸入云,月色的明亮照人等。二、结构紧凑与篇章布局 古诗的格式严格,语言精练。每一首诗都有特定的篇幅和结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画面感是一大难点。诗人通常会巧妙布局,使得...

写作手法都有哪些呢?
最常见的六种写作方法包括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借景抒情、首尾呼应和托物言志。第一种方法:对比 对比就是比较的意思,是将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表现手法。比较是将对立的意思和事物,或者将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使读者在比较中明确好坏,辨别是非。第二种方法:...

写作手法有哪几种?
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

文章的写法包括哪些
文章的写法有哪些 文章的表达方式一般而言有五种。 1:记叙。这是文章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功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物件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

小说常见的写法有哪些
小说常见的写法有哪些?(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

送医生锦旗的写法有哪些?
送医生锦旗写法列举如下:1、妙手回春,悬壶济世。2、医德为玉,医术为金。3、敬佑生命,甘于奉献。4、医术高明,华佗再世。5、秀华伦癌鹊之妙手,展白衣天使之风采。6、心系患者,情系病人。7、起死回生,华佗再世。8、春满吉林门第,福临济世人。9、救死扶伤,大爱无疆。10、华佗在世,患者福星...

"诗"有哪些写法?
一、诗的表达方式一般而言有五种。1、记叙。这是文章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文章的写法是指什么?通常有那些
文章的写法是指什么?通常有那些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历史上日本哪些首相被刺杀身亡?六秋吉清 2022-07-01 · TA获得超过141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第一人称叙事法 【特点】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

广宁县17533934907: 诗的写作手法一般都有什么 -
载以西可: 诗的写作手法一般有以下几种: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等

广宁县17533934907: 诗的写法有哪些? -
载以西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静态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动态描写,整句属于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的写 法.

广宁县17533934907: 古诗词写法有哪些 -
载以西可:[答案] 问题能不能再具体点,是问古诗中常用的手法?还是问怎么写古诗?写古诗就是靠自己抒发感情呗,当然你得有文采,知识要丰富.古诗有白描,顶真,双关,起兴,比喻,借代,对仗,拟人等手法,用典应该也算是,还有的诗人善于引用别人的诗...

广宁县17533934907: 怎么写古代的诗 -
载以西可: 有两种写法,其一是按照格律来写,即平仄关系,这个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韵法,这个比较难;二一种是尽情地抒发感情,不按格律关系进行,字数也根据适时情况来定.

广宁县17533934907: 诗作中运用的写法都有哪些 -
载以西可: 诗歌 : 1、特点 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抒情色彩、音韵之美、含蓄凝练即成为诗歌的三大基本特征.诗歌有许多种类.从内容上分,主要有...

广宁县17533934907: 古诗分类和写法. -
载以西可:[答案] 《唐诗三百首》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各分为五言律和七言律.从格律上看,可又分为古体和近体.古体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

广宁县17533934907: 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 -
载以西可:[答案]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广宁县17533934907: 写诗有哪几种写法 -
载以西可: 8种

广宁县17533934907: 古诗的正确写法 -
载以西可: 诗词对韵脚要求较高,而且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开始写诗可以学写绝句,五言七言都可以.词的话,建议蝶恋花、清平乐等结构简单,字数较少的.诗词的写作一般是借景抒情、情景相容或咏物言志,切忌单调的写景叙事,要表达一定的感情、态度或志向.一般来说诗的1、2、4句都要押韵,一二句一般用来写景咏物,三四句用来抒情、言志,也是全诗的高潮所在.词一般要求每句结尾的字要押韵,上阙写景咏物,下阙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自己的感情、想法、志向.总之,诗词创作不要过于追求辞藻的华丽优美,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感受,才能打动别人.

广宁县17533934907: 诗歌的写法 -
载以西可: 诗歌,其实就是反映自己的内心看法的一种形式.初学者可以先练习写一些短诗,不要求写的优美,但要反映自己的内心想法.写诗有直接和间接之分.往往歌颂祖国的比较直接,写爱情的就比较委婉.写诗通常要用的排比、顶真、比喻、拟人、等手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