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作者&投稿:嬴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鲔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扩展资料1、【注释】
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数字时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关系。
②立:站立,成立。这里指立身处世。
③耳顺.对于外界一切相反相异、五花八门的言论,能分辨真伪是非,并听之泰然。
2、【解读】
在本章中,孔子阐述了道德修养的过程在于不断地进取和完善。他在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时,体会到了道德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一下子就完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上的融合,发自内心的自愿去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违背心意地勉强去做。另外,孔子这些做人做事的经验,也是想让后人拿来借鉴,给他们指明正确的修道之路。
“吾十有五志于学”,是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学问了。当时,男子十五岁就属于成人了,也是人们开始懂事的开端。而且,从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黄金时段,此时立志向学,也是做好的选择。
三十而立”,经过十五年学习和磨砺,到了三十岁才算有点儿成就。在孔子眼中,自己二十岁的时候还属于“不知礼,无以立也”的阶段。直至三十岁时,才学成知礼,得以立身。这也就是说,通过十五年的学习,他才算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点,明白了做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不过,这时虽然得以立身,但是还存有怀疑,思想上容易出现摇摆。
在现代,此句大多被理解为开始创立自己的事业,这与孔子的意思完全是两回事情,大家应当有所区分。
“四十而不惑”,这句话是紧承上句而言的,也就是说又过了十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确定了自己坚持的观点和准则,按照既定的人生理想努力前行。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着明确的行为准则,以及判断是非的标准和处世原理,不会再出现犹疑不定的现象了。不过,做到这一步只是对人生的一般性理解,若想做到更好,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行。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时,方知天命,此时他才真正了解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在他看来,天命不仅是一种未知的存在,还有着一定的合理性,自己既然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天命,就应做好今生该做之事。“五十而知天命”属于人生思想上的理解了,要比“不惑之年”的理解深入许多。
“六十而耳顺”,到了六十岁时,才能辨明善恶是非。另外,大家应当注意,此处的耳顺并不是生理上的问题。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从十五岁开始学习做人处世,好话坏话都听了不少,到了六十岁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这些话而喜怒无常,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和内心的平静。到了这个境界以后,遇事才会有着镇定自如的表现。
“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又经过了十年的洗礼,孔子才算如愿到达了“从心而欲”的境界。然而,“从心而欲”并不代表着自己可以随便胡来,也是有限制的,即“不逾矩”,这个规矩就是“礼”。在孔子看来,人的行为应当受到“礼”的约束,即便是自由也不能超越礼制,进而衍变成无止境的欲望。
只要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制,看透人生世相,做到无欲无求,这种境界才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世界上几乎所有优秀的政治家都为这四个字而努力过。孔子这些话,是为了告诫后学,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很漫长和艰难的,只有在工作中多多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修成君子。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 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 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 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 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耳顺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 “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
  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 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 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 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 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 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耳顺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 “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
  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 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首句字面解释为:我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成就事业,四十岁对人事已经没什么困惑的了,五十岁就对自己的人生大彻大悟了,六十岁就对什么都很心平气和了,七十岁就能够随心所欲的做事也不至于破坏规矩。

第二句解释为:聪明的人应该小心谨慎的对待三件事情:天命,成功的人,名言。

第一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成功人的人生历程,第二句为我们指明了通向成功的道路。

我认为两句有点钻营人事的意味,充斥着儒家思想的“礼”。

两句都提到了天命,那什么是天命呢?上天的旨意?错。因为孔子他是无神论者。所以天命不可理解为上天或是神灵。所谓天命就是一种趋势:自己的主观条件决定你能做什么,社会的客观力量决定你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我想这就是天命。他认为牢牢把握天命是成功的关键。联系到现实中去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顺应趋势,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感性趣的事业通过努力后若行不同就罢手,不要做一些劳而无功的事情,要学会审时度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可能会成为我们为懒惰开脱的说辞,或许可能导致我们因为没有耐心等待成功而终生于失败为伍。

第二句提到的大人,圣人之言其实也是一种客观趋势,所以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东西。现实中的大人不乏一些沽名钓誉却满肚稻草之流加之人格卑劣更让我们无法去敬重他们。但是《论语》却告诉我们:我们要从心底去尊重他们 的成功。反正我是受不了,你呢?畏圣人之言其实是一种谦虚恭敬的处事态度,也就是要我们不狂妄什么,也不去轻易否定什么,抱着存在即合理的态度行事。这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说白了,孔子的这两句话就是要我们小心谨慎的做事,踏踏实实的做人。

翻译: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时懂得礼仪,说话做事合于礼,四十岁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时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超过规矩、法度。

这是我们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的文章翻译,绝对正确!!!而且我们老师特地强调楼上那种“大众化”的翻译是有问题的。我可是自己把它打下来的哦!当然,我也不是说楼上答得不好啦!~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时懂得礼仪,说话做事合于礼,四十岁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时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超过规矩、法度。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2006-10-2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的解释 1339 2011-02-18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要翻译 要感想道 道理 69 2007-12-1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667 更多关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知识 > 网友都在找: 温故...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文言字义:三十而立;指孔子三十的时候已立业,学说已渐成体系。不惑:遇事明辩不迷惑,少疑惑。知天命:懂得了天命,正确看待自己。耳顺。各种话都能听,能容忍。七...

子曰50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40而不惑,50而不惑,50而耳顺,70而从心...
意思是: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出自《论语·为政》。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的解释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解释 解析: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孔子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
这是孔子说他自己:“志于学”,是说孔子有志于学,立志要学习;“三十而立”指孔子三十的时候已立业,学说已渐成体系,(用在现在的人身上大概是事业小有建树的意思);“不惑”遇事明辩不迷惑,少疑惑;“知天命”,所谓“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之天乎”,懂得了天命,正确看待...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的解释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 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 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的解释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兴于什么立于什么成语呢?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成语:三十而立。三十而立,汉语成语,拼音是sān shí ér lì,原意是指人在三十岁前后建立自己人生稳定的价值观,做事做人的原则,如孔子三十立于礼。现代则多指有所成就...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孔子说他自己15岁的时候就在学习方面立下的志向,到30岁的时候就能够稳定住自己,40岁的时候就没有多大的疑惑,到了50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这个人一辈子应当怎么样,也就是知道了自己的使命,这个应该说的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抉择,以及做出的选择,以及一个人一生中应该怎么过,达到什么样的状态...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_百度...
(孔子说):“我15岁时,立志于学习,30岁能自立于世,40岁时遇事就不迷惑,50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也不会超出规矩.”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德保县17635066567: 孔子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什么意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
仲长炭天仲:[答案]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德保县17635066567: 翻译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仲长炭天仲:[答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

德保县1763506656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全文 -
仲长炭天仲:[答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

德保县1763506656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怎么理解不是翻译 -
仲长炭天仲: 就是说对于人生的理解有一个过渡段,比如有些事情是要你到了一定年纪才能明白的,他自己就是例子!

德保县17635066567: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写出原文解释译文 -
仲长炭天仲: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

德保县17635066567: 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意思 -
仲长炭天仲:[答案] 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

德保县17635066567: 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全部字词的解释 不用这段话的解释 个别的就行 -
仲长炭天仲:[答案] 1、“志于学”——孔子15岁就立志于学习周公之礼,亦即立志于继承中国文化. 2、“而立”——孔子30岁就已经能够独立思考(“仁”学思想体系基本成型),独当一面,自成一家(开始招收弟子,逐渐形成儒家学派). 3、“不惑”——孔子40岁...

德保县1763506656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理解与感悟 联系生活实际 -
仲长炭天仲:[答案]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对事物的理解越来越透彻

德保县17635066567: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逾矩”什么意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
仲长炭天仲:[答案]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专心求学,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学有根底(学的东西已成立),四十岁时,对事都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天的命令(就快死了),六十岁时,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

德保县1763506656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
仲长炭天仲:[答案] 肯定是第一个对呀.第一种解释是讲给所有人的.第二种解释是讲给圣人或是白痴听的. 15学,我认为是15岁大部分人对社会以及自己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自己的专长或是爱好都有了初步的判断或是掌握,所以,要用学习实践来发展. 30而立,30岁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