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的奸绝是谁

作者&投稿:彩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演义》中义绝 、奸绝、 智绝 、 仁绝 、 分别指谁 。~

《三国演义》中义绝、奸绝、智绝、仁绝分别指义绝关羽、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仁绝刘备。
1、义绝关羽,关羽的义绝是因为关羽义薄云天,仁义之至。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被潘璋部擒获,被杀于临沮。


2、奸绝曹操,得此名号是因为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奸诈无比。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3、智绝诸葛亮,得此名号是因为诸葛孔明神机妙算,计谋无双。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4、仁绝刘备,得此名号是因为刘备以宽仁为本,经常施仁政,得人心。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称先主,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中义绝 、奸绝、 智绝是毛宗岗批三国时评价的人物。《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操

智绝是诸葛亮,字孔明;义绝是关羽,字云长;奸绝是曹操,字孟德。
诸葛亮: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刻划非常成功,其最为经典的是对诸葛亮的刻画。作者通过《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空城计》等一系列的名篇,着力刻划了诸葛亮足智多谋,使诸葛亮在民间成了智慧的代名词,有“五百年才出一个诸葛亮”的说法。
关羽:关羽是义簿云天的代名词,当年在华容道义放曹操成了关羽受万人敬昂的重要因素。但是话说回来,当年人家曹操放你,那是人家曹操敬贤,今天人家落到你手上就是该杀掉吗!当然最能代表关公义气的我认为还是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当初桃园三结义,就在于一个义字。
曹操: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那个时代的情况,造成了他对人物刻划上的偏颇,刘备成了重扶汉室江山,大仁大义的英雄。而曹操却成了谋朝纂位,心胸狭窄,阴险狡窄的一代奸雄。

扩展资料:
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军事才华上远不如周瑜,可惜小说却反其道而为之,将周瑜打成嫉才的小人,才能上也不如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智则智矣,却不能算定自己早死,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也不能挽救蜀国失败的命运。
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1]
赤壁之战后,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诸葛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关羽

曹操

二十四史中公认成就最高的是前四史,而在《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及大量民间传说积累的素材基础上撰写的《三国志演义》,又与《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并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但仔细分析,《三国志》中即有文学“演义”的笔法,而《三国志演义》小说又带有“七分实,三分虚”的“史传”色彩。另外,有些“史实”在《三国志》中并没有提到,是裴松之的注中写到的。以我从到文学馆来“纵论三国”的学者身上获知的学问,仅简单举例,《三国志演义》第30回写许攸本是袁绍的谋士,但袁绍不采纳他的建议,他看出袁绍无谋且无能,遂在捉住曹操派出催运粮草的信使以后悄然投奔曹营。许攸先试探着问曹操粮草还能坚持多久,

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

许攸这才把捉获曹操催粮信使的事说出来。于是就有了曹操乌巢劫粮,大败袁绍于官渡的历史故事。如此生动的对话,刻画出了人物,尤其是曹操鲜活的性格特征。但在晋朝人陈寿的《三国志》里并没有记载此事,而到了宋朝人裴松之的注下,此事则被渲染得历历在目:

《曹瞒传》曰: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远)[子远,卿]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公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公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公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已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显然,罗贯中小说中的此处描写,几乎是在裴注的基础上做了些更形象化的加工。而裴注的写法本身,已经与“演义”的笔法无异。再如,曹操大败袁绍以后,曹操手下搜到许多原许都官员与袁绍的“暗通之书”,《三国志》中只记载着“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的字样。而罗贯中在小说中,将此细节展开,变成“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一句话便凸显出曹操的胸襟与智谋。

仅把这两处文字拿史书与小说对照来看,一连串环环相扣的疑问浮出水面:第一个疑问,被陈寿在“史书”中“减去”而被裴松之在注里“添加”的这段历史,到底是否史实?第二个疑问,此处的裴注是历史还是小说?第三个接踵而至的疑问,若裴注写的是史,笔法与罗贯中的小说描写有何异?第四个疑问,既然史的写法可以如此,是否小说笔法写史最为可取?因为,看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读者远比看史书《三国志》的读者多得多。

可小说又毕竟不是历史,尊重历史事实与尊重艺术规律,本身就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以《三国演义》小说中塑造的周瑜为例,在《三国志》中“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的周郎,到了罗贯中笔下,为了遵循陪衬诸葛亮的艺术规律,只好让历史上真实的周瑜蒙冤受屈,心胸狭窄竟成了他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流行民间的“三国戏”更是将此演到极至。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关羽的“贪恋美色”。这实在让民间的关公崇拜者脸红。据当时有关的笔记记载,曹操和刘备围攻吕布的时候,吕布曾派手下秦宜禄向曹操求救。关羽听说秦宜禄的妻子标致可人,就对曹操说,如果攻下下邳,能否把秦宜禄的妻子给他。曹操答应了。等快攻下下邳的时候,关羽又向曹操提起此事。这让曹操起了疑心:关羽多次向我提及要秦宜禄的妻子,是不是她确实生得漂亮?于是,曹操就先派人把秦宜禄的妻子找来,一看,果然美若天仙。曹操就没有给关羽,而是自己留下了。关羽极为不爽。据说有一次打猎,他就想把曹操杀掉,是刘备加以阻拦,才罢手。因此,历史的关羽并不像《三国演义》里那么“堂堂正正,凛凛冽冽,皎若青天,明若白日”。

再比如,关羽最为人称道的一次战役——水淹七军,真实的历史实际上是:当时天降大雨,汉水泛滥,淹了曹营的地盘儿。于禁退到一个山坡上,没有退路,被关羽抓住了。并非是关羽有意掘开汉水,而是天假其便。到了小说里,由于突出关羽个人英雄主义的艺术需要,连这个“天功”都算到了他头上。另外,华雄不是关羽斩的,是孙坚斩的;文丑也不是关羽“诛”的,历史的关羽只斩了一个颜良。至于关羽投降曹操,在忠孝唯此为大的封建社会里,对于臣子是罪莫大焉;为了替关羽掩饰,小说家、戏剧家、民间艺人等喜欢人为造神的人,就给关羽寻客观、找理由,说他是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个妻子,不能独自突围,终把出发点归到“忠义”上。再虚构地加上跟张辽约法三章:第一,降汉不降曹,我降的是大汉天子,不是曹操;第二,要善待我的嫂子;第三,将来一旦得到哥哥的消息,千里万里我要去寻兄。曹操答应了,才有了关羽的归顺。小说其实是艺术地以掩耳盗铃的手法,极力夸大关羽的优点,并掩饰或美化他的缺点。

可见至少在历史与小说的加减法运用上,罗贯中是陈寿的“敌人”,他将历史的周瑜带入了歧途,不仅使周瑜冤深似海,而且,几乎永无平反昭雪之日;他将关羽塑造成武功盖世、义薄云天的圣人,而绝口不提他贪恋女色的人生“污点”。

这在艺术上当然很容易解释,因为如果尊重史实,即小说按历史本来面貌塑造周瑜、关羽,那诸葛亮和关羽在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便要丢分了。因为,凡《三国演义》的读者,更甭说那些受作为戏曲小生形象的周瑜影响的戏迷们,几乎没有人怀疑最后那个戏剧性地被诸葛亮气死的周瑜,就是历史上真实无误的周瑜。另外,在对关公崇拜根深蒂固的百姓眼里,武圣的神话早已经颠扑不破,有谁会相信关羽近女色的“鬼话”。“真史”反而成了“假说”。每当想到我已经接受或被灌输的历史,有可能是这种“假做真时真亦假”的历史,浑身的毛孔便禁不住渗出一层冷汗。

类似这样的例子,《三国演义》里还有不少,学者们在“纵论”时也讲到一些,像历史上“鞭打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周瑜;“单刀赴会”的不是关羽,而是孙权;还有诸如关羽到底有没有一个叫关索的儿子,等等,“历史”与“演义”一经对照,便十分有趣。可见,历史与文学也是忠孝两难全了。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三国志》是晋朝人写的,《三国志》里以文学笔法记载的生动异常的对话,无疑具有口述史流传的性质,同时,里边有意无意间加入“春秋笔法”都是十分正常的。而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作者“尊刘贬曹”的主观历史态度,又已先入为主地决定了他“春秋”笔力的描写,包括把曹操刻画成奸诈无比的反面人物,把周瑜写成嫉贤妒能的小气鬼,把关羽写成完美无缺的圣人,把诸葛亮写得“多智而近妖”,而这些是仅仅阅读小说《三国演义》所无从知晓的。

也正是基于此,从事了十余年口述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我,甚至有时开始相信俄国史学家艾克什穆特在《历史与文学:异化地带?》一文中的斗胆预言:“文学与历史学质上全新的结合将成为下个世纪(指21世纪——按)智力生活的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这种结合将成为科学知识的一种形式,其目的不在于对过去的个别方面进行专题研究,而在于对二者进行艺术综合。……‘极而言之,历史学家的著作将成为一种文学事实,而历史认识则将成为对世界进行审美思考的一种形式。’凡无助于形成艺术的体裁将为历史学家所不取。”“历史学家在与时代对话时,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不能只考虑阐述自己研究成果的逻辑,也必须考虑阐述这一成果的形式,尤其是当研究者感到有必要与读者分享他在与过去直接交往时产生的那种感受时。”

如此说来,罗贯中无疑已是这类“全新的结合”的先行者之一,并势必由此产生随之而来的症结,即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中,除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三国故事,很少有人会真正去关心,《三国演义》的正式书名究竟是什么?《三国志演义》的作者真的是罗贯中吗?罗贯中是怎样一个人?他的籍贯在哪里?生活在什么时代?都写过什么作品?他在撰写《三国志演义》时,是不是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这样的劳动应不应该得到确认并受到尊重?更尤其少年读者,我小时候就这样,手捧着《三国演义》连环画,脑袋里一天到晚盘算的是如何按武艺的本事大小排座次,凡是打打杀杀的段落、画面就有滋有味地反复阅读,废寝忘食,百看不厌,书页都看得发黄卷边了。连神仙般晃悠着羽毛扇的诸葛亮,嫌他碍事儿,几乎都是跳过去,不看。稍微大了一点,才知道成年人管诸葛亮的心眼叫“足智多谋”,他原来是忠贞智慧的化身,“出师未捷身先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意味。而且,有许许多多的战争场面是因为有了他才能如此这般的波澜壮阔、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令人拍案称绝。这当然是罗贯中的艺术功劳;也才慢慢理会,原本代表汉室正统的刘备,虽有“三顾茅庐”的“虚怀若谷”,却并不讨读者喜欢。特别是一想到他作为鼎立三足之一脚的蜀汉江山,最初都是从他自己的刘姓手足那里谋取来的,就更觉得他假仁假义。

常言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毫不夸张地说,听学者们在文学馆“纵论”,实在犹如一卷精华在手,省却光阴无数。拿“三国”来说,大学者刘世德开篇就破题:这部书的正式的、准确的、科学的名称,应当是“三国志演义”。为什么呢?这牵涉到对“演义”二字的理解。用今天的话说,“演”就是阐述、表现、介绍、发挥等等的意思,“义”就是书的内容、蕴涵的思想、故事情节等等的意思。“三国志”当然指的就是二十四史当中的陈寿的《三国志》。所谓“三国志演义”,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实际上就是“演《三国志》之义”的意思。所以“志”字是不能缺少的。接下来,罗贯中的小传、籍贯、生卒年及在创作《三国志演义》之外是否还有其他作品传世,娓娓道出。

刘世德讲“水浒”时就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对我还仿佛在昨:素材好比是做衣服的布料,作品好比是一件漂亮的衣服。布料是一片一片的,零散的。把它们堆在一起,相加起来,并不能成为一件衣服。必须经过裁缝师傅的巧手,零散的布料才能变成漂亮的衣服。布料好比是素材,衣服好比是作品。而那位巧手裁缝就好比是作家。伟大的作品必然是伟大的作家写成的。没有伟大的作家,也就不可能产生伟大的作品。没有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累积”而成的。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通过天才的头脑、天才的手,创作出来的。而且,这种创作又必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没有作家的创造性的劳动,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伟大的作品。

刘世德讲“三国”时又反复如此强调,只为说明一点:像《水浒传》一样,《三国志演义》也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伟大的作品。罗贯中则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三国志演义》通过罗贯中的创造性劳动而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它绝对不是什么“累积性”的作品。好作品,优秀作品,伟大作品,不是靠“累积”就能得出来的。好作品,优秀作品,伟大作品,是靠作家的头脑,作家的手“写”出来的。侯会在他的《从史实传说,到经典演义——罗贯中是如何创作〈三国演义〉》的演讲中,举出大量生动有趣的例子,力挺此说。

“纵论三国”共分成十五讲,各有精彩看点。无论是段启明讲“择主而事的三国谋臣”的文臣谋略,还是张俊论“五虎将”与“曹八将”的武将忠勇,都凸显出三国作为智慧书的灵性。刘世德谈起“三国”复杂的版本问题,真是当行出色,把个枯燥的话题讲得有了生气,而且,以扎实的考据本领,显示出非比寻常的上乘功力。写过小说的周思源,巧妙地从创作的角度来分析,既然《三国演义》的宗旨是“拥刘反曹”,那为什么刘备不是第一主角?周瑜的“冤屈”是罗贯中让他为艺术献身造成的。周先慎将《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精练地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三国”是一部什么书,到底要表现什么呢?段启明总结为八个字:“歌颂仁政,崇尚人谋”,这就是《三国演义》的主题。在他看来,《三国演义》毫无疑问是儒家的。但这里面无疑有道家色彩,比如诸葛亮的外在形象,披着道氅,拿着羽扇,讲八卦,呼风唤雨,再加上隆中的神秘氛围,人物好像就有了道家的味道。这些不过是《三国演义》的艺术手段,把诸葛亮写得飘飘欲仙,只是为突出他的智谋与未卜先知的性格。

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人物成功的艺术塑造,以曹操为例,正如郭英德所说,罗贯中在描写曹操奸诈、残忍一面的同时,并没有回避,而是生动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另一面。换言之,在作者笔下,曹操虽是一个反面人物,却不失英雄本色。作为英雄本色的突出表现,作者很注意写曹操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就曾说过:“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可见,是他的王者气质、政治智慧和枭雄性格,造就他成为“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单就写人物来说,我觉得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复杂、最丰满,也最真实、最可信的一个艺术形象。

刘备(仁绝)、曹操(奸绝) 关羽(义绝)

诸葛亮(智绝)、《三国演义》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该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刘备(仁绝)、曹操(奸绝) 关羽(义绝)

曹操

曹操

贾诩 三国中被忽视的任务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指的奸绝是谁智绝是谁,义角绝是谁。
奸绝:曹操 智绝:诸葛亮 义绝:关羽

三国演义有三位人物可以被称为奸绝义绝智绝是什么人
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谁),“智绝”是...
“奸绝”曹操 “智绝”诸葛亮 “义绝”关羽

三国演义中义绝、奸绝、智绝、仁绝分别是谁
2、奸绝曹操,得此名号是因为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奸诈无比。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有哪三绝?
1、智绝——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就是三国中智商最高的人。2、奸绝——曹操,字孟德,三国中最奸诈的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3、义绝——关羽,字云长,最讲义气的人,和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后来身在曹营心在汉,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的故事很多。详细介绍:一、“智绝”诸葛亮 ...

三国中智绝,义绝和奸绝分别指什么?
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谁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中被称“三绝”的分别是:“义绝”是关羽,“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被称为“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

三国中被称为奸绝的是
三国中被称为奸绝的是曹操。一、人物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权臣,亦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太尉曹嵩之子。建安二十年(215年),取汉中,次年(216年)自魏公进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之一的“奸绝”是谁?
“奸绝”是曹操,九城网页游戏热血无双详细描述了此事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是哪三绝?哪三个人?绝在哪?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是智绝、奸绝、义绝。1、智绝: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就是三国中智商最高的人。2、奸绝:曹操,字孟德,三国中最奸诈的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3、义绝:关羽,字云长,最讲义气的人,和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后来身在曹营心在汉,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的故事很多。

临翔区13744825717: 三国里被称为"奸绝"的是谁? -
度周锌可: 曹操(奸绝) 诸葛亮(智绝) 关羽(义绝) 刘备(仁绝)

临翔区13744825717: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谁),“智绝”是(谁),“义绝”是(谁)? -
度周锌可: “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临翔区13744825717: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中被称为“奸绝”是谁? -
度周锌可: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义绝”是关羽.

临翔区13744825717: 三国演义中“三绝”智绝、义绝、奸绝分别是谁 -
度周锌可: 智绝是诸葛亮,字孔明;义绝是关羽,字云长;奸绝是曹操,字孟德;水浒传中反对招安的两人分别是行者武松以及花和尚鲁智深

临翔区13744825717: 《三国演义》中义绝 、奸绝、 智绝 、 仁绝 、 分别指谁 . -
度周锌可: 《三国演义》中义绝、奸绝、智绝、仁绝分别指义绝关羽、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仁绝刘备.1、义绝关羽,关羽的义绝是因为关羽义薄云天,仁义之至.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

临翔区13744825717: 三国 义绝 智绝 奸绝 仁绝 分别是谁 -
度周锌可:义绝 关羽 . 智绝 诸葛亮 .奸绝 曹操 . 仁绝 刘备.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临翔区13744825717: 三国演义的奸绝是谁?
度周锌可: 曹操啊!又奸又雄. 别人都是只奸不雄或者只雄不奸.

临翔区13744825717: 三国演义中的奸绝,智绝,意绝分别是谁 -
度周锌可: 曹操、诸葛亮、关羽

临翔区13744825717: 《三国》中,“奸绝”是谁?
度周锌可: 曹操

临翔区13744825717: <三国演义>中"奸绝"是谁,"智绝","义绝"呢? -
度周锌可: 分别指诸葛亮(智绝)、刘备(仁绝)、曹操(奸绝) 关羽(义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