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各有什么特色?

作者&投稿:勾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隋唐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各有什么特色?~

隋末唐初的欧阳询笔法方圆兼济,结构严谨匀称;颜真卿创立了雄浑敦厚的新书体,人称“颜体”,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柳公权博采众家之长,自成“柳体”,他的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后人把颜书和柳书并称为“颜筋柳骨”。

隋唐三百余年,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重要时期。
我国书法到东汉后期已成为欣赏艺术,此后经过魏晋南北朝书家的创作实践及王羲之父子的遗规,衣钵相传,对我国隋唐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由于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到隋及唐初,书法艺术呈现出颠峰状态。下启宋元明清,众多的书家,莫不取法于唐人。而隋代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却是一个关键时刻。先生说:“隋代只有短三十七年,但这一时代的书法艺术,上承两晋南北朝因革发展的遗风,下开唐代逐步调整趋向规范化的新局。这一过渡时间,是我国中世纪书法史上一个大关键、值得做一番综合性的分析研究。”。唐代书风上乘隋代,将楷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唐朝楷书与南北朝楷书有明显的区别,南北朝碑帖中别体较多,唐代楷书除了在文字上规范严谨之外,在书写上严谨端丽,典雅大方,不象南北朝欹斜奇。

虞世南,代表作《孔子庙堂碑》,特点:圆笔方笔并用,温润平正。
欧阳询,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特点:方笔突出,峻峭险绝。
褚遂良,代表作《圣教序》,特点:飘逸之极,秀美端庄。
薛稷,代表作《》,我忘了,你百度下,特点:一味学褚,没有特色

前两人由隋入唐,加上后两位,并称初唐四家

唐朝主要流行楷书 代表人物有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 褚遂良

虞世南 欧阳询 褚遂良 薛稷 并称初唐四家
颜真卿 柳公权 等等

第四节 隋、唐、五代书法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300多年间,大部分时间国家安定、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在安定统一的有利条件下,书法艺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隋唐书法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我们把这一时期的书法发展划分为五个时期:隋朝时期、初唐时期、盛唐时期、晚唐时期、五代时期。
隋朝时期的书法
隋代立国时间较短,书法虽臻于南北融合,但未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仅为唐代书法起了先导作用。康有为说隋代书法的情况是:“隋碑风神疏朗,体格峻整,大开唐风。”
隋代书法,主要成就表现在楷书上。有的以北魏为基础,而更加秀美典雅,如《董美人》、《苏孝慈墓志》、丁道护《启法寺碑》等,似乎糅合了南朝书风,下开欧阳询格局;有的则谨传南朝家法,如智永《真草千字文》,后来为虞世南所继承;有的出于北齐、北周,如《龙藏寺》(图36)、《曹植庙碑》、《章仇氏造像》等,前者瘦健,已开褚遂良风范,后二者体势宽博,颜真卿书风,隐然欲出。
  隋朝著名的书家有智永、丁道护、史陵、智果、薛道衡、赵文渊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智永。
智永,本姓王,名法极,生卒年不详,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徽之之后。他早年出家当和尚,后来云游到浙江省吴兴县善琏镇,就曾在永欣寺里住了整整三十年,人称“永禅师”。
智永是严守家法的大书法家。他习字很刻苦。冯武《书法正传》说他住在吴兴永欣寺,几十年不下楼,临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给江东诸寺,各送一本。智永还在屋内备了数支容量为一石多的大簏子,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簏子里。日子久了,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簏。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都埋在土里,砌成坟家,称之为──退笔冢。后人讲“退笔成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智永的书法终于写得抵势飞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了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当时求他写字和题匾的人门庭若市,以致寺内的木门槛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铁皮把它裹起来。后来,这故事变成了一个典故,叫──铁门限。
他晚年就曾以当时的识字课《千文字》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了一千多本,从中挑选最满意的八百本,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文字》墨迹和刻本还被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
初唐时期的书法
唐初,承袭前朝旧制,至贞观年间,新制渐显大唐气象。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逐渐繁荣,文化得以兴盛,书法也因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596~649)笃好书法,自谓:“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以文德绥海内”。他大力提倡王羲之的书法,亲自撰写《晋书•王羲之传论》,并不惜重金购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每得二王书法,不仅亲自钻研模仿,而且命宫廷书家临摹复制,以赐重臣;得到《兰亭》后,更是笃爱至深,王羲之被奉为“书圣”,与太宗的推崇有很大的关系。
唐太宗传世代表作有:《晋祠铭》、《温泉铭》、《屏风帖》。
在初唐时期的楷书书法这一环节中,我们要重点介绍的是“初唐四家”。
初唐四家是指初唐崇尚王羲之书风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是: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薛稷。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貌甚寝丑,而聪悟绝伦,博览经史。武德五年(622),奉诏撰修《艺文类聚》一百卷,历时三年完成。贞观初,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开国男。世称“欧阳率更”。卒于贞观十五年,时年八十五。
  欧阳询书法,文献称八体尽能,而以楷书为最工,影响最大,被后世称为“欧体”。其字用笔险劲,结体严密,于端庄安雅中寓险绝峻峭之势。唐张怀瓘《书断》评其书谓:“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电激,掀举若神。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奇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自羊、薄以后,略无勍敌。唯永公特以训兵精练,议欲旗鼓相当。欧以猛锐长驱,永乃闭壁固守”。元赵孟頫云:“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传说他早年学习书法极其勤奋,途中访见索靖所书石碑,观之入迷,竟坐于碑旁,细心揣摩观赏,逗留三日,曲尽其妙而后离去。他的书法,兼有南朝书法的婉润和北朝碑刻的遒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面貌。
欧阳询的传世楷书作品主要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等。
  《九成宫醴泉铭》建于唐贞观六年(632),魏徵撰文,欧阳询书,文凡二十四行,满行五十三字。此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涌泉之事。此碑受皇帝之命而作,风格相对平和中正,一丝不苟,与世传他所作的《八法》中所谓“四面停均,八面俱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等可相印证,可以视作楷书产生以来在结构上最为严密有序的作品。原石现存西安碑林,有宋拓本传世。
    关于欧阳询楷书的审美特点,包世臣强调其“实”,说:“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实,更无假于外力。”而梁巘《评书帖》则重其“险”,说“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险;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笔险。”其实,“实”指的是周到严谨,“险”指的是丰富多变,两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因而梁氏接着又说:“欧书凡险笔必力破余地,而又通体严重,安顿照应,不偏不支,故其险也,劲而稳。”这表明,欧阳询对于楷书形式规律的掌握运用,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幼年过继叔父,博学多才,23岁出仕,历经陈朝、隋代,并曾为窦建德所用,武德四年(621)入唐,为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太宗朝,历任中舍人、弘文馆学士、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授银青光禄大夫,人称“虞永兴”。
唐太宗极其欣赏他的德才,曰:“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辞,五曰书翰。有一于此,足为名臣,世南兼之。”是太宗学习书法的指导教师,《宣和书谱》记载:“太宗乃以书师世南。然常患‘戈'脚不工。偶作戬字,遂空其落戈,令世南足之,以示魏徵。徵曰:‘今窥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
  虞世南长于楷书、行书,师法智永,继承王献之书风。其传世作品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序》,《汝南公主墓志》、《左脚帖》、《东观帖》等。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父与虞世南并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他是欧、虞的晚辈。贞观初年出仕为秘书郎,史载贞观十二年(638)太宗感叹虞世南去世、无人可与论书,魏徵举荐他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诏遂良侍书。以后备受重视,历任起居郞、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中书令,并成为辅佐太子的顾命大臣之一。高宗即位,曾经担任右仆射(宰相),并受封河南县公、郡公,所以后世称“褚河南”。高宗欲废无子的王皇后而立武则天,褚遂良冒死抗争,获罪贬为潭州都督、桂州都督,再贬为爱州刺史,死于贬所。
褚遂良现存楷书作品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后期则以《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为代表。此外有传为他所书的墨迹《大字阴符经》、《枯树赋》、《倪宽赞》、《小字阴符经》与《草书阴符经》等作品。
  《雁塔圣教序》,或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慈恩寺圣教序》。实际上有两块碑石。一为《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内容叙述三藏去西域取经及回长安后翻译佛教经典的情况。两石相对而立在西安大雁塔下,为褚遂良晚年杰作,标志着唐代楷书新风格的形成,对后世影响极大。此碑一出,褚书成为一时风尚。其点画丰富多彩,结体生动多姿,是楷书的字形,而有行书的流动与婀娜。唐张怀瓘《书断》对褚书评曰:“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真书甚得其媚趣,若瑶台青锁,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不任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
《大字阴符经》是褚遂良的楷书墨迹名作。其用笔丰富,有方有圆,在藏有露。多用侧锋取势,一波三折,点画且细轻重极尽变化,隶意可辨,欹侧俯仰而不失重心,中宫饱满,显得松而不散。其笔力坚实,动势强劲,气脉通畅,憨厚不失妩媚,飘逸不失端庄。南宋杨无处跋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后世诸多评论家对此帖都曾给予过极大赞美。初学者临习此帖当深入体察,不能片面追求俊美的外形而忽略了高雅的神韵,须从运笔入手,参以结构两者结合,才能形神兼得,而不致纤弱疲软,流于肤浅。
在草书领域中,我们要介绍的是草书家孙过庭。
孙过庭(648~703),字虔礼,吴郡(今苏州)人。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大,而且仕途坎坷、英年早逝,但在后世享有很高声誉。米芾《书史》评价说:“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
孙过庭传世墨迹《书谱》,纸本,三千五百余字。《书谱》作为书法史上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在审美上提出“本乎天地之心”、“取会风骚之意”的理想;在实践上,他虽然规抚大王,米芾评以为“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但实际上又有很大的开创,尤其表现在用笔和用墨上。《书谱》的许多笔墨处理,在形式上已经与后来张旭的某些作品有相通之处。固然还不能说他直接影响了张旭等人,但至少可以说他已开风气之先。
行书领域,受到李世民宗王的影响,陆柬之在学王上极其努力,深入羲之堂奥,只是稍嫌平淡。
陆柬之(585~638),是虞世南的外甥。自幼随舅父学习书法,研习“二王”之法。张怀瓘《评书药石论》说:“昔文武皇帝好书,有诏特赏虞世南,时又有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等,或逸气遒拔,或雅度温良,柔和则绰约成姿,刚节则鉴绝执操,扬声腾气,四子而已。”有作品《文赋》传世,主要学习王羲之,风格平和安雅,但稍乏创造性。
 盛唐时期的书法
  唐代历经高祖、太宗、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六代近百年的变迁,至唐玄宗已进中唐。唐玄宗李隆基弘扬祖业,励精图治,开元、天宝年间,大唐王朝进入了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的全盛时期,由此带来了文艺的复兴,并且造就了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艺术家。诗文、书画、雕塑均有开宗立派,各显其能的新气象。诗有李白、杜甫,文出韩愈、柳宗元,画是吴道子,雕塑是杨惠之,书法更是群星璀璨,光彩夺目,且各体皆有新风入世。
  李阳冰(721~787),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历官上元县尉、缙云县令、当涂县令、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将作少监、秘书少监等,世称“李监”。李阳冰篆书的艺术特点,唐人概括为“格峻”、“力猛”、“功备”,是篆书艺术在汉代以后出现的一座高峰。他传世的作品有《缙云县城隍庙记》(图46)、《拪先茔记》、《李氏三坟记》、《般若台铭》等。多是宋人重刻,已经不能完整保存其点划的美感,但是仍然能够窥见他的创造性:点划婉转冲融,结构圆劲遒密,确实能传古代篆法的精神。
 与篆隶相先后而兴盛的是草书。贺知章、张旭和怀素是这一时期草书的代表。由于他们的努力,使盛中唐以草书为代表的浪漫书风走向极致,并铸就了草书史上的高峰。史称“唐草三杰”。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又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改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开元十三年(725)进礼部侍郎,官至秘书监,人称“贺监”。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为道士,建千秋观隐居其内,直至仙逝,享年86岁。
贺知章以草书名世,草法出于王羲之,落笔精绝,极邀时誉。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诗中将其喻为王羲之,有言“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卢象《送贺监归会稽应制》诗“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违羁王献之。长安素娟书欲偏,工人爱惜常保持。”则喻其为王献之。当时人们还将其草书与秘书省的落星石、薛稷画的鹤、郎馀令绘的凤,合称为秘书省“四绝”。
  张旭(约675~759),字伯高,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他的主要政治和书法活动都在盛唐时期。他初为常熟尉,后官至左率府长史,故史称“张长史”。张旭嗜酒,杜甫《饮中八仙歌》云:“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性格豁达狂放,“醉后语尤颠”(高适语),故时人即已目为“张颠”。善诗文,为吴中名士。书法最为著名,据《唐书》记载:“后人论书,欧虞褚陆,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者。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宋人朱长文也将他推尊为唐代冠冕,黄庭坚甚至认为在王羲之之后只有他和颜真卿两人能够达到书法的极致,可见影响之大。
   《肚痛帖》六行三十字,真迹不传,宋嘉佑三年刻本,今存西安碑林,是传世张旭草书中最为著名的一种。此帖书写用笔爽利峻健、变化莫测,结构开合纵逸、奔腾驰骤,章法飞动起伏、跌宕摇曳。全篇酣畅淋漓,逸态横生,开辟了草书的新境界。
  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自幼出家为僧,为玄奘门人。他“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陆羽的《怀素别传》说他“尝于故里种芭蕉万馀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版,书之再三,盘版皆穿”。宋代陶谷的《清异录》说他在零陵植芭蕉数亩,取蕉叶代纸学书,并把庵名称为“绿天庵”。他性情颠逸,又好酒,时人称为“醉僧”、“狂僧”。他以草书震动当时士林,一时歌咏之作数十首,无不推崇备至。他的代表作《自叙帖》对此有所记述。
  怀素曾先学王后拜邬彤、颜真卿为师,遥接张旭衣钵。他曾说:“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遇壁坼之路,一一自然。”唐人所记载的他的创作情态,与张旭非常相似,所以时人把他许为张旭的继承人,有“以狂继颠”之说。但从传世作品看,与张旭的一派神机、不可端倪相比,已经纳入规范了。
怀素传世的书迹有《自叙帖》、《小草千字文》、《食鱼帖》、《论书帖》、《圣母帖》、《苦荀帖》、《藏真帖》等数种。
《自叙帖》是大草,款署书于唐大历十二年(777)冬。纵逸奔腾的气势接似张旭,用细笔劲毫写大字,笔画圆转遒逸,如曲折盘绕的钢索,收笔出锋,锐利如钩斫,所谓「铁画银钩」也。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其中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旋律,极富动感。此外也有点画分散者,则强调笔断意连,生生不息的笔势,笔锋回护钩挑,一字、一行,以至数行之间,点画互相呼应。通幅於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原迹现藏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
《小草千字文》则用笔简淡,结构古朴,全无大草的气息。《藏真帖》笔法沉稳,接近颜真卿的风格。《苦笋帖》笔致流美,接近王羲之一路。可见怀素书风,并非全然依傍张旭,而有不同的取径和变化。这也许意味着唐代狂草的创造性至此已经告一段落了。
行书领域内,率先取得风格上突破的是李邕。
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李邕少年即知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政治命运坎坷,屡遭眨斥,天宝六年(747)因柳祎一案牵连,为宰相李林甫所害,含冤杖杀。
《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学右军书法,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他工诗文,善正、行、草书,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以及很多寺观常以金银财帛作酬谢,请他撰文书写碑颂。他挟文笔之长,驰骋于碑版之间。前后共为人写了数百篇,得到的润笔竟达数万之多。他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其书法个性明显,高势左低右高,笔力遒劲,舒放,有险峭爽朗之感。李邕提倡创新,有似我者俗,学我者死的精僻论点。传世作品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法华寺碑》、《端州石宝记》、《李秀碑》等。
《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李邕撰并书。开元十八年(730)刻立于今长沙市麓山岳麓书院南面护碑亭内。文凡二十八行,满行五十六字。共1400余字,因年久碑面风化,部分断裂,现存1000余字。此碑笔画显得颇为含蓄,结构稳重,取势欹侧而能紧密,有端谨之致,前人极为推崇。董其昌评价“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于此碑可见一斑。
  《李思训碑》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立于今陕西蒲城县,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结字耸拔右肩,略带欹侧之姿,但或取纵势而得挺拔,或取横势以见开张,都能形成一种庄重大方、严谨肃穆的气概。碑的上半部比较完整,可以清晰地看出其用笔特点:笔势斩截爽健,于舒展中有沉厚之致,既有行书的流动,又具楷法的稳健。总体气息,以刚强俊健的阳刚之致见长,这是行书领域自二王以来未有的一种风格,是李邕创造性地在碑版上发挥《集王圣教序》的特长而开创出来的。
在行书、楷书领域,我们还要重点介绍的是盛唐时期大书法家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原籍琅琊临沂(山东临沂)人,高祖时迁至长安县敦化坊(今陕西西安)。开元二十三年(734)举进士,次年擢拔萃科,授校书郎,累迁至侍御史,天宝十二年(753)出为平原太守,抵抗安禄山叛乱,声震朝野,故世称“颜平原”。肃宗时任刑部尚书,出为同、蒲、饶、升四州刺史。代宗时历任户部和吏部侍郎、尚书右丞、刑部尚书等。德宗时任太子少师、太子太保,受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建中四年(783)奉敕宣慰叛军淮宁节度使李希烈,二年后被判军缢杀于蔡州(河南汝南)龙兴寺。赠司徒,谥文忠。颜真卿以大义立朝,正色凛然,忠直刚烈,深得后世敬仰。
颜真卿家传儒学,累世工书篆籀,其母殷氏长于隶书,故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字学和书写教育。此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和草书真传,也实属二王一脉,他兼取时代风行的褚遂良和王羲之书风,于旧法之外,酝酿而成一种天真烂然的新风格。苍茫雄浑,真力弥漫,大气磅礴,刚健豪放,独得纵横奔逸、元气淋漓的阳刚之美。当其率意挥洒时,诡形异状,洒然纷逞,联属飞动,眩耀眼目,震撼心魄。
颜真卿行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鲁公三稿”,即《祭侄文稿》、《告伯父稿》《争座位稿》。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从渔阳起兵发动叛乱,当时颜真卿任平原太守,他的哥哥杲卿任常山太守,同时起兵反抗。季明是杲卿的幼子,曾往来传递信息。后常山失守,杲卿父子殉国,安史之乱平息后,真卿只得到季明的头骨,遂写下这篇文稿。书写时心情激荡,意不在字,而楷法草情、奔赴笔下,篆韵隶势、流入篇章,既富沉着稳健之致,又有开张健拔之姿;点划或坚劲凝练,或纵横奔逸,随手挥洒,似乎都在意外,而细细体察,又尽合于妙理。通篇看去,只觉洋洋洒洒、浩无端涯,其气势,上可冲霄汉,下可涵九域,惊心动魄。整幅作品点画狼藉、增删涂改,用墨忽浓忽淡,忽枯忽润,把颜公当时悲痛欲绝、血泪交融的情感宣泄迨尽。而深入分析其技法,无一笔无来历,又无一笔为古人所束缚,可谓触处成妙、挥手自化,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技巧体系,与前此的任何一家风格都不同,但又似乎完全包容在内了,正如黄庭坚所评价的那样:“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前人推崇这件作品可与《兰亭》比肩,号称“天下第二行书”,不为过誉。
楷书领域,同样是颜真卿开辟了新的天地。他取褚遂良书法风格中厚重宽博的一面,增益以篆隶的质朴恢弘,不仅限于点划的流美华饰,独求气象之高古肃穆。其作品雄伟卓壮,庄严端正,雅有庙堂之气,精神直逼汉隶周金。其阳刚豪健、巍峨庄严处,有如岱岳之俯视众峰,令人气为之敛,诸家所不及。是楷书笔法体势之中,最为浑穆者。其楷书在精神上恰与盛唐气象相契,故往往与杜诗、韩文同被誉为盛唐气象的写照。最为著名的楷书作品有《多宝塔碑》、《大唐中兴颂》、《麻姑仙坛记》、《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东方朔画赞》等。
《多宝塔碑》(图53),天宝十一年(752)刻立于陕西兴平县千福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徐浩题额,此碑首题“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正书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为鲁公四十四岁时所书,在现存作品中年代较早,其时自家风格尚未完全明晰,因而带有较多时人追求匀稳平和、一丝不苟、刚劲秀丽的特点。但其字结构重心稍稍偏上,已经初具庄严肃穆、大气磅礴的特征。明孙鑛称:“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掾史家鼻祖。”原碑现藏西安碑林。拓本原为李宗瀚旧藏,今藏故宫博物院。结定平稳谨严,与其后期书法面貌很有不同。
《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大历十四年(779)立于长安。碑阳十九行,碑阴二十行,各三十八字;左侧四行,行三十七字碑。原石今存西安碑林。此碑为颜真卿七十岁时所作,已经完全体现出了颜体的特征。笔划轻处细筋入骨,重处力举千钧;结构宽和博大,开张雄浑;章法茂密饱满,苍茫浩淼。整体看来,风度端严卓越,气象高华雄伟,神威凛凛,不可侵犯;而仔细品味,却又平和中正,温文尔雅,无一丝烟火气。可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如其为人,深得儒家刚健有为而又中和渊雅的精神。这既是颜真卿书法艺术完全成熟后的杰作,又可以被看作楷书艺术最具典范价值的作品之一,具有无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盛唐时期如此繁荣、如此富于创造力的局面,在书法史上确实是前所未有、此后也是罕见的,它反映了唐代书法的基本品格,是开拓的、有包容性的、阳刚的,在书法史上是可以被称作一个高峰的。从此以后,晋、唐双峰并峙,构成了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

晚唐时期的书法

  大历年间,随着颜真卿、怀素等书家的逝去,唐代书法的创造力和包容性走向衰弱。篆隶重新沉寂,行书陷入“院体”的窠臼,草书在狂僧的手里空馀躯壳,惟有楷书仍有后劲,但也失去了颜真卿的那种气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书法的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对书法的意义重新作了定位,一方面给书法戴上儒家伦理道德的帽子,另一方面开始建立一种视书法为雅玩的心态,从而启开了“尚意”书风的一角幕布,开始向新的时代转化。
晚唐书坛最重要的书家是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以善书被穆宗召为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以后历敬、文、武、宣、懿数朝,多数时间在兼任其他职务的同时,侍书内廷,颇得皇帝的信任,文宗曾许为“锺王复生,无以加焉”。官至太子少师,人称“柳少师”。咸通初以太子少傅致仕,曾受封河东县伯、郡公。咸通六年(公元865)逝世,享年88岁,卒赠太子太师。
  他的楷书,人称柳体。他初从右军入手,遍学当代名家书法,将欧书之紧而险、褚书之流而畅、颜书之庄而厚合于一炉,浑融无间,成就一种法度精严、筋骨劲健的书风,可谓集唐代楷法之大成。其风格在当时即已产生广泛影响,“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以为不孝”。宋代以后,苏轼指出其字渊源颜真卿、范仲淹也提出“颜筋柳骨”的概念,从此与颜真卿并称“颜柳”。
  但需要指出的是,柳公权对于书法的态度,与前此的书家已有不同。他耻于侍书之职,不再视书法为不朽之盛事,并以“心正则笔正”来劝谏君主,显然更加注重的是儒家所强调的事功而非艺术,这或许意味着张旭“一寓于书”的艺术精神无可避免的消失。另一种对于书法的态度——“雅玩”这后来成为宋人的观念,即将取代盛唐的精神。
  柳公权传世书迹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回元观钟楼铭》、《送梨帖跋》、《蒙诏帖》等。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会昌元年(841)立石,裴休撰文,柳公权六十四岁时书。文凡28 行,行54字。碑文计1512字,原石今在西安碑林。此碑文字点划轻重得体、遒劲爽健,结构内紧外放、峻峭端严,章法疏密合度、驰张入理,通篇看去,骨力清刚而又圆融朗畅,令人神清目健,堪称唐楷后劲。刘熙载《艺概》谓:“柳书《玄秘塔》出自颜真卿《郭家庙》”,王世贞云:“柳法遒媚劲健,与颜司徒媲美”。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刻于长安皇宫之内,崔铉撰文,柳公权书。原石已佚,存世有宋拓本之上册,但有缺页,今藏国家图书馆。此碑书写时间比《玄秘塔》晚两年,用笔稍加丰润,结体也略加平和,故有含蓄敦穆之度,而无矜持躁脱之气,故清人孙承泽认为:“《神策军纪圣德碑》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生平第一妙迹。”


我在唐朝有个家,唐朝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
唐朝的著名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虞世南、怀素等。颜真卿的书法骨气劲峭,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他的作品独到的特色,变幻莫测的狂草来,不避危险,体势劲媚,行以篆籀之笔,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欧阳询的书法云雾轻宠之势,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张...

唐朝著名书法家有哪些
唐朝的著名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怀素、李阳冰、韩择木、徐浩等人。唐朝时期,书法艺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出现了自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艺术巅峰。唐代书法艺术诸体兼备,它的光环,不是某一点的极盛绽放,而是整个时代多成就、集大成的表现。人物简介1...

唐代的书法家有哪些?还有他们的字,代表作,是哪的,生平 。。。快,老...
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家。 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欧阳询百科名片 九成宫史上著名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

唐朝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
唐代著名书法家有哪些?唐代书法各派书法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楷书,行书,草书等等,各有所成。在唐代不同时期,也涌现了一大批的书法家。代表了初唐风格的被历代盛称的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盛唐出现了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分别在狂草和楷书方面开创了新的境界。 初唐...

中唐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有哪几位
张怀瓘: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的书法评论著作,有《书断》、《证书药石论》、《书估》、《书议》、《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六体论》、《文字论》等行于世。又著《画断》,可惜久已亡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有部分逸文。颜真卿:品高书妙,书法雄强茂密,浑厚古朴,善用...

唐代著名书法家
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代是我国古代最强盛的朝代之一,被后人称为大唐盛世。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唐太宗征战四方,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被四夷各族尊称为天可汗,出现万国来朝的局面。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

唐代著名书法家有哪些?
1、李铣(唐代书法家),[唐]宪宗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涣子。工正书,元和元年(八o六)刘师老所撰唐安邑县新亭记,为其为所书。2、李阳冰:阳冰善词章,“秀句满江园”;工篆书,“笔法妙天下”。论者以“虫蚀鸟迹语其形,风行雨集语其势,太阿龙泉语其利,崇高华岳语其峻”,赞其...

书法家及代表作有哪些?
4、“草圣”——张旭 张旭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张旭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5、“宋四家”之一——米芾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

唐朝著名书法家有哪些?
书法家就是擅长书法的人,也是具有汉字书写能力的人,而且是可以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人。那么唐朝著名书法家有哪些呢?1、 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等等,唐朝的书法家有很多,唐朝时期的文化发展比较迅速,书法家和诗人都比较多。2、 欧阳询的代表作品有著名的《九成宫醴泉铭》、《皇甫...

唐代著名四大书法家是
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沽源县13321493638: 隋唐书法家有哪些 -
励邓盐酸: 隋朝书法家有,丁道护、释智果、薛道衡.唐初书法家有,欧阳询、虞世南和褚遂良.盛唐时期书法家有,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晚唐时期书法家有,王文秉、李鹗.

沽源县13321493638: 隋唐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各有什么特色? -
励邓盐酸: 柳公权 颜真卿 很多颜柳是代表

沽源县13321493638: 隋唐时期的书法家有那些 -
励邓盐酸: 隋朝的智永禅师,唐朝是书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经典倍出,书家璀璨.初唐四杰欧,虞,褚,薛,中唐颜,柳将楷书发展到极致,颜鲁公的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草书张旭,怀素将大草发展到又一高峰.孙孙过庭之书谱艺术成就,理论水平堪称双绝,为后世草书经典范本.....

沽源县13321493638: 隋唐有名的书画家 -
励邓盐酸: 书法家: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诸遂良、虞世南、薛稷.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张旭,怀素和尚 画家:1隋朝的展子虔,代表作《游春图》2吴道子(约686~760前后)唐代画家公认的吴画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图》、《八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等.现存壁画真迹有《云行雨施》、《万国咸宁》等.现在台湾的《宝积宾伽罗佛像》、《关公像》、《百子图》等.还有一些真迹摹制品,如《吴道子贝叶如来画》、《少林观音》、《大雄真圣像》等.海外存迹有流入德国的《道子墨宝》50幅,流入日本的《溪谷图》等6幅.3戴嵩 生卒年不详,唐画家.传世作品有《斗牛图》. 4阎立本《送子天王图》5王维,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沽源县13321493638: 隋唐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绘画家是哪几个人?
励邓盐酸:书法家: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张旭. 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戴嵩、王维..

沽源县13321493638: 列举隋唐的书法家
励邓盐酸: 1 吴道子(约686~760前后)唐代画家公认的吴画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图》、《八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等.现存壁画真迹有《云行雨施》、《万国咸宁》等.现在台湾的《宝积宾伽罗佛像》、《关公像》、《百子图》等.还有一些真迹摹制品,如《吴道子贝叶如来画》、《少林观音》、《大雄真圣像》等.海外存迹有流入德国的《道子墨宝》50幅,流入日本的《溪谷图》等6幅. 2 戴嵩 生卒年不详,唐画家.传世作品有《斗牛图》. 3 欧阳询(557--641)《道因法师碑》、《泉南生墓志》 4 韦偃,长安(今西安)人,寓居于蜀,擅画人物、鞍马及山水.他唯一的传世真迹《双骑图》,画面上表现了二人各乘一马,并辔狂纵的情形.

沽源县13321493638: 列举隋朝书法家有那些? -
励邓盐酸: 丁道护,谯县(今安徽亳县)人.生卒年不详.隋文帝时书家.官襄州祭酒从事.擅长真书,溢妍华致,在当时名声颇大,对初唐真书颇有影响. 僧智永,本姓王,名法极,陈、隋间会稽人.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 释智果,隋仁寿年间书法家.师从智永.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隋炀帝曾说:“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著有《心成颂》,见于宋·苏霖《书法钩玄》. 薛道衡(540-609)隋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后为炀帝所杀.名重一时,然书迹流传不多,相传书有《和南帖》、《尔朱敞碑》等书迹,但现在都片纸不存.

沽源县13321493638: 隋唐宋朝时期有哪些著名的书画家?具体介绍 -
励邓盐酸: 隋朝有展子虔,虞世南 唐朝有颜真卿,柳公权,吴道子,阎立本 宋朝有张择端,黄庭坚,米芾,蔡襄,等等

沽源县13321493638: 唐代的书法家有 -
励邓盐酸: 唐代著名书法家 1. 欧阳询(公元557-641) 2.虞世南(公元558-638) 3.褚遂良(公元596-658或659) 4.薛稷(公元649-713) 5.陆柬之(公元1045-1105) 6.李邕(公元678-747) 7.张旭(生卒年不详) 8.颜真卿(公元709-785) 9.柳公权( 公元778-865) 10.释怀素(公元725-785) 11.孙过庭(公元648-703)

沽源县13321493638: 东晋,隋唐,宋元时期有名的书法家 -
励邓盐酸: 东晋王羲之;隋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朝赵孟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