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虚词总结

作者&投稿:盖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实虚词完整总结~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⑤掩口胡卢而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④秦师轻而无礼。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④灭滑而还。

6.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

7.通“尔”,你,你的。例: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于兹。

8.复合结构的用法

(1)“而已”:罢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2)“而后”:才,方才。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三月而后成。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二.何

1.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2.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3.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②却看妻子悉何在。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

4.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③作计何不量!

5.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安陵群不听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6.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

(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君谓皇上何如人也?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⑤求,尔何如?

(2)“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3)“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4)“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5)“何为”: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6)“何意”: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5.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⑤颓然乎其间。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12)盖进乎技矣。(13)王变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导大 。(16)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17)摄乎大国这间。(18)异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独处乎山中。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四.乃

1.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2.才,这才。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⑤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

3.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③今君乃亡赵走燕。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4.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⑤诸葛亮真乃神人。⑥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⑧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⑨是乃仁术也。

5.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⑹他的。例:是芋视乃妇也。⑺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6.可是。例:①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②时夫仆俱阴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乃: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7.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8.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9.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2.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7.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9.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10.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六.且

1.暂且,姑且。例: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②存者且偷生。③这个,你且收着。④别君去兮何时还?⑤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⑥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2.将,将要。例:①以为且噬己也。②今且九十。③久居,祸且及汝。④不出,火且尽。⑤且为之奈何。⑥若属皆且为所虏。⑦民且狼顾。⑧旦暮且下。⑨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⑩旦夕且死。(11)范君知其必且西奔。

3.而且,并且。例: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②余悲之,且曰。③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④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⑤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且:一说况且。)⑥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⑧且立石于其墓之门。⑨且矫诏纷出。⑩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3)且使遽告于郑。

4.况且,再说。例:①且焉置土石?(且:一说而且。)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③且秦强而赵弱。④且相如素贱人。⑤且迁我如振落叶耳。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⑦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5.尚且,还。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例: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移人也。②河水清且涟漪。③示赵弱且怯也。④三军既惑且疑。⑤磐石方且厚。⑥四体康且直。

7.同“夫”,句首助词。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例: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②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9.如果。例:明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10.还有,那末。例: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11.复合结构的用法

(1)“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例: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②且住,你听我说!③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

(2)“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是议论。例: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3)“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

以上来自百度知道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一)文言虚词的分类 1.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一人称 吾、予、余、我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②第二人称 女、汝、若、尔、而、乃、子、吾子 二三子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
③第三人称 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④复数 属、辈、侪、类、徒 若属且皆为所虏。《鸿门宴》 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
(2)指示代词 ①近指代词 是、此、斯、兹、之、然 这、这个、这里、这样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②远指代词 彼、夫、其 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③无定指代词 或、莫 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④辅助性代词 所、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劝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3)疑问代词 代人 谁、孰 谁、哪一个 吾孰与徐公美?
代事物 何、胡、奚、曷、盍 什么、哪里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盍不为行?《庄子•盗跖》 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
表处所 安、恶(乌)、焉 在哪里、哪里 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副词 (1)时间副词 ①表过去 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 已经、过去、刚才 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②表现在 方、会、适 正、正好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③表将来 且、将、欲、方、行、垂 将、将要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④表短暂 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 不久、一会儿;突然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银瓶乍破水浆迸。 《琵琶行》
⑤表持久 常、雅、素 经常、时常、平素、一向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杂说》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素昧平生、素不相识。(成语)
(2)否定副词 ①表否定 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 不、没有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氓》 曰:“毋从俱死也。” 《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②表禁止 毋、勿、莫、无 不要、别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
(3)范围副词 ①表全部 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 全、都,凡是、大凡,总共、共,大都、大致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悉以咨之。《出师表》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②表部分 或个别 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 只、仅、只是,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 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 技止此耳。《黔之驴》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孙子吴起列传》
(4)程度副词 ①表深度 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 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稍微、略微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吾至爱汝。《与妻书》
②表比较 益、弥、尤、愈、加、滋 更加、尤其、更、越 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
(4)情态副词。 ①表方式 俱、并、闲、微、窃、固 一起、暗中、坚决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②表速度 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 匆忙、急迫、急促 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行(并序)》 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
③表频率 数、亟、累、屡、仍、辄、每、复 多次、重复、任何一次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满井游记》
(5)语气副词 ①表确认 即,必、定,诚、信,果 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 即此爱汝。《与妻书》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表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 其、盖、殆,盖 大概(是)、恐怕(是)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③表意外的惊异 曾 竟然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④表祈使 其 可、要 汝其善抚之。《与妻书》
⑤表反诘 岂、其、庸、巨(讵)、宁 难道、哪里、怎么 岂若吾乡邻。《捕蛇者说》 其可怪也欤。《师说》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王后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6)指代性的副词 相 互指、偏指 相互,我、他 …… 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 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
见 动作行为的接受 自己、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君既若见录。 《孔雀东南飞》
(8)谦敬副词 表敬 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 承蒙、有幸、请让我 …… 请为王吹竽。《滥竽充数》 猥自枉屈。《出师表》 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
表谦 敢、窃、忝、猥、伏 私下地、伏在地上想 …… 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陈情表》 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 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三国志》
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3.助词 ①音节助词 有、其(词头);然、焉、如、乎(词尾) 不译;……的样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晋魏。 《桃花源记》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②句首助词 夫、盖、维、惟、唯 表要发议论等,不译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答司马谏议书》
③句中语气 盖、也、与 表停顿,不译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黄生借书说》
④句末助词 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 不译;罢了,了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
疑问语气:乎、诸、与(欤)、邪(耶)夫、兮 呢、吗 而又何羡乎?《逍遥游》
感叹语气:哉、乎、也、夫、兮 呢、啊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鸿门宴》
语气助词“也”和“矣”的区别 也 都表陈述语气,但二者分工明确。 表对事物固定状态的肯定或确认。(表静态) 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
矣 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断定事物的“已然”“将然”或“必然”。(表动态) 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鸿门宴》
4.连词 (1)表并列 与、及、暨/且、而、以/且…且…,载…载… 和/又/又…又…/一边…一边…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氓》 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2)表承接 而、则、因、乃、遂/而后/若夫 于是、就、便/然后/至于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3)表递进 而、且 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
(4)表因果 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 由于、因为/因此、所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5)表假设 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藉第令 如果、假如/即使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山中留客》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6)表转折 而、然、则、然则、可 却、可是、但是、但 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师说》 虽然,犹有未树也。《逍遥游》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动词谓语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注意辨别。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前例的“夺”与“杀”,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 5.介词 ①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 以、因 拿、凭借、依据 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②引出动作的对象 于、与、因、为、乎 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③引出动作的原因 于、以、为 由于、因为 业精于勤荒于嬉。《劝学解》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④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 于、乎、自、从、缘 在、从、到、沿着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生乎吾前。《师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一)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之:代木。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定语的标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宾语。
③用在复句的一个主谓式分句里面。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之”不是加在主谓之间,而是加在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改变其句子的结构关系,主语和介宾短语组成新的短语。例如:
(7)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8)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国语•勾践灭吴》)
(9)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于路也。(《史记•张仪列传》)
去掉例(7)、例(8)中的“之”字,我们可以发现,“寡人”和“吴”在全句中充当主语,介宾短语“于国”和“与越”在句中充当状语(谓语的一部分);加上“之”后,全句的结构就发生了变化,两个特殊形式的短语,也就是主语和介宾短语组成的新短语“寡人之于国”和“吴之与越”充当了全句的主语,这种句式有强调语势的作用。在翻译时,不妨还原句子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去掉“之”字,让特殊短语中的主语充当全句的主语,介宾短语充当全句的状语。如例(7)可译为:我对于自己的国家算是尽心了。在例(9)中,“秦之与齐”作全句的主语,“齐之与鲁”作动词“犹”的宾语。
(三)音节助词
1.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袁:这个之很容易误认为是代词,因为“鼓”已经翻译成“击鼓”,所以“之”在这里只是一个衬音,没有实在意义。)(《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四)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五)固定格式“……之谓也”,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该句句意为:“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帮忙整理初中语文8个虚词的用法
2017-02-04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有哪些虚词,初中的 3 2009-08-25 初中语文知识总结 83 2013-06-30 求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虚词 有课文例句的 3 2014-01-22 初中语文文言虚词“之”的全部翻译 2013-07-26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解释 2013-12-19 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 34 更多类似问题 > 为...

语文文言文中所有虚词的意思
11、复音虚词“以为”【于】1、对,对于。2、介词:在。3、连词:与,跟,同。4、从,自。5.到。6.在...方面。7.比。8、被。9、表原因:因为 、由于 10、向.11、给。12、于是 【为】1、动词:成为,变成。2、动词:做、担任、当 3、作为,当作。4、是。5、以为,认为。6、动词...

高考语文实虚词常识
高考语文实虚词常识... 高考语文实虚词常识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该不该让孩子很早学习人情世故?crynjyz 2010-08-04 · TA获得超过50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0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7.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文言文知识梳理7.【若】 (一)动词,像...

求!!! 语文版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要有例子说明。答好加分...
1.作虚词用。 (一)解释为:和、跟、同。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2.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例句略。 词类活用 用法归纳: (1)使动用法:分为A、动词的使动用法;...

高中语文18个虚词速记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

虚词虽在文言文的意思
1. 虽的文言文虚词整理 列举几个用法,楼主参考: 1、“即使”、“哪怕”的意思,表示一种假设,比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楚国就算只剩下三户人家,将来灭亡秦国的也必定是楚国,这里的“虽”表示一种设想的前提; 2、一种转折,表示首先承认既定事实,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本意,比如...

语文语法中有哪些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初一上册语文书世说新语两则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实词和虚词有哪些?
2、词类活用 “友人惭” 意动用法。惭:感到惭愧。3、实词 (1)内集:内,这里指家庭内部。集,指聚会。(2)骤:急。(3)纷纷: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4)拟:相比。(5)期:约定。(6)委:丢下,舍弃。4、虚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与”,作介词用,可译为“跟”“和”...

文言文虚词以字
1. 文言文中虚词以字有多少种意思 我们老师归纳给我们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

宁德市14727559148: 各位学长学姐有谁知道高中语文常考的18个文言虚词及其含义的吗? -
终便吉优:[答案] 常见的文言文虚词是:而、何、乎、乃、其、旦、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下面对这18个的文言虚词的用法作如下例释.

宁德市14727559148: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十八个虚词是哪十八个? -
终便吉优:[答案] 1、但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副词,仅,只) 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连词,只是,不过)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连词,只要)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连词,假如) 2、唯 东船西舫...

宁德市14727559148: 高中需要掌握的20个基本文言实虚词是哪几个?大概高一的程度就可以了其中相和谢的用法和释义是什么? -
终便吉优:[答案] 相 推导提示:“相”的基本义有:一是仔细看,审察;一是扶助[盲人](盲人不是用“木”拐杖的吗?加一“目”表示有人扶助). 成语助记:相机行事 相鼠有皮 相濡以沫 大相径庭 弹冠相庆 形影相吊金相玉质 将相之才 以毛相马 吉人天相 人不可...

宁德市14727559148: 给我一份高中所有要掌握的文言虚词和古文词性用法 -
终便吉优:[答案] 十八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可译为 :就;接着;或者不译...

宁德市14727559148: 高中语文常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及常用实词把它们列举出来并说说用法,还举一些例子, -
终便吉优:[答案] 文言虚词共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20个文言文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

宁德市14727559148: 高中文言虚词归纳请帮我归纳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以及一词多义,举一些语文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课本上的例子帮助复习, -
终便吉优:[答案] 十八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承接,可译为 :就;...

宁德市14727559148: 高中语文所需掌握的18个虚词!
终便吉优: 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宁德市14727559148: 高中语文,18个常用虚词是???还有翻译 -
终便吉优: 18个常用虚词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因为在不同的词性或是不同的语境下时,各词也会有不同的含义,所以具体的解释内容有点多,请点击后面的链接即可详细阅读. http://wenku.baidu.com/view/0e4281bd960590c69ec3766a.html

宁德市14727559148: 高中文言虚词有哪些?各自的用法是什么?
终便吉优: 一、而 【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 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

宁德市14727559148: 高中必须掌握的文学虚词有哪些?
终便吉优: 1、 2003年《考试说明》规定高中生必须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如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