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胡同是怎么演变的

作者&投稿:暴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胡同文化变迁~

  我思念北京的胡同

  我是外省人,对北京胡同的认识当然不如老北京深刻,但我对它的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它引发我的某些历史思考,却可能是我这个外省人所特有的.

  我第一次领略北京胡同的幽情,是在五十年代。那时的胡同很像一部历史书籍,并未被人篡改,深灰色的墙浅黄色的路,黑色的门,红色的门联。深绿和浅绿的老槐树枣树,都还是原封不动地摆在那儿。我喜欢它的白天,明晃晃的阳光照在胡同里,有时有人,有时无人。有时有声,有时无声。

  我走进去,仿佛走进历史,我连自己的脚步都放轻了,我怕惊醒我自己的历史的幻梦。我更喜欢它的夜晚,我喜欢月光照在胡同里,一半明亮,一半黑暗,我有时走进黑暗,有时走进光明,我走进槐树或是枣树的阴影里,我透过树叶的隙缝望着星空,我便自然地想起鲁迅的窗外有一棵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于是我的眼前便出现了穿长袍的在北京胡同里的月光下走着的鲁迅,我便感觉到一种沉重的历史脚步,这沉重使当时还年轻的我的年轻的心,也变得沉重起来了

  六十年代我失去了自由。我不能去北京,我心里想着北京,而想起北京的便是那些长的短的宽的狭的胡同。那时,我多么想再踏一次北京胡同里的月光,走进我所悬念的人家里,看一看他们是否还活在北京的胡同里

  七十年代后期,我又到北京来了。我一住下,便急急忙忙找寻我的胡同,找寻它的过去与现在,我发现一切都被改变了。我并不是说胡同的外表,外表有变也有没变的。我是说胡同的灵魂,或者说它的幽情,它是令人伤感地变了。我发觉它的日光惨白明光阴凄,而槐树、枣树也在许多胡同里绝迹或是只有半枯半活的枝哑,指向高不可测的苍弯.

  我走进夏公的家,我看见瘦小的夏公更瘦小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我的心似乎也在遭受抽打。我又走进另外几条胡同,不是人去房易主,就是人己经作古,只有灵魂在胡同上空飘游了!老舍、垄磷、海默……他们能舍得北京的胡同么?舍不得的

  这年冬天特别冷,冬夜的胡同,有一股阴冷的风,我从胡同里走出来,我到了天安门广场。我看见广场上的人群,这里却是热气蒸腾,这一圈那一圈的人,有人在辩论,有人在演讲。我也钻了进去,我知道,当时中央正在召开会议,我后来知道那便是有名的三中全会。之后,我又走进胡同,走进友人的家,我听见炉上的水壶的沸腾声,我心里的寒冷的冰开始融解。

  我拉着友人,站到四合院里,又慢慢走出门,走进有残雪的胡同里,我走着走着,心里便涌起一种难以分解的思绪,这种思绪犹如大海的波涛,冲撞着我的心灵,我觉得我的心灵有一种复苏的感觉,我想起我已经停了十年的笔,我的手忍不住有点颤抖。

  友人轻轻间我:你在想什么?

  我说:我闻见一阵香味,北京胡同里的丁香花味

胡同文化

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当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胡同的废墟上拔地而起的时候,人们在担心:胡同是否会消逝?大概正因为如此,有人又拣起了一个似乎陈旧的话题:胡同是怎么成为街巷的名字的?这个词是怎么造出来的?因为提出了新观点,所以今天再把旧话重说说。

一、“胡同”最初不是汉语

胡同一词最初见诸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变。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说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处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进一步说:胡同本元人语。既是元人语,那就不能是汉语。元代将人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所谓汉人,指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这四种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语言。那么“元人语”也肯定不是“南人语”,至于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语”只能是蒙古语。

二、胡同与井关系密切

有的学者认为,胡同是从“忽洞格”———井转变过来的。笔者赞同这个观点。因为从大都的实际看,胡同与井的关系更密切一些。

先从胡同的形成看。元大都是从一片荒野上建设起来的。它的中轴线是傍水而划的,大都的皇宫也是傍“海”而建的。那么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区,在设计和规划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后造屋,或者预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规划院落的布局。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条胡同都有井,这是毋庸置疑的。

再从胡同的名字上看。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这么几个:以寺庙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机构命名的,以工地工场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场命名的等等。但是,为数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儿胡同”就曾经有过十个;加上大井、小井、东西南北前后井、干井、湿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个。这说明,胡同与井是密切相关的。

三、奇怪的名字原于音译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为用汉语无法解释。但是,如果把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语,就好解释了。试举几例:屎壳郎胡同,这名字多难听、多丑陋!当初此地的居民为什么要起这么个名字?其实这个名字译成蒙古语是“甜水井”!朝内有个“墨河胡同”,蒙古语的意思是“有味儿的井”,大概是被污染过吧。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写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儿胡同或局儿胡同,双井;碾儿胡同或辇儿胡同,细井;巴儿胡同,小井;马良胡同或蚂螂胡同,专供牲畜饮水的井……

北京还有不少“ 帽胡同”。“帽胡同”蒙古语是坏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这个坏井是属于某家私有的。这不是牵强附会,白帽胡同旁边,曾有个“白回回胡同”,说明这里曾是白姓穆斯林的住宅。而“猪毛胡同”附近曾有个“朱家胡同”,说明这里确实住过朱姓人家。杨茅胡同附近就是杨梅竹斜街。

年代久远,有些发音被念走了样,这也不足为怪:汉语地名念走了样的难道就少么?不过有些蒙古语的地名难以考证了是真的。

胡同是井的音译,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疑问了。但有几点还必须强调一下,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时代都有了“市”的意思,沙络市也可以叫沙络胡同,是珊瑚市的意思。在古代汉语里本来就有“市井”一词,“因井而成市”嘛。同在元大都时代,胡同和井也有了“大街”的意思,《析津志》钟楼:“楼有八隅四井之号,盖东西南北街道最为宽广”。意思很清楚,“井”等于大街。

旧北京的井窝子。在没有自来水的时代,北京居民的饮水主要靠井。一般居民没有私家专用水井的,就得到公用水井去汲水。图中的独轮车是专为人家送水的。

胡同的由来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当一北京日益现代化现代化的时候,人们在担心:胡同是否会消逝?大概正因为如此,有人又拣起了一个似乎陈旧的话题:胡同是怎么成为街巷的名字的?这个词是怎么造出来的?

考其来源,最初的“胡同”这两字的外面都包着个“行”字,指明声音是“胡同”,意思是行走之地。那么“胡同”之音又从何而来呢?汉语中此两字的声音全无讲解呀!查查典籍,较早见到“胡同”的说法是在元曲杂剧,比如《张生煮海》中,梅香姑娘有“我住在砖塔胡同”的台词,这说明“胡同”一词产生在元代。所以《宛署杂记》考证道:“‘胡同’本元人语,字中从‘胡’从‘同’,兽取胡人大同之意。”这说法不一定对,因为元人即蒙古人,不会称自身为“胡人”,怎会取“胡人大同”之意呢?另一说法倒有些道理,今内蒙语的“浩特”变音写成汉文“胡同”。蒙语“浩特”是城镇之意,今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即叫“呼和浩特”(青色之城的意思),那么,蒙古人统治的元代,将蒙语引入是不奇怪的。

一、“胡同”最初不是汉语

胡同一词最初见诸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变。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说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处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进一步说:胡同本元人语。既是元人语,那就不能是汉语。元代将人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所谓汉人,指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这四种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语言。那么“元人语”也肯定不是“南人语”,至于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语”只能是蒙古语。

二、胡同与井关系密切

有的学者认为,胡同是从“忽洞格”———井转变过来的。笔者赞同这个观点。因为从大都的实际看,胡同与井的关系更密切一些。

先从胡同的形成看。元大都是从一片荒野上建设起来的。它的中轴线是傍水而划的,大都的皇宫也是傍“海”而建的。那么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区,在设计和规划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后造屋,或者预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规划院落的布局。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条胡同都有井,这是毋庸置疑的。

再从胡同的名字上看。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这么几个:以寺庙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机构命名的,以工地工场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场命名的等等。但是,为数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儿胡同”就曾经有过十个;加上大井、小井、东西南北前后井、干井、湿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个。这说明,胡同与井是密切相关的。

三、奇怪的名字原于音译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为用汉语无法解释。但是,如果把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语,就好解释了。试举几例:屎壳郎胡同,这名字多难听、多丑陋!当初此地的居民为什么要起这么个名字?其实这个名字译成蒙古语是“甜水井”!朝内有个“墨河胡同”,蒙古语的意思是“有味儿的井”,大概是被污染过吧。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写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儿胡同或局儿胡同,双井;碾儿胡同或辇儿胡同,细井;巴儿胡同,小井;马良胡同或蚂螂胡同,专供牲畜饮水的井……

北京还有不少“ 帽胡同”。“帽胡同”蒙古语是坏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这个坏井是属于某家私有的。这不是牵强附会,白帽胡同旁边,曾有个“白回回胡同”,说明这里曾是白姓穆斯林的住宅。而“猪毛胡同”附近曾有个“朱家胡同”,说明这里确实住过朱姓人家。杨茅胡同附近就是杨梅竹斜街。

年代久远,有些发音被念走了样,这也不足为怪:汉语地名念走了样的难道就少么?不过有些蒙古语的地名难以考证了是真的。

胡同是井的音译,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疑问了。但有几点还必须强调一下,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时代都有了“市”的意思,沙络市也可以叫沙络胡同,是珊瑚市的意思。在古代汉语里本来就有“市井”一词,“因井而成市”嘛。同在元大都时代,胡同和井也有了“大街”的意思,《析津志》钟楼:“楼有八隅四井之号,盖东西南北街道最为宽广”。意思很清楚,“井”等于大街。

旧北京的井窝子。在没有自来水的时代,北京居民的饮水主要靠井。一般居民没有私家专用水井的,就得到公用水井去汲水。图中的独轮车是专为人家送水的。

四、胡同与巷弄
“巷弄、胡同——巷去声,绛韵,古音胡贡反,本从共得声,读若‘弄’,至后汉始读今音,胡绛切。楚辞巷字作街。《诗经·郑风·丰》:‘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巷和迭叶韵,读弄音。弄出于楚辞,春秋楚国地方,即今两湖、江苏、安徽等地。故南北朝时,《南齐书》所载:‘萧鸾弑其君于西弄。’注:‘弄,巷也。’西弄,即西巷,急读为弄,缓读为徊,即胡同。今北京街道称为胡同,上海人将‘小巷’叫‘弄’,即此之故。近人程树德说胡同为元代北方蒙古族方言,自元始传人中国,(见《国故谈苑》卷二)实为误解。”(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胡同景点介绍

什刹海

元朝初年,这片水域叫积水潭,它是大都漕运的终点,无数南来的船队都在此靠岸。萨兆沩先生在《净业觅踪》说,那时两岸“饼铺饭馆云集,酒旗绵延数里”,“春雨清尘,桃李盛开,酒楼悬挂的酒旗,迎着东风招展。那青底红字的酒旗,绵延达数里之遥”。可见,当时已是一片繁荣景象。

在明代,因湖边有座什刹寺,这片水域随之被称作什刹海了。元代的漕河逐渐废弃,积水潭日益内缩,慢慢形成彼此相连的三个小湖,往日船货云集的水陆码头,一变而成波光潋滟的宁静水乡。当时的诗人李东阳在湖边流连,兴之所至,赞它为“城中第一佳水”。公安三袁也联袂而来,在湖畔结社,饮酒,赏月,吟诗,留下一段佳话。

在清代,三个小湖分别被通俗地叫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前海、后海和西海。三海相连,南接北海、中海和南海,而中海和南海的东侧,是紫禁城。不知是骄傲还是悲哀,紫禁城里最后两任皇帝,都出自后海东岸的醇亲王府,大清帝国最后几出惨烈的大戏,其实早在什刹海畔就拉开了序幕。

恭王府恭王府开放时间8:30-17:00,恭王府位於前海西街17号,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据说恭王府总面积为一百多亩。相当於中山公园,这是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王府,曾是和珅的宅邸。

恭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过四合院组成,后为长160米的二层后罩楼。

恭王府假山,此假山是用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山上置两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过往缸中灌水的办法来增加院中的湿度,过去整个假山上都长满了青苔。

假山正中有一康熙皇帝为其母祝寿写的“福”字碑,这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碑石长7.9米,贯穿整修假山。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太上皇弘历归天,次日嘉庆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家,估计全部财富约值白银八亿两,相当於国库十几年的总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2月22日和珅被“赐令自尽”。

胡同(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它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据清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闻考》一书记载,此街原名"鼓楼斜街",清末改称"烟袋斜街"。

据说,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这条街上的烟袋铺,大都是高台阶,门前竖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黑色的烟袋杆儿,金色的烟袋锅儿,这样的标志真可谓生动形象至极。在烟袋斜街的东口路北有一家"双盛泰"烟袋铺,门前竖着的木雕大烟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饭碗一般,金黄色的烟袋锅上还系着条红绸穗,十分醒目。这"双盛泰"的大烟袋真称得上是北京同行业中的头号大烟袋了。

除此之外,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象烟袋锅儿。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以"烟袋"命名斜街,真可谓名副其实了。

烟袋斜街的名字越叫越响,一直流传到今天。

银锭桥

银锭桥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是什刹海的风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过去站在银锭桥上可遥望西山,景名为“银锭观山”。1984年,原桥拆除重建,仍以银锭为名。

鼓楼

鼓楼位于北京市中轴线上、鼓楼东大街与地安门外大街交会处。与钟楼一起,元、明、清时为北京全城报时中心。“暮鼓晨钟”使全城有序可循。

1924年后停止,1990年起,每年除夕恢复鸣钟击鼓。

鼓楼是一座单体的木结构古代建筑物。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项,通高46.7米,通面宽34米,通进深22.4米,檐下有单昂单翘五踩斗,旋于彩画。楼底层共有拱券式门八座;南北各三座,东西各一座。北墙东侧有旁门,内有登楼石阶梯,南北向倾斜45。,共60级,然后拐弯向西,东西向倾斜45。,亦有9级,即攀登69级石阶梯方到达二楼。

二楼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门窗,四周有廊,宽约1.3米,带木护栏,望柱高1.55米, 建筑面积为1925平方米。第三层是暗层。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约4米的砖石台基上,通宽为56米,通进深为33 米。南北有砖砌阶梯,东西为墁坡路。鼓楼总占地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南侧门前有石狮子一对,高约1.25米。

更鼓,为报时器具,置于鼓楼二层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个节气)。现仅存大鼓 一面。这面大鼓鼓面直径约1.5米,是用整张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日本军队所为。

鼓楼击鼓报时,有一定的规律。每晚7时“定更”,击鼓两通,共108声,以后,每个更次都击鼓两通108声,直至五更(晨5时)击最后的“亮更”鼓。击鼓也有一定的节奏,至今,北京仍流传着“紧十 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

鼓楼上原有铜壶滴漏一座,但早已遗失无考。载:“鼓楼之铜刻漏制极精妙,故 老相传,以为先宋故物,其制为铜漏壶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万分’,下曰‘收水。口安挠神,设机械,时至,则每刻击铙者八,以壶水满为度。涸则随是增添,冬则用火温之。”当时,钟、鼓二楼击鼓撞钟均以此为度,到了清代改用时辰香计时后,漏壶计时法方废止。

麒麟碑,原在麒麟碑胡同,传说是明代仇鸾府前石影壁浮雕麒麟,故名之。后因仇鸾势败,这块碑被埋在地下,清末民初出土后。被移到鼓楼内。

1949年后,成为“东城区文化馆”的馆址,1984年对鼓楼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

好像是蒙古语过来的吧


北京胡同形成的历史条件是怎样的?
北京胡同大多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历经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演变,到今天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北京胡同围绕着紫禁城,到处都是名胜古迹。它代表着城市的脉络,记录下了历史的变迁,是北京的百科全书。它更是老百姓的生活场所,是代表北京民俗风情的博物馆。

胡同什么意思?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蒙古语的“浩特”可能是其原始来源,意为城镇,如现今的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蒙古人将此词引入中原,逐渐演变成“胡同”,汉人发音为“忽洞”。另一种解释是,胡同本意为“井”,象征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后来被汉人读作“忽洞”,再转音为“胡同”。还有一种说法,源于元朝...

“胡同”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介绍_“胡同”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是什么...
不妨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答案。在解答之前,如果你需要更多庄园小课堂的答案,可以查阅我们的“庄园小课堂答案大全”,那里有实时更新的内容,方便你随时查阅。现在,我们来揭晓正确答案:‘胡同’这个词来源于蒙古语。这个词的演变反映了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体现了北京等城市的独特风貌。

汉语中的胡同来源于( )
随着历史的演变,胡同逐渐成为北京老城区的典型居住形态。这些狭窄而弯曲的通道,不仅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必经之路,也是北京城市文化的象征。胡同里,人们可以感受到老北京的生活气息,体验传统的四合院建筑,聆听古老的北京方言。此外,胡同的名称也富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很多胡同的名字来源于其历史传说、地理特征...

北京三庙街胡同历史
北京的胡同历史中,有一条名为“三庙街”的古道,它的存在可追溯到900年前的沧桑岁月。这条胡同见证了数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从唐朝的成型,辽、金时期的繁荣,到明朝的紫金寺,再到清朝乾隆时期的命名,每一段历史都刻在了三庙街的石板路上。它的东至西,长约三百米,宽约四至六米,虽历经风雨,...

··北京的胡同来历
内城仅供旗人居住。被逐往城外的汉人匆忙盖房用以栖身,胡同就不那么规范了。胡同一词所限定的宽窄含义逐渐模糊,与小街大街相比该有何区别也渐次失去了依据。随着历史的发展,胡同越来越多。常言道:“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越来越多的胡同最终演变成了代表北京街巷的标志性总称。

胡同为什么叫胡同?
对胡同含义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第一,蒙古语、突厥语、女真语、满语等少数民族“水井”大致是huto这样的音,井泉是居民生命之源,所以胡同的引申意就是居民居住的地方,后又被引申为街巷;第二,元朝时把街巷称为“火弄”、“弄通”,所以“胡同”是由“火弄”、“弄通”演变而来的;第三,这种解释...

北京八大胡同有什么具体的介绍和历史?
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他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北京的胡同大多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北京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宽度一般不过九米。胡同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

北京胡同人家发展历程及现状
走进繁华的北京城,人们在感受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丰厚底蕴的同时,往往更多的兴趣在于寻觅老北京的历史气息。而那曲折幽深的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则成为游人不可不去的地方。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城市小巷,大部分形成于元、明、清三个朝代。目前,在北京被直接称为胡同的超过1300多条,老北京人...

北京胡同具有多少年历史?
胡同的历史和现在的北京城一样久远,现在的北京旧城是以元大都为基础修建的,元大都城共有11座城门,城门内的大街构成了全城主干道。主干道相交形成若干长方形居民居住区,居住区中又有等距离东西走向的若干小巷,这些小巷就被称为胡同,当时规定大街宽24步(约37.2米),小街宽12步(约18.6米),...

西塞山区15018567925: 我想知道关于老北京胡同文化的资料
岛邰固元: 北京胡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它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是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现如今,国家非常重视北京胡同的文化发展,北京旅游局在一些保护较好的胡同中...

西塞山区15018567925: 谁知道胡同是怎么演变的 -
岛邰固元: 好像是蒙古语过来的吧

西塞山区15018567925: 北京胡同文化的介绍 -
岛邰固元: ·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乍一看,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只要你肯下点功夫,串上几条胡同,再和那的老住户聊上一阵子,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里面的趣闻掌故,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书,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从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胡同院落中可以了解北京市民的生活,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邻里关系.

西塞山区15018567925: 谁知道北京又多少个胡同
岛邰固元: 北京现在究竟有多少胡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7000多条.我想,如果要做个确切的统计,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在“胡同”的定义上,随着历史的演变其范围逐渐扩展,元朝时直接称胡同的只有二十九条(《析津志辑佚》).到了明代,又...

西塞山区15018567925: 地名报告怎么写? -
岛邰固元: 历史文化街区 南锣鼓巷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现在的南锣鼓巷街区北边是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由这4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正是元大都的两个坊.以南锣鼓巷为...

西塞山区15018567925: 北京南锣鼓巷准确位置以及精华所在 -
岛邰固元: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长约800米,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

西塞山区15018567925: 吉林市老街道,胡同名称的由来及变化 -
岛邰固元: 你好!吉林市有胡同么?打字不易,采纳哦!

西塞山区15018567925: 从天津怎样去南锣鼓巷 -
岛邰固元: 天津坐动车到北京南站后方案1 换乘1次,全程约9.83公里 从北京南站,乘坐地铁4号线下行(公益西桥-安河桥北),到西四下车,在西四路口北换乘13路下行(西城三里河-和平东桥南),到锣鼓巷方案2 换乘1次...

西塞山区15018567925: 急!请问在那能找到有关北京胡同名字由来的故事或传说?如果您知道或
岛邰固元: 1、什刹海名字由来的传说 什刹海的“刹”字,在北京人嘴里念快了,就跟“季”字... 那他怎么会叫活财神呢?这是因为,他能知道地下哪个地方埋着金子,哪个地方埋着...

西塞山区15018567925: 巷子和胡同有什么区别 -
岛邰固元: 胡同是老北京叫法(北京所有南北向街道叫什么什么胡同 东西向街道叫什么什么街 非南北向或者东西向的街道叫什么什么斜街)至于巷子嘛 不知道 不是北京叫法 要不去天津问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