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历史

作者&投稿:劳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峡的历史~

据古人类学者研究,早在距今二百多万年前,三峡地区已有人类祖先的遗迹。巫山大庙区龙骨坡发现的三峡人类化石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这一发现充分证明了三峡地区是亚洲古人类起源地之一。

至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即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三峡地区的早期人类活动已相当活跃。位于库区境内的秭归、巴东、巫山、奉节、云阳、忠县及丰都等地,均发现了当时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早在1959年,考古工作者就在瞿塘峡东口的大溪镇附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公元前22世纪末、21世纪初至公元前22年,夏、商、周、战国时代。三峡地区曾为“九州”的深州、荆州之境。是古时巴、楚氏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域。距今一千六百年前,巴族首领建都于江洲(今重庆市),成为当时巴国军事、文化中心。至西周晚期,据考证当时楚国的西南境已延至巫峡东段的香溪河流域,亦成为三峡地区重要的氏族部落。因此本地区现存一批商周时代的遗址,如秭归树坪墓群、牛口墓群、天登包墓群、云阳故陵楚墓、涪陵小田溪墓群等。

秦汉时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普遍推行郡、县制度。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又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又称十三州。本地区为益州巴、巴东二郡,荆州南、宜都二郡所辖。这时期本地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稳定,现存大部分墓葬群都迄于这个时代。而且还保存了汉代墓葬制度的地面遗物忠县二阙。

魏晋时代,本地区曾为蜀汉、东吴辖区,仍属益州巴、巴东二郡,属荆州建平、宜都二郡辖,西晋初,巴、巴东二郡改隶梁州。公元304年,巴氏族领袖李雄称成都王,二年称帝,国号成。公元338年其侄李寿改国号汉,辖今四川东部地区。公元347年,桓温灭成汉,穆帝建东晋,至东晋末,本地区共设巴、巴东、涪陵、建平、宜都五郡。巴县华光墓群为代表的晋代遗物是了解那个时期最好的历史遗迹。

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混乱。南朝萧梁,本地区曾设楚、信、荆、宜、万五州。北朝西魏又设楚、信、荆、拓、通、开、临江七州,至北朝北周,又增南州,共设八州,十几郡,下置二十县左右。现存南朝忠县象鼻石崖墓群为代表的墓葬是那个时期的遗存。

隋开皇元年至三年间(公元581~583年),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以州统县。本地区设信、临、渝、荆、南、陕、开等州。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改郡、县二级制,下置巴东、临江、夷陵、涪陵等郡。现奉节县白杨沟墓群、宅坪墓群中均为隋代遗物。

唐贞观年间全国实行道、州(府)、县三级制,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设开元十五道,本地属隶山南东道,下置渝、涪、忠、开、夔、南、归、陕七州及云安监。唐朝经济繁荣鼎盛,因此大量地面、地下文物都始于这个时期,以涪陵白鹤梁枯水题刻为代表。

北宋废道为路,南宋沿袭,本地区属夔州。下设大宁监、云安军、咸淳府、重庆府、直隶夔州路,另设涪、归、开、夔各州和巴东安抚司,石硅安抚司。本地区保留了当时大城市、早期工业遗址(窑址、冶炼址)及地面石刻。

元废军、监制改省、路、州、县四级制,本地区属四川行中书省夔州路、重庆路及湖广行中书省峡州路。元末明初(公元1361年~1371年)明玉珍及其子明升,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权,建都重庆。重庆弹子石大佛是当时的历史遗存。

明废路改府,省州改县。本地区设重庆、夔州、宜昌三府、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因秦良玉抗元有功,另设石柱宣慰司。崇祯十七年(公元1640年),张献忠四川建大西农民政权,大宁隶属,至清顺始三年(公元1646年),大宁始被清统始。清袭明制。现存大量地面建筑,庙宇、祠堂、民居都是那个时期的遗物。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裁废道制,以府、州、厅、直隶省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设四川、湖北省政府,推行行政督察区制。本区隶属四川省第八、九行政督察区及湖北省宜昌行政督察区。抗战期间,重庆市为国民政府陪都,大量遗迹的保存反映了当时抗日救国,革命斗争年代的史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元1949年)后,1953年撤消原行署区,成立四川、湖北两省,该地区置重庆、涪陵、万县、宜昌地区行署。下设22个市县。




1、地形环境库区由丘陵、中低山和峡谷组成,东段为深嵌于巫山山脉中的三峡峡谷,长约160km。西段为四川盆地东部的低山丘陵区,长约450km。

巫山山脉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东缘,平均海拔700~800m,长江由西至东又折向东南,切穿巫山,形成著名的三峡自然景观,亦构成川鄂间的天然通道。长江较大的支流亦分布于此段,梅溪河、大宁河、香溪河、神农溪等地区是史前巴、楚先民修养生息的主要地段。此库段内分布有7市、县,即:湖北宜昌市、秭归、兴山和巴东县,重庆的巫山、巫溪和奉节县。

自奉节县上溯至库尾地段的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300~700m,在该段内,长江位于盆地底部,河谷形态以宽谷为主,辅以小型峡谷段。此库段内长江最大的支流为乌江,其它较大的支流有御临河、龙溪河、澎溪河、磨刀溪,长滩河,它们呈树枝状分布于干流两侧。由于两岸河谷地带地理条件优越,史前即为巴人祖先的重要聚居地。该库段内分布有重庆、涪陵、云阳、万县、忠县、开县、丰都、长寿、武隆、石柱、巴县、江津、江北、合川等市、县。

2、地质环境库区出露的地层岩性以沉积岩为主、西陵峡段主要为震旦系(Z)、下古生界(Pz1)及上古生界(Pz2)的浅海相厚—中厚层状碳酸盐岩组;奉节至香溪库段,主要为中生界下、中三迭统(T1+2)浅海的泻湖相碳酸盐岩组,奉节—库尾段主要为上中生界,上三迭系及侏罗系、陆相碎屑岩组,该段出露的侏罗系砂岩中,含鱼类及爬行动物化石。新生界在库段分布者为第四系冲积、洪积、坡积和重力堆积物。冲积物分布于长江及其支流两岸。组成漫滩和多级阶地,成分以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层为主,含脊椎动物化石、常伴有石制品出现。

3、水文环境库区属长江上游地段,较大的支流有十余条。总体流向万县以上为北东向,万县以下为东向。受气候的控制,洪、枯水期水位相差悬殊,素有“洪水阻于峡,枯季阻于滩”的特点,洪、枯水位最大变幅可达70m左右。三峡水位正常水位变幅在175m至156m之间。

4、气候环境库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受地形影响,年平均气温16~20℃,年平均相对湿度65%~75%。气温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偏高约2~4℃。其气候特点是:冬暖、春旱、夏热、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风力小。

三峡之旧名为三角涌,因处于大汉溪、三峡溪、横溪三河的汇流之口,故名三角涌。日治时期1920年,全台行政区大变革,将三角涌改为日语发音相似的三峡(SanKyuo),而设立台北州海山郡三峡庄。之后,因住民聚增,逐渐繁荣,而升格为三峡街,战后改设台北县三峡镇。台湾开始有文献纪录距今大约只有400年,在此之前统称史前时代。目前为止,本区共计发现有鹄尾山等十处遗址,经过判断,三峡属于圆山文化。本区最早有文献的旧名其实是三角躅,后来才演变成三角涌,乃至今日的三峡。三峡一带的河流与山麓,在汉人尚未来前,便是雷朗族人的居地,高山上则有泰雅族人。据说在明代初年,郑中贵(一说王中保)从南部步行来到鸡笼(台湾省基隆市的别名),曾途经淡水河上游,看到鸢山与狮头山之山形奇特,当时三峡尚属未开发的原始地带,只有靠近河岸边的地方才有少数番族居住。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泉州府安溪人陈瑜获得开垦海山庄之垦照。早期垦拓路线,由南靖厝,慢慢开拓至三角涌。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以后陆续有移民由南靖厝越过大嵙崁溪到隆恩埔开垦,三角涌渐成开垦中心。泉州人、漳州人、客家人都有移民,其中以泉州人最多,特别是安溪县人。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开垦柑园、刘厝埔方面的安溪人与客家人因争地造成闽客械斗,客家人败北迁往中坜、杨梅,三角涌、莺歌石成为泉州人村落。此后近百年泉州人与客家人、漳州人械斗不断。1895年4月,清廷因甲午战争战败,签下了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日军于当年5月29日登陆澳底,6月11日进驻台北。6月下旬,日军在推进至桃园、新竹的过程中,遭遇以胡嘉猷、吴汤兴、姜绍祖、徐骧为首的客籍民勇伏击,势力稍挫。7月13日清晨五时许,日军近卫师团特务曹长樱井茂夫率领之运粮船队共35名,在三角涌隆恩埔附近遭到苏力、苏俊、林久远、陈小埤等人为首的三角涌义勇军奇袭,经数小时激战后,几乎全军覆没,仅4人幸免脱逃(电影《一八九五乙未》剧情为全军38员覆没),史称隆恩埔战役。 同日清晨七时许,日军坊城俊章少佐率军894名沿土地公坑溪谷欲前往大嵙崁(今桃园县大溪镇)支援时,在分水仑附近遭到三角涌义勇军包围伏击。经两昼夜血战后,有四名日军士兵化装成乞丐逃出求援。7月16日,支队本队山根信成少将率援军赶到解围。此役日军死伤数百人,而义军仅伤亡数十人,史称分水仑战役。也因这些反抗,日军于7月下旬开始在桃园,中坜,甚至大汉溪流域,实施所谓无差别扫荡式的焚村与杀害客家平民事件。1920年,全台行政区大变革,改设立台北州海山郡三峡庄。之后因住民聚增,逐渐繁荣,而升格为三峡街。1946年,战后改设台北县三峡镇。2010年12月25日,改制为新北市三峡区。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着手开展长江的综合治理。

1955年开始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与计划工作,1957年底基本完成。

1970年12月26日,长江葛洲坝工程批准兴建,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建设三峡工程作实战准备。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完成三峡工程的立法程序并进入实施阶段。

1993年9月27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在宜昌市正式成立。

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宜昌三斗坪向全世界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扩展资料

三峡工程:

1、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等。

2、 二期工程6年(1997-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等。导流明渠截流是二期工程转向三期工程建设的重要标志。

3、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届时,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 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三峡工程投资:经国家正式批准的三峡工程初步设计静态总概算(1993年5月末价格,不包括物价上涨及施工期贷款利息)为900.9亿元。其中枢纽工程投资500.9亿元,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费用400亿元。

三峡工程施工期长达17年,且其资金来源多元化,计入物价上涨及施工期贷款利息动态总投资,估算约为2039亿元。近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物价稳定、利率下调,预测三峡工程总投资不会超过1800亿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江三峡



据古人类学者研究,早在距今二百多万年前,三峡地区已有人类祖先的遗迹。巫山大庙区龙骨坡发现的三峡人类化石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这一发现充分证明了三峡地区是亚洲古人类起源地之一。
至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即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三峡地区的早期人类活动已相当活跃。位于库区境内的秭归、巴东、巫山、奉节、云阳、忠县及丰都等地,均发现了当时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早在1959年,考古工作者就在瞿塘峡东口的大溪镇附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公元前22世纪末、21世纪初至公元前22年,夏、商、周、战国时代。三峡地区曾为“九州”的深州、荆州之境。是古时巴、楚氏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域。距今一千六百年前,巴族首领建都于江洲(今重庆市),成为当时巴国军事、文化中心。至西周晚期,据考证当时楚国的西南境已延至巫峡东段的香溪河流域,亦成为三峡地区重要的氏族部落。因此本地区现存一批商周时代的遗址,如秭归树坪墓群、牛口墓群、天登包墓群、云阳故陵楚墓、涪陵小田溪墓群等。
秦汉时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普遍推行郡、县制度。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又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又称十三州。本地区为益州巴、巴东二郡,荆州南、宜都二郡所辖。这时期本地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稳定,现存大部分墓葬群都迄于这个时代。而且还保存了汉代墓葬制度的地面遗物忠县二阙。
魏晋时代,本地区曾为蜀汉、东吴辖区,仍属益州巴、巴东二郡,属荆州建平、宜都二郡辖,西晋初,巴、巴东二郡改隶梁州。公元304年,巴氏族领袖李雄称成都王,二年称帝,国号成。公元338年其侄李寿改国号汉,辖今四川东部地区。公元347年,桓温灭成汉,穆帝建东晋,至东晋末,本地区共设巴、巴东、涪陵、建平、宜都五郡。巴县华光墓群为代表的晋代遗物是了解那个时期最好的历史遗迹。
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混乱。南朝萧梁,本地区曾设楚、信、荆、宜、万五州。北朝西魏又设楚、信、荆、拓、通、开、临江七州,至北朝北周,又增南州,共设八州,十几郡,下置二十县左右。现存南朝忠县象鼻石崖墓群为代表的墓葬是那个时期的遗存。
隋开皇元年至三年间(公元581~583年),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以州统县。本地区设信、临、渝、荆、南、陕、开等州。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改郡、县二级制,下置巴东、临江、夷陵、涪陵等郡。现奉节县白杨沟墓群、宅坪墓群中均为隋代遗物。
唐贞观年间全国实行道、州(府)、县三级制,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设开元十五道,本地属隶山南东道,下置渝、涪、忠、开、夔、南、归、陕七州及云安监。唐朝经济繁荣鼎盛,因此大量地面、地下文物都始于这个时期,以涪陵白鹤梁枯水题刻为代表。
北宋废道为路,南宋沿袭,本地区属夔州。下设大宁监、云安军、咸淳府、重庆府、直隶夔州路,另设涪、归、开、夔各州和巴东安抚司,石硅安抚司。本地区保留了当时大城市、早期工业遗址(窑址、冶炼址)及地面石刻。
元废军、监制改省、路、州、县四级制,本地区属四川行中书省夔州路、重庆路及湖广行中书省峡州路。元末明初(公元1361年~1371年)明玉珍及其子明升,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权,建都重庆。重庆弹子石大佛是当时的历史遗存。
明废路改府,省州改县。本地区设重庆、夔州、宜昌三府、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因秦良玉抗元有功,另设石柱宣慰司。崇祯十七年(公元1640年),张献忠四川建大西农民政权,大宁隶属,至清顺始三年(公元1646年),大宁始被清统始。清袭明制。现存大量地面建筑,庙宇、祠堂、民居都是那个时期的遗物。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裁废道制,以府、州、厅、直隶省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设四川、湖北省政府,推行行政督察区制。本区隶属四川省第八、九行政督察区及湖北省宜昌行政督察区。抗战期间,重庆市为国民政府陪都,大量遗迹的保存反映了当时抗日救国,革命斗争年代的史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元1949年)后,1953年撤消原行署区,成立四川、湖北两省,该地区置重庆、涪陵、万县、宜昌地区行署。下设22个市县。
1、地形环境库区由丘陵、中低山和峡谷组成,东段为深嵌于巫山山脉中的三峡峡谷,长约160km。西段为四川盆地东部的低山丘陵区,长约450km。
巫山山脉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东缘,平均海拔700~800m,长江由西至东又折向东南,切穿巫山,形成著名的三峡自然景观,亦构成川鄂间的天然通道。长江较大的支流亦分布于此段,梅溪河、大宁河、香溪河、神农溪等地区是史前巴、楚先民修养生息的主要地段。此库段内分布有7市、县,即:湖北宜昌市、秭归、兴山和巴东县,重庆的巫山、巫溪和奉节县。
自奉节县上溯至库尾地段的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300~700m,在该段内,长江位于盆地底部,河谷形态以宽谷为主,辅以小型峡谷段。此库段内长江最大的支流为乌江,其它较大的支流有御临河、龙溪河、澎溪河、磨刀溪,长滩河,它们呈树枝状分布于干流两侧。由于两岸河谷地带地理条件优越,史前即为巴人祖先的重要聚居地。该库段内分布有重庆、涪陵、云阳、万县、忠县、开县、丰都、长寿、武隆、石柱、巴县、江津、江北、合川等市、县。

你好
这是长江三峡景区的历史文化
巴楚文化的发祥地,黄帝正妃、西陵之女嫘祖的诞生地,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重要发生地,西汉明妃王昭君的出生地,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故里,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极大地丰富了风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三父子、陆游等历代名人游峡的足迹和颂峡的诗篇,为风景区增色添彩。长期居住于此的土家族乡民,至今保留着古朴淳厚的民族饮食、婚丧、宗教、服饰、民居、民庆、禁忌等方面的文化习俗,如摸秋、洗三打喜、挂艾蒿、跳丧、哭嫁等,体现了植根宜昌乡土、附丽西陵山水、浓抹风土人情、活现巴楚遗风、长于民歌乐舞的鲜明个性。可以说,风景区不仅是画的长廊,也是神话传说、传统文化的长廊。

什么方面的历史

几千万年了


中国古代有哪三个峡?
长江三峡的历史久远,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对三峡就有诗与神化般的描写后世骚人墨客作品更多。三峡形成以后,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地貌已经没有重大变化。在古代,有名气的三峡,除了长江三峡外,还有嘉陵江的小三峡——观音峡、温塘峡、沥濞峡。广东省清源北江小三峡。这三处三峡是古藉上可...

兵书宝剑峡的来历?神秘面纱已经解开
花布衣带,布块,古箭菔等珍贵文物。经文物考证,悬棺中的主人应是春秋战国时的巴人族中贵族,官居何职尚待论证。目前,兵书宝剑峡己入三峡水库中成了水中世界,其考古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分别收藏于重庆三峡博物馆,宜昌博物馆和秭归博物馆。这些2000多年前珍贵文物已成为长江三峡历史文化的千古史证。

挑战虎跳峡历史
他不能违反约法,抽出长剑砍下了哈巴的头,随即转过背去痛哭,两股泪水化成了白水和黑水,哈巴的十二张弓变成了虎跳峡西岸的二十四道弯,哈巴的头落在江中变成了虎跳石。 2.虎跳峡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说 虎跳峡是中国最深的峡谷之一,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距县城105公里,以“险”而闻名天下。 相传猛虎...

长江三峡名称的来历
长江流过四川宜宾后,经重庆江津到湖北宜昌段被俗称为“川江”,是历史上巴蜀、黔(通过乌江在重庆涪陵注入长江)通往中国东部唯一的水上通道。川江下游江水穿越中国大陆第二级阶梯巫山山脉,形成了长江上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大峡谷,因而该区域被合称为“三峡”。地质演变 由于不同地区的岩性,三峡有...

峡江县历史沿革
峡江县历史沿革概览峡江,又名玉峡,因地处赣江要冲,地势险峻,江面狭窄,水流湍急而得名。早在三国时期吴宝鼎二年(267年),峡江区域由新淦、石阳县析置巴邱县。隋代开皇十年(590年),石阳、巴邱县被废除,县地并入庐陵、新淦县。明代嘉靖五年(1526年),正式设立峡江县,其初始县治设在赣江...

峡山口的历史记载
古往今来,无数征战,峡山口一直是据险屯兵之处。《水经注》云:“淮水又北经山峡中,谓之硖石,对岸山上结二城,以防津要”。《三国志·魏志》:“甘露元年(公元256年),诸葛诞据寿春,王昶军峡石”。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这里曾是东晋军队抵御前秦军队前沿的重要据点。《资治通鉴》载:“(...

三峡大坝的历史是怎样的?
三峡大坝的直流换流容量为1800万千瓦,交流变电容量为2275万千伏安,供电范围包括江苏、广东、上海等10省市,输电线路总长9194公里。并配套建设调度自动化系统、继电保护等项目。所以,它产生的电力已经覆盖了我国10省市,非常强悍。三峡大坝的建设历史可以说非常久远,在1930年初的时候,就有拟在长江上游筹...

大峡谷国家公园形成历史
大峡谷国家公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亿年前,科罗拉多河的侵蚀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河流从远方的前寒武纪岩床开始,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穿透层层地表,直至抵达"时间地基"的诺曼·麦克林口。站在峡谷边,你可以感受到这片土地记录的十亿年历史,包括古老的岩床和只有百万年历史的化石沙土。在大峡谷底部,最...

千古三峡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独特视角,深入剖析了三峡地区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旨在揭示人与自然之间复杂而深远的关系。通过生动的图片,读者可以直观地探索三峡文明的轨迹,增强对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珍视之情。三峡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壮丽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承载的文化遗产。随着三峡大坝...

三峡的重大历史故事
十二仙女早就厌倦仙宫生活,她们挣脱神链,重返人间,帮助大禹疏通了峡道,解除了水患。从此,瑶姬爱上了三峡,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间,为船民除水妖,为樵夫驱虎豹,为农夫布云雨...姐妹十二忘记了回宫的事,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瑶姬是十二仙女的杰出代表,所立...

宝兴县13682411073: 三峡有哪些历史呢? -
泣洋威普: 长江三峡以其奇山秀水,展现出自然界鬼斧神工的魔力.峡江两岸奇峰异石,记载着数十亿年来峡区的沧桑.沉睡在岩层中那斑驳陆离的生命遗骸,叙说着亿万年来生命演变的历史.峡区数千年的历史和人类文化古迹令人憧憬;神秘的传说令人...

宝兴县13682411073: 三峡的历史故事发生在三峡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故事?请简要讲述(不超过30个字) -
泣洋威普:[答案] 三国时期,刘备攻打东吴失败后,也是以三峡为屏障,退守白帝城.值得让人思索的是,刘备在奉节一住就是几个月.他不仅不急于回成都,而是将这里的鱼复县改名为永安县,追谥甘夫人为皇思夫人.病重期间,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家事、国事一...

宝兴县13682411073: 三峡有多少年的历史 -
泣洋威普:[答案] 二百多万年前,三峡地区已有人类祖先的遗迹.这也许是二百万年吧.因为三峡本不是一个城市,祝你愉快,望采纳.谢谢

宝兴县13682411073: 三峡历史 -
泣洋威普: 【距今7000万年以前,在燕山运动中,川东和鄂西一带形成了巫山等一系列褶皱山脉.它们由西南-东北走向转为东西走向,地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这些山脉与北面的巴山之间是一个东西相对低凹的地带,古长江的峡江段便沿此低凹带向东流去.而随着该地区地壳的继续上升,河流下切愈加剧烈,最终形成三峡】.

宝兴县13682411073: 三峡有哪些故事和历史 -
泣洋威普:[答案] 大禹疏浚三峡,大禹与巫山神女开凿三峡; 历史故事题材在三峡相当广泛,诸如公孙述称帝、刘皇叔托孤、诸葛亮设阵、李白成观星、张献忠征战,以及郦道元、杜甫、李白、白居易、刘禹锡、陆游、黄庭坚、周敦颐、王十朋等诗墨客的轶闻趣事.

宝兴县13682411073: 三峡历史 -
泣洋威普: 你好 这是长江三峡景区的历史文化 巴楚文化的发祥地,黄帝正妃、西陵之女嫘祖的诞生地,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重要发生地,西汉明妃王昭君的出生地,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故里,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

宝兴县13682411073: 长江三峡起源及结束 -
泣洋威普: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县,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长205千米.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

宝兴县13682411073: 有关三峡的人文历史资料 -
泣洋威普: 看啊!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雄、巫峡秀、西陵险,共同构成了一幅壮观瑰丽的画卷. 瞿塘峡山势雄峻,上悬下陡,如斧削而成,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堪称天下雄关,因而有“夔门天下雄”之称.有诗称之“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江...

宝兴县13682411073: 三峡的来历 -
泣洋威普: 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个峡组成组成,所以叫三峡. 三峡全长192公里,其中峡谷段90公里. 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

宝兴县13682411073: 有关三峡的历史事件 -
泣洋威普: 刘备 白帝托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