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在哪次历史事件中被废除的 这一事件在文化领域还有哪些措施

作者&投稿:封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中体现的旧制度被废除的措施是什么?~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此次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后来由于商鞅作法自毙而遭到五马分尸,但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其新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明朝没有废除,清朝废除的。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1905年9月2日,经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恩准,清王朝下诏废止绵延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作为晚清新政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在100年前,当这一决策出台之时,保守派、国粹派与改革派、洋务派之间,满清贵族和汉族读书人之间,竟然没有太大的分歧,没有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当时的报刊(包括上海租界里的《申报》、《新闻报》及天津租界里的《大公报》在内)也没有进行过什么激烈的辩论。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科举制废除百年之后的今天,倒是有不少人为科举制评功摆好,为科举制鸣冤叫屈,有的人言下之意甚至恨不得立马恢复科举制,恢复状元、进士、举人、秀才的头衔。

  确实,隋朝的开科取士是个了不起的创举,不仅在当时具有毋庸质疑的积极意义,而且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来看也是如此。它至少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好处:一是为选拔人才提供了一种相对公正的方法和程序;二是提供了一条可供普通人向上流动的途径。从古到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避免不了考试,通过考试这个手段选拔人才,至今被全世界认同、效仿的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初就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启发,有西方学者认为这是中华文明的一大创造。

  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在内容、方法、结果等方面可能都和科举制有了很大的不同,但都属于一种考试形式,仍然有一定的相似性,“高考状元”之类的说法一直不绝于耳恐怕不是偶然的。和所有的考试一样,科举制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是最好的,但肯定不是最坏的。如同邱吉尔评价“民主”一样,民主的实质就是要防止最坏的。人类迄今为止还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考试,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更适当的新办法,毕竟每个人在试卷面前还有相对的平等。

  什么是“最坏的”?首先就是按照血缘、特权、金钱选拔“人才”。在科举制出现之前,以血缘、裙带为基础的门阀士族盛极一时,人生下来,其社会地位就已注定。平民只有到了王朝衰落的末世,才有可能像陈胜、吴广那样质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而揭竿而起,重新洗牌,成者王侯败者寇。此外,几乎找不到任何向上流动的社会通道,在如此幽暗的专制长夜里,科举制的横空出世,无疑给平民提供了一点点微弱的幻想和希望,哪怕这幻想和希望是多么微弱,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性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一介平民从此可以通过科举之路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实现从下层社会向上层社会的正常流动,在铁板一块的王朝当中输入平民的血液,王朝也因此获得了新的活力。虽然帝王推行科举制有自己的动机,而且选拔人才的标准最终掌握在帝王的手里,有很大的随意性,不仅标准比较随意,而且可以“增科”恩赐,但在一个特别看重血缘的国度,一种重农轻商的文化背景下,仕族和商贾、平民的确因此而获得了平等竞争、进取的机会。这在古代中国无疑是一大进步。

  100年前的今天,在内忧外患的急攻之下,在满朝开明大臣的推动之下,清政府终于下诏废除被诟病已久的科举制。
  从此,对科举制的谩骂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的迷信,不管懂不懂科举制,也不管见没见过八股文,骂科举制成为几乎整个20世纪中国的“思想时尚”。
  100年过去了,中国似乎并没有因为科举制的废除比以前进步多少——除了多学了点西方的技术。终于,中国思想界能够重新清醒地审视科举制曾经对中国产生过的影响——无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也终于能够比较心平气和地讨论科举制——不再是情绪化的谩骂,当然也不会是狂热的追捧。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考试兴起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其主要程序是:初级为院试,在府一级地方上进行,合格者称“生员”,习惯上叫“秀才”。第二级为乡试,在各省城举行,由生员参加。录取后称“举人”。第三级为会试,在京城进行,由举人参加,录取后称贡生,贡生经过殿试(也叫廷试),录取后即是进士。进士按成绩分为三甲(等):一甲3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又称传胪),称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称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称赐同进士出身。试题皆出自四书、五经,文体主要是八股文。
积极方面:
1.科举把选才与育才统一了起来,把选拔人才的权利集中于中央,满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欲望,为知识分子打开了进入统治集团的门径,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科举制度的实施实际上是开放了官僚系统,打击削弱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势力,扩大了统治者的政治基础,进一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 封建君主专治制度,但也真正为国家选拔出了一大批人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2.科举力图改变选拔官吏只重品行、门第,而忽视知识才能之弊端,故而也确实选拔了一批有才之士。为封建国家行政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能。自隋唐以来,历代有作为的将相辅臣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学而优则仕”者,如宋代的范仲淹,明清的林则徐等。由此可以看到,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较有才能的人士, 他们中许多人能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律,敢于抵制官场腐败现象,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吏治状况的改善。尤其是将广大中下层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充实到了统治队伍中,它不仅提高了封建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还为封建统治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通过科举可以取得一定的官职出身名位,所以促使中下层知识分子强烈要求进学校读书,从而推动古代教育的兴盛和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由于科举考试制度为广大学子提供了获取功名的机会,一方面大大激发了中下层阶级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隋唐以后,随着时势的不断发展,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科举影响还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及欧洲均有影响。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影响到了西方各国,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科举制度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1]
5.科举制度还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实行科举制度一方面把分散的人事选拔权完全回收中央,另一方面又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消极影响:
1. 科举考试引导人们严重地脱离现实,也助长了封建文化教育畸形发展。由于科举制度是一般中下层子弟入仕参政的唯一途径,一旦科考及第,名、权、利三者全收,所以应试者趋之若鹜。但其考试内容过分强调文学诗赋,而忽视了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忽视,这对中国文化的畸形发展以及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不能不产生消极的影响。
2.科举考试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考试形式也日益走向僵化,因循守旧,漏洞百出,特别是明清以后实行的八股文制度,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士子们的实际能力,束缚了人们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最终败坏了学风, 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3.科举制度虽然达到了选贤任能的目的,但它也把人的思想束缚、禁锢于一定范式中,民主意识被无情地扼杀了。同时,科举制度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贵族观念,引导人们轻视社会各行业,轻视生产实践,使知识分子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造成中华民族在表面的文化繁荣之下日益空洞衰弱的颓唐之势。

科举制废除是在清王朝末期内外交困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清王朝当时面临内部革命民主人士不断起义,外部列强希望中国进行改革以便于其更有利的行使在华权利,慈禧太后不得不进行改革,来缓解社会矛盾,维持其风雨飘摇的统治,也就是当时提出所谓的“预备立宪”和新政,1908年,清政府正式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伴随着这次清末新政,科举也被废除
在文化领域 除了废除了科举真的是没有什么其他措施了 归根到底这是一场政治运动
你可以说 文化方面 废科举、兴学校、派遣留学生等
中国文化的改革是在新文化运动,科举制废除只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这也是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之一!

维新变法 又称百日维新
其它措施:建立京师大学堂,办报纸,促进了近代西法学说的引进,如达尔文的进化论。
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等人分别有写书

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引导人们严重地脱离现实,也助长了封建文化教育畸形发展。由于科举制度是一般中下层子弟入仕参政的唯一途径,一旦科考及第,名、权、利三者全收,所以应试者趋之若鹜。但其考试内容过分强调文学诗赋,而忽视了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忽视,这对中国文化的畸形发展以及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不能不产生消极的影响。


以前的科举制度是怎样?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熟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废除,持续了整整1300年。 科举以前的人材制度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

隋朝时期的科举制是一种怎样的制度?
无论东汉的察举制,还是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其实都是世家豪门的天下,即使所谓的寒门士子,其实也是世家,不过是相对贫弱的世家罢了。隋文帝杨坚为了避免皇权被世家豪门架空,开创了官员选拔科举制度,即所谓唯才是举不计出身。隋朝的灭亡,固然主因是隋炀帝的倒行逆施,但是也有豪门世家反对科举制度的因素...

我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可以追溯到隋朝时期(约为公元581年到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后,为了选拔有才能的人,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是每年定期举行的科目,主要有明经、进士两科,考试的内容为经义和时务策。制举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时间不固定,主要有秀...

科举制度开始于什么朝代?
进入宋朝后,科举制度逐渐呈现出理学和礼教的影响,到了明朝,科举考试的形式演变为八股文,这标志着制度开始走向衰落。最终,在清朝时期,科举制度因文字狱等问题而进一步枯朽。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虽然起源于汉朝,但真正创始于隋朝,并在唐朝得到确立。宋朝时期,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起源于那个朝代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概括: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

科举制度在元朝被废除了吗
是在元朝被废除。在中国,部分历史学家考证证明科举制开始于唐朝 ,部分历史学家认为科举制开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 (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科举...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史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 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隋唐以...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哪个朝代得到完善?
历史发展与演变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

武举制度的变迁
”这在历史上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事情。清代兴衰 清代制度上基本沿袭明末,考试程序、办法等。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 ...
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始于隋朝。科举制的诸多特征是经历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的,真正具有标志性意义且与历史上“科举”一词相符合的,只有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这一历史事件。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

镇巴县19433125384: 科举制度是在哪次历史事件中被废除的 这一事件在文化领域还有哪些措施 -
察灵得舒:[答案] 1905年9月2日,经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恩准,清王朝下诏废止绵延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作为晚清新政最重要的举措之一,... 通过考试这个手段选拔人才,至今被全世界认同、效仿的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初就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启发,有西方学者认...

镇巴县19433125384: 古代科举制度在哪个朝代被废除过?
察灵得舒: [7]元代停止了历年的科举制度(包括文举与武举),元代的统治者汉文程度不高,看戏却很高兴,致使原来要考试的文人没了出路、便到流浪的那些杂技班、戏班子里面去编写剧本维持生计

镇巴县19433125384: 求初一历史题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是在何时被废除的? -
察灵得舒:[答案] 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镇巴县19433125384: 历史上什么时候废除的科举制? -
察灵得舒: 赙仪年间

镇巴县19433125384: 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 1300 多年的科举制度什么时间正式废止? -
察灵得舒:[答案] 最早在戊戌变法的时候提出废除科举,但变法失败 最后在1905年9月2日,慈喜太后决定颁布新政以及实行宣布废除科举

镇巴县19433125384: 问题:科举制正式被废除是在?A1903年B1904年C1905年D1906年
察灵得舒: 是在1905年,肯定是C

镇巴县19433125384: 哪个朝代皇帝废除了科举制,具体做法是什么
察灵得舒: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

镇巴县19433125384: 中国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废除的?
察灵得舒: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度.

镇巴县19433125384: 科举什么时候废去的
察灵得舒: 1905年,创于隋炀帝,1300年历史

镇巴县19433125384: 科举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的? -
察灵得舒: 科举制始于隋开皇三年,即583年,应该说是隋文帝杨坚发明的. 1905年9月2日清廷废除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