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时形成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是什么? 唐朝以什么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作者&投稿:庾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一历史啊!!!!~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总结

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1西周的分封制

时间: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

内容:

1.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周公在推行分封制中起很大的作用。

2.分封制规定,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这些受分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影响:

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对世界而言)

衰亡: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增派赋役的独立性。一些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事件,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战国末年,周天子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1.2西周的宗法制

与分封制两制相同点:

互为表里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宗法制(里),分封制(外)。

目的:

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受分封的诸侯与卿大夫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

*实质:

宗法制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内容:

1.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力,称为大宗。次之、庶子的后裔称为小宗。

3.由血缘系统,形成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作用(目的):

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在诸侯的领地内,除诸侯嫡长子继承外,还将土地和庶民、奴隶分封给其他各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下去,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

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商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消极),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1至高无上的皇权

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实行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一统天下。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内容: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中央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

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意义:

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内容:

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还设立诸卿、中正、廷尉


职位

职务

地位

补充


丞相

帮助皇上处理全国的政事

最高




御史大夫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

次于丞相




太尉

负责全国军务

等同丞相

未任命,秦始皇亲自掌权


诸卿

掌管各项具体政务

丞相之下

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中正

管理皇族和外戚事务








廷尉

管理刑狱、司法



2.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在边地设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内容: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加至四十余郡。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促所属各县。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者县长,由朝廷任命,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考察,对县令、县长的工作进行考察。

作用:

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评价:

秦朝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秦朝郡县制的管理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4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地主阶级专制主义统治。


第三课——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3.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

1.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习称三公。

2.为加强皇权,汉武帝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3.汉光帝进一步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令的权利,使尚书台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二、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

三、隋朝

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四、唐朝

1.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长官都为宰相。

具体分工为: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

作用: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隋唐时期,在尚书省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此后历史朝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五、宋朝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的军政机构,长官是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两个机构和称为“二府”。为制约宰相,增设参政知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作用:削弱宰相的职权,以总揽皇权。

六、元朝

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意义: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

记忆表格


朝代

统治机构

补充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习称“三公”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下置:吏、户、礼、兵、工

称为六部




中书省、门下省、枢密院






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3.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

1.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

2.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设刺史(秦朝的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3.东汉时期,刺史逐步添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4.东汉末年,州逐渐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二、隋朝

1.隋文帝因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

三、唐朝

1.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逐渐变为州之上的行政实体。

2.唐朝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四、宋朝

1.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消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

2.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成“路”,在州县之上。

五、元朝

1.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设行中书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记忆表格


朝代

地方政治制度


汉初

郡国二制并行


东汉末年

州、郡、县


隋初

州、县




道、州、县




州、郡、路




行省制度,行省之下为路、府、州、县




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评价:(1-5积极作用,6局限性)

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郡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4.1宰相制度的废除

背景:

明初沿袭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内容:

1.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2.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影响: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4.2内阁的创立

内容:

丞相废除后,全国重大事务由明太祖亲自处理,深感处理全国事务的疲惫,于是设殿阁大学士,作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又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成立(明成祖)。

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特别是万历初年,张居正当权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但是内阁只是顾问,票拟的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意义:内阁时郡主专制的强化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4.3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内容: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由八国旗主“共治国事”。皇太极极为后,为销弱旗主的

力,增加议政的人数。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将原来的旗主全部封王,议政会议即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同时还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由于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会议决定的事,皇帝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务,替皇上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雍正帝时,又在宫内设置军机处,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写成文,经过皇帝审批后,传达中央各部的地方官员执行。于是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的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相继撤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光武帝时尚书台是东汉中央政务的中枢机关。既出诏令,又出政令;负责起草发布皇帝诏令;朝臣选举,由尚书台主管;还拥有纠察、举劾、典案百官之权;参预国家重大政事的谋议、决策,对朝政有着重大影响。尚书台权力虽重,但台官职位卑微,长官尚书令不过千石,尚在九卿之下,这样位卑权重,皆由皇帝亲任干练之士充任,便于皇帝控制控制,发挥效率高。
唐朝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从名义上说,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从名义上说,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但因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过尚书令,所以无人敢再担任此官,遂以其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唐太宗时,因中书令、侍中位高权重,不轻易授人,于是又常以它官加“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议得失”等名号作为实际上的宰相。后来又有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宗时改为二品)的头衔行宰相事的。这样一来,尚书仆射如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参与宰相机务了。
唐朝的三省六部体制已经十分完备,各个部门职责明确,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各种职官分工细密,职守分明。又恢复了三省的传统名称:内史省仍称中书省,内史令仍称中书令;门下省的纳言仍称侍中。三省之间的分工是:中书省制定政策,草拟诏敕;门下省审核复奏;尚书省颁发执行。如果中书省所拟诏敕有失当之处,门下省有权予以封驳,要求重拟。对于各部门呈上的重要奏章,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门下省认可后,方准送中书省呈交皇帝批阅;如认为有不妥之处,可驳回修改。由于中书、门下二省官署位于尚书省之北,所以二省合称“北省”,而尚书省被称为“南省”、“南宫”。三省及其长官名称在高宗、武后及玄宗时一度有变更
中书省 以中书令二人为长官,又以中书侍郎二人为副长官。重要的属官有中书舍人,掌参议表章、草拟诏敕及玺书册命等。中书舍人因职掌的特点,可以接触机务要政,并可以对军国大政提出自己的初步处理意见,签署自己的姓名,称为“五花判事”。属官还有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事上封事(上呈书面报告)。又有右补阙、右拾遗也是讽谏建言之官。
三省长官各有官署,但遇军国大事需共同商议。唐初他们的议事地点在门下省,称政事堂。高宗时,政事堂改设在中书省。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并设置吏房、机务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分曹办事,这样原来仅是宰相议事处所的政事堂便发展成一个宰相的办事机构,以五房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肃宗以后,“中书门下”又简称“中书”与中书省不同。政事堂是朝廷的决策机关,凡全国军政机要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升降,都在这里议决。唐朝宰相一般有数人担任,多时曾达十余人,其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安史之乱后,改为宰相们轮流担任首席,十天一更换;德宗时又改为每日一更换,想以此防备宰相专权,但实际作用有限。
唐朝中叶以后,又有以中书令、侍中等宰相虚衔授与地方藩帅的做法,以示恩宠。这样的地方大吏如来朝廷任职,为了与真宰相区分,便在官称前加“检校”字样。
唐朝中后期,翰林学士一职开始侵夺宰相的权力,对唐朝政治具有一定的影响。唐初曾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了一些文学之士及医、卜、棋、画等有一技之长的人,入内廷值班,随时准备皇帝召见,陪伴皇帝游居宴乐。皇帝有时也召集一些才智之士在此待诏,以备顾问。唐玄宗时,又专设翰林学士院,选文学之士以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事。这样便侵夺了中书省中书舍人的制诏之权,出现所谓“内制”、“外制”之分。翰林学士所撰诏令直接从禁中发出,称“内制”,用白麻纸写成;中书舍人所撰诏令通过宰相拟定,称“外制”,用黄麻纸写成。翰林学士因此被称为“内相”。但翰林学士并不是正式的官,而是一种职务,因此没有正式的官阶品秩,名额也无定数。宪宗时,于诸学士中选出一名资高望重的人作为学士院的首领,称“翰林学士承旨”,权任尤重。唐朝后期,皇帝也往往利用翰林学士来对付干涉朝政的宦官势力。
唐代翰林学士入院后,必须见习一年,方加“知制诰”的头衔,具有秉笔草拟诏书的资格。一旦成为承旨学士,很快便可正式拜中书舍人,然后授与宰相官职。这就形成了后世各朝拜相往往选自翰林的传统。
唐代宗时,在内廷又设置内枢密使,专用宦官掌管奏章传递、传达诏旨,逐渐参与机密。在宦官专权的时候,枢密使可参预朝政,宰相之权多被侵夺。
唐朝也有“三师”、“三公”,同隋朝一样,是属于恩宠性的赠官。

其实在封建通知下的时候君主们采用的都是中央集权制。这里为你摘取一段网文可以解惑:西汉沿秦制,丞相位高权重,和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与九卿组成中枢机构,但到了东汉,帝王便逐渐削弱三公的权柄,而将自己的宫廷秘书机构——尚书台提升到政治决策的中心,尚书台的首脑尚书令和左右仆射本是宫廷近臣,至此乃成为朝中股肱,原先的三公虽然地位依旧崇高,反倒拱手而无为,至于九卿,则更是职责日渐模糊,有些甚至无事可做,成了变相的荣誉空衔。

唐朝:在其中央机构中,三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长官为中书令;
  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为侍中;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长官是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①相互制约
  ②分工明确
  ③提高行政效率
  ④削弱相权

尚书台。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唐朝以三省为最高,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汉朝中央实行什么制度?其中什么是决策机构?
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加强。专制主义:汉初:三公九卿制,丞相之下有诸卿,掌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随从的人,创立中朝外朝制。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

汉武帝是如何改革中枢体制的?
1、建立中朝。为削减丞相权力,由皇帝身边的较低级的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中朝”,形成一个宫内决策机构,也称为“内朝”。依靠内朝,削弱相权。2、设置刺史与司隶校尉。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把全国划为13个州,各州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各郡官吏和地方豪强的行为,保证中央...

秦朝至清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

汉武帝文韬武略,他发动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为此又在今内蒙筑受降城。从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其中决定性的战役有三次: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元光二年(前133年),武帝采纳王恢的建议,...

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是什么时候的制度
中外朝制度 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有了中朝,自然会有和它相区别的外朝。外朝...

汉朝的军事制度是怎样的?
武帝时,削弱丞相为首的“外 朝”权力,罢太尉官;加重“中胡”地位,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大 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参与宫中机密,平时参与决策、处理 军国要务,战时统率大军出征。后期,改设三公为最高行政首脑.大司马主掌军政,位列大司徒(丞相改)、大司空(御史大夫改)之上。 东汉相沿...

内外朝制度
武帝之前,丞相地位尊、权力大,集司法、行政甚至决策于一身,至武帝时,为抑制相权,开始组建中朝(即内朝)。中朝由尚书与各种侍从之臣组成,多为皇帝心腹,常常加官侍中、给事中等,从而得以出入禁中,随从皇帝左右,参加顾问应对,掌握军政大权,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决策集团。外朝以丞相为首,诸卿设置与...

什么是汉武帝的中朝决策机构?
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相对与外朝而言,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中、外是相对皇帝居住的宫禁而言,中朝官员享有较大的出入宫禁的自由,可以随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宫中办公,外朝...

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措施是什么?
1、措施:① 置中朝(内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目的: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② 设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但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③推恩令:...

汉武帝“盛世”三大危机?盛世之下隐藏着哪些问题?
在做出如此重大的决策改变后,梁武帝也于前87年去世。梁武帝死后,元元年,他的小儿子即位为皇帝赵迪。按照汉武帝的命令,傅将军霍光、摩托将军、左将军上官桀、古帝弘阳共同辅佐管理。基本上是按照梁武帝罢课的精神和开荒的圣旨主持国民政府。霍光接掌政权后,一再要求昭帝减税降租,以限制对穷人的土地贷款,减少粮食的数量...

夷陵区15059748337: 西汉丞相位高权重,为加强皇权,( )起用布衣为相,形成“( )”决策机构.以( )为首的( )组成的机构 -
璩洁苦黄: 西汉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 起用布衣为相,并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 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成为“外朝” .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尚书的权力,使之成 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夷陵区15059748337: 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制度,有什么重大作用? -
璩洁苦黄: 能削弱一人当政,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皇帝的权力更大的发挥出来

夷陵区15059748337: 尚书台的介绍 -
璩洁苦黄: 官署名.东汉光武帝始置.东汉实际上决策和发号施令中枢机关.因位于宫中的中台,故以台名,并有中台、台阁、台省等别称.

夷陵区15059748337: 东汉开国时 刘秀手下有那些谋臣?是不是都是武将,只有刘秀武双全. -
璩洁苦黄: 刘秀除了多谋外,还以雄断闻名后世「光武之雄断」、「赳赳雄断」 谋是用计,断是决策 而用手下之谋就是决策、雄断,君主能决断采用意见的能力亦同样重要 在重要时刻,刘秀手下献的良谋好计,刘秀都有听用 冯异、邓禹、陈俊、耿弇、耿纯、马援、寇恂、来歙、任光、邳彤,甚至刘庄等等提出的意见策略,刘秀都有接纳,基本上可从这些人的传记中看到 只不过,因为刘秀除了雄断外,自己用计都有数十次,光环盖过了他的手下,而他的手下都不是纯粹的谋士而多是将军

夷陵区15059748337: 职能制结构基本特征 -
璩洁苦黄: 职能制结构基本特征: 1、主要特点 (1)各级管理机构和人员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各自履行一定的管理职能.因此,每一个职能部门所开展的业务活动将为整个组织服务; (2)实行直线——参谋制.整个管理系统划分为两大类机构...

夷陵区15059748337: 刘秀的政策和措施与刘邦相比有何异同 -
璩洁苦黄: ①刘邦由于刚建汉朝采用的是黄老之说的无为而治, 主要是休养生息,恢复生产.②而刘秀建立东汉后采 用的是儒家的仁政,因为经过汉武帝的推行儒家,到 刘秀时儒家统治已经趋于比较成熟阶段.

夷陵区15059748337: 从西汉到隋唐的建立到繁荣到灭亡 -
璩洁苦黄: 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初期经历了吕后乱政,继而文景之治稳定了局面,汉武帝北击匈奴西汉达到鼎盛,其后先后有汉宣帝和光武帝中兴,两汉延续四百年,东汉末,群雄逐鹿,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百年后一统于晋,两晋可谓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期,经历三国时代以后,中国人口锐减,西晋八王之乱,众多游牧民族趁机崛起,形成五胡乱华,经历南北朝以后,统一于隋,隋末天下大乱,反王并起,最终统一于唐,唐太宗贞观之治,最终稳定了天下

夷陵区15059748337: 刘秀在位时期出现了什么盛世 -
璩洁苦黄: 光武中兴刘秀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建武二年至十四年颁布6道释放奴婢诏令.建武十一年,连下三次诏令,规定杀...

夷陵区15059748337: 光武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使“克武中兴”局面构成?
璩洁苦黄: 光武帝的为政举措只要是以下6点:1偃武修文,励精图治2中央集权,归于尚书3简化机构,裁减冗员4释放奴婢、刑徒5整理吏治,提倡节俭6薄赋敛,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边功,与民休戚

夷陵区15059748337: 教育是一门 - ------,更是一门------,一门--------,------沟通交流的艺术. -
璩洁苦黄: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求真;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创造.”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大家去创新;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大家去探索.” “教育是一门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门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不知你想问的是哪一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