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的墓在哪?

作者&投稿:党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昭君的墓埋葬在哪里啊?~

昭君墓,坐落在呼和浩特市旧城南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由于每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大地草木枯萎,只有高耸的昭君墓上草色青青,人们把昭君墓称作"青冢"。"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人,慕名前来观光游览,凭吊千古传颂的为民族团结做出巨大贡献的汉明妃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关于昭君出塞,《后汉书·南匈奴传》有一段生动的记载,王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呼韩邪单于为能得到这样一位美丽的妻子,十分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把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即胡汉友好皇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也反映了当时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汉城和包头市附近的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单于天降"等瓦当和"单于和亲"4字砖,以及"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12字砖说明长城沿线各族人民对和亲和昭君出塞的热情颂扬。昭君出塞和亲,播下了汉匈和平睦邻的种子,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以后汉族与北方各兄弟民族的团结友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幸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又依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昭君与雕陶莫皋生有两女,长女名叫须卜居次,即须卜公主,小女名叫当于居次,即当于公主。
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结婚时,年龄大约20岁左右,估计在新莽年间(公元前9年~23年)去世。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去逝后,埋葬仪式按匈奴习俗进行,非常隆重。"棺椁穹窿,更别方圆"。"酝五百瓮酒,杀十万口羊,退犊燖驰,饮食盈川,人伦若海。一百里铺氍?毛毯,踏实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军(君)。"汉孝哀皇帝(公元前6年~1年)也差使杨少征前往单于处吊唁。隆重的葬仪,反映了匈奴对昭君的怀念和对汉匈和亲的肯定态度。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考古学家从昭君坟得到的文物推断,金元时期,墓前就有享堂之类的建筑物。清代康熙年间,张鹏翮和钱良铎途经呼和浩特时,还看到青冢南琉璃瓦碎片成堆,并有黑色的石虎、石马各一个,白色的石狮一个,石头房子一座,石头小房子上还竖着用蒙古文书写的幡旗,以及当地人在青冢顶用土垒的一个小方亭,方亭内藏佛像、绸布和豆麦。青冢旁还有一棵古柳,浓荫覆地,苍翠扑人。那些石虎、石狮、石马、石头房子和小方亭,寄托着当时呼和浩特地区各族人民对王昭君的深刻眷恋和哀思,忠实地陪伴着这位远嫁的汉家姑娘。
历代文人墨客对昭君出塞多有评说,说是最贴切的是唐代诗人张仲素:"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知。剑戟归田里,牛羊绕塞多。"
除青冢外,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历史学家翦伯赞说的好:"王昭君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对昭君坟进行了多次修缮。196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把昭君坟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昭君坟,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62米,墓高33米,占地约73亩。走到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3.95米,重5吨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阏氏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再往北行,朝阳耸立着一块高大石碑,石碑上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着已故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诗作《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石碑后方两侧,七块各代石碑历历在目。墓前有相连的两层平台。拾级而上至墓顶,有六角攒尖兰亭一处。墓前院内,历史文物陈列厅分列东西,陈列厅内,有汉白玉昭君雕像一座,娥眉秀发,明眸皓齿,怀抱琵琶,浅颦低笑,栩栩如生。
王昭君--民族团结友好的使者,自古以来就活在人民心中,为各族人民所崇敬和传颂

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位于呼和浩特市以南的大黑河畔,距市区9公里。墓高33米,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远望陵墓呈青黛色。当地传说,每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时候,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昭君墓又称为“青冢”。“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原是皇宫中的宫女,西汉年间,匈奴呼韩邪单于(国王)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远嫁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王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时因讳司马昭的“昭”字,又称明君或明妃,西汉时南郡姊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历史上共出了二大名人,除了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外,还有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至今姊妇县还并排矗立着两块石碑,一块为“楚大夫屈原故里”,另一块为“汉昭君王嫱故里”。历代文人词客对这里的地灵人杰极表赞美,宋朝范成大赞为“绝代昭君村,擎世屈原宅,”他们都把昭君和屈原联系起来赞美,这不仅仅是同乡的原因,更包含着对昭君的高度评价。东汉后,从姊归划出兴山县,两大名人故地分属两县所辖)公元前37年,王昭君被召入宫,后为汉元帝的待诏。从我国战国开始,活跃在我国阴山南北的匈奴族,逐渐强大起来,同中原的汉王朝时行了近一个半世纪的战争,汉匈两族人民在迫切要求民族和好的强烈要求下,匈奴呼韩邪单于在公元前51年至公元前33年的18年中,曾三次亲临长安,入朝请求和亲。在这种形势下,公元前33年,王昭君自愿请行出嫁匈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王昭君出塞和亲,符合当时汉匈两族人民多年的愿望,所以汉元帝下诏将这一年的年号改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即胡汉友好皇后,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生儿子伊屠知牙师,两年后,呼韩邪死后,昭君遵汉成帝之命,从胡俗。再退给呼韩邪单于大阏氏的长子复林累于雕单于陶莫皋。生二女。须卜居次,当于居次。昭君死后,她的子女继续为汉匈和平事业作出了贡献。近年来呼和浩特附近的汉城和包头市附近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单于天降”、“长乐未央”等砖瓦;说明长城沿线人民和亲和昭君出塞的热情颂扬。昭群出塞以后,汉匈出现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局面,故《汉书》记载牛马布野”。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关于昭君出塞经过,《后汉书.南匈奴传》有过生动记载“时呼韩邪来朝,帝数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今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清代一位历史学家写道“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历史上,一些文人墨客,出于种种原因,把王昭君塑造成翡剧人物,抒发各自的不同情绪掩盖了真实的历史,流传比较广的就是画王毛延寿丑化王昭君,南北朝时吴均撰《西京杂纪》详细地记叙述了昭君不得见御的原因和经过。王昭君顺不肯贿赂画师,虽国色天香,亦不为汉元帝所知,终于被遗出塞和亲,元帝见过昭君后,追悔莫及,迁怒于毛延寿,将有关画师全部杀掉。到了元代马致元的杂剧《汉宫秋》,明确地把毛延寿和昭君拉上关系。个虚构的故事情节在文人和民间文学传播,造成许多人误以为史实。王昭君出塞和亲促进民团结的家话,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下至文人墨客,黎民百姓,都曾为她的事迹而牵动情愫,在民间流传着关于她的故事,在她的家乡到处可以见到她的遗迹在她出嫁的塞外甚至出现了十几座昭君墓。围绕昭君历史学家时行了无数的论证、探讨和争论,艺术家们创作出无数绘画、雕塑、音乐、歌舞作品和各种各样的民族工艺品。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学领域,历史歌咏昭君的诗歌约700余首,小说和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近40种,各类戏剧约30种,记载和论证昭君事的历代著作300余种。近年来,昭君形象又陆续出现在电视、电影屏幕及邮票上。王昭君的影响已走出国门,远至日本、朝鲜、越南、并日益引起欧美等国的重视。历史已跨入21世纪,在新的世纪里,如何更好的弘扬昭君文化精神,为我区宣传民族团结做出新的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任务。为了适就文物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加强旅游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昭君墓知名度,因此我正在积极策划昭君墓进行大规模的扩建计划,急取把昭君墓建设成集人文景观。文化娱乐,旅游消费等为一体的高品位的旅游景点。以昭君为中心启动新的市镇的形势和乡镇经济的繁荣。以文化的开发启动经济的开发,昭君墓一带将会成为南郊的一处新兴文化旅游的卫星城。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相信,在全区人民的关怀和支持下,昭君墓做为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塔,必将以,崭新的风貌,为我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谱写新的篇章。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在内蒙古包头附近,包头蒙语里是【青色的城】,而故老相传昭君墓称为青冢,包头因此得名


呼和浩特的王昭君墓是真的吗
王昭君墓传为汉代王嫱(字昭君)之墓。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区南12公里,大黑河南岸。因呈黛色,俗称青冢。王昭君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选掖庭的。当时,呼韩邪来朝,汉元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王昭君墓为何又名青冢?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王昭君的墓为什么被称作青冢吧,接下来给大家说一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以南约9公里,在大黑河南岸,有一个汉朝古墓,有2000多年的历史。陵墓属于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昭君墓建于公元前西汉,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被历史学家称为“青冢”。作为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王...

王昭君的墓在哪里
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真正的昭君墓在哪里
昭君墓,又称“青冢”,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始建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墓陵座落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

赛罕区昭君墓
昭君墓始建于西汉时期,其规模宏大,墓体形似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达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展现出汉代匠人的精湛技艺。青冢因被芳草覆盖,碧绿如茵,因此得名,其孤独而巍峨的身姿,远望如黛色朦胧的画卷,被誉为"青冢拥黛",曾是呼和浩特八景之一。王昭君在中国历史上以她的献身精神和...

昭君墓的介绍
昭君墓墓身为人工夯筑的封土堆,高达33米。远望陵墓呈青黛色,传说每年深秋时节,塞外草衰,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历代相传称为“青冢”。“青冢拥黛”是呼和浩特八大景之一。昭君墓墓前为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策马并骑的青铜塑像,还有董必武的题咏诗碑,诗云“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王昭君的陵墓被发掘,经考古专家勘测后,揭开了1个千年传说
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结婚时,年龄大约20岁左右,估计在新莽年间去世。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去逝后,埋葬仪式按匈奴习俗进行,非常隆重。现代考古专家们找到她的陵墓后,破解了一个千年传说,难怪她的坟墓很新。很多人都看到王昭君的陵墓岁岁添新土。从这个古墓的外观,专家们就可以看...

青冢昭君墓
“青冢”之名源于杜甫诗注,描绘了昭君墓上青草的独特景色,与周围白草形成鲜明对比。这特殊的陵墓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的大黑河南岸冲积平原上,墓前伫立着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并骑的雕像,另一说则在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青钟村。“红粉成灰”象征着王昭君的离世,她的墓地在风尘漫漫的大漠中显得...

王昭君是怎么死得 死时多大 墓地哪里 跟几个人有过一腿 有子女_百度知 ...
公元前19年,33岁的王昭君郁郁而终,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王昭君的三任丈夫和三个孩子:1汉元帝——被选入宫,有名无份。2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和番王妃。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3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

王昭君当卜居次墓在什么地方?
王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以南的大黑河畔,距市区9公里。墓高33米,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远望陵墓呈青黛色。当地传说,每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时候,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昭君墓又称为“青冢”。“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人,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开远市19293608569: 王昭君的墓在哪里 -
赖狭复方: 一望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开远市19293608569: 王昭君的墓在哪? -
赖狭复方: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开远市19293608569: 王昭君的墓在哪?
赖狭复方: 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开远市19293608569: 王昭君墓在哪个省 -
赖狭复方: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开远市19293608569: 王昭君墓的发掘过程王昭君墓在哪里? -
赖狭复方:[答案]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现在的昭君墓是70年代重新修筑的,占地面积3.3公顷,墓高33米,墓身呈台...

开远市19293608569: 昭君墓在哪里?
赖狭复方: 呼和浩特 昭君墓 ,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青冢兀立、巍峨壮观,远远望去,显出一幅黛色朦胧、若泼浓墨的迷人景色,历史上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成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

开远市19293608569: 昭君墓在那? -
赖狭复方: 呼和浩特市以南9公里的大黑河畔,经过昭君墓的公交线路: 10路 44路

开远市19293608569: 青冢是历史上谁的墓.在什么地方,青冢的名字是怎么回事? -
赖狭复方: 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开远市19293608569: 昭君出塞到了现在的什么地方? -
赖狭复方: 古代匈奴,现在的内蒙古境内.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要想知道她到了哪里,只要知道她的墓地在哪就可以了.昭君墓又称“青冢”,蒙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代名妃王昭君的墓地.

开远市19293608569: 文成公主的墓地在哪里? -
赖狭复方: 君墓,又称“青冢”,蒙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代名妃王昭君的墓地.昭君墓,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君墓,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昭君墓,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青冢兀立、巍峨壮观,远远望去,显出一幅黛色朦胧、若泼浓墨的迷人景色,历史上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成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