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主要的水利工程

作者&投稿:朝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两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

1、长安、洛阳的漕河
西汉建都长安,到汉武帝时期,由于京都人口不断增加,官僚机构迅速
膨胀,又要用兵匈奴和经营西域,中央政府的粮食支出非常浩繁,压力很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汉政府一方面在关中大修水利,以便发展当地农业,
就近取粮。另一方面是改善水运条件,以便从当时主要产粮区的东部地方,
调运更多的粮食进京。
西汉从函谷关以东运粮入京,本来取道渭水西运。但渭水多沙,水道浅
涩曲折,运输功能很差。从长安东到黄河,陆路只有300 多里,而曲折的渭
河水道,却长达900 多里①。又由于封冻和水量不足等原因,一年中,它只
有六个月可以勉强通航。因此,渭河年运输量很少,西运入京的粮食,只有
几十万石。汉武帝时,须从东方调入粮食几百万石,急需另觅途径解决运粮
问题。因此,当大司农(主管全国农业的长官)郑当时建议在渭南凿一条径
直的运粮渠道时,汉武帝立即采纳了。历史上把这条渠道称为漕渠。
漕渠工程动工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 年),由齐人水工徐伯负
责勘查、测量、定线,由几万军工负责施工。渠首位于长安城西北,引渭水
为水源,经长安城南向东,与渭水平行,沿途接纳泬[juè决]水(皂河)、
浐[chǎn 产]水、霸水,以增加漕渠的水量。这些水道都发源于南山,含沙量
很少。漕渠穿过霸陵(治所在今西安市东北)、新丰(治所在今临潼县东北)、
郑县(治所在今华县)、华阳(治所在今华阳县东南)等县,到渭水口附近
与黄河会合,全长300 多里,历时三年完工。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
年),又在长安西南凿昆明池,周长40 多里,将沣水、滈[hào 号]水拦蓄池
内。凿昆明池除了用来操练水兵外①,还可以调济漕渠水量和供应京师的生
活用水。
漕渠的通航能力很高,它一直是西汉中后期东粮西运的主要渠道,一般
年代,年运输量在400 万石左右,最高年份达到600 万石,约为渭水运量的
10 倍。除航运外,它还有灌溉农田之利,溉田面积约10000 顷上下,比白渠
多一倍以上,约与当时的成国渠相当。西汉亡国后,东粮西运的工作不再继
续,漕渠因失修而逐渐湮废。
2、东汉定都洛阳,漕运工程的重点随着东移,既凿了一条名叫阳渠的新水
道,又比较彻底地治理了汴渠。
洛阳虽有洛水可通黄河,但洛水大部分河段河床很浅,不便航运。为了
使粮船可以直达京师,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 年),在河南尹王梁主持
下,着手兴建运河。他组织力量,“穿渠引谷水(洛水支流)注洛阳城下,
东写(泻)巩川。”由于谷水水量不足和渠线安排不当,渠虽凿成了,但不
通水。19 年后,即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 年),大司空张纯再度在京师附
近修建运河。他汲取王梁失败的教训,一方面增加运河水源,除仍引谷水外,
又引来了洛水干流;另一方面重新安排渠道线路,西起宜阳东部,向东经过
洛阳城的西面、南面和东面,再向东到郾师附近回注洛水。这条运河名叫阳
渠。第二次工程很成功,东汉从此以后,来自南方、东方、北方等地的粮船,
经邗沟、汴河、黄河等航道,再循洛水、阳渠,可在洛阳城下傍岸了。阳渠
的穿凿,不仅便于政府通漕,而且也使“百姓得其利”。
3、东汉最大的运河工程,当数汴河的治理。从西汉后期到王莽统治
时期,鸿沟水运体系,由于黄河的一再决口,已经支离破碎,有些运道完全
断航,由丹水演变而来的汴河,航道也经常受阻。汴河是京师洛阳的主要粮
道,在全国入京的租赋中,来自豫、兖、徐、扬、荆等州所占比重很大,多
循此河入京。因此,对汴河的治理,东汉朝廷非常重视,其中最重要的一次,
是永平十二年(公元69 年)由王景、王吴主持的治河、治汴工程。黄河泛
滥是汴河堵塞的根源,治汴必须治河(治河工程详见本书《九、历代治河工
程》)。治汴工程主要有改造渠口和筑堤、浚渠等。
汴河以黄河水为水源,而黄河主溜在河床中摆动无常,单一引水口不能
稳定地引入河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景、王吴除修复旧闸外,又建新闸,
实行多口引水。同时,将引水闸由原来的木结构改成石结构,以便更好地控
制进水。黄河洪水流量很大,即便汴口设闸控制,仍然会有过量的洪水进入
汴河,汴河仍然会决堤成灾。为了增加汴河的安全系数,二人又在其上游,
即浚仪渠,用“墕流法”将涌入的过量的水,有控制地排出堤外①。从荥阳
到泗水,汴河全长800 里,他们还全面地建筑河堤,深挖河床。经过这次治
理,汴河的漕粮能力大大提高。
4、 连缀河北诸水的五渠
河北平原位于黄河下游北面,太行山之东,燕山以南,东临渤海。这里
河流纵横,水道众多。南部多黄河故道,由西南流向东北;中部之水多为西
东流向,源出大行山;北部诸河为北南流向,发源燕山。它们都流入渤海,
流短水少,不便航运。不过,如能在各河之间凿渠沟通,将它们连缀起来,
水源得到调剂和集中,航运效益便会大大提高。东汉末年,曹操从政治军事
的需要出发,为改进这里的水上交通,做了许多工作,先后凿成白沟、平虏、
泉州、新河、利漕等五条水道。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官渡之战曹操虽打败了袁绍,但绍子袁
尚仍盘据邺城(今河北磁县东南),负隅顽抗。建安九年(公元204 年),
曹操亲领大军渡河北征。从军运需要出发,他在河北首先建成了一条名为白
沟的运河。白沟的主要工程之一,是筑堰逼淇水北流。古淇水即今淇河,发
源于太行山,东南流向,分两道注入黄河。因此筑有大小二堰。小堰用石材
建成,人称石堰,主要目的是堵塞小河,将全部淇水集中于正流。大堰叫枋
堰,建于淇水正流入河处不远,这是一条木、铁、石参用,以大枋木为主的
拦河大坝。淇水水量欠丰,不能像灵渠在海洋河上那样建分水工程,只能堵
住全部淇水,使其北流。因此,河船入沟,沟船入河,都必须盘坝,将货物
从船上卸下,拉空船沿坝的斜坡过坝,再将货物装船,继续航行。另一工程
是在枋堰北面穿渠,引淇水进入另一自然河道白沟。白沟下接黄河故道古清
河,清河北到今天津境,与沱河(滹[hū乎]沱河)会合。这样,白沟工程虽
有盘坝之劳,但毕竟改善了黄河南北的水运。
袁尚被曹操击败后,投奔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图谋卷土重来。为了根
除后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 年),曹操北伐乌桓。在进军过程中,他命
令董昭负责组织力量施工,相继凿成平虏、泉州、新河三条运粮渠道,开辟
了通向辽西的水路。平虏渠在今天津市静海县境内,南起沱水,北到泒[gū
孤]水。泒水下游,大体上就是后来大清河的入海河段。泉州渠是沟通泒水
下游与鲍丘水(潮白河)的渠道,由于它位于泉州县(治所在今武清县西南)
境内而得名。新河西起鲍丘水,经过今唐山境内,东接濡[rú如]水。濡水就
是今天的滦河。这三条渠道,特别是后两条,大概由于军马倥偬,而冀东又
多沼泽,施工困难,工程粗糙,实际上并未发挥作用。
如果说上述四渠的穿凿,主要是由于军事上需要的话,开利漕渠则不
同,主要是从政治需要出发的。邺城北控河北平原,南联中原腹地,地位重
要,本是袁绍、袁尚父子的大本营。曹操消灭袁氏势力后,将自己的政治中
心由许都(今河南许昌市)北迁于此。因此,他很重视对邺城的建设。发展
这里的水路交通,兴建利漕渠,便是其中一个方面。它凿于建安十八年(公
元213 年),以漳水为水源,经邺城,向东到馆陶县西南,与白沟衔接。白
沟是当时河北地区重要的水上交通线,利漕渠凿成后,邺城因有白沟之利,
对幽燕中北部的控制,和对黄河以南的联系,都大大加强。由于漳水水量比
较丰富,还因为增加了水源,使白沟的航道更为通畅。除以上五渠外,曹魏
时又开白马渠,沟通沱水和漳水。
经过千百年的努力,到两汉时,我国的运河工程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它
东起沿海地区,西到关中,南起湘桂,北到幽燕,都有运道可通。它对促进
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边疆地区的开发,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和巩固,都有重大作用。

两汉时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成功,促进了蜀地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蜀地饮食发达提供了丰足的物质基础,使成都平原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城市商业繁荣,又对蜀地饮食文化发达产生了强劲的社会推动力。带来蜀地饮食文化长足的发展。在四川成都、彭县、新都、广汉等地出土的大量画像砖石上,农作、捕鱼、庖丁、宴饮、市井等内容丰富多彩,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翔实的史证,揭示了当时人们饮食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

西汉的水利灌溉事业比战国时代有了重大的发展。文帝时,蜀郡郡守文翁在李冰兴修的灌溉工程的基础上,又“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原先,关东漕粮从渭河运至长安,需要6个月的时间。汉武帝采纳大司农郑当时的建议,派水工徐伯主持开凿漕渠,由长安傍南山通黄河,渠长300余里,不仅使漕运时间缩短了一半,还使沿渠万余顷土地得到了灌溉。  武帝还接受河东守番系建议,发卒穿渠,引汾水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水溉汾阴、蒲板下。后来由于黄河移徙,水渠灌溉效益不大,汉政府把河东渠田交给迁居到那里去的越人耕种,由少府征收租税。临晋(今陕西大荔东)以西至重泉(今陕西大荔西)一带,土地瘠薄,当地人民要求引水灌溉。武帝发卒万余人开渠,由今陕西澄城西南引洛水至商颜山下。由于沿渠两岸土地容易崩塌,水工们乃由地面凿井,深者40余丈,井下相通行水,这就是有名的井渠法。修渠过程中,因发现了“龙骨”化石,遂名龙首渠。其后,在关中还开凿了六辅渠、白渠等。六辅渠是郑国渠的支渠,用以灌溉郑国渠上游南岸的高地。白渠在郑国渠之南,因赵中大夫白公奏请穿渠得名。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当地人民曾编了一首歌谣称颂它:“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及食京师,亿万人口”。除关中以外,其它地区也开凿了不少灌溉渠道。“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溉田”,“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泽),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它小渠及陂山通道者,不可胜言也”。元帝时,南阳太守召信臣亲自巡视郡中水利资源,“开通沟渎,起水门提(堤)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畜积有余”。为了防止农民争水的纠纷,召信臣还刻石立于田畔,作均水约束。

  东汉时期修复和扩建了许多已堙废的陂塘。汝南地区的鸿隙陂,西汉成帝时堙没,东汉初邓晨作汝南太守,命都水掾许扬主持加以修复,可以灌溉几千顷良田。后来鲍昱又加扩建,溉田更多。和帝时太守何敞又在那里修治铜阳旧渠,开垦良田3万多顷。杜诗任南阳太守,也注意修治原有陂池,开辟了不少良田。

  东汉前期,各地还开凿了许多灌溉渠道,三辅、河内、山阳、河东、上党、太原、赵、魏及河西、江南地区,也都“穿渠灌溉”,有的地区还开辟了很多稻田。

  黄河的治理,更是当时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公元1世纪初,黄河在魏郡(河南、河北交界地区)决堤,河道南移,改从千乘(今山东高宛以北)入海。河水横冲直撞,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的水利工程家王景、王吴的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先用“堰流法”修作了浚仪渠,并从荥阳至千乘海口千余里间修渠筑堤,从而使河、汴分流,河不侵汴,使汴渠得安流漕运。黄河受南北两堤的约束,水势足以冲刷沙土,通流入海。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选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出版。)

西汉时期较大的水利工程,有漕渠、六辅渠、龙首渠、白渠、成国渠、六门陂等。除了六门陂由汉元帝时的南阳太守召信臣兴建于南阳之外,其余较大的水利工程均修凿于汉武帝时期,而且均在关中地区。
东汉时期: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建鉴湖,堤长127里, 湖周长358里,上蓄洪水,下拒咸潮,旱则泄湖溉田,使山会平原9000 余顷良田得以旱涝保收;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恢复了黄河、汴渠的原有格局,使黄河不再四处泛滥,泛区百姓得以重建家园。

六辅渠、白渠、龙首渠、六门陂、鉴湖等

①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 芍陂渠等
②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
③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
④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西汉时期开凿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3、龙首渠 龙首渠位于陕西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建于西汉武帝年间。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汉族劳动人民...

两汉时期,主要的水利工程
西汉时期较大的水利工程,有漕渠、六辅渠、龙首渠、白渠、成国渠、六门陂等。除了六门陂由汉元帝时的南阳太守召信臣兴建于南阳之外,其余较大的水利工程均修凿于汉武帝时期,而且均在关中地区。东汉时期: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建鉴湖,堤长127里, 湖周长358里,上蓄洪水,下拒咸潮,...

汉武帝时,关中修建了哪些水利工程
西汉时期,水利事业很发达。据《汉书沟洫志》记载,汉武帝时 期,关中兴修水利的,开凿了许多渠道,形成一个水利网。具体而言, 汉武帝时期关中及其周围地区所兴修水利主要有以下几项:第一,修建漕渠。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釆纳大司农郑当时的 建议,令水工齐人徐伯测馕土地,征发数万卒挖灌渠,...

汉代有哪些水利工程?
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根据大农郑当时的建议,用三年时间,沿秦岭北麓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人工运河漕渠,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路程和时间大大缩短,运输费用从而减少,沿渠民田也能收到灌溉之利。这是汉代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此外,宣帝时耿寿昌建议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之粟以供京师,这种...

汉江的水利概况
山河堰:山河堰是汉代在褒河上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宋史·河渠志》记载:“山河堰灌溉甚广,世传为汉肖何所作”,故又名肖何堰。高堰:高堰为湑水河之第一堰,在升仙村北,入山五里处,为汉代所修。杨镇堰:杨镇堰修于西汉初年,在城固东北十五里,洋县四五十里,垒石为堰,拦截湑水,灌溉...

秦汉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水利工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有许多水利工程在这个时期建成或改进。以下是一些秦汉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1. 渠道灌溉系统:秦朝和汉朝建立了广泛的灌溉系统,以改善农田的水资源利用。其中最著名的是灌区制度和都江堰。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灌溉工程之一,它修建于秦朝时期,为成都平原提供...

两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
两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①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 芍陂渠等②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③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④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

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是怎样的?
西汉一代,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0~前87),为了满足各方面对粮秣等的需求,除凿漕渠,从东方运粮入关外,更主要的是在关中增建灌溉工程,以扩大水浇地面积,增加当地的粮食产量。这就在关中形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兴建水利的高潮,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穿凿了龙首渠、六辅渠、白渠、成国渠等大批...

两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
两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 ①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 芍陂渠等 ②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③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④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西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
西汉时期较大的水利工程,有漕渠、六辅渠、龙首渠、白渠、成国渠、六门陂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水利工程中,除了六门陂(亦称“六门@③”)由汉元帝时的南阳太守召信臣兴建于南阳之外,其余较大的水利工程均修凿于汉武帝时期,而且均在关中地区。漕渠,始凿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时郑...

永济市13886647671: 汉代有哪些水利工程? -
单于侄阿拉: 西汉定都长安后,每年需从关东运输大量谷物以满足关中地区贵族、官吏和军队的需求,转漕逐渐制度化.汉初,每年运量为几十万石.武帝初年,增到一百多万石,以后又增到四百万石.元封元年(前110),根据桑弘羊的建议,令民纳粟补...

永济市13886647671: 西汉时期开凿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
单于侄阿拉:[答案] 西汉时期较大的水利工程,有漕渠、六辅渠、龙首渠、白渠、成国渠、六门陂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水利工程中,除了六门陂(亦称“六门@③”)由汉元帝时的南阳太守召信臣兴建于南阳之外,其余较大的水利工程均修凿于汉...

永济市13886647671: 两汉时有哪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
单于侄阿拉: 疏通黄河,建千余里的黄河大堤.作用是黄河下游不在被淹,变成良田

永济市13886647671: 两汉时有哪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单于侄阿拉: 两汉时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成功,促进了蜀地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蜀地饮食发达提供了丰足的物质基础,使成都平原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城市商业繁荣,又对蜀地饮食文化发达产生了强劲的社会推动力.带来蜀地饮食文化长足的发展.在四川成都、彭县、新都、广汉等地出土的大量画像砖石上,农作、捕鱼、庖丁、宴饮、市井等内容丰富多彩,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翔实的史证,揭示了当时人们饮食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

永济市13886647671: 汉代修建的水利工程 -
单于侄阿拉: 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如漕渠、六辅渠、白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西北主要是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永济市13886647671: 汉朝有哪些重要水利 -
单于侄阿拉: 汉朝专门制订有关于水利灌溉方面的单行法规和乡规民约.如左内史倪宽曾"表奏开六辅渠,定《水令》以广溉田"; 南阳太守召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争". 据颜师古注,《水令》即有关农田灌溉的"法令"

永济市13886647671: 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我国境内主要水利工程有哪些 -
单于侄阿拉: 春秋:邗沟(吴,隋时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芍(què)陂(bēi)(楚) 战国:引漳十二渠(魏)、鸿沟(魏,汉代被称为蒗荡渠)、郑国渠(秦)、都江堰(秦) 秦:灵渠(与以上两个统称秦国三大水利工程) 汉:漕渠、六辅渠、白渠;另外同一时间今天的新疆地区出现了坎儿井

永济市13886647671: 西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
单于侄阿拉: 漕渠,白渠

永济市13886647671: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有哪些 -
单于侄阿拉: 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 (1)战国: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2)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3)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①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

永济市13886647671: 汉朝关中的著名水利工程有哪些 -
单于侄阿拉: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