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对 Beyond 乐队的评价中肯吗?

作者&投稿:谢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联生活周刊》对 Beyond 乐队的评价中肯吗?~

看了两遍这篇文章,觉得作者很多观点带有自己的主观臆断,作为一篇在周刊上发表的文章,明显有失公正。首先我强调,我不是音乐方面的专业人士,只是一名Beyond歌迷,下面的观点都是从我个人角度说的。我承认Beyond在某种程度上被神化了,家驹的去世对Beyond增加了不少传奇色彩,很多年轻人打着Beyond的旗号在网络上发表一些关于Beyond歌曲至高无上言论也让人反感,但Beyond仍是我心中最出色的华人乐队,家驹也是我心中最伟大的音乐人。而在文章中作者意思是,其实Beyond的音乐也不过如此,Beyond的音乐毫无深度可言,Beyond的成功得益于媒体对家驹逝世的报道已经他们在恰当的时间进入了内地音乐市场。文中的好多观点明显就是作者自以为是的看法,难以有让人信服。1988年Beyond北京之行,传递给他们的信息是,内地不是他们的市场,语言障碍让他们在之后的商业策略中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内地市场。他们录制国语版歌曲是因为他们想攻占台湾唱片市场。在台湾市场失败后,他们又瞄准日本市场,结果发生了意外。Beyond没有想到,最终他们被神化的恰恰是最初被拒绝的内地。作者的意思是,Beyond内地混不下去,台湾也混不下去,然后跑去日本碰运气,寻找成功的机会。实际上Beyond是90年的时候在香港已经很成功了,有大批的歌迷和获得过不少的奖项。Beyond乐队崇尚的和当时的香港娱乐圈格格不入,从Beyond的歌曲《俾面派对》就可以看出他们对当时香港乐坛浮躁风气的批判。Beyond是香港最具国际化意思和开拓精神的乐队,不知道作者看过beyond86年的台湾演唱会没。当时的家驹只有24岁,看起来青涩的像一个学生,从现场歌迷的反应看,他们还是非常认可Beyond的音乐的。1987年Beyond创造和演唱的歌曲《阿拉伯跳舞女郎》,从这首歌可以让人感觉到浓烈的中东风味,在创造中融入国际元素,这种中东风格的歌曲在中文歌曲中还是很少听到的。Beyond的国际化发展,也不像作者说的那么不堪。Beyond去日本发展,是因为他们看重日本先进的流行音乐和更浓烈的原创氛围。日本乐坛尊重原创音乐人,Beyond乐队渴望去日本学习更先进的元素,这才是Beyond去日本的根本原因。日本乐坛在当时无疑是亚洲最先进的,中岛美雪、山口百惠、谷村新司等,多少港台艺人靠翻唱他们的作品走红,其中就包括张国荣、王菲、任贤齐等。而Beyond是香港少数可以自创自唱的乐队,坚持原创,这在当时乐坛不可多得的。且Beyond到日本后,许多作品都是把粤语版的歌曲翻唱成日语版。Beyond把自己的作品翻唱成日语版,推向日本市场,有多少华语乐队和音乐人可以做到?。Beyond日语版歌曲中最出名的应该是,日语版的《海阔天空》-《遥远的梦》。到93年的时候Beyond在日本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而且有不少的歌迷。现在的台湾歌手,公开表示推崇Beyond乐队的有周蕙、陈绮贞、周华健、任贤齐,像萧敬腾和张惠妹这样的歌手也在许多演唱会演唱Beyond的歌曲。在Youku和Youtube上面,可以看到不少日本和欧美的乐队和歌手演唱Beyond的歌曲,难道那些外国人也和国人一样,也是因为家驹的逝世才关注Beyond,而不是因为Beyond歌曲的魅力吸引了他们?Beyond时期的那些乐队有机会走向商业化,是因为当时唱片公司的闲钱太多。Beyond后来受欢迎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歌曲旋律朗朗上口,他们用口水歌的旋律来表达他们的一些想法,这其中包括了批判现实、人文关怀、励志人生、天地大爱等各类题材。Beyond的歌曲有个特点,他们用最浅显的方式表达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东西,比如母爱、自由、成长,简单明了,毫无深刻,他们用一种平和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方式表达出来,在香港显得特别与众不同。Beyond走向成功,在作者看来像是唱片公司施舍的一样。没错,Beyond是从地下乐队走来,最后为了发展只能在理想和商业化中寻找平衡。乐队是这样,公司何尝不是这样。几乎所有人都觉得jobs伟大,但是难道jobs就只关注用户体验,他没想过商业化,没想过量产产品,没想过赚钱?当时香港地下乐队至少有几十只,但是真正走向舞台,被观众熟知的有多少。能被观众熟知,歌声能让歌迷记住的有多少?Beyond的歌曲郎朗上口,有口水歌的旋律表达着各种感情。作者好像认为Beyond的歌曲很大众化,没有技术含量可言。我不是音乐专业人士,我也不知道什么音乐是高雅,什么是专业级别的鉴赏。我觉得歌曲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歌词的内涵,透过歌声可以传递给人什么信息。Beyond的歌词虽然简单,但是很多时候可以让人透过歌声感受其中的力量。香港歌手谢安琪曾说过,她喜欢Beyond是因为Beyond可以通过简单的歌词表达出许多让人共鸣的情感。Beyond的歌声唱出和平,唱出自由,唱出母爱,唱出不屈的人生信念,这就是优秀音乐具有的特质。如果作者以为追求高端和专业,那作者去国内专业的音乐学院,随便找学生做问卷调查,问他们国际三大男高音是谁?他们好在哪里?我想即使国内专业的学生也没多少可以答出来。Beyond或许不是殿堂级的乐队,但是文章作者王小峰先生根本就没有资格把自己当作音乐殿堂的教主,对Beyond乐队指指点点。不知不觉,听Beyond的歌曲已经十几年了,他们的歌声伴随我整个青春,也影响我整个青春。我会一直听下去!

  BEYOND乐队在香港乐坛上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有不少人曾经说过:“香港没有摇滚,只有BEYOND”。很显然他们把BEYOND当成了香港摇滚乐的代名词。此外,一提到BEYOND乐队,人们还会自然而然地跟不死的精神联系在一起,他的音乐精神是不同于当时其他乐队低麋的“期待死亡”末世纪风气,追求积极向上、乐观进取。BEYOND自1983年成立至今得奖无数,有很多首歌曲成为经典歌曲,家喻户晓、久唱不衰。BEYOND乐队的奋斗足迹也是音乐人的榜样。 当然我也是BEYOND的超级歌迷,因为有了BEYOND使我不太爱喜欢追求那些现在所谓的流行音乐.因为那些音乐缺少的是创新,千篇一律总是把爱情联系在一起.而BEYOND是在理想音乐的创新上很适量的添加了自己的个人情感。 

“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喜欢beyond,喜欢家驹,并不是喜欢他们的人,更多的是欣赏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态度,他们的坚持。当整个香港乐坛都沉溺于风花雪月,人人都在为赋新词无病呻吟的时候;当一些人小有成就就饱食终日,醉生梦死,为孔方兄大开血口的时候;当一为了标榜自己的另类个性先锋独特而扛着大刀硬要与他人划清界限的时候。beyond一直在坚持,坚持自己的音乐,自己的追求。从他们的声音中,可以找到对现实的迷惘、对不公的愤怒、对理想的执着、对命运的不屈、对父母的感恩、对世界的关注,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始终使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中保持自己的一份纯洁,他们更是以自己的坚持在动辄封王封后的香港娱乐圈创造了一个神话。 有人说钢琴家的双手是琴键上跳舞的精灵,那么beyond的音乐就是人间的天籁。亲情:《大地》《真的爱你》《报答一生》——父爱如大地般的沉厚,母爱炙热如火;奋斗:《再见理想》《不再犹豫》,年轻没有失败,年轻的天空从来都是希望的天空;和平与爱:《光辉岁月》《AMANI》,曼得拉奋斗而不朽的一生,非洲孩子们无助而迷茫的未来;爱情:《喜欢你》《冷雨夜》《谣望》,细水长流娓娓道来,清凉干洌,如沐春雨;人物:《农民》《亚拉伯跳舞女郎》,寥寥数语道尽人生苦短,缠缠绵绵说出人间辛酸;乡愁:《旧日的足迹》,回家的感觉真好;思考:《长城》,除了beyond谁还敢说长城是中国人的一道伤疤;感悟:《海阔天空》天空海阔追求不息,奋斗不息…… 世界上最美,是毁灭的美,流星划过夜空毁灭一瞬间的绚烂,《泰坦尼克》中杰克沉入海中的一刻,儿时踩在青青草地上的嬉戏玩耍,这一切都不可能再重来,消逝的美好在我们心中永远是完美的。1983年beyond成军,当时的成员是黄家驹,叶世荣和邬林,并且在一次音乐比赛中夺魁,之后一年活跃于地下音乐,以创作和演唱英文歌曲为主,再往后几年人员陆续齐备,经过一次赔钱的演唱会之后beyond也逐渐为人所知,开始尝试寻找介于商业和摇滚间的平衡点,beyond的发展也逐渐走上正轨,此时的beyond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但是事实并没有按照他们预想的状况发展,1993年6月23日家驹在日本录制电视节目时遭遇意外,头部重击坠地,弥留七天后于30日逝世。三人组宣布“继续革命”,然而失去了核心人物的beyond仿佛失去了灵魂,他们的音乐再没有家驹时期那种灵动悠扬,再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理性的呐喊,剩下的大多是喧嚣的嚎叫和无意义的口号。残缺的beyond已经逐渐磨平在了商业大潮之中,变成了一个四不象,对家驹的一次次怀念也变成了商业公司赚钱的方式,此时的beyond已经失去了斗士的倔傲,他们的吼叫也变得底气不足,更多的时候带有一种悲鸣的意味。或许有人说当今社会的商业化非那个时代可比,即使家驹活到现在他仍然也只能卷入商业大潮,照这样说来,早逝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喜事,这样他就可以永远活在那个自己所追求的音乐世界里,远离铜臭远离喧嚣。我的beyond已经死在了1993年6月23日,二楼后座的梦想也在那天开始变质。2005年6月份三人组beyond的告别演唱会在内地浩浩荡荡的展开,这一次beyond真的散了,太好了,真的太好了,太好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印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如果说物是人非让人心痛的话,物逝人非岂不更让人揪心。家驹已逝,beyond已散,他们的音乐却早已穿越时空,穿透灵魂渗入我的灵魂深处。不是所有的乐队都叫beyond,不是每一种声音都叫音乐,当人们还在评论谁是天王谁是天后的时候,beyond早已成为一个不朽的传奇。

看了两遍这篇文章,觉得作者很多观点带有自己的主观臆断,作为一篇在周刊上发表的文章,明显有失公正。 首先我强调,我不是音乐方面的专业人士,只是一名Beyond歌迷,下面的观点都是从我个人角度说的。 我承认Beyond在某种程度上被神化了,家驹的去世对Beyond增加了不少传奇色彩,很多年轻人打着Beyond的旗号在网络上发表一些关于Beyond歌曲至高无上言论也让人反感,但Beyond仍是我心中最出色的华人乐队,家驹也是我心中最伟大的音乐人。而在文章中作者意思是,其实Beyond的音乐也不过如此,Beyond的音乐毫无深度可言,Beyond的成功得益于媒体对家驹逝世的报道已经他们在恰当的时间进入了内地音乐市场。文中的好多观点明显就是作者自以为是的看法,难以有让人信服。 1988年Beyond北京之行,传递给他们的信息是,内地不是他们的市场,语言障碍让他们在之后的商业策略中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内地市场。他们录制国语版歌曲是因为他们想攻占台湾唱片市场。在台湾市场失败后,他们又瞄准日本市场,结果发生了意外。Beyond没有想到,最终他们被神化的恰恰是最初被拒绝的内地。作者的意思是,Beyond内地混不下去,台湾也混不下去,然后跑去日本碰运气,寻找成功的机会。实际上Beyond是90年的时候在香港已经很成功了,有大批的歌迷和获得过不少的奖项。Beyond乐队崇尚的和当时的香港娱乐圈格格不入,从Beyond的歌曲《俾面派对》就可以看出他们对当时香港乐坛浮躁风气的批判。Beyond是香港最具国际化意思和开拓精神的乐队,不知道作者看过beyond86年的台湾演唱会没。当时的家驹只有24岁,看起来青涩的像一个学生,从现场歌迷的反应看,他们还是非常认可Beyond的音乐的。1987年Beyond创造和演唱的歌曲《阿拉伯跳舞女郎》,从这首歌可以让人感觉到浓烈的中东风味,在创造中融入国际元素,这种中东风格的歌曲在中文歌曲中还是很少听到的。Beyond的国际化发展,也不像作者说的那么不堪。Beyond去日本发展,是因为他们看重日本先进的流行音乐和更浓烈的原创氛围。日本乐坛尊重原创音乐人,Beyond乐队渴望去日本学习更先进的元素,这才是Beyond去日本的根本原因。日本乐坛在当时无疑是亚洲最先进的,中岛美雪、山口百惠、谷村新司等,多少港台艺人靠翻唱他们的作品走红,其中就包括张国荣、王菲、任贤齐等。而Beyond是香港少数可以自创自唱的乐队,坚持原创,这在当时乐坛不可多得的。且Beyond到日本后,许多作品都是把粤语版的歌曲翻唱成日语版。Beyond把自己的作品翻唱成日语版,推向日本市场,有多少华语乐队和音乐人可以做到?。Beyond日语版歌曲中最出名的应该是,日语版的《海阔天空》-《遥远的梦》。到93年的时候Beyond在日本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而且有不少的歌迷。现在的台湾歌手,公开表示推崇Beyond乐队的有周蕙、陈绮贞、周华健、任贤齐,像萧敬腾和张惠妹这样的歌手也在许多演唱会演唱Beyond的歌曲。在Youku和Youtube上面,可以看到不少日本和欧美的乐队和歌手演唱Beyond的歌曲,难道那些外国人也和国人一样,也是因为家驹的逝世才关注Beyond,而不是因为Beyond歌曲的魅力吸引了他们? Beyond时期的那些乐队有机会走向商业化,是因为当时唱片公司的闲钱太多。Beyond后来受欢迎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歌曲旋律朗朗上口,他们用口水歌的旋律来表达他们的一些想法,这其中包括了批判现实、人文关怀、励志人生、天地大爱等各类题材。Beyond的歌曲有个特点,他们用最浅显的方式表达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东西,比如母爱、自由、成长,简单明了,毫无深刻,他们用一种平和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方式表达出来,在香港显得特别与众不同。Beyond走向成功,在作者看来像是唱片公司施舍的一样。没错,Beyond是从地下乐队走来,最后为了发展只能在理想和商业化中寻找平衡。乐队是这样,公司何尝不是这样。几乎所有人都觉得jobs伟大,但是难道jobs就只关注用户体验,他没想过商业化,没想过量产产品,没想过赚钱?当时香港地下乐队至少有几十只,但是真正走向舞台,被观众熟知的有多少。能被观众熟知,歌声能让歌迷记住的有多少? Beyond的歌曲郎朗上口,有口水歌的旋律表达着各种感情。作者好像认为Beyond的歌曲很大众化,没有技术含量可言。我不是音乐专业人士,我也不知道什么音乐是高雅,什么是专业级别的鉴赏。我觉得歌曲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歌词的内涵,透过歌声可以传递给人什么信息。Beyond的歌词虽然简单,但是很多时候可以让人透过歌声感受其中的力量。香港歌手谢安琪曾说过,她喜欢Beyond是因为Beyond可以通过简单的歌词表达出许多让人共鸣的情感。Beyond的歌声唱出和平,唱出自由,唱出母爱,唱出不屈的人生信念,这就是优秀音乐具有的特质。如果作者以为追求高端和专业,那作者去国内专业的音乐学院,随便找学生做问卷调查,问他们国际三大男高音是谁?他们好在哪里?我想即使国内专业的学生也没多少可以答出来。 Beyond或许不是殿堂级的乐队,但是文章作者王小峰先生根本就没有资格把自己当作音乐殿堂的教主,对Beyond乐队指指点点。不知不觉,听Beyond的歌曲已经十几年了,他们的歌声伴随我整个青春,也影响我整个青春。我会一直听下去!


宛城区18648056342: 三联生活周刊里讲到周杰伦的是哪一期 -
威幸信力: 2003年9月8日,周杰伦登上第256期的《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封面故事为《流行偶像周杰伦》,在这之前,没有一个唱流行歌曲的商业偶像上过《三联》这样一本严肃杂志的封面.

宛城区18648056342: 我刘烜玮喜欢beyond十几年,同为家驹的歌迷,,虽然他不在了,我们不能像其他明星的歌迷一样,在网 -
威幸信力: 作为beyond的主唱,黄家驹在乐队中起到了枢纽的作用,并将四位成员的音乐做到了统一.无论是创作才华还是人际交往、把握乐队的发展方向,黄家驹都是beyond乐队的灵魂人物(《三联生活周刊》 、《温州都市报》、腾讯网评).黄家驹...

宛城区18648056342: 有哪些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好杂志 -
威幸信力: 《三联生活周刊》《看天下》《凤凰周刊》《人物》《南方都市报》《特别关注》等,重点介绍下面几个《三联》:老牌,每期一个高大上专题,涵盖各行各业各种方面,有时候真心看不懂,但是逼格和知识高 《看天下》:轻松有趣,包括实事、社评、娱乐、段子、图片、婚恋,通俗易懂了解天下《凤凰周刊》:偏政治、军事、社评

宛城区18648056342: 三联生活周刊 2013年第12期 总第727期 为什么怀念张国荣 -
威幸信力: 因为他值得怀念.你说的是2013年4月发行的那本吗?那是他逝世10周年.

宛城区18648056342: “报刊羞于与杂志”并列吗?
威幸信力: 她订阅了许多报刊、杂志,《万象》、 《三联生活周刊》等喜爱的杂志更是每期 必看.生活中,像例文这样把“报刊”“杂 志”并列使用的现象比比皆是,但是, 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这样使用是错 误的.因为,“报刊”即“报纸和杂志(期 刊)的总称”,因此用了“报刊”就没有 必要再列举“杂志”.例文可以改为“她 订阅了许多报纸和杂志……”

宛城区18648056342: 黄家驹《冷雨夜》歌词 -
威幸信力: 冷雨夜-黄家驹 词曲:黄家驹 在雨中漫步 蓝色街灯渐露 相对望 无声紧拥抱着 为了找往日 寻温馨的往日 消失了 任雨湿我面 难分水点泪痕 心更乱 愁丝绕千百段 骤变的态度 无心伤她说话 收不了 冷雨夜我在你身边 盼望你会知 可知道我的心 比当初...

宛城区18648056342: 三联生活周刊好不好? -
威幸信力: 好,很好看,好杂志,不比南方周末差,当然,它们不是一种风格.

宛城区18648056342: 《三联生活周刊》 -
威幸信力: 是一本杂志,三联出的,报刊亭应该都有卖的啊.他们自己的介绍是这样的:三联生活周刊》前身为邹韬奋在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韬奋先生创刊目的是:“每星期乘读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闲暇,代邀几位好友聚拢来谈谈,没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以“供应特殊时代的特殊需要的精神食粮”. 《三联生活周刊》1995年在《生活周刊》基础上创刊,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做中国的《时代》周刊.办刊宗旨是“以敏锐姿态反馈新时代、新观念、新潮流,以鲜明个性评论新热点、新人类、新生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