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下大家七夕节起源于哪个朝代呀· ·?

作者&投稿:长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七夕的流传最早来源于哪个朝代~

七夕的流传最早来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流行于中国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七夕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因受外来文化影响,洋节逐渐流行中国,部分商家和媒体联合炒作,宣传为“中国情人节”。

扩展资料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
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乞巧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起源于汉代




七夕节的来历?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

七夕是什么节日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

七夕节要做什么事情
2、拜织女 七夕节的夜晚,少女、少妇们“拜织女”。少女、少妇们把自己的亲朋好友聚集起来,一起祭拜织女。人们在月光下摆上桌子,摆上供品,少女、少妇们斋戒一天,沐浴完毕,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礼拜,礼拜完毕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子前,一面吃着瓜子、花生。3、吃巧果 浙江杭州、温州、宁波一带,...

七夕情人节的由来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

何为七夕节?如何回答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起源于汉代。这个节日的起源与一个古老的祭拜天文星象的习俗有关,人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都会特别注意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因为相传这两颗星体是一对相爱的天神。在古代,牛郎星和织女星分别代表男女双方,人们会在这一天向...

七夕节的习俗
二、拜织女。七夕节的夜晚,少女、少妇们“拜织女”。少女、少妇们把自己的亲朋好友聚集起来,一起祭拜织女。人们在月光下摆上桌子,摆上供品,少女、少妇们斋戒一天,沐浴完毕,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礼拜。礼拜完毕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子前,一面吃着瓜子、花生,一面向着织女星座的方向默默祈祷自己的...

七夕节,中国情人节的起(发)源地在哪里?
企业 媒体 政府 其他组织 商城 手机答题 我的 七夕节,中国情人节的起(发)源地在哪里? 为什么有人说七夕节的起源地是湖南郴州桂东?有什么历史依据?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联系?... 为什么有人说七夕节的起源地是湖南郴州桂东?有什么历史依据?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联系? 展开  我来答 1...

七夕的由来?
这道境界就是天上的银河。同时,为处罚喜鹊的失职,命令喜鹊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晚上,要集合同类,在银河上搭起一座长桥,好让牛郎与织女过桥相聚。每当二人相聚之时,互相倾诉一年来的思慕之情,不断地淌着伤心的眼泪,因此,每年七月七日的晚上,空中常常会下着毛毛细雨。每逢「七夕」,民间的妇女有乞巧...

七夕节是怎么来的啊
最佳答案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

七夕情人节的来历
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或组织大家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

邵阳县17241726261: 七夕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
澄背地力:[答案]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邵阳县17241726261: 七夕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澄背地力: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

邵阳县17241726261: 七夕节起源(七夕节源于哪个朝代?)
澄背地力: 一、七夕节起源1、七夕节起源于一个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除了我们对于爱情的歌颂以外,也是女子乞巧的一个节日,女生们希望自己...

邵阳县17241726261: 七夕节是源自哪个朝代 -
澄背地力: 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邵阳县17241726261: 七夕节起源于什么时期? -
澄背地力: 有史可考的为汉初,兴于汉中.但具体哪天已不可考.七夕发展到现代,已成为了中国的传统情人节.这天也是成就姻缘最多的一天,小伙子们最喜欢在这天用钻石小鸟的钻戒向心仪的女孩示爱求婚,以期比翼双飞.

邵阳县17241726261: 七夕是那个朝代成立的 -
澄背地力: 准确说是西汉 以下这段文字是关于七夕的由来和风俗演变传说楚怀王初置七夕,而真正将七夕视为节日并定为七月初七的是汉代.明代罗颀《物原》中有“楚怀王初置七”的记载,但是并没有确定是七月七日.在秦初,七夕还是一个禁忌日,...

邵阳县17241726261: 七夕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
澄背地力: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邵阳县17241726261: 历史上的七夕起源于何时 -
澄背地力: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又叫“乞巧节”.七夕乞巧的意识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出去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日的乞巧节民间信仰. 人们心中的织女是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初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仪式,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能像织女一样有一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 比较奉行的乞巧形式有对月穿针、盆水浮针和卜蛛丝等.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又衍变为“七娘会”,历代民间还有“水上浮”、“种谷饭”、“乞双七水”、“听私语”、“接牛女泪”“香桥会”等风俗.

邵阳县17241726261: 七夕传说最早来源于什么朝代
澄背地力: “七夕节”,传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

邵阳县17241726261: 七夕节的故事源自哪个朝代?有文字记载么? -
澄背地力: 牵牛和织女发生情感交集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战国末期秦朝初年,秦简《日书》所述的“取妻”忌日:“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大意是:人们在戊申日、己酉日迎娶的话,三年后丈夫将休离妻子.当时可能是用来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