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有哪些?怎么由来?

作者&投稿:肥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4节气的由来~

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
二十四节气划分依据: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二十四节气含义: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 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 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4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 、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
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芒种也为忙种,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同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
夏至:至者权也,这一夭日影短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大暑: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开始的意思。
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
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
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24节气的由来与发展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特别密切。我们的先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在对天文、物候和农业气象的长期观察中,逐步认识到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并在努力适应天时以搞好农耕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了这个二十四节气的系统。这是我们祖先在历法上的一个独特创造。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二至和二分这四个大节气。当时是利用土圭(一根直立于地面的杆子)来测量日影的长短以确定这四个大节气的。中午土圭影子最短的一天是夏至,最长的一天是冬至;夏至到冬至和冬至到夏至季节变换中,土圭影子适中(为夏至和冬至的平均长度)昼夜平分的那两天就是秋分和春分了。“二至”最初分别叫作日永和日短或日长至和日短至;“二分”则分别叫作日中和宵中,后来统称为日夜分。二分二至之后,又逐渐形成了另四个大节气:四立。《左传 ·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启指立春、立夏。春生夏长,古人谓之阳气用事,所以称之为启。启者开也。闭指立秋、立冬。秋收冬葳,古人谓之阴气用事,所以称之为闭。闭者关也。古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到八个大节气,史官要记一下当时的天象,为是的对可能出现的灾荒凶险早作预防。
二十四节气到秦汉时期就已经完全确立了,一直沿用到了现在。现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顺序和相对应的农历月份列表如下: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原小启蛰,汉代避汉景帝刘启的讳而改为惊蛰。
在二十四节气中,古人按上述顺序把从立春开台的单数节气,简称节,如立春、惊蛰、清明等,若与月份结合在一起,则立春又称为正月节,惊蛰又称为二月节,双数则称为“中气”,简称中,如雨水、春分等,与月份结合又称为正月中和二月中等。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不同视位而确定的,所以它们是跟着太阳走的,它们在太阳回归年上的日期也是基本固定的。如清明节都在四月五日(公历)左右,冬至节每年都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等。而和朔望月(即农历的阴历的一个月)的搭配经常会有变化,这是因为十二个朔望月比一个太阳年少了十一天左右,因此同一个节气在某年的日期就要比前一年晚十一天左右。比如,2002年的清明节在农历二月二十三,到了2003年就是三月初四,刚好晚了十一天。
就每个月的节气和中气来说,一个节气加一个中气的时间长度大致为三十天半,而一个朔望月却只有二十九天半,因此每个月在农历上的节气和中气的时间就总要比上个月晚一两天。又由于节气和中气的间距是相等的,因此有时一个朔望月中就可能会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或只有中气而没有节气。根据历法的规定,“朔不得中则置闰”,所以没有中气的月就是闰月。遇到闰月,家历的年长就有384天左右了,比一个太阳年长十九天左右,因此下一年节气的农历时间又将提前十九天左右(闰月30-11=19)。如2003年的节气——清明是三月初四,中气——谷雨是三月十九,按照同一节气在农历某年的日期比前一年晚十一天的规律,2004年的清明应该是三月十五,这样谷雨就到了四月初二(2003年家历三月小,为二十九天),三月就成了没有中气的月分。按照置闰的规则,这一个月就是闰月,于是原来的三月就成了闰二月。清明所在的三月十五就变成了闰二月十五,与2003年的三月初四相比,便刚好提早了十九天。
从置闰的月份看,以年中为多,闰四、五、六月的次数特别多,而闰正月、闰十一月、十二月的情况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偶记得小时候最喜欢过年,那时当然不知道闰月是怎么回事,只知道如果“闰”就会过两次。那时我一连两年,亲日历一买回来,就先看看是不是闰正月,因为这样可以过两个年。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那么为什么不会出现呢?这是因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略扁的椭圆形,因此一年中地球离太阳就有远近的不同。近的地方运行快,远的地方运行慢,这就造成了中气到中气的间隔有所不同。如春分到秋分(二月到八月)要有186天多,其间两个中气的间隔超过了中气间隔的平均值(30.45天);尤其是夏至到小暑(五月到六月)的这时间,两个中气间隔值最大(31.44天),其前后两个中气的间隔也在31天以上,这就使得几个农历中不含中气的机会偏多了,而从秋分到第二年的春分只有179天,两个中气的间隔除秋分到霜降为30.37天外,其余都仅有29天,低于平均值,所以含一个节气的机会就减少了,置闰的机会当然也就少了。


二十四节气顺序 按春、夏、秋、冬四季各有6个节气?
四季的节气分别是: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都有哪些?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

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3、秋处露秋寒霜降:分别指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秋:秋季到来。处暑:处暑是炎热的暑天结束了。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4、冬雪雪冬小大寒:分别指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

二十四节气分别有哪些?
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都有哪些?
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主要是哪些?
1. 立春: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中国习惯将其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2. 雨水: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此时农村开始备耕生产。3. 惊蛰: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为惊蛰。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北方进入惊蛰春耕大忙便开始了。4. 春分: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径0°时为春分。这时阳光直照赤道,南北...

二十四节气是哪些
19. 立冬:冬季的开始,万物开始收藏。20. 小雪:降雪开始,但量不多。21. 大雪:降雪增多,雪花纷飞。22. 冬至: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23. 小寒:天气开始寒冷,但尚未最冷。24.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寒气逼人。以上是二十四节气的详细介绍,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意义。

二十四节气分别都有哪些?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分别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一、立春: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开始时间一般为2月3-5日,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

一年中有哪几个节气?
一年中有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二十四节气。1.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2.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

二十四节气都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泾源县18827847162: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如何排列的?它们的来历 -
狄烁适利: 二十四节气的排列: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 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泾源县18827847162: 24节气是怎样由来的?每个节气有意义呢? -
狄烁适利:[答案]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

泾源县18827847162: 24节气有哪些?怎么由来? -
狄烁适利:[答案]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

泾源县18827847162: 24节气怎么形成的? -
狄烁适利: 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位置划定的,属于阳历的范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是我...

泾源县18827847162: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
狄烁适利: 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泾源县18827847162: 二十四节气是那些,它的来历? -
狄烁适利: 二十四节气中,四季变化的节气共有八个;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还有表示气侯的,有12个节气;雨水、谷鱼、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另外还有表示自然界和农作物的4个节气;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泾源县18827847162: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与天文历法的关系 -
狄烁适利:[答案]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冬至点准确测定是产生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似乎把两冬至之间的时日二十四等分之,就可以得出二十四节气.事实上,先民认识节气,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国是农耕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视天...

泾源县18827847162: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是什么? -
狄烁适利: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

泾源县18827847162: 二十四节气的来由 -
狄烁适利: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据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1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1年分为12个月纪,每个月纪有2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24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

泾源县18827847162: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怎么产生的?
狄烁适利: 根据一年中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均分成24等份,并给每个不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将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