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赵树理作为农民作家其代表性与特殊性是什么?谢谢

作者&投稿:冯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赵树理的创作有什么特点?~

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人。早年即对民间文艺产生强烈兴趣。40年代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成为当时文艺界贯彻落实《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确立的倡导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典型。建国后创作有长篇《三里湾》、《灵泉洞》(上),短篇《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等。“文革”中被残酷迫害致死。赵树理的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说白念诵”和“宣讲口气”,主张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写,注重从描写对象的“文化思想”传统中发掘那些有生命力的素质,所塑造的人物并不是时代所积极倡导颂扬的光芒四射的新时代的英雄,而是一些小人物的朴素、日常的方方面面。特别擅长刻画农村中一些具有小毛小病的“中间人物”和“落后人物”。赵树理也是延安作家中比较早地自觉关注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与农民思想实际、生活状况之间的差异甚至冲突的作家。这种关注与他富有个性和生活气息的语言风格一道,突显出了赵树理小说文本的时代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

  对于赵树理等的创作,是否可以看作一个小说流派,人们的观点并不一致。不过,
  在50年代,文学界确有催成山西小说作家形成创作流派的努力。1956年7月,周扬到了山
  西,明确提出有意识地发展有特色的文学流派。当年10月,山西的文学刊物《火花》创
  刊,对赵树理等的创作经验的总结是该刊的经常性主题。1958年5月,《文艺报》和《火
  花》在山西召开座谈会总结山西作家的创作特色。不久,《文艺报》还以“山西文艺特
  辑”的专栏(注:《文艺报》1958年第11期。),介绍、高度评价山西作家的创作成绩。
  建立“流派”的努力,由于种种原因后来没有继续得到强调,但他们的创作仍形成了某
  些有迹可寻的共同性。这包括:一、地域的特征。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
  西,作品也多取材于晋西北、太行山和太岳山盆地及汾水流域。山西乡村的民情风俗参
  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二、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小说的艺术自足性受
  到怀疑;“不作旁观者”的文学主张,不仅是叙事意义上,而且更是小说“社会功能”
  上的。赵树理的“问题小说”的观念,他们关于写小说是为了“劝人”,能“产生指导
  现实的意义”(注:赵树理《也算经验》,1949年6月26日《人民日报》。)的预期,是写
  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但又认为,“本来面貌”,
  是以一个有先进思想的农民的眼睛的所见、所闻、所感。四、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
  言的通俗,以便能让识字不多的乡村读者接受。关于这个“流派”,评论界使用的称谓
  有“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山药蛋派”等。
  这个“流派”的作家,除赵树理外,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马
  烽(1922-),山西孝义县人。小学没有毕业时,参加了八路军。战争期间,从事晋绥边区
  报纸、出版社编辑工作。1945年,与西戎合著长篇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传》。50年代
  初到北京工作一段时间后,1956年回到山西。马烽五六十年代的创作,除《我们村里的
  年轻人》等电影文学剧本,和在刊物上连载的传记文学《刘胡兰传》外,大都是短篇小
  说。主要作品有《结婚》、《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太阳刚刚出山》、
  《我的第一个上级》、《老社员》等。西戎(1922-)抗日战争期间在晋绥边区工作时开始
  小说创作。50年代初,在四川任《川西日报》、《四川文艺》编委、主编。1954年回到
  山西。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姑娘的秘密》、《丰产记》,后一个集子的作品(《灯芯绒》
  、《赖大嫂》、《丰产记》等),写于1961年以后,风格转而向朴实趋近。其中,《赖大
  嫂》用揶揄的笔调,写一个“无利不早起”的自私、爱撒泼的农村妇女,在生活中的处
  处碰壁和受到的教育。在60年代,这个短篇既为倡导“现实主义深化”的批评家援引来
  阐述其论点,也为后来批判“现实主义深化”和“写‘中间人物’论”所重点抨击的“
  标本”。(注:参见邵荃麟《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邵
  荃麟评论集》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文艺报》编辑部《关于“写中间人物”
  的材料》(《文艺报》1964年8、9期合刊),紫兮《“写中间人物”的一个标本》(《文艺
  报》1964年11、12期合刊)等。)
  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40年代,以《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在“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左翼文学界,获得很高声誉
  。50年代以后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登记》、《求雨》、《金字》(根据记忆重写)
  、《“锻炼锻炼”》、《老定额》、《套不住的手》、《杨老太爷》、《张来兴》、《
  互作鉴定》、《卖烟叶》,长篇《三里湾》,电影故事《表明态度》,长篇评书《灵泉
  洞》(上部)、特写(或传记)《实干家潘永福》。另外,还写有鼓词《石不烂赶车》,小
  调《王家坡》,泽州秧歌《开渠》,上党梆子《十里店》和改编的上党梆子《三关排宴
  》。他的有些作品,被改编为各种文艺样式。如《登记》便以《罗汉钱》的名字,分别
  改编为秦腔、豫剧、粤剧、评剧、沪剧等剧种演出。赵树理的这些小说,大多仍取材于
  晋东南他的家乡。他与这个地区的人、事仍保持着密切而持久的联系,因而,故事和人
  物也依然具有来自“生活底层”的那种淳朴、诚实的特色。他继续着打通“新文学”与
  “农村读者”的隔阂的试验。(注:赵树理把他1963年出版的小说集定名《下乡集》(作
  家出版社),说它是专为“农村的读者同志们”印的。但对“农村读者”的概念,他没有
  做进一步的说明。另外,他不像过去那么自信,而有些疑惑地说,“尽管我主观上是为
  你们写的东西,实际上能发到农村多少份、你们哪些地方的人们愿意读、读过以后觉得
  怎么样,我就知道得不多了”(《随〈下乡集〉寄给农村读者》)。)在小说观念上,也坚
  持小说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同一的理解。不过,后来他似乎不再特别坚持把小说当
  作农村工作指南的那种看法,而更突出了从传统戏曲等相承的“教诲”的功能观。“俗
  话说,‘说书唱戏是劝人哩!’这话是对的。我们写小说和说书唱戏一样(说评书就是讲
  小说),都是劝人的。“写小说便是要动摇那些习以为常、但不合理的“旧的文化、制度
  、风俗、习惯给人们头脑中造成的旧影响”(注:赵树理把他1963年出版的小说集定名《
  下乡集》(作家出版社),说它是专为“农村的读者同志们”印的。但对“农村读者”的
  概念,他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另外,他不像过去那么自信,而有些疑惑地说,“尽管
  我主观上是为你们写的东西,实际上能发到农村多少份、你们哪些地方的人们愿意读、
  读过以后觉得怎么样,我就知道得不多了”(《随〈下乡集〉寄给农村读者》)。)。因而
  ,在《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等作品中,虽说农村开展的“运动”仍
  构成它们的骨架,但他在日常生活中所展开的关于社会风习、伦理的变革在农民心理、
  家庭关系、公私关系上留下的波痕和冲突,是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部分。
  比起40年代来,赵树理这个时期的小说,确是“迟缓了,拘束了,严密了,慎重了
  ”,“多少失去了当年青春泼辣的力量”(注:孙犁《谈赵树理》,1979年1月4日《天津
  日报》。)。这是因为他离“当年”的“青春”渐远。如果从作家所处的环境而言,那么
  ,在战争年代,政治意识形态对写作的规范,仍存在着较大的“空间”,来有限度地容
  纳作家的创造,容纳他的感性的、民俗文化的艺术想像;而赵树理那时对农村传统习俗
  和观念所期望的更新,也与革命政治在农村所推动的变革,有许多重合之处。到了50年
  代,不仅文学写作的规范更加严密,而且激进的经济、社会变革进程对农村传统生活的
  全面冲击,使“社会发展”与“传统”的冲突,引发作家尖锐的内心忧虑。他的那种建
  立在对民俗、民间文化的体认基础上的艺术想像,受到抑制而不能得到充分施展。正是
  忧虑于当代激进的经济、政治变革对农村传统生活和道德的过度破坏,对建立在劳动之
  上的传统美德的维护和发掘,成为后期创作的主题。与《小二黑结婚》、《传家宝》、
  《登记》、《三里湾》等表现“小字辈”挣脱老一辈的障碍而走向新生活不同,在《套
  不住的手》、《互作鉴定》、《实干家潘永福》中,老一辈农民身上的品格,被叙述为
  年轻一代最重要的精神传统。赵树理五六十年代的小说艺术,总体面貌与以前并无重大
  变化。然而,如评论者所说,这些“渊源于宋人话本及后来的拟话本”的作品,由于作
  者对某一形式的“越来越执著”,导致“故事进行缓慢”,有“铺摊琐碎”、“刻而不
  深的感觉”

  d代表性:

  赵树理是一位具有民间立场的知识分子.以农民利益为本位的价值立场,使他对自己所担负的文化使命有相当的自觉.他始终没有背弃民间的立场和乡间的文化传统,

  他的创作是以一个农民知识分子直接的感觉判断为基础,站在农民立场上展开的对乡村社会的艺术想像,其目的是为农民代言和进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真正固守着农民的文化价值观,创作从其终极意义上说是"为农民而写作"的作家,唯有赵树理一个.

  特殊性: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是他的高度的群众观点的表现。他在写作时首先考虑使群众听起来顺当,读起来习惯。写成一篇小说,往往先念给周围的农民或基层干部听,以检验实际效果。凡是农民听不惯的就设法修改。

  他不认为这是牺牲艺术性去俯就群众,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真正在广大群众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他并没有迁就、迎合某些落后、狭窄的趣味,而是在群众口语、民间艺术的基础上提炼加工。他的作品做到雅俗共赏,把大众化和艺术化统一了起来。

  这里所说的赵树理的不同性质,包括了个性的问题和自我完成的问题。

  这一点把他与其他人民作家区别开来了。我想,特别提出赵树理的这种特殊性,是会遭到很多人反对的吧。因为把赵树理与其他人民作家等量齐观的人不少。

  但是,我反对那种意见。我认为,把现代文学的完成和人民文学机械地对立起来,承认二者的绝对隔阂;同把人民文学与现代文学机械地结合起来,认为后者是前者单纯的延长,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因为现代文学和人民文学之间有一种媒介关系。更明确地说,一种是茅盾的文学,一种是赵树理文学。在赵树理的文学中,既包含了现代文学,同时又超越了现代文学。至少是有这种可能性。

山药蛋派

暴风骤雨

赵树理作为农民作家,与其他作家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老赵出身农民,就像他作品中的李有才一样,是土屋子、热土炕、黄土地里走出来的作家。
二是老赵作品的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农民特别是晋南的农民,农民写农民,作品自然就带着得天独厚的农民味儿。
三是老赵在文学史上是“山药蛋派”的领袖人物,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代表,其主要作品也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像《小二黑结婚》《登记》等。
四是老赵作品的语言是说农民话的,故事性强是一个显著特点,当然其结构也是我国传统民间小说的结构。
五是老赵作为一个农民作家,日常生活中也时时刻刻想着农民。身居北京并非他所愿,他时常想回到他的老家。他的作品集也让当时定价最低、稿费最少的群众出版社出版,目的就是让更多的读者能看到书。
以上五条,非农民作家是做不到的。


论述赵树理对中国新文学的主要贡献。
首先,从现实主义出发,描写了40年代解放区农民的生活斗争,表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性变革。赵树理继承了鲁迅、叶紫等新文学作家描写农民生活,关注农民命运,揭示农民在封建压迫下形成的精神病态的优良传统,又以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表现了前所未有的40年代共产党新政权领导下解放区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

赵树理在中国文学史上什么地位
他既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又经受了“五四”新思想的洗礼;他既懂得农民的心理和感受,又了解农民的阅读水平和审美情趣。从中国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像他那样,汲取着民间文化的养分,站在现实的立场,以民间的情怀,一心为农民写作。赵树理在表现农民的愿望和心声的同时,也深入地表现了...

简述赵树理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赵树理作为解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独特的,其成就主要体现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1. 在思想上,以新的生活和新主题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赵树理的小说开辟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新天地,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社会关系的变革,塑造了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赵树理代表作有哪些?
描写了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王宝全四户人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纠葛,反映了农村中先进与落后力量的冲突,展现了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农村生活的风貌。2、锻炼锻炼:《锻炼锻炼》是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与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五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创作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和时代声音。作为代表农民思想情感的赵树理在...

赵树理的一生及其作品
赵树理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作家。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赵树理在中国...

我眼中的赵树理演讲稿600字
同学们,你们知道第九册语文课文《手》的作者是谁吗? 他就是我国农民作家赵树理。赵树理出生在山西农村,年轻时种过地,干过泥水匠,赶牲口拉过脚。当了作家以后,仍保持着农民的本色。他塑造了许多有影响的农民形象,被誉为中国农民的“铁笔”、“圣手”。 赵树理是如何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呢?很重要一...

为什么说赵树理是由文摊走向文坛的作家
因为赵树理是个从农村出身的作家,感受农民疾苦、“文摊”是指农民的学习、而文坛是指高级的文学

哪位作者被称为描写中国乡土文化的“铁笔圣手”?
赵树理被称为描写中国乡土文化的“铁笔圣手”赵树理是中国北方著名文学流派山妖蛋派的创始人。他是著名的大师级作家。我读过他的作品。他的文笔亲切朴实,就像和农民聊天一样,夹杂着民间艺术的幽默。他用清新质朴的民族形式和生动活泼的老百姓语言,讲述着农村山沟里的平凡故事。他的作品充满了清新浓郁的...

赵树理文集内容简介
赵树理是我国农民读者中备受爱戴的作家,他的作品集《赵树理文集》共分为四卷。其中,两部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报话》尤为知名,它们精准地体现了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倡导的文艺理念,标志着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新型作家的崭新风貌。赵树理在文学创作上独树一帜,他的人物塑造...

最能代表解放区文学成就的作家是谁?
赵树理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指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这使众多文艺作家明确了思想,统一了认识。在共产党领导之下,解放区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土地改革的进行,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千百年来被地主阶级压迫与剥削的悲惨命运,不仅使农民在经济上彻底翻身,...

拱墅区13945913898: 农民作家都哪些 -
掌疯圣迪: 在“浩劫”前成名,出身于农民家庭的作家,大多是延安讲话后“鲁艺”培训出来的人才.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赵树理,代表作《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赵树理是这批作家中水平最高且最具代表性的...

拱墅区13945913898: 赵树理为什么是山药蛋的代表?? -
掌疯圣迪: 山药蛋,土豆也.以赵树理为代表文学流派.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等,反映农村的乡土文学.这个作家群的大部分作家都是山西人.

拱墅区13945913898: 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特征?赵树理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的贡献与意义? -
掌疯圣迪: 一,作家自身丰厚的民俗积淀 作为鲁迅所开创的二十年代乡土文学流派的后继者、高晓声乡土文学创作模式的前驱者,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农村生活得功臣,赵树理自身经历赋予了他的文学创作以极大地民俗性表现潜能.赵树理的家乡在山西...

拱墅区13945913898: 赵树理小说的大众化特征 -
掌疯圣迪: 摘要:赵树理是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语言具有很强的个性特色,农民语言是他写文章的主要手段.而他的农民语言不仅仅是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而且他经验有特殊的艺术性,他的语言不仅干净,纯真,质朴,还具有地方特色. 关键词:...

拱墅区13945913898: 最著名的近代农民作家? -
掌疯圣迪: 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

拱墅区13945913898: 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
掌疯圣迪: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是:(1)第一个真正出身于无产阶级的作家(因为鲁迅、茅盾、巴金等现代大家都是从没落的旧式家庭走出来的).(2)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内容大众化作出了有益的探讨(在此以前的作品很少把农民作为歌颂...

拱墅区13945913898: 赵树理小说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
掌疯圣迪: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一贯特色.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

拱墅区13945913898: 赵树理的作品主要是农村题材的有哪些? -
掌疯圣迪: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农村题材,《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福贵》等.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笔耕不辍,驰骋于中国文坛.短篇小说《锻炼锻炼》《登记》、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等.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