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经典有哪些

作者&投稿:熊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经典有哪些?~

第一类:儒家经典
必读——
《四书五经》——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孝经》
《弟子规》
选读——
《四书集注》朱熹
《增广贤文》
第二类:史书
必读——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资治通鉴》
《左传》
选读——
《战国策》
《公羊传》
《读通鉴论》王夫之
第三类:老庄荀韩墨孙
必读——
《道德经》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墨子》
《孙子兵法》
选读——
《鬼谷子》
《明夷待访录》
第四类:其他子部古籍
必读——
《论衡》
《幼学琼林》
《颜氏家训》
《曾国藩家书》
第五类:先秦文选
必读——
《楚辞》
《汉赋》
《昭明文选》
第六类:唐宋诗文
必读——
《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
《宋词三百首》朱孝臧
《古文观止》吴楚材
选读——
《乐府诗集》郭茂倩
《十八家诗抄》曾国藩
第七类:古典小说戏曲
必读——
《红楼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选读——
《儒林外史》
《聊斋志异》
《世说新语》
《金瓶梅》
《西厢记》
《浮生六记》
《菜根谭》
第八类:工具书.文艺理论
必读——
《说文解字》
《文心雕龙》
《诗品》
《人间词话》
选读——
《书目问答》张之洞
《经典常谈》朱自清
《吾国与吾民》林语堂
第九类:古代科技
必读——
《黄帝内经》
《本草纲目》
《梦溪笔谈》
《天工开物》
《山海经》
第十类:宗教
必读——
《楞严经》
《金刚经》
《六祖坛经》
《心经》
选读——
《普贤行愿品》
《华严经》
《抱朴子》

传统文化纵览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2、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4、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5、传统节日
  6、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7、中国戏剧
  8、中国建筑
  还有一些:http://baike.baidu.com/view/40254.htm
  传统道德观:
  一、国家思想:
  吴起与魏王泛舟江河,魏王夸说山河之险,固若金汤。吴起历举夏商各朝代的山河之险和亡国之痛,说:国家强盛在德政,不在山河之险。有德,天下归心,无德,舟内之人皆为寇仇。
  《盐铁论》:“以道德为城,以仁义为郭”,又曰:“以道德为胄,以仁义为剑”。《左传》晋。“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又,季文子相三君,而无私积,死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器备,忠于公室。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古代先贤懂得思想的对立统一是和谐发展的根本动力。先秦时期,中国形成了“和”与“同”的概念。同是简单的同一,而和则是集合了许多不同的因素而形成的统一。以音乐为例,必须有“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等声音,才能组成乐曲。“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二、政治理念:德政
  《尚书》“惟德动天,无远不届。”
  《管子》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季梁说:“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国君应当把人民的利益看作是自己的利益,政权才能巩固。当权者“命在养民”。
  楚国令尹子文说:“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
  政权得失关键是“民”,是民心的向背。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亦然。政,正也,以君之意诚心正,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1.为君者修德以感人,感化天下。德字从心者,以其得之于心也。以身率人,使人感化,躬行其实,以为民先。
  2.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为政以德,不但不可生事扰民,而且要爱民;而爱民如子,国家理财以养民为本,爱养民力;
  3.统治者要平易近人,亲民爱民。
  孟子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主张仁政论,仁义论,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仁政必须与广大民众的利害相连,忧乐相通,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
  《礼记》提倡“明德,亲民,止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德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即引导,率先;政,谓法制禁令;齐,所以统一思想。引导人民遵守法令,不服从则处以刑罚;刑法使人民不敢犯法,苟免于刑。但人民不见善,就无法从不善转变为善。以德引导人民,以礼节划一,人民就会知耻并不断追求善行。
  朱熹:主张为政以德。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德又礼之本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礼以一之,则民耻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者”。是讲统治者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用感化和养民为本的方法,使民从不善至于至善。
  人的吉凶祸福是人自己的事,与天地鬼神没能关系。“吉凶由人”,“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古代无神论者驳斥了祷祝、咒术、和卜筮等迷信思想。齐国政治家晏婴认为齐君生病,是由于“纵欲厌私”和“斩刈民力”的结果,祈祷也是无用的。他说,虽有“善祝”,也抵挡不住人民群众对统治者的诅咒,“民人苦病,夫妇皆诅。祝有益也,诅也有损。……虽有善祝,岂能胜亿兆人之诅?”

  三、民本思想: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民为邦本。
  中国历代都相信君权神授,商纣王文武兼才,自比太阳,老百姓说:“时日曷丧,予与汝皆亡!”表现出人民愿与之同归于尽的强烈反抗情绪。西周建国后,总结商朝亡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只有“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天命以民心为转移,“天惟时求民主”,上帝关心下民,为民求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什么是天?天就是民意,“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管子》中对民有认识,“分而视之则愚,合而视之则圣”。
  中国古代产生了无神论思想。春秋时代,人们认识到鬼神不能支配人,“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鬼神非人所亲,惟德是依。”
  “天道远,人道迩也,非所及之。”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虐待老百姓的“有为而治”是恶政;他警告当政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后汉马衍《车铭》:“乘车必护轮,治国必爱民;车无轮安处,国无民谁与?”

  四、伦理观念:
  《管子》中,就有让人民“仓廪实”、“衣食足”,才能发展生产,富强国家,而想让人民遵守道德规范,就要让他们衣食无忧,“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中国传统思想,都注重伦理和道德教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价值体系。希望把人培养成君子贤人,由个人的修身,达到齐家和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以个人道德品质为基础的“德治”。
  认仁以为先,功利为后,以仁义制万事。
  德是一种心理的道德或善心;礼是制度品节,礼者,理也,亦言礼之属于天理。克己复礼,就是克服战胜自身的私欲,恢复天理,提高人的道德境界。这个礼或天理,就是伦理道德。对当权贵富人者说,一是要节欲,而不是纵欲,事无巨细,要谨察,“一念之萌,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为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而扩之,……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拨乱反正,正人心,明纪纲。克字,就是杀贼工夫,杀人欲之贼。

  五、义利之辨
  义利关系,是伦理道德哲学的价值观念。儒家重义轻利,但对国家的公来讲,要讲功利,造福于民;而对个体而言,不能光讲利,更要讲义。义利之别,就是要分别得天理人欲,公私、邪正。义利之分,是天理人欲、公与私之别。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属于天理之公。
  义,是天理之所宜。义者,宜也,根于人心之固有的理,即仁义之心。追求利,要按天理办事,即按伦理道德的要求去处分。一事当前,是理当如此,就当做,合乎天理仁义的分寸。自天子至于庶人,人人得本其仁义之心而处万事,谨守天理之所宜,而不追求不义之财利。《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春秋左氏传》齐庆氏亡,分其邑与晏子,晏子不受。人问曰:“富者,人所欲也,何为不受?” 晏子对曰:“无功之赏,不义之富,祸之媒也。”东北某彩票站的一位普通下岗妇女,面对五百万大奖,且彩票不记名不挂失,能毅然将彩票归还原主,这就是仁义之心,是义举。较之那些贪渎诈骗者,不乏受高等教育有官位者 ,更能代表中国人的道德心。
  利者,人情之所欲,是人欲之私。利,生于物质与我的关系之中,属于人欲之私。何心隐:“人为天地之心”,肯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性,但提倡寡欲,反对纵欲。有的主张义利并重。人欲有合理性,但如果只讲利,计较利害,就不好;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孔子要求“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礼制。譬如有白金遗道上,君子认为他人之物,不可妄取,小人则以为利而据为己有。
  重义轻利说。朱熹认为,“古圣贤之言治,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天下成万事本于一心,而仁此心之存……此心既有,乃克有制,而义者此心之制之谓也。”“极言之,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君子之学,不能专在利害上计较,应注重正义、明道。

  六、尚俭:
  朱熹:反对穷奢极欲,认为应该奢不违礼,俭不失中。主张以道为乐,处贫泰然,以不足为足,无不足则富贵与贫贱处之一也。
  俭而有度为德。
  以道为乐,乐天知命,天理为乐。
  朱熹:他认为君子在富贵与贫贱之间的选择取舍,要合乎仁这个标准。“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也,若贪富贵而厌贫贱,则是自离其仁,而无君子之实矣。”于道不当富贵,则应视富贵如浮云,无动于衷,即使富贵找来也不要;反之,于义当贫贱,则应安贫乐贱,处贫贱而不去。
  《尚书》“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不做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民物贱用物,民乃安……所宝惟贤,则迩人安。”
  《晏子》:“其文好者身必剥,其角美者身见煞,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礼记》:“好田好女者,亡其国。”

  七、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维护等级秩序的支柱,也是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原则。将存天理具体体现在家族内的父子、夫妻、兄弟关系,和君臣(个人与国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上。
  三纲:纲,网上大绳也。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与此相适应的是忠、孝、节等伦理道德规范。
  甲.父为子纲 是三纲五常的基础。宗法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父亲是一家之长,是生产和分配的决策者,子女对父亲要绝对服从;父亲有过,子女也只能低声下气和颜悦色地劝说,父母不听劝反而鞭打儿子,可谓劳苦,亦不就疾怨,愈当起敬起孝,毫无怨言地去尽孝道。与父为子纲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便是孝。孝悌为仁之本,作为父为子纲的核心。这个仁是爱的意思,行爱自孝悌始。亲亲、仁民、爱物三者是仁事,亲亲是第一件事。如以仁作水源,则孝悌是第一池,仁民是第二池,爱物是第三池。
  古代以孝治国,提倡孝道。朱熹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倡导孝道。他在《示俗》中称:“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在《晓谕兄弟争财产事》中,写道:“劝谕士民务修孝悌忠信之行,入事父兄,出事长上,敦厚亲族,和睦乡邻。”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孝弟,其心和顺、柔恭,必无犯上作乱之事。

  乙.君为臣纲
  是三纲之首,从中央到地主,构成了王权的机构。王权是父权的扩大,君主被称为国民之君父,地方官吏被称为父母官。君是宗法社会利益的最高代表,享有最高的权力,具有最高的权威。中国古代宗法社会,是移孝为忠,将对父母的孝,扩大到对君主的忠。与君为臣纲相对应的的道德规范便是忠。
  所谓忠,其一就是尽自己的心,尽心尽力,克尽一切私欲,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二,忠是诚实不欺。把忠君的道德行为规范推广,用于待人处事,则是忠恕。“推己及人为恕”,推测自心,己所欲,人亦所欲,己所不欲,人亦所不欲,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正是仁。

  丙.夫为妻纲
  人之大伦,夫妇居一。朱熹主张妇女三从,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他反对不 嫁娶礼仪办婚事的“引伴为妻”,规定不得“聚集男女,昼夜混杂。”他并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丁.四德 五常
  孟子提出著名的“四端”说,认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人先验地具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素质或品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此四端者,就是没有人性,也就算不得是个人。例:路见小孩落井,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而出手相救,所以如此,并非与小孩的父母相熟,也不是要在亲朋中邀取好名声,更不是害怕遭受处分。可见人皆有仁爱之心。
  朱熹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提出了仁、义、理、智、信的道德项目,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准则,以及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仁——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
  首先,仁是爱之理。朱熹认为,人的仁义理智信的五常,根源于五行(木火金水土),是五行之性也。盖木神曰仁,则爱之理也,其发为恻隐。“仁是爱之理,爱是仁之用。”
  其次,仁是心之德。即得之于心的爱的本源。仁是天地生物之心,天地之生人与万物,便是天地之德显示诸仁,人与万物生生不绝,显示天地之仁;天地把生生之仁心,藏在人与物中。人与物,都是天地之用。爱由心生。去私欲,做到不违仁,就是心之德,即仁的生物之心,符合于德。仁是天地之生气,人之所以为人,其气则天地之气,仁是一种温和之气,其气则天地阳春之气,其理则天地生物之心。譬若谷种,生之性便是仁。生的意思是仁。
  仁,是天地生物之心,人与物得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仁心,即是生,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受天地之气以生,故此心必仁。言人而不言仁,则人不过是一块血肉罢了。仁是本体,是万理之原,万事之本,仁即是心,即天德之元,表现为爱人爱物的宽容大度。
  仁包含义、理、智三者,仁为四德(仁、义、理、智)之首,管束得四德;仁也是五常之首。四德存于人的本性之中,虽未表现出来,四德已具有,所以仁统义、礼、智。能仁则后三者(义、礼、智)自在其中矣。
  仁包含四德五常,所以仁体现为“事亲孝,事兄弟,及物恕”,而且还体现在“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便是孝悌、忠恕、恭敬、仁义、礼智等政治道德原则和伦理道德规范。
  盖木神曰仁,则爱之理也,其表现是恻隐;火神曰礼,则敬之礼也,表现为恭敬;金神曰义,则宜之理也,表现为羞恶;水神曰智,则别之理也,表现为明断是非;土神曰信,则实有之理也,表现为忠信。
  义者,事之宜也;即做事适宜,恰当;按仁的要求去做,就是义。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所谓天理之节文,即礼即理也;二是作为人事之仪则,具伦理规范的意义;礼则为谦逊,合乎仁的仪式礼节。
  智,即明断见识;智则为明辨。能分清什么是仁,什么不是仁,就是智。
  信,约信也,即守信、诚实的意思,信便是真个有仁义礼智,不是虚假的。好学则智。智者见于未萌,智者不惑,是是非非谓之智。
  人秉五行之秀而生,故其为心也,未发由具仁义礼智信之性以为之体,已发则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诚实之情以为之用。
  以自然界的五行,来比附和衍生出五常,则五常成为超社会超时空的永恒存在的东西了。
  戊.五伦
  朱熹把社会的人伦关系归纳为五伦,即即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即五品等级,是人世的大伦,人不能改变,也不能超越,五伦是先天的,生而具有的,不是后天人为的。
  与五伦对应的,是亲、义、别、序、信。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理,天之所命,出于人心之本然,非后来所强加的。
  在五伦之中,君臣、父子两伦最重要,是天之经,地之义,因此在五常中,仁义也最重要,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五伦既是天经地义,但因为气禀所偏,人欲所昏,固有的伦理,却被蒙蔽,因此需要教育人们,启迪人们固有的伦理之心,于是先王立学校以教其民,必使天下之人,皆有不失其性,不乱其伦而后已。设官教民,既不使人不失仁义礼智之性,也使人不乱人伦之理。古代听讼之断,必以人伦为重,以人伦为善恶是非和量刑的准绳。
  对传统的伦理道德精神,以及由这种伦理道德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人格和价值观,我们要继承其超时代、超因果的绝对性合理内核。道德精神是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自觉选择的,作这种选择,需要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来履行道德义务。从伦理道德中升华出一种巨大的、崇高的和永恒的精神力量,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推重无私无畏的大丈夫和浩然正气等等,就是我们民族的道德正气。这种道德正气的精神力量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是极端重要的。我们要重视人格能力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高扬中华民族的道德正气,这也是新伦理、新道德发展的前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传统文化纵览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2、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4、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5、传统节日
  6、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7、中国戏剧
  8、中国建筑
  还有一些:http://baike.baidu.com/view/40254.htm
  传统道德观:
  一、国家思想:
  吴起与魏王泛舟江河,魏王夸说山河之险,固若金汤。吴起历举夏商各朝代的山河之险和亡国之痛,说:国家强盛在德政,不在山河之险。有德,天下归心,无德,舟内之人皆为寇仇。
  《盐铁论》:“以道德为城,以仁义为郭”,又曰:“以道德为胄,以仁义为剑”。《左传》晋。“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又,季文子相三君,而无私积,死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器备,忠于公室。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古代先贤懂得思想的对立统一是和谐发展的根本动力。先秦时期,中国形成了“和”与“同”的概念。同是简单的同一,而和则是集合了许多不同的因素而形成的统一。以音乐为例,必须有“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等声音,才能组成乐曲。“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二、政治理念:德政
  《尚书》“惟德动天,无远不届。”
  《管子》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季梁说:“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国君应当把人民的利益看作是自己的利益,政权才能巩固。当权者“命在养民”。
  楚国令尹子文说:“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
  政权得失关键是“民”,是民心的向背。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亦然。政,正也,以君之意诚心正,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1.为君者修德以感人,感化天下。德字从心者,以其得之于心也。以身率人,使人感化,躬行其实,以为民先。
  2.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为政以德,不但不可生事扰民,而且要爱民;而爱民如子,国家理财以养民为本,爱养民力;
  3.统治者要平易近人,亲民爱民。
  孟子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主张仁政论,仁义论,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仁政必须与广大民众的利害相连,忧乐相通,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
  《礼记》提倡“明德,亲民,止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德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即引导,率先;政,谓法制禁令;齐,所以统一思想。引导人民遵守法令,不服从则处以刑罚;刑法使人民不敢犯法,苟免于刑。但人民不见善,就无法从不善转变为善。以德引导人民,以礼节划一,人民就会知耻并不断追求善行。
  朱熹:主张为政以德。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德又礼之本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礼以一之,则民耻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者”。是讲统治者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用感化和养民为本的方法,使民从不善至于至善。
  人的吉凶祸福是人自己的事,与天地鬼神没能关系。“吉凶由人”,“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古代无神论者驳斥了祷祝、咒术、和卜筮等迷信思想。齐国政治家晏婴认为齐君生病,是由于“纵欲厌私”和“斩刈民力”的结果,祈祷也是无用的。他说,虽有“善祝”,也抵挡不住人民群众对统治者的诅咒,“民人苦病,夫妇皆诅。祝有益也,诅也有损。……虽有善祝,岂能胜亿兆人之诅?”

  三、民本思想: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民为邦本。
  中国历代都相信君权神授,商纣王文武兼才,自比太阳,老百姓说:“时日曷丧,予与汝皆亡!”表现出人民愿与之同归于尽的强烈反抗情绪。西周建国后,总结商朝亡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只有“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天命以民心为转移,“天惟时求民主”,上帝关心下民,为民求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什么是天?天就是民意,“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管子》中对民有认识,“分而视之则愚,合而视之则圣”。
  中国古代产生了无神论思想。春秋时代,人们认识到鬼神不能支配人,“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鬼神非人所亲,惟德是依。”
  “天道远,人道迩也,非所及之。”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虐待老百姓的“有为而治”是恶政;他警告当政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后汉马衍《车铭》:“乘车必护轮,治国必爱民;车无轮安处,国无民谁与?”

  四、伦理观念:
  《管子》中,就有让人民“仓廪实”、“衣食足”,才能发展生产,富强国家,而想让人民遵守道德规范,就要让他们衣食无忧,“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中国传统思想,都注重伦理和道德教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价值体系。希望把人培养成君子贤人,由个人的修身,达到齐家和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以个人道德品质为基础的“德治”。
  认仁以为先,功利为后,以仁义制万事。
  德是一种心理的道德或善心;礼是制度品节,礼者,理也,亦言礼之属于天理。克己复礼,就是克服战胜自身的私欲,恢复天理,提高人的道德境界。这个礼或天理,就是伦理道德。对当权贵富人者说,一是要节欲,而不是纵欲,事无巨细,要谨察,“一念之萌,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为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而扩之,……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拨乱反正,正人心,明纪纲。克字,就是杀贼工夫,杀人欲之贼。

  五、义利之辨
  义利关系,是伦理道德哲学的价值观念。儒家重义轻利,但对国家的公来讲,要讲功利,造福于民;而对个体而言,不能光讲利,更要讲义。义利之别,就是要分别得天理人欲,公私、邪正。义利之分,是天理人欲、公与私之别。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属于天理之公。
  义,是天理之所宜。义者,宜也,根于人心之固有的理,即仁义之心。追求利,要按天理办事,即按伦理道德的要求去处分。一事当前,是理当如此,就当做,合乎天理仁义的分寸。自天子至于庶人,人人得本其仁义之心而处万事,谨守天理之所宜,而不追求不义之财利。《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春秋左氏传》齐庆氏亡,分其邑与晏子,晏子不受。人问曰:“富者,人所欲也,何为不受?” 晏子对曰:“无功之赏,不义之富,祸之媒也。”东北某彩票站的一位普通下岗妇女,面对五百万大奖,且彩票不记名不挂失,能毅然将彩票归还原主,这就是仁义之心,是义举。较之那些贪渎诈骗者,不乏受高等教育有官位者 ,更能代表中国人的道德心。
  利者,人情之所欲,是人欲之私。利,生于物质与我的关系之中,属于人欲之私。何心隐:“人为天地之心”,肯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性,但提倡寡欲,反对纵欲。有的主张义利并重。人欲有合理性,但如果只讲利,计较利害,就不好;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孔子要求“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礼制。譬如有白金遗道上,君子认为他人之物,不可妄取,小人则以为利而据为己有。
  重义轻利说。朱熹认为,“古圣贤之言治,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天下成万事本于一心,而仁此心之存……此心既有,乃克有制,而义者此心之制之谓也。”“极言之,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君子之学,不能专在利害上计较,应注重正义、明道。

  六、尚俭:
  朱熹:反对穷奢极欲,认为应该奢不违礼,俭不失中。主张以道为乐,处贫泰然,以不足为足,无不足则富贵与贫贱处之一也。
  俭而有度为德。
  以道为乐,乐天知命,天理为乐。
  朱熹:他认为君子在富贵与贫贱之间的选择取舍,要合乎仁这个标准。“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也,若贪富贵而厌贫贱,则是自离其仁,而无君子之实矣。”于道不当富贵,则应视富贵如浮云,无动于衷,即使富贵找来也不要;反之,于义当贫贱,则应安贫乐贱,处贫贱而不去。
  《尚书》“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不做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民物贱用物,民乃安……所宝惟贤,则迩人安。”
  《晏子》:“其文好者身必剥,其角美者身见煞,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礼记》:“好田好女者,亡其国。”

  七、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维护等级秩序的支柱,也是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原则。将存天理具体体现在家族内的父子、夫妻、兄弟关系,和君臣(个人与国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上。
  三纲:纲,网上大绳也。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与此相适应的是忠、孝、节等伦理道德规范。
  甲.父为子纲 是三纲五常的基础。宗法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父亲是一家之长,是生产和分配的决策者,子女对父亲要绝对服从;父亲有过,子女也只能低声下气和颜悦色地劝说,父母不听劝反而鞭打儿子,可谓劳苦,亦不就疾怨,愈当起敬起孝,毫无怨言地去尽孝道。与父为子纲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便是孝。孝悌为仁之本,作为父为子纲的核心。这个仁是爱的意思,行爱自孝悌始。亲亲、仁民、爱物三者是仁事,亲亲是第一件事。如以仁作水源,则孝悌是第一池,仁民是第二池,爱物是第三池。
  古代以孝治国,提倡孝道。朱熹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倡导孝道。他在《示俗》中称:“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在《晓谕兄弟争财产事》中,写道:“劝谕士民务修孝悌忠信之行,入事父兄,出事长上,敦厚亲族,和睦乡邻。”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孝弟,其心和顺、柔恭,必无犯上作乱之事。

  乙.君为臣纲
  是三纲之首,从中央到地主,构成了王权的机构。王权是父权的扩大,君主被称为国民之君父,地方官吏被称为父母官。君是宗法社会利益的最高代表,享有最高的权力,具有最高的权威。中国古代宗法社会,是移孝为忠,将对父母的孝,扩大到对君主的忠。与君为臣纲相对应的的道德规范便是忠。
  所谓忠,其一就是尽自己的心,尽心尽力,克尽一切私欲,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二,忠是诚实不欺。把忠君的道德行为规范推广,用于待人处事,则是忠恕。“推己及人为恕”,推测自心,己所欲,人亦所欲,己所不欲,人亦所不欲,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正是仁。

  丙.夫为妻纲
  人之大伦,夫妇居一。朱熹主张妇女三从,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他反对不 嫁娶礼仪办婚事的“引伴为妻”,规定不得“聚集男女,昼夜混杂。”他并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丁.四德 五常
  孟子提出著名的“四端”说,认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人先验地具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素质或品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此四端者,就是没有人性,也就算不得是个人。例:路见小孩落井,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而出手相救,所以如此,并非与小孩的父母相熟,也不是要在亲朋中邀取好名声,更不是害怕遭受处分。可见人皆有仁爱之心。
  朱熹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提出了仁、义、理、智、信的道德项目,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准则,以及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仁——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
  首先,仁是爱之理。朱熹认为,人的仁义理智信的五常,根源于五行(木火金水土),是五行之性也。盖木神曰仁,则爱之理也,其发为恻隐。“仁是爱之理,爱是仁之用。”
  其次,仁是心之德。即得之于心的爱的本源。仁是天地生物之心,天地之生人与万物,便是天地之德显示诸仁,人与万物生生不绝,显示天地之仁;天地把生生之仁心,藏在人与物中。人与物,都是天地之用。爱由心生。去私欲,做到不违仁,就是心之德,即仁的生物之心,符合于德。仁是天地之生气,人之所以为人,其气则天地之气,仁是一种温和之气,其气则天地阳春之气,其理则天地生物之心。譬若谷种,生之性便是仁。生的意思是仁。
  仁,是天地生物之心,人与物得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仁心,即是生,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受天地之气以生,故此心必仁。言人而不言仁,则人不过是一块血肉罢了。仁是本体,是万理之原,万事之本,仁即是心,即天德之元,表现为爱人爱物的宽容大度。
  仁包含义、理、智三者,仁为四德(仁、义、理、智)之首,管束得四德;仁也是五常之首。四德存于人的本性之中,虽未表现出来,四德已具有,所以仁统义、礼、智。能仁则后三者(义、礼、智)自在其中矣。
  仁包含四德五常,所以仁体现为“事亲孝,事兄弟,及物恕”,而且还体现在“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便是孝悌、忠恕、恭敬、仁义、礼智等政治道德原则和伦理道德规范。
  盖木神曰仁,则爱之理也,其表现是恻隐;火神曰礼,则敬之礼也,表现为恭敬;金神曰义,则宜之理也,表现为羞恶;水神曰智,则别之理也,表现为明断是非;土神曰信,则实有之理也,表现为忠信。
  义者,事之宜也;即做事适宜,恰当;按仁的要求去做,就是义。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所谓天理之节文,即礼即理也;二是作为人事之仪则,具伦理规范的意义;礼则为谦逊,合乎仁的仪式礼节。
  智,即明断见识;智则为明辨。能分清什么是仁,什么不是仁,就是智。
  信,约信也,即守信、诚实的意思,信便是真个有仁义礼智,不是虚假的。好学则智。智者见于未萌,智者不惑,是是非非谓之智。
  人秉五行之秀而生,故其为心也,未发由具仁义礼智信之性以为之体,已发则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诚实之情以为之用。
  以自然界的五行,来比附和衍生出五常,则五常成为超社会超时空的永恒存在的东西了。
  戊.五伦
  朱熹把社会的人伦关系归纳为五伦,即即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即五品等级,是人世的大伦,人不能改变,也不能超越,五伦是先天的,生而具有的,不是后天人为的。
  与五伦对应的,是亲、义、别、序、信。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理,天之所命,出于人心之本然,非后来所强加的。
  在五伦之中,君臣、父子两伦最重要,是天之经,地之义,因此在五常中,仁义也最重要,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五伦既是天经地义,但因为气禀所偏,人欲所昏,固有的伦理,却被蒙蔽,因此需要教育人们,启迪人们固有的伦理之心,于是先王立学校以教其民,必使天下之人,皆有不失其性,不乱其伦而后已。设官教民,既不使人不失仁义礼智之性,也使人不乱人伦之理。古代听讼之断,必以人伦为重,以人伦为善恶是非和量刑的准绳。
  对传统的伦理道德精神,以及由这种伦理道德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人格和价值观,我们要继承其超时代、超因果的绝对性合理内核。道德精神是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自觉选择的,作这种选择,需要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来履行道德义务。从伦理道德中升华出一种巨大的、崇高的和永恒的精神力量,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推重无私无畏的大丈夫和浩然正气等等,就是我们民族的道德正气。这种道德正气的精神力量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是极端重要的。我们要重视人格能力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高扬中华民族的道德正气,这也是新伦理、新道德发展的前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传统文化纵览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
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
、竹、民谣、黄土、
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
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
;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
  2、诸
百家
  1.儒家(孔
、《论语》、孟
、《孟
》、荀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
庸》《
》《孟
》《论语》)
  2.道家(
、庄
;思想:道德
、逍遥)
  3.墨家(墨
、《墨
》、思想:兼
、非攻、举贤、节俭)
  4.
家(韩非、李斯、《韩非
》思想:君主集权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
》)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
、苏秦、张仪、《战
策》)
  8.杂家(吕
韦《吕氏春秋》)
  9.
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
《三
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
》孙武《孙

》思想:强调作战前
定要做
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
、朱震亨、李
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4、传统文
主要
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

》、《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
说》、

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
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5、传统节
  6、
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
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7、
戏剧
  8、
建筑
  
些:http://baike.baidu.com/view/40254.htm
  传统道德观:
  

家思想:
  吴起与魏王泛舟江河
魏王夸说山河

固若金汤
吴起历举夏商各朝代
山河



说:
家强盛
德政
山河




舟内

寇仇
  《盐铁论》:
道德

仁义

曰:
道德

仁义

《左传》晋
公家



季文
相三君
私积

衣帛

食粟

藏金玉
器备
忠于公室
  范仲淹:





顾炎武:
兴亡
匹夫

  古代先贤懂
思想
立统
谐发展
根本

先秦




概念

简单


集合





音乐

必须
清浊、
、短
、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

入、周疏
等声音
才能组
乐曲
若琴瑟

谁能听
王夫

六经责我

七尺


  二、政治理念:德政
  《尚书》
惟德


  《管
》称:

所兴
顺民
;政
所废
逆民
  《论语》



北辰

德风
德草
  季梁说:



圣王先

致力于神
君应

利益看作

利益
政权才能巩固
权者

养民
  楚
令尹
文说:

政者
庇民

旷者
我取富焉
勤民
自封


  政权
失关键


向背
社稷

君臣

自古亦


意诚

  1.
君者修德

德字



身率
使

躬行其实
民先
  2.政





事扰民
且要
民;

家理财
养民

养民力;
  3.统治者要平易近
亲民

  孟
提倡


社稷



主张仁政论
仁义论


桀纣

失其民
;失其民者
失其

其民

矣;
其民



民矣;


所欲与

所恶勿施尔
仁政必须与广
民众
利害相连
忧乐相通
乐民
所乐
忧民
所忧
  《礼记》提倡
明德
亲民
止至善
修身
齐家


  德政:




民免
耻;道



耻且格

即引导
率先;政

制禁令;齐


思想
引导
民遵守


则处
刑罚;刑
使

敢犯
苟免于刑

见善
善转变

德引导

礼节划

知耻并
断追求善行
  朱熹:主张


政者

具;刑者
辅治
德礼则所





……
政刑能使民远罪

德礼


使民
迁善
自知
故治民者
徒恃其末
深探其本

则民耻于

至于善者
讲统治者发挥道德教化
作用


养民

使民
善至于至善
  
吉凶祸福



鬼神没能关系
吉凶由
祸福


所召
古代
神论者驳斥
祷祝、咒术、
卜筮等迷信思想

政治家晏婴认
齐君

由于
纵欲厌私
斩刈民力

祈祷



善祝
抵挡

民群众
统治者
诅咒

苦病
夫妇皆诅




……虽
善祝
岂能胜亿兆

  三、民本思想:
  





邦本
  
历代都相信君权神授
商纣王文武兼才
自比太阳
百姓说:
曷丧
予与汝皆亡
表现
民愿与
同归于尽
强烈反抗情绪
西周建
总结商朝亡
经验教训

敬德

保民
思想
保享于民
才能


西周统治者认
命并
永远



转移

求民主
帝关

民求主

所欲

民意
视自我民视
听自我民听
  《管


认识

则愚


则圣
  
古代产
神论思想
春秋

认识
鬼神
能支配
神聪明

壹者


  
鬼神非
所亲
惟德

  
道远
道迩
非所及
  
主张


虐待
百姓

恶政;
警告
政者:

畏死
奈何
死惧
  
汉马衍《车铭》:
乘车必护轮


民;车
轮安处
民谁与
  四、伦理观念:
  《管



仓廪实

衣食足
才能发展

富强

想让
民遵守道德规范
要让
衣食

仓廪实
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
  
传统思想
都注重伦理
道德教化
注重
道德修养

仁、义、礼、智、信

道德价值体系
希望
培养



修身

齐家



道德品质
基础
德治
  认仁

功利
仁义制万事
  德


道德或善
;礼
制度品节
礼者

亦言礼
属于


复礼
克服战胜自身
私欲
恢复

提高
道德境界
礼或

伦理道德
权贵富
者说
要节欲
纵欲

巨细
要谨察


必谨

理耶
欲耶

则敬

……

则敬

拨乱反
明纪纲
克字
杀贼工夫



  五、义利

  义利关系
伦理道德哲
价值观念
儒家重义轻利



要讲功利
造福于民;


能光讲利
更要讲义
义利





公私、邪
义利

欲、公与私

  仁义
根于

属于


  义

所宜
义者

送给回答者一份礼物送香吻
赠言:好帅的回答,楼主送上香吻一枚,以表诚挚谢意!
0
0
x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检举
<span
class="line
ui-line
last-line">

第一类:儒家经典

必读——

《四书五经》——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孝经》

《弟子规》

选读——

《四书集注》朱熹

《增广贤文》

第二类:史书

必读——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资治通鉴》

《左传》

选读——

《战国策》

《公羊传》

《读通鉴论》王夫之

第三类:老庄荀韩墨孙

必读——

《道德经》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墨子》

《孙子兵法》

选读——

《鬼谷子》

《明夷待访录》

第四类:其他子部古籍

必读——

《论衡》

《幼学琼林》

《颜氏家训》

《曾国藩家书》

第五类:先秦文选

必读——

《楚辞》

《汉赋》

《昭明文选》

第六类:唐宋诗文

必读——

《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

《宋词三百首》朱孝臧

《古文观止》吴楚材

选读——

《乐府诗集》郭茂倩

《十八家诗抄》曾国藩

第七类:古典小说戏曲

必读——

《红楼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选读——

《儒林外史》

《聊斋志异》

《世说新语》

《金瓶梅》

《西厢记》

《浮生六记》

《菜根谭》

第八类:工具书.文艺理论

必读——

《说文解字》

《文心雕龙》

《诗品》

《人间词话》

选读——

《书目问答》张之洞

《经典常谈》朱自清

《吾国与吾民》林语堂

第九类:古代科技

必读——

《黄帝内经》

《本草纲目》

《梦溪笔谈》

《天工开物》

《山海经》

第十类:宗教

必读——

《楞严经》

《金刚经》

《六祖坛经》

《心经》

选读——

《普贤行愿品》

《华严经》

《抱朴子》



《礼记》《道德经》算不算

这个问题可太宽泛了吧


道德经课题: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道德经,我们该如何解读?
道德经课题: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道德经,我们该从以下方面解读:他们的判断力超乎常人,对事情观察得很透彻,只根据现在所发生的一些事,常常就能够正确地预测将来事情会如何演变。他们能够接纳自己、接纳别人,也能接受所处的环境。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之中,他们能安之若命,处之泰然。虽然他们不见得...

《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影响呢?
受到历朝历代思想家们的统一尊崇。老子的道德经是传统文化中的第一位,就相当于西方的圣经一样,指导着其他思想的诞生以及国家的发展。所以道德经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就是,传统文化是按照道德经的脉络而发展下去的,道德经就是传统文化的首脑。一、树与根的关系在我看来,如果把传统文化比作成一棵壮硕...

要最全的《道德经》原文,谁有发一下,
———胡适 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 ———蒲克明 《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约翰高 人类文化之源,养生修炼正道! ---王章海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人类道德论的开山之作...

老子《道德经》中包含了哪些中华传统智慧?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易经,孙子兵法,道德经,心经的区别
包括《连山》、《贵藏》、《易经》三部分。《道德经》是老子(李尔)的哲学著作,包括《帛书·经脉》甲种本、《阴阳十一脉灸经》、《灵枢·经脉》等版本。《心经》是《灵枢·经脉》中的一部分。总的来说,这四部经典之作各具特色,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和启示。

国学经典有哪些呢?
2、《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3、老子《道德经》《道德经...

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极多的文化名著。2.《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

《道德经》讲了什么?
《道德经》不仅是道教知识的宝典,而且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以恢弘的气势,深邃的智慧,富有诗意的语言,发天人宇宙精微之学,阐修身治国之理,倡人生真谛之奥,给人以无穷的思想启迪。其中既有“道法自然”以维护宇宙和谐、促进人类持续发展的行为原则,又有“尊道贵德”的道德规范;既...

道德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尹志华 老子所著《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在中国文化史上,“道”的最初含义就是我们所走的路。《说文解字》说:“道,所行道也”。后来含义逐渐扩大,自然与人事所遵循的路径(规律)皆称之为道,遂有天道、人道之说。至老子,始将“道”提升为一个最高的哲学...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推崇仁爱、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谦敬既是个人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如孟子所说,恭敬之心,礼之端也。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玉树藏族自治州19659984346: 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经典有那些 -
蓟映枇杷: 我觉得要学习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可推荐您几本书籍: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周易》 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4.道德经、史记 别以为这些书很老套,但却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哟,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忙,我已经读过,确实很有深意,让我在为人处世方面学到很多,也领悟了很多的事,真的对自己的日后的学习和成长很有帮助,嘿嘿!

玉树藏族自治州19659984346: 中国的传统美德具体有哪些(中国的传统美德有哪些?)
蓟映枇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尊老爱幼:例如在...

玉树藏族自治州19659984346: 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有哪些 -
蓟映枇杷: 仁义礼智 五伦: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 其实,你只要研究亦了儒家、道家等的思想,就已经有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了.

玉树藏族自治州19659984346: 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有哪些? -
蓟映枇杷:[答案] 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

玉树藏族自治州19659984346: 中华民族有哪些优良传统美德 -
蓟映枇杷: 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玉树藏族自治州19659984346: 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 -
蓟映枇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美德在指导人们的言行处世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这里,谨根据个人理解并参考相关专家学者的归纳概括...

玉树藏族自治州19659984346: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国学经典 -
蓟映枇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有: 1、周易:《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2、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

玉树藏族自治州19659984346: 传统经典有哪些 -
蓟映枇杷: 中国传统经典其实有很多,我这里只列出基本以供参考 ,呵呵 《诗经》、《左传》、《论语》、《孟子》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老子》、《庄子》应该是必读的,兵家的《孙子兵法》也必读.汉之后也有子书,如《淮南子》、《抱朴子》,但成就略逊一筹. 《昭明文选》:《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 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 四大名著,等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